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社会主义发展和规律学后感(完整文档)

2022年社会主义发展和规律学后感(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2-06-18 13:06: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社会主义发展和规律学后感(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社会主义发展和规律学后感(完整文档)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规律学后感4篇

第1篇: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规律学后感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由托马斯·莫尔写作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   )

A、《自然法典》     B、《共产主义宣言》    C、《乌托邦》      D、《太阳城》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

A、辛亥革命                B、巴黎公社革命

C、二月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是(    )

A、中国                   B、俄国 C、朝鲜             D、古巴

4、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

C、科学发展观 D、团结和谐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在短短30多年里跃升为(     )

A、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B、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C、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D、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6、1864年,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应运而生,这一组织的灵魂人物是(    )

A、斯大林           B、列宁 C、马克思               D、毛泽东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

  A、民主协商    B、无产阶级革命

  C、社会改革    D、农民运动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B  4、A  5、B  6、C  7、D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D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主要三个代表人物是(    )   

A、圣西门    B、傅立叶 C、马克思    D、欧文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

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是(    )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不同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B、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

C、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D、坚持改革开放

8、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    )

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9、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时期有(    )

A、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0、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的主要形式有(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文化斗争    D、思想斗争

11、巴黎公社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有重大意义,是(    )

A、无产阶级革命保持胜利果实的首要条件是要有革命武装

B、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C、无产阶级政权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

D、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

12、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    )

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13、下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B、无产阶级政党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

C、无产阶级政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群众具有一样的理论水平

14、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15、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D   2、AC   3、CD   4、BD     5、ABD

6、ABCD   7、ABD  8、ABCD 9、ABC  10、ABD 

11、ABCD  12、ABCD  13、ABC   14、AD   15、ABC  

 

三、辨析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他们许多天才的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虽然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各种设计,但基本上出于主观上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善良愿望,而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

2、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

4、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2l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2、简要回答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参考答案]

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只有一百年的时间,它面临着崇高宏伟而又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材料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材料3]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
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

 [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社会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

 (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这是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2、[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
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

  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参考答案]

  (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济原因,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所依靠的力量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由于这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3、[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道: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靳辉明、谷源祥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2]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4页)

 [材料3]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3页)

结合上面材料,回答两个问题:

 (1)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

 [参考答案]

 (1)首先,从根本制度层面上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一国范围内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1R~gT可观的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当时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

其次,苏联模式又是存在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模式。

虽然斯大林模式的功过并存,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外部面l临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他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立场都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
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应当明确,承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第2篇: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规律学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个专题测验参考

专题七: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判断题

1.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

2.1916年,列宁撰写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指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 )。

3.1918年3月3日,苏俄政府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给新生的国家赢得巩固政权的时间(  √ )。

4.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同时,也得到了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党人、立宪民主党人的支持(  × )。

5.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粮食问题(  √ )。

6.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工业国有化只包括大企业的国有化,中、小企业不实行国有化(  × )。

7.粮食税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它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和农民、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性质(  √ )。

8.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苏维埃政府从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共产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  √ )。

9.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思路是优先发展轻工业( ×  )。

10.1937年,苏联超额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 )。

11.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根源在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  √ )。

12.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 )。

13.在社会主义国家,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  )。

14.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形式是议会斗争(  × )。

15.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 √  )。

16.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不同于与后来一些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  √ )。

二、单选题

1.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重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过渡到了垄断竞争

B.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C. 证明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D. 十月革命并未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2.英、法、美等国家开始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1918年4月,日军和英军占领海参崴

B. 德国帝国主义者由于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没有对苏俄新生政权进行武装干涉 

C. 1918年3月,英、美、法的第一批部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

D. 1918年5月底,捷克军队在伏尔加河一带和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发生了叛乱

3.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在生产、分配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非常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其评价不正确的是( A  )。

A.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激化了新政权与工人农民之间的矛盾

C. 粉碎了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D. 脱离了当时新生苏维埃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农民、士兵和工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分不满,在这紧要关头,新经济政策应时而生,包括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小工业企业发展。除此以外,还有( C  )。

A. 实行大、中、小企业国有化B. 余粮征集制

C. 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D. 普遍的义务劳动制

5.1936年,苏联正式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在本国基本建成,其标志是( C  )。

