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精神宣传部研讨发言(全文完整)

2022年度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精神宣传部研讨发言(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2-06-12 15:12: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精神宣传部研讨发言(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精神宣传部研讨发言(全文完整)

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精神宣传部研讨发言5篇

第一篇: 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精神宣传部研讨发言

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发言稿


  在市委党校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来自里田的,能够继党委书记培训班之后再次成为市委党校中青班的学员,本人倍感荣幸和自豪!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学员对为我们提供宝贵学习机会的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的领导、老师,致以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智,非学无以立德。我们将十分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端正的态度,更加刻苦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来,发奋努力,锤炼品德,开拓视野,提升素质,绝不辜负领导期望。为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学员表态:
  一是提高认识,勤奋刻苦,坚决完成学习任务。做到“四要三不”,即要放下领导、机关的架子,甘当小学生;
要专心听课,认真做好笔记;
要交流互动,加强与老师和学员沟通;
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自觉处理好工学矛盾,不把工作上的事情带进课堂,不在课堂上处理工作,努力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二是身体力行,全心参与,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每项任务,认真调研,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充实理论,力争使自己在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上大幅提高,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三是遵章守纪,服从管理,模范遵守规章制度。听从安排,尊重老师,团结同学,齐心协力创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争做服从管理、严守纪律的表率,端正学风、严谨治学的表率,互相促进、争先创优的表率,自觉在加速“两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贡献力量。
  我们坚信,通过学校老师和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所有学员一定会大有收获。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祝愿各位学员生活愉快,学业有成。
  谢谢大家!
  

第二篇: 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精神宣传部研讨发言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知识点


1.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

2.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

3.对党忠诚,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4.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5.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

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

8.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9.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

10.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干部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要坚守精神追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处理好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关系。

第三篇: 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精神宣传部研讨发言

《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重要试题及答案

1. (单选题)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9月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增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A. 奋斗精神、奋斗本领

B. 斗争精神、斗争本领

C. 创新精神、创新本领

D. 吃苦精神、吃苦本领

参考答案: B

2. (多选题)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9月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指出,()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

A. 建立中国共产党

B.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C. 实行改革开放

D.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答案: ABCD

3. (单选题)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9月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强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

A. 为中华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国人民谋复兴

B. 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C. 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

D.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参考答案: D

4. (多选题)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9月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强调了在几个凡是的情况下,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

B. 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

C. 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

D. 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

参考答案: ABCD

5. (单选题)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9月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去的。

A. 矛盾问题、风险挑战

B. 创新发展、改革开放

C. 斗争精神、斗争本领

D. 策略方法、风险挑战

参考答案: A

6. (多选题)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9月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强调在各种重大斗争中,我们要()。

A. 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

B. 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

C. 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

D. 坚持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相统一

参考答案: ABC

7. (单选题)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9月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指出,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上寸步不让,在()上灵活机动。

A. 原则问题、策略问题

B. 矛盾问题、风险问题

C. 风险挑战、战略问题

D. 原则矛盾、风险挑战

参考答案: A

8. (单选题)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9月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指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在斗争中(),在斗争中()。

A. 争取团结、寻求合作、合作共赢

B. 争取团结、谋求合作、争取共赢

C. 创新发展、谋求合作、合作共赢

D. 团结合作、互利共赢、创新发展

参考答案: B

9. (单选题)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9月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强调,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领导干部要经受严格的(),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

A. 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

B. 思想淬炼、法制历练、文化锻炼

C. 思想淬炼、作风历练、实践锻炼

D. 政治历练、文化淬炼、社会锻炼

参考答案: A

10. (单选题)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9月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面前敢于亮剑,在()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A. 大是大非、风险挑战、困难条件、歪风邪气

B. 孰是孰非、矛盾突出、危机困难、歪风邪气

C. 大是大非、矛盾冲突、危机困难、歪风邪气

D. 孰是孰非、风险冲突、困难危机、歪风邪气

参考答案: C

第四篇: 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精神宣传部研讨发言

2009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时间:2009年9月7日下午

地点:市委党校305教室

实录内容:

主持人:下午主要体现头脑风暴的特点,为了有的放矢,所以我们选了四位代表出来简单地说明一下,联系实际,怎么避嫌这类事情发生,科学发展。其他同学针对四位同学他们所提出的东西来发问,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参与进来。因为是一次思想碰撞,思想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我们是研讨。提的问题有可能比较尖锐,这都没有问题。因为立场比较鲜明的观点才能形成碰撞。目的就是激发思维,提升认识。现在我就不多占用大家时间,先由四位同学谈他们自己的观点。哪位先来?

崔为民: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上午按科学发展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广泛探讨。姜老师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下午是小组推荐,结合工作事件谈谈如何避免该类案件发生。受小组讨论启发,我结合我自己的工作主要是从立法、执法两方面来谈如何避免类似案件的发生。

我是一名政府法律工作人员,从事立法工作20多年。我记得我参加工作第一个地方性法规就是环境保护,我到深圳92年从事立法工作,所搞的第一个特区法规仍然是环境保护条件,也就是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20多年搞立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一点体会。我记得最早搞立法的时候,有的领导谈到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用了一举什么样的话,先吃饭、后穿衣。也就是说,他把环境保护放在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呢?吃饭是解决生存的问题,环境是美化的问题。我们现在对环境的认识,环境的保护事实上上了多么高的一个境界。人们耐以生存的环境,也是我们生存权的问题,如果我们丧失了环境资源,实际上我们就丧失了生存的环境。现在高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我自己工作角度来谈如何避免该类事件发生,我个人认为比如说首先以法律手段保障科学发展观落实,避免类似案件发生。我首先要汇报的第一个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基本方略,是我们执政党在新时期新政策,按照马克思法理观,作为执政党的政策,耐以执行的条件一个就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另外一个,必须把执政党的政策、执政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所谓的国家意志表现形式就是法律。这里我们讲法律是保障执政党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之一。上午姜老师也提到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赋予公民享受环境资源的权利。环境保护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才能让全体干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执行执政党的政策。

