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精选推荐】

2023年度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2-12-31 11:00:07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1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意识是存在人们思维中,是个体对于客体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关客体的认识,当然这一客体也就是法律,简而言之,法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精选推荐】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1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意识是存在人们思维中,是个体对于客体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关客体的认识,当然这一客体也就是法律,简而言之,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律规范的了解,以及犯法之后的相应的惩罚的了解。现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仅形成初步的法律意识,尚未彻底的理解生活中的法律

  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的组成,思想基础的教育,其对于法律本来便比一般的人群要了解的丰富。谈论法律,大学生头脑中便有了《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基本印象,而这些法律部门也就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机构,但是大学生也仅仅只是知道这些法律的名字和所涵盖的范围,根本就不了解这些法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不清楚违背了这些法律后会受到的惩罚。

  (二)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律意识

  大学生会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等的一面,此时大学生的头脑里便会闪现出“权大于法”的念头,认为*是可以操纵法律的,然而这种想法是不正确而且没有依据的,*国家宪法规定,法律是高于个人,而又为个人服务的。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律意识,就会产生盲目观和倾权关,从而蔑视法律,甚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点在众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实例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误区

  (一)对于法制教育的划分领域不够完善

  许多高校现仍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中去,懂道德的人不一定不会触犯法律,相反触犯法律的人也不一定是不懂道德的人。德育是法律的基础,而法律却是德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仅仅只是简单的将法律教育划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是不利于高校的法制教育的。

  (二)仅仅只是书本上讲述法律

  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应该是融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而不是单一的将其归结为书本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是需要培养的,而法律素质更是如此。两者的有效结合和有效植入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已,因此在高校中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仅仅只是简单的上几堂课,做几套试卷是不明智的。

  三、培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所显现出来的表现和反映是尤为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也离不开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制的教育。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这里我提出了以下若干建议:

  (一)合理安排大学生的法制课程

  大学生的法制课程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应该在上课的基础上增加理论实践课程,让现代大学生更好的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可以举行类似模拟法庭,和模拟小场景这样的课堂让大学生来学习。同时在加强法律的传授的同时要注意引经据典,使得法律的传播更加的让大学生感同身受。

  (二)构建完善的法学教学体系

  法学的教育不仅仅只是法律只是的传播也是走向实践的工具,所以在法律的教育中,为此,我们必须要在加强大学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大学生对于法律的重视和对于法律多重价值的肯定和认识。

  (三)学校应改善学校的法制环境

  学校的机构的框架就应该是以法为中心构定,依法治校,使得学校的秩序按照法律法规的制定下合理有序的进行,让大学生都有着校园法律意识,这样从小到大,由小及大,便能很容易的进入社会之后也保持着法律意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高校的法制化教育和法制化体系并不完善,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精神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根据上文我们对于学校的现状的分析,对于高校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误区的分析,我们得出的措施是切实可行的,是符合当今社会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完善大学生守法规范的。而且面对今年来高校犯罪率的上升,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这将有利于高校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负责的对象,有益于高校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有利于引导现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法制规范。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2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培养原因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目前,社会上的任何创业行为,都是一种法律行为,创业者必须尊重法律,依照法律程序,得到法律认可。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加强创业法律意识培养,才能使创业减少盲目性,在创业过程中要始终运用法治思维,只有这样在懂法的前提下才可以保护大学生创业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也只有这样才可以顺利实现大学生创业者的梦想;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凝聚正能量,为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服务,实现我们的伟大“*梦”。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在我国,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既需要激情、专业知识和各种能力,也离不开一定的法律意识,这样才能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规范创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培养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有利于锻造诚信品格,民办高校大学生一旦涉足创业领域,就要具有创业者的职业道德,要始终把诚信品格放第一位,这样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竞争力,以谋求创业者和企业的长久发展。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培养有助于自身创业权的保障

  《*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大学生创业者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加强诚信意识,重视违法违规后的法律后果和成本。根据此《决定》要求,民办高校大学生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明确创业中的权利、义务,合理解决纠纷。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接触到包括员工、供销商、消费者、*职能部门等在内的各类公众,如何解决与之发生的矛盾、纠纷,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就离不开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者要经常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妥善解决创业中的各种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创业者在订立企业管理章程、制订员工手册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与《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冲突;在接受行业协会、工商管理机构等管理时也有权利对其违法违规的决定和条款提出异议,甚至进行诉讼;同时,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者也需要明确清楚,对于危害食品安全、损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创业是将被严格禁止的。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培养对策

  (一)民办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

  1、依法创业,领会创业相关法律内容。依法创业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基础,民办高校在大学生的法治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创业法律知识,大学生必须提高学习创业法律知识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创业法律认知,树立正确的创业法律观念,塑造理性的创业法律意识。同时,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创业的不同阶段,要懂得领会与创业相关的重要法律内容,才能顺利创业。如明确《合同法》、《物权法》等关于合同签订、物权保护和融资借贷方面的重要法律内容;创业者组建企业时,在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方面,就需要明确《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内容;而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懂得《消费者权益保护费》、《税收法》等法律内容。

  2、遵守法律,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遵守法律,尊重权利行使义务,提高防范创业法律风险和妥善解决纠纷的能力,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培养的升华。在创业过程中,民办高校大学生会遇到不同类型的法律关系,这就需要创业者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在合法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对方享有的权利,同时履行自己应有的义务。同时在创业过程中,应对纠纷和争议的解决办法及其法律适用有基本的了解,能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合理规避法律风险,提高解决纠纷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设置

  民办高校在大学生法律课程或大学生创业课程中应增加大学生创业法律相关知识,如在《法律基础》、《就创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中加入创业法律意识、创业法律知识、创业法律能力等相关法律知识内容,通过这些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能更好理解创业法律教育的内涵,并有针对性地、重点地传授法律知识,如《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人法》、《公司法》等企业法在内的商事组织法。法律能力是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针对喜欢创业、愿意创业的同学开设全院创业选修课,重点选上如《企业法律实务》、《商法实务教程》、《法律谈判》、《公司法》、《合同法》等内容,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己的创业项目锻炼,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及创业锻炼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

  (三)民办高校提供创业*台,开展创业法律意识教育

  民办高校可以形成以专业为依托、项目和社团为组织的“创业教育“实践团队”,如笔者所在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组织大学生参加SIYB课程培训,从学校的层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创业支持,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创意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创业者排忧解难。大学生们通过学校的创新创业俱乐部能有效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及学校资源,增强创业能力。笔者所在学院的创新创业俱乐部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知识竞赛、不定期邀请创业导师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们进行包括创业法律意识在内的创业相关知识讲授和培训。今年在毕业季还开展了“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月”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涵盖了创业指导及政策知识讲座、创业政策咨询、创业法律意识等,为毕业生认清创业形式,了解各项创业政策,提供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服务,全面推动了毕业生就创业质量的提升。结语: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加之民办高校的品牌影响力较低,促使很多民办高校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而民办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抵御法律风险、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创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民办高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

  摘要:本次调查以“大学生法制意识”为主题,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的运用,对当代大学生地法制意识进行了分析,了解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特点,并对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意识;现状;对策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贯彻,*正逐步向一个法治国家迈进,在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中,公民法制观念的水*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法制观念更需加强。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法制意识的问卷调查”。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状况,我们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100份,回收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得出如下结果: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不高,法律知识知晓程度不高。

  在调查中,对“你对自己掌握的法制知识程度的评价”的回答中,只有5.3%的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法制知识程度表示满意,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认识程度普遍不高,法律知识水*也相对较低。在“你知道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是以下哪一部法律?”的调查中,仍有15.8%的学生认为我国的根本法不是宪法而是其他法,可见对这一基础的法律知识还有学生不太了解,虽然大学里我们学过一些法律基础知识,但大多数学生都只顾及自己专业的学习而缺少对法律知识的关注,我们说知识是观念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法制观念,已受到较高水*教育的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却不容乐观。

  (二)法律信仰不高,没有形成法律习惯

  在调查中,被问到“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只有31.6%的少数有过*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缺少践行法律行为,没有形成法律习惯。回答“当您权利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时,只有26.5%的学生会想到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关系来解决,但也有10.5%的学生会采用武力或者是忍气吞声。可见,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更加倾向于通过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这是法律信仰不高的体现,这种靠人际关系的观念在大学生中普遍盛行,这种扭曲的观念不利于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建设,这值得我们反思。有些学生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武力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对法律有所关注,关心*法制,但对法制现状缺乏信心

  对“在你的印象中,法律与你的生活的关系是”的回答中,有47.4%的学生认为关注时事新闻能感觉到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和21.1%的学生认为时刻关注法律事件,能感到生活处处与发现法相关,可见大学生对法律还是有所关注,但很少的同学从法律事件中关注法律,只是从一些时事新闻中感受法律。被问到“你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够不够?”,有68.4%的学生认为我们国家当前普法的力度还不够,很少有同学认为普法力度这件事表示无所谓,可以看出,法治社会是大学生的追求,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还是很关心的。被问到“你认为我国法律不能有效执行的原因是”,居然有78.9%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执法机关执法不严,以及一些领导与干部不守法。可见大学生现在的法制现状表示不乐观,官员不守法的风气影响到了法律的威严和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官员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使得普通民众失去了对法律的信心。在“你相信法律途径能够真正帮你解决问题吗”的调查中,有57.9%的学生认为只能解决某些事情,甚至31.6%的学生认为走法律途径只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可以看出我们学生对法律缺乏信心,在大学生心中法律不是能很好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法制的现状,他们对法律缺乏信心,因而很少有人诉诸于法律,可见,大多数人选择依靠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和执法机关自身执法不严以及官员不守法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法制现状缺乏信心。

  (四)对公检法等执法机关的印象较负面在“对于法院、*、*局等执法机关,你的态度是”的调查中,有10.5%的学生不信任,36.8%的学生除非不得已,不跟他们打交道,对公检法等执法机关的信任度只有52.6%,没有充分的信任。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这些执法机关不太了解,对这些部门抱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在“你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有效的”的调查中,认为应该群众监督有效的多达89.5%,而媒体监督与党委,*等领导监督的分别为78.9%和57.9%,只有少数人认为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是有效的,可见大学生对执法机关内部机关监督表示不满意和缺乏信心,更加相信用群众和媒体来监督这些机关对法律的执行。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并不乐观,法律意识水*还很低,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更倾向于用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同时对法律的关注程度还不够,同时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引人思考,要探究其多方面的原因。

