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菁选8篇

2023年度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菁选8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8:42:03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菁选8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菁选8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 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2

  《*哲学简史》写道: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腊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称为“哲学的源头”,因为想要认识自身并不容易,而想要认识自己,我们就要不断地对人生进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统的表述出来。

  其实,有关人生的学说、宇宙的学说以及知识的学说,都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

  有的哲学家认为,在思考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我认为,这个样子就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只有一个一个问题思考,解决,才能继续思考。在《*哲学简史》中写道: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是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

  禅师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做寻常人做事情,经过从迷到悟的过程,他已把肉体的性情放下,而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这就是修身养性,禅师其实也是烦人,只不过他们的境界已经不是寻常人可比的,因为他现在的所作所为虽然和别人一样,但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滞着。

  新的儒家强调修养须下功夫。虽说人的最终目标是无所用心,但为达到无所用心,还是要用很大气力的。

  内圣外王,是一个人想成为的最高境界。对自身修身养性,在外可以独当一面,冷静且完美的处理事务,而这种地步,也就是圣人了。一位圣人,就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怀,而一个人只为一己私利,不顾他人,就是小人。这就是圣人与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像腌萝卜,要一点一点的入味,读书也一样,慢慢品味,理解深层含义。

  人性本善?本恶?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3

  2XX的盛夏至今,光阴何其匆匆!在学院一个又一个的日子,不知不觉快存满七年。高中语文教研员,这个常被戏称为“替人做嫁衣”的角色,在经历摸索、提炼,在尝遍酸甜苦辣之后,似乎走完了从喧嚣到*静的宿命。

  懵懂不再,激情褪去,与“教研”的那份恩情是不是也会遭遇“七年之痒”?老实说,前一阵子,不能说心中没有倦怠。虽然一样在动口、动手、动脑,但动情的瞬间委实是少了、又少了下去。你的努力成全了别人的光芒,或者叫喊于众人之间,众人还你以敷衍甚或冷漠,那么,教研员们,我们的自我在哪里?当这些心灵的微光在脑海中划过的时候,我触碰到了自己的无助感和不高尚。

  最近,有机会重读冯友兰的《*哲学简史》,感觉居然一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而要深入理解之,阅历、契机皆不可或缺。很幸运,去年年末,在北京清华园的洗礼以及在南京师范大学后山流连时的诸多顿悟,已经为我从《简史》中获得精义设好了铺垫。于是,在儒家“内圣外王”的哲学世界里,获得了自我检省的最好机会,在道家乃至佛家在精神开释之下,也似乎找到了一条重新振作的道路。

  “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氏的这句话对我们理解哲学有帮助,对我们借助哲学成为大写的人则得益更大。比如他所提炼的“内圣外王”四个字,可以启迪我们去准确进行教研员的身份定位。很多时候,我们要么冲得太前,要么退得太后,或者亢奋,或者萎靡,别人看不懂,自己的内心更是惶惑。实际上,*历代圣哲都非不食人间烟火而终日山林漫游,独善其身的。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于前者,教研员要明白学习研究以及内涵提升的价值,话语权决定自你的人格魅力和学科素养;于后者,我们要懂得管理、指导之方法策略的重要性。两者一体两面,不分轩轾,不可或缺,我们要学习真正的圣人,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事务中陶冶性情,以培养自己接近圣人的品格。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对于教研员来说,“内圣”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仁爱之心。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论语》里,孔子用“仁”这个字时,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道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品德完美便是“仁”一词的基本内涵。教研员常常躲在幕后,他之仁的实践首先要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然而,教研员之“仁”难在不仅“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还有另一方面,可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忠”和“恕”乃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头,也是它的完成。作为老师的老师,我们的内心要有衡量行为的一把尺,随时都在使用它来衡量别人和自己。实施“仁”,做一个忠恕有道的教研员其实不难,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内圣”的路径在*古代哲学中也有具体指引。《大学》所教导的自我修养方法,第一步便是“格物致知”,即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第二步是“用敬”,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现在,学院给教研员们创设的“格物”机会越来越多,但层出不穷的干扰和诱惑导致“用敬”越来越难。*衡两者关系,对所格之物善加取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对“内圣”的绵韧,“外王”因其刚性,最难坚持。当你刚刚从事教研工作时,会不知所措而处处有措,时间久了,挫折多了,渐而气馁,渐而无为。这种懈怠,与老庄之流的“无为”有很大的境界落差。我突然理解,道家名以“无为”,实则“有为”,而情绪低落者往往将“无为”做到表里如一,其实是很可悲的。

  那么,坚持的动力从何而来?我想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砖。”第二个砌砖工人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

  也许你会艳羡于第三个工人的梦想与成就,也许你会鄙弃前两者的低俗和短浅,实际上三者之差别,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境界层面。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等境界: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在这四种人生的境界中,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者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个境界可以说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达到后两种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因为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当你进入“天地境界”,亦慢慢接近了“内圣”,不仅自信满满,激情洋溢,而且面对“砌砖”的枯燥,既可以心无旁骛,也能够拾级而上,从而“世上最美丽的房子”就在你的手上一层又一层地耸立起来,你的人生境界也就高在天地之间了。

  读书亦是行路,借《*哲学简史》,我对教研员的身份认识突破滞涩,顺利地抵达了又一个彼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内圣外王”为训示,格物、用敬,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4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实。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那是因为他思考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中他,而不是飞上天。若是没有思考,又怎会成功?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

  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这足以说明,人们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反思的。

  总而言之,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反思,养性。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5

  2XX的盛夏至今,光阴何其匆匆!在学院一个又一个的日子,不知不觉快存满七年。高中语文教研员,这个常被戏称为“替人做嫁衣”的角色,在经历摸索、提炼,在尝遍酸甜苦辣之后,似乎走完了从喧嚣到*静的宿命。

  懵懂不再,激情褪去,与“教研”的那份恩情是不是也会遭遇“七年之痒”?老实说,前一阵子,不能说心中没有倦怠。虽然一样在动口、动手、动脑,但动情的瞬间委实是少了、又少了下去。你的努力成全了别人的光芒,或者叫喊于众人之间,众人还你以敷衍甚或冷漠,那么,教研员们,我们的自我在哪里?当这些心灵的微光在脑海中划过的时候,我触碰到了自己的无助感和不高尚。

  最近,有机会重读冯友兰的《*哲学简史》,感觉居然一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而要深入理解之,阅历、契机皆不可或缺。很幸运,去年年末,在北京清华园的洗礼以及在南京师范大学后山流连时的诸多顿悟,已经为我从《简史》中获得精义设好了铺垫。于是,在儒家“内圣外王”的哲学世界里,获得了自我检省的最好机会,在道家乃至佛家在精神开释之下,也似乎找到了一条重新振作的道路。

  “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氏的这句话对我们理解哲学有帮助,对我们借助哲学成为大写的人则得益更大。比如他所提炼的“内圣外王”四个字,可以启迪我们去准确进行教研员的身份定位。很多时候,我们要么冲得太前,要么退得太后,或者亢奋,或者萎靡,别人看不懂,自己的内心更是惶惑。实际上,*历代圣哲都非不食人间烟火而终日山林漫游,独善其身的。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于前者,教研员要明白学习研究以及内涵提升的价值,话语权决定自你的人格魅力和学科素养;于后者,我们要懂得管理、指导之方法策略的重要性。两者一体两面,不分轩轾,不可或缺,我们要学习真正的圣人,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事务中陶冶性情,以培养自己接近圣人的品格。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对于教研员来说,“内圣”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仁爱之心。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论语》里,孔子用“仁”这个字时,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道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品德完美便是“仁”一词的基本内涵。教研员常常躲在幕后,他之仁的实践首先要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然而,教研员之“仁”难在不仅“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还有另一方面,可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忠”和“恕”乃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头,也是它的完成。作为老师的老师,我们的内心要有衡量行为的一把尺,随时都在使用它来衡量别人和自己。实施“仁”,做一个忠恕有道的教研员其实不难,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内圣”的路径在*古代哲学中也有具体指引。《大学》所教导的自我修养方法,第一步便是“格物致知”,即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第二步是“用敬”,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现在,学院给教研员们创设的“格物”机会越来越多,但层出不穷的干扰和诱惑导致“用敬”越来越难。*衡两者关系,对所格之物善加取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对“内圣”的绵韧,“外王”因其刚性,最难坚持。当你刚刚从事教研工作时,会不知所措而处处有措,时间久了,挫折多了,渐而气馁,渐而无为。这种懈怠,与老庄之流的“无为”有很大的境界落差。我突然理解,道家名以“无为”,实则“有为”,而情绪低落者往往将“无为”做到表里如一,其实是很可悲的。

  那么,坚持的动力从何而来?我想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砖。”第二个砌砖工人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

  也许你会艳羡于第三个工人的梦想与成就,也许你会鄙弃前两者的低俗和短浅,实际上三者之差别,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境界层面。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等境界: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在这四种人生的境界中,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者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个境界可以说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达到后两种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因为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当你进入“天地境界”,亦慢慢接近了“内圣”,不仅自信满满,激情洋溢,而且面对“砌砖”的枯燥,既可以心无旁骛,也能够拾级而上,从而“世上最美丽的房子”就在你的手上一层又一层地耸立起来,你的人生境界也就高在天地之间了。

  读书亦是行路,借《*哲学简史》,我对教研员的身份认识突破滞涩,顺利地抵达了又一个彼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内圣外王”为训示,格物、用敬,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6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7

  《*哲学简史》写道: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腊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称为“哲学的源头”,因为想要认识自身并不容易,而想要认识自己,我们就要不断地对人生进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统的表述出来。

  其实,有关人生的学说、宇宙的学说以及知识的学说,都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

  有的哲学家认为,在思考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我认为,这个样子就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只有一个一个问题思考,解决,才能继续思考。在《*哲学简史》中写道: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是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

  禅师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做寻常人做事情,经过从迷到悟的过程,他已把肉体的性情放下,而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这就是修身养性,禅师其实也是烦人,只不过他们的境界已经不是寻常人可比的,因为他现在的所作所为虽然和别人一样,但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滞着。

  新的儒家强调修养须下功夫。虽说人的最终目标是无所用心,但为达到无所用心,还是要用很大气力的。

  内圣外王,是一个人想成为的最高境界。对自身修身养性,在外可以独当一面,冷静且完美的处理事务,而这种地步,也就是圣人了。一位圣人,就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怀,而一个人只为一己私利,不顾他人,就是小人。这就是圣人与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像腌萝卜,要一点一点的入味,读书也一样,慢慢品味,理解深层含义。

  人性本善?本恶?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8

  万籁俱无声,月光悄然舞,纵添池水深透音。荡漾于同景时分,遽隔数千年,池泉溶溶,绿树葱颠,石根盘簇。似与率性的她相视,抚触,细语。提起蘸饱浓墨的画笔,在古老的中华民族连绵千丈的画卷里淌下哲学脉络。

  “西方之觉醒,我与非我既分。东方之觉醒,我与非我相溶。”

  去年听了一场美术讲座,其中*画和西画的不同让我反复咀嚼。*画里,山水重重叠叠,透着自然的深邃与无边,空灵的自然意境和文人的思索情谊紧紧相依,景中常常出现远处升起的炊烟,生机细影。不知是似寄人于自然,还是似牵自然于人。

  在西方哲学中,人和自然之间是主客对立、天人相分的关系。然而,在*哲学中,主导思想是主客交融、天人合一。这可以说是和西方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的差别,也体现了*哲学的特有智慧。

  “*哲学来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立足于自然。”

  在*还没有被强硬打开大门前,祖先常年生活在这片赐予的丰硕土地上,男耕女织,与自然朝夕相处。先秦儒家学者孟子用那穿透时光的雄浑嗓音吟道,人性乃“天之所与”。人们禀受天道,因此人性具有道德的品性。引用《诗经·大雅·丞民》中的话来理解孟子所言,那便是“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无论是自觉抑或不自觉,人都生存于自然中,感受着雨水的洗礼,触碰着阳光的温暖,挥洒汗水在生命的土地里。无法分别丰富自然是给予我们的恩赐,抑或是灵动睿智的人们才是给予自然的恩赐。

  老子在古老文化年轮中出现,深邃的皱纹里蕴含着思想的光辉。他笃定地轻视知识,提倡寡欲以及回到婴儿状态或未知状态,实际便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思想在*土地上绽放动人光芒。门徒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禅师细细答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似乎这样看来最高佛界是无我的境界,其实恰恰包含着我。就宛如相溶于水的甘糖,尽管没有办法把颗颗细糖看得清晰明了,但在整杯水中糖分无所不在,其实它早已完完全全与水分相融为一。

  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种民族同*一样注重天人合一。这种思想贯穿古今,是*人生存、思想和文化的基石与根据,我崇尚着这种思想的明媚光辉,是它让我们的民族拥有滚烫血脉,如诗般富有细腻情感的筋脉。一个民族,究竟如何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未知的自然又报以何种态度,会引起民族对生命价值、生存意义择决,同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西方近代文明被泰戈尔称作“堡垒的文明”,文明中有间隔性、征服性、区别性。这样形成的原因在于我看来,是他们在自然和人类之间立起了厚实的堡垒,处处用着征服的眼光看待自然,希望以不断续的斗争获得生活。殊不知,*人生活方式,是不断续地和周围缓缓调和,从而获得生活。这种态度,处处充满着无限的温暖希望与古老精神的力量。

  时代变幻莫测,然而*哲学永无止境。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心性深切致远的觉悟,是睿智的先人奋博挥汗的成就,更是贯穿着岁月沉积的古老梦想。面对它,我们仍然需要思考,需要感悟。对于一个新生命的*而言,古今对白是*自身自问最深切至心的对白。传承着*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魅力,在古老文化中注入新生力量,紧紧握着古老智慧的根和脉络,汲取现实丰富的精华。面临重重磨难,但中华民族的心中有着无止境的生命源泉,让这个数千年的古老梦想重现曙光。

  天存在着,人方可存在着,因为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独活。倘若我们对于自然的欲望淋漓尽致而未察觉其危害时,方有我们苦食恶果才会憬悟人与自然共相存。我们须竭力维护先人所持思想下的自然均衡,*人需对自然怀抱深切的哺育之爱,同自然才可相辅相依。

  中华民族脚上的筋脉烙印着自然的恩赐,深爱的力量注入心房穿梭于世,滚滚炽热的血液在*人身上流淌。用中华民族独特的方式,在古老而残留梦想光辉的画卷上,渲染独一无二的风采。朝阳里,火红的太阳带来璀璨光芒,一股坚定而沉稳的声音道来:*,定将拥爱而崛起,生生不息!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菁选8篇)扩展阅读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菁选8篇)(扩展1)

——读《*哲学简史》有感5篇

读《*哲学简史》有感1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实。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那是因为他思考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中他,而不是飞上天。若是没有思考,又怎会成功?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

  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这足以说明,人们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反思的。

  总而言之,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读《*哲学简史》有感2

  《*哲学简史》写道: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腊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称为“哲学的源头”,因为想要认识自身并不容易,而想要认识自己,我们就要不断地对人生进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统的表述出来。

  其实,有关人生的学说、宇宙的学说以及知识的学说,都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

  有的哲学家认为,在思考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我认为,这个样子就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只有一个一个问题思考,解决,才能继续思考。在《*哲学简史》中写道: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是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

  禅师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做寻常人做事情,经过从迷到悟的过程,他已把肉体的性情放下,而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这就是修身养性,禅师其实也是烦人,只不过他们的境界已经不是寻常人可比的,因为他现在的所作所为虽然和别人一样,但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滞着。

  新的儒家强调修养须下功夫。虽说人的最终目标是无所用心,但为达到无所用心,还是要用很大气力的。

  内圣外王,是一个人想成为的最高境界。对自身修身养性,在外可以独当一面,冷静且完美的处理事务,而这种地步,也就是圣人了。一位圣人,就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怀,而一个人只为一己私利,不顾他人,就是小人。这就是圣人与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像腌萝卜,要一点一点的入味,读书也一样,慢慢品味,理解深层含义。

  人性本善?本恶?