谈到法律上,从立法角度来谈环境保护这一方面,上午姜老师也谈到了我们现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滞后的问题,我想这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法律实际上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他有利的一面就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它属于上层建筑,在它进程过程中,自然不自然反映出可能有滞后或者阻碍社会发展。所以说,修订、完善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我想从几方面谈为什么要修改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前面谈到了它本身客观发展中存在滞后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的管理者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比较重视经济发展,大家上午都做了一个阐述。追求经济指标、产生收入,忽视环境保护,在这种指导下,实际上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或者规章,自然不自然也体现执政的这种思路和理念。比如说前一段上海出台的限制小排量汽车上路的问题,这方面的立法实际上体现出我们执政党在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这个方面的立法存在着一些偏差。比如现在广州和珠海从为了维护城市交通管理需求,提出了限制自行车上路。实际上小排量汽车和自行车,特别是自行车对缓解环境还是有利的一种情形下,但是城市管理者为了城市管理中的某一个环节去限制这方面,所以我就说目前法律法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偏差,这是要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角度、科学角度,必须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修改的过程中,就应该必须体现公民充分享有环境资源的权利,宪法上必须做明确规定,就像新的宪法明确规定对公民合法权益予以保护、不受侵害这样的规定一样,赋予公民享受环境资源的权利,应该是在宪法中旗帜鲜明提出来。在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地方各个层级的法律和规章也应该以宪法为指导原则进行普遍的一种修改,这种修改包括一些什么呢?包括公民对环境建设项目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我们知道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际上是我们执政为民、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体现,只有公民能够充分享受这种知情权和参与权,才能够防止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和财政收入所发生的违规上待定项目。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才能真正的行使监督权,才能真正有效防止违规违反环境保护的项目上马。

另外在强调公民知情权的同时,明确政府公示公告义务。另外修改环境保护法规,项目排放标准的问题,实际上不可否认我们现行一些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由于我们经济发展需要,必须要体现科学发展需求,修改和完善环境保护标准跟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是第一方面,从立法角度讲。

第二,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政府监督的公信力和有效性。首先要建立分工与统一协调的箭杆体制。深圳市成立了人居环资委,下设执行据,解决了分工交叉缺位、监管不力的问题。其次,建立全程的监管体制。这个排放标准偏低可能是一种概念,另外监测的时候是符合排放标准,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着偷排的问题,把防治污染设备停下来,偷偷排放违反标准的。进行全程监督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政府在事后处理上必须全面、客观向社会公开事件真相。建立完善的环境污染责任追究体制,首先一点,对排放企业要严厉打击,实行重罚。对造成责任事故的一定要依照刑法规定,进行刑事责任。这一点不能以罚代刑。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强调企业在生产过程遵守有关生产规定,同时遵守社会责任,不仅遵守环境保护法,还包括对企业员工的保护。建立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社会保护责任。第三方面,健全行政部门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规上项目、违规审批或者监管中缺位的部门,按照责任体系追究法律责任乃至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我的发言到此,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魏威:我简单补充几点:第一,树立科学发展观,不宜盲目追求经济指标。第二,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引进项目不但符合当地发展情况,还要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这个事件的教训非常惨重。第三,科学决策,综合当地政治经济与环境资源现状,把绿色GDP作为重要指标。新建项目一定既拉动经济发展,又保护环境,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第四,建立责任追究制。

甘敬峰:尊敬的路教授,各位同学,下午好!涉及到经济上的我可以谈一些,但是结合实际可能就没有那么多自身的例子。发展是硬道理,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途径,也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但是发展并不是无序的发展,而是科学的发展。上午大家认真讨论了凤翔县案例,大家也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我想根据上午这些讨论和我自身了解的一些情况,谈一些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避免这些案例在我们身边发生。

首先改革现有干部考核体制机制,制定完善可行可靠社会公认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适当时机能让干部、群众,特别是党员要直接参与,彻底了段显性政绩观念,唯GDP至上的观点。发展一定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了人发展是毫无义务的,也就是发展是为了谁、发展成果惠及谁的问题,目前我们身边也经常碰到,比如有些企业无视消防、环保的问题,草菅人命,确实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惨重的。这里面有些部门,我们监督部门执法问题不够有力,酿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主要还是刚才讲的经济发展至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正确的公共利益心态和换位思考的心态,如果政府领导干部是一个村民,你换回来思考,这个项目可能就不会放在那个地方。

第二,公开决策的程序,对重大项目,关系民生项目,反复征询人民意见,增加透明度。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讲,发展是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又提出科学发展是要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以前是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发展。象有的同学说社会财富要从有效和无效来判断这个财富有没有用,对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有没有用,不能以日后要付出几倍的代价去换取今天的点滴收入。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让社会得到永续发展。这里面上午也有同志讨论到有些村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开发土地资源,现在给当地的老百姓留下了很多隐患,给当地老百姓生命安全带来很大威胁。这些都反映了当地主事者、执政者没有科学发展的观念,缺乏正确的执政角度心态,作为我们深圳来讲,我认为1993年推行产业目录导向以后,对深圳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改变了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当时我们提出就是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当然由于时间,我们企业搬迁了很多,甚至有些村镇意见很大,一下子自己村里的收入、镇里面的收入降下来了。市政府听到这些反映后,也是压力非常大,我们推行政策是不是合理的,能不能保持深圳经济增长,2000年以后,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了深圳,黄书记向他汇报了这个情况,他很坚决说深圳就是要走高科技发展道路。所以我们就坚持下来了,一直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体现,就台资企业来讲,去年金融海啸后,东莞的台资企业一两个月时间关停并转1700多,我们深圳才关停并转300多,这就说明我们走乐观道路非常正确。

第三,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加强审批和事后的监督管理,做到决策执行监督到位,防止管生不管死。很多职能部门,批出来了,以后就不管。职能部门要深入基层,主动发现问题,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如果不达标的,要帮助达标。不是一味把它赶走,把它赶走了,你的经济也是会出问题。所以要很好的结合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要在社会、经济、人力、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利益,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话是这样讲,但实际上我们现实中很多领导干部还是不甘于默默耕耘,不甘于做无名英雄,往往还是把显性的政绩放在首位,着眼眼前、着眼局部、着眼个人升迁。说实话,我感觉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现在的环保,大家是已经很重视了。但是在决策的时候,领导干部是不是能讲那么大乐观投入放在环保当中去呢?我看不一定,总有两个选择办法,有一个提高我们经济效益的时候,我想在决策的时候,很多领导还会把这些钱投到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上。

第四,加大规划力度,彻底改变规划滞后现象,要舍得在软环境方面投入,完善各项法规,加大宣传力度,要让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全社会自觉运用,全面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实践。谢谢各位!

