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浅析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浅析

发布时间:2022-06-07 17:42: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浅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浅析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浅析3篇

【篇1】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浅析

大学专业课程思政映射点的提炼与实践
作者:张天航 蔡迎春 张鹏 郑元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0期

        [摘 要] 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学科都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背景下,提出专业课程思政映射点提炼原则与确定方法,并以作者担任的课程为例提出专业课程思政映射点在课程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展望,对于目前高校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践和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专业课程;思政映射点;提炼

         高等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大学时期是青年人思想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决定着他们未来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道路规划,也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安危。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时时牢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问题[1],振聋发聩,催人深省。

        一、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

        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必修课实施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教材、授课时间与方式的差别。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有专用教材,特点是课时多、讲解系统、内容全面。

        二、专业课程思政映射点的提炼

        (一)提炼的原则

        大学学科众多,各专业课程内容不同,授课方式也各有特点,专业课程思政映射点的提炼与确定要根据各专业课程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应注重发挥专业课深化和拓展的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正确价值引领,切实解决学生在专业发展和专业认知上的困惑,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既要保持自身课程知识的特点,又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始终保持同向同行,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的目标。

【篇2】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浅析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现状


【摘要】在提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作为有着重要教学角色地位的专业课教师,应该与思政课教师发挥联动作用,形成合力,促进专业课教学多元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育人功能 一、专业课构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寻找思政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融合的契合点,进一步完善育人功能。因此,“课程思政”对完善专业课架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立德树人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课程思政”明确提出在知识传授中注重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主阵地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力军,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所授课程也是学生认同度最高的学科,专业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育人优势。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专业课教学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教师参与构建“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丰富课堂内容、发掘思想资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课育人功能的优化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课程思政”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推动专业课育人功能的优化转变。
第一,专业课构建中,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有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既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体性发展;又要不断增强专业课的理论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充分实现育人功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来指导教学,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更为有效实现专业课教学的育人作用。第三,思想政治理论的融入,能有效促进专业课的全面构建,同时对于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也大有助益。
三、实现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根本点是要求高校课程要突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功能。从这一点出发,要求专业课具有多向维度的育人功能。作为高校教师,担负着传授专业技能的任务,从传统讲授、单一讲授的方式转变成为多元化教育渠道,实现育人的全面性。在专业知识传播的同时,让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入脑入心”。因此,专业课教师就需要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在平时准备的教学工具、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能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相辅相成,体现丰富的德育内涵,凸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所有教师履行职责、承担使命的重要表现,当前高校中,如何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发力、助力课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高校而言,应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措施,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于一炉,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共同发力,实现两者互补有无。“课程思政”意味着所有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专业课教师所扮演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明确思政课的内容要义。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的育人职责,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依托,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课
堂教学体现出教学的育人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资方面,发挥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互动,促进双方教学能力的增长,有效完善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全面架构,也为高校多元化育人功能提供助力。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各学科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培养计划中十分必要的部分,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其中的有效融合方式,对于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思.探討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纳税,2017(12).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3]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摘要:简要阐释课程思政基本内涵,依托知网数据库,以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为筛选范围,以篇名为“课程思政”作筛选条件,梳理国内学术界在课程思政领域取得的成果。分析这些成果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机构和期刊来源分布等方面呈现的特点,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未来研究提出意见,以期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现状;问题;建议 1课程思政
2019年9月9日,《人民日报》第13版刊发了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谢辉的名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题文章,向全国教育工作者传达了一种信号,那就是要积极行动,认真落实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课程思政”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根据习主席的讲话精神,“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把立德树人当作根本任务,运用并发
挥好课堂的育人主渠道功能,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和改革中,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格局,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产生协同效应,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爱党,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思想的提出,意义重大。它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纲领,是一种办学理念,一种育才方式和一种教学方法。撰写此文,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温故而知新”。习近平主席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讲话,已过去近三年的时间。对三年来的学习和研究情况做一个整体性回顾,便于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纠正。其次,我国有句古话,叫作“行成于思”。对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有利于今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高效率,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很大程度上,核心期刊刊载的研究成果,更能反映特定时期内,相关研究的水平和动态。为此,文章依托知网数据库(CNKI),以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为筛选范围,以篇名为“课程思政”作筛选条件,梳理国内学术界在课程思政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些成果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机构和期刊来源分布等方面呈现的特点,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未来研究提出意见。
2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以“课程思政”为题名、“精确”为相关度、“核心”及“CSSCI”为文献来源和“2019年8月31日”为时间节点,共采集到92篇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从检索到的研究成果来看,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始于2017年。为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研究动态,为推进相关研究和建设工作提供参考,文章从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机构和期刊来源分布四个方面,对92篇成果进行统计分析。
2.1研究内容 2.2研究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范围”指的是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客体所处的环境。对92篇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的研
究内容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是:高职课程思政研究13篇,高校(本科)课程思政研究78篇,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1篇,占比各为14.1%、1%和84.8%。
2.3研究机构数量及分布
笔者对92篇期刊文献的署名机构进行统计,研究机构的总数约40所。研究机构的地理分布情况是:上海14所,浙江7所,东北4所,江苏、南京和天津各3所,湖北和北京各2所,安徽和宁夏各1所。
2.4期刊来源分布
3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文统计和分析可知,课程思政的研究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发展迅速,成果也算丰硕,但从现有成果来看,问题也很突出。首先,在研究内容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成果少,理论讨论多。具体而言:一是论文观点虽较为丰富,但讨论不够深入,不够彻底。二是多路径或策略探讨,少实践总结。三是泛泛而谈的多,结合学科或专业实践的少。其次,前文分析指出,在研究范围方面,92篇文献主要围绕高等教育领域如高职、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展开,研究范围或领域过于局限。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个阶段。课程思政是整个教育战线的课程思政,所以,除高等教育外,其他三个教育阶段,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的主场。第三,教育部官网2018年7月19日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38万所,而参与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机构仅40所。巨大的差距说明,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成规模。另外,现有成果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诸如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反映出内地乃至大部地区的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相对滞后。第四,从文献来源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思政类和高等教育类的期刊占据半壁江山,是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根据地。对比之下,大学学报和其他学科性或专业性很强的期刊则凤毛麟角,对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相对比较冷淡。