读《*哲学简史》有感3

  2XX的盛夏至今,光阴何其匆匆!在学院一个又一个的日子,不知不觉快存满七年。高中语文教研员,这个常被戏称为“替人做嫁衣”的角色,在经历摸索、提炼,在尝遍酸甜苦辣之后,似乎走完了从喧嚣到*静的宿命。

  懵懂不再,激情褪去,与“教研”的那份恩情是不是也会遭遇“七年之痒”?老实说,前一阵子,不能说心中没有倦怠。虽然一样在动口、动手、动脑,但动情的瞬间委实是少了、又少了下去。你的努力成全了别人的光芒,或者叫喊于众人之间,众人还你以敷衍甚或冷漠,那么,教研员们,我们的自我在哪里?当这些心灵的微光在脑海中划过的时候,我触碰到了自己的无助感和不高尚。

  最近,有机会重读冯友兰的《*哲学简史》,感觉居然一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而要深入理解之,阅历、契机皆不可或缺。很幸运,去年年末,在北京清华园的洗礼以及在南京师范大学后山流连时的诸多顿悟,已经为我从《简史》中获得精义设好了铺垫。于是,在儒家“内圣外王”的哲学世界里,获得了自我检省的最好机会,在道家乃至佛家在精神开释之下,也似乎找到了一条重新振作的道路。

  “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氏的这句话对我们理解哲学有帮助,对我们借助哲学成为大写的人则得益更大。比如他所提炼的“内圣外王”四个字,可以启迪我们去准确进行教研员的身份定位。很多时候,我们要么冲得太前,要么退得太后,或者亢奋,或者萎靡,别人看不懂,自己的内心更是惶惑。实际上,*历代圣哲都非不食人间烟火而终日山林漫游,独善其身的。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于前者,教研员要明白学习研究以及内涵提升的价值,话语权决定自你的人格魅力和学科素养;于后者,我们要懂得管理、指导之方法策略的重要性。两者一体两面,不分轩轾,不可或缺,我们要学习真正的圣人,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事务中陶冶性情,以培养自己接近圣人的品格。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对于教研员来说,“内圣”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仁爱之心。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论语》里,孔子用“仁”这个字时,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道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品德完美便是“仁”一词的基本内涵。教研员常常躲在幕后,他之仁的实践首先要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然而,教研员之“仁”难在不仅“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还有另一方面,可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忠”和“恕”乃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头,也是它的完成。作为老师的老师,我们的内心要有衡量行为的一把尺,随时都在使用它来衡量别人和自己。实施“仁”,做一个忠恕有道的教研员其实不难,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内圣”的路径在*古代哲学中也有具体指引。《大学》所教导的自我修养方法,第一步便是“格物致知”,即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第二步是“用敬”,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现在,学院给教研员们创设的“格物”机会越来越多,但层出不穷的干扰和诱惑导致“用敬”越来越难。*衡两者关系,对所格之物善加取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对“内圣”的绵韧,“外王”因其刚性,最难坚持。当你刚刚从事教研工作时,会不知所措而处处有措,时间久了,挫折多了,渐而气馁,渐而无为。这种懈怠,与老庄之流的“无为”有很大的境界落差。我突然理解,道家名以“无为”,实则“有为”,而情绪低落者往往将“无为”做到表里如一,其实是很可悲的。

  那么,坚持的动力从何而来?我想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砖。”第二个砌砖工人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

  也许你会艳羡于第三个工人的梦想与成就,也许你会鄙弃前两者的低俗和短浅,实际上三者之差别,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境界层面。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等境界: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在这四种人生的境界中,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者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个境界可以说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达到后两种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因为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当你进入“天地境界”,亦慢慢接近了“内圣”,不仅自信满满,激情洋溢,而且面对“砌砖”的枯燥,既可以心无旁骛,也能够拾级而上,从而“世上最美丽的房子”就在你的手上一层又一层地耸立起来,你的人生境界也就高在天地之间了。

  读书亦是行路,借《*哲学简史》,我对教研员的身份认识突破滞涩,顺利地抵达了又一个彼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内圣外王”为训示,格物、用敬,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读《*哲学简史》有感4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实。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那是因为他思考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中他,而不是飞上天。若是没有思考,又怎会成功?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

  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这足以说明,人们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反思的。

  总而言之,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反思,养性。

读《*哲学简史》有感5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菁选8篇)(扩展2)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 (菁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1

  冯老不愧是理学传人,非常有理性,他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哲学和思维方式,完全是因为地理的缘故。*地处大陆,所以农业占主导,因为经验对生产大有帮助,于是人们迷信经验,因此有历史退化观;因为人被绑在土地上,故有家族意识;因为整天接触都是具体的事物,所以对抽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于是整天讨论“有”鞍无”鞍道”鞍天”的……而欧洲海洋贸易发达,商业为主导,所以对“数”和“逻辑”特别敏感,抽象思维发达,一切都建立在抽象推理上的哲学自然对确定的东西又特别渴望,所以有了实证主义……“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动。用来描述东西两种文化很恰当,*人善良,欧洲人聪明。”(大意)这多少有点史宾诺莎的味道,我们其实能自己自由决定的事情是没有的,上帝在通过自然法律把我们当成傀儡……

  另外一点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其实很多哲学并不是“原教旨”的,而更多是一种阐释和再造。或者叫做“修正”。就拿孔子来说,“原教旨”是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你怎么解释它才是重要的。孟子是一种阐释方式,荀子又是另一种阐释方式,但却一个是性善论一个是性恶论相互矛盾。不论是哪一派,也都在被后世继续阐释继续再造——程颢程颐都是同一个妈妈生的,生理上他们是两兄弟,哲学上他们是拜孔孟,却能发展出理学和心学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哲学就是一棵大树,从最基本的那个根部不断分出枝桠最后形成郁郁葱葱的绿荫。

  而且原来截然不同的学说系统都被人为了功利的目的不断糅合嫁接,产生种种怪胎。西方也一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被宗教人士用来为教义作支撑,于是就有了圣·奥古斯丁和圣·多玛斯的神学……这就导致了两种学派的冲突和矛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其实就是“原教旨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争论,可见“修正”这种东西也是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就是“与时俱进”,弊的一方面就是一般都是曲解或附会前人的东西,以配合时代的要求,但是往往这种“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烙颖,越是时髦的东西就越容易过时,(伟大的辩证法!)还不如什么都不解释,一本《论语》放在那里,让你们自个儿猜去吧!另外,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这种矛盾在西方同样存在,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种古文学派的突围。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佛家的三论宗,也叫二谛义,相当好玩。佛家认为,真理有两种,一种叫俗谛,一种比较牛逼,叫真谛,但是俗谛和真谛是会转化的(再一次歌颂辩证法的伟大!),主要是看你是处于那个境界。在第一个level里面,第一种真理是“万物皆有”,是个人都能理解,也就是唯物主义的论调,一切都是真的,物质第一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人的意识只是大脑的机能和产物;而牛逼真理是“万物皆无”,人生如梦,都是人心的活动,类似柏克莱的观点,意识才是第一性的。但是这些真理统统都是第一个level而已,根据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时候会出现一个boss把以上两种观点统一起来然后秒杀之,这就是“万物非有非无”,类似于笛卡尔的二元论,意识是真的,物质也是真的,俩人都没错。

  但是这也只是一种俗谛,而第二个level的真谛是什么呢?非“非有非无”!很绕吧,简单来说,就是说我们没必要执着于万物是“有”还是“无”,还是“非有非无”这一点,因为万物是不可以用“有”和“无”来描述的,因为“有”和“无”只是我们人类意识的概念,是我们意识的枷锁,而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并不能简单用“有”“无”来描述,它已经超越了我们能想象到的概念,就好像处于三维空间的人脑不能理解四维空间一样,用康德的话来说,它跟“上帝”一样,属于一种“超验”的东西,要想理解“万物”的存在方式,你自己首先不能处于“万物”之中,你必须跳脱出来,你做不到这一点,你不是上帝,所以你永远不能理解万物是怎么存在的。这才是第二个level的真谛。天碍…那么第三个level又是什么?对不起,没有了,第三个境界理应是终极的真理,但是这已经超越了人们概念的极限,也当然超越了语言,只能靠自己的顿悟了,而且即使悟到了,也没办法用语言告诉别人,只能“不可说”了,只能“拈花微笑”了,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2

  翻开这本《*哲学简史》,我仿佛打开了一本“天书”。什么佛家的独尊,什么道家的复兴,都是类似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我很难看懂,也不想读懂。因为我对哲学的兴趣的确说不上高涨,也许更多的应该是漠然或不以为然,因为哲学在我看来就是太玄太妙太空,太不可捉摸,太大而无当。但是这一次为了完成任务,我必须硬性要求自己把这本书读完。然而,就是这次的“无奈之举”改变了我对哲学的傲慢与偏见,嘲讽与调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对哲学的理解和态度。于是我不再漠视它,而是如数珍宝似的品读着书中的每一句话,并颇有体会。

  黑格尔曾把哲学喻为“庙里的神”,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个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如果让我来比喻的话,哲学就相当于人的灵魂,人如果没有了思想和灵魂,那么人只能称得上是一具行尸走肉。此书内容令我顿悟最深的就是“同自己谈话”这部分内容。很多人的确缺乏同自己谈话的能力,缺乏对自己审视、怀疑、反省和忏悔的能力。所以会经常被自己蒙蔽,糊里糊涂地虚耗和损害自己的生命,甚至给别人给社会带来伤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人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但是人一旦没有了自知之明,就会变得妄自尊大,最终变成别人取笑的对象。所以人在学会与别人交流的同时,也要学会同自己谈话。也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和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像力和独特的个性。当你学会了真正地发现自己时,你会在你身上找到许多隐藏很深的连你自己都不曾知道的东西。所以人有时真有必要把自己解剖开来,变成一个个分裂的个体,然后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等、理性的对话,这正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正如真理愈辨愈明,在各个自我之间的诉说、解释、劝慰乃至激烈的辩论中,人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就可能浮出海面。

  我很感激这本书,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已经被繁忙的时代所导致麻木的头脑又一次学会了惊讶;它让我这颗原来只会跳动的心脏变成了一颗鲜活而敏感的心灵;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忙碌的信息时代,仍然需要有一个哲学的头脑。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有些人可能不会相信一本书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价值取向,但我相信:一本好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少它改变了我。以往的假期我每天都是早晨睡到八九点钟,吃口饭之后便拿起遥控器以电视为伴,直到有些困意,然后按照我的生物钟规律我又开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午睡,醒来后再拿起遥控器一天过得还算“充实”。整个假期几乎都是被这样复制着。等到临近开学的时候,方有点儿浪费青春的遗憾,但一打听同事,他们也和我大同小异,我也就很自然地不为自己的“虚度年华而悔恨了”。自从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变成了一个“追星族”,变成了许多大哲学家的“粉丝”。因为他们的渊博,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底蕴,他们的深遂,让我无时无刻不在为之折服,为之感叹。然而追逐过后我便深深的思索起来: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独到的见解?为什么他们可以揭示人类和自然最深处的奥秘?为什么他们可以抛开世俗站在另一个高度来审视人生?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博览群书”。因为只有在阅读中我们才能接受思想的熏陶,才能理解哲学概念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就是与哲学家进行思想对话,在思想的交锋中,才能磨砺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智慧。所以曾经从不出入书店的我,也开始学会在那里驻足;曾经最吝啬买书的我,也会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曾经在图书馆里只是走马观花的我,也学会了安静地欣赏。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有神奇的力量,它真的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谈话使人敏捷,写作使人深刻。”练习用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有条理的连贯思维和深入分析的习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人们往往改变了许多习惯,有的人养成了好习惯,有的人学会了坏习惯,有的人则丢到了好习惯。我以前在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写点儿东西,绝不放过任何的灵感和激情,所以那时我很自豪地被同学称为“才女”。然而,毕业以后经过了岁月的磨砺,它洗刷了我所有的热情和豪迈,而变得懒惰和*庸。有时我也会扪心自问,我还是以前的那个我吗?我难道就这样随波逐流一直下去吗?于是,我也想力图改变,但每次都是行动拖决心的后退。今天,《*哲学简史》这本书,不,应该是无数位中外的大哲人唤醒了我的斗智,让我开始去重新寻找过去的影子。于是,我又开始了尝试写一些东西,一点心得,一种感受,一丝启发,一种疑问尽管手中的笔已有些陌生,尽管脑中的词汇已有些匮乏,但我庆幸我又开始培养写作的习惯了;我又可以用笔来传递我的思想和感情了;我又拥有一颗鲜活而敏感的心灵了;我又有一双可以发现美和感到惊讶的眼睛了。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没有惊讶的心理状态,你就发现不了新的东西,也就将永远生活在一个没有变化、没有发展、毫无新意的世界之中。由此可见,哲学使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所以说我要感谢这本书,感谢哲学,感谢创造哲学的哲学家们,更应该感谢上级领导的"敦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让哲学成为了我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让我从哲学里边获得了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和思维的力量。我要把这本书变成我的起跑线,施令的枪声已经打响,我会目视前方,竭尽全力,一直向前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3

