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前,过去道路是什么样(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前,过去道路是什么样(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2-06-18 11:24: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前,过去道路是什么样(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前,过去道路是什么样(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前,过去的道路是什么样的4篇

第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前,过去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辗转曲折,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本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在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随着对外开放的经验不断积累,更加确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好中国的唯一道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我们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从毛泽东开始的,到今天已历经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道路的开辟和制度的创新,凝集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和智慧。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然而,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完全是依照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模式的方式来发展,但自从1956年时,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事件之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弊端一一逐渐的浮现出来,苏联的改革风潮正慢慢蕴量。此时,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在走他们的道路,当苏联几届领导人改革的失败,对我国先前所做的无疑是当头一棒,完全照搬是不行的,随着邓小平的上台,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以及实施,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焕然一新。

一、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无疑归结是改革开放的成功,但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历经了十年动乱的严重挫折之后艰难启动的,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的重要前提;
改革三十多年,中国最大的成就是摆脱了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深入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持续地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回顾这段伟大历程,党的十七大报告给予了高度概括,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地发展。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总结,包括:实现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
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1957年之后,‘左’倾逐步发展,以致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但却是普遍地贫困;
政治体系方面,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严重的挫折,沉痛的代价,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史为鉴,邓小平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讲:“什么是共产主义?就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资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它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最终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他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新成果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这些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体现了理论创新发展的普遍性。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部分,同时,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它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架构的重要的基本组成元件。它的出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两大论断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
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这些重大理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把人民利益作为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标准;
等等。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潮流,适应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发展趋势,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野,引领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意义在于,它既积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作出了新的科学揭示;
既继承了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改革开放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障,邓小平多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不变的;
改革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这一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原则。正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正义,追求社会和谐,并致力于逐步把公平、正义原则贯彻的社会主义结构和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改善民生被确定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公平被确定为社会建设的目标,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最好体现。

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我们注意挖掘中国历史资源,赋予其现代意义以期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改革开放作为惠及全体人民的重大举措,必须十分注意本民族的文化,通过启动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彰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民族特色。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改革不是否定历史,而是以史为鉴,积极地、批判的继承历史,发展历史,进而创新历史。

中国的改革开放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逐步取得对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毛泽东早就提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但是,要以中国的东西为主。邓小平也主张:“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这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补充,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的学习原则。

“中国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不容否定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求实创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定会取得更大、更骄人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冯跃民,王攀.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间的新发展[J]. 武警学院学报,

2008,24(11):32-34.

[4] 任汝芬.2010年任汝芬教授考研政治序列之一[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9.

第二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前,过去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
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但它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它在本质上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它时而把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原则等并列为自己的信仰基础,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精神。但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其指导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民主社会主义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指导思想对话,提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这是从理论层面的一种区别。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条件下加以实现,他们认为生产资料主体结构并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一种根本性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这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务分配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而民主社会主义已经否定了党的相对性,他们宣称他们的党是具有不同信仰、具有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们反对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主张构建一种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在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达到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已经抛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抛弃了共产主义的远大奋斗目标,他们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而为之奋斗,他们认为资产阶级之所以存在弊端并不在于这个制度本身,而在于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因此,他们要求按照理论自由、民主、公正的原则对社会进行改革。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改良主义,从总体上说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足于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之路,从总体来说,民主社会主义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总体来讲,它既不符合中国历史,也不符合现实的中国国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唯一道路,中国要坚定这个信念,要坚持这个理论,要坚持走这条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决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决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第三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前,过去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①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②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③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③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灯先后建成投产。

④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伟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①内容

(1)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公私合营)

②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的从罗就得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①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为背景及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④“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3.政策调整

①1960年对公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出现国民经济的复苏。

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背景

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②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③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①内容

(1)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②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

①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开展: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内容

(1)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2)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①背景

(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初步建立: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③建设成就

(1)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1980年,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1988年,增加海南为经济特区。

②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③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沿海开放城市:1984上海、天津、广州等14各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开房去:1985年以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相继开辟为沿海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5.对外开放局面逐渐形成

6.①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生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7.②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点及影响

1.不同点

①“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盲目变革社会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2.影响:“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1956年-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失误的原因、后果及经验教训

1.原因

①客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对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世纪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

②主观原因:

(1)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2)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3)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4)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2.后果

①“左”倾错误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挫伤。

②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③“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损失大约5000亿元,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3.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大战的实际水平。

④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建设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第四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前,过去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决定着国家的发展走向,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而作出的郑重选择,也是从根本上结束近代以后中国悲惨命运、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发展前景的正确道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祖国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危机,无数有识之士纷纷寻求救国救民大真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未能把中国从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中国先进分子对各种主义和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之后,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从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中选择了俄国十月革命道路。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在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之后认识到的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党领导人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为逐渐探索和开辟出来的这条新道路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三十多年来,沿着这条道路,我们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
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统一、党的宗旨和人民期望的统一,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生动彰显了我们党推进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目的要求。
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创造和积累的“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是党90年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贫困人口大大减少。
总而言之,这条道路是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找到、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惟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振兴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