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完整)

2022年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完整)

发布时间:2022-06-12 12:18: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完整)

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5篇

【篇1】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

陕西科技大学2011-2012-1期末课程考核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题目:浅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院 系:机电工程学院

班 级:工业101

学 号:201005030104

姓 名:张茜

电 话:187********

电 邮:985854934@qq.com

教 师:秦玉东

得 分:

2011年11月16日完成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摘 要: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形成,在过渡时期补充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一步完善的。研究该理论的发展史,对于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形成、发展、完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对于这个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形成。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党的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初步萌芽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中国革命第一步要变成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他们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没收官僚资本而节制民族资本;
走农业集体化、合作化道路等。

2.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轮廓。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作任务将由战争变为建设,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即将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1948年至1949年间,毛泽东和党中央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提出经过15年左右时间再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2)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形态的性质、作用以及党的政策。(3)说明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可以实行和平赎买的办法。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上述思想,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借鉴苏联经验,汲取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经济思想并在革命根据地初步实践的基础上酝酿产生的;
其中涉及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政策、形式和办法,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改造的方针等重要内容,这些都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发展: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过渡时期,经过在实践中的补充与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论证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强调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性。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独立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而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工业化特别是发展重工业的迫切性十分清楚。1954年6月毛泽东指出,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在工业化,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中奋起直追。(2)论证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性。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仍然是个体生产,由于个体生产产量增长有限,已经出现了农产品供求矛盾,因此认为只有合作化大生产“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发展了,才能解决供求的矛盾”。手工业同样由于资金短缺、规模狭小、工具落后而出现了产品数量少、质量差的现象,也产生了两极分化和供求矛盾的问题。而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急迫需要进行改造。(3)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毛泽东改变了先建设后改造的想法,于1952年9月明确提出,从现在开始就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且在1953年12月修订的中共中央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总结了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与形式。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和党中央及时引导,多次召开农业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同时也表示“在资金方面,国家应当给予农民以必要的援助”。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党中央提出了“积极领导,稳步发展”的方针,实行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在改造手工业的过程中,党中央制定了“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坚持自愿互利原则。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改造中实行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完善: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和群众运动的冲击,曾经出现过偏离甚至违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改造的方针原则的现象。毛泽东和党中央当时有所察觉,也曾对农业互助合作中急躁冒进、一些地区出现强迫农民入社、手工业改造中集中生产、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资方无权和不发红利等问题予以批评和引导。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又进行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新一轮实践,并且提出新的理论概括。不过,由于“左”倾思想冲击,这一新的认识过程发展曲折在时间跨度上经过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最终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伴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入认识,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从而使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意义: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篇2】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怎样建设,怎样改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和我们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名人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说明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改起到很大作用,但也犯了一些错误

【篇3】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

案例1 我们能造什么

1949年10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仅700亿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对此,毛泽东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建国后,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上怎样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致博古的信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毛泽东认为,在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业化道路,也不能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发展道路。

建国后的三年过渡期,中国共产党按照新民主主义《共同纲领》,动员全社会的一切力量,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政权。

1953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从一开始就一边倒,选择了苏联模式。为编制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2年秋,周恩来就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友好互助同盟国——苏联。在莫斯科,中苏两国政府代表团,举行了多轮会谈。苏联专家专门为中国官员上课,讲解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斯大林也两次会见了中国政府代表团。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雄心勃勃地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在计划中,中国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总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一个刚刚恢复元气的国家,拿出这样大一笔资金投入国家建设,这是旧中国历届政府根本无法想象的举动,它反映了人民政府的迅速实现富强的强烈愿望。

1953年7月,一群人迎着初生的朝阳,在东北的一片荒原上,举行意义重大的奠基仪式——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了!这片荒地后来成就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

除此之外,其它的150多个重点工程也都相继开工: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使中国拥有了可观的工业规模,现代化工业体系初具雏形,为以后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1953年9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称“一化三改”。随后,中国的所有经济要素,都纳入了计划的经济轨道。

1954年,新中国第一任政府总理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构想。“我们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
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我们一定可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一个探索的时代,也是创造“奇迹”的时代。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中国人勒紧裤腰带,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经历种种挫折,走完了英国花了近百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3180万吨;

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

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

木材产量从1100万增长到了5100万吨;

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1560千瓦/小时;

原油产量从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

化肥产量从4万吨上升到了869万吨。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已自行制造了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海船。并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把卫星送进了轨道。