  选取读冯友兰的《*哲学简史》是正因自己一向喜爱哲学,尤其是喜爱渗透*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正因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说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用心好处。而它翻译成为*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简单易懂的*哲学读物。

  *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和发奋。能够说,*文化在必须程度上到达了高峰。我们此刻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个性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和其他主要礼貌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一样。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正因*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

  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到达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到达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代替宗教的地位,这合乎*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美空出身是什么意思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就应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就应在本书中*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能够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就应不关心哲学,正因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就应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以前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必须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正因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带给了各种各样可供选取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联上,因此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qq姓名

  *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这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时一向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坚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但是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务必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带给的最高福分。”期望人们都能在*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4

  总感觉“哲学”是个很崇高的名词,是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也许是这种思想先入为主,所以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说实话我并没有看完它,即使是看的一小部分内容也没有完全读明白,还需要进一步去学习。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了解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明白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清楚各家思想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正如书中所说,按照*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的哲学一直以来就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探索性灵、探索情理、……,

  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

  我想,把这“仁义”摆进教育里、放在教学中来看,首先便是爱学生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给与学生人文的关爱,才可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处绚丽的火花,教育教学才有了灵性和生命。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自己“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纵横相传。

  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注入些新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这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于我们千年之后的现代教师来说,如果我们还仅仅把教师的职业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那就是固步自封了。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膨胀无时不在警示着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冯先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先生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冯先生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片面地说了些自己浅薄的想法,有点不知所云了。最后,借冯先生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发言:“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5

  哲学这个词看起来很深奥,但,在我再读冯友兰先生的这本《*哲学简史》后,逐渐领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观点。哲学和思想是相关联的,它们都与人类思维有关,相互衍生又相互丰富,但二者并不等同:

  1、哲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属于学术;而思想是人类脑海中的一种意识,属于行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学。

  2、它们涉及的范围也不同。哲学家关心的是真理、逻辑等,而思想家关注社会、哲学、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类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们共同思想上的特点,继而形成一门学术,如儒家、墨家等,就叫*哲学。

  4、再通俗一点,哲学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学家。

  哲学的本质和思想也有关联。以书中的一句话为例“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这句话从某个角度而言意味着哲学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为思想包含哲学,所以哲学家们能有不同表达自己思想特点的方法。这也是书中第一章第三点所讲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还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各位哲学家们都是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说明道理,把思想传播给后人,让他们对此加以思考。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菁选8篇)(扩展3)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菁选8篇)(扩展4)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菁选2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确切的说,就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简史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据孟子说,他那个时候,关于人性的学说,除了他自己以外,还另有三种学说。第一种是说人性既不善又不恶。第二种是说人性即可善又可恶(这意思似乎是说人性内有善恶两种成分),第三种是说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恶。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的说,不应当是“人性”部分。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从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观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能够成为圣人。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试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求利求生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在我看来,“性善说”与“性恶说”二者从本质来说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因为他们对“恶”的理解不同。对于恶,我认同西方的一种说法——七罪宗(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它和“七宗罪”很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指的是各大罪行的七种主要根源,例如窃贼的欲望来自于贪婪,从本质上来说,它们不是罪,就像科技一样,用得好能造福人类,但用的不好,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

  照孟子的说法来看,他的学说也和这种说法有相似之处,他承认人性内不仅有“善的成分”,也还有其他的成分,只是,孟子对其的定义并不是恶,而是类似于“野性”,需要借助一定媒介才能激发出来。因此,孟子认为在“野性”没有被激发出来,也就是刚出生时,人是善的,所以他认为人性本善。

  而按照荀子的说法,他认为孟子所认为的“需要被激活的野性”是本身就存在并且显现出来的,因此,他认为它们是“人类之恶”,而孟子所说的人类本性之善,则是因为人类生来就具有“智性”,而“智性”限制了人类恶的爆发,并让人们在成长中发展“善”,而这也是荀子的“性恶论”。

  在我看来,二者的说法都自有道理,但我认为“恶”在人性中占更大的"比例。说到恶,首当其冲的就是原罪之一——嫉妒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卡耐基曾在其著作《人性的弱点》中写道:“如果你要得到朋友,那就让你的朋友胜过你”。这句话从人类的潜意识入手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劣根性——嫉妒让朋友之间产生裂缝。

  “嫉妒”只是“七罪宗”之一,“欲望”才算是万恶根源。对钱财的贪欲使人成为盗贼,对权力的渴望使人成为野心家,欲壑难填说的就是人与欲望的关系。那么,欲望就是人类之恶吗?其实不然,在《人性的弱点》中还有这么一句话:人类拼搏,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美。欲望同样是人努力的动力,控制得好,它会助你成功,而控制的不好,它就会让你坠入深渊。

  那么,人性中善的那面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属于“爱”,就像人们常说的:上帝赋予我们爱与被爱的权利。爱的情感,也许需要我们在成长中慢慢学会;但对亲人的情感,或许无须学会,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心深处最纯真的情感。人性虽然本“恶”,但我仍然能控制它,并在生活的清流中洗净心灵的污秽,成为更好的自己!

  “哲学”二字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虽然看似鲜艳,但人们常常因为畏惧它的荆棘望而却步。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

  哲学是什么?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现在,我依然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深奥了。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荐我们“啃”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它所说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

  这本书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来谈谈对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儒家,是一个主张“仁”“爱人”的学派,主要讲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彰显人的善良本性。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它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除去不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无为“。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这两家看起来是对立的,毫不相干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出世”和“入世”来说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之中,把握好人际关系。儒家自身也已经做到了“入世”,因为儒家行事高调。汉武帝时期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百家之首。相比儒家,道家就显得低调多了,因为道家属于那种归隐派,它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似乎已经成为了道家的专属名词。况且道家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吧。

  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璀璨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实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但也不是说出世就毫无意义,毕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需要自我安慰,支持和鼓励。这些都是心灵上的,是儒家思想所做不到的。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好比我们现在努力学习,为的是以后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但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坚守本心,不卑不亢不骄傲。当你不过于追求功名利禄,每天过得充实满足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哲学道理,等待我们去理解,同样,这个世界也还有许多的哲学,等待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2)《中国哲学简史》,一本需要挑战读的书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书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冯友兰作品精选”七字,很普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淡。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匆匆放进抽屉,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没有给你注释,让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并没有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师说的:“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学也是这道理,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感觉很陌生。

  渐渐地,我进入书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书中,书中有许多的精华,你唯有“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读完书才明白“啃读”与“悦读”不同,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哲学”的知识,可以丰富思维,增长见识,让人更加智慧。书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等,读起来也别有一般滋味。哲学就像物理一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佩服,就像书中所说的:“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体验。”它告诉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哲学。在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顺应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欢这本书那是不可能的,议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但因为书中还有许多古文,看不懂,爱恨有加。书中讲述了许多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还有国外的,甚至贯穿整个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学是什么?一切源泉来自哲学,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例如:“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这句话警醒我们:把自己的内心磨砺得像明镜一般,时刻提醒自己不犯错误,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贪婪所迷惑。

  书中精华太多,多得我们都不知从何处说起;哲学的应用范围太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简直无所不包,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

  哲学是什么?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现在,我依然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深奥了。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荐我们“啃”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它所说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

  这本书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来谈谈对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儒家,是一个主张“仁”“爱人”的学派,主要讲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彰显人的善良本性。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它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除去不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无为“。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这两家看起来是对立的,毫不相干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出世”和“入世”来说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之中,把握好人际关系。儒家自身也已经做到了“入世”,因为儒家行事高调。汉武帝时期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百家之首。相比儒家,道家就显得低调多了,因为道家属于那种归隐派,它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似乎已经成为了道家的专属名词。况且道家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吧。

  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璀璨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实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但也不是说出世就毫无意义,毕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需要自我安慰,支持和鼓励。这些都是心灵上的,是儒家思想所做不到的。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好比我们现在努力学习,为的是以后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但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坚守本心,不卑不亢不骄傲。当你不过于追求功名利禄,每天过得充实满足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哲学道理,等待我们去理解,同样,这个世界也还有许多的哲学,等待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

  哲学与政治和教育的关联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习。“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

  大部分的中国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中国哲学里有很多无的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比如我们要解释白是什么,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个黑的东西来解释,再反过来就容易多了。《道德经》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啊,说不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就是用否定来为其下解释。有比如禅宗,第一义不可说,但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就是静默。儒家虽然不像道彻底的推崇无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做減法的过程。通过修养,去掉心性中恶的成分。当然了,在我们现今生活中,这种思想也很重要,比如有些不懂得问题,不一定要直接去解释,而是通过反义或近义的方法,也许这个问题无法用语言解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们会找到另一件东西,让他具象化。比如在《道德经》的后面部分,老子就用一个个例子和比喻,讲述了“道”的概念。还有,在当今繁杂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做减法,去修养精神,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摒除自己不好的、不必要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美好。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7

  近日,我重温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再次感受了诸子百家的深刻哲理和睿智思辨。合上卷本、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哲学思想经历了由分化到融合的过程。正如书中所分析,周朝后期中央权威下降,官师一体走向官、师分离,由此产生了诸子百家哲学思想,按西汉时期著名学者刘歆所分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随着秦、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与巩固,儒家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官学,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汲取其他各家以及外来的佛家思想所长,在宋朝时形成了儒释道合流的新儒学。通过不断融合实现完善发展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人与自身的关系:修身养性、追求幸福。无论是作为入世哲学的儒家,还是作为出世哲学的道家,都非常注重人与自身的关系。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内圣外王”,首先需要做到内圣,就需要注重内在修炼,修炼的重点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方法论上,新儒家“陆王心学”引入了佛学中禅宗顿悟的方法,“先立乎其大者”(例如“仁”)然后以敬存之,强调通过“格物正事”实现“致良知”;新儒家“程朱理学”则强调尊“理”养“气”,“气,使人各不相同”,并认为通过个体自由自在地遵“理”行事可以实现个体快乐。道家更关注于人如何获得自身幸福,通过追求个体自由自在地发展实现相对幸福,通过“以理化情”实现绝对幸福。

  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仁者爱人、兼爱非攻。儒学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对他人的博爱,并且这种博爱由孔子时期分为“君子”、“小人”有差别的爱演变成了孟子时期无差别的爱。道家虽然不主张损害自己利益去关爱他人,但也反对损害他人利益。就连武士阶层出生的墨家,也强调主张“兼爱”,并将武力使用限制在以自卫为主的“非攻”范围。

  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家国天下、内圣外王。正如前面提到,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内圣外王”,政治理想是“家国天下”,路径是“齐家、治国、*天下”,方法是构建一套以“礼”(对君子)和“刑”(对小人)为核心的人伦和社会治理体系(例如三纲五常等)。然而,现实中,“内圣”的人,未必能成为“外王”,例如,奉行“仁义”的宋襄公失败了、而奉行武力攻伐的秦始皇却成功了。对此,儒家给予的“内圣外王”的解释是:“内圣”可以为“外王”,“内圣”是“外王”最理想的人选,但“内圣”不一定最终成为实际的“外王”。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真谛,无论在什么状态、无论在什么职位,我们都需要尽力做到“内圣”、主动做好自己、承担好自己的职责,这本身就是在践行“家国天下”的梦想。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知行一体。儒家在早期并未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儒家与道家、佛家的融合,新儒家的“程朱学派”将道家“道”的理念引入儒家,强调“天理”,人的行为应遵循天理,实现“天人合一”。新儒家“陆王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则将宇宙视为一个精神的整体,“心即理也”,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实现“致良知”。而道家则认为“道法自然”,注重探究自然的运行规律“常”。

  中国哲学根植于中国社会环境,是中国文化的基石。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提供了对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系统解释,然而,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学并未真正解决人们的动力问题。早期儒学认为一切天定,要求人们“尽人事、听天命”,新儒学认为遵循“天理”、“良知”,但并未解决“天命”、“天理”、“良知”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的问题。在激励约束机制上,采用外部的“礼”、“刑”对人们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规范矫正,缺乏可靠的、分散在个人身上的自我监督约束机制,这样必然导致社会监督成本过高、效果不甚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提供了补充,根据道教,个人自觉修身可以实现长生不老;根据佛教,个人据礼行事、遵纪守法是前生“业”的“果”和来世“果”的“业”。事实上,我们知道,促进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新教伦理的核心动力机制也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为了赎自身的“原罪”。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整体国力的显著增强需要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支撑,需要构建适应我国当前历史发展阶段的、统一的、强大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主流哲学思想体系。如何基于个体自我监督而非社会监督建立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动力机制,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这一思想体系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因应当今中国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和新变化。

  当今中国,日新月异。与高度稳定的传统农业社会相比,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们的主要生产方式已经从以家庭为单元的农业经济转向以大规模组织生产为单元的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人们的社会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变化,家庭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下降,与此对应,集体、组织和单位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上升。同时,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显现,家庭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家族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下降。此外,由于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由基于血缘的家族生活方式向基于共同社区和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会网络生活方式转变,由此,人们的自我修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响,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必将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去血缘”、“去家族”化。最后,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超道德力量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弱,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追求探寻规律性而非神秘力量。这些新变化,对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则,解题者谁?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时候,我看完了这本书,两遍。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哲学简史》,是*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9

