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2022年度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2022年度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2-06-06 11:54: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4篇

【篇1】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地、钱这三个关键因素。本文主要围绕这三个关键因素展开。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亿万农民,要重视农民的利益诉求,更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增值收益。为了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进行资金投入保障和立法法治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主体土地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并写入了党章。何为战略?战略是一种长远的规划,是远大的目标。战略强调从全局着眼,为实现全局目标制定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基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宏伟目标而制定的战略规划。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现实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确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乡村地域概念,不仅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要发展农村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实现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认清谁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实施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市场的推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实施主体就是亿万农民。乡村振兴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体现,只有全面实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受益主体、建设主体和治理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使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

(一)重视农民的利益诉求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参与的乡村振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农村成为了社会资本投资的热点领域。那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让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真正惠及亿万农民。

【篇2】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乡村振兴战略下XX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通过分析成都市青白江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该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青白江区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距成都城区25km,是一座重要的卫星城。其处于成都市的第二圈层,东接金堂县,西连新都区,南邻龙泉驿区,北与广汉市接壤,有“成都市北大门”之称。近年来,青白江区按照“以旅助农”的基本思路发展旅游,乡村旅游在此背景下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青白江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经济发展较快

从20XX年以来,青白江区旅游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旅游收入不断上升,从20XX-20XX年旅游收入连年增长,平均增长率为12.5%,到20XX年旅游收入达13亿元,同比增长34%。旅游人数也从20XX年的600万人增加到了20XX年的870万人,平均增长率为13.2%。20XX年成功举办樱花旅游文化节等“赏花季”节会,实现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同比增长35%。从相关数据的增长变化中可以看出,该区旅游经济近年来发展较快。

(二)旅游特色村的建设

XX区政府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建设旅游新村,现已有XX镇的花园村、XX镇的华家村、XX镇的凉水村、XX镇的杏花村和人和乡的三元村5个市级旅游特色村。其中,XX镇的花园村主要打造以桃树、李树、枇杷为主,集赏花、品果、休闲为一体的农业观光与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XX镇的杏花村是以客家文化、杏为主题的集观光、农家休闲、房车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

二、XX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首先,XX江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主要以农户一家一户开发为主,同一地区的居民开发的旅游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如大多数农家乐或果园都以赏花、采摘水果、农事体验等为主。其次,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如青白江区福洪镇桃花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与龙泉山的桃花沟开发雷同,不足以构成独特吸引力。

(二)乡村旅游发展层次低

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大多为当地村民,由于文化程度较低,致使旅游经营较为粗放,缺乏文化创新,对旅游产品的升级改造较少。青白江区部分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未成规模,主要是靠当地居民在原有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稍加改动而形成,旅游产品粗糙、旅游发展层次较低,这不仅对旅游者不够成独特的吸引力,还降低了游客旅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三)规划开发不合理

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景区缺少统一规划,产业链缺失、对景区或其所依托的区域缺少综合化、多样化的发展规划与项目设计。青白江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和支撑要素没有得到系统利用,对旅游用地缺少严格的控制管理,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未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设计。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青白江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合理规划,推动旅游新村建设

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农家乐发展,提升传统乡村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特色旅游新村的建设,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色”格局。着力构建形成“农业+康养+休闲+体验”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相融的现代乡村,对接和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和奇”等第三产业。

(二)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带动乡村发展

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引进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和餐饮、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为手段,培育旅游新业态,助推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乡村农家乐产业发展,使一部分村民能就地就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综合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和各个集镇的职能、人口规模、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因素,确定部分旅游乡镇进行重点开发建设,承担特色产业集中展示及乡村旅游服务核心的功能,建设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目的地。

(三)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乡村旅游精準扶贫

持续开展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助推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要落实好“基础设施改善行动”,完善农村集中供水、供电、信息网等基础设施,重点加强乡村道路和旅游公路建设,从而使参与旅游发展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成为“精准脱贫”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四)抢抓契机,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特色

青白江区位于“蓉欧+”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双重节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抢抓契机,助推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依托本地杏、桃等水果资源,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努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商品,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完善乡村旅游门户网站、移动手机客户端等,围绕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创意农业体验区”这一主题加大宣传力度。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对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是个重大机遇和政策利好。本文通过分析发现,青白江区乡村旅游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在开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布局和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以促进该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篇3】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0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0篇