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工业产量以平均每年11.2%速度增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中国的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到1975年,这个比率被颠倒过来——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

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构成。尽管大多数的中国人依然是紧紧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城市工人的人数却已从1952年的300万上升到了1800万。而农村工业化运动,把三亿农民中的2800万变成了农村工厂的工人。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70年代曾与日本的池田大作谈论到中国,认为在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成效卓越。汤因比为此分析说:共产党具有很高的组织才能,他们将广大领土上庞大的人群有效地动员起来,为追赶现代化而进行了一场“急行军”。

思考讨论

1.从不能造到都能造,说明了什么?如何认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

2.英国学者汤因比评价说,中国共产党有很高的组织才能。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案例2 过渡时期总路线出台的前前后后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根据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并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出决定的。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加广阔的道路。第二步,是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两个革命阶段必须分清,第一步为第二步准备条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两个革命阶段又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1953年2月15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南下视察。列车路过河北,邢台县长张玉美被邀请到列车上。当张玉美向毛泽东汇报到邢台全县入社、入组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七时,毛泽东又高兴又惊讶,问原因是什么。张玉美介绍了两个村庄办合作社的情况。其中一个叫东川口,只一个月的时间,全村就实现了合作化,1952年建社的当年,粮食增产百分之十二。毛泽东十分兴奋,他说:“是啊,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因为这是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关键是我们领导采取什么态度,这两个村群众办社的热情很高,思想发动工作搞得也不错。”“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又说:“邢台是个老区,合作化可以提前。在合作化问题上,一定要本着积极、稳妥、典型引路的方法去办。”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向基层干部调查农村互助合作情况。

2月16日,毛泽东来到阔别25年之久的武汉。在这里,毛泽东同当地领导着重谈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和其他有关问题。他说:“我爱进步的中国,不爱落后的中国。中国有三个敌人已经被打倒了,还有民族资产阶级,个体农业、手工业和文盲三个问题,当然对待这些人不能用对待前三个敌人的办法。个体农业,要用合作社和国营农场去代替,手工业要用现代工业去代替。手工业目前还要依靠,还要提倡,没有它不行。对民族资产阶级,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

这次视察历时十三天。回到北京后,毛泽东就在颐年堂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他说:“什么叫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步骤是走向社会主义。我给他们用扳指头的办法解释,类似过桥,走一步算是过渡一年,两步两年,三步三年……十年到十五年走完。我让他们把这话传到县委书记、县长。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还多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防止急躁情绪。”

此时,毛泽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思想已经酝酿成熟了。

1953年6月13日至8月13日,全国财经会议在北京举行。6月15日,全国财经会议的第三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作了系统阐述。

毛泽东在讲话中,对总路线作了明确的表述:“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

此后,毛泽东就着重研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举行第49次扩大会议,专题讨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经济建设问题。毛泽东还邀请民主党派和工商界的著名人士如黄炎培、李烛尘、章伯钧、张治中、傅作义、章乃器等人在颐年堂开会,向他们详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

他谈了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大致设想:“稳步前进,不能太急。……因此不应该发生震动和不安。”“至于完成整个过渡时期,即包括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基本上完成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不是三五年所能办到的,而需要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反对遥遥无期的思想,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的思想。”

在大规模社会变革的前夕,毛泽东的这番讲话,参加会议的各届人士疏通了思想,消除了顾虑,这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作了重要思想准备。

1953年9月25日,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的口号里,向全国人民正式发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全国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为了适应学习和宣传的需要,中央宣传部起草了一个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在毛泽东的亲自审阅修改下,提纲几易其稿,最后定名为《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其中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最后确定了下来,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根据这个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中国革命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毛泽东在审阅提纲时,还特别强调:“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对于总路线的完成时间,毛泽东估算“要完成这个任务,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从一九五三年算起,到一九六七年基本上完成,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则为十八年,这十八年中已经过去了四年),那时中国就可以基本上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发布以后,一个更大规模的学习和宣传活动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发展。它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思考讨论

1.毛泽东讲:“中国有三个敌人已经被打倒了……”,这段话揭示了什么道理?

2.结合案例,谈谈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认识。

3. 认真思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存在哪些不足,我们今天如何纠正这些不足?