  二、大学生法制意识提高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系统而复杂的教育工程,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因此,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必须实施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其次,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并且注重给孩子良好的熏陶;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

  (三)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加大普法力度,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学校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组织大学生看一些著名案例的录像,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亲身体验法院审理各类案件的程序,了解我国的审判制度;组织学生到监狱考察参观,通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使学生受到生动且深刻的法制教育;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大学生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掌握诉讼程序,震撼心灵,提高守法意识;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竞赛,加大普法的力度,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四)司法机关应该建立法律公信度,提高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度

  不断暴露的司法不公问题,司法腐败现象,领导与干部自身的不守法,使得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度急剧下降,法律的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因而要加强公、检、法机关的规范化整治,执法机关自身做好表率,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从而让大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世界观,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而不再是以为的依赖人际关系,建立法律的公信度是法治进程的关键一环,有利于普法在大学生中的深入。

  结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的法制化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法治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法制意识,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扩展阅读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扩展1)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3篇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1

  摘要:本次调查以“大学生法制意识”为主题,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的运用,对当代大学生地法制意识进行了分析,了解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特点,并对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意识;现状;对策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贯彻,*正逐步向一个法治国家迈进,在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中,公民法制观念的水*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法制观念更需加强。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法制意识的问卷调查”。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状况,我们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100份,回收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得出如下结果: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不高,法律知识知晓程度不高。

  在调查中,对“你对自己掌握的法制知识程度的评价”的回答中,只有5.3%的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法制知识程度表示满意,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认识程度普遍不高,法律知识水*也相对较低。在“你知道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是以下哪一部法律?”的调查中,仍有15.8%的学生认为我国的根本法不是宪法而是其他法,可见对这一基础的法律知识还有学生不太了解,虽然大学里我们学过一些法律基础知识,但大多数学生都只顾及自己专业的学习而缺少对法律知识的关注,我们说知识是观念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法制观念,已受到较高水*教育的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却不容乐观。

  (二)法律信仰不高,没有形成法律习惯

  在调查中,被问到“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只有31.6%的少数有过*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缺少践行法律行为,没有形成法律习惯。回答“当您权利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时,只有26.5%的学生会想到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关系来解决,但也有10.5%的学生会采用武力或者是忍气吞声。可见,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更加倾向于通过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这是法律信仰不高的体现,这种靠人际关系的观念在大学生中普遍盛行,这种扭曲的观念不利于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建设,这值得我们反思。有些学生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武力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对法律有所关注,关心*法制,但对法制现状缺乏信心

  对“在你的印象中,法律与你的生活的关系是”的回答中,有47.4%的学生认为关注时事新闻能感觉到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和21.1%的学生认为时刻关注法律事件,能感到生活处处与发现法相关,可见大学生对法律还是有所关注,但很少的同学从法律事件中关注法律,只是从一些时事新闻中感受法律。被问到“你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够不够?”,有68.4%的学生认为我们国家当前普法的力度还不够,很少有同学认为普法力度这件事表示无所谓,可以看出,法治社

  会是大学生的追求,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还是很关心的。被问到“你认为我国法律不能有效执行的原因是”,居然有78.9%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执法机关执法不严,以及一些领导与干部不守法。可见大学生现在的法制现状表示不乐观,官员不守法的风气影响到了法律的威严和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官员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使得普通民众失去了对法律的信心。在“你相信法律途径能够真正帮你解决问题吗”的调查中,有57.9%的学生认为只能解决某些事情,甚至31.6%的学生认为走法律途径只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可以看出我们学生对法律缺乏信心,在大学生心中法律不是能很好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法制的现状,他们对法律缺乏信心,因而很少有人诉诸于法律,可见,大多数人选择依靠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和执法机关自身执法不严以及官员不守法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法制现状缺乏信心。(四)对公检法等执法机关的印象较负面在“对于法院、*、*局等执法机关,你的态度是”的调查中,有10.5%的学生不信任,36.8%的学生除非不得已,不跟他们打交道,对公检法等执法机关的信任度只有52.6%,没有充分的信任。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这些执法机关不太了解,对这些部门抱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在“你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有效的”的调查中,认为应该群众监督有效的多达89.5%,而媒体监督与党委,*等领导监督的分别为78.9%和57.9%,只有少数人认为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是有效的,可见大学生对执法机关内部机关监督表示不满意和缺乏信心,更加相信用群众和媒体来监督这些机关对法律的执行。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并不乐观,法律意识水*还很低,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更倾向于用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同时对法律的关注程度还不够,同时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引人思考,要探究其多方面的原因。

  二、大学生法制意识提高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系统而复杂的教育工程,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因此,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必须实施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其次,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并且注重给孩子良好的熏陶;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

  (三)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加大普法力度,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学校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组织大学生看一些著名案例的录像,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亲身体验法院审理各类案件的程序,了解我国的审判制度;组织学生到监狱考察参观,通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使学生受到生动且深刻的法制教育;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大学生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掌握诉讼程序,震撼心灵,提高守法意识;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竞赛,加大普法的力度,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四)司法机关应该建立法律公信度,提高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度

  不断暴露的司法不公问题,司法腐败现象,领导与干部自身的不守法,使得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度急剧下降,法律的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因而要加强公、检、法机关的规范化整治,执法机关自身做好表率,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从而让大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世界观,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而不再是以为的依赖人际关系,建立法律的公信度是法治进程的关键一环,有利于普法在大学生中的深入。

  结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的法制化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法治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法制意识,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2

  调查时间:2012年9月10日-2012年9月25日

  调查地点:XX市

  调查对象:各高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 查 人:电大北校区2010秋法学专科学员 周峰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然而,根据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大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归类分析,对当前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的计策。我还通过直访大学生,更加直接、清楚地了解到大学生的心里话,从而更加深入了解到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情况。

  一、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对XX各大院校学生进行了法律意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份,收回68份。男女比列1:1。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有待提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是很困难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里的总和。法制观点是高层次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现存的法律规范、法律活动和法律关系等现象的概括和总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决定着大学生,甚至是以后走入社会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当前,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就容易产生错误的法律判断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在这种错误意识和观念支配下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无法预料。

  (三)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任何法律都不在乎是主体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法律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主体的权利观念的强弱,权利意识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权利意识既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要求,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必然和必要性。没有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权利观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的进行,大学生越来越关注一些法律现象,在事关社会问题的解决尤其是身边的涉法问题时,他们能首先想到应该运用法律。但是,当他们自身遇到问题时,却因缺乏权利意识而极力回避,既缺乏对自己权利的维护,又缺乏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另一方面,在事关自己的利益时,比如说在评优评奖、入党、就业、担任干部等具体切身利益面前,却一马当先,采取尽可能的手段,逃规避法为自己谋利,有时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一方面,当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时,比如晚上熄灯后大声喧哗,影响他人休息,不经允许随意拿别人的东西,考试作弊等,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权利,甚至极力逃避,推卸责任,企望能法外开恩、法理容情,缺乏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的勇气。

  (四)法律意识层面有待提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主要依据。掌握法律知识的多少,法律水*的高低与法律意识成正比,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内容的不断丰富,大学生整体的法律知识水*也应随之提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并不理想。高校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因而多数学生对基础课只有到了考试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应付了事,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大学生就不可能把法律基础课上好,就不会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同时,除了法学院校外,不少高校法律基础课课时过少,教师只能略教一些法律知识,大学生也只不过略懂一些法律概念和常识。由于当前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法律知识水*不高,因此,造成了他们一些错误的法律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错误的法律观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权与法不分、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当今*,权大于法;二是违法与犯罪界限不清,把二者等同起来;三是道德与法的界限不清,把道德规范作为法律规范,把道德情感当作法律准则,认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就是违法,淡薄的法制观念主要表现在:当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手段类似保护自己。或者不相信法律,放弃法律武器。

  (五)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在我国任何一所高校都开设法律基础课作为非法律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在法律基础课上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学生们都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该采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在现实中,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有的同学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往往是头脑一热,就采取一些过激的,甚至愚昧的方式,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同学则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因此,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使其学以致用,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二、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犯罪率高的客观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好,有些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和娇纵,致使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有些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无情的谩骂,甚至赶出家门。另外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的也有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为了应付考试,有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发生。虽然学校有教给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却只局限与课本或书面上,未能真正教会学生运用法律,导致学生只会口头上的法律知识。

  (三)、社会诱因的侵蚀。

  近几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有很大的腐蚀作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另外,当前社会很多市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在这种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造成大学生对法律的不重视,导致有些大学生由于存在侥幸心里而走上的犯罪的道路。

  三、 大学生犯罪率高的主观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有的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加上他们有的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

  (二)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三)有的大学生虽然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受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影响,往往会因为克制不住私欲而忽视了法律做出违法的事情。

  由此可见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因素有很多。根据调查显示,有的大学生认为家庭对他们法律意识的影响较大。他们觉得父母是孩子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然而,目前我国一部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还比较低,未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大学生虽然认识法律知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未能将其合理运用,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在法律层面上的一大弊病。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3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法制意识”为主题,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的运用,对当代大学生地法制意识进行了分析,了解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特点,并对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贯彻,*正逐步向一个法治国家迈进,在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中,公民法制观念的水*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法制观念更需加强。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法制意识的问卷调查”。

  一、 当前大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状况,我们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100份,回收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得出如下结果: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不高,法律知识知晓程度不高。

  在调查中,对“你对自己掌握的法制知识程度的评价”的回答中,只有5.3%的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法制知识程度表示满意,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认识程度普遍不高,法律知识水*也相对较低。在“你知道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是以下哪一部法律?”的调查中,仍有15.8%的学生认为我国的根本法不是宪法而是其他法,可见对这一基础的法律知识还有学生不太了解,虽然大学里我们学过一些法律基础知识,但大多数学生都只顾及自己专业的学习而缺少对法律知识的关注,我们说知识是观念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 就不可能形成法制观念,已受到较高水*教育的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却不容乐观。

  (二)法律信仰不高,没有形成法律习惯

  在调查中,被问到“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只有31.6%的少数有过*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缺少践行法律行为,没有形成法律习惯。回答“当您权利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时,只有26.5%的学生会想到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关系来解决,但也有10.5%的学生会采用武力或者是忍气吞声。可见,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更加倾向于通过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这是法律信仰不高的体现,这种靠人际关系的观念在大学生中普遍盛行,这种扭曲的观念不利于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建设,这值得我们反思。有些学生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武力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对法律有所关注,关心*法制,但对法制现状缺乏信心