A. 《四月提纲》的发表B. 《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演说的发表

C.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的诞生 

D. 《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决议》的制定

6.从根本上决定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原因是(  D )。

A. 教育的不发达B. 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

C.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D. 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C )。

A. 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C.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8.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B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A. 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B. 消除两极分化 

C. 消灭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D. 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

第3篇: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规律学后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

作者:陈守新

作者机构:无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

年:2004

卷:000

期:05M

页码:51-53

页数:3

中图分类:G633.5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革命;背景材料;高考;专题训练;历史;参考答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经验不足,“左”倾错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

第4篇: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规律学后感

评述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

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作者:石建东

摘要: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暂时后退现象,并不意味着这一趋势的改变;
社会主义的挫折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结论的改变;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竞争中并存并不意味着二者的“趋同”和“融合”。必须用历史的眼光、辩证法的眼光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主义 历史经验 发展趋势

前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空前严重的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在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国际风云变幻,世界格局日趋多极化,迈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运动作为20世纪世界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建立了永不磨灭的伟大历史功绩,为2l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深人研究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基本走向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历史长河中的某种暂时反复并不意味着历史大趋势的改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都是一个螺旋型前进、波浪式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从加世纪初在苏联诞生以来,出现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列宁逝世为第一次高潮,此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
从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为第二次高潮,从那以后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低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先天不足;
内部存在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残余;
外部不断遭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遏制和打压;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探索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正如列宁说的,社会主义不是(彼得堡)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而是一座崎岖险峻人迹罕至的高山。毫无疑问,21世纪社会主义也将是一个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不能把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暂时后退现象,当成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改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更替。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生产的社会化,可是这种社会化生产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条件下实现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方式并没有随着生产的社会化而发生相应的变革。于是就形成了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促进资本主义矛盾的不断加深,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危机和冲突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矛盾。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当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艰难的、曲折的、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生的演变,的确是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严重的挫折。但这既不能掩盖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已经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也不能抹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光辉,更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斗争的曲折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出现某种暂时的复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曾发生许多次王朝复辟。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尚且如此,以消灭剥削压迫为其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个过程必然更加艰难复杂,出现某种暂时的倒退,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社会主义运动中暂时的复辟、倒退,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

不能把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看成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苏东剧变,使世界上原执政的15个共产党有10个丧失了政权,非执政的共产党力量也锐减。然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但没有消亡,反而顽强地生存着、发展着。一方面,执政的共产党顶住压力,继续坚持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他们在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和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欣欣向荣与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形成了鲜明对照,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总体上讲是处于低潮,但中国社会主义却是高潮。社会主义中国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非执政的共产党经过动荡和分化后,许多党坚持了下来,有的还有所发展。他们根据本国国情,努力探索复兴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整个世界范围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共产党组织仍存在于各个国家,他们在总结苏东剧变教训的基础上,调整传统的战略策略,力求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践相结合,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他们对社会主义复兴道路的新探索必将带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潮。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意味着“两个必然”结论的改变

1,要把不同的社会制度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观察和比较。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的,都有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过程。如果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就难免会犯局限性和片面性的错误。我们只有以历史的眼光,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正确认识目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从而解开一些人思想上的疑问。从历史的角度看,资本主义最终取代封建主义,建立起一整套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欧洲大约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漫长岁月。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以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起点的,当今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一不是在残酷剥削本国人民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野蛮侵略、残酷奴役、疯狂掠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社会主义制度诞生至今才80多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能不说是极其短暂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前,大多数都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位,生产力的水平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路途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与风险。社会主义制度在80多年的实践中已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显示了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这还仅仅是初步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日趋完善,它的优越性必将更加充分显示出来。

2.要以辩证的方法即发展的联系的方法对社会制度进行观察和比较。一是作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就是把不同置于同一阶段上进行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不仅明显优于旧中国任何时期,而且优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同期水平。大量事实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历史的证明,现实的表现。二是作动态对比。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当代资本主义也在变化、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特征,仍然有一定的生命力,但这些新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生产力更迅速地向前发展,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三是作系统对比。两种社会制度不仅要比经济发展现状,而且要比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和道德风尚;
不仅要比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要比现实生产力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
不仅要比社会现象,而且要比社会本质。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两种社会制度的全貌,才能准确地衡量社会的进步与差距。