 

案例3 痛苦、无奈、挣扎与新生——和平赎买下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心态 

“和平赎买”政策是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消灭资产阶级的一种有效手段,早在1949年2月,刘少奇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和问题》中就提出了“无产阶级拿出一部分胜利品来赎买资产阶级”和“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设想。到1953年6月中旬,毛泽东确立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私营工商业的方针,即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和平赎买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民族资产阶级对于这样的方针,心态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们在建国初体会到了共产党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从切身体验中感受到了新民主主义的“优越性”,以致有人提出:“让我们多喊几声新民主主义万岁吧!”但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主义也改造存在不满情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他们对退出历史舞台充满了哀怨和无奈,对和平赎买充满了矛盾与忐忑。

面对强大的总路线和合作化的攻势,出于自我防御的心理需要,私营工商业者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心理忐忑掩盖起来。表面上资产阶级对总路线热烈拥护,一片欢呼之声,背地里却是牢骚满腹,流露出极大的不满情绪。有的资本家形容自己的处境是“上了贼船”,“船在河中,只好认头”。有的资本家问:“1949年为什么不讲总路线?”认为“那时讲,人都跑了;
现在讲出来,谁也没有办法”,似乎有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他们形容:“代购代销是进去了一点”,“加工订货是进去了一半”,公私合营“就全进去了”。说公司合营是“借地插秧”,目的在于把资产阶级全部“溶解掉”,悲叹与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不同的资本家由于其社会角色认知的不同,其反应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大致来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资本家的中上层。这一类是私营工商业的主体,其情况也最为复杂,在他们中间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带有较强功利性的“进步分子”。他们大都有一定地位,有的早已实行了公私合营,认为总路线是大势所趋,与其让别人用鞭子赶着走,不如自己走,“晚合不如早合”。但他们内心也充满痛苦和矛盾,有人形容他们“白天敲锣打鼓,晚上回家抱头痛哭”。二是中间分子。这部分大都在国家和个人前途关系上存在模糊认识,不愿主动接受改造,但能随大流,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有人说,放弃私有制是“大姑娘出阁,难割难舍”。三是落后分子。这些人对社会主义改造有明显的抵触和不满情绪,心理上有一种巨大的挫折感,说自己是“上了贼船”。有的写“祭厂文”,有的写诗,说:“多年心血,一旦付诸东流;
几声锣鼓,断送家财万贯。”少数人则以“三停”(停工、停伙、停薪)、抽逃资金、破坏生产等方式来抗拒社会主义改造。四是顽固分子。这部分人为数很少,但态度顽固,对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存在着严重的抵触情绪,采取各种手段抗拒和破坏社会主义改造。有的拒绝加工订货,声言:“国家的计划很重要, 我们的计划也很重要,国家的计划不能打破我们的计划”;
有的视改造为折磨,说:“想什么办法也得到国外去”;
还有的甚至秘密集会或结党进行密谋活动。个别人对改造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敌对情绪,如北京仁立麻纺织厂出现了“新仇旧恨一齐来”的标语;
还有人说要“拿青天白日旗欢迎公股”等。

总的来说,资本家中上层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态度是:表现积极接受改造的和表现坚决反抗的均占少数,绝大多数是有不同程度的不满和疑惧。

第二类是中小企业主,他们是资产阶级的多数。这部分人的特点是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认知模糊,无法对自己进行恰当的社会定位,因而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丧失感。“自称是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合作社“没有我的事”,公私合营“没有我的份”,心里“搅拌,矛盾很大”,感到身不由己,前途迷茫,抱着能躲就躲的态度。他们大多对社会主义改造怀有较大的顾虑,担心企业的前途和个人的生活,抱怨“国家光芒万丈,个人前途无光”。

第三类是小业主。这类人大都具备小私有者和劳动者的双重性格。自身社会角色的模糊性导致了他们角色定位的迷失与困惑,因而在行动上缺乏方向感。他们认为总路线与己无关,手工业搞合作化还可以干几年,万一没有出路,可以敛起棉袄打倒轮,再当工人。

第四类是商业资本家。由于当时对商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国家对私营商业的改造主要是采取排挤的方式,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表现在商业资本家身上的身份危机现象最为突出。这些人大多怨天尤人,不满情绪强烈,认为国家“待遇不平”,前途“漆黑一片”。许多资本家对社会主义改造采取消极抗拒的态度,宁愿坐耗资金,迟迟不肯行动。有的资本家虽已表示愿意接受改造,但情绪自始至终是抵触的;
有的提难题,说怪话,散布不满;
有的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支配,表面上假装积极,私下里却在忙着“安排后事”,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态度。商业资本家自叹:“走到社会主义,比工业更难。”