叶若思:如何避免类似案例事件的发生,我谈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水平。把握三个环节:第一,坚持中层学习。第二,上项目一定要评估论证。作为决策意见,不能盲目拍脑袋。第三,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这是我表达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问责制。遵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按照制度办事造成严重后果,按照法律规定处理。

第三个观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群众性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这里面处理群体性事件我想也是要把握几个,一个是要及时了解群众的诉求,群众他们到底在想什么,要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第二,党委政府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一定要密切配合及时拿出解决的方案,形成合一。区分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然后解决。我的工作经历来说,也参与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比如03年我们在龙岗国泰商场的一个案件,它是龙岗一个连锁商场,有一天倒闭事件就发生了,同时在四个镇倒闭,各种人员就来了,这里面有供应商、有职工、有物业主,一个方面是上路,堵深惠路。另外,还有一批人跑到市政府上访。我们区分不同利益群体,比如供应商再细分,不同利益群体我们进行区分。这个主要是要有一个侧重点。第三,对一些可以按照反映途径解决的,领导应该按照反映途径解决。合法的维权。我就表达三个观点。谢谢大家!

主持人:围绕我们实际工作到底怎么促进科学发展观,避免这样的案件再发生。我这里面归纳了他们一些观点,也有一些问题,大家按照可以我这个来提问,也可以自己来提问。大家针对他们刚才讲的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也要注意时间。

关惠琼:我补充一个观点,不一定正确,今天大家谈了半天,我觉得都还是介于对地方政府方面来反思,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个板子不能只打到地方政府身上,应该从国家层面反思这些情况的发生,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从计划经济的模式逐步市场经济过渡,现在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在转型过程中,原来计划经济模式下,国家是严格平衡各地发展计划,统筹安排全国经济发展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支出也是按照统筹兼顾方式,统筹经费支出。所以地区间发生不会非常不平衡,各地政府发展心态也平和。所以计划经济时代这种事情出现没有现在这么频繁,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

现在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各地政府发展压力太大,社会不断公布GDP排名、竞争力排名,很少有关于这个地区生态环境排名。各地已经经济发展模式从一个国家作为整体逐步向区域发展模式来分化、来设计,所以各地政府为了追求本地利益最大化,也是一种不正确的政绩观,所以还出现了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的问题,没有全国的大局观。他也是为了当地经济发展。我们国家转移支付的也有,这个支付量比以前大了,但是地区间更加不平衡。这次经济危机,各个国家对经济模式已经开始反思。中国已经从泛市场化适度回归趋势出现了。我们从以前发展就是硬道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已经不断完善我们发展理论体系和发展路径。在这次经济危机情况下,我们应该从国家层面反思,在全国发展布局当中,明确区域角色作用和发展路径。象长江黄河这些源头,就是一个保生态。那些地方的人不做事还好过做事,越发展,越受害。所以全国应该有一个经济发展的规划布局,保证全国一盘棋集约化发展。然后针对不同目标制定不同的考核机制,比如对经济发达地区,对GDP要有一个评价。我们不要局部发展来看待这个问题,可能要从全国角度怎么样实现科学发展、各地协调发展。不一定正确。

主持人:这位同学谈到了地方政府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姜智红:刚才这位同学谈到要以全面的因素衡量国家发展水平,近期国家社科搞了一个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全国范围的排名表,我们广东排在第三位、北京是第一位,已经按照不仅是GDP,而且环境各方面综合排名。我就补充到这里。

付群波:上午姜老师提到了有一个观点,广大农村面临环境污染跟生态破坏,但是我理解可能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更要面对一个贫困的问题,在贫困和受污染这两个之间怎么样进行选择的问题,以凤翔为例,这是几个方面问题,一个是思想认识。第二,官员品质。第三,行政管理。假如把这些事情都解决了,换言之,我们有一个好的思想,认识到位了。有一个好的官员,我们有一个好的制度。制度非常健全,老百姓权利都得到保障了。还有我们制度非常完善,法律法规都非常健全。那我们是不是一定就可以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呢?我认为其实未必,当地部门仍然要在上项目和发展之间做出一个艰难选择,这个叫他们自己选择非常困难,刚才吴处讲的观点非常赞同,我理解要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强内部,提高招商引资和对项目选择的话语权。他可以选择“不”,这个不是说靠思想上说就行了,需要国家提高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要提高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要靠什么?靠科教兴国、靠对人才、知识尊重。这个科学也包括基础科学,要多年积累追赶发达国家。第二,外部积累。象一些地方的责任就是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比发展更重要。富裕的地方要支付环境保护付出的成本。西部环境也会逐渐影响到周边区域,所以这些发达地方因为西部对环境保护,支付购买成本。其二,国家为了从协调发展、社会公平,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西部发展,他不上项目也能摆脱贫穷局面。谢谢!