  对“在你的印象中,法律与你的生活的关系是”的回答中,有47.4%的学生认为关注时事新闻能感觉到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和21.1%的学生认为时刻关注法律事件,能感到生活处处与发现法相关,可见大学生对法律还是有所关注,但很少的同学从法律事件中关注法律,只是从一些时事新闻中感受法律。被问到“你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够不够?”,有68.4%的学生认为我们国家当前普法的力度还不够,很少有同学认为普法力度这件事表示无所谓,可以看出,法治社会是大学生的追求,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还是很关心的。被问到“你认为我国法律不能有效执行的原因是”, 居然有78.9%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执法机关执法不严,以及一些领导与干部不守法。可见大学生现在的法制现状表示不乐观,官员不守法的风气影响到了法律的威严和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官员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使得普通民众失去了对法律的信心。在“你相信法律途径能够真正帮你解决问题吗”的调查中,有57.9%的学生认为只能解决某些事情,甚至31.6%的学生认为走法律途径只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可以看出我们学生对法律缺乏信心,在大学生心中法律不是能很好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法制的现状, 他们对法律缺乏信心,因而很少有人诉诸于法律,可见,大多数人选择依靠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和执法机关自身执法不严以及官员不守法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法制现状缺乏信心。(四)对公检法等执法机关的印象较负面在“对于法院、*、*局等执法机关,你的态度是”的调查中,有10.5%的学生不信任,36.8%的学生除非不得已,不跟他们打交道,对公检法等执法机关的信任度只有52.6%,没有充分的信任。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这些执法机关不太了解,对这些部门抱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在“你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有效的”的调查中,认为应该群众监督有效的多达89.5%,而媒体监督与党委,*等领导监督的分别为78.9%和57.9%,只有少数人认为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是有效的,可见大学生对执法机关内部机关监督表示不满意和缺乏信心,更加相信用群众和媒体来监督这些机关对法律的执行。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并不乐观,法律意识水*还很低,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更倾向于用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同时对法律的关注程度还不够,同时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引人思考,要探究其多方面的原因。

  二、大学生法制意识提高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齐抓共管,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系统而复杂的教育工程,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因此,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必须实施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其次,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并且注重给孩子良好的熏陶;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

  (三)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加大普法力度,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学校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组织大学生看一些著名案例的录像,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亲身体验法院审理各类案件的程序,了解我国的审判制度;组织学生到监狱考察参观,通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使学生受到生动且深刻的法制教育;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大学生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掌握诉讼程序,震撼心灵,提高守法意识;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竞赛,加大普法的力度,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四)司法机关应该建立法律公信度,提高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度

  不断暴露的司法不公问题,司法腐败现象,领导与干部自身的不守法,使得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度急剧下降,法律的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因而要加强公、检、法机关的规范化整治,执法机关自身做好表率,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从而让大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世界观,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而不再是以为的依赖人际关系,建立法律的公信度是法治进程的关键一环,有利于普法在大学生中的"深入。

  结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的法制化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法治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法制意识,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扩展2)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3篇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1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寒假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⑴、你生长在( )

  a、农村74% b、城市26%

  ⑵、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 )

  a、有18% b、没有82%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当其政党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霉”等等之类的想法。而在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中这一现象较为明显。

  ⑶、你能区分违法和犯罪吗?( )

  a、能24% b、不一定能14% c、大部分能62%

  ⑷、你认为你目前法律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 )?

  a、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32%

  b、缺乏法律知识40%

  c、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28%

  ⑸、你是否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

  a、经常12% b、偶尔74% c、从不14%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12%,即6个人(调查对象为50人)会经常关注国家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还有14%,即7个人表示自己从不去关注,这表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不够的,其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很遥远的。

  ⑹、你知道《劳动法》里规定的试用期最长时限是( )?

  a、三个月22% b、六个月48% c、一年30%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试用期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而在调查中发现,有52%的大学生不知道,这一问题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相关,可见大学生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并不多。

  ⑺、你认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是( )?

  a、很重要,是维护权益的有效手段32%

  b、比较重要,有时试图用法律解决问题42%

  c、一般重要,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运用法律26%

  d、不重要0%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2

  it行业仍是年薪老大

  调查显示,XX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青岛、杭州、西安十大城市涉及16类行业和11类职业的网民的*均年薪为27060元人民币。其中,9.1%的人年薪在5000元以下;13.7%的人年薪在5000~10000元;19.4%的人年薪在1万~2万元;15.3%的人年薪在2万~3万元;13.6%的人年薪在3万~4万;7.4%的人年薪在4万~5万;8.2%的人年薪在5万~6万;3%的人年薪在7万~9万;0.8%的人年薪在9万~10万;3.1%的人年薪在10万以上。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低收入者的比例远远大于高收入者,两端人数均较少,而大部分人收入基本在中间档次,从1万~5万元的收入者占55.7%。

  薪资收入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it业年薪排在,其值为29948元。XX年是it业寒冷的冬天,其行业排名却是,可见冬天来了,春天将会更辉煌。排在第二的是媒体/广告业,其*均年薪是28239元,后面行业及其*均年薪依次排行为金融/保险(28218元)、商业/贸易(25840元)、咨询/法律(24404元)、建筑/房地产(23049元)、医药/保健(22799元)、教育/研究(19746元)、机械/仪表(19379元)、其他类行业(19041元)、*/公用事业(19023元)、石油/化工(18945元)、矿产/冶金(13931元)、餐饮/旅游(11613元)、纺织/服装(11181元)、交通/运输(9250元)。

  经营管理者收入多

  调查显示,从事经营和管理类的职业年薪为高,其*均值为41208元。其次分别为技术(36220元)、销售(35965元)、编辑/记者/翻译(23598元)、律师/法律工作者(10340元)、公关/市场/广告(21360元)、后勤/物流(13756元)、财务/审计(13223元)。

  按城市划分,从事销售工作的,深圳的*均年薪为高,高达68000元。经营和管理工作者,广州排名,约为63083元,深圳紧跟其后,为62083元。公关/市场/广告职业者,广州以50833元胜于北京(35050元)。编辑/记者/翻译职业者,北京当仁不让,其年薪为56000元,第二名深圳被甩到30000元。财务/审计的高薪收入还是产生在经济中心上海市,其*均年薪为43333元。

  各城市收入差距大

  此次调查深圳和上海分别以52630元和50215元的*均年薪分列前两名,北京则以47356元身居第三位,广州(43362元)名列第四位。而其余6城市均低于4万元。

  在被调查者多的四大城市中,各城市高收入的行业不一样。北京地区收入高的行业为it业,*均年薪为50125元;上海地区“咨询/法律”行业高居榜首,*均年薪水*为53254元;广州薪金排在首位的律师/法律工作者行业的年薪超过50000元。在深圳,薪水高的行业是“教育/研究”和“医药/保健”业,其年薪*均高达60000元以上。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3

  公民的法律素养衡量一个民族的文明。顶着高层知识分子头衔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更是彰显民族文明与文化水*的关键。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高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具有绝对作用————帮助其拓宽法律知识,加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完善法律人格。

  俗话说,谋定而后动,解决问题前应先有策划,而策划往往应对症下药,才能因势利导,通权达变。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做一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根本,由此制定应对措施,为和谐大学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在整个20xx年的11月分里,我和我的小组成员,制作了法律调查表,针对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通过扫楼、网上填写等调查方式进行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的调查行动,并人工进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其中1.54%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88.72%赞成报警,让*机关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87.69%则反对;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9、83.08%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属侵权行为,8.21%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

  10、如果被侵权,5.1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表示要私下和*解决,甚至有1.03%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15.38%以为不必大惊小怪,10.77%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65.13%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12、50.26%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18.97%认为在党委*,人大,*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23.08%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4.62%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3.08%表示说不清;

  13、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则不认同,6.15%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13.33%则认为不违法,还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所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扩展3)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菁选3篇)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1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其中1.54%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88.72%赞成报警,让xxx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87.69%则反对;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9、83.08%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属侵权行为,8.21%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

  10、如果被侵权,5.1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表示要私下和*解决,甚至有1.03%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15.38%以为不必大惊小怪,10.77%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65.13%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12、50.26%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18.97%认为在党委*,人大,*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23.08%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4.62%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3.08%表示说不清;

  13、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则不认同,6.15%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13.33%则认为不违法,还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 ,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 ,所以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2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其中1.54%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88.72%赞成报警,让xxx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87.69%则反对;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9、83.08%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属侵权行为,8.21%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

  10、如果被侵权,5.1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表示要私下和*解决,甚至有1.03%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15.38%以为不必大惊小怪,10.77%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65.13%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12、50.26%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18.97%认为在党委*,人大,*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23.08%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4.62%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3.08%表示说不清;

  13、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则不认同,6.15%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13.33%则认为不违法,还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 ,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 ,所以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3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法制建设的进程。为此我们对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法律知识的来源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守法与护法意识、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计25道题。该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

  (一) 法律知识来源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42.1%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47.3%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电台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10.6%。说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来源广泛,但课堂与其他传播媒介占据主要部分。当问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时,只有20%的同学认为法律“非常重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没有法律我就没有办法生活”,63.3%的同学认为“法律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另外16.6%的同学认为法律不太重要或者根本没作用。约1/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受学校的影响最大,约1/3的学生认为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大因素,家庭及个人因素只占20%。从中可以看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同学对法律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面,还没有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组织的一些宣传活动或讲座只有43.3%的同学觉得能学到一些东西,剩余56.7%的同学觉得太形式化,不愿去浪费时间,或者没有参加过。

  (二) 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应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问卷中,试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学只有10%,90%的同学选择暂时没试过。参加勤工俭学或兼职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只占70%,仍有30%的学生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买了某种价值不菲的商品但后来现被骗后只有46.7%的同学会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40%的同学选择直接到商店找负责人赔偿,6.7%的同学选择把商品扔了,当买个教训,6.6%的同学选择“到处跟别人说这个商品是假的,叫人不要买。”这说明学生的*意识普遍不强。但可喜的是,当问到“当你真正处于一件法律案件中”有83.3%的同学认为自身法律意识不够,但懂得咨询专业人士,16.7%的同学则认为自身的法律知识足够,而且懂得咨询专业人士。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