在上述种种心态的驱使下,不同阶层的资本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主动或被动地、自愿或勉强地加入了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1月,各地私营工商业者争先恐后地向各级政府报喜,敲锣打鼓地接受赎买,接受改造。到1956年底,全国已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占年初原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这个速度不仅使资本家和在一线工作的领导干部始料不及,而且也超出毛泽东本人的预料。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说:“公私合营走得很快,这是没有预料到的。谁料得到?现在又没有孔明,意料不到那么快。”

通过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国家最终实现了对私营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企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也随之走向消亡。民族资产阶级在完成这一脱胎换骨改造的同时,其内心世界经历了痛苦、无奈、挣扎与新生的复杂过程。

 

思考讨论

1.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心态如何?对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对策?结合案例思考为什么资本家说出“让我们多喊几声新民主主义万岁吧!”这样的话。

2.怎样认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案例4 公私合营前后的北京同仁堂

提起同仁堂,家喻户晓,它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中医药企业,始创于清康熙八年,距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

北京解放前夕,同仁堂的经营状况十分危急,只能勉强度日。1949年3月,同仁堂成立国药业基金工会,乐松生任总经理,通过不断学习,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商业政策有了基本认识,坚信个人在政治上、企业经营管理上必须紧紧依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要决策听取职工意见。在后来的“五反运动”中,同仁堂也经受了考验,经过审查核实,被评为基本守法户。

同仁堂作为民族工商业,有其代表性,而所经营的中药又是人民生活所需。因此.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彭真市长亲自支持乐松生开展中医药研究,开发新品种的工作,并成立了中药提炼厂。在党的关怀下,同仁堂在解放后有了很大发展,工人生活稳定,而且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953年,同仁堂盈利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资方股息分红四部分分配。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党适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北京市积极响应,很快制定了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具体措施,并召集在京民族工商业者召开工商业联合大会,会上,同仁堂总经理乐松生积极发言,拥护总路线。会上,市地方工业局拟选同仁堂这个国药大户首先进行试点,为全行业合营扩展影响,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这一变革,不能不引起同仁堂乐氏家族的震动。他们因将失掉生产资料占有权、企业,现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权。这是切肤之痛。乐松生先生做为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对其家族已经经营了200多年的同仁堂药店面临着抉择。经过反复思考,他深感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同时也看到,共产党和职工群众仍让自己做同仁堂的总经理,生活待遇不薄,这是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因此必须听党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于是他毅然决定同仁堂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乐松生当选为工商联执行委员,推动了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的进程。

1954年2月16日,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关于北京市工业公私合营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同仁堂是第一批合营的单位。同年8月9日,在大栅栏同仁堂成立了公私合营筹备工作委员会。27日,同仁堂彩旗高挂,在庆乐戏院召开了庆祝公私合营大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体员工欢欣鼓舞,这家古老的私营企业在风雨飘摇258个春秋之后,迈进了社会主义大门,开辟了同仁堂历史上的新纪元。

合营后,一切涉及公私关系问题的事情,乐松生总经理都和公方代表王蘇协商。针对一部分老职工怕合营后遭退休、怕降低工资等问题,工会通过多次不同层次的座谈会,政策交心会,个别谈心等方式,向职工讲同仁堂合营的措施和合营后的前景,使大家认清形势,了解各项政策,清除各种疑虑,职工们纷纷表示,要为同仁堂出力,多做贡献,使合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此外,合营后的同仁堂,还进行了资产清算,确定了资方资本和应得的股息。面对合营后的新情况,同仁堂党支部领导全体职工先后进行人事劳动纪律、经营思想的整顿,并相应建立了劳保条例、成本核算、生产统计、质量检查、专人配送料、出入库等制度;制定年度、季度生产计划,和用户建立供销合同,改变生产的盲目性;增加设备,改进工艺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特别注意了建立公私方共事的制度;使资方有职有权。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开始体现了合营优势,职工的情绪也空前高涨。

经理乐松生满意地说:“别家的流水日益下降,咱们的流水逐日上升,原来担心合营工作会影响生产,没想到合营后业务发展这么快,这下可放心了。”

同仁堂率先实现公私合营,对其它国药店、行、栈形响很大,而且影响到全市的私营工商业者。中央和市委领导对同仁堂非常关怀,1955年初,彭真同志亲自到同仁堂会见乐松生经理,听取合营后的工作情况汇报,并对各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乐松生还以北京市工商联主任委员的身份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在同仁堂的影响下,全市私营国药业,于1956年1月13日被北京市政府批准全行业公私合营。15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代表。乐松生代表工商界登上天安门,手捧巨大报喜信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

