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课读后感(完整)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课读后感(完整)

发布时间:2022-06-08 08:48: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课读后感(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课读后感(完整)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读后感3篇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读后感篇1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6篇

【篇一】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文章指出,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直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可见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以发展的观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二】

2019年4月1日,第7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三点看法。

一、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古往今来,中国经历了众多朝代更迭,也经历过各种社会思潮起伏。在战火纷飞中,列强宰割时期,各种主义,各类道路都没有走通。最后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通过历史的结论和现实发展情况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二、解决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坚持改革方向,加快改革步伐。最初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照搬了苏联模式,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追求片面的工业发展。之后从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政企分开等具体做法。现在我们认识了国情,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加快改革开放,让先富起来的起到先锋带头作用,深入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解决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总结性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人民选择的道路才是发展的道路,学习借鉴别国优秀成功经验,但照搬照抄从来都不能得到成功,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搞中国模式,在实践奋斗中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就是要有这样的自信,必将把中国特色推向世界。

【篇三】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触良多,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剖析回答了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重大问题,为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学习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全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证明了的正确科学的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因此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迷失方向、走向邪路歧途。随着我国快速发展,以及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们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催生了新的理论,在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系统的回答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是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引我们社会主义取得成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二要增强党性修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政治思想建设,不断锻炼党性修养,增强我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坚定中国共产党人道路自信,永葆我党强大的战斗力。

三要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各个领域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历史也告诉我们,正是我们正确的坚持党领导,才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取得了发达国家几十百年才取得的成就。因此,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具有主心骨,才能更加坚定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的《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重要文章长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是做合格党员的首要标准。缺乏理想信念或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定力,也就会在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理想信念不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是在不断的信念教育和工作实践中锤炼出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初心和使命放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上,这是共产党人最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正是因为一些共产党人由于理想信念动摇,在外部环境的侵蚀下,丧失了坚守理想信念的初心和使命,最终得了“软骨病”。所以说,理想信念绝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见的。我们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常态化制度化,之所以在全党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增强共产党人对创新理论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认同,进一步增强共产党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共产党人能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指导我党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胜利,也将会指导我们党和政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夺取更多的果实。因此,我们必须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发展的观点。

首先,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大学》中有句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经济浪潮的到来,互联网思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我们的执政基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在不断变化,作为先进生产力和意识观念的我党治国理政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作为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也在不断深入发展,工作环境和工作重心也在不断调整变化。“共享经济”一度风靡了全社会,从单车、充电宝到房屋租赁的爱彼迎,“绿水青山”让我们不断深化绿色经济,持续推动经济的供给侧转型升级。

其次,发展也是稳定不变的。我们都知道,发展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的性质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目前进入脱贫攻坚的“深水区”,建设发展的成果不能立竿见影并不代表社会建设没有进步。作为基层公务人员,更应当认识到目前处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真抓实干才能扎扎实实实现脱贫攻坚的政治任务,才能给老百姓带来真实的收益。此外,发展坚持的原则和理念是一直不变的,我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始终不会变的。作为共产党员,应当时刻筑牢自己的思想防线,不断反省反思自己,以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这样的理念去衡量评价自己。

只要我们广大基层共产党员紧紧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引导,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必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开拓中前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一个又一个胜利。

【篇六】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90多年来,党和人民艰苦奋斗、创新创造、厚积薄发,创造出适合中华民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最伟大的“中国创造”和“中国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的密不可分。

道路学习要“入脑入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新党员、新干部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而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学习社会主义理论要与时俱进,要联系我国国情、国际社会大环境,将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切实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入脑入心”。

道路实践要“绞尽脑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坚定道路自信,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犹记得,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掷地有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啦”,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
犹记得,祖国幼子香港升起五星红旗,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
犹记得,改革开放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绞尽脑汁”勇于创新,敢于创造。

道路坚定要“肝脑涂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擅自改变、或偏离就必然意味着失败。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教条、顽固、僵化地坚持,而是与时俱进、创新与发展地坚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道路自信在迅速流转的时光飞逝中磨砺,在变幻莫测飞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中成熟。道路愈坎坷,信仰愈坚定,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对道路自信“肝脑涂地”,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各类公文写作技巧五篇

【摘 要】 公文标题写作不仅要注重严肃端庄规范,也讲究美学视觉韵味。本文选取独特的视角,从结构的严谨美、语言的简约美、表述的精准美、外观的规范美等方面试做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共同探究公文工作者美学素养提升之道。