  (三) 守法、护法意识

  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虽然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自觉性仍有待提高。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有40%的同学坚决不做,56.7%的同学选择会视情况而定,还有3.3%的同学则不介意,跟大众一起做。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自行车63.3%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会去买,36.7%的同学则会买,因为很喜欢。

  (四) 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当问及“一次你的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向你借600元生活费,答应三个月之后还,你会要求他(她)写借条给你吗?”时,46.7%的同学认为不用写,30%的同学认为写不写都无所谓,只有23.3%的同学认为应当写。大多数同学的法律意识还停留在法律心理阶段,只是基于自身日常生活对法律现象的一种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远没有形成高水*的法律思想体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与普通人一样犯了罪,应当公*对待。该选项得到了96.7%的支持率,说明“法律面前人人*等”这一观念已经深入民心。守法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人犯了罪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另外,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同学都希望能不断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这说明同学对法律意识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希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五) 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10道具有固定答案的题目考查同学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各题答对率如下:

  9、你知道《劳动法》里面规定试用期最长是多久吗?30%

  11、父债子还,是否正确76.7%

  14、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67.7%

  16、王某有三个儿子,王某在病死之前当某个儿子的面做了口头遗嘱,这种遗嘱是否有效?43.3%

  17、刘某现在17周岁,父母双亡,主要靠自己打工维持生计,则刘某属于?26.7%

  18、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别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按照民法规定称为?66.7%

  19、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最低法定年龄是10%

  20、甲某和其12岁儿子共同抢劫,其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40%

  21、xxx,当被害人服毒后尚未死亡之前,犯罪悔悟,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但抢救措施未生效,被害人死亡,这种行为属于。60%

  22.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是。33.3%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是明显欠缺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大多数同学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懂法,不知法。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那么,即使是当自己的正当权益被侵害时,也不懂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问卷调查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亟待增强。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修养,提升法律思维水*,不仅是我们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律权威。

  另外,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

  ①法律至上意识。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尊重。法律的权威不仅来源于其强制性,更源于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信赖和崇尚。

  ②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培养树立人人*等的法治观念,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辩证统一的观念。从而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对待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③主体意识。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主体经济,只有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成为真正主体是,才会有竞争,有效益,有资源优化的配置。也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因此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立的主体地位,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④守法意识。树立正确的守法观念,自觉守法,用法,护法。

  ⑤法律保护意识。既要学会将自己的权利法律化。比如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保护等,又要认识法律不仅是惩处犯罪的工具,更是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有效武器,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敢于并善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扩展4)

——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5篇

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1

  一、调查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人们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使得我们生存的空间在不断恶化,环境保护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在我国,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机构,环保已经成为不得不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之栋梁、作为当代青年当中的佼佼者,他们环保意识的强弱也是人们关注并逐渐给予重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环保意识进行了调查,希望其结果和结论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调查方法

  本课题调查采取的研究方法为:问卷法。 问卷投放数量总计60份,有效回收56份。 问卷调查对象:大学生群体。

  三、 调查结果

  第一、关于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结果:

  其中有67%的学生环保意识一般,环保意识很强的只有23%, 还有15%左右的学生几乎没有环保意识。

  第二、关于对大学生日常环保行为的调查结果:

  其中,经常会做这些环保行为的只有 17%,偶尔会做的占53%,几乎没有和从来没有的合占30%。

  第三、关于大学生是否会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查结果:

  其中,“会,不仅自己做到,还会带动周围的人都爱护环境”的占48%,自己本身会切实做到的占34%,如果环保政策不会损害自身利益会参与的占10%,有强制措施时会,不然看自己心情的占8%。由此可得,虽然同学们响应国家环保政策的占了绝大部分,但是,同学们的心态是不同的。

  第四、关于大学生环保目的的调查结果:

  其中,环保目的不明确的仅占7%,为了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整洁的占57%,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子孙后代着想的占33%,其他原因的为2%。

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2

  一、调查人员:

  二、调查的时间和对象

  xx年7月 日至7月8日上午,骄阳似火,天气炎热。我对酒店、超市、便利店里使用的一次性香皂、牙刷、毛巾等等,做了实地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调查的发现: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这一点不用多说,现在的一次性用品已经是品种繁多,而且还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这些产品从大到小,应有尽有。

  (二)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这些一次性物品不用洗、不用修,用完就扔,而且携带方便[biàn],所以有许多人都喜欢使用。又由于这些一次性的物品材料都是塑料[sù]和纸,因而价位都不高,5元钱就可以买二、三十个纸杯。在一些百货批发商店里,很多一次性筷子、塑料[sù]饭盒散开摆在货摊上供人选购。500双一捆,批发价只要6元钱。每双的*均价格只有0.0 2元,这低廉的价格吸引着许多餐饮业的小老板。这也就是我们在小饭店里用餐,用到的都是一次性的筷子、勺子的原因之一。

  (三)浪费严重,质量参差

  据有关资料显示,*市场每年消化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 66万立方米。仅北京一地,每天就消耗一次性饭盒、筷子80万套;一年365天就是29xx年所有丢弃的宾馆“六小件(宾馆提供一次性的用品)”总重量达 8xx吨,每年为了处置[chǔ]这些“六小件”要投入近百万元。这说明,这些物品不仅仅对生态、资源有着很大的破坏,也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这些物品质量参差不齐。

  (四)回收困难,难以利用

  一次性用品带来了巨大浪费,但却很少有生产厂家会直接回收用过的一次性用品,主要原因是回收利用一次性用品的难度非常大。从能源节约的角度看,这些一次性用品严重的浪费了资源。部分一次性用品在回收利用上存在的难度,使它成为毫无用处的废品,被随意丢弃,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由于它们大多以塑料[sù]为原料,被填埋后,很难在土壤中降解,成为了城市中的新污染源。

  综合以上这些方面来看,一次性用品是弊大于利。所以现在许多酒店都在考虑是不是取消一次性用品的供应。 像国外很多国家的顾客住宾馆都自己带上一套洗漱用品。如果顾客不提出特殊要求,酒店将不会每天更换床单、毛巾,也不会主动提供牙刷、牙膏、拖鞋、梳子、沐浴液、洗头液等一次性用品。从1992年开始,韩国的酒店就开始不提供一次性用品了,马来西亚的大多数酒店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也不再提供。当然,顾客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到服务台去领取这些物品。但是想要彻底改变人们的习惯,也是很困难的。

  通过这次自我 调查,我深入了解了环保知识,增长了社会见识,锻炼了社会实践的能力。

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3

  实践目的:保护环境、呼唤公民环保意识,响应学校的号召充实锻炼自己,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主题:用行动唤醒公民环保意识、用汗水清除街面违规广告。

  实践时间:xx年*月18日到21日期间。

  实践地点:xx市xx大街xx区。

  实践团体:大学生绿色希望志愿团成员。

  实践内容

  活动前我志愿小分队于进行几次讨论及会议决定于8月18到21号进行寒期实践活动并及时做好了策划、做好了安全部署和意外事件准备、确定了人员以及准备了工具,每个人都****饱满、信心满怀。

  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于21号上午出发,怀着一份份坚定的信念,我们在烈日下奔跑着,饱满的热情使我们忽略了烈日的炎热。每个人头顶志愿者帽子,手拿清理工具,我们分成2组,成从2头向中间“进军”的架势沿街清除小广告,墙体、围栏、路灯、站牌等每一个都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先是用刀子刮然后用手撕下来放进已经准备号的垃圾袋里。我们不仅仅用行动告示这大家保护环境关爱城市,同时我们还沿街对每一位路人进行宣传及解说,看见路人们对我们认可的目光我们明白这是多么有必要啊!

  实践结果

  本次寒期社会实践得到了院团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及效果。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公民的环保意识。

  实践意义及总结体会:绿色环保社会实践报告寒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从象牙塔迈向社会的桥梁,它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加深对社会的全面认识。这次清除小广告宣传环保理念也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新一代大学生要放下学校里的纸上谈兵,放下家里的娇生惯养,虚心学习。既要对自己有只要*我能行的信心,又不能自满自负,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进行,我们的力量使有限的,但是我们能唤醒众多群众的心,我们应积极参加每一次实践活动,学会总结,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学会节约,节约积累来的财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用心体会实践经历,那麽我们将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4

  一、调查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人们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使得我们生存的空间在不断恶化,环境保护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在我国,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机构,环保已经成为不得不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之栋梁、作为当代青年当中的佼佼者,他们环保意识的强弱也是人们关注并逐渐给予重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环保意识进行了调查,希望其结果和结论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调查方法

  本课题调查采取的研究方法为:问卷法。问卷投放数量总计60份,有效回收56份。问卷调查对象:大学生群体。

  三、调查结果

  第一,关于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结果:

  其中有67%的学生环保意识一般,环保意识很强的只有23%,还有15%左右的学生几乎没有环保意识。第二,关于对大学生日常环保行为的调查结果:

  其中,经常会做这些环保行为的只有17%,偶尔会做的占53%,几乎没有和从来没有的合占30%。

  第三,关于大学生是否会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查结果:

  其中,“会,不仅自己做到,还会带动周围的人都爱护环境”的占48%,自己本身会切实做到的占34%,如果环保政策不会损害自身利益会参与的占10%,有强制措施时会,不然看自己心情的占8%。由此可得,虽然同学们响应国家环保政策的占了绝大部分,但是,同学们的心态是不同的。

  第四,关于大学生环保目的的调查结果:

  其中,环保目的不明确的仅占7%,为了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整洁的占57%,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子孙后代着想的占33%,其他原因的为2%。

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5

  现将此次实践调查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目的

  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由于农村生活污染、垃圾排放量增大、种植养殖业废弃物逐年递增,化肥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城市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重要的威胁。为此对农村所在居民环保意识展开调查。

  二、调查内容和结果

  本次调查共对120位村民进行提问。

  问1:你认为垃圾可以倒在哪里?

  答:路边,随便哪里,没有的空地,其他。

  问2:你家的垃圾倒在哪里?