公私合营使同仁堂获得了新生,解放了生产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改观。1959年比解放前夕的1948年,职工人教由190人增加到539人,增长了近2.4倍;
产值由16万元增加到1251.9万元,增长78.3倍;
蜜制丸药140万丸,增加到6864.2丸,增长了49倍;水泛丸由4000斤增加到31.38万斤,增长78.5倍;
虎骨酒由3万斤增加到30.5万斤,增长了10倍。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同仁堂已经走向世界,走向新的辉煌。

思考讨论

1.结合案例,从同仁堂的合营前后的发展,谈谈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重大历史意义。

2.从同仁堂合营所发生的变化评价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和平赎买”政策。

 

案例5 辉煌的成就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转变和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国全面地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人口众多,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在世界东方,开始了她新的航程。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国民经济各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下面我们通过不同时期的数据,以及和同期国外经济发展数据的比较,来回顾一下社会主义改造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成果。

1.与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相比

 

表1 工农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1949年

466

326

140

1952年

810

461

349

1957年

1241

537

704

1978年

5634

1567

4067

(参见柳随年、吴群敢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页)

从上表中可见:第一,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农业增长速度。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102%,1978年比1957年增长477%;
而农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16.5%,1978年比1957年增长192%。第二,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工农业总产值的30%,农业为70%,1952年分别为43%和57%, 1957年为57%和43%,1978年为72%和28%。

               表2 主要产品产量

 

年份

粮食/

亿斤

棉花/

亿斤

油料/

亿斤

原煤/

亿斤

发电量/

亿度

钢/

万吨

水泥/

万吨

1949年

2263.6

888.8

5127.0

0.32

43

15.8

66

1952年

3278.3

2607.4

8386.3

0.66

73

135

286

1957年

3900.9

3280.0

8391.9

1.31

193

535

686

1978年

6095.3

4334.0

10435.8

6.18

2566

3178

6524

从上表中可见:1952~1978年粮食产量增长1.86倍;
棉花产量增长1.7倍;
油料产量增长1.24倍;
煤产量增长9.36倍;
发电量增长35.2倍;
钢产量增长23.6倍;
水泥产量增长22.8倍。

2.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相比

同印度相比:(1)“一五”计划期间,印度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中国“一五”期间工农业增长见表1。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印度1951~1977年粮食产量增长1.8倍,棉花产量增长1.7倍,油料产量增长1.6倍,煤产量增长2.5倍,发电量增长16倍,钢产量增长4.5倍,水泥产量增长6倍。中国情况见表2。(2)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1949~1989年中国为7.37%,印度为4.0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中国为5.44%,印度为1.73%(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7页)。

同发达国家相比:(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资本主义国家。1953~1957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中国为18%,美国为2.8%,英国为4.1%。(2)1949~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中国为7.37%,美国为3.17%,日本为6.9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中国为5.44%,美国为1.87%,日本为5.95%。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经济建设虽然经历过曲折,但总的来说,它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讨论题

1.社会主义改革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篇4】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 ,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从经济上看:

从政治上看:

结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 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

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7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这条总路线。9月全国一届人大把总路线写入宪法的总纲。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社会生产力。

可能性:

建国后三年伟大实践创造出的巨大成果为这条总路线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其结果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偏差;
导致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

问题探讨:

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改革开放又对这种单一的所有制进行了改革,并制定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于是,一些人便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

我们能不能据此就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呢?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毛泽东论证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第四、阐明了循序渐进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三步走”的步骤。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96.3%,其中加入以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占总农户的87.8%。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了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他们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党和政府实行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

第一步:供销小组

第二步:供销合作社

第三步: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2%以上,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和平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具体方式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而不是由国家支付补偿金买断,更不是没收。

为什么可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 ?