【关键词】 公文标题 美学视角 结构 语言 表述 外观

标题是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则公文的“眼睛”,也是一个单位的窗口。公文标题写作是项严肃、庄重的工作,同样也是件需要运用美学原理的技术活。受特定行文目的和规定程式等因素的影响,公文标题与一般文章的标题不同,它要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文字简洁、格式规范。一则好的公文标题往往蕴含着可贵的美学因子,包括标题结构的严谨之美、语言的简约之美、表述的精准之美、外观的规范之美。这就要求公文撰制者、审核者加强美学修养,自觉从美学视角来审视和指导公文撰拟实践,不断提升公文整体质量、擦亮单位窗口形象。依笔者的浅见,公文标题之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题结构的严谨之美

一则公文标题,如同一个人一般,同样要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符合语法规范,既不能“缺胳膊少腿”,也不能“随机组装”、变换位置,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可商量的余地和任意变通的空间。关于公文标题的结构,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出了明确规定: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要求三要素必须兼具,不得随意省略成分,以标明由谁发文、为什么发文和用什么文种发文。严格来讲,除了这三个实词性元素,还包括两个虚词性元素,即发文机关名称和事由之间的连接介词“关于”、事由和文种之间的结构助词“的”。一般而言,这五个元素的顺序不能调换,要严格按照“发文机关名称+关于+事由+的+文种”的总体结构和规范格式进行排布。例如,《××集团有限公司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请示》,不能缺省介词“关于”,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请示》;
又如,《关于××集团有限公司推行全员健身活动的通知》,其中发文机关是“××集团有限公司”,不能挪位至介词“关于”之后,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推行全员健身活动的通知》;
再如,《××集团有限公司表彰决定》尽管标题三要素兼有,但要素之间缺少连接词,且事由未作具体说明,不能笼统用“表彰”二字概括,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表彰××××的决定》。

二、标题语言的简约之美

公文标题的简约之美主要反映在标题语言的简明扼要、精约简省。一方面,要尽量使用简单好记、通俗易懂的词语,方便阅读者记忆或转述,切忌冗长拖沓、晦涩难懂。一般来讲,公文标题以不超过三行为宜,如果字数确实过多,可以根据文件的主要内容、关键性词语等作合理简化。例如,《××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同志在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及关于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关于加强司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这则标题包括三个被印发文件的标题,看起来相当繁冗、复杂,对此可采取概述法,将印发文件名称概括统称为“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三个文件”,瘦身成“《××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三个文件的通知》”,如此则容易记住、便于传达,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另一方面,应力求语义简洁明确,言简意赅,力避重复累赘,让阅文者和受文单位“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一看便知公文主旨和行文目的,起到准确、有效地指导公务的作用。叙述事由时要用精炼浓缩的文字高度概括出正文的主题,避免事由中的动词同文种在字面和词义上的重叠,同时应注意词语的搭配得当,避免出现歧义和语病。如《××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请求××省财政厅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危房改造的请示》,事由显得比较啰嗦,其一,“××省财政厅”系文件主送机关,可不必在标题中赘述;
其二,“关于请求……的请示”系语义重复,属于“过度客气”;
其三,类似“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危房改造”这样的兼语短语可改用动宾词组形式表述成“拨付危房改造专项经费”更为简练。综合来看,这则标题若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拨付危房改造专项经费的请示》,则既礼貌得体又干净利落,彰显简约之美。

此外,对于有多层转发、批转关系的情况,公文标题的事由概述更应简明扼要。如某集团公司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已经转发的《关于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其标题如下:《××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转发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可见,一个标题中出现多个介词“关于”、多个助词“的”和多个文种名称“通知”,显得十分臃肿,读起来别扭,理解起来也困难,使阅文者不知所云。对这类公文标题的处理,可以省去中间的所有转发环节,直接由发文单位转发,并可省略两个“关于”和“通知”,因此这则标题可改为:《××集团有限公司转发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从转变文风、作风的角度而论,笔者认为,应当彻底扫除长期以来层层转发文件的积习,让一级转发一级、照搬照抄照转的做法退出历史舞台,为确保政令畅通、决策执行、精神落实赢得时间和空间。具体到涉及需要转发上级文件的情况,可以采用工作要点提取法,将上级文件中明确要求本单位贯彻执行和组织开展的工作,提取成本单位发文的事由,必要时可在事由前强调“贯彻/落实XX单位指示/要求”。据此,上例可做如下修改:《××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坚决落实国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厅要求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或《××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作为事由的核心元素,明确此次部署的安全生产工作与以往的不同或侧重,具体以上级文件中所作的专项要求为依据)。

三、标题表述的精准之美

这里的“精准之美”,其一是事由表述的精准性。公文标题中的“事由”应与内容高度相符、契合,要通过准确提炼,全面、清楚地反映出公文的主旨,避免出现事由概括不准、表意不清而引起歧义、费解甚至误解