  一、 本书简述

  这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行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观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方哲学对*哲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本书进行了总结,

  二、 收获和感悟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如在管理理论学习中,通过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在理论中找到共同之处,看到人的思维的轨迹;如我们可以发现杜邦分析和麦肯锡方法对应的形上学;罗杰斯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应的存在主义‘达尔文的系统动力论对应的马克思等等。在设计研究中,有设计方法论,仿生设计学等等。再如笛卡尔建立了普遍数学,只以顺序和量化关系为考察对象

  八是新学到的一些哲学知识。一是 哲学的方法论,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其中正的方法,是数学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负的方法是采用不是什么的方法。由于哲学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这种思想对象用负的方法可能更加清楚。二是 *哲学中的修养方法,无外乎诚和敬。通过诚对待思想,敬对待世界的终极理念,来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天人合一的。三是哲学的根本之争,是观念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三、 精华摘录

  P2 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

  P4 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

  P6*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24 *哲学的方法论,概念的类型有两种,一种用直觉得到;一种用假设得到的;直觉得到的概念有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连续体概念,区分的概念

  P43孔子强调仁和义。义是指事之宜,即应该;仁强调,不光是指魔一种特殊德性,而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 获得幸福的方法庄子,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153 法家韩非子。势:是指权利,权威;法:是指法律法制;术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P222 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 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P267新儒家。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创造的;这历来是柏拉图的实在论和康德的观念论争论的主题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时豪雄;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四、 哲学入门书籍推荐

  1. 反哲学入门

  2. 思想的力量

  3. 西方哲学简史

  4. 大问题

  5.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 哲学的慰藉

  7. 哲学浅说

  8. 我的半生传奇 蔡志忠

  9. 牛津大学 哲学入门

  10. 康德哲学讲演录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

  寒假我反复认真的研读《*哲学简史》,总感觉似懂非懂,虽然我在努力的看,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说不清的感慨。

  现在将我读这本书后对哲学的一点认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如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所谓哲学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没有智慧的那种智慧。哲学家们研究哲学问题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力,而是为了哲学本身。换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书中所说,按照*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通过阅读我还了解了冯友兰先生的其他一些哲学思想,了解了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的大致发展历程,了解了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知道了各家的思想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例如,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注入些新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这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

  如果,把这“仁义”摆进教育里、放在教学中来看,首先便是爱学生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给与学生人文的关爱,才可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教育教学才有了灵性和生命。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自己“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纵横相传。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千年之后的现代教师还仅仅把教师的职业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那就未免太固步自封了。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发展无时不在出事促使着我们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只有结合现实情况不断的创新,人类文化才会发展得更快。

  冯先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先生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冯先生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却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眼中的学生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之分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这也许就是我开始所说的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的原因吧?

  最后,为了让我们每个人能够生活的更加自信,能够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都来关心哲学研究哲学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1

  对*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当我捧起这本《*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哲学是入世的。因为*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冯友兰先生在“*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

  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

  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

  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2

  说到*哲学,这是争议不小的四个字。比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黑格尔就说过,*没有哲学。他说,*所处的东方是人类历史的开端,象征了思想的贫乏和愚昧。

  “*”在黑格尔哲学额体系中,起到的是反衬西方文明的作用。他贬低*传统思想中的儒家和道家。

  他说,“孔子是*人的主要哲学家,但他的哲学也是抽象的”,“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王国”,当这种抽象的思想走向具体时,就成为“道德、治国之术、历史等,但这类的具体者本身并不是哲学性的”。至于道家,“‘道’只是普遍的抽象,恍惚不定”,是“原始的理性”;道家的“无”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性的、抽象的统一”,没有超出抽象的开始阶段。(来自《哲学讲演录》)

  但是要弄清楚*是否真的有哲学,我觉得这件事情要拆开来看。“*哲学”与“哲学”究竟在目前的语言环境里的定义是什么呢?

  “哲学”[philosophy],来自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原意是“爱智慧”。如果一定要从西方那一套思想理论来看。在大部分他们的语言环境里,哲学似乎都等于与“思辨哲学”,他们讲究层层严密推理。他们似乎非常不能够认同*这些传统思想家们随便拿一个比喻就来说道理的行文方式,也不能get到那些浪漫的点。

  不过我倒是觉得,在现行通用的中文语境里,“哲学”是指一种向内探索的学科,寻求解答“世界是什么”,“我是什么”,“我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这样子的抽象的自身和外界的关系的学科(哈,一点个人理解,轻拍轻拍)。

  这么说的话,“*哲学”这四个字就是非常自然能够成立的了。

  *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连绵地沉淀了几千年的重量,很是厚重,加上古人们的浪漫习惯,他们讲哲学建立在直觉之上。因此,有一些概念很多时候都没法一环扣一环地推理出来。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把哲学讨论问题的第一步,下定义,这件事情给堵死了。所以,对于我这样对于*传统文化近乎小白的人来说,如何选择一本轻盈又踏实的哲学史书,是很重要的。

  《*哲学简史》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所以带有科普目的,读起来很是轻松。又加上那个年代的人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严肃的治学背景,这本书的内容又非常经得起推敲。

  在前文里,冯友兰说,人类的最根本最自然的先天欲望之一,就是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即所谓“超道德价值”。什么是“超道德价值”呢?对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目的,大多数都是具备了“道德价值”的,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对自己,对别人或者对社会有一些有益的影响。而在这次道德价值之上呢,有一层更高的对于“宇宙”这种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对自我生命的超越。这样的想法,大概是继承了斯宾诺莎的理论。斯宾诺莎虽然也提出了“爱上帝”,但是他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神的化身。

  这也是为什么宗教从四大文明起源的西欧(天主教),*半岛,印度(佛教)的三大文明中各自起源发展。而*,虽然没有诞生宗教,却诞生了解决追求超道德价值问题的哲学(代替了宗教的位置)。所以说,我们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哲学的。

  *哲学,并不拘泥于“智慧”本身,而着力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而引导人去追求超道德价值。道家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儒家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张载的横渠四句),这些观念所追求的境界,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等同于“信仰”。因而,这样子的*哲学,才能引导*文化背景下的人达到精神的完满。

  对“天”的敬畏贯穿了*哲学思想的始终。康德曾经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我想,所谓“天”可能就是康德所说的“头上的星空”吧。

  对于正文内容,这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写起,一直讲到经学时代结束(一直到康有为为止),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古代和近代早期的哲学发展。不过由于篇幅原因,它的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儒、墨、阴阳、名、道、法这六家的思想。

  对于哲学思想的最基础的普及,我觉得这本书做得很棒。比如,儒家究竟被怎样反对过,为何它的反对者纷纷失败?比如,道家在老子之前,杨朱的理论是怎样的(“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比如,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又是怎么回事?再后来,佛教如何影响*哲学,并且本土化,诞生了,禅宗这样一个静默的哲学?

  这样的问题有很多,如果展开讲,大概一两万字是不够的。我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虽然这本书也有一点小小的瑕疵。比如对于某一些细节的论断,后来被考古结论所打脸,比如有一些方面还是有一些主观。但是,作为一个想要粗浅了解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的脉络与发展的读者,它还是相当值得阅读的。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3

  哲学与政治和教育的关联

  *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古代哲学的代表。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习。“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

  大部分的*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哲学里有很多无的思想

  《*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比如我们要解释白是什么,这是不太好形容,但是如果拿一个黑的东西来解释,再反过来就容易多了。《道德经》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道啊,说不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就是用否定来为其下解释。有比如禅宗,第一义不可说,但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就是静默。儒家虽然不像道彻底的推崇无的思想,但是儒家精神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做減法的过程。通过修养,去掉心性中恶的成分。当然了,在我们现今生活中,这种思想也很重要,比如有些不懂得问题,不一定要直接去解释,而是通过反义或近义的方法,也许这个问题无法用语言解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们会找到另一件东西,让他具象化。比如在《道德经》的后面部分,老子就用一个个例子和比喻,讲述了“道”的概念。还有,在当今繁杂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做减法,去修养精神,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摒除自己不好的、不必要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美好。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4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5

  最早接触到哲学,应该是读高中的时候,政治老师常说,哲学是一门受用终生的课程,但那时对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根本没有直观的概念,而是更多靠囫囵吞枣般的死记硬背,以期将来高考时能考个高分。上大学时,也学过一些哲学课程,由于不是主科,老师很多时候照本宣科,加上感觉哲学既很枯燥晦涩,又玄而又玄,所以没有深入进去,更没有心入进去。可以说,对于哲学,自己一直是抱有“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甚至连一知半解也算不上。

  真正对哲学感兴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看到知名学者周国*用亲身经历讲授“幸福的哲学”,对拥有哲学,拥有生命和智慧,人生便会幸福有了质朴直观的感悟。过后,上网简单搜索了一下哲学的意义,特别是*哲学,对这个曾经提不起兴趣、敬而远之的学科作了些许粗浅的了解。有人所说,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因此有*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西方圣经的论断。于是乎,根据网上大多数网友的推荐,到书城了买了一本冯友兰著的《*哲学简史》,心想从最基本的入手,由浅入深探究一下哲学的奥秘。虽然很多人并不认同冯老先生这本著作,但通过细细品味的阅读,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一个哲学白丁来说,算是一本哲学入门的最好书籍了。本书非常客观的阐明关于*哲学的几个问题,一是哲学流派的起源与发展,二是哲学流派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区别,三是西方哲学对*哲学的影响及区别,对学习哲学的意义,如何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哪些内容也有所涉及。读完之后,大致能了解*哲学的发展脉络,不再觉得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或者认为哲学离生活、工作十万八千里了。

  冯友兰先生著的《*哲学简史》,原译名《*哲学小史》,是老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迅速成为各大学中*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哲学的重要途径。上世纪80年代,本书由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翻译成中文出版,系统梳理了*哲学的精神内涵、形成背景、各学派起源,以及在各学派相互替代、融合和改进的过程中,*哲学的发展历程,脉络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将*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儒道墨法等著名学派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任何人读完这本连小部头都称不上的书,都能够对*传统哲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认同、认可、推崇的学派,然后再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冯友兰先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代的哲学观点,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价,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种风格是难能可贵、值得推崇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中,堪称最经典的原因所在吧。

  因为是《*哲学简史》,书中对各家各派的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都没有作深入的介绍。但我感觉,从入门来讲,或者激发读者对哲学的兴趣,这已经足够了。这本书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通读此书,我能够感受到*哲学的含蓄之美、辩证之力和修身之径,也能理解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只有我们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代代薪火相传,连绵不绝。

  我对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全书的最后一章“*哲学在当代世界”中,冯友兰先生提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经典论述: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先生把“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提出哲学不是获得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这一看法,发人深省。

  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但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我们时常感叹,人生是一场旅行,也是一次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在觉悟中不断提升境界、最终达到人生最高境界。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压力增大,很多人都面临着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压力,有时疲于应付都显得力不从心,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务实,没有多少闲情逸致看闲书、做闲事,甚至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向往诗和远方,从容、淡定、恬静的生活有时就如“镜中花、水中月”,只能满怀希望的憧憬,却劳其一生而不可求。越忙,越心累;越赶,越不安;越追,越不得。也许有的人经过拼搏努力,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内心的精神世界却依然苍白粗糙—因为忙着赚钱、养家糊口,从不或者很少有时间向内探索。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本心、不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过怎样一种生活,便始终处于无明状态,在尘俗中摸爬滚打,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永不知足,将大好时光与大美自然辜负。

  从“利己”的实用主义角度来看,读完《*哲学简史》,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先生的哲学观念,对于思考现实的人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习哲学,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认识世界、看懂人生本质,从而轻松自在地、豁达快乐地生活;可以哲学地思考人生大问题,站在更高的层面和角度去进行生命反思。一个人在有限的人生中,不断地求取高远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是通过有限的人生去求取无限的人生价值。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都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许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许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旷达。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确立一个远大的生活目标,建构一个理想的生活蓝图,这会增添生活的动力。这样的人生境界理论,既整合了*人生哲学中最优秀的传统,又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彰显意义与价值。

  读《*哲学简史》之前,觉得哲学离我很远,哲学应是哲学家讨论的事。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哲学就是生活。哲学家的理念,都是来自于生活。人生需要不断地觉解,境界需要不断地提升。只有通过这种不断的修为和提升,才能够在生活中将真、善、美动态地统一起来,使人感受到人生中的善良,体验到人生中的美好。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宗璞曾对《*哲学简史》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我常想这本书像是太上老君练出来的仙丹,经过熔炼,把浩繁的史册浓缩的可以一口吞!”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读一读《*哲学简史》这本书,梳理一下我们的文化,感受一下曾经先贤们话,倾听一下内心的声音,寻求到心灵的慰藉,回归曾经率性的纯真。

  很喜欢冯友兰先生最后的那句话,人的一生,要说很多很多话,然后保持沉默。借此与每一位喜欢《*哲学简史》的读友共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6

  近读冯友兰《*哲学简史》,掩卷沉思,意犹未尽,遂决定为案头书,之后可常习也。

  不知什么原因,自己对哲学很有兴趣。只是没有机缘深究。早期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延伸知道了一些费尔巴哈、黑格尔之类,浅尝辄止而已。后来,曾读了一点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感觉到了一些哲学的奥妙,便耿耿不能忘怀。后来,也曾探究过一段希腊哲学,也只是兴趣而已,未得要领。

  关于*哲学,只限于文化层面,感觉始终不得要领。总觉得,只有西方的哲学称其为哲学,有一套严密的体系,而*哲学,似乎是凌乱的,在体系上也不明晰,我的认识也是浑浑噩噩的。当然,现在看来,这纯粹是自己的无知。这似乎也和我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有关,也和*破四旧否定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有关。还有,由于西学东渐,哲学界一些研究西方哲学的人,以西方哲学的标准来比附我国先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持一种否定态度,也混淆了人们对*哲学的认识。但是,不管怎么说,自己对*哲学的认识还是近于无知。如果说知道一点的话,也是很肤浅的。

