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期如何借鉴改革开放前后经验

新时期如何借鉴改革开放前后经验

发布时间:2022-06-14 11:30:0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期如何借鉴改革开放前后经验,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时期如何借鉴改革开放前后经验

新时期如何借鉴改革开放前后的经验5篇

第1篇: 新时期如何借鉴改革开放前后的经验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存在着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彼此割裂、相互对立起来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另一种观点则是以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深入的分析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甚至简单的采取全盘否定的做法,因而这两个观点是错误的。

那么,改革开放前后历史时期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一论断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关系,澄清错误观点,正本清源、凝聚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仅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三大改造,引导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第四,文化教育事业成绩斐然。第五,建立了规模庞大、涉及领域广泛的科研院所。而这些成就,对后来的改革开放有着极大的帮助。

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国际地位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首先,就政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领导制度 民主制度 、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进步。在经济方面,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四十年来,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在不断扩大。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也全面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教育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以史为镜,而知兴替。如今,中国的大学生都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据调查,当今的人均寿命比起改革开放前增长了5岁之久。人民的物质及精神丰富程度都有了显着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着这些进步而得到了质的飞越。这些成果与改革开放这个指导思想息息相关,它也是改革开放前党及人民不断试验,探索后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前的政治,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也就无法顺利进行。用改革开放后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不对的,应该坚决反对这种观点。可以说这两个时期,对立而统一。

回顾历史,我国虽然取得了跨越性的进步,但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错误。比如大炼钢铁就是个错误的决定,不仅浪费了资源,更是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人民贫穷,科学技术落后,党内斗争严重,国家政局不稳。改革开放后至今,在农业方面,公社制度的解体与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业机械化完全停止,大型水利设施无人维护;
由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导思想,使得城乡差距不断加大,这导致了中国出现了令世界关注的贫富差距问题等等。

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项“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及时总结、调整。但是这其中变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策略,不变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坚持和追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给我们最根本的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必须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要我们自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第2篇: 新时期如何借鉴改革开放前后的经验

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来龙去脉及其显著特点、成就与标志;
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和宝贵经验;
深刻认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于坚持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1、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来龙去脉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围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时间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提供了历史经验及教训。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危难时刻,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了严重政治风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形成了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继续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继续推向前进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新形势和新任务,科学分析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刻把握新课题和新矛盾,不断做出理论上的新概括,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宝库。特别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特点、成就和标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30年来,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79元,对外贸易量206亿美元,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农村有2.5亿贫困人口,是一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国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经济总量是1978年的近60倍,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978年的85.3倍,财政收入是1978年的34.2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刻注意把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使我国的改革开放真正做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又推动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证明,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七大将这些宝贵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来说,在经济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政治方面,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
在文化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在社会建设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几亿中国人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奔向小康,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的幸福之路,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与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改革开放历史伟业正方兴未艾,远未结束。这是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长期性。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我们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临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阶段的新课题新矛盾,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失衡的状况和重组的态势日益明显,美国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都面临诸多新课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加以解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所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人民群众对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新期待:由于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们要求私有财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由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有许多新愿望,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政府改革、民主进程、法律体系的完善更加关注。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五方面内容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必须全面把握,认真推进。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第3篇: 新时期如何借鉴改革开放前后的经验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相应地,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

  

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后来他又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四有”新人。这些都被写进了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对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法规对教育方针多次作过表述。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中国的教育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段话规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性质和任务,提出了“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具体要求及其具体规范,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这里既包括德、智、体全面发展,又包括“四有”要求。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党和国家又及时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政策。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任务、目标、战略政策措施和指导方针。“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照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具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核心是“两基”:“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应采取的战略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注意办学效益,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   

指导方针是:“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列为重点;
在地区发展格局上,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   

“(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4篇: 新时期如何借鉴改革开放前后的经验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政治建设和外交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思想理论成果、文教科及社会生活
综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年山东文综,20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大跃进】dàyuè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题号1、2、3、4、56、7、8、9、10
11、1213、14