  答:路边,随便哪里,没有的空地,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问1中有34%的人会倒在路边,25%的人随便哪里倒,30%倒在没有的空地,其他的为11%。问2中有14%会把自家的垃圾到在路边,6%的随便倒,78%会把垃圾倒在没有的空地,2%在其他地方。

  据调查表示,虽然大部分居民知道垃圾应该对方在诸如垃圾箱之类的指定地

  点,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还是习惯于将垃圾对方在一些被认为没用的空地上。其原因有几点:

  (l)农村人口多,日产垃圾量多,而且居民点分散,没有或很少有集中堆放垃圾的场所;

  (2)以前还可以将部分垃圾撒入田里作肥料,而如今一方面有了化学肥料,另一方面也由于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厂房、公寓所替代,所以垃圾只能堆放在房前屋后。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对环境的影响。

  问3:什么是“环保”?

  对此问题,知道“环保”是“环境保护”的居民占87%,但其中只有20%的居民能具体进行结实,而且,在这部分人中务农者仅占18%。

  问4: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

  知道并能举例说明者占43%,其中务农者占20%。

  问5:你知道为什么要使用“无磷洗衣粉”?

  对该问题,能正确回答者不到5%,而且这部分人都是年龄在20一35岁之间的工人、医务工作者、教师等见识或文化知识水*较高的非务农人员。

  从调查中看,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较差,对环保知识了解不多。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居民们长期生活在环境相对安静的农村,对环境污染造成的体验较少,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积极意义。

  (2)农村居民中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占绝大部分,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获得各方面信息的来源也较狭窄,影响他们环保意识的加强。

  (3)部分农村居民从祖辈开始沿袭了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如随处倒垃圾等)一时间还难以改变过来。

  三、调查结论

  (一)农村居民(尤其是一些文化水*较低的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不多,还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积极意义。

  (二)周围环境的污染固然与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关,而另一方面,农村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农村人口多,日产垃圾量多,且居民点分散,没有或很少有固定的垃圾堆放点等。

  (三)目前,农村环境相对城市而言不太严重,所以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城市大搞环境建设的同时,农村的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下去。

  四、调查体会

  从这次调查中体会到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差,其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水*低下,受教育少,有些人根本没机会接受教育。老一辈的人环保意识差,就连新一代的年轻人环保意识也不高,其原因不得而知,由于农村家境贫困,文化素养低所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逐渐提高,人们不只要关心自己的衣食冷暖。还要把更多的目光放到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周边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让生活更美好,更健康。这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反思,而是要行动起来,从身边环境做起。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扩展5)

——大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3篇

大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以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三、报告摘要

  此报告主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围绕学习、情感、就业、人际交往四方面展开,本调查报告写于到20xx年12月18日。调查范围为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

  四、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我们选择在本系的管理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进行调查,男女生比例为1:1。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小组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走访式调查,在调查访问中,我们对调查人员进行了具体分工,在分工中,由男生负责50份问卷,女生负责50份问卷,回收率为98,问卷回收后,将问卷整编编号,1-49份是女生问卷,50-98为男生问卷。由组长召开小组分析会议,并将会议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

  五、调查结果

  1、学习方面

  大学生在经历了高中的炼狱后,如释重负,没有了以往堆积如山的作业,获得了自由身。而问题是,在高中时期,生活学习的唯一使命是高考,而本身对自己人生的方向缺少把握的同学在没有了高考这一目标后,忽然不知该何去何从。又由于在高考结束后到大学开始的长达三个月的假期里,昔日紧张忙碌的心逐渐松散。在泡沫偶像剧、网络游戏中逐渐消磨了曾经饱满的心。到了大学,由于教学方式的改变,新生们不仅无心学,“60分万岁”的消极思想,更更不知如何学。又加上高中老师灌输的“大学不用学习”引得新生们不以学业为重。我们发现男女生的不同,女生在大学中会觉得学习压力大,而男生没有感到学习压力大,其中有7.5的男生觉得无压力。对在本校就读,有56.5的同学表示对自己喜欢,有37.1的同学不喜欢,有1.7的同学认为无关紧要。在对大学生当前的压力来源调查中显示,有49.6的同学将学习压力放在首位。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当今大学生在入学时,还是有部分同学能较快适应新生活,并确立明确的目标。其中也不乏存在较大一部分未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才找到什么是自己要的。在对自身的专业选择上,很多同学都表示满意当前专业,并都能认真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认真对待。而对自身专业不满的同学亦坦言在了解了自身的专业特点后,也能发现个中乐趣,现在能认真学习。对于已转专业的同学,情况不容乐观。这些同学坦言转专业后并没有增加学习积极性。由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同学是否有想法要把自己的学习搞好,而不在于专业是否喜欢。因此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对于学习压力重,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现在同学们已经把学习当回事,认真对待之。

  2、情感方面

  到了大学生这个年龄层,其情感正处于成熟和不成熟的过度阶段,而爱情至于现今大学生究竟为何物,且看调查数据。在如何看待大学生恋爱动机时,有30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30是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压力,30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仅仅只有10的学生是情到深处才谈恋爱的。男生女生不相上下。当问到曾为恋爱与其他关系产生不快情绪吗?20的男生会,而女生为40。可见两极分化很严重。

  3、人际交往

  统计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53.57,其中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占38.51,严重困扰者占15.06,只有明显障碍者占1.43。在同别人闹别扭时能主动道歉的占90以上。在同陌生人交往时能找到主动找到话题的同学占34.6,能找到话题但要一段时间的同学占17.9。为了和大家和睦相处不会固持己见,偶尔放弃自己的观点以迎合大家的同学占71.3。女生之间闹别扭率达到70,男生仅仅为20。当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出现裂缝时,小部分女生会选择立即断交,而小部分男生会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遇到困难时,女生有45.7会向知心朋友求救,而男生只有4会向知心朋友求救,这也可以看出女生更需要知心朋友。

  4、就业方面在大学中,就业压力比较大。90的人都认为就业竞争太激烈,仅10的人认为无所谓。

  六、调查中反映的大学生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

  1、紧张与焦虑

  ①、生活环境的改变引起的挫折心理。

  ②、学习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困扰。

  ③、人际交往不适引发的心理失衡。

  ④、人生规划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心理。

  2、浮躁与急功近利。

  3、失落与沮丧。

  4、自卑与退缩。

  5、空虚与倦怠。

  七、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也有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八十九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5、未来的不确定性。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应该对未来进行及早的规划,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社会。可是自己是规划在哪里呢?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目标,找不到方向,缺乏动力,自己的长处短处何在?要怎样发展?该走那条路等问题是他们甚为苦恼。主观方面对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

  6、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7、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8、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9、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上课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精神倦怠。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是应付了事,做事懒散,凑合着打发时光。

  10、有些大学生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往不能自然进行;有的大学生则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大学生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产生情感冲突。

  11、部分学生把兼职赚钱看得过重,常常为了兼职赚钱而远离自己的专业学习,无法静下心来钻研学问,耽误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八、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6、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7、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九、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2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家庭、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因素,让大学生似乎喘不过气来。如果处理不当,大学生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得影响,其后果或大或小,小即产生抑郁、自闭、暴力倾向,大则引发自杀,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则证明了这一点。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更好地处理和应对心理压力问题,特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时间、方法、对象

  1、调查时间

  2、调查方法

  在网上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问卷100份。

  3、调查内容

  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大学生从压力的大小程度、压力主要来源方面进行调查。

  4、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问卷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主要是针对专科和本科大学生。

  三、调查结果分析

  随着世界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关系日趋负责,大学生们承担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父母的期望、就业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在无形中让大学生身体心理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学会提高抗压能力更具有挑战性和不可忽视。此次的调查的对象并非同一间学校,而是来自多所高校,一共有效问卷100份,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可靠性,而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出了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如下:

  (一)从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看:

  除了性别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有影响,学生来自的地区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来自农村的学生会普遍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压力大:在调查报告中显示,选择压力非常大的,农村的是15%,城市的是7%;选择偶尔有压力的,农村的占43%,相对来说,城市的占18%,这一结果也在我的预想中,农村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要比城市差,从小,农村的学生就被灌输读好书,走出农村的教育,所以农村的孩子在读书方面也会更努力,可这么一来,压力也无形增加了。再加上也见惯了村里的人不断往城市去就业、谋生,甚至有些人家情愿在城市里租房子住也不愿在农村呆,太多太多的事实摆在农村学生面前,除非自己够优秀,比别人更努力,自己才会有出路,才能摆脱贫困的生活。而城市里的学生也许是过惯了舒适的生活,对生活危机感方面就不会比农村学生敏感,因为他们知道起码自己还有家父母的靠山,压力就会比农村学生压力小一点。

  当然,性格因素也起到一定的左右作用。在问及现在的压力性对于以前来说,性格开朗的学生要比内向、冷漠、孤僻的情况要乐观得多。

  正如图像显示的,选择压力更大了的人中,性格开朗的人占了43.90%,内向的人占了46.34%,在选择压力小了,性格开朗的人中占了70.97,内向的是25.81,相比下比较悬殊,可见,抗压方面,越开朗的学生心理压力方面要小些,这也许是因为心态不一样,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表现得就不一样。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主要来自就业压力、家庭压力、人际交往、感情处理这四大方面。

  从现实的结果看,在主要心理来源中,77%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4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压力,32%的学生选择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压力,30%选择了感情压力,当然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压力,77%和43%的比例让我不得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之重,几乎可以说1中就有6、7个人有就业压力,且差不多一半的人都要有家庭方面的顾虑。在问及家庭教育中给压力最大时,74%的学生选择了是来自父母的期望,18%选择了家境不佳即家庭经济不够好,6%是因为家人关系不好。

  从中看出,就业和家庭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情感、家庭经济问题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主线,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压力大,男生比女生的压力大,性格内向比性格开朗的压力大。

  (三)压力的来源分析

  1、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的方面,可以说是几乎存在大学生活中的,并且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社会的复杂,竞争的激烈,人心的难测,让在习惯了风*浪进的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们更有恐惧感。近年来,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而相对提供的就业缺口却还是不怎变化,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社会里钻出一个角落,真是难上难。加上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满意程度不高,在调查中,43%的学生选择了不是很满意,而24%表示没感觉,这么一种状况的确令人担忧,专业方面给不了他们安全感,就外面的竞争又是如此的激烈,两者形成了反差,更是让他们心里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就业后的职位不是自己所理想的,工资也怕不尽人意,或是就业中逃脱不了迟早一天被竞争淘汰。

