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考察遗址心得

考察遗址心得

发布时间:2022-06-12 15:18: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察遗址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考察遗址心得

考察遗址心得6篇

第1篇: 考察遗址心得

清明时节雨纷纷,虽然哈尔滨没有雨,但是我的心却比下雨的天气,还要压抑。

清明,是一个祭奠死者的节日。第一次不能回家过清明,我的心情本就沉重,参观731部队遗址后,更是沉郁。世人皆知南京大屠杀,却少有人知731,或知731,却不知其暴行不输于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虽说暴行,但却因两军交战,即使发动屠城也在意料之中,但731部队却是不把中国人当人看,他们对于中国人的态度就如同我们做实验做一次用一次的实验原料。现在许多医学生要用动物做实验,却也遵循人道主义,例如解剖小白鼠,都是在一瞬间杀死小白鼠再进行实验。但是731部队对俘虏不存在任何人道可言。用人做实验已不为接受,他们居然全部采取活体实验,而且不进行任何麻醉,实验室里,活活痛死的不在少数。

或许很多人说:“毒气试验没有南京大屠杀死的人多。”虽然,在数目统计上731部队仅仅害死3000多人,与其他地方的动辄数十万的死亡人数相去甚远,但是,日军在东三省每发动一次细菌战,所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都是灭绝人性的。而且,它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是一部分人死亡,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人一辈子受毒气侵蚀,或是手脚腐烂,或是全身溃烂,这种伤害,我更宁愿那些人被一枪毙命,至少不用生不如死,被痛苦折磨一辈子。

或许对于中国最大的伤害,不仅仅是当时的,更是因为其历史性和未来性。日军战败后,石井四郎为寻求美国庇护,将实验所得数据全数交与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轻易发动一场针对中国人的不亚于731部队的细菌战。这是悬在所有中国人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

以前一直比较反感中国的仇恨式教育,我认为历史是在进步的,不能总以以往的事迹来评判现在的一国之民。参观731部队遗址后,我发现我错了,有些历史,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铭记不是为了复仇,不是为了仇视,不是为了民族主义,只是为了记住,那一段痛苦与狰狞,那一段血腥与暴力,那一段所有人都不想回到的过去。以史为鉴,强我国民,强我国力!

第2篇: 考察遗址心得

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心得

2018年7月13日,博维公司新机场运营筹备办公室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来到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钢工业遗址公园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和变迁。

走进首钢厂区,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经过首钢人不断努力、创新,自主研发的一些智能车库设备,让我们看到了首钢人并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通过努力和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智慧,在变革的大潮中继续前进,实现价值的不断提升。

随后,在时任高炉区党委书记高建国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首钢的高炉区,在当年首钢企业的核心区域,我们看到了高大的冶炼高炉、耸立的烟囱、粗粗的冷却塔,在高书记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了首钢的历史,这家始建于1919年的企业,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历经中华民国、日伪统治、国民党接收及新中国四个阶段,见证了中国民族钢铁工业在近代艰难起步,以及在新中国飞速发展的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首钢集团从一个年产几十万吨的小厂发展成年产3300万吨的大型集团企业。2001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钢铁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满足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新挑战,不断解决新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走进陶楼,这里原是厂部办公楼,现在是石景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图片展示,让我们了解到首钢在解放前历经沧桑,饱受磨难,新中国成立它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断成长壮大,八十年代跟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首钢不断科学发展,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成为中国钢铁企业脊梁的全过程。

2003年,在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新形势下,为了改善和提高北京市环境质量,按照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要求,2010年底以前,首钢整体搬迁到河北曹妃甸,而有着百年历史的首钢老厂区,将利用固有土地,厂房和设施,发展动漫,影视,展览,历史,游园等文化活动。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组委会同时落户首钢旧址。河北曹妃甸现已建起一个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

最后,高建国书记带领我们登上了石景山,俯瞰整个首钢工业园区,看到了依然矗立的厂区设备;
看到了水平如镜的群明湖;
看到了三高炉平台的旧址;
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火红的生产场面;
感受到了当年的繁忙景象;
感受到了首钢曾经的辉煌!

首钢人为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城市环境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后也将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和打造宜居城市、绿色城市的长远目标继续努力,这些都将作为我前进的动力和榜样。

作为民航人,在新机场建设运营工作的攻坚战中,我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为2019年9月新机场的顺利开航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新机场运营筹备办公室

李充

第3篇: 考察遗址心得

胶东抗战 风骨犹存

2015年七月下旬,我跟随系里进行“探秘胶东大地,寻访红色故事”的调研活动,我们一行人在烟威地区这片饱含红色遗迹的土地度过了难忘的几天。这次活动不仅是对胶东地区红色文化的一次调研,更是对我们一行每个人的一次洗礼。我们依次参观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赵疃村地雷战遗址和英灵山烈士陵园,处处皆受触动。