  这次读了冯友兰的《*哲学简史》,算是对*哲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我的头脑里算是对*哲学有了一个框架。看到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另类特色的哲学体系。当然,这种认识还很不到位,还需要再读书再学习,争取有一个通常性的了解。不求深通,但求明白。*哲学也是东方哲学的代表。我还曾读过一本有关印度的哲学书,当时也很觉得了得。其实,每个民族及其文化发展,都有其精华的东西,我们切不可片面。世界之大,源流之多,精华之深,我们都应想到。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开阔的视野。

  冯友兰先生是*的哲学大师,人们并不陌生,也是*文化哲学史上少有的几个有自己哲学体系的大学者之一。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就职于清华大学。《*哲学简史》《*哲学史》《*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是其代表作。冯先生称《*哲学简史》为小史,是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导引。

  该书主要阐述了先秦哲学思想,不外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以及后来的新儒家、禅宗、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梳理了*哲学发展的脉络。最后简述了*哲学和世界哲学的关联和特点。可以说,这本书给我们绘制了一幅*哲学由古至今的发展网络图。其中,对涉及的要点进行着很好的解读。使我们不仅知道了其然,而且知道了一些所以然。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哲学读本。

  *哲学和*文化密不可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文化和哲学混为一谈。这也不足为奇。所以,我们知道了许多中华文明史的东西,往往缺少哲学性的解释。哲学是从深层次寻找原因。是文明发展的内在的逻辑力量。是一种认识、观点和精神的向导。如果我们有了这种思考,我们就会明了许多社会现象。为什么是这样发展而不会是那样发展。就会明白,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它体现了哪些源流。

  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收获颇丰,自然不用概述。但读书中的许多火花还是有必要记述一下的。虽然属于挂一漏万。比如,*哲学精神对人的主导,以儒家为例,主张入世,主张成为圣人,其人格特征为“内圣外王”。“内圣”是其修养的成就,“外王”则是在社会上的功用。所以就有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主张。道家主张出世,但道家也没有不问世事。《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于内,道家游方于外。这个方即社会。外也好,内也好,都以“方”为坐标。所以,儒道两家正好体现了*哲学的两面,既强调入世也不排除出世。这就使得*人具有了入世和出世良好的*衡感。知识分子最为典型,有句话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入世出世的生动写照。

  再就是“知命”和有为无为的问题。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曾有一个很好的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学”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而是探究叫做“道”的真理。这里的立,是指“立于礼”,是说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就很得当。这里的不惑,是说这时成为智者,论语云“智者不惑”。而“知天命”则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有人不可违的东西。就是知道了哪些是人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人不可以改变的。在儒家看来,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人在能控制的范围内要竭尽全力,对于命的东西,也就是无法控制和不可避免的东西,人们只好*静地接受。这就是“知命”的意思。这就引出了有为和无为的的问题。我们知道,儒家讲究有为,道家讲究无为。道家的无为是强调顺其自然,而儒家的有为也不是没有限制的。所以“人定胜天”只能作为口号,鼓舞士气,真正天数定了的东西,你是无法战胜的。儒家主张的是在知天命的情况下的有为。有一种说法,叫尽人事,听天命,表现为一种积极正确的态度。

  还有,程朱的理学和陆王的心学。朱熹讲万物归于理。所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认为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是其理。举例说,人发明舟、车之前,已有舟、车之理。有如西方哲学抽象之规律。理,看不见摸不着,形而上也。但它主导者万物。所以,人只能是理的奴隶,只有顺从理而行事。陆王的心学则把目光拉回到人自身。王守仁认为,宇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世界。用句通俗的话说,无我即无世界。像西方唯心主义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认为世间万事万物万理只有与人相交时才有意义。不相交时,对于宇宙或对于人都是“归于寂”的。应用于社会,人的行为归于“良知”。

  最后,说说冯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人生在世,做人做事,冯先生认为有四个境界。一是自然境界。就是人只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所做之事并无觉解。二是功利境界。意识到自己,为自己做各种事。但并不总是利己,往往是利己又利他。三是道德境界。了解到社会的存在,意识到是社会的一员,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具有道德的意义。四是天地境界。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还是宇宙的一员,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情,构成最高的人生境界。我想,我们大多数人也就是在功利境界,争取做的好一点。在利己的同时,多一些利他的事。再就是争取上一个层次,到道德境界,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至于天地境界,我们仰望就可以了。冯先生说,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大家都见贤思齐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7

  一、本书简述

  这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行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观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方哲学对*哲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本书进行了总结。

  二、收获和感悟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六是学习哲学的方法。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如在管理理论学习中,通过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在理论中找到共同之处,看到人的思维的轨迹;如我们可以发现杜邦分析和麦肯锡方法对应的形上学;罗杰斯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应的存在主义、达尔文的系统动力论对应的马克思等等。在设计研究中,有设计方法论,仿生设计学等等。再如笛卡尔建立了普遍数学,只以顺序和量化关系为考察对象

  七是新学到的一些哲学知识。一是哲学的方法论,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其中正的方法,是数学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负的方法是采用不是什么的方法。由于哲学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这种思想对象用负的方法可能更加清楚。二是*哲学中的修养方法,无外乎诚和敬。通过诚对待思想,敬对待世界的终极理念,来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天人合一的。三是哲学的根本之争,是观念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8

  《*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但实际我们教师就是处在道德境界,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断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对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首先,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自觉地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武装头脑,用科教兴国战略激奋自我,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现实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在*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凡的业绩,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

  其次,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动态,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主动与学生交流,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业;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思想,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学生、陶冶学生、唤醒学生。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再次,要矢志钻研,勇于探索。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尤其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指导下,教师肩负着培育新世纪人才的重托,一定要学会用面向世界的胆识和超前的眼光改革教育。从自身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并形成拥有自我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体系,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独立思考,标新立异,运用已学的知识,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发现新知,于相互切磋中实现知识的飞跃,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内在潜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最后,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社会发展已证明:现代化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是科学知识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不断更新的社会。教师自身除搞好专业教学外,还要积极参加业余进修深造,从而在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能力。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深的专业技能,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变传统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为素质教育的重学、重思、重乐,以适应教育体制的转轨变型。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不仅是教师,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正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9

  在《*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而*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冯先生引用此话将*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而*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是一个大陆国家。因此在古代的*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但是用现代的角度来看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离海很近,孔子住在鲁国,而孟子所在的邹国也在山东境内。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第六节)因此,海在孔子心中是个未知、遁世之处,人迹罕至之处。而这是只有自己的道不行,才会去的地方。而仲由作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一直是以勇气出名。据说,仲由听到孔子的这句话,非常高兴。但是孔子却并没有因仲由的过分热心而感到特别满意,他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说,仲由虽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

  而孟子提到海的话很简短。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将海和圣人的思想相比,展现了更多不可知不叹的一面。(《孟子·尽心章句上》)看着孔子和孟子对于海洋的未知和惊叹。对比之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国家,漫游列岛的经历和感悟和孔孟又是多么不同。

  而古代*和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还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中。*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在冯友兰先生那个时期,*的参与农业生产的全体人口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比如周朝井田制、明代的摊丁入亩、太*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领导人在革命中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口号,土地公有制度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

  冯先生表达了在一个农业国家里,无论和*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历史上,公元前480至前222年是战国时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颇为相似。当时*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王国。每个小国都把“耕战之术”作为国家的要务。最后,“七雄”中的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优势,得以战胜其他六国,从而使*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政治统一。因此*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因为经济生产主要靠农业,而商业只关系到产品的交换。商品的交换终究要以生产为前提,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里,农产品是主要的产品,因此在*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抑商。

  因此在*古代社会,商人不受到重视。在*的传统社会里,把民众按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和农这两种行业受到社会的尊重,士通常是来自地主阶级,农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家庭中若是“耕读世家”,往往是引以为傲,例如安徽的皖南黄山下的宏村都会有牌匾写着“耕读世家”,不仅要读书还要耕作,一方面了解格物之理,一方面读圣贤书。还有如湖南也有很重的乡绅文化。

  学者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不需亲自耕地,而农民一般被称作佃农,租用别人的土地进行耕种,但是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农业收成好,他们受益;农业收成坏,他们也受连累。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而加上这批学者受过教育,使他们得以表达农民自己没法表达的思想,这种表达在*就采取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因此*的哲学艺术中有许多耕读的传统。目前有谈及*人民的信仰危机也有类似观点,*的乡土文化扎根之深,并非轻松可以撼动,当把这种农业文明抽身而走的时候,似乎并未为这些空隙填入新的超道德价值观。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

  冯友兰先生系上世纪*知名的哲学家。初读冯先生的《*哲学简史》是四年前吧,因内容与先前所读的哲学迥异,再加之有大量生涩的古文,所以就放下了。在读《南渡北归》时,方知冯先生1924年始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新*后冯在清华大学任教,涉及诸多相关内容。近段重读《南》书时,尾部出现一段梁漱溟先生评价冯先生的话,让我十分警觉。称冯友兰曾经谄媚过*,冯的品行是墨家,实践的是功利主义。将我对冯先生博大的哲学、国学知识和文人独具品格的崇拜,从高空跌落谷底。先不说冯先生在那个特殊年代,放弃了文人独立自由的品格,谄媚*,出于什么目的,冯先生在上世纪*哲学界当属大咖级的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他的哲学思想一定有可读性,就再次捧起了这本《*哲学简史》。为了便于印证或纠偏,同时在读希金斯的《世界哲学简史》。

  西方人说*古时有哲学思想,但没有哲学家。那么,古时希腊知名的哲学家有柏拉图及其师傅苏格拉底和学生亚里斯多得三人。冯友兰先生从希腊和*在地球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分析。他说:希腊是海洋性国家而*是大陆性国家。海洋性国家崇尚贸易,追求利润。随利而逐的个性荡漾着*等和自由。而大陆性国家的*,以农为本视商为末,重本抑末鄙视商业。那么,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由于土地固定的羁绊,形成以家庭为单元,世代家族相伴诞生的是森严的长幼尊卑等级观念。当时,耕种土地是非常依靠经验相传,看天的营生。而哲学思辨恰巧是无需经验积累的心智活动。遵循传统,恪守春生夏长秋收冬储的四季交替,由此自然会出现“君臣、父子、夫妻”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无论儒家的孔子还是道家的老子为了扬名立业,只能顺应国家和民生大的环境,研究相适应的哲学思想。

  儒家顺应的是“治国”和“*天下”,道家顺应的是“修身”和“齐家”。至此,*古时哲学思想多了低头研思具体的人间实事,少了仰望星空思考上帝和来生轮回无形无影形而上的层面。这种农业民族的特性,也许就是有哲学思想没有哲学家的重要成因。这一结论可能有些牵强,但这个成因于我十分重要,先前一直困扰着我,或许是读这两本书的收获之一。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菁选8篇)(扩展5)

——观《中国机长》有感 (菁选8篇)

观《中国机长》有感1

  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去影院观看电影。

  我们来到1号厅,从入场到找座位到落座,观影厅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一熄灯,大家都安静下来紧盯屏幕。

  电影开始了,刚开场,主人公刘长健机长告别了自己的宝贝女儿前往机场。在那儿,他与这次一起飞行的两位副机长、一位乘务长和六位空姐会合登机,乘坐本次航班的192名乘客登上飞机。检查完一切后,飞机起飞了,本次航班从重庆飞往*。飞机飞行到青藏高原上空遇上了强气流,抖动厉害,乘客们惶恐不安,空姐和乘务长逐一安抚乘客的心情。飞机上升到8800米的时候,驾驶舱的挡风玻璃突然出现裂痕,在这危急关头,刘机长沉着冷静继续飞行。紧接着,挡风玻璃全部碎裂!副机长一下子“飞”了出去,刘机长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副机长。飞机出现了巨大的摇晃,乘客们戴着氧气罩惊恐不安,连一向沉着的乘务们也变得紧张失措。一难未了,一难又起,前方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画面像恐怖的黑三角。刘机长坚毅地驾驶飞机在空中盘旋等待时机。这时,乌云层中出现了一条“隧道”,刘机长果断地驾驶飞机冲了进去!经过一段感觉漫长的飞行,飞机冲出了云层,乘客的心情终于抑制不住,人们哭着喊着,乱成一团。前面是地形复杂的山谷,刘机长顶着座舱失压、寒风低温的环境艰难的驾驶飞机飞行。终于,成都机场近了,近了,刘机长果敢地操控飞机准备降落,这时飞机的燃油没有耗尽超重降落,下降的速度远超正常,眼看飞机就要冲出滑道尽头,刘机长猛踩刹车,机轮摩擦出一串串火花,在紧急关头,飞机停住了。

  这部影片的每个细节都令我震撼,特别是挡风玻璃破碎时,我屏息凝视,全身都不由战栗。可是刘机长却果敢冷静,临危不乱。还有最好的片段更令我敬佩刘机长:飞机安全着陆,他眼里没有一丝骄傲、自豪的表情,他真诚地向乘客道歉的态度令人敬服。

  最后,刘机长说:“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我觉得,刘机长已经做到了,参加那次航行的所有乘务人员都做到了,他们做得非常棒!