  【篇一】

  近年来,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从过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的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同时期,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都会做出相应的部署。而在如今,十九大报告中,针对农村的发展,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成为新时期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

  乡村战略的实施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至关重要。这将成为解决好“三农”、激活农村活力、弥合城乡差距的重要武器。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固有轨迹来看,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停滞不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不少乡村,尤其是边远偏僻的乡村,逐渐没落、慢慢消亡。以至于每次谈及农村问题时,农村人口流失、农村空心化、留守问题等,不可避免。特别是当前我国在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农村所面临问题必须解决。所以必须要实现农村振兴,让农村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如果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活力繁荣,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它分别从乡村的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对于农村发展总体要求,曾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也有提过,当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相比较而言,此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更高。这二十个字的表述除了“乡风文明”表述没有变化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强调“生产发展”,现在要求“产业兴旺”,即不仅仅是发展生产,而且要求发展产业,从层次要求更高;以前要求做到“生活宽裕”,如今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要开启现代化的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当然也要“生活富裕”;对于农村面貌,以前要求做到“村容整洁”,现在要求做到“生态宜居”,上升到生态环境的高度;以前乡村要“管理民主”,现在则表述为“治理有效”,从一维主体的“管理”到多方参与的“治理”,所体现的正是当前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这些种种变化都是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如何来实施乡村发展战略?报告里面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我国全面发展的短板问题,在即将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征程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是坚持问题导向,补好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这就意味着未来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上尤其是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上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基础。

  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可谓是报告中的亮点。在过去“城乡一体化”的提法上,再次升级,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即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农村发展来促进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决不能处于从属地位,将其看作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垫脚石,而是要和城市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所以,在过去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模式下,未来我们国家试图从制度建设、政策体系上开始着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在农村的土地承包问题上,报告中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安排,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体的热烈支持。土地政策的连续稳定是农民安心搞生产的前提,土地承包期长久不变,从短期来看,可以让农民消除疑虑,全身心的投入农业生产,长远来看,这更有益于农业农村长期稳定发展。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基层的有效治理。报告里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政策安排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治理有效”的具体体现。其中自治是治理有效的基础、法治是治理有效的保障,德治最终是融合在乡村自治和法治中,是治理有效的内化与升华。这三者各尽其能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乡村治理格局。治理体系的执行最终要靠人来落实。人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报告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有利于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篇二】

  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管全面。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今年的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20个字5个方面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是管长远。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XX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与用心,两个重要特点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如何才能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第二,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

  第三,乡风文明是保障。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泊,乡村文化日渐荒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第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第五,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篇三】

  20XX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作十九大报告,其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我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体现了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当前,农牧民仍然是牧区的主体人群,而乡村又是我们发展中最大的短板、难点和差距所在,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低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做好振兴乡村的各项工作。

  一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传统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走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还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从而提高农业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技术科学化。

  二是聚焦精准扶贫,加快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目前,扶贫工作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展,对多数贫困村和贫困户来说,实现退出问题不大,下一步主要是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好教育、宣传、引导、组织、带领、支持群众的作用,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提高农民自主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扶贫先扶志”理念,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加强政策宣传,搞好解惑释疑,通过参观成功典型等形式,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树立信心。改进帮扶方法,探索在产业扶贫上尽量让贫困户分担点成本的做法,通过有效参与和投入,提高贫困户发展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完善政策设计,在政策支持上适当引入竞争性机制,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激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干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篇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一)乡村振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不可否认,现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以此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历史上,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在城镇赚钱后回乡置业曾经也是事业成功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二)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即使在城镇化成熟后,农村人口还在4亿左右,因此没有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乡村一方面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和经济发展,农民逐步上楼进社区,但是城市应有的相关服务又不能完全进入,乡村发展又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当然我国也有一些乡村,比如陕西咸阳袁家村、山东临沂竹泉村等利用传统乡村资源,走出了一条振兴之路,也说明了乡村振兴的内在潜力。

  (三)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动力

  新世纪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从20XX年开始连续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发展动力来看,政策重点侧重于城市,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和扶持,把农村放在了城市的从属地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这是一种思路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

  (四)乡村振兴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新任务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长远之计。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农村高质量脱贫,助推农民致富增收。

  【篇五】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的要求,一是要产业兴旺,二是要生态宜居,三是要乡风文明,四是要治理有效,和我们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的总要求不太一样,要区别开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总体目标,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点举措落到实处。