4建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思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开展教育的主线,是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有力保障,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根本保证。课程思政又是一个新思想,其价值的实现,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积极研究和实践。课程思政的研究尚有广阔空间。基于目前研究现状,未来的建设和研究方向,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两个“加强”。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理论体系;加强开展结合学科、专业和职业的课程思政实践,总结实践模式。二是拓展研究范围。在教育战线围绕课程思政组织广泛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和鼓励各级别、各层次的教育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和研究,冲出高等教育领域,拓展研究范围,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全覆盖。三是以点带面,均衡发展。鼓励不同地区的教育和研究机构,通过项目合作、交流、培训、研讨等多种方式交流研究和实践经验,多方发力,提高教育战线整体课程思政能力,齐头并进,实现课程思政遍地开花。四是加强载体建设。各类学术期刊和大众媒体应与时俱进,寻找切入点,结合媒体自身及学科和专业特点,开辟相关专栏或专辑,组织开展相关讨论,参与并助力学科和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那么,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另外,课程思政何以持续地、常态化地进行?這些有关主体性、制度性和机制性的问题,都是今后研究和讨论的重点。
5结语
课程思政研究和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思政是教育战线的思政,所有的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学习课程思政理念,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和建设活动,探索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长期有效制度和机制,持续发力,使活动成为教育战线工作的新常态,最终提升办学水平和育才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2]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3]孙杰,常静.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
[4]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
[5]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
[6]陈琳.《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4).
[7]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摘要】“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社会变革对未来学生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出思想政治坚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正确、本领技能高强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得重要手段,高校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思想建设得关键阶段。高校学生能通过互联网多元化得接收外信息和思想观念。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起着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得人生价值观和思想政治,同时肩负着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进入课堂进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下高校学生得思想政治教育,史艳芳教师认为高校所能做的就是教学改
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并“有效利用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创造机会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掌握他们所关注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延伸思政课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余欢欢则通过对课程教材现状、教师教学现状、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师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要创新教学内容、在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上提升课程育人功能”的建议,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发展。
二、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对策研究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二)利用隐性课程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
隐性课程是间接地、自然而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的。以临床学习为例,此类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隐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例如角色定位、规则、医德、等级制度,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或遭受压力烦恼时逐渐变得成熟稳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在对待病患的时候。在隐性课程的价值观塑造过程中,重视知识学习中精神和心灵的丰富,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意志和性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让教学不再枯燥,而是充满生命力。他坚信只有培养出明辨是非、绝对坚定性格的学生,才是统一国家、壮大国家的唯一出路。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精选专业课程案例,找到专业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具体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探讨的协作精神,实现思政内容的自我教育。最后在教师点评环节,再一次深层次地挖掘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团队合作意识教育等。