观《中国机长》有感2

  国庆长假第二天,我观看了电影《中国机长》,该电影根据20xx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

  20xx年5月14日,由重庆飞往*的川航U8633航班突遇险情,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并脱落。机舱瞬间释压,温度骤降,全员严重缺氧,9800米高空之上128人命悬一线。面对极端险情,“英雄机长”刘传健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成功备降,而这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专业训练、成百上千次的起飞降落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蓝天之上充满未知,是专业精神创造了最后的奇迹。

  如果说机长的专业保障着全机乘客的性命,那么老师的专业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老师的专业素养肩负着的是祖国的明天。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身心素养。

  电影最后,机长发出由衷感慨: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正是有这样的敬畏,才有对技术孜孜的追求,才有忠诚于党、忠诚于职责的担当,才有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魄力。五位空乘在上机前,反复练习那句“请相信我们,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以及副机长在遇到任何情况,都会拿起工作手册进行查询的情节都让我感受到了程序和规章的作用和力量。所以,作为老师务必把自己的.专业做到极致,并且遵循教育规律,在*凡的教师岗位上做出不*凡的贡献。

观《中国机长》有感3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去电影院看了《中国机长》,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20xx年发生的一个奇迹。

  电影开始了,机长刘传健来到浴室打开凉水冲了三分钟,到现在我也还不明白为什么冲凉水澡三分钟。这一天也是机长女儿的生日,他去上班的时候告诉他女儿晚上下班回来给她过生日。这一趟航班他们是从重庆飞到*的,机长和空姐们吃完饭就上飞机了。上飞机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各个部件设备是否安全,这时机长对副驾机长说“当你认为准备好的时候,问题就偏来找你,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全部检查完毕才能让乘客登机。

  飞机开始起飞了,驾驶舱里一共有三个机长,一个副驾机长,一个备用机长。飞机上坐满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去旅游的,有回家的,有探亲的,空姐们熟练的做着各项服务工作,什么样的人都难不倒她们。驾驶舱里,机长在全神贯注的开着飞机,突然,驾驶舱前挡风玻璃出现了裂痕,这是机长立马拿起话筒向管制部门报告申请下高度,立即返航,瞬间,砰的一声,玻璃完全爆裂,副驾驶身体已经飞出去一半了,机长立刻用手抓住了他,不然副驾就飞出去了,这时飞机开始颠簸了,乘客们都吓坏了,空姐们一直在安慰乘客们在座位上做好,吸上氧气,给他们信心,让他们不要慌张,相信我们的机长。

  我看的都紧张死了,还好最后机长克服了种种困难,*安的把飞机开到了机场。他们都经历了一场生死大战,还好大家都没事,大家都很感谢机长,要不是机长有丰富的驾驶经验和良好的心里素质我们肯定都会没命的。

  机长也赶上了女儿的生日,这一刻,*安真好!

  回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着“我以后再也不坐飞机了”。

观《中国机长》有感4

  国庆长假第六天,我带着叮宝去看了最近口碑非常好的一部电影——《中国机长》。

  这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事件的来源是20xx年5月14日四川航空一架民航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飞机的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机长冒着生命危险,顶着严寒,克服困难,把飞机安全开回成都机场的一个故事。在电影里,这名英雄机长叫刘长健,乘务长叫毕男。在整部长达2小时的电影中,这两位主角让我几次感动得泪湿眼眶。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最为震撼,印象深刻。飞机在起飞不到半小时的时候,前挡风玻璃突然爆裂,副驾驶员半个身子飞出了机舱外,机长迅速伸出手来抓住他,想把他拽回来,但是飞机不能失控,他还得用另一只手驾驶着飞机。在海拔8000多米的雪山上空,没有氧气,温度奇低无比(室外温度只有零下40度)的恶劣情况下,他苦苦地挣扎着,坚持着,靠的就是信念、毅力和责任!他很清楚,如果他倒下了,那么整个飞机上的人将无一幸存,做为机长的首要责任,就是将大家安全地带回家!看到这里,我整颗心都揪在一起,为机长暗暗捏了把汗。所幸另一位机长奋力冲进驾驶室,为他带上氧气面罩,暂时缓解了他一个人面对困境的危机。后来的半个小时飞行时间里,机长几度差点昏厥,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想到了可爱的藏族小男孩,想到了飞机上119名乘客……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人工操纵飞机成功飞回成都机场。

  另一个场景,就是乘务长毕男站在机舱里说的那段话。面对一个害怕得情绪失控的乘客,乘务长第一句话是:

  “飞机给你,你会开吗?”

  “我们要相信机长!”

  “请相信我们,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

  “我们也是儿子,也是女儿,也是爸爸,也是妈妈,我们也想回家。”

  ……

  当时的乘务长,目光坚定,语气铿锵有力,说出的话仿佛一颗定心丸,让乘客的紧张情绪得到了安抚。其实,当时只有她自己知道,说这话的时候,是多么的没有底气,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看到这里,再一次被饰演乘务长的袁泉的演技征服了!

  整部电影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让观众的情绪跟着电影里的情节不停地变换着。时而揪心、时而松口气、时而气愤、时而泪流满面、当飞机成功降落的时候,忍不住跟着欢呼起来。不得不说,《中国机长》确实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影片!

观《中国机长》有感5

  当飞机正处在自动驾驶状态时,突然“砰”的一声,挡风玻璃破裂,灾难随之降临。

  今天我们去观看了电影《中国机长》,它主要讲述了在飞机出现种种问题时,机场刘长健如何带着飞机上的乘客安全返回地面的故事。

  由于半空气压较高,机长便将飞机开到高空,但是,副驾驶那边的挡风玻璃毫无预兆的开裂了。正当机长他们准备飞到下面去时,挡风玻璃进一步开裂,最后完全破碎。顿时,副驾驶半个身子被吸出了飞机。当时空气极度稀薄,机长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一边操纵飞机,一边试图将副驾驶拉回来。与此同时,觉察到危险的双制机长,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驾驶舱,打算去帮助机长和副驾驶,而乘务员一发觉缺氧后,立马让乘客们带上吸氧设备。

  在双制机长拉回副机长时,新的困难又来了。刘长健接到上级指令,迫降成都。可到达成都的进路已被超大面积的乌云覆盖,中间布满紫色闪电,而走远路,氧气又不够,真是骑虎难下呀!但刘长健机长果断的选择了前者。

  最感动人的是,当乘客们得知机长要带他们从布满紫色闪电的乌云冲出去时,一个个惊慌失措、愤怒。在这恶劣的情况下,乘务员一起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安慰乘客们,那句“请相信我们,我们接受各专业训练”是那么亲切,那样带有希望,乘务员们不顾危险,都做到了一个乘务员的应有表现。

  机长刘长健,他镇定、临危不惧,从乌云的薄弱部分驶进去,乌云中到处都是闪电,稍不慎就会被击中。穿过这里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可机长成功做到了,因为他心中别无杂念,只有一个:我一定要把他们带出去!!!登陆迫降点时,双制机长说:“可以停了!”他却说:“还不能停,其他飞机要登陆!”作为一个机长,他在种种问题来临时冷静,机智,勇敢,无私的表现,足以使每一个人向他致敬。

  “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刘机长说的这12个字,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启示。是呀,身为一名学生,虽然不用去干出像刘机长的英雄事件,但学习这12个字以及刘机长和机上的乘务人员的精神,是我们学生的职责,有了这种职责,我们就能成为未来的国之栋梁。

观《中国机长》有感6

  什么是职责?什么是意念?什么是坚持?什么是拼搏?什么又是英雄?似乎很难一一作答。答不出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也不清楚。可我在看了《中国机长》这部影片后,便有了答案:英雄不过都是普通人,只是在危急时刻,他们有意念,敢拼搏能坚持,能以肉体凡胎创造奇迹……

  《中国机长》一片源于一件真实案例。本片中的刘传健机长就是位英雄,事件发生于20xx年5月14日,重庆飞往*的川航3U8633照例飞跃青旅高原,在9800米的高空时,副驾驶一侧的挡风坡璃毫无征兆的爆裂,副驾驶员的半个身子被甩出窗外,乘客们惊恐万状,现场一片混乱。危急时刻,命悬一线,机长刘传健凭着自己的经验,熟练的技术,在机组人员的努力配合下,安抚乘客的心情,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处置在飞机下坠时将飞机拉起,穿过乌云成果脱离险境,最终以两名驾驶员与一位空姐受伤的代价,将119名乘客安然无恙地送到了成都。刘传健机长,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他本身也是个奇迹。本片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精彩绝伦,影片将飞机在高空前挡风玻璃破裂及副架驶员被气流吸出窗外的情节还原,让人似乎身临其境。而刘机长在驾驶室失压的情况下,仍稳重地操纵飞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他做到了。他的背后,更是一种临危不乱的精神,一种敬重职业的品质,一种保证完成任务的意念,一种敢拼敢当的勇气。他的背后,是无数的家庭与119条鲜活的生命。在这危难的时刻挑起这个重担,机长做到了,不愧为“中国机长"!当飞机出现故障机舱一位乘客失去理性时,乘务长一句“请相信我们,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震憾全场。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乘务员,在危急时刻流露出的自信,更是一种中国担当。

  也许我的人生不会有刘传健机长的有这样一次人生大考,但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和他相比要小得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有一颗能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坚定自己的信念、学好本领才能展翅高飞,成就最好的自己!

观《中国机长》有感7

  国庆长假第六天,我带着叮宝去看了最近口碑非常好的一部电影——《*机长》。

  这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事件的`来源是20xx年5月14日四川航空一架民航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飞机的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机长冒着生命危险,顶着严寒,克服困难,把飞机安全开回成都机场的一个故事。在电影里,这名英雄机长叫刘长健,乘务长叫毕男。在整部长达2小时的电影中,这两位主角让我几次感动得泪湿眼眶。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最为震撼,印象深刻。飞机在起飞不到半小时的时候,前挡风玻璃突然爆裂,副驾驶员半个身子飞出了机舱外,机长迅速伸出手来抓住他,想把他拽回来,但是飞机不能失控,他还得用另一只手驾驶着飞机。在海拔8000多米的雪山上空,没有氧气,温度奇低无比(室外温度只有零下40度)的恶劣情况下,他苦苦地挣扎着,坚持着,靠的就是信念、毅力和责任!他很清楚,如果他倒下了,那么整个飞机上的人将无一幸存,做为机长的首要责任,就是将大家安全地带回家!看到这里,我整颗心都揪在一起,为机长暗暗捏了把汗。所幸另一位机长奋力冲进驾驶室,为他带上氧气面罩,暂时缓解了他一个人面对困境的危机。后来的半个小时飞行时间里,机长几度差点昏厥,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想到了可爱的藏族小男孩,想到了飞机上119名乘客……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人工操纵飞机成功飞回成都机场。

  另一个场景,就是乘务长毕男站在机舱里说的那段话。面对一个害怕得情绪失控的乘客,乘务长第一句话是:

  “飞机给你,你会开吗?”

  “我们要相信机长!”

  “请相信我们,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

  “我们也是儿子,也是女儿,也是爸爸,也是妈妈,我们也想回家。”

  ……

  当时的乘务长,目光坚定,语气铿锵有力,说出的话仿佛一颗定心丸,让乘客的紧张情绪得到了安抚。其实,当时只有她自己知道,说这话的时候,是多么的没有底气,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看到这里,再一次被饰演乘务长的袁泉的演技征服了!

  整部电影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让观众的情绪跟着电影里的情节不停地变换着。时而揪心、时而松口气、时而气愤、时而泪流满面、当飞机成功降落的时候,忍不住跟着欢呼起来。不得不说,《*机长》确实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影片!

观《中国机长》有感8

  国庆长假第二天,我观看了电影《*机长》,该电影根据20xx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

  20xx年5月14日,由重庆飞往*的川航U8633航班突遇险情,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并脱落。机舱瞬间释压,温度骤降,全员严重缺氧,9800米高空之上128人命悬一线。面对极端险情,“英雄机长”刘传健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成功备降,而这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专业训练、成百上千次的起飞降落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蓝天之上充满未知,是专业精神创造了最后的奇迹。

  如果说机长的专业保障着全机乘客的性命,那么老师的专业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老师的专业素养肩负着的是祖国的明天。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身心素养。

  电影最后,机长发出由衷感慨: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正是有这样的敬畏,才有对技术孜孜的追求,才有忠诚于党、忠诚于职责的担当,才有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魄力。五位空乘在上机前,反复练习那句“请相信我们,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以及副机长在遇到任何情况,都会拿起工作手册进行查询的情节都让我感受到了程序和规章的作用和力量。所以,作为老师务必把自己的专业做到极致,并且遵循教育规律,在*凡的教师岗位上做出不*凡的贡献。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菁选8篇)(扩展6)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菁选8篇)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

  *历代所传承的经典古诗文就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一般,无比闪耀,深深地吸引着我。它像一个永远挖不完的宝藏,让我充满着无限好奇与期待,让我坚信终会有惊喜。它会偷偷地蕴含着多个道理,像沙滩上偷偷漏出一角的贝壳,当你认真寻找,定能满载而归。

  臧克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了我学思结合。

  当我学会这个方法,在考试时取得满意的成绩时,当我脸上洋溢着笑容的那个瞬间,我明自了臧克家的那句话。

  《红星照耀*》可谓是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书了。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是在语文课上,听语文老师讲述的时候,便吸引到我了,于是就有了我与她的一场奇遇。

  《红星照耀*》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一位美国记者。白修德是这么评价的:“斯诺对**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憾世界的成就”。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每当我读到这时,心中不禁涌上一腔热血,我的眼眶湿润了,因为它让我了解到了一个如此伟大的组织,那就是“**”。

  这部作品完美地诠释了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让我感受到了红军不可征服的战斗精神和改变世界的热情与力量,仿佛昨日就是那段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它教给我的便是让我不要忘记无数革命烈士曾拿着刀,冒着枪林弹雨,奋力拼搏,为的只是让百姓们少一份生灵涂炭。这种精神是久久不会磨灭的。

  此时的我,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更让我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新一批的时代青年扛起祖国的一片天,*才能长盛不衰。

  如今,红色*正奋力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雄鸡矗立在世界的顶端,红色精神代相传,*儿女代代强。

  感谢你,《红星照耀*》,我爱您,我来不易的*!