(1)马列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为党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3)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4)我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形成了强大优势。

(5)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利用、限制、改造”的和平赎买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心理上能够接受。

3、在改造过程中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毛泽东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 它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是一种对工人和社会主义国家有利的新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初级形式:

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

利润分配实行“四马分肥”

高级形式: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私合营(利润分配拿定息)

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的盈利分配:

(“四马分肥”)

•国家所得税占35%

•工人福利金占15%

•公积金占30%

•资方红利占20%

◆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拿定息的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

在对私营企业进行改造的同时,对资本家个人进行改造,使之由剥削者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一方面,为资本家在企业中安排一定的工作 。

另一方面,重视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曾任中华人民共

和国副主席(1993--1998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改造方针和政策:

利用 限制 改造

利用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对国计民生有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继续存在,并有一些发展。

限制就是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

改造 就是把资本家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把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利用、限制都是为了改造。

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燥,初级社没有巩固就办高级社,拔苗助长。

第二,在管理体制上集中过多,限制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将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扩大到整个社会,并使之固定化模式化影响了经济发展。

第三,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纯 ;
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第四,在工作方法上过粗,甚至某些地方采用强制手段。

出现失误、偏差的 原因: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

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应该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应当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它。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经济上,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国民收入结构图表
(1956年同1952年相比 )
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
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
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这三种经济合计占国民收入的92.9%。
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则由6.9%下降到接近于零。

工业总产值
(1956年同1952年相比)
社会主义工业由56%上升到67.5%,
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由26.9%上升到32.5%
资本主义工业由17.1%下降到接近于零

商品零售额
(1956年同1952年相比)
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由42.6%上升到68.3%.
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和由原来的小私商组织的合作化商业由0.2%上升到27.5%,私营商业由57.2%下降到4.2%。

上述情况明确地表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确立起来。

而且这期间,伴随着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我国生产力发展已达到一定程度。

年 份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49

466

326

140

1957

1241

537

704

1978

5634

1567

4067

年份

粮食/

亿斤

棉花/亿斤

油料/

亿斤

原煤/亿吨

发电量/亿度

钢/

万吨

水泥/万吨

1949

2263.6

888.8

5127.0

0.32

43

15.8

66

1952

3278.3

2607.7

8386.3

0.66

73

135

286

1957

3900.9

3280.0

8391.9

1.31

193

535

686

1978

6095.3

4334.0

10435.8

6.18

2566

3178

6524

政治上,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已经被消灭;
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现出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这些都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第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伟大胜利。

第六,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讨论:

20世纪50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篇5】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课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题】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

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

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949 年 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 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新 一、.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 1949~195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过渡性社会形态

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来说,毛泽东曾经设想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这两个革命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在这个阶段,我国社会既存在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因素,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1、 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主要来看一下几经方面的特征: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形成的

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

个体经济(不具有某种社会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部分,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

从以上分析看出,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师过渡形式的经济,故当时社会经济成分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2、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3、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解放前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

官僚资产阶级——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消失

地主阶级————1949~1952年土地改革后消失

民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改造后消失

农民阶级

工人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国后我国社会还存在着三种基本的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和阶级构成来看,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

1949~1952:中国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 务.

1953~1956: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改造 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

这在民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何时过渡?怎样过渡? (一)党对过渡时期的认识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49 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在此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0年、15年或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经过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1951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主义过渡的共识。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年时间;
在转变条件上,15年到20段,一般估计为认为当工业发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就可以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展了、 农业的集体化。继续完成民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年至1952年,从1949这主要是:开始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农村及时地开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经销代销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展互助合作运动;
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 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二)过渡的条件 20到年的时间1、时间上:用15 2、条件上:先工业化后集体化3、方式步骤上: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三)总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其中“一化”就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主要是适应推进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加快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原因: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增产潜力有限,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有过相当大的发展,

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而且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毛泽东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的内容的局限性。教材指出:“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因为宣传提纲一方面强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
另一方面又认为总路线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而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而且越来越觉得社会主义改造的步子慢了。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两翼”的社会主义改造,越来越走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主体”的前面。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小脚女人”的批判,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等急于求成的偏差。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正是由于这种认识,导致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从而对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总之,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正确的。

(四)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了发展生产、地域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又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有利的国际形势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1、积极引导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1949~1952年中国的土地改革的结果——全体农民平均占有土地的私有土地制度,中国农民从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身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 现在,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而是走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互助合作的必然性

小农经济存在的缺点: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民普遍比较分散和贫穷,无法采用新技术,使用机械化,这种状况会拖社会主义的后腿,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要求,易产生两极分化,经不起天灾人祸。

所以党中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方面不要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提倡农会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自愿互利,就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在经济上平等互利。

典型示范,就是各地都要先搞试点,树立典型,起到示范作用。用事实来教育农民,使农民亲眼看到合作社确实能增产增收,互助合作比单干好,这样才能使农民真正自愿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

国家帮助,则是指在合作化的过程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帮助农民。如向农民提供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帮助农民掌握和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培训合作化管理干部等等。

3、正确的阶级政策:

4、方针和步骤: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步骤:循序渐进,逐步过渡

互助组——是农民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组织起来的集体劳动组织。由几户或几十户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共同劳动,换工互助,以解决个体农户间缺少劳力、牲畜和农具的困难。在互助组的形式中,土地、牲畜、农具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归农民私人所有。互助组是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起点,这种形式已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社——是农民建立起来的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社员将土地及其它生产资料交合作社统一经营和使用,由合作社付给适当的报酬。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分配,在完成上缴和扣除以后,所余部分按土地报酬、劳动报酬的形式分给社员。这种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已经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高级社——取消了土地报酬,将社员私有土地无代价地转归集体所有。高级社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组织。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个体手工业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个体手工业对于社会经济生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供应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经济力量,也是进行货物流通与贸易不可缺少的环节。工农业需要的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60%—80%都是手工业者生产的,他们还从事这农产品、工业产品的加工,为国家培养技术工人,为城乡居民升昌日用品,为城乡就业提供机会,很多手工业者还行握着传统的手工技艺,生产一些创痛的工艺美术作品,是国家的财富和资源。

个体手工业者主要依靠手工劳动,他们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他们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率低,有类似农民的特点,靠手艺吃饭,遵循一定的行业和帮会传统。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2.

经济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供销的含义:供应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销售各种产品的商业机构。

手工业供销小组:向国营企业和供销合作社购买原料,推销产品,接受加工订货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若干个体手工业着,几个手工业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采购、产品推销的共同困难组织起来。存在问题,淡季来,旺季去,偷工减料、粗制滥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生产上组织起来,身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统一经营,入股分红。

到1956年年底,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0万多个,入社的手工业者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基本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对民间运输,小商小贩等个体劳动者也基本实现了合作化。

【小结】 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布置作业】如何看待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四课时

【教学课题】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2、正确评价和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失误和偏差

【重点难点】1、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2、 正确评价和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失误和偏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教学准备】教案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希望大家在学完这一部内容后,能够对社会主义改造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讲授新课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马恩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将利用政权的力量,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产。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同于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它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非劳动者的私有制,其生产资料是剥削而来的,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对这部分生产资料或是采取没收的方式直接剥夺,或是进行赎买。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实际,认为马列主义关于和平赎对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应该买资产阶级的设想在中国可以变成现实。.

赎买而且可能赎买,其原因在于: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资本仍具有两重性,民族资产阶级仍具有两面性。民族资本在旧中国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
新中国建立后,它一方面具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两面性,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获取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正是基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一特点,使得我们有可能对它进行和平改造与赎买。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有着长期的统一战线关系,建国以后,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多数人又参加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国家建设。因此,对这样一个长期有着朋友关系的民族资产阶级应当采取和平赎买政策。

第三,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固,同时,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起强大的国营经济,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
特别是土改的完成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工农联盟的进一步巩固,割断了民族资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系,堵塞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民族资本主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时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因而实行和平改造,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发挥他们的知识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步骤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等。这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虽然基本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但它已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起了较密切的联系,并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经济一定程度的依赖。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表现为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两种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整个改造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通过这一形式,使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这期间开始实行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通过这一形式把国家同资本家的合作由企业外部深入到企业内部。

第三阶段,1955年秋到1956年,这一阶段实行的是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合营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已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使用、管理和调配,资本家失去了对企业的财产所有权、经营管理权、人事调配权,企业的管理完全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到1956年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都实现了公私合营,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政策也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现的。是通过付给资本家一定数量的股息、红利、高薪的办法实现赎买的。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前,资本家从企业利润中获得一定的红利。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国家实行定息制度,即对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股份,按年息5厘逐年发给股息。当时国年,资本1966年到1949年。总计从10年,共计3年,后又延长7家决定付息

家从定息、红利和高薪中共得32亿多元。毛泽东说,出这一点钱,就买了这样一个阶级。这是符合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

4、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我们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的同时,对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则采取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1957年7月,毛泽东在上海干部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对人的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一方面是企业的、制度的改造,包括企业所有制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最终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由工人群众当家作主的、实行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国家所有制企业;

另一方面是对人的改造,即把原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对他们,政治上不剥夺选举权,享有公民权利,对他们中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的并在改造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政治上的恰当安排,让他们参与对国家的管理。在工作上,采取“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资方人员安排适当的工作,以发挥其特长。在生活上给予妥善的照顾。以企业为基地,通过劳动和工作以及耐心的教育,以改造阶级成员的方式和途径最终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这样大规模地把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过程,是在没有发生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完成的。这证明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有两个方面”的思想是正确的,这也说明社会主义改造是理有固然,势必所至,是大势所趋,当然,这与资本家中的进步分子和大多数人的有益配合也是分不开的。

一句话,即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逐步改造直至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它的成功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了一个不同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的典范。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历史经验: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的道路

把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结合起来同步进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双重任务,这是把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加以考虑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这一调整和变革无疑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共产党抓住并充分利用了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这一大好时机,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和其他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建设成就。

(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一条经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道路。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创造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方式,即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 到高级社的办法,最终完成了农业合作化任务。.