四、研究意义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是改变思政课程孤岛效应,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必要途径,也是探索创新、由本及里的教學改革应有过程。在新时代下应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全方位能力素养提升,坚持正确理念,注重德业相授,树立价值观念,灌输职业精神,培育更多政治坚定、本领高强的有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洪杰,王振兴,钱彬,等.专业课课程思政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2]陈宏.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9(4).
[3]武娜.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9(8).
项目名称: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19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课程思政”的嵌入和隐形渗透,培养正确的财务管理价值观——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9KCSZ002。


【篇3】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浅析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摘要:课程思政既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科内在的发展逻辑。英语专业的新文科建设需要将课程思政纳入系统中,进行一系列的修正和调整,以优化人才培养。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协同和迭代评价体系入手,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立德树人意识,在强化专业课内部协同的同时加强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增加思政向度到评价方案中。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协同
课程思政是借助众多专业课程来实施育人的教育新理念。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专业教师深挖各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思政育人融合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该理念强调除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之外,高校所有课程应围绕、观照和服务于学生的品格塑造。课程思政要注重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以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策应,在育人道路上同向同行,形成同频共振。从国际和国内发展需求来看,中国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全球治理需要中国的主动参与,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等新理念的提出和推广都需要外语教育提高政治站位、扩大格局,以培育书写“全新的世界史”的外语人才来重新定位中国外语教育使命。[1]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的英语专业课程急需主动对接国家要求和社会需求,以中央的顶层设计为原则,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为抓手,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存在三个80%现象:学生所学80%的课程是专业课,学生80%的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80%的学生认为第1页 共10页

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师,这为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改革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空间。

一、文献综述
英语专业的知识体系就是以语言、文学、文化等交融交叉建构起来的,具有内在的学科交叉性;同时英语专业的外在知识体系则是架构在哲学、历史、心理、教育、艺术等人文学科和生物、化学、计算机、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之中,[2]与思政相融是应有之义。目前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英语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3]结合具体某一门英语专业课,如对英语精读,基础英语、英美文学、英语阅读等课程的探索;[4]分享本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经验。[5]这些探讨都认同育人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要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和强调让学生由他律转向自律。这些研究结论拓宽了课程思政的应用场景,为后续探索提供了多视角和多层次的参考。已有研究不但有理论构建,也有不少学者和教师投入到具体课程的实践中,但不少实践研究有定位不高、低增值和重复等问题,部分研究有将英语课程思政标签化倾向。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英语课堂上随意增加几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教育素材,它需要将英语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理念进行基因重组,是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思维提升、价值引领相结合。因此需要抓好关键要素,让思政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让思政之盐融于专业课程之汤,实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
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第2页 共10页