  2、家庭压力

  来压力来源这块,4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压力,可见份量不乐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分,一直是众多父母的愿望,他们从小就被授予了高期待,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方面的压力会更明显一点。寒窗苦读十几年,家人盼的就是子女能够大学毕业找份好的工作,而学生本身也理所当然地背负了这种期待。他们也想尽自己努力不让家人失望,可反观自己的条件和社会的挑战遍不得不感叹前途渺茫,更是时时担心最终大学毕业就是面临失业,给家人当一棒。除了家人的期待,学生的压力也来自于家庭的家境,1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压力这块,家境不好和家人关系不和谐,也是他们心里负担的一个原因。面对着种种的压力,回家就想好好依靠下,找点温暖和支持,可家人间总是闹矛盾,吵吵闹闹,的确人人很揪心,心情也会不好。从身边的事例中,我们也可发现家庭和谐的学生性格会比较开朗,心理承受压力能力也会强很多。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点。

  3、人际交往

  大学算是半个社会,我们天天都得跟老师同学打交代,相对初中高中来说,和人打交代的频数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面对的人更是各种各种,这要求我们的人际交往技巧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30%的学生选择了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作为了心理压力的一部分,他们也许烦恼该如何更好地与他们交往,因为在大学,人脉很重要,关系到你的各种评优,况且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办事起来都非常顺利,朋友也会有很多。且不谈生活在校园中,仅仅说在宿舍,如何与舍友相处,相互磨合,也需要很好的交流,大学四年,我们几乎都在同一个宿舍,舍友就如家人一样陪伴在身边,如果连和他们都沟通不好,又该如何度过这四年的大学生活。

  4、感情问题

  到了大学,很多人都选择了拍拖,感情的不确定因素,让大学生们也会苦恼!

  大学生们会尝到更多的甜酸苦辣。调查报告中,也有30%的人把这点列入了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人才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顽强自信、乐观,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等。另一方面它又造就了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由此给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校园里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在有些同学看来,一切却是那样枯燥无味,缺少生气;大学生活紧张活泼,有些同学却兴趣索然,萎靡不振。在离开了父母呵护、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中,一部分同学空虚、迷惘、玩世不恭,甚至轻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人的健康相应地也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为了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则是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能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健康,为此,心理卫生学认为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是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的一种健康。

  第三国际及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还具体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和谐;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基于各种心理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综合国内外心理学家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特别是马同志、陈同志等的观点,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6项指标:

  (1)智力发展正常且能充分发挥;

  (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悦纳自我;

  (3)具有顽强的毅力,拥有自我调控能力;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正视现实,生活、工作热情高;

  (6)人格完整、稳定、协调。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南京一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1993~1996年新生1908人进行心理测试并建档,发现心理问题发生率为9.2%,高危人群为26.2%。另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有心理障碍的人数竟占23.6%。教育部对我国大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20.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且男生比女生更表现突出。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北京52.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1、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2、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3、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4、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常心。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扩展6)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3篇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1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文章以保山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问卷发放在考虑了总体的性别构成、年级分布、本专科、学科专业和生源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配额抽样,充分考虑了样本的异质性、代表性和科学性。

  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为86.3%,符合统计抽样的要求。其中,男生118 人(41.5%),女生167人(58.5%);来自城市8人(2.8%),城镇34 人(11.9%),农村243人(85.3%)。此次调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查结果真实可信,比较客观地反映滇西高校大学生目前的消费状况。

  二、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

  通过对保山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消费水*和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一)消费的经济来源和总体消费水*分析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目前大学生每月所需的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是家庭供给。大学生的生活费*均约85.61%来自家庭供给,7.02%来自课余个人兼职收入,3.86%来自奖助学金,0.35%来自社会赞助,3.16%的有其他经济来源.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情况如表1,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有8人,300-500元的有88人,500-1000元的有159人,1000-1500元的有24人,1500元以上的有6人。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的月生活费在500-1000元之间,月生活费支出在300—500元之间的学生次之,所以,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费支出较为合理。

  (二)消费结构

  1.日常生活消费

  日常生活费支出方面,下面从性别的角度比较每月购买日用品消费情况.每月购买日用品的开销在20元以下的共有41人,男生占26人;每月购买日用品开销在20~50元、50~80元和80~100元之间的学生,女生所占的比例都比男生所占的比例高;每月购买日用品开销在100元以上有共30人,女生占21人。从而,推断女生在购买日用品消费比男生的消费高。在购买化妆品方面,大多数男生在化妆品方面消费较少,大多数女生在化妆品方面的消费较为合理,这与*时在校园内极少看到化妆学生的现象相一致。

  2.学习和培训消费

  学习消费包括文具、书籍和复印等.285人中,月学习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69.82%,50~80元之间的占17.19%,80元以上的占12.98%.大多数学生的用在学习上的消费较为合理.培训消费包括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教师资格证、考研和考公务员等.在285人中,有200人*均每学期的培训费在50元以下,其中有193人没参加过培训班.我校是保山市唯一的一所高校且2009年刚升本,外面的培训机构来保山学院招生的还较少,更重要的是,由于我校升本不久,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大多数学院安排学生上晚自习,有专业课老师进教室辅导;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或找工作,相对参加培训班的学生要比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多,在发放调查问卷时,多数大四学生外出实习,只有少数学生在校,所以大四学生填写的问卷较少,这也导致了学生的培训消费较低。

  3.通讯和电脑消费

  随着通讯行业和IT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当今的大学校园,数码产品已经随处可见。在问卷中所有的学生都有手机,部分学生拥有电脑、数码相机、MP4、MP5和IPAD等,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不足,追求时尚和攀比心理,学生群体中使用高档数码产品也常听闻。目前少数大学生使用iPhone 4或iPhone 5等,iPhone手机的价位较高,显然超出了多数没有经济收入大学生的支付能力。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大学生的手机费也与日俱增。通过调查,有3.15%的学生手机话费在20以下,14.69%的学生话费在20~40元之间,35.44%的学生话费在40~60元之间,37.06%的学生话费在60~100元之间,5.94%的学生话费在100~150元之间,3.85%的学生话费在150元以上。由于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大学生不仅用手机打电话、发信息,还可以上网等,大多数学生的手机话费集中在40~100元之间,消费较为合理,不过有9.79%有学生话费较高,超过了100元。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脑的价格越来越低。在调查中,有53.68%的大学生拥有电脑,价位在3000元以下的占6.54%,3000~4000元之间的占41.83%,4000~5000元之间的占45.75%, 5000元以上的占5.88%。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会购买经济实惠的电脑,而不是追求高价位。

  4.休闲娱乐、旅游消费

  休闲娱乐费包括看电影、去KTV唱歌和打球等费用。通过调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9.72%的学生每月休闲娱乐费在20元以下,有12.37%的学生每月休闲娱乐费在20~40元,有10.18%的学生每月休闲娱乐费在40~60元,有17.67%的学生每月休闲娱乐费在60元以上。大部分大学生的每月休闲娱乐费普遍较低,这与我校坐落的位置离市中心繁华地段较远、学校周围可供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较少以及学校对学生晚归和未归管理严格有很大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的整体提高,大学生纷纷热衷于外出旅游。五一、国庆、暑假、寒假期间,不少学生或集体组织,或结伴旅行,尤其是将要毕业的大学生。

  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保山周围有不少旅游景点,比如腾冲、芒市等,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就可以去游玩,相对花费较低。由调查问卷,有61.35%的学生每学期的旅游费在100元以下,每学期旅游费在100~150元、100~150元、150~200元、200~300元、300~500元、500~1000元之间和1000元以上的学生均在5%~9%之间.大多数学生不舍得花太多的钱去旅游,这与大多学生来自农村且大多学生的生活费来自家庭供给相符合。

  5.社交消费

  社交消费主要是人情消费。人情消费主要是指在同学生日、获得奖学金、招待以前的同学等,同学之间互相请客,彼此赠送礼物等方面的消费。另外,还有老乡会和各种协会的集体活动或聚餐等方面的消费。通过调查,每学期赠送礼物费用超过150元的学生占14.89%,有20%的学生*均每月定期出去聚餐或请朋友吃饭费用超过100元.这对于很多家庭情况不是很好的大学生而言,社交消费给这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三、结论

  基于本次保山学院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消费的经济来源和总体消费水*方面,大约有86%的学生的生活费来自家庭供给,每月*均生活费约为690元,大多数学生的月生活费在656~724元之间。

  2.在日常生活消费方面,男生用在化妆品上的消费较少,大多数女生用在化妆品方面的消费较为合理,较少女生购买超过自己支付能力的高档化妆品。

  3.在学习和培训消费方面,多数大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消费合理适中,但用在培训上的费用普遍较少。在培训方面,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知识和一些证书的重要性,毕竟某些证书是找工作的敲门砖;校方就积极引进一些培训机构走进学校。

  4.在通讯和电脑消费方面,大多数学生会购买经济实惠的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等,极少数学生会跟时尚流行之风购买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数码产品。

  5.在休闲娱乐、旅游消费方面,多数大学生用在休闲娱乐上消费较低,这与我校坐落的位置离市中心繁华地段较远、学校周围可供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较少以及学校对学生晚归和未归管理严格有很大的关系;尽管云南省旅游景点较多,但是大多数学生用在旅游上的消费较少。

  6.在社交消费方面,有些大学生好面子、讲义气,每学期赠送礼物费用和*均每月定期出去聚餐或请朋友吃饭费用较高,这对于一些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2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日趋明显。近年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高等教育的殿堂。到2005年初高校的在校人数达1800多人,再加上电大及网络教育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的人数,总共有2100万之多。从而形成了一个拥有人数众多的高等教育市场。大学生消费市场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父母用这样一种观念对教育进行投资,也让大学生的消费能力高出了一般水*。如何正确面对这一消费市场,如何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呢?为此,我分别对驻烟的三所高校——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的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从而对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以下是这次调查的具体内容及我对此情况的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据调查,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着以下特点。

  1、 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30%拥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 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3、 消费倾向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二、大学生消费的结构和层次分析

  大学生的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 有75%的同学依靠父母,13%的同学依靠贷款,8%的同学获得了奖学金,9%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另有1%的同学还需减免学费。由此可见, 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但来源趋向于多元化。但生活费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等,要是这个“大头”加上去,来自父母的比例将更高,可以这么说,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的舞台上。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去向问题,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消费金额较大的比如手机、电脑、各类培训并不含在其中。而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主要消费品,这从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呈现出许多自身所独有的特点,这一状况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消费观念密不可分。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真实现状,我们从生活费用的来源、分配及利用状况,购物心态,消费水*和急停收入状况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