程中,同样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具体改造过程中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一条和平改造的道路

基于对个体农业和小手工业者的分析,从他们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这一实际出发,确定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本着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进行,成功地完成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制定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方式,避免了暴力和流血冲突,在与民主党派和平共事中,成功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在没有破坏生产力和引起社会震荡的条件下,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从而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赎买之路,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

(四)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进行的道路

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中,随着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大量涌现,小农和个体手工业者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集体劳动者。

在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国家所有制企业,即进行企业制度改造的同时,也进行着人的改造,把原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五)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对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缺点和偏差我们也不能忽略,应当从这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1、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改造中的缺点和偏差

任何事物在它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留下某些历史的遗憾。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有其难以摆脱的历史局限。1981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的决议》对此的论述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内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决议》用了四个“过”,总结当年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客观的。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所谓“要求过急”,“改变过快”,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显地过急过快,不仅广大农村由初级合作社向高级合作社的转变过急过快,而且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也过于短促。结果原来设想用三个五年计划,也就是15年左右时间逐步完成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只用了3年多一点(加上国民经济恢复的3年,也才6年多)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而且几乎主要是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一年左右时间里完成的。

所谓“工作过粗”,是指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一窝蜂”的局面。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是一场群众运动。但在初期的几年里,还是基本上按照自愿的原则,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地由低级形式逐渐向高级形式发展。但到了高潮期间,原来提倡的相对细致的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等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被简单的行政命令所取代。急风暴雨式的政治性压力扑面而来,结果,不顾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到处都“一窝蜂”式地盲目

升级,盲目合并,一合了之,一并了之,工作简单粗糙。

所谓“简单划一”,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模式选择上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几乎是清一色的高级农业合作社;
在城市,又几乎是清一色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形式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几乎不存在了。随着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出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迅速扩展到了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并将它固定化、绝对化,实际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不相容;
在经济体制方面,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不相容;
在分配结构和方式上面,把按劳分配当作惟一的分配方式,而在实践中又把绝对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混淆起来,使按劳分配被歪曲为平均主义的“大锅饭”。

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也出现了一些缺点和偏差。

这主要是在后期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把大量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小业主错定为资本家,混淆了劳动者与剥削者的界限;
公私合营后,对企业的改组合并过急,使企业产品单调,质量下降,商业网点撤消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安排也有不当之处,使他们不能发挥所长为社会主义服务。

3、正确认识“三大改造”出现的偏差和问题

我们对三大改造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加以正确的认识,不可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1)三大改造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问题,也不是在实现社会主义方向、路线和最终目的上的问题,也不是总路线本身所造成的,而是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由于领导人的认识同正在变化中的实际相脱离而造成的。其后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正如邓小平所言,是在改造完成后很长时期内,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

(2)在三大改造的高潮中虽然出现了上述缺点和偏差,但是,有两条基本的事实必须看到:

① 这一改造是在保证国民经济基本上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完成的。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完成了改变私有制这样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其间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② 这一改造是在得到人民群众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一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与关系的大调整、大改变不仅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是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

所以从总体上讲,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结束。这一转变有如下特点:

第一,这个革命转变是直接的,中间没有插入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个直接转变有一个准备阶段,不是新政权一成立就开始消灭资产阶级,而是在一 段时间内,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保持着同盟关系。.

第二,这个转变是通过国家政权至上而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人民至下而上的支持,特别是作为革命对象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参加政权合作共事的条件下,以和平改造的不流血的方式完成转变的。

第三,这个转变是经过3年的充分准备,是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实施的。不但没有引起社会的动荡,生产的破坏,反而是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时,中国社会便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得以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还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从而确立了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将长期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

(三)我国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帝国主义被赶走;
官僚资产阶级被消灭;
地主、富农被改造成新人;
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知识界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四)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矛盾。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

【小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

【布置作业】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