  “*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上繁荣富强……”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2

  一位英勇的将军,指挥红军完成一次次“以少制多”的战斗,他就是*。在《红星照耀*》中,*的伟人面纱被揭开。向我展示了一个坚贞不屈的勇士形象……

  *的幼年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心灵。他从小就有能力照顾自己,当被老师打时,“他举起一条板凳,揍了老师一下”,这一举动是多么与众不同,使*先生的勇于反抗的精神爆发出来,这就是*“不屈”精神的起点。当时社会的动乱,*家庭破裂,他的专制祖母甚至把他赶出家门,但是,*并非“近墨者黑”,当他看到穷人饥饿、富人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场面后,起了恻隐之心,他带领农民反抗,坚贞不屈地为农民而战,为穷人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的核心,*的思想与*发生了惊人的碰撞。当他被逮捕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每次他又决定不屈服,坚持到第二次再说”,他像所有的*人一样“横眉怒对*的威胁,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看到*“昏过去了好几次”,从未招拱一项证据,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撼,更为*这种伟大的精神所感动!

  *到一九二七年才参加*,都说“童年是长大后的影子”,幼时的遭遇使他早已具备了一位红军战士所有的精神。当斯诺采访*时,他对战术的熟悉对时局的看法让我为之赞叹。*认为游击战是红军取胜的关键,为了压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红色游击队蓄势待发。他们宣传*,不畏艰险,与农民共同战斗,是“不屈”;他们凭借极小的兵力与敌军拼博到底,是“不屈”;他在重重封锁下,“用树皮做短衫,把裤腿剪下做鞋子”,是“不屈”……是*之光照亮了*,更是像*这样战士的坚贞不屈的精神为那缕红色增添了光彩!

  *说:“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正是他这种以人民为本,以战术为要,以坚持为钢的战斗理念打败了*,使红色*闪闪发光!

  作为*的接班人,我们更应接下重任,学**那样坚贞不屈的精神,我们要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更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还要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

  *不仅是一位红军战士,还是每个*者的榜样。他的那种坚贞不屈的精神,将在每个*人的心中闪耀,使他们团结起来,让祖国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前进!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3

  自从1927年11月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区在湖南省成立,它就成了一个谜。更或者,它甚至称不上一个谜,只能说它是一个传说。一个无论多少人肯定还是否定,都不可信的传说。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终于有可能穿过那道长城,进入红区。机会千载难逢,绝不能错过。他说:“这要经过怎样的冒险呢?我不知道。但是,在这些年的国共内战中,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牺牲了生命。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

  于是斯诺出发了,奔赴这场冒险。

  生与死已经不在这次旅途的考虑范围内了,重要的是真相。从西安到保安,去往前线,又冒着炮火折返保安,再从红的中国出来,回到北*。历时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人的头顶上随时笼罩着死刑的威胁,不论在上等社会里,或者在非上等社会里,他们都是不会暴露自己身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仅同*、*等谈话,还从其他红军口中了解并记录了*、*、*等革命家的事迹。最重要的,他还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名人事迹、历史事件固然是这本报道性作品的主要内容,但真正触动我的,却并不是这些人或事的伟大,而是他们伟大之中不那么伟大的*凡日子。

  比如张学良和红军合作之初,作者问*:“你不怕丢掉你的脑袋吗?”*笑着答道:“不比张学良更怕,”语气诙谐地、轻松地,“我同他住在一起。”

  比如写到*的“传说”,拎着一把菜刀建立了苏区。

  又比如哪怕作者认为*“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当*陪他走过乡间田埂时,他也只想到了那个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或许正是因为他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生动的.。作品吧。

  历史起起落落,逝者如斯夫。作者也在序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拿起这本书,我们一起去1936年的红色中国旅游吧。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4

  中国历代所传承的经典古诗文就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一般,无比闪耀,深深地吸引着我。它像一个永远挖不完的宝藏,让我充满着无限好奇与期待,让我坚信终会有惊喜。它会偷偷地蕴含着多个道理,像沙滩上偷偷漏出一角的贝壳,当你认真寻找,定能满载而归。

  臧克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了我学思结合。

  当我学会这个方法,在考试时取得满意的成绩时,当我脸上洋溢着笑容的那个瞬间,我明自了臧克家的那句话。

  《红星照耀中国》可谓是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书了。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是在语文课上,听语文老师讲述的时候,便吸引到我了,于是就有了我与她的一场奇遇。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一位美国记者。白修德是这么评价的:“斯诺对中国*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憾世界的成就”。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每当我读到这时,心中不禁涌上一腔热血,我的眼眶湿润了,因为它让我了解到了一个如此伟大的组织,那就是“中国*”。

  这部作品完美地诠释了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让我感受到了红军不可征服的战斗精神和改变世界的热情与力量,仿佛昨日就是那段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它教给我的便是让我不要忘记无数革命烈士曾拿着刀,冒着枪林弹雨,奋力拼搏,为的只是让百姓们少一份生灵涂炭。这种精神是久久不会磨灭的。

  此时的我,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更让我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新一批的时代青年扛起祖国的一片天,中国才能长盛不衰。

  如今,红色中国正奋力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雄鸡矗立在世界的顶端,红色精神代相传,中国儿女代代强。

  感谢你,《红星照耀中国》,我爱您,我来不易的中国!

  “*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上繁荣富强……”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5

  中国历代所传承的经典古诗文就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一般,无比闪耀,深深地吸引着我。它像一个永远挖不完的宝藏,让我充满着无限好奇与期待,让我坚信终会有惊喜。它会偷偷地蕴含着多个道理,像沙滩上偷偷漏出一角的贝壳,当你认真寻找,定能满载而归。

  臧克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了我学思结合。

  当我学会这个方法,在考试时取得满意的成绩时,当我脸上洋溢着笑容的那个瞬间,我明自了臧克家的那句话。

  《红星照耀中国》可谓是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书了。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是在语文课上,听语文老师讲述的时候,便吸引到我了,于是就有了我与她的一场奇遇。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一位美国记者。白修德是这么评价的:“斯诺对中国*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憾世界的成就”。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每当我读到这时,心中不禁涌上一腔热血,我的眼眶湿润了,因为它让我了解到了一个如此伟大的组织,那就是“中国*”。

  这部作品完美地诠释了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让我感受到了红军不可征服的战斗精神和改变世界的热情与力量,仿佛昨日就是那段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它教给我的便是让我不要忘记无数革命烈士曾拿着刀,冒着枪林弹雨,奋力拼搏,为的只是让百姓们少一份生灵涂炭。这种精神是久久不会磨灭的。

  此时的我,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更让我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新一批的时代青年扛起祖国的一片天,中国才能长盛不衰。

  如今,红色中国正奋力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雄鸡矗立在世界的顶端,红色精神代相传,中国儿女代代强。

  感谢你,《红星照耀中国》,我爱您,我来不易的中国!

  “*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上繁荣富强……”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6

  应该有不少的朋友在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会把它下意识的认为它是*人写的。其实不然,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所著。

  埃德加斯诺先生,他于1936年在*抗日最危险的时刻,独自一人冒险穿过了*的封锁,独自进入了陕甘宁边区,他是*历史上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他曾经说过:“在那四个月的旅行,使他一个资本主义的记者,情感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对**的领导人,战士和每一个*人都产生了真挚的热烈的感情。”

  当时红军刚完成长征不久,红军三个方面军力加起来才5万余人,他们遭受着蒋介石的围剿与封锁,在外人看来,*红军在那种情况下,能否坚持下去都是一个问题。但斯诺先生他并不认同外界的观点,正是因为他的亲身经历,他对**以及红军*充满信心,他相信,虽然现在这颗红心的力量很小,但在不久后必将光芒万丈,照亮整个*。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记录了日渐成熟的**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指挥作战时的英勇神态,小到战士们的一言一语,斯诺先生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

  虽然有些同学拿现在的**与之相比较,但我个人认为这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他更像是一个传说,他有些孤独,亦是非常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为后人照亮前进的路。红心重照耀,中华辉煌现!

  我敬佩红军,因为他们将任何物质都置身于党和人民之外,他们始终坚信一个没有独立的国家,那么民族前景将黯淡无光,他们用最实际的行动使千万万个人民加入这项伟大而荣誉的事业,他们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他们在*的板块上留下的一抹抹鲜艳的红,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的精神撼动人心。

  红心的主要力量来源于联系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所想,为人民谋利。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7

  自从1927年11月*的第一个苏维埃区在湖南省成立,它就成了一个谜。更或者,它甚至称不上一个谜,只能说它是一个传说。一个无论多少人肯定还是否定,都不可信的传说。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终于有可能穿过那道长城,进入红区。机会千载难逢,绝不能错过。他说:“这要经过怎样的冒险呢?我不知道。但是,在这些年的国共内战中,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牺牲了生命。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

  于是斯诺出发了,奔赴这场冒险。

  生与死已经不在这次旅途的考虑范围内了,重要的是真相。从西安到保安,去往前线,又冒着炮火折返保安,再从红的*出来,回到北*。历时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人的头顶上随时笼罩着死刑的威胁,不论在上等社会里,或者在非上等社会里,他们都是不会暴露自己身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仅同*、*等谈话,还从其他红军口中了解并记录了*、*、*等革命家的事迹。最重要的,他还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名人事迹、历史事件固然是这本报道性作品的主要内容,但真正触动我的,却并不是这些人或事的伟大,而是他们伟大之中不那么伟大的*凡日子。

  比如张学良和红军合作之初,作者问*:“你不怕丢掉你的脑袋吗?”*笑着答道:“不比张学良更怕,”语气诙谐地、轻松地,“我同他住在一起。”

  比如写到*的“传说”,拎着一把菜刀建立了苏区。

  又比如哪怕作者认为*“是*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当*陪他走过乡间田埂时,他也只想到了那个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或许正是因为他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生动的.。作品吧。

  历史起起落落,逝者如斯夫。作者也在序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拿起这本书,我们一起去1936年的红色*旅游吧。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8

  长征,一个举世无双的壮举,一部革命战士谱写的英雄史诗。长征期间,他们爬过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历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穿过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的地区,这就是长征的经过。长征途中的艰险与困苦却是少为人知的。

  我们总说长征,但是长征究竟有多长?二万五千里(六千英里)*共34个省,他们穿过*大约三分之一的省份。他们翻雪山、过草地还要克服吃饭难、睡觉难等问题,头顶上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路程之远、路途之艰是我们想象不出来的。

  我们小学时,学过这样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战士制作了一个鱼钩,为战士们钓鱼补充营养。因为长征路上没有食物,只能吃野菜、嚼草根,导致他们体力不支。每次吃饭同志们吃鱼,而老战士喝鱼汤,有一天被一个小战士发现了,而老战士却说:“你们的身体最重要,咱们还有一个伤员,我要让你们都走出去啊”。他还严肃地告诉这位小战士不能把这件事说出去,很快老战士生病了,一个同志为老战士端来了一碗鱼汤,老战士却拒绝了,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却把死的希望留给自己。他在临死之前仍旧惦记着同志们,这种牺牲精神令人敬仰,而这只是长征中的一个缩影。

  《红星照耀*》这部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作者采访的所有红军战士中,无论年少或年老,没有任何一名红军战士对长征有过抱怨,他们都为自己参加过长征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他们觉得:“有同志们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会想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这正是他们对于长征的看法。没有抱怨,只有骄傲,这就是他们作为一名红军战士内心的真实写照。

  长征在抗日救国时期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是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艰难困苦长途跋涉的长征中,像老班长一样的红军战士数不胜数。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像一把烈焰贯穿于每一名红军战士的心里,他们的精神令人崇拜。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发扬长征精神,让这种精神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内心,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抱怨、不退缩、勇敢向前,努力学好科学文化,做一名*好少年,挺起祖国的脊梁,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菁选8篇)(扩展7)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 (菁选8篇)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1

  读了《我是中国人》这篇文章,我感到很愤怒。

  课文中的父亲去美国考察。在大街上,有人拦住他,问他:“你是什么人。”他回答:“我是中国人。”对方不相信,说:“中国是*,不可能这样高大的壮士。”还有一次,父亲去寄信的时候,工作员明知故问:“你是中国人?”父亲大声喊道:“我是中国人。”对方奚落说:“地图上已经没有中国这个地方了。”父亲接二连三地受到这样的嘲笑和侮辱,他对家人说:“美国人嘲笑侮辱我没关系,但不能嘲笑侮辱祖国。”说罢,他用毛笔在木版上写了五个大字“我是中国人”。还写了英文。然后就带着牌子走在大街上,他这一举动出呼了人的意料。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父亲热爱祖国的行为,深深打动了我。

  我想到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五壮士不惜一切代价,掩护主力和群众。在引开敌人时,他们选择了三面都是悬崖绝笔的棋盘驼。在弹尽无援地情况下,用石子砸敌人,很多敌人纷纷落入山谷。在又一批敌人冲上来时,他们把最后一颗手榴弹仍出去。在壮烈跳崖时,他们还向冲锋一样,一边跳,一边喊着口号。他们那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我还想到在5.12大地震中,我们捐款献爱心活动。那天,老师宣布要捐款时,下面沸腾起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着。有的说:“我要捐1百元。”“我要捐5百元。”“我要把所有的零花钱全捐了。”“我本来要去买U盘的钱,现在我还是捐了吧!”……第二天,同学们拿着百元大钞进来。在操场上捐款献爱心活动开始,大家慎重地把钱投入爱心箱。

  无论是《我是中国人》中的父亲,无论是《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五壮士,还是我生活中的同学,他们热爱祖国的心,深深地印在我心里,我对自己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2

  自从我读了我是中国人这篇文章后,我的心就好像被耻辱啃啮着,深深地被愤怒之火灼烧着。

  我是中国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吉鸿昌在往中国投寄东西的时候,被服务员鄙视并羞辱并说没有中国这个国家,吉鸿昌气极了,他立刻立了一块刻着“我是中国人”的木块,挂在颈上,自豪地在街上行走的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静。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种耻辱?这让我想起当时八国联军侵入圆明园时,他们无视中国民族的尊严,大肆掠夺圆明园里的文物和财宝,还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我好像听到人们在哭,人们对敌人充满仇恨。圆明园这艺术的珍宝便毁于一旦。

  我每当看见鲜艳的*在天空飘扬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许多革命烈士在和敌人努力拼搏的景象,他们是多么伟大啊!革命烈士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那忠于党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敬佩!我们的祖国正在高速地发展,昔日那贫穷的旧社会,在几代人民的艰辛努力下,已经逐渐走向辉煌,逐渐走向富裕。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世界上闪闪发光,光彩耀人。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从现在起,我就要好好读书,长大后要为祖国做出贡献,要为祖国添多一份光荣!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3