肖中舟:刚才两位小组的主题发言还有四位发言人已经对上午讨论的原因以及问题途径精彩阐述。路老师把他们观点总结成十二个方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咱们在这里培训,也是深圳市各个层级领导干部,这个引起我们反思。我们在发展中怎么样避免,这是当务之急问题。要把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出来,需要智慧。我们应该去追问。比如大家讨论中,我有很多问题想追问,时间问题我就追问两个。凤翔事件仅仅是一个环境事件吗?我个人认为,这肯定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事件,它以环境事件暴露出来,实际上深层次反映问题是我们国家发展模式问题。正是这一点所以老师才把这个案例选为科学发展观的案例,否则的话就是一个环境问题。这个事件暴露了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传统意义上粗放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肯定是不行的。从发展模式追问就意味着我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的真转真变,关于怎么转、怎么变这一点,深圳市还是走在比较前面。从这个事件要追到发展模式上,他是一个更大问题当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第二,大家都在谈GDP,好像这种事情出现是各地方政府追求GDP造成的,我也赞成。但是上午姜博士跟大家讲课的时候讲到绿色GDP这个概念,尽管国家统计的时候不统计这个概念,但是绿色GDP强调的是有效GDP,是要把那些类似环境问题减掉的GDP。GDP这个概念讲起来很复杂,我鉴于大家看一段最近一篇文章,他以非常通俗的方式来解释GDP。比如凤翔GDP,这个叫强迫交易型GDP,最后导致结果,对企业所在地带来巨大灾难。如果把这个事件按照社会公正公平方式加以处置,这个GDP总量为负。名义上追求GDP,实际上浪费了国民财富。正是这一点,地方政府在发展GDP过程中,我们对GDP了解也是非常片面的。我们上午讨论这个事件的时候,似乎感觉这个事件是老百姓当时不知情。其实不是的,地方在征地,当时老百姓是以自己性命来保护庄稼,当凤翔县政府动用政府手段。我们各级党委要加强学习,不要一天到晚喊GDP,结果不知道GDP是什么。喊科学发展观,不知道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我参加过深圳市干部很多的好评,我可以告诉大家,在座各位如果当处长,你们到党校考试,这个命题就是我们主要命题。第二天考试的时候,发现部分同志答题速度比较慢,他担心我们编的题目太难。我是直言不讳跟部长讲,这次建立专家库,不是择优,是劣汰。如果我列的这个题目处长答不出来,至少不能成为深圳后备干部。我们干部办事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基本概念明确后,才能科学决策、合法决策。追问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我们以为是解决问题的措施,其实是问题的原因。

莫大喜:接着班长这个话题讲GDP这个事情,我是从社会财富这个角度来看GDP,真正GDP,应该是有效累积。而不是象修路一条路,修算GDP,挖掉又算GDP,再填上又是GDP。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工程建设,马路刚刚修好了,马上铺一个什么管道,又挖开,又算GDP。这个马路不是拉链经济,这个是无效GDP,他不是累积的。包括洪灾,洪水把房子冲走了,我们重建产生了很多GDP,GDP往往是100%多增长,但是财富不是累积的,财富反而是减少的。凤翔事件这个事情从社会财富角度来看,并不见得社会财富就增加了。从政府层面,好像财政收入一年是增加了很多,但是这个事件发生后,它的社会财富我觉得并不一定增加。第一,对环境产生了破坏。环境破坏是一个很大的负的GDP。第二,工厂生产停止,形成无效GDP。第三,群众搬迁、工厂整改措施,还包括后续评估等等,这些都是要增加投入、增本成本。GDP是增加了,但是对社会财富并不见得是增加的。更为严重的是村民冲击厂区,把围墙推翻,货车受损,原先的GDP消失了,更达不到累积。从社会财富累积来看,不能光关注我们的财政收入,更要关注整个社会财富有没有累积的增加,谢谢!

主持人:我追问一下,社会财富你侧重于经济方面,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社会财富?

莫大喜:我还没有反应过来。

段洪雷:我接着说一下,我想主要还是针对刚才几位同志发言的问题谈一下。科学发展观,刚才班长讲的非常好,我们讨论这个事件,并不是要对事件怎么样。只是讨论一下。具体怎么解决,有它的程序办法。从这个事件我们受到什么启发、教育,这是更重要的。上升到科学发展观高度,通俗一点讲,科学发展是一个定语,反过来就是发展不科学。现在很多地方不科学发展,污染环境,损害别人,自己也得不到利益。这个厂一年交1.27亿税收,他自己利润我想也少不了。这个厂主肯定得到很大利益、县长也得到很大利益,县财政增加,他可以取得很多政绩。所以我想核心问题还是发展不科学。这个事情要避免。怎么避嫌?一个是提高认识的问题很重要,不管从哪个方面。比如节水有很多刚性因素,我们和法制部门经常讨论立法的时候,就经常提出来必须要这样、必须要那样,很多时候实际上有很多事情突破了法制理解的范畴。象环境污染,有很多事情我也觉得很奇怪。在国外如果污染环境了,可以罚到你破产,在中国很难做到这一点。再一个法制手段非常有限。再一个取证非常难。比如偷排,我知道环保局很多同志晚上象做贼一样去抓偷排。我们制度建设确实有很多问题,我们应该从体系上进行探讨。整个我们应该反思体系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主持人:我们国家很多事情就跟国外不一样,国外很简单,他污染了,该处罚就处罚。为什么我们国家一碰到这种事情,企业不知道企业责任,政府还要去买单,个人还要承担身体的痛苦等等。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企业、个人,还有社会、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国家这个关系没有理顺。如果能够各归其位,各司其职,非常明确。

崔为民:执法环境,企业如果老板不给工人发工资,怎么办?我们怎么罚?如果企业不交这个罚款怎么办?别人说这个不是问题。我们追问为什么不是问题?他说一个企业发不出工资的话,就破产了。实际上为什么我们的执法难。我同意老师的观点,从计划经济来说,我们破产法真正实施了吗?没有。为什么?几个政府分得开吗?实际上分不开。我们执法很多程度上过去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社会发展了,很多民营企业出现了,但是都知道第一桶金是怎么挖的,这里面又存在这个问题。法律设置上来讲,按说在国外很简单。但是我们现在考量来考量去,这面也要平衡,这是立法的原因。有的时候你面对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时候你面对的是老百姓。这方面同学们多提一些好的意见,这是立法者关注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有同学提到对企业管生不管死,如果在国外,它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也提出帮助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我们为什么要管他们的生死?