十勇士精神永存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乳山市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因山路陡峭,只能徒步上山,在高高的纪念馆门口眺望远方,山色青黛,朦胧一片。不禁想到,在同样的一片土地上,当代人看向远方,为风景;
而勇士们看向远方,为的是敌情。他们以牺牲为代价创造了太平盛世,可歌可泣。在马石山惨案中,我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整班、整排、整连的牺牲,仅仅1942年11月23日一夜,胶东军团就牺牲了400多名战士。马石山十勇士是战士们的代表,是战士的典型,纪念他们就是为了纪念所有的抗战英雄!在马石山上,有棵巨大的平顶松,枝繁叶茂,老人们说:“平顶松万古长青,是十勇士的精神不死。”年轻人也说:“平顶松茂盛,是十勇士的鲜血滋养了她。”

地雷战精神永存

“海阳的‘铁西瓜’,威名震天下,直把那日军,打发回‘老家’。”这首流传多年的歌谣,是对海阳地雷战最好的解说。我们来到赵疃村地雷战遗址旁,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颗大大的地雷模型。一路向上,便看到写有“地雷战精神永存”的丰碑岿然屹立在眼前。赵疃村是海阳地雷战的主战场,1995年8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海阳召开抗战胜利50周年大会,并在海阳赵疃村立碑纪念;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题“地雷战精神永存”的碑文于此。在石碑后,是几位烈士的陵墓,碑文句句书写着英雄血泪。后人们只能以此纪念他们,纪念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所有军民,但我们纪念,绝非只为不遗忘。我们要用这种精神,来激励整个民族!

英灵山烈士精神深入人心

英灵山烈士陵园影响力胶东地区的一代又一代人民,这是当地人民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而于1945年建立的一组由纪念堂、纪念塔、群雕、铜像以及烈士墓、碑、亭等建筑群组成的大型烈士陵园,这也是全国安葬烈士最多的一个陵园。

我们依级而上,翠柏环绕,整个陵园肃穆而庄重,石碑上介绍了许多胶东党政军抗战时期有光荣事迹的英雄们,如理淇、林江、任常伦等。站在烈士碑前看着远处的动车在轨道中平稳的运行,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心中生出对烈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敬重。他们生于那个年代,便造福了那个年代!“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丰碑,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不辜负前人的心情上路,来描绘这个时代。

我们回首历史,不是为了铭记仇恨和屈辱,也不是为了揭开伤口。在战争中,在被侵略中,整个民族都受了伤害,也许仇恨终有一天会被时间掩埋,伤口也会被时间愈合,但以史为鉴,教训不会被遗忘,我们不会再为人鱼肉,不会重蹈覆辙!

赵爽

第4篇: 考察遗址心得

清丰县单拐革命遗址考察报告
王瑞卿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党派营养与食品卫生副主任医师卫生科科长“五一”节后,在党校李老师带领下,我们到革命遗址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近十几年,清丰县筹资200多万元,对单拐革命遗址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并从北京、长春、广安等地征集史料和革命文物2000余件。修复后的单拐革命遗址重新展现了中共北方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和邓小平、宋任穷同志旧居。
1944年9月,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进驻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单拐随即成为冀鲁豫边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指挥中心。邓小平、宋任穷、杨勇先后在这里指挥了鲁西南等100多次战斗,收复解放70多座县城,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整风运动、民主民生斗争和大生产运动,同时建立了军工部,发展军工事业。单拐兵工厂就是在此时成功地制造出我军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
作为单拐村历史发展的见证人,今年90岁的陈遂修老人一提起邓小平,就显得格外亲切。1945年3月,邓小平由山西辽县出发,经太行、豫北交通线,到达单拐村。陈遂修说:“小平同志虽然在这里只生活了3个多月,但他为群众做了许多事,减租减息、抓生产、办工厂、建学校等。小平同志喜欢坐在房东大门口的上马台上与老百姓聊天,谈战争形势,谈群众生活。老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为了抓生产,军队开荒种地40亩,小平同志亲自在地里拉犁,累得满头大汗,群众看见就把自家的牛拉过去。小平却说,还是自力更生、出点力气好。农忙时节,他还让战士帮助群众收庄稼,快打快收,把粮食收藏好。说到这里,陈遂修老人唱起了小平同志