  一是要把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改革落到实处。中央有文件,提到了承包地的承包权,集体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比如说,承包地所有权是集体的,那么集体在处理收益时占百分之几,20%吗?10%吗?这个有个界定;如承包给张三李四的三十年,后面还要延长30年,那么承包期内所得收益占30%、40%吗?或50%、60%吗?还有如果用来流转经营,那么土地承包者占百分之几十?我想三权分置的要义就在这里,集体有收入,承包者有收入,经营者有收入。这一点我们应认真研究领会,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来落实好。

  二是要发展集体经济。要对集体资产进行清理核资。要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这是个难题。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集体经济发展,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如何保持清正廉洁等,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好集体经济,各项基础设施才会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老百姓的腰包才会鼓起来,幸福感、获得感才会进一步增强。

  三是要优化基层管理。就是要把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起来,来管理我们的基层社会。我想自治,实际上就是法治加德治。尤其要在研究村规民约这一德治上下功夫,如著名的塘约制定“红九条黑名单”村规民约,违背了的村民暂时都停止享受国家政策,对父母不孝道,对子女不抚养的村民,纳入黑名单,国家政策暂停享受,这个就是德治的一个内容。

  四是要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现在我们的乡镇干部、村干部,懂农业,懂得多不多,懂得深不深,懂得精不精,对农民对农村有感情没有,是应付式的爱,还是深层次的真诚的爱,这些我们都应该认真的思考,我想要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我们的乡村振兴战略才会有希望,才能真正接地气。

  【篇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庄严地写入了党章,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显著缩小城乡差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生活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产业兴旺,就是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生态宜居,就是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乡风文明,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新风,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打造农民的精神家园。治理有效,就是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势头,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增加农业支持总量的同时,着力优化支持结构,提高支农政策的效率;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

  【篇七】

  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各个方面和层次的部署。假以时日,必将实实在在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12年连增,农民收入增长较快,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等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农村出现凋敝,个别农民增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因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种田主要依靠留守的老人和妇女等。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非常重要、极为必要,而且充分体现了党始终情系农民、关心“三农”。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使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让城镇化发展和村镇化发展更加协调,能够实现更多的资源双向流动,形成更好的城乡良性互动,促使农村跟城市一样美好,推动城乡同步迈向现代化。所以,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立体式的、全方位的重大发展战略,是从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角,把“三农”工作放在了与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当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还是保证大宗粮食产品供给充足,也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从农产品供给市场看,一直以来,同样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农产品特别是大宗粮食商品,具有市场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基础,更是重要标志。

  这就告诉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不仅需要直面未来谁来种粮的问题,更应不断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一方面,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农村稳定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镇化与城镇化实现同步,农业现代化赶上工业现代化步伐,必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农业、乡土农村的面貌,真正让农村成为吸引城里人的地方,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和工业一样强大的产业。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三农”看到美好明天,更将为国家现代化带来深远影响。

  【篇八】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但由于受到“重城市轻乡村”固定思维的影响,乡村全面振兴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下面我就乡村振兴战略的难题以及如何解决难题实现振兴谈谈我的看法。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难题

  提到乡村振兴,不可回避当前农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把它归纳为“四化”。

  一是人才“流失化”。从乡村人口结构来看,农民进城务工规模较大,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城乡人才差距不断加大;由于乡村工作压力大,高素质、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到村任职;加之受编制数制约,乡镇事业单位已近20年未进人,现有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导致建立健全乡村人才队伍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薄弱化”。早期建设的基础设施普遍标准低,部分老旧设施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并且很多村对基础设施缺乏管理,导致公路、水路、电路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难以长期发挥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当前农村普遍存在施用化肥农药以获取高产、违规开采地下水等现象,导致农业使用地污染严重;加之不少村民仍存在乱砍滥伐、乱挖乱建乱倒垃圾等行为,导致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美丽乡村的难度加大。三是精神文明“荒漠化”。不少村民存在“没钱的人当农民,有钱的人当大哥”的拜金思想以及“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惰观念,加之滥办酒席、“薄养厚葬”的成规陋习在农村已风行多年,导致培养“新型农民”改变城规陋习难度大。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单一化”。现在不少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都存在思路不清晰、政策不健全、举措不成形的现象,一些发展靠前的村也因发展思路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优势发挥得不明显。