  使大学生认知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意识且提出适应的政策。

  另外我们也对大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心理因素作了相应的调查,并从社会原因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的外在因素。最后,由于大学生属于心理,生理,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正确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给广大的大学生消费者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指导。

  调查时间:xxx

  调查地点:xxx

  调查对象:xxxx本科生

  我们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王威力提出,有其他三位成员审查修改。在分发调查问卷时我们分工合作,分发近二百张调查问卷。并由分发人员收回。小组讨论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和分析。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将调查问卷整理完毕。由小组讨论调查报告侧重总结的消费问题的哪些方面。最后由袁莉执笔完成调查报告。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轻,缺乏经验,充满青春的活力并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购买能力,因而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阶层的群体的消费心理以及行为。首先大学生有着比较旺盛的消费需求,而反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自主与独立,消费受到家庭准许的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以及消费实力的相对滞后,是这一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问题所在。问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一次调查。

  二、问卷情况

  这次问卷共发放183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以身边同学及朋友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问卷分析

  1、经过问卷调查,有7%的同学一个月的生活费标准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及300—500元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一结果和我预先的想象相差不多,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消费能力在周围学校大学生也占*均水*地位。

  2、关于支出的具体内容上我们看到,用于饮食及娱乐两项的结果分别占了前两位,而选择用于通讯的支出与用于交际的花费的人数基本持*,并有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同学把相当多的钱花在了娱乐享受以及与人的联络沟通之上,这说明饮食上的消费比重正在日益的降低当中,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用于学习方面的钱实在是非常的少,这跟不良的学习风气以及社会的影响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送第三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85%左右仍然是来自家庭父母的供给,当然也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了走出校园,挑选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作为兼职,这除了贴补自己的花费外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也是促成这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部分人是利用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供自己的生活费用。

  4、在第四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消费的认识还是很浅薄的,有很多是消费冲动型,见什么好自己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经过精打细算只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应该向这些同学学习。

  5、在第五题中,关于网络购物的问题则让我们对大学生现今的消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进行过网络购物的活动,虽然在具体数额上差距还非常大,但这确实清晰的预示了网络购物在未来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

  6、在第六至九题关于大学生消费习惯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具有以存钱、记账为代表的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学生数量占的比例未达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而有下一阶段消费计划的人数也不足二分之一,而对于自己的消费大多数同学则表示没什么感觉,只有小部分人总结为比较节俭。我们不难总结出目前学生们的科学消费意识还很淡泊,对于自己消费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大的疏漏。

  四、问题的总结与解决办法

  综合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有着自己已具备规律的消费结构、习惯以及发展方向,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分析,必然能够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问题总结:

  (一)理性消费仍是主流

  质量、价格、外观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的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 600-800 元之间,家境较好的能达到1000元以上,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日用品及日常社交活动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追求性价比高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由于同龄人、城市时尚气息以及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商品的价格一定得配得上它的质量。

  (二)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中,月消费相对高的同学的月消费可比月消费相对低的的同学的月消费高出3—5倍,其原因是,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社交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我们也应该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逐步改善这一问题。

  (三)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过程中显示,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来满足这一不切实际的愿望;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虚荣心,同时为了所谓的面子,大学校园里的攀比心理也是异常的严重,别人没有的,自己得有;别人有的,自己的得是最好的。

  解决办法: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偏差问题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引导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传统观念,科学规划安排,使自己的消费水*与家庭的收入水*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不依赖父母而进行奢侈消费而应该自强、自立的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攀比心理、不合理消费、不理性消费,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当代大学生一定会形成一种更合理,更现实的消费观。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扩展7)

——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策研究3篇

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策研究1

  摘 要:摘要 :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而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也变得更加迫切与重要。想要顺利将和谐医患关系实现构建,关于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就十分有必要。本文对和谐医患关系以及医院政治思想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医院政治思想工作可以对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关键词:政治思想论文

  摘要: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而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也变得更加迫切与重要。想要顺利将和谐医患关系实现构建,关于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就十分有必要。本文对和谐医患关系以及医院政治思想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医院政治思想工作可以对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医患关系;政治思想工作;医院

  一、前言

  当下社会中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关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更成为了医改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与内容。医院属于医疗卫生事业其中重要构成,其中思想政治工作更能够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当中实现重要作用的发挥,从而令医院建设以及医疗质量、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得到保证。

  二、和谐医患关系与医院政治思想工作

  1.加强医院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必要性

  所谓医患关系,实际上就是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患者家属相互的关系,想要让当下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得到改善,真正将和谐的医患关系实现构建,那么无疑需要对医护人员做好思想工作,改变医护人员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紧张医护关系的改善。为此,加强医院政治思想工作,促进和谐医护关系的构建已然成为了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改革与发展,而医院想要适应市场发展无疑也需要进行相应改革才行。医院如果进行改革,矛盾与问题是必然会遇到的,医患关系实际上也属于矛盾之一,加强医院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够将改革期间碰到的一些矛盾实现化解。利用政治思想工作,实现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既能够令时代要求得到满足,又可以令医院自身的改革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2.和谐医患关系与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

  医院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及和谐医患关系之间首先具备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原则上的一致性。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人,需要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贯彻与落实。在进行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时候,医院人员也必须能够坚持将患者作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要对患者足够理解、关心以及尊重,更应该对患者进行引导,使得其了解到医务工作本身是复杂的,更要令其能够配合治疗,在这里面体现出来的也是以人为本的原则问题。同样,医院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及和谐医患关系之间的一致性还体现在目的与对象上。对于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其根本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都在于内强素质和外塑形象。实现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能够令医务的对外形象实现提升,可以说,医院的政治思想工作落实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医院在进行政治思想工作落实的时候,其对象在于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患者家属等,也就是说在于医患关系的牵扯对象。因而,医院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医院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及和谐医患关系之间同样存在差异性,相比之下,医院的政治思想工作其范围要比和谐医患关系构建要更大。医院的政治思想工作其内容包括医院的领导干部和医院职工之间、医护人员之间、医院不同部门之间、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相应和谐关系的构建,这就表明医患关系只属于其中的一个内容。进行医院政治思想工作,解决的是医院内部的问题,而实现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解决的是医院内外部之间存在的问题。

  三、医院政治思想工作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发挥的作用

  1.思想教育和价值导向作用

  医院的政治思想工作的落实,可以实现思想教育以及价值导向的作用,这同样意味着可以在和谐医患关系构建期间,让人们思想认识得到提升,也对人们进行引导,令他们将正确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顺利形成。医患关系属于医疗服务活动当中,客观形成的以后双方以及双方利益存在密切关联社会群体与个体的一种互动关系,它包含了医生、护士及相关医务人员群体,也包含了患者及其家属甚至相关工作单位等。实现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对于国家的*门改革而言,同样是重要内容。医护人员应该将患者的根本利益相应维护这一思想高度作为起点,对医患关系有正确认识,再借助于政治思想相关教育工作的展开,让医疗人员明白自身职业道德坚守的意义,明白和谐以后关系构建的重要性,从而可以实现患者利益第一以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2.激励效果与人文培育

  医院的政治思想工作的落实更能够实现激励作用,让医疗队伍的向心力得到提升,让医护人员将服务精神实现发挥。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大目的就在于将服务意识实现对医护人员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渗透,进而让职业归属感以及责任感得到形成,也增强医护人员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令他们可以在工作里找到自身的价值。积极有效的医院政治思想工作,能够让医护人员更自觉为医院整体的价值目标而努力。相关工作目标以及工作责任的明确,同样是令医护人员其积极进取精神得到激发的办法,相关激励制度的建立,能够令医护人员工作更加积极也更加具备创造性。医患关系除了是人际交往关系之外,更是对病人合法权益的尊重,以及对病人在精神上的一种人文关怀。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注重医院政治思想教育的加强,倡导人文精神,都可以使得医患关系不断往和谐健康的发展持续发展。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立,更能够令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问题,让相互之间更加理解与尊重。

  四、结束语

  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与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都是为了能够令社会主义建设相关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得相互理解与交流的和谐医患管理得到真正实现。这样一来,不但医护人员工作更加顺利,患者也能够在治疗期间更享受到人性化服务,更可以让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事故得到减少。

  参考文献:

  [1]孙杰.浅谈医院政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在医患关系中的核心作用[J].医学信息旬刊.2013(15).

  [2]许士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医患关系构建[J].卷宗.2015(5).

  [3]杨小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4(11).

  [4]温德勤.解构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同医院文化建设的关系和作用.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4).

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策研究2

  摘 要:当前社会的医患关系存在着极其不和谐的现象,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医患案件中大部分医务人员占主导因素,在新医改的实施下,加大了医院图书馆的建设力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医院图书馆的作用。

  关键词:和谐医患关系 医院图书馆 人文建设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b)-0195-02

  医院图书馆和医院文化建设是息息相关的,若是全面的医院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人文关爱与服务,要加强医患关系的沟通,在医患关系中要建立互相信任、尊重、理解、帮助,在医院图书馆的帮助下,能够提升医务人员的自身素养和综合素质,进而有效地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发展。

  1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医院图书馆的作用

  1.1 重视医院医德医风的建设

  一个医院的医德医风在医务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医院服务水*和医院医疗水*的体现,医德是医院的本质,医风是医院的表现,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中,首先需要加强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利用空余时间加强医务工作人员的道德教育,以此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医院图书馆在医德医风建设中担任的是辅助的角色,主要是协助医院展开服务理念的培训,以此增强医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自觉性,确保医务工作人员自身具备较高的医德医风,在工作中崇尚廉洁行医、治病救人的服务原则。由于医学服务的对象是拥有生命的人,医务工作者必须要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患者,不能只是重视患者身上的疾病和相关的治疗技术,忽略了患者的心情。