毛冬宝:经过今天上午的发言铺垫和下午逐渐的讨论,我感觉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头脑风暴的境界了。应该说刚才有关对联系工作实际,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刚才的一些发言从不同层面都已经做了回复。首先我想先回应一下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仅仅是环境事件吗?从今天上午发言当中大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个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事件,归根到底是一个发展模式的问题。而且下午各位同学回答了,他也没有仅仅停留在环境事件上,应该说已经涉及到很多一些方方面面。第二,关于绿色GDP的问题,我觉得不太准确。山西省已经公布过绿色GDP了,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公布GDP,不是说没有人搞,是在搞。是因为各部门对绿色GDP的认识标准不统一,所以绿色GDP没有再公布了。

第三,很多同学已经从不同层面上谈过了。如果这个事件当中,不是小孩生病。这个事件会引起那么关注吗?会今天坐在讨论甚至政府后续措施呢?包括毒牛奶这些事件,如果没有大头小孩的问题,社会管关注这个事情这个呢?可能企业照样排污。要等到无法救治的时候才想到补救。

我谈一下我们弱势群体如何维权的问题。大家说到完善法制、加强执法、通过国家扶贫等等,但是我最关注的是群众维权谁来执行的问题。

莫计生:我刚才听了几位同学讲的,刚才说要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群众如果真的能参与进来的话,对我们行政、对我们政府所作所为,政府执政的时候以人为本,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保证我们群众达到这个事情,崔为民同学,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崔为民:我们最新搞的环境保护条例已经在这方面有规定,重大污染建筑项目必须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个就是保护公民私权的问题。作为政府必须要履行的一个义务,就是告知义务、公示义务,这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你要全面、真实的把这个事情向社会公开。这里面有一个反思,作为市政府并没有把这个项目全面向社会公开,但是毕竟有维权的组织,他知道这些项目在社会上起到监督作用。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必须要做的,在环境立法上,可能还包括其他立法。除了一些必须要保密的,比如说外汇政策、汇率问题、税收问题等等。这些不能提前征求意见的,重大的一些决策应该让老百姓知道,这是政府义务。

主持人:向社会公开具体是指什么?

崔为民:比如一个项目产生的污染情况是什么样,一个项目你要做环境影响评价是什么样的。另外我们现在重大的决策实际上都有专家的论证,但是我们现在不排除专家的论证实际上带有一些,现在本身的专家和官位的不分,反映的还是一个官的利益,所以专家论证应该向社会公开。实际上应该是全面的向社会公开。公开这种方式无外乎是通过媒体,一种是通过报纸网络征求意见。现在立法里采用这种方式,一个是全版刊登出来,征求老百姓意见,对某一项市民比较关注的立法,比如说公共交通,我们上次搞的大巴,老百姓反映最关注的,我们就拿出来,这个稿子是70条还是80条还是50条,市民去提意见。医疗保险是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你就应该征求老百姓意见。我想老百姓是有这个能力的,而且通过我们在立法中征求意见,真正跟市民相关的立法,市民反映是非常强烈的,而且意见也非常中肯,我相信市民,特别是象深圳这种,老百姓维权意识也好、法律意识也好,不断提升,实际上他提出的建议都非常好。

主持人:实际上是说利益相关人一定要了解。

许伟康:请教崔老师一个意见,我是来自罗湖,也是来自基层,基层同志更关注方法的问题,理论研究相对弱一些。刚才崔老师有一个观点,全面、公开向公众公开信息观点。按照我的理解,这个信息公开应该就是要解决公众与政府之间信息对称的问题,我想请教一下怎么样实现信息的对称。

甘敬峰:我在工作中碰到很多次立法征求意见的事情,但是基本上都是立法部门带着定性定向的思维来征求意见。即使你提的再中肯、再好的意见,到最后不采纳。象这次劳动法也是这样,当然作为这个法来讲,对广大工人阶级这个是没错,但是按照自身发展,你有没有到这种地步,有没有到这个时候能够出这样的法律,你说工人和企业老板的比例,那当然没得比。我听了一个教授讲了一句,他说你认为劳动合同法好不好,就是说我当老板的时候我认为可以,但是我做工人的时候,我认为也可以。反过来,我从工人到老板的时候,我认为还是可以。这个是好法,否则就是恶法。我了解多西方国家也好、台湾地区也好,它的立法时间非常长,但是执法非常严。他采取几个措施,一个是法定条文制定后,到通过工会、中介组织。台湾的中介组织是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中介组织,比如最小的玉米加工,他有一个玉米加工同业公会。通过他这个渠道征求意见后,他是以集体意见来反映,政府比较接受,也比较有可行性。但是我们这里很多是定性的。我感觉这是一个要改正的地方。

崔为民:地方来讲,针对劳动合同法产生非常大的争议。深圳也对这个法的实施,基本上向国家反映了我们的意见。同时深圳在补救方面,前一段通过促进劳动和谐关系条例。之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尽量修复完善劳资关系。实际上就劳动合同法实施,我们做过调研,严格意义上讲,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具有更多的,你翻翻过去的劳动法、相关劳动法规规定,他新的东西,包括加班费支付、拒不缴纳养老保险等等在以往法律法规分散的都是有规定了。另外他出台的时机正好是金融风暴,企业状况不理想,同时在劳动合同法出台之前,高院有一个司法解释二,对违反劳动合同拒不支付加班工资或者拖欠、少支付加班工资以及未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员工有权要求补偿,另外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可以解除合同。你先支付加班费,然后我再解除合同。而且这个司法解释二是可以无限期的,我们以往法律是追诉一个时段。在劳动合同法出台的时候,正好大量信访案件、诉讼案件大量存在,使得很多人是针对了劳动合同法。以我个人理解对劳动合同法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在立法里面,因为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审核部门,实际上跟部门之间的,在执法理念上、立法理念上,部门肯定有部门的利益,从我角度,我一定把政府平衡这个问题解决。我下一步行政首长负责制,这个必须要坚持。另外一个就是要经得起社会检验。

潘晓:下午大家都在议论一个主题,怎么样回避、怎么样避免发生针对事件。我的一个观点是这样,我觉得这种事情避免不了,为什么讲避免不了?这种发展一定会引起环境这个方面的污染。我也看过一些资料,整个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今天认为这个排量是合理的,可能因为知识无限,不知道有另外一种危害。以后才发现这个空气还是不到位的。所以发展是一定要教学费,不是我们在理论上能够把它避免,只是说尽量找出一些规律东西,来客观。至于能不能找准,这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加拿大是设立环保处最找的国家之一,在他那边,到处是青山绿水,他都还发现他环境有问题。每年他这样捕鱼,他现在就发现鱼类对海洋循环生存也有问题,鱼这么大一群,鲑鱼也好、金枪鱼也好,对整个地球循环也有问题。这样我们蓝藻、红藻这些问题才出现了。发展的这个学费一定要交,我觉得避免不了,只能说减轻它、尽量合理安排它。政府也在这方面意识到,中国政府意识到环境问题是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从我们到党校学习也好,各方面感受,我们环境已经到危机的时候,如果从深圳环保问题也好,我们到没有水的地方去,也是这样的问题。中国政府每每提到这样的问题,都讲我还有十几亿人要生存。现在人类发展这么多,这就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主持人:大家认同他的观点吗?