解析:C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光辉照耀”“飞跃发展”“高速度发展”等可以看出当时对“大跃进”运动缺乏正确认识,思想领域仍受“左”倾思想影响,故选C项。
2.(2014宁德模拟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A.标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D拨乱反正的本质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开始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刘少奇平反是其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不能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排除A、B、C三项。
3.(2014广元三诊强世功说:“基本法的制定过程……这个国家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由于基本法的存在,使得宪法建构起来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国家,而变成‘多元一体’的国家。”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A.“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B.经济特区的建立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解析:A根据材料,“传统的单一的国家”指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多元一体’的国家”应指多元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下,我国大陆(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变成“多元一体”的国家。故A项符合题意。
4.(2014日照检测1991~1993年,全世界共有23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其中22个国家集中分布在两个大洲。这两个大洲是(
A.亚洲、非洲B.欧洲、美洲C.非洲、美洲D.亚洲、欧洲
解析:D“冷战”时期,亚洲、欧洲许多国家受苏联、美国两个大国的影响,不敢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亚洲、欧洲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5.(2014珠海调研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是(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



D.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解析:D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权力之间的相互监督,不属于“政府权力”的范畴,中国最低一级政府为乡(镇政府,故D正确,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相互监督,不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故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创新与完善,不是深刻实践,故C不正确。
6.(2014合肥二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这里描述的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D从材料信息看,该土地制度的土地所有权不变,仍属于公有,但经营权发生了变化。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个体土地转变为公有,所有权发生了变化,故B项与题意不符;由所学可知,C项与题意不符。
7.(2014年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



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A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据“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可知①正确;据“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可判断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应是在20世纪90年代,③与题干时间不符;④表述错误,自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一直是公有制经济起主导作用。故本题答案为A。
8.(2014皖西联考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解析:C根据材料信息,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说明国家允许在公有制经济外存在私营经济,故C项正确,但“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说明此时的个体经济规模是较小的,不可能动摇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B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束缚,故D项错误。9.(2014广东百校联考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初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A.所有制改革的尝试B.分配关系的调整C.企业经营权的独立D.农村改革的支撑
解析:B从材料可以看出1983年国营企业留利比1982年增长,这说明国家对企业在利润分配上有所调整,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营企业所拥有利润在增加,并没有涉及所有制改革,故A项不正确;企业经营权的独立是在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之后,故C项不正确;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支撑,故D项说法不正确。10.(2014惠州调研如下材料说明当时(
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
——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的报告摘录
A.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战略方针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解析:A由材料的关键信息“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可知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对外开放,B项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项排除;D项“已经建立”说法与史实不符。11.(2014湖北高三联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西方学术影响,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导致中国史学研究转型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B.改革开放的促进
C.政治的大众化和民主化推动D.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B根据材料信息“受西方学术影响”可知对外开放促进国外社会史理论传入,为国内史学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国内改革导致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史学研究领域的思想解放,推动历史学者把目光转向普通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这就带来了社会史研究的兴起。由此可见,正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史学研究开始转型。故B项为最佳选择。12.(2014延边质检“20世纪50年代以前,‘狗剩’之类的名字大行其道;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援朝、跃进、继红、文革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



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材料反映了(
A.名字仅仅是一个指代符号B.政治事件影响着社会意识C.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D.社会环境影响了人名取向
解析:D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起名,如“解放”“建设”等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史实,“文化大革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运动,这说明社会环境影响了人名取向,故D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表述片面;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固定资产的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由于国内经济环境的不同,国家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也不同,因而造成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投资产生的作用也都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单位:%
国家投
时期

1953~
88.9
1957年

企业贷款11.1
利用外自筹及其他投资(集资、债券、股资

票、证券等


1958~
73.2
1962年1963~
85.1
1965年1965~
76.4
1970年1976~
57.5
1980年1981~
31.5
1985年1986~
16.3
1990年1991~
5.9
1995年1996~
7.7
2000年
——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
(1阅读上表,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6分(2据表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新变化的原因。(6分