  二、乡村如何解决难题实现振兴

  (一)汇聚“人气”,筑牢农村基层组织基础。要借助职业技术学校等平台,对农户开展技术、创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培育一批“新时代的新农民”,还要建立人才“数据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回乡创业,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二)依托村情,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规划时要以各村实际需求、各村特点来确定项目类别,让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基础设施长效养护机制,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农民成立专业组织,负责基础设施日常养护工作;最后要从“控源、治污、植绿、育民”四方面入手,抓好乡村环境卫生工作,让村民获利获惠,感受到农村环境整治的益处,引导村民自觉投身到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

  (三)摒弃陋习,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在农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一方面要树立起道德模范人物,既能让其守望乡里,造福桑梓,又能让更多的村民学习效仿。另一方面要广泛发动村民讨论修订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家看得见、听得懂的“土规定”“土口号”中,形成百姓能明白、愿遵守的约定俗成。最后要结合“三送三促”,开展思想道德宣传和科学文化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不断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养成文明习惯,推动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建设。

  (四)超前规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方面要因村制宜,按照“镇抓产业、村抓特色”的思路,集中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让农民尝到改革的甜头,提高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创新发展方式,推行“农业+电商、+旅游、+文化、+养生”模式,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让集体和农民有更多的收入。最后还要盘活农村现有的集体资产,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立足现有资源,以村级集体资产折资、帮扶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共荣共生、合作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村集体经济向上向好的发展。

  【篇九】

  作为一名基层的工作人员,在践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有如下体会: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大原则。“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农村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才能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保障好“三农”发展。

  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习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保障“三农”问题摆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让农业、农民、农村变得蓬勃向上、人人向往。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离开了农民何谈农业、农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实一个地区、一个村庄的发展本质是人的发展。坚持农民为主体,是乡村战略持久发展的主动力,是农村、农业发展的主心骨,让农民参与进来,感受改革带来的红利,更好的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注重自然环境保护。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更是一种共生关系。尤其是在平衡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农村的发展。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呵护自然,保持可持续地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破坏环境,要坚持绿色生态、绿色发展的原则,使我们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振兴才是有益的、和谐的。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是村村不同,各有特色、各有特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符合每村的实际发展路子,不能“一刀切”,不应“点代全”,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掘农村的特点,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揠苗助长,要循序渐进、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使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篇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补齐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短板,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乡村镇党委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多举措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产业兴。以高原特色农业为主线,坚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路子,因地制宜,着力发展有机种养殖和加工业,示范推进以观光旅游、休闲体验为主题的农业综合体开发建设,突出培育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互联网的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小镇美。以规划为引领,着力抓好集镇村庄规划工作,加大村庄绿化和美化力度,打造最美田园风光,持续开展“一河两岸”环境提升工程,让两岸变成活力、宜居、生态水岸,实现四季有景、四季有花的景观目标,全面巩固和提升集镇服务功能和承载力。

  ——乡风淳。突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抓好镇村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促民风,树立新风尚、新正气。

  ——秩序好。强化农村社会治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保护自然景观肌理,突出抓好生态治理,实现群众绿色致富;加快环境卫生治理和“两违”处置工作,加强法治和德治的同时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形成能切实适应行政村实际的一套议事协商制度、规则、程序,全面推广至全镇各行政村。

  ——生活富。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胆探索集体经济的培育扶持模式,加大扶持电商平台力度,发挥农村电子商务为民服务站作用,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积极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着技术经验回乡创业。

【篇4】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让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新时代文化的广袤国土上,乡村无疑是重中之重。所以说,只有全面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才有深厚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坚实的精神基础。实施乡村振兴,需要科学规划,需要文化引领。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其先导性、战略性、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没有文化的振兴就没有乡村的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发展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没有现代化的乡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而没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更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远景。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兴旺、物质丰富,更要生态和谐、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经济议题,而且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领域。只有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才能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的发展。让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课题。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带头振兴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1.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有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意义重大,是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和深厚土壤。只有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让先进文化真正走进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2.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乡村经济要发展,乡村产业要兴旺,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谋求乡村经济发展,必须改变就经济谈经济的狭隘思路,必须改变重物不重人、重量不重质、重经济不重文化的发展理念,必须变“输血”为“造血”,既要重视物质投入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提高人口素质的软件建设,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化人”作用,文化既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又让群众开阔视野、明晰思路、增强自信、增添动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健康,还要注意到乡村产业并不是对城市经济的简单模仿或机械复制,而是立足于乡村文化传统的视角,探索具有中国乡村特色、乡村风格的经济发展路径。需要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重要动力和持续动能。