姜智红:我补充一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也是有一条规定的,这条规律被国外称之为库之曲线,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会跟经济发展同步,但是到了关键点后,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就呈反方向,经济越发展,环境保护的越好。这在国外被称为库曲线。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程度,我们有能力治理环境,应该是可以做到经济越发展,环境保护越好。

高涛:我部分同意潘晓同志的看法,所以刚才我就反问了姜老师一个问题,按照班长的方法是对的,多追问。我们今天在教室里理论上探讨这个事件怎么样避免,但实际上我相信,因为这一系列事件,涉及一系列的地方。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已经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应该说十六大以后就逐步的在推开这个事的时候,还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难道说我们在座诸位比那些地方政府主要官员他们要聪明吗?这个我们也可以追问。为什么他还发生这样的事情?实际上从理论上讲很好讲,有利于科学发展就上,有害的就不上。这个危害值定多大,我才不上呢?可能这个问题也要追问。比如凤翔这个事件,通过这个案例,他没有一句话讲到冶炼厂排放物是超标的,他仅仅是这样讲,公司是造成这部分儿童血铅超标的主要原因。比如标准值是100,我排放物稳定在95-98,我没有超标啊,但是日积月累,他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怎么看?作为地方政府来讲,我也给他适用了一些环保措施,他也按照这个操作了,也没有超标,但是还发生这个事情,怎么办?

崔为民:我们污染项目一定是有环评,如果说这种项目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他的工业排放又是达到标准的,环评又是按照正正规规法律要求做的话,按说就不应该出现这种事件。我们现在的环评和排放标准仍然是控制在最低限度。这里头有几个问题,第一,环评是不是按照规定做。第二,他是不是有。虽然他正常生产是符合排放标准,但是有没有偷排。这个项目在我们国家绝对不是一个。出事故的湖南这个,说是没有经过环评。我想在其他城市仍然存在这样的项目。如果都是按照规定做,我想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排放标准,国家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有问题。另外还有一点,我们现在讲的资料里要搬迁。

高涛:应该说他还是做了,当时做评价的时候,还是意识到这个问题。

崔为民:这样就最起码不能投入使用。如果2000米之内有影响的话,你没有把人搬迁的话,前面标准没有错的话,在这一点上,他实际上还是一个错误。

高涛:按照他给出来的材料,即使2004年搬迁出这个范围的,也一样出现铅中毒的问题。说明即使按照当时标准,1000米之外,同样发生这样的问题。

崔为民:这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标准是不是太低,通过这个事件国家要检讨。第二,信息不对称。他现在的信息并没有公布出来,他只是说对他那一次检测超标,但是企业的偷排问题并没有反映出来。简单说这个事情他没有责任,我个人认为是这样,如果环评按照规定做了,排放标准都是按照规定做了,也进行了拆迁,应该讲这个地方政府就没有责任。

高涛:我不是说地方政府有没有责任的问题,而是地方政府无奈。明明知道这个项目有污染,但是还是要上。他在权衡我的发展以及危害有多大。权衡过程中很难做到一个理论上的真空,无限制逼迫你的底线。比如对你的环境污染达到2还是3、4,这是一个底线,他没有这样一个东西。地方政府往往去追求一个利益最大化。为什么要发展经济原始的冲动角度分析,他为什么还要上。

主持人:说得非常好。地方政府从这个案例来说肯定是有责任的,但是这位同学也讲出了地方政府的无奈。这个无奈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崔为民:我认为地方政府他采取完善的措施,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国家并没有说禁止这类项目上马。在深圳我们知道有产业的目录,各个地方都有产业目录。有限制发展的、有禁止发展的。如果没有禁止发展的,采取完善报会措施,实际上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类事故发生。

陈庆澜:大家很激烈的讨论中,我就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凤翔县这个事,根据我现在掌握的材料,当时上这个项目的时候乃至推进这个项目过程中,当地党委和政府一定是认为他们在做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因为按照对这个项目的评价,这个项目当年被宝鸡市确定为省市重点项目。县里评价这个项目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大项目,是这个县招商引资的历史性突破。所以一定是认为在做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所以才有了在动员村民搬迁的时候,当时庄稼都快熟了,为了赶工期,提出一个产青苗的方案,一亩地300元。后来宣传也没有用,劝导也没有用,动员了1.5万名,拿着镰刀,这批农民是没有远见的,他们是不懂得经济发展的,看不到经济发展长远目标。这里面带来一个什么问题?我想一个问题,我们社会上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个在管理层面建立叫停的机制。有一句话也不一定概括的准确,整个这个过程,当然现在环保的恶果出来了,当时那么多人都认为是一个正确的事情,而有一部分人有不同的声音,我们社会上应该有一种机制来听取这些不同的声音,来尊重这些少数人的他们的利益的诉求,来避免这种我可以叫做多数人的抱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这一点,大家都认为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后来证明是错误的事情。我们管理上应该反思,应该有一种叫停的机制,象这种哪怕有少数人不同的意见,你应该尊重。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再一个整个过程还是缺少基本的人文情怀,缺少对人的价值、尊严和生命基本的尊重。我们具体工作过程中,一些干部等等缺少这种。联系到我们自己的工作,因为我不是经济建设部门,搞文明建设,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也就是去年我们深度讨论了这个问题,觉得文明创建、文明建设,从规划到建设、管理都应该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后来我们提了几句话,在这里愿意跟各位分享,我们提要以人性的方式来传递文明,以心灵化的语言讲述文明,以文明的方式推进文明,让文明的传递充满尊重,文明的尊重充满人性。以人为本这种思想一定要很好地贯彻,当我们每个人都把一些很大的“人”字放在心头上,事事都从尊重人、理解人角度出发,也许我们很多工作、很多不恰当的做法都可以避免。谢谢!