  1.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沟通技巧

  当代医学工作中提倡的是人文关爱,医学不单单是一门自然科学,更重要的还是一门社会科学,医院的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社会人文知识,确保自身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在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医院图书馆中的各类资料文献也担任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运用中很多的医务人员都会利用医院图书馆内的信息服务,由于图书馆内的资料文件比较多,信息化能够有效地提升资料文件的使用率,在开设的电子图书馆、网络图书馆中,能够实现各个医院内医学图书、医学文献资源的共享,能够有助于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和沟通技巧。伴随着国家对图书馆的硬件改善,促使图书馆内的文化建设得到了有效地加强,为读者提供整洁、温馨的阅读环境,图书馆建设的时候也更加重视馆内的书架布局、墙面的色彩搭配、楼层的功能划分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要將阅读室内的书架排序、高度要符合大众阅读的需求,使得医务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地寻找到需要的医用书籍;同时还要在图书馆内摆放一些艺术作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培养读者的精神风貌;医院图书馆内还要放置一些绿色的植物,一来可以缓解读者的阅读疲劳,二来还可以使得室内的空气更加的清新。只有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才能有效地提升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进而确保在后期的工作中医务人员能够及时地消除患者心中的愤怒和不满,最大程度的维护医患之间的关系,确保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稳定发展。

  1.3 强化医院的信息建设

  医院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医院工作者,医院应该根据实际的运行需求有针对性地采集相关的资料上传在电子图书馆内,维护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最大程度地维护病人的身体健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实际的需求情况,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由于医学知识的不断完善,在医院的分科上也分得更加细致,其对各个科室之间的协作要求也更高,图书馆应该帮助医疗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便在工作中能够提供科学的服务。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开展讲座能够促进医务工作人员获取医学信息的积极性,确保医务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相应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能够促进医务人员补充新的知识,打破封闭的工作状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以此提升医院的治疗水*,好的服务才能获得患者的认可,进而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应该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模式,在图书馆内建立信息化服务模式。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医学知识的远程教学,以此确保医学活动的生动、形象,同时在图书馆的大厅内提供查阅系统,医务人员就能够利用查阅系统很快地找到图书的具*置,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能够减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图书的利用率,将医院图书馆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信息交流空间,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医院图书馆的作用,以此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在工作中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1.4 创新医院的服务形式

  医院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读者(指医务工作人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获取途径也不单单是文献资料借阅的方式,这就要求医院图书馆顺应时代的变化,开拓适合当前发展的新服务形式,使得医院图书馆在多元化的发展中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扩展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大胆的创新服务理念,医院图书馆内最大的问题就是医疗文献资料的流失以及使用率,医院要结合实际的资料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服务;(2)加强医院图书馆的网络资源服务,医院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和便利性,扩展医院图书馆的服务渠道,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随着医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医院图书馆中现代化设备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医务工作人员通过使用医院图书馆内的各种设备,增加了自我服务的占比,在此基础上医院图书馆必须要普及相应的知识,配备相应的设备操作说明,以此确保医务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说明图书的辅助使用现代化设备;同时还应该重视医院医务工作者的计算机技能培养,促使医务工作者能够根据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相应的医学信息,以此完善医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确保能够开展高效的医疗服务,通过结合实际不断地创新服务形式,最大程度的促使医患关系的稳定、和谐的发展。

  2 结语

  综上所述,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医院图书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医院只有结合自身的运营模式,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并改善服务方式,重视医院建设,才能确保医院图书馆能够适应当前的医学模式,结合医疗市场的变化需求,建设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机制,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和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胡爱明.理解和尊重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2(2):27-28.

  [2]谢正.浅谈如何在中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4):133-134.

  [3]张*.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五种作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8(6):109.

  [4]陈召.医院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研究[J].*卫生事业管理,2008(4):239-241.

  [5]李琴.发挥医院图书馆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08(7):1074-1075.

  [6]韩伟.论新形势下的医院图书馆与患者服务[J].*现代医生,2009,47(32):104-105.

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策研究3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医患思想的不一致导致医患之间越来越多矛盾的发生,从而造成了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要解决现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重点是构建成功的医患沟通体系,要从心理、语言、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艺术化处理医患两者间信任。医患关系归根到底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最终得由社会*出面实施医改方案,落实到底,才能得到可见的缓解。所以医患关系,重在沟通,基于调适。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共同不懈的创造,沟通是避免误会最好的方法,如果医患双方能够加强沟通并互相理解,那么我相信和谐的医患关系必定能建立起来。

  关键词:医患关系 紧张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医患思想的不一致导致医患之间越来越多矛盾的发生,从而造成了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

  现今,医院发生暴力冲突的事情屡见不鲜,暴力致使医护人员伤亡的的极端事件也时有发生,在医疗纠纷方面,美国护士协会统计,美国护士曾被威胁占到57%而遭到暴力攻击的只有17%,而对于医生来讲,根本没有医生被威胁相关统计。换到*,60%患者面对医疗纠纷,医务人员被殴打辱骂高达70%以上。面对这样的数据,说*医生行业是高危行业就一点也不夸张了。医生,心中秉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解人病痛救人性命,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一职业被推上极端冲突的风头浪尖。

  首先,我们假设有A患者去医院就诊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从表格来看,首先患者在对与医务工作者的态度上就存在本质性的问题,思想上对整个医疗行业妖魔化,邪恶化。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在医生正常处置的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也会对医生处置产生质疑。但我们要承认一些不正当的利益体系存在于我们的医疗行业中,危害了患者的利益。我们还应该完善第三方鉴定体系,让患者真正遇到医疗纠纷时有一个合法理性的体制,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我国岌岌可危的医患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国家因素: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但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而随着人们消费水*的日渐增高,各地方的医疗费用也总体提高,再加上*部门对于医疗方面资金的投入不足,更是造成了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这也是引发医患紧张关系的导火索。

  (2)患方因素: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不同,基本的群众就医只是以治好病为目的而也有很多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要求更高的水*的医疗保健,同时,人们的法律知识不断丰富,*意识不断增强,在就医的同时,希望及时得到自己的病情,病因等信息,在就医过程中还渴望得到医生的心理指导和治疗,只有医生在治愈其疾病并给予足够的心理安慰后,患者才能达到真正的满意。

  (3)医方因素:我国人口众多,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每日面多众多的患者工作压力极大,同时有些医院的医生工资偏低,待遇也不高,这便造成了医生对于工作的懈怠及对患者的不负责任。

  由以上因素造成的医患关系紧张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首先,由医疗纠纷导致的“医闹”等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导致了医院医疗人才与建设上的`损失。其次,医生在畏惧患者家属暴力行为的同时,也会采取保守医疗以求降低医疗风险,但这样做的结果却不利于患者就医。再者说,医患关系长期紧张的同时导致暴力事件的频发,影响社会稳定。

  医患关系乃当代社会首要问题,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医患关系逐渐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总体呈现紧张趋势,并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医患双方的诊疗过程,更对医学事业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进步产生危害。长期的医患关系紧张给医生和患者带大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我们应当解决医患对立这一现状,使医生可以放心的,负责任的为患者治疗,而患者可以安心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这样既可以解决就医问题也有利于社会安定。

  对于改善当前的医患关系,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1)*部门应强化职责,完善医疗制度,使医疗保险等利民政策覆盖城乡,有利于居民更好的就医。

  (2)医院方面应加强监管力度避免患者家属暴力行为的发生,同时,医生也应当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多听取患者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告知患者病情避免与患者发生矛盾。

  (3)患者积极与医生沟通,接纳医生可行的建议,在有争议时,应主动找医生或院方交涉,避免矛盾的膨胀。

  总之,要解决现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重点是构建成功的医患沟通体系,要从心理、语言、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艺术化处理医患两者间信任。医患关系归根到底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最终得由社会*出面实施医改方案,落实到底,才能得到可见的缓解。所以医患关系,重在沟通,基于调适。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共同不懈的创造,沟通是避免误会最好的方法,如果医患双方能够加强沟通并互相理解,那么我相信和谐的医患关系必定能建立起来。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扩展8)

——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报告3篇

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XX年2月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内容:关于XX年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

  调查方式:在线调查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支持,而不仅限于资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这些青年的创业知识是来自大学吗?青年创业的最关键因素,是创业资金的充足与否吗?四川成都高新区日前面向芳草街道等5个辖区街道、高新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等两个创业园区、四川大学等8所省内高校、中山大学等3所省外高校,发放了总共1000份“青年创业现状与成都高新区创业环境”调查问卷。根据收回的912份有效问卷,成都高新区近日撰写出了《青年(大学生)眼中的创业、园区建设与*服务》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支持,而不仅限于资金;同时,有69。7%的受访者表示会积极面对创业失败。14。2%的人创业想法源于学校小江是成都一所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看着媒体对创业成功者铺天盖地的报道,他开始期盼那种“名利双收”的生活。今年6月,小江将自己开一个国学培训机构的创业想法,写成了一份创业企划书,并参加了成都金牛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的评审会。“你跟其他国学培训班相比,优势在哪?成本和利润有没有做过预估?消费受众群体是哪些?怎样开发你的客户资源?”。

  调查中,对于“创业想法受何种因素影响最大”这一问题,62。6%的人认为源于社会影响,16。5的人认为源于家庭,仅有14。2%的人认为源于学校。留学新加坡之后来到成都高新区创业的杨先凯,对14。2%的数字感到很惊奇。“如果学校的创业教育做得好,这个概率不会这么低。”杨先凯告诉记者,在新加坡,大学基本都开设了成体系的创业课程,比如《公司理财》、《市场营销》、《客户资源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修读合格后,会得到相应的学分。大学生对于自己创业干什么,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创业之后怎么保证企业运转等知识,大都来自创业课程。“我在新加坡上大学时,曾经修读过《创业市场运作》课程,感觉启发很大,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怎么让公司在市场中生存。”杨先凯说,由于大学课程的配套做得比较好,新加坡大学生的创业氛围很早就形成了,而*大学生创业是最近几年才热门的话题,大学课程还跟不上。调查中,80。2%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对创业能力进行系统培训,也印证了杨先凯的分析。而对于创业培训的内容,受访者最希望得到的依次是企业管理(22。3%)、市场营销(21。1%)、沟通技巧(18。2%)、财务知识(14。5%)和个性化辅导(11。7%)。调查的主要执行者、成都高新区团工委*冉启*说:“其实*高校已经逐渐重视创业教育了,但普遍的方式还是这一场创业讲座、那一场创业论坛,成体系的创业教育课程很少。”他分析说,高校开设专业、系统的创业课程,能激励大学生思创业、谋创业、敢创业、善创业,同时也能让大家深刻了解创业的艰难与风险,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推荐访问:对策 法律意识 现状调查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3篇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1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10篇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