3.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乡村共同体,只有尊重民风民俗,乡风文明才能接地气;
只有和谐自然,才能更生态;
只有设施完善,才能更宜居。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切实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既需要全社会范围内的法治氛围和导向,更需要提升农民的民主素养、治理能力、法治水平和道德水准。要立足于乡村本身的地域文化特性,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道路,都需要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重要基础和内在支持。

二、当前射阳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乡村始终占有着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描写乡村优美田园生活的浪漫诗篇更是数不胜数。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部分乡村却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结合射阳的实际,大体有如下几个情况:

1.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

农村人口非农化、城镇化引起的“人走屋空”,部分农村人口通过考学、参军等途径进入城市,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打工离开农村向城镇转移,使村庄常年人烟稀少,仅有老年人和儿童留在家中,村庄“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现象突出。

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产业呈现“空心化”。

一些乡村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普遍出现了“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局面,基本仍是传统的种粮、蔬菜自给,农民增收难,甚或出现抛荒。

3.精神文化荒漠化严重。

一些城乡接合部的群众富了口袋,空了脑袋,做生意可发财,读书无用论盛行,有了钱就挥霍,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猖獗,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泛滥,精神风貌令人担忧。

4.农村社区建设落后。

部分自然村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公路覆盖率低、医疗卫生条件不足、水电供应不足等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

5.农村基层治理较为混乱。

个别乡村基层组织弱化,面对矛盾纠纷村组不愿管、不敢管;
农村村头恶霸包括地痞、流氓侵蝕基层政权,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甚至存在充当“保护伞”的行为。

上述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不单要在乡村加大经济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需要振兴乡村文化,提升村民文化素养,振奋精神。更说明即使乡村经济发展了,如果文化发展不足也会导致部分村民没有精神追求,缺少幸福感,迷失生活方向,给乡村发展、给家庭幸福带来一系列问题。乡村振兴不仅要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引领,让农民于经济发展口袋富裕的同时,脑袋也更加富足。

三、射阳地区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

乡村振兴不能仅依赖扶贫救济,外在输血,要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农民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乡村振兴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在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中,大力开展文化建设,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促进劳动者的技能提升和思想转变。文化建设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大有可为,实现乡村振兴、文化富民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措施:

1.要促进城乡融合,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着力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的短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1)市县图书馆与乡镇图书分馆联动,叠加“农家书屋”开放推进文化惠民,图书馆和书屋舒适的阅读环境给予村民徜徉书海的情致。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经济,购买农技致富书籍报刊,满足村民对于各类书籍的需求,让农户“白天地里忙、晚上进学堂”在书山网海里寻找致富之路,让村民们享受到“文化大餐”的艺术氛围。

(2)文化部门利用农村集市开设科技书市、开展送戏下乡,让集镇广场、村居中心和农庄处处飘溢文化的芳香,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推出反映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为乡村送去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3)提升镇街综合文化站,聘用村级文化宣传员,策划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墙等文化设施,展现英模风采、健康文化、乡风民俗、耕作制度、传统节庆以及民间手工艺等,让墙壁成为农民接受文化熏陶的露天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向先进人物学习,养成科学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一村一典型、一村一特色”体现乡村地方特色,传承乡村文化,与自然风貌、特色民居融为一体,可带动当地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游。

(4)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组建群众业余文艺队伍,吸纳农户家庭的姑娘、大妈们参与到镇村大小文艺团队中,发现培养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充实文艺人才队伍,让队员们翩翩起舞,舞出新时代精神风貌、生活气息和浓浓的乡土文化氛围,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2.突出主体,努力提高农户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推动传统农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抓基础教育,从加强投入改善乡村教学条件入手,让乡村的孩子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建立助学制度,防止因穷辍学。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深造走出去,摆脱代际贫困传递,为农家注入新鲜活力。

(2)成立村农民夜校,强化技术培训、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志在“打赢知识翻身仗”,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积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获得感。根据乡村特色经济和生产发展需要,走进课堂学习农业技术,组织开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培训,让“庄稼汉”成为懂生产技术、有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的“新农民”。将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理念传递给村民,不仅让农村电商“活”起来,也更多的农民家庭富起来。