许劲舟:首先我赞同我们陈处那个建议,我们要建立一种叫停机制。但是这种叫停机制我觉得很困难。为什么呢?我们连长江三峡那个工程,那么多工程院士都投反对票,不是照样也干了吗?这个有点难。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还是要推动。第二,按照这个案例说一下。目前我们国家整个法制或者立法这块我觉得有点偏差,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总体感觉我们目前的立法都是立法从严、执法从宽。我们现在很多法律法规制定的都很完善,要追究责任都处罚很重。如果翻开环保法、环保法都可以找到可以处罚的法律法规。但是为什么还屡屡发生呢?就是我们执法过程中很宽松。这个从两个层面,一个是执法者,他对违法违规的主体有不同的标准或者是看法。可能对政府的或者对于一些重大项目的,执法的力度可能从宽。然后第二层面就是不同地区之间的这种尺度又不同,可能广东是这样执法的,可能去到四川又不同、甘肃又不同、宁夏又不同,执法不一也是造成竞争不公的一种现象。我想还是要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立法,我们目前是立法从严、执法从宽,我觉得我们应该立法从宽,执法从严。我以前做外经办主任,我们公明有一家比较大型的企业,企业有几千人,企业刚开始的时候很乱,包括环境卫生,我也跟老板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就说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象我们厂内规定他们不准丢垃圾、不准吐痰,我们定期每个月、每周都给他们培训、上课,但是可以这么说,就是上课的那一两天就好一点,过了之后又不行了,反反复复搞了半年,环境都没有搞好。但是他最后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吐痰的、丢垃圾的,发现一次扣一元。而且扣的这个钱是给发现的那个员工。然后经过一段时间,整个厂环境卫生好了很多,从这个例子,立法从宽,执法要从严。我们目前立了法,可能大部分人都执行不了的,我们这样立法的话,在我们执法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大的阻力、很大的问题。

余钢:第一,我先跟崔为民讲一下劳动合同法的问题,我是从企业来的,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冲击非常大。第一大,合同变更。岗位变更,也必须要签订合同。造成员工岗位交流非常被动。第二,合同解除,员工可以提前一个月跟企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企业跟员工接触劳动合同,必须要找出一堆理由。第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员工签了两次后,必须变更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造成我们必须给低端通用岗位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们决策、执行、监督过程中?从凤翔这个例子,我从轨道交通、从企业角度谈,深圳地铁决策非常不科学,目前在建工程155公里,现在要求我们把七年工作量压缩到三年,这个决策科不科学?我觉得不科学。但是深圳市政府通过知行和监督纠片,把决策的不科学变成科学。第二个观点,关于法制建设问题,我觉得法制建设必须尊重历史、尊重规律、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中国这么大,30多个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哪些法在全国范围同行,哪些法是地方政府制定,这个问题法制部门要认真探讨。中国高速发展,把几十年压缩到三年,但是如何亡羊补牢,这是我们每个中青班学员都必须要考虑的。

肖中舟:毛冬宝跟潘晓同志提出了一个观点,我回应两个问题。潘晓那个问题涉及上午那个问题,毛冬宝那个问题涉及下午的问题。潘晓同志提出发展是带状的,这个绝对从整体来讲,我们知识的有限性才使我们和自然交往当中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具体到现代工业产业化某一个项目,这种知识缺陷绝不能成为破坏环境的借口。具体到项目我们不能为地方政府在这个地方开一个口子。第二个,毛冬宝谈到谁来为弱势群体负责,谁来表达弱势群体诉求的问题,我们今天下午谈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现在象陕西和湖南事件,现在是不是得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而且正在建设,那我们追问一下为什么会解决?一想就清楚了,是我们现在舆论和网络。网络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多部门为了防止这个事情对自己的不利影响,把网络民意看成网络暴民。网络表达民意途径是解决类似问题和其他违反科学发展观事件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我们很多同志都没有明白这一点。围绕这一点,还要继续追问。不能因为人类知识缺陷,为某一个具体项目污染寻找借口。第二,网络是解决这类问题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但绝不是唯一途径

主持人:大家下午发言非常好,有碰撞,时间关系,我们休息5分钟。

主持人:经过刚才急风暴雨式的争辩,我觉得大家这个问题的思考已经到了一定高度。大家还可以在学员论坛上继续争辩。今天少数同学没有来得及把精彩观点展示给大家,可以做学员论坛上展示。大家今天提了很多观点,我这儿写出了17种观点,这17种都值得大家思考。对于这么一个可以说是发展不科学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大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思考。有的同学从企业角度思考,有的同学从政府的公共管理这个角度思考,涉及到科学决策、执行、监督等等一系列问题,还有的同学从立法角度、执法角度去来思考问题,当然还有同学更加深入,从社会这个层面、从个人怎么去维权。还有的同学更进一步,联系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从对我们文化缺乏一种人文关怀角度看问题,非常好。达到了我们下午的目标,我们下午目标是思想碰撞,提升认识、开拓视野。当然还有其他好的观点不能一一列举,我们有记录,你们的精彩观点都会记录下来。

最后一点时间,我简单谈一下我自己的观点,也算一个总结。对这次事件大家也都看到了,从我个人来说,大家首先要关注几个事实,一个,他是一个纳税大户,经济支柱。另外一个,环保部门的结论。还有血铅污染,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它的标准。这些基本事实要关注到。还有要关注三个数据:一个是有关部门做的环评影响书,他说企业建成后在1000米以内不适合居住。第二,三年内,把500名居民搬迁。第三,新选的一个搬迁地址1300,两年内完成搬迁。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老百姓的处境。不能按照规定时间搬迁,不被明确告知污染的严重性,自己检查才发现了中毒。还有老百姓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采用的办法就是打砸,损毁财物,包括打当地干部。还有真相暴露后,两年才能搬迁,还要忍受两年的污染,这是老百姓的一个处境。当然我这里也许概括的不全。这个就是我们对整个事件应该注意的东西。企业、政府、老百姓三方。凤翔事件暴露什么问题?暴露很多很多问题。我国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社会力量发展不足,干部评价体系欠科学等等。