三.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竞争中并存不意味着趋同融合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既不是绝对互不关连的,但也不会趋同和融合,而是在“交叉”中发展。在当代,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交叉”,彼此互相影响,并且相互借鉴和学习,出现一些相似的现象。但这决不是两种制度的趋同和融合,每一种制度都会继续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较量,谁也没有吃掉谁,目前它们都在竞争中并存,处于相持状态。一方面,社会主义在前进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和困难,这个新生的社会制度虽然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还不够成熟,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另一方面,现代资本主义经过自身的改良和政策的调整得到了发展,尽管其固有矛盾并未消除,但各种矛盾已有不同程度的缓和,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之中。从当前的力量对比看,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占有优势。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形势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冷战结束,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斗争与较量,由过去注重军事对抗转向政治对话,转向经

济科技领域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但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颠覆和消灭社会主义始终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国际敌对势力的既定战略,他们的本性决定了这种企图是不可能改变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使西方敌对势力认识到,用武力颠覆和征服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可能达到其目的的,于是他们改变手法,在继续保持其军事威慑力量的同时,把重点放到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上。他们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某些困难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扩大开放和对外交往合作的时机,加紧进行政治、思想、文化渗透,与我们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我们对此估计不足,掉以轻心,那是十分危险的。两种社会制度不能“趋同”,不仅因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长期、尖锐地进行下去,而且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从经济制度上看,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按资分配,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和追求高额利润。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从政治制度上看,资本主义国家是少数剥削者对大多数劳动人民实行专政,其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国家是多数人对少数人实行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其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从意识形态上看,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社会主义国家提倡的是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导的。从以上两种社会制度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

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是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可能“趋同”。资本主义决不可能取代社会主义、“同化”社会主义,因为那是完全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四.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

1.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国家特色和民族形式。过去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那种“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个中心、赶超阶段”的况将被克服。各国左翼政党和理论界将依据本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习俗以及本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创造适合本国国情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表现为道路的多样性、方式的多样性、体制的多样性和策略的多样性。苏东剧变后的形势表明,各党独立自主的倾向进一步发展,更加强调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建设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搞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越南搞的是“越南特色”,古巴搞的是“古巴特还有“朝鲜式的社会主义”或“主体社会主义”等等。各国党对本国发展阶段的估计上、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上,由于强调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纠正了过去“左”的错误和估计,更是变得多种多样、更接近实际了。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0世纪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其实施的主客观条件尚不成熟。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国外“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过程中,在理论上已沉淀出丰富的思想成果,并将有望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生机勃勃的经济发展势头,则表明它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和在实践上的示范作用。凡属市场经济,一些固有的经济规律和机制是相通的。但是社会主义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大的区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运作的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属初创阶段。因此,21世纪将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探讨提供广阔天地。

3.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相结合。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充分考虑到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能否高速发展科学技术,速发展生产力,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存亡。而发展生产力,创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和使劳动人民享受到高度的物质场 文明则是社会主义的使命。

在冷战结束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中,国际竞争的主要战场已转到经济和科技领域,军事较量已退居次要地位,科学技术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志,谁具有科技领域上的优势,谁就具有对世界经济、政治事物的发言权。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将人类社会带到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充分运用后发优势,抓住时机,借助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自己的生命力建立在依靠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上,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只有与科技革命新变化相结合,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4.社会主义与世界潮流相结合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不是封闭型的社会主义,而是开放性的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西方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并非普遍适用于全球,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另一方面,要注意经济安全,学会趋利避害。