(3)切实用好国家对职业教育农村籍学生给予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的政策,确保村民家中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使农户的新增劳动力都能掌握专业技能,使其能够掌握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掌握电商交易平台操作,解决村民消费难和销售难的问题。成为新时代的现代职业农民,树立文化向农业产前、产后、产中融合的意识,形成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和升级。

(4)引导“跳出农门”的大学生选择回村创业,投身现代农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鼓励其兴办家庭农场,给予创业扶持,让其“和土地谈一场恋爱”,让平凡土地生长出致富新希望。对到经济薄弱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吸纳贫困村民就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鼓励他们充分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1)培育良好风尚。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文明乡风。树立勤奋、诚信、奉献的精神价值观,持续开展好儿媳、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尚。养成推崇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风气,使村民在不知不觉中精神面貌就发生变化。

(2)倡导新乡贤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作用,鼓励和动员品行好、有能力的企业家、技术人才、文化精英和创业成功人士返回家乡,以思想、技术、资本及社会影响力回报故乡,创业建设、助推公益。他们大多经历过市场经济风雨,见多识广,胸襟视野相对开阔,让他们致力于对贫困农户的教育影响,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让新乡贤成为当地乡村建设的“智囊团”、群众利益的“公道杯”、村政事务的“宣传员”、公益事业的“助推器”。尊重乡贤,引导乡村社会见贤思齐、见德思义,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正能量。

(3)加强农村基层综合治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文化整合功能,提高社区凝聚力。乡村振兴不能是乡村居民仍是一盘散沙,各过各的生活,而是相互之间协作,创造更好的生活。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完善乡村自治的各种制度。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

(4)发挥传统礼俗文化的现代功用,做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挖掘一批反映当地人文传统的乡村故事,把“崇孝、守信”的内涵渗透到文化建设中,让村庄有灵气。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将传统礼治与现代法治相结合,把各项法治要求融入礼中,通过日常生活中口口相传,使法治精神内化成农民的内在自觉,树立法律信仰。实现传统文化和法制精神融合,赋予农村新气质。

4.要加大特色资源、优势资源、闲置资源开发力度,发挥农村地区的生态优势,坚持“内修人文、外修生态”,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1)依托上级博物馆资源,从保护好古井、古屋、古树等具有文化底蕴的遗迹入手,从生活生产等方面收集大量村民过去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如做饭的炉具、犁地的耙子、打粮的磨盘等一件件实物,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运用现代手段修缮建设乡村史博物馆,建设乡村文化“地标”。保存乡土味道,留住“乡韵”,保护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以深入挖掘“记住乡愁”、“守住乡土”等为切入点,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发展集文化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

(2)筹建乡土民俗展示馆和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有庆祝丰收的节日、春节、清明和七月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规则、仪式和活动,深入挖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使乡村成为农耕文明的载体。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民画、柳编等更是“活”的文化,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对草根文化人才进行培养,鼓励他们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让农户以淳朴的审美情趣,用多彩多样的作品来装扮生活,活化与传承并行,鼓励文创产品创新发展“非遗衍生品电商”,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壮大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经济。

(3)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依托“十里菊香”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药文化展览馆和菊花药材加工园等景点举办菊花节;
依托阳河湾景区、千秋大罾和贝拉玫瑰园等景点举办玫瑰节;
举办进园赏花、游览观光、招商推介暨品味花茶、电商街开业等系列活动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要充分发掘整合自身资源,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系列文化旅游精品,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形成人人投入经济建设、参与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圍。

(4)利用当地农特产品资源的优势,创建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依托草莓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和农家乐,打造农业休闲主题旅游特色小镇;
发挥桑蚕产业优势,组建企业加工蚕丝被,让蚕丝被品牌闻名遐迩,打造丝绸小镇;
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加大对土特产品的开发力度,让每一个镇村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激发农民的主体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拉动贫困村民就业,让特色经济产业成为农户的持续增收的依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近六亿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在地包含着重视文化功能的要求。唯有文化,才能够让人尚善向上,知荣知耻,才能让乡村灵动起来、美丽起来,唯有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够让家园厚土泽惠后代、醇厚民风流芳千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砥砺奋斗,不断创新乡村文化形态,不断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用担当和智慧,让我们乡村的星云更加璀璨、天空更加蔚蓝、群山更加青翠、河水更加洁净、空气更加甜美、乡风更加文明、读书声更加脆亮、屋舍更加整齐俨然,不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字大学生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