当年教唱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1955年,老人复员后在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40年。在他的多方奔走下,村里的所有革命遗址都得到了保留和修整。1984年6月,由省里投资修建的纪念馆正式落成,并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当时的革命历史,陈遂修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向组织提出担任义务讲解员的要求。在这期间,他为在校生、机关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逾百场,并捐献革命历史文物十多件。
我们分别参观了当年邓小平、宋任穷、杨勇等领导的旧居,这些经过了几十年风雨侵蚀的建筑,目前仍保存完好。村民们告诉我们,当年战斗之余,邓小平、宋任穷等经常到村民家唠家常,宣传革命道理。战士们一有空闲就帮助群众干农活,做家务,但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军民亲如一家。群众对战士们更是爱护备至。一次日本鬼子大扫荡时,我军72名伤员没来得及转移,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伤员藏起来,精心照料,没有使一个伤员落入敌人之手。鬼子为了找到兵工厂生产的弹药,抓走许多群众审问,但群众坚贞不屈,鬼子用刺刀别着他们的嘴巴,也没有一个人走漏一点消息。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革命老区的人民如今已经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经济条件,种植小辣椒,开展林木生产,发展养猪等农副业经营,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们看到,村里原来低矮的土坯房如今都变成了红砖瓦房及楼房,摩托车、自行车、电视机等也走入到寻常百姓家。村里还办起了预制厂和印刷厂,集贸市场也很红火。
国家为农民减负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64岁的胡银照在我们面前,掰着手指头,坦然地算着他这个5口之家土地负担的变化:

国家的“一贴一降”,负担减少了300多块。“政府为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减负,真是功德无量啊!”
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老一辈革命者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正在超越历史的沉重,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第5篇: 考察遗址心得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1年7期 
DOI:10.3969I/j.issn.1007—7545.2011.07.014 
内蒙赤峰翁牛特旗尖山子冶炼遗址考察 
李延祥,董利军,李丽辉,杨 菊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100083) 
摘要: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尖山子冶炼遗址开展田野考察和实验室检测。先后两次田野考 察采集到陶片、炉渣、矿石等遗物,认定遗址面积约为l万多ITI。。矿石、炉渣的检测显示该遗址使用尖 
山子矿区含铜锌为主的共生氧化矿石还原冶炼生产红铜,因矿石含有较高的锌矿物,因而形成含锌较高 
的炉渣。综合伴生陶片类型等信息,初步判断尖山子冶炼遗址年代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对围绕 
该遗址的进一步工作提出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冶金史;
尖山子冶炼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铜锌共生矿;
炉渣 中图分类号:K876.41;
K8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45(2011)07—0066—7 
Investigation on Jianshanzi Smelting Site in Wengniuteqi 
of Chifeng of Inner Mongolia 
LI Yan-xiang,DONG Li—j un,LI Li—hui,YANG Ju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determination are conducted on the Jianshanzi smelting site (N42。52 31.9 ,E1 19。12 7.2 )located in Wengniuteqi(Ongniud Banner),Chifeng Prefecture of Inner Mongolia.From the discovery of the clay fragments,slag and ores in twice field researches,the smelting 
site is about 1 0 000 m in area.The analyses on the ore and slag samples show that at the smelting site, 
the pure copper was smelt by using the Cu—Zn coexisting ores mined from the Jianshanzi deposite.The slag system is of the high ZnO content in the smelting process because of the high content of zinc in the ore.By 
comprehensively analysis of the clay fragment information etc,the Jianshanzi smelting site is primarily 
recognized belong to the Lower Xiajiadian Culture,the first bronze culture in North—east China dated as 
early as 4 200 ̄3 600BC.The suggestion and prospect for further works on Jianshanzi smelting site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Key words:metallurgical history;
Jianshanzi smelting site;
lower Xiajiadian Culture;
copper—zinc ore;
slag 
在辽西地区调查夏家店上层文化矿冶遗址过 程中,于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镇发现一处古代冶 炼遗址。遗址位于崔家营子村东约4 km处的尖山 
米,在方圆十几千米范围内十分醒目,当地居民或称 此山为敖包山,为与另一个附近的有著名考古遗迹 的敖包山相区别,本文取尖山子之名。古代尖山子 西北方以海拔约650 m处为中心应是一较大湖泊, 现已干枯并开垦为耕地,此湖北侧双山子前、东侧及 尖山子西北近湖处皆见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且遗物 较为丰厚,古湖泊中心偏西的现代耕地中发现有辽 
子东南侧,GPS定位仪实测地理坐标为N42。52 31.9”,E119。12 7.2 ,海拔728 rn,见图1。 
尖山子处于翁牛特旗敖包山矿区范围内,为一 徒然耸立的金字塔形状的孤立山峰,高出周围近百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7400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10BAK67B03)。 
作者简介:李延祥(1962一),男,辽宁调兵山市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冶金考古等方面的研究。 

第6篇: 考察遗址心得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Qiuci Grottoes and Other Buddhist Sites in Xinjiang
作者:朱建军[1] 作者机构:[1]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 出版物刊名:敦煌学辑刊 页码:167-172页 年卷期: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龟兹石窟;佛教遗址

摘要:2018年7月1日至12日,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十多位博士、博士生共同组成“青年学者丝路行”考察团,对新疆多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考察。文章在实地走访勘察与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龟兹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南疆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新形势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几点思考与建议等方面,就新疆龟兹石窟及佛教遗址的保护与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言。

推荐访问:遗址 考察 心得 考察遗址心得 考察遗址心得 参观遗址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