26.8
0.714.3
1.122.5
4.53.534.5
17.56.045.0
23.28.652.0
25.97.360.9
24.14.463.8


(3这些投资新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或机制上发生了哪些根本性转变?(6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依据表格数据,从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呈现出单一的特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加快经济建设,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但同时也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企业缺少自主权和发展的积极性。第(2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从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的重视推动了非公有制的发展。第(3问,这些投资新变化反映出,经济体制方面由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环境由封闭自守走向对外开放。
答案:(1特点:①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或主要依靠国家投资;②资金来源方式较为单一(或以国有资金为主。(4分(若答:国家投资比重很大,是投资的主体;外资利用、自筹和其他投资比重为零;可扣1~2分。影响:①积极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性,能够集中有限的资金,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保证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有利于巩固国防。(3分②消极影响: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造成国家工业建设资金长期不足,影响到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造成企业缺乏投资积极性。(3分
(2新变化:①投资主体多元化;②资金来源多样化;③国家投资比重逐年下降,非国家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投资主体。(4分



原因: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国有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②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③国家鼓励非公有制主体和民间资本投资国有企业。④新型投资、融资方式的引入。(6分,答出3点即可
(3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由政府主导投资(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向由市场主导投资转变;由关门建设向对外开放转变。(4分
14.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
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发表日期1984年6月1985年10月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2月——《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8分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6分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8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先进思想成果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原因”实际要求回答新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第(2问,回答的时间限制是“20世纪20年代”,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结论。第(3问是表格题,注意对“讲话名称”一栏内容分析。第(4问是开放性问题,结合前面的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变化: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4分
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4分
(2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6分



(3“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4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4分
(4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要联系实践,不断完善。(4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第5篇: 新时期如何借鉴改革开放前后的经验


6.2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 教学目标 】
知识 能力
了 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国企的改革
握 以史带论理解原理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 评价政策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 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过程 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民族复兴责
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任 感
大业
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唯物史观
情感体验适应环境

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 教学过程 】
一、前奏板-----温故而知新:
1、(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①思想上→重新确立 、 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伟大政策
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 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 。完成了党的 路线、 路线、和 路线的 ,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 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 得到平反 (1)成就: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反映了我国 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
不断提高,我国正在向 ,建设 的道路迈进。

二、启动版—创境激趣: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三、核心板—自主探究 一、对农村的改革
1、目的(作用):以调动 ,促进 。

2、典型:
3、形式:

4、内容:

5、启示:

6、影响:
大发展,为 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对外开放的措施
(1) 年,我国在广东的 、 、 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开放了广州、上海等 ;

(3)增设了 ;
设立 。
(4)经济特区的作用:
成为 , , ;
加快发展我国 。

(5)开放格局:
三、对城市的改革 1、时间:从1985年起
2、重点: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 的 经济 ;

(2)对国有企业实行 ,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 ,实行 ;

(3)实行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 以后,在 推行 、 ,向建立 迈进;
对 采取 、 等多种形式。
四、拓展版—展示汇报
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A. 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
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升华版)知识应用: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 A.经济建设上来 B.建设和谐社会上来
C.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来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对外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坚持改革 B.坚持开放 C.经济体制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对内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坚持改革 B.坚持开放 C.经济体制改革
4.1984年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中位于最北的是( ) A.大连 B.秦皇岛 C.天津
5.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6.我国现在全省成为经济特区的有几个省? ( ) A.1个 B.2个 C.5个
7.从区域来说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 ) A.上海的浦东开始的 B.东北开始的 C.广东、福建开始的
二、1.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选自歌曲《春天的故事》
(1) 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 (2) 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
(3) 材料中二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有哪些功绩?在党的领导集体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答、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他们是我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

2、“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歌曲《春天的故事》
①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答、 ②他划出一个“圈”是指什么?当时在广东划的“圈”总共有多少个? 答、
③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答、
④ 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答、不同意。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在充分享有主权的前提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3、材料一 农村人民公社时期,吹哨子是组织农民上坡干农活的重要方式,当时流行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二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原因:人民公社时期在分配上绝对平均主义,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 答、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它有何作用?(4分) 答、。




推荐访问:新时期 改革开放 借鉴 新时期如何借鉴改革开放前后经验 新时期如何借鉴改革开放前后的经验 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