  今天,我重读了《我是中国人》这篇短文。

  这篇短文讲的是吉鸿昌出国“考察”的过程中,在接连受到外国人的嘲笑和讥讽后,为了显示出中国人民坚贞不俞的志气,毅然的在身上挂着一个写着“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昂首阔步的走在大街上的故事。

  我从吉鸿昌的所作所为中感受到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但我们的泱泱大国在洋枪和大炮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现在,国家兴旺了,富强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我门要铭记历史教训,为的是不让悲剧重演。

  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现在,开阔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愿,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我们现在一定要学习,将来把自己的知识献给祖国!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4

  上个星期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我是中国人》。读完后,吉鸿昌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爱国将领吉鸿昌在美国考察时,一次和陪同到邮局寄包裹,美国的工作人员竟然说不知道中国,更让吉鸿昌气愤的是陪同还让他说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好办事。吉鸿昌听了后,不仅大声斥责了陪同,还告诉陪同,他誓死不做崇洋媚外的洋奴,还特地做了一个“我是中国人”的木牌挂在胸前,出入各种场合,告诉每一个人自己是中国人。

  吉鸿昌热爱自己的国家,他并没有因为中国的落后、贫弱就瞧不起她,也并没有因为外国人的嘲笑就放弃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吉鸿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他是一个真正的*,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是的,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都应该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说,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做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她还说现在我们小不能为祖国建功立业,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写好祖国的汉字,唱好*,尊重*、*等等,这都是爱国。记得有一次,我看见老师手抱着一大堆东西,却艰难地捡起一枚掉在垃圾桶里的脏脏的硬币。我有些不可思议地问老师:“老师,您又不差那一毛钱,那么脏,捡它干什么?”老师严肃地我说:“人民币上面有*,那是中国的象征。我们尊重*就是尊重我们这个国家,爱它就是爱国。”当时我还不是十分不明白,但是现在我能更深刻地体会老师的用心了。是的,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做一个把爱国付诸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的人。

  我是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5

  上个星期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我是中国人》。读完后,吉鸿昌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爱国将领吉鸿昌在美国考察时,一次和陪同到邮局寄包裹,美国的工作人员竟然说不知道中国,更让吉鸿昌气愤的是陪同还让他说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好办事。吉鸿昌听了后,不仅大声斥责了陪同,还告诉陪同,他誓死不做崇洋媚外的洋奴,还特地做了一个“我是中国人”的木牌挂在胸前,出入各种场合,告诉每一个人自己是中国人。

  吉鸿昌热爱自己的国家,他并没有因为中国的落后、贫弱就瞧不起她,也并没有因为外国人的嘲笑就放弃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吉鸿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他是一个真正的*,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是的,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都应该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说,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做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她还说现在我们小不能为祖国建功立业,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写好祖国的汉字,唱好*,尊重*、*等等,这都是爱国。记得有一次,我看见老师手抱着一大堆东西,却艰难地捡起一枚掉在垃圾桶里的脏脏的硬币。我有些不可思议地问老师:“老师,您又不差那一毛钱,那么脏,捡它干什么?”老师严肃地我说:“人民币上面有*,那是中国的象征。我们尊重*就是尊重我们这个国家,爱它就是爱国。”当时我还不是十分不明白,但是现在我能更深刻地体会老师的用心了。是的,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做一个把爱国付诸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的人。

  我是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6

  《我是*人》是我在中华魂教育读本上看到的一个故事,它主要讲了一个爱国主义将领吉鸿昌的人以”我是*人“这句响当当的话语,喊出了*人的气势,喊出了*人的尊严。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我们的祖国,很多人为自己是*人感到自卑,可是,勇敢的吉鸿昌没有退缩。他逢人就说自己是*人,可总是遭到那些人的嘲笑和侮辱。而这些带有讽刺的话语却让吉鸿昌有了一个念头——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他吉鸿昌是个堂堂正正的*人。随后,他就写了一个牌子每天出门都戴着,牌子上的字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吧——”我是*人“!这一声呐喊吓退了许多人,也惊醒了许多人。吉鸿昌没有因为祖国的贫穷而嫌弃它,这就是一个*的伟大胸怀。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出了多少爱国人士:屈原,是不从他国、愿随国亡而投江自杀;王昌龄,在国家被侵入时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这种精神是*人民坚守的法则;这种精神,是黄继光、刘胡兰视死如归的理由;这种精神是——爱国。不管是”我的*心“;是李四光的”我是炎黄子孙。“;是*爷爷的”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还有吉鸿昌,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颗炽热的爱国心。

  *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精神的。我认为一个国家也应该有精神。我们就一定要为了*精神而喝彩。在这个喝彩中,爱国就是其中的核心,只要我们所有*儿女团结起来,我们的力量一定是最强的!

  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我们要以自己是*人为荣,努力学习,把祖国变得更美好!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7

  上个星期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我是*人》。读完后,吉鸿昌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爱国将领吉鸿昌在美国考察时,一次和陪同到邮局寄包裹,美国的工作人员竟然说不知道*,更让吉鸿昌气愤的是陪同还让他说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好办事。吉鸿昌听了后,不仅大声斥责了陪同,还告诉陪同,他誓死不做崇洋媚外的洋奴,还特地做了一个“我是*人”的木牌挂在胸前,出入各种场合,告诉每一个人自己是*人。

  吉鸿昌热爱自己的国家,他并没有因为*的落后、贫弱就瞧不起她,也并没有因为外国人的嘲笑就放弃自己是*人的身份。吉鸿昌为自己是*人感到自豪,他是一个真正的*,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是的,一个真正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都应该牢记自己是一个*人。

  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说,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做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她还说现在我们小不能为祖国建功立业,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写好祖国的汉字,唱好*,尊重*、*等等,这都是爱国。记得有一次,我看见老师手抱着一大堆东西,却艰难地捡起一枚掉在垃圾桶里的脏脏的硬币。我有些不可思议地问老师:“老师,您又不差那一毛钱,那么脏,捡它干什么?”老师严肃地我说:“人民币上面有*,那是*的象征。我们尊重*就是尊重我们这个国家,爱它就是爱国。”当时我还不是十分不明白,但是现在我能更深刻地体会老师的用心了。是的,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做一个把爱国付诸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的人。

  我是一名堂堂正正的*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我为自己是一名*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读《我是中国人》有感8

  暑假中,我再次阅读了《语文》书中“我是*人”的着篇课文,并为吉鸿昌的民族自尊心而深深地感动着。

  这篇课文讲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吉鸿昌在被迫出国考察途中,他不顾外国人的歧视,而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那个年代里,我们*人被外国人叫做“*”,被人认为是一个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只能由外国人来统治。而*也有一些人,倒向了外国帝国主义,当了汉奸、卖*。这时,吉鸿昌不仅没有忘记自己是*人,而且在外国人面前公开表示自己是*人,这反映出他作为*人的骄傲和*人的骨气。

  我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决不应该自己看不起自己。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么怎能叫别人看起自己呢?世界上的国家虽然有强有弱,但是只要自己能奋发图强,那末再弱小的民族也会自强、自立起来。难道今天的*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

  所以,我们要学习吉鸿昌的精神,不要忘记自己是*人,在任何时候都要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菁选8篇)(扩展8)

——读《筑梦中国》有感 (菁选3篇)

读《筑梦中国》有感1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梦想,每个人的梦想或许各不相同,也许现在根本无法实现,但只要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忘初心、坚持始终,现实就会将梦想拉近。这是我阅读了《筑梦路上》读本后最真实的感受。

  我国要在第1个百年到来之际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可以看到的是,我们国家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书中所说的《“大飞机”即将起飞》,国产民航飞机的诞生代表着中国离发展强国又迈近了1步,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迈近了步;《“牛奶河”变了》说明我国现在的生态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也很好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家生态战略,更用实践成果有力地证明,只有我们在绿色发展中尽出自己的份力,才能共同拥有美好的生态环境;《百姓看病越来越方便》中例举的事例虽然是件再*常不过的事,但直观地表露出国家对县、镇、乡等基层基础医疗制度落实情况的关切,以及为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拳拳决心。则则呈现国家巨大改变的事例,真实讲述了我们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已成为弄潮儿,只要中华民族敢于发现、敢去实践,就定能带给祖国个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正在筑梦路上。筑什么梦?中国梦!中国梦是什么,它的内涵和意义呢?在我的认知里,中国梦既伟大又真实,既宏观又微小,它是我们十四亿中国人的个人梦想汇聚而成的国家愿景,是实现中华腾飞、民族复兴的具体目标。每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义务和担当,肩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神圣使命,为缔造与实现中国梦付出应有的份力。

  身为中国人,我当然有梦想。我希望从现在做起,多学太空航天知识,像“中国上天第人”杨利伟样,做名勇于承担国家人民愿景的太空探索者,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可能现在的我还 不能实现这远大的梦想,但我和同学们起走在筑梦的路上,我相信只要自己勤奋学习、不断突破、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有1天会成为成功的人。

  在这走向成功的路上,我们扬帆起航、乘风破浪、永不言弃!

读《筑梦中国》有感2

  “中国梦”是一个神奇的梦,这个梦会将我们带到最强势的中国。现在,我们只是在建造通向这个梦的终点,也就是“筑梦路上”。

  全书一共有五个章节。

  第一章讲的是祖国永久发展,就要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不断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发展。我们中学生也要不断接受新挑战,培养创新思维,培育创新精神。

  第二章讲的是“十二五”期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等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谱写出许多新篇章、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未来五年,我国将全力破解发展不*衡的难题,奏响全面发展“协作曲”的新旋律,努力形*与自然更协调、社会与经济更和谐、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共同富裕的“手拉手”的新格局。这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

  第三章讲的是绿色发展人人共享,人人有责。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就必须在发展中尽己之责,就必须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上进行全面的刷新。只有人人身体力行,我们才有可能拥有令人向往的生态文明。

  第四章讲的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开放、全面参与、全面合作、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第五章讲的是“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美丽的中国需要我们共同绘制,富强中国需要我们共同打造。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共享我们的追求,共建是全民的共建,共建是共享都需要你我他共同参与。只要营造全社会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就能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发展伟力,顺利实现20xx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的目标。

  这五章讲述了如何“筑梦之路”,而我们正在这条路上向着“中国梦”不断进发、去营造出一个发达国家——中国!

读《筑梦中国》有感3

  中国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龙,在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坎坷后,仍然屹立不倒。《筑梦中国》讲述了中国在5000年历史中的复兴之路,在阅读完后,令我热血沸腾。

  翻开《筑梦中国》里面讲述了中国自1840年来鸦片战争来,人们在灾难中奋起,为复兴做出了许多代价,可是却都还是失败告终。后来中国*带领人民独立,走向了中国复兴之路,虽然途中十分困难,但是人民心中的中国梦永不消失,它给人以希望,使中国复兴。

  《筑梦中国》不仅弘扬了党的丰功伟绩,还告诉我们梦想决定复兴,道路决定命运,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就可以筑成中国梦。就像中国女排,她们就是坚持自己的排球梦想,付出努力和汗水,使得女排崛起,还有中国在航天技术上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们国家也有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直到现在的天宫二号,医学上,药学家屠呦呦成为中国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的人,这也都是中国复兴的证据。***说过中国梦也是人民的,是工人努力生产,是是农民耕种田地,是军人保家卫国,更是各行各业各司其守,每个人做好自己,创造一个崭新富强的中国。也是少年努力学习,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因为在非典时,我看到那些白衣战士们和死神做殊死拼搏时,不禁感动,所以也想像他们一样救死扶伤,也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如果每个人都的梦想都是一片叶子,那么中国梦则是一棵参天大树。如果每片叶子都去努力吸取养分,那树才能渐变得强大。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菁选8篇)(扩展9)

——读《中国男孩》有感

读《中国男孩》有感1

  只要你信心不倒,什么都不能打倒你;只要你脊梁不弯,你能扛起一座山;只要你心中充满爱,世界将更加精彩。

  洪战辉的一席话让人回味无穷,在这现今“超女”横行,韩剧流行的现代偶像化社会里,无疑是一声惊雷,惊醒了有些麻木的头脑;如同一缕阳光,驱散了心中郁闷的想法。他的出现,使得我们这些整日饱食无忧的青少年得以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战辉是一个十分*常而又不*凡的少年,他经历了太多太多有些同龄人甚至无法想象的苦难。他的父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在他12岁那年,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他的人生开始改变。不堪重负的母亲离家出走,而面对年幼的弟弟和嗷嗷待哺的妹妹,战辉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艰难困苦并未压弯他稚嫩的脊梁,反而激励他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不但自己考上了大学,还把“捡来”的妹妹养大,送进学校读书。尽管生活拮据,却从未申请资助,一直独自努力奋斗着。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强自立的坚韧品格,让我懂得了“一个人自主,自强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何其短,眨眼间已是物是人非。人生在世,什么都带不走,只能带走惋惜;什么都留不住,只能留住回忆。虽然活着时非常潇洒高贵,但死后,不过也魂归尘土,躯洒大地,留下一点曾存在过的印记罢了。而活着时十分贫穷困苦,但精神高贵,死后什么也留不住,只能留下人们心中的精神烙印,这反倒更能让人铬记于心,久久不忘。

  但在现今社会里,人们往往甘当前者,不当后者。他们追求衣锦荣华,互相攀比,全然不顾尚有多少人仍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他们精神开始麻木,对于各种花钱的理由都可接受,却不愿掏出一两元钱去资助路旁的穷人。在大手大脚的同龄人前,洪战辉的那种勤俭的习惯就如同是黑夜里的烛火,显得格外醒目,纵然自己仅有50元钱,却仍用来帮助班上更贫困的同学。比起他人,更重要的是那种面对人生的精神。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像洪战辉那样经历太多苦难,但是我们都要学习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要对得起自己所拥有的。

推荐访问:简史 有感 中国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菁选8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