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1921年到我国如何开创社会主义(精选文档)

1921年到我国如何开创社会主义(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2-06-11 15:42:0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21年到我国如何开创社会主义(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1921年到我国如何开创社会主义(精选文档)

1921年到2021我国如何开创社会主义2篇

1921年到2021我国如何开创社会主义篇1

系别 艺术设计系

班级 097416

姓名 王云腾

学号 073109078

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政治 经济 文化 建设

正文:

一.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也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我们要认真研究和积极落实十六大的这一战略部署,以进一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民主制度主要是: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它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组织形式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人士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

(4)“一国两制”方针。

它是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香港、澳门回归与和平统一台湾的基本方针。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它是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民主形式在内的广泛的基层群众性的民主自治制度。这些民主制度都是我国的根本或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中国特色;
它们涵盖了我国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人士在内,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符合我国国情、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民主制度。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根据我国国情,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和步骤,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具体途径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通过改造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在我国,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分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两个部分。根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及其对待无产阶级革命的态度,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办法。

  根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反动本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对它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把它变成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在我国,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的革命意义: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消灭了它的买办性和封建性,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消灭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第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赎买,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其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这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改造个体私有制。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按照自愿的原则,采取示范、说服教育和国家援助的办法,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把小农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根据生产发展的要求和农民觉悟提高情况,采取了逐步前进的三种过渡形式,引导农民组织起来。第一步是建立农业生产互动组,第二步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采取合作化的道路,经过耐心的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总之,在我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和平赎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通过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标志着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的新局面。这是多年来我国文化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程的概括把握。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前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这一重要讲话,必须弄清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十六大以来为什么我们能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二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如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从而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十六大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明确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
到十七大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我国文化建设在改革创新中稳步推进。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广大文化工作者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形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这一新局面的开创,源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与时俱进的科学把握,来自于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解放思想的体制创新,取决于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不懈的探索奋斗。

实践再次证明,改革是体制演进的方式,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作为新时期我国改革事业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不仅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更以丰富的实践,带给我们对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在我国文化建设面临重大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的今天,只有以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冲破观念的禁锢,打破体制的障碍,完善政策的支撑,才能不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回顾过去,正是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局面;
面向未来,我们还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改革化解发展难题,以创新推动事业发展,在当代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新中国60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60年。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同时借鉴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面对举世震惊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国展现出的紧急应变能力、动员能力和众志成城的集体意志,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和巨大威力。许多国外学者由衷地赞叹:“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参考文献:

许耀桐.《论民主政治发展的多样性及其特色 》

李龙强.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向构思. 》

房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

包心鉴.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李金河.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1921年到2021我国如何开创社会主义篇2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不是简单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条条。要注意吸取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苏联的经验教训,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教条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也就是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学习的态度,不要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国的现实和文化建设工作。马克思主义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存在,在以这一思想为主体的情况下发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艺领域强调“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提倡艺术的多样性;在学术领域开展“百家争鸣”,提倡学术讨论的自由
毛泽东的文化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下,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以知识分子为主体,按照有领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
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通过这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④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⑤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3.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推荐访问:开创 我国 1921年到我国如何开创社会主义 1921年到2022我国如何开创社会主义 1921年到2022年中国的发展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