5.社会主义要加强社会主义国际联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的要求和全球化的客观挑战,决定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国际联合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资本已经实现全球化,资本的力量已结为一体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共产党普遍遭受国内外强大的压力,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力量就不能处于分散状态。加强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协调、团结与合作,成为各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各国共产党要加强联合,交流经验协调政策。在积极交流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吸收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有本土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还要把关注的视野越出国界,不能只局限于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人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相一致的解决对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同时将所有进步的、反资本主义的、民主的社会政治力量联合起来,争取建立一种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性的网络,具备跨国协调能力,使得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也实现国际化,在国际上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近些年,社会主义国际联合已经开始一些有益尝试,苏东剧变后,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左翼力量连续召开各种地区性国际会议。欧洲各国共产党,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对社会主义重新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与探索,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加强,形成了对欧洲政治产生巨大影响的大左翼联盟。西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多次举行以资本主义、全球化、工人运动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或研讨会,此外,它们还加强了同环保组织、工会、人权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开展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历史上社会主义的国际联合曾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也留下深刻教训。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的国际联合应是对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要采取各国党之间松散的双边和多边会议研讨的方式,不能建立高度集权的国际联合。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指挥中心的组织方式将被社会主义政党松散、自由的国际间的研讨和论坛所取代,突出独立自主和民族特色,摈弃“统一性”的国际联合。

6.社会主义要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各国执政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执政作风和执政效率的竞争,世界政治从本质上讲是政党政治,政党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作用逐渐表现出来。共产党的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密切相关。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必须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党的领导作用和执政能力的降低或削弱,导致了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演变,是苏东剧变给我们的最大警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同执政绩效的大小、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呈正相关关系:执政能力愈强,执政绩效愈大,执政地位愈巩固,反之亦然。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政党的执政能力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动的竞争力。主要是指执政党与其他政党、政治组织竞争较量的能力。一个成熟的执政党,应该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意识,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丰富开发执政资源,改进执政方式,优化执政形象,实践执政宗旨,完成执政使命,从而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
二是积极主动的抗风险能力。主要是指执政党运用政权的力量不断化解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经济的和政治的风险、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是执政党自身的调节力。主要是指在执政过程中,执政党能够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体制和机制,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苏东剧变后,中国成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状况如何,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中心议题,这在治国理政55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首次。突出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求得国家长治久安而迈出的坚实步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的对外开放,我们必须改变长期所习惯的执政行为和思维方式,调整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法。

7.社会主义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最主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既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也没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了解资本主义,盲目自大,搞阶级对立,阵营对抗,你死我活,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虽仍然是世界上一对基本矛盾,但它不是主要矛盾,整个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是由它来支配和左右的。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虽然“道不同”,但不同国家却有一些“共同利益”。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它们既有尖锐对立的一面,又有广泛合作的一面,既有矛盾和斗争,又可以相互借鉴和合作。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从社会主义实践中借鉴经验教训,也在不断调整改革,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总体状况还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更要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成为新时期的主旋律。

总结:

时代特征要求战略调整、与击学者认为,时代和国情一样,是每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都必须认清和把握的,是制定战略和策略的基础。而每一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特定时代的历史规定性从而区别于其他时代。改革之初,邓小平提出时代特征土题是和平与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时代特征有了不少新的内涵,当今时代有了诸如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数字时代等等之类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都不同程度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与会学者认为新的时代特征和变化要求世抖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模式应有所调整和转变,从“一条道路、一种模式、一个巾心,一个阶段”的传统模式战略,转变到:强{|封从本国国情出发,各地多样多形式地发展社会主义,不再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看成是偷袭,而是强调继承和台作;
坚持人类的理想,不再把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为己任,而是以建设发展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的优势窭证影响资本主义;
不再强调在全世界发动国际_其产主义运动,建立共产国际,是强调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国际性,利用国际性来发展社台主义等模式。也有学者认为,在对时代特征问题的认识上,讲与时俱进,要搞清时代特征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和平与发展,还要了解邓小平提出的时代背景,更多的从多角度多方而认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
同时也不能简单地蜕,革命与斗争的特征不存在了,两个时代主题是连续的,不是简单的断裂,一下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不是说革命和斗争的东西俱不复存在了,在局部和地区依旧有战争、矛盾冲突。认识时代特征,也要注意把和平与发展同战争与冲突联系起来,还耍从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邹品元 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127(2)

【2】常光民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 2001-1

【3】许耀桐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 石油政工研究 2005-3

【4】 王敏旋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5

【5】薛新国 国外社会主义新探索及发展趋势 观察与思考 2002-7

【6】于海 冷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69(1)

(收稿时间:2010-5-28)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