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也符合学科的根本属性,是英语专业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无法只靠自上而下的政策文件引导和大会小会的号召来实现,它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英语专业教师和其他教师都具有思政教育意识、开展协同教学、实施包含思政维度在内的教学和课程评价。故而,需要注重教师的理念转变、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统筹规划,在前期就要有评价意识,注重讲、学、评的三者融合,以避免孤立化和碎片化。

(一课程思政的教师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最关键环节,教师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只有教师成为主动实施者,才能保证课程思政教学在英语专业的顺利进行。英语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授英语知识、带领学生锻炼表达技能、阐释民族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同时还要做锤炼学生思想品格及道德素养的引路人。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还要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做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行的“大先生”。[6]首先,教师要深入学习政策产生的背景、价值、意义和实施建议等,具体而言,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弄懂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而从思想层面领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仅需要重视,专业课教师还要有相应的战略储备。教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第3页 共10页

想等;还要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关注国际国内社会时事政治,学会恰当地将时事热点问题、热点事件融入课程的相应章节,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身政治素养。只有自己能够学会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形成大局观,才可能以较高的站位引导学生立于中国立场、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文化和传播中国智慧。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教师主动参与,但也离不开组织支持。学校和学院需要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辩证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法规知识体系等专题,帮助英语专业教师巩固、深化甚至迭代与大思政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分析的把控能力,强化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理性地看待不同国家之间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差异的能力。英语专业的教师只有自己能够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并能正确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中国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接受世界多元文化异同、具备文明互鉴意识和能力、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充分在英语专业课程中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顺利推进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师能力的向度和框架有必要进行相应的适度修正。除了广泛得到认可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学科知识四要素外[7],还需将课程思政纳入其中,它与另外四个要素是同向而行,在某种意义上起到统摄其余四要素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在寻求专业发展时,就要将课程思政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这才能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持续动力。

(二课程思政的内容

课程思政要跳出课时主义小视域,将单元、课程、课程群和专业第4页 共10页

等大概念纳入考量范围。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在于外语课程思政不仅只关注“点”,更能由“点”及“面”,从树木到森林。单元是连接着课堂和课程的基础单位,课程和课程群又是专业的核心。单元、课程和课程群同时都是课堂教学的大集合,集合按照什么逻辑来组织直接决定着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程度。在规划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时,既要重视自下而上的身边经验小概念和小案例,也要根据专业要求、课程群特色、课程标准和单元主题回应思政大概念,以实现深厚且凝实的课程育人。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既要关照单元思政元素,如树立崇高理想、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和敬老养老等传统美德元素,还要辨明单元在整册书思政育人中的出场顺序和地位性等关系,理清本册书和课程中其他教材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关系,如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英语阅读和高级英语等课程的跨度长达两年,这就需要考虑课程内部学期间的连贯和统一,以避免简单重复和杂乱无序,否则会降低育人效果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除了分布在不同学期的同一门课程需要协同外,还需打通专业课程间的隔阂。英语专业课程众多,一般由不同的教师主讲,特别是只开设一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如英国国家概况、英语诗歌选读、英语戏剧选读和英语语言学概论等。平时专业课程教师因为课型和研究方向差异等原因存在交流不足等问题。虽然课程都是基于同一份培养方案而设,教师一般只是按照以前的教学大纲备课和教学,较少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同。英语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恰好抓住课程思政引入的契机,重新审视不同课程之间的有机关系,以培养总目标和课程思政理念来打通课程间的隔阂,将所有第5页 共10页