引发的三个思考:第一,我国干部评价体系到底有什么问题。从现实来说,实际上大家有可能说得比我还好。我想从历史来说我们干部的评价体系。从秦朝开始,我们国家实行郡县制,实行这样一种官僚体制,真正面对公共事务的官是县官,只有县官处理治安事件、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等等。其他层级的官没有特别多具体的,所以说下级的政绩就是上级的政绩。上上级因为不直接处理这些公共事务,所以你的政绩只能通过下级的政绩来体现。同样来说,下级的事物也就是上级的事物。在这样一种官僚体制下,又缺乏必要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势必形成一种官官相护、上下级结合在一起,上级要下级提供政绩,因为这是我的政绩,但是碰到问题了,就是包捂。通过网络这种社会传播媒介,揭露出来后,没有办法了,才去采取一些措施去处理。这是很多同学提出的,为什么事后才反思、才处理的问题。这是我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是这样一种干部评价体系。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群众的意见反映不上去。自身的生命权自我都无法把握。我们的群众只能通过最后事情爆发了,危害已经造成了,采取极端方式来迫使政府引起对这件事情的关注。为什么没有正常的途径,为什么平时不能反映?社会不发达。我们国家的社会力量不成熟。实际上这也就关系到下面的民生问题。

这两个问题,首先引导干部在头脑中树立一个观念,你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制定一个政策的时候,要有公民的观念。我们总是提人民,但是人民和公民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在头脑中树立的只是人民这样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是对人的政治立场态度判断。如果有公民是纳税人、选举人、被选举人、有人权、迁移权的这样的观念,你做出的每一项决策,包括执行、监督都会围绕个人权利,这样的事情也就减少了。如何保障公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实现人生目标呢?刚才我们所研讨的群体性事件一个原因是社会力量缺乏。因为一个社会只有在经济、政治、社会力量相对均衡的时候民生问题才能够解决,社会和谐。而我们国家,大家回顾一下改革开放30年,前30年主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呢?政府从微观领域退出。后30年改革,有些专家学者说了就是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社会力量不足。不断发生这样严重的事情,关键就在于没有一个社会力量来监督政府、监督企业,而现在我们有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就是我们政府和企业走得越来越近,尤其是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社会力量更显得薄弱,我们民众没有途径、没有自己的组织监督政府,没有一个平台和政府、和企业平等对话。这是我们群体性事件,包括中毒事件频繁发生很重要的原因。另外第三个问题,民生的实质是什么?民生具有政治意义,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些具体民生问题,民生与民主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民生问题的实质就是民主。所以有些同学看了十七大报告后,十七大报告有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贡献的任务。社会建设就是那几项建设,医疗、卫生、教育等等,我觉得这不够。除了这些具体民生建设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民主,怎么把社会力量发展起来、社会组织发展起来,为民主制度确立奠定一个社会基础。不是说人吃饱饭了才要求发言权了。有些人人先解决吃饭问题,发言是吃饱饭之后的问题。你这个饭怎么吃、吃什么饭、以什么方式吃饭,这就是民主的问题。至于说民生问题,实际上是民主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民生问题那么严重?根源在于民主,而民主制度怎么确立呢?我们可以从基础工作做起,就是发展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力量,为民主奠定一个社会基础。这样使得政府、企业与社会之间互相制衡、互相监督,形成这样一种三角关系,这样我们国家一系列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们今天所研讨的这种案例,这样的悲剧,有可能才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也不能说完全杜绝。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我自己的不成熟的点评,我就说这么多。今天的研讨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谢谢!

第五篇: 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精神宣传部研讨发言

2019年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心得体会

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加强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不断修炼自我、主动担当作为等方面,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新时代的实践中锻炼成长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认真对表对标,不断修炼自我,在投身新时代强国复兴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新本领、砥砺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把学习当作信仰来追求。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加强理论武装,是涵养政治定力、加强党性锻炼、增强能力本领的信仰追求。学以增智、学以立志、学以正德、学以养心、学以促廉,就是要把理论武装摆在安身立命之本的高度。因此,要在学习上舍得花时间、花精力,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习惯、一种思想境界和一种价值追求,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深入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深邃理论源泉、高尚政治品格、深厚文化底蕴、崇高精神境界,学出对党忠诚、坚定信念、自觉自信、责任担当、能力水平。丰富学习内容,既要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又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军事、外交等方面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习实效,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把忠诚当作灵魂来塑造。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发自内心的、不是浮在表面的,是坚定不移的、不是一时兴起的,要能够经得起现实考验,必须落实到一言一行、体现在一点一滴、贯穿于一生一世。对党忠诚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对党忠诚就是要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员干部要把对党忠诚内化于心、植入灵魂、融入血脉,讲党性、讲政治、讲忠诚,坚定党的信仰,严守党的纪律,忠诚党的事业,执行党的决定。敢于动真碰硬,直面灵魂深处,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党员标准,时常检视自己,扫除思想上的“灰尘”,提高政治纯度,提升政治境界,永葆政治本色。自觉做到忠诚于组织,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人民群众,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把责任作为使命来担当。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强烈担当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在不同岗位上展现了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可贵品格。不负责、不担当,损害的是党的威望,牢记使命、担当实干,是党员干部对事业应有的态度。坚持把初心使命作为动力源泉,把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把担当实干作为工作作风,把敢于负责作为政治品质,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既要知重负重、自我加压,发扬“人一之我十之”的攻坚克难精神,又要乘时乘势、尽力借力,弘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把人民当作亲人来尊重。“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的根本政治立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当作亲人来尊重,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是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基础。大兴调研之风,真正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看群众是否得到实惠、群众难题是否得到解决、群众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群众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坚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求教,向人民问策,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贴近群众、发展上凝聚群众。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卫生、医疗、环境、收入、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廉洁当作生命来珍惜。干部要想行得端、走得正,就必须涵养道德操守,明礼诚信,怀德自重,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特别是要增强自制力,做到慎独慎微。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国家法律法规,敬畏党的纪律,敬畏公道人心,守住边界,不踩红线,自觉守纪律、讲规矩,明底线、知敬畏。自觉培养高尚情趣,摒弃不良嗜好,远离低级趣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坚持慎独慎欲慎交友,常思贪欲之害,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净之地不去,不正之友不交,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