专业课程的教学协同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专业课程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学科属性和逻辑关联,其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也有差异,这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专业课程的不同内容和特点,萃取积极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和国际担当等相关内容,挖掘各自思政资源,找准抓手和营造情境,然后按照学科内在逻辑以及大学生的四年成长周期进行系统性整合规划。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不但可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和避免育人的标签化和说教化,还能通过加强专业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实现课程育人影响力的叠加和放大,促进对学生的德育熏陶和价值引领。课程思政犹如银线将散落四年的专业课程珍珠串联起来,充分挖掘课程育人潜力。不过要想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影响力,还需要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起来。正如习总书记2021年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英语专业课程要主动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真正让每门专业课成为育人总工程中的一段渠和责任田,要这些课程的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这样才能实现协同效应。坚决不能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成为两张皮而无法融合在一起,也不能各跑各的方向,无法形成育人合力。设计实施方案时要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学期、教学内容、教第6页 共10页

学方式和实践活动等,还要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共同研讨,同谋共化来推进专业课对接思政课的留白等。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连接起来的桥梁,它既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领航和指引作用,还能盘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丰富情境,增强两类课程的色彩和活力。让思政和专业培养两条线贯穿课程和课程群,形成体系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思政大动脉,既能发挥各自的育人特色,又可相互融通形成育人有机课程体,共奏育人交响曲。

(三课程思政的评价
课程育人规划设想并不直接等于实然的育人结果,再者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实施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推行课程思政从前期开始就要有评价意识,并要贯穿始终,否则会出现热热闹闹一场、轰轰烈烈一阵的课改闹剧,费时费力而又低效,还会抑制教师热情和耽误学生发展。必须要认识到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反馈对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重要性。除检测学生专业知识的习得情况外,还要检测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在评价目标中体现出来。从评价内容来看,教师需要改变只评估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的理念,需要把思政内容也要纳入命题范围内。课程思政评价应做到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评价,评价方式尽可能多样化。在每门专业课中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坚持过程性评价,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思政成长档案,全方面多层次搜集学习者发展数据,将短期观察和长期考量相结合,将各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评价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认定相结第7页 共10页

合,将定量数据和定性考察相结合。专业课老师还要在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堂评价框架中增加思政维度,根据学生的课堂发言、课上表现、英文作文和小组合作表现等进行思政评价。专业课教师之间、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要加强评价交流和沟通,以便以更细颗粒度来描绘学生思政发展趋势,以全面和客观的信息来评价学生的思政发展。恰当的评价可以帮助总结课程思政开展的经验和教训,还能够让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实现暂时离场,以客观的视角评判和审视育人效果,从而会更有针对性地去调整优化。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英语专业学生发展,评价体系中应包含完善的反馈机制。教师、学院和学校要构建一体化的思政反馈机制,根据反馈信息做出科学客观理性的分析,为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反馈结果检验反馈的有效性,并加以完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的课程思政评价信息流程。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培育师生的意识,帮助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学管理部门逆向监督课程思政的执行实貌,全过程检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程度和实际效果,压制流于形式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生存空间。

三、结语
课程思政改革固然需要融入语言教学各环节、各活动、语言能力发展和思辨能力提升中,以避免陷入标签化和两张皮的泥潭。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更要跳出课堂小视域,打通经络,实现专业课程间的协同以及专业课程和思政理论课的协同,全程都要树立评价意识和开展第8页 共10页

适切的评价活动,从而能实现以品格塑造统领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然而,课程思政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是全体英语专业教师,所以要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立德树人意识,增强英语教师的全局统筹意识以及与其他课程教师的思政育人合作意识。从教师、课程和评价三方面入手确保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常俊跃,于如航.外语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外语与翻译,2021,(4:78-81. [2]王卓.从简单复合到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谈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21,(3:61-69. [3]陈法春.外语类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21,(6:12-16.
[4]崔永光,韩春侠.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与实践研究———以专业核心课程“英语精读Ⅲ”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2021,(2:19-24.
[5]侯晋荣.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探索研究———以菏泽学院英语专业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21,(6:69-72.
[6].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1:376-380.
[7]孙有中.振兴发展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成就、挑战与对策[J].外语界,2021,(1:2-7.
第9页 共10页

[8].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1-12-9(01.
作者:李征娅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0页 共10页


推荐访问:专业课程 浅析 融合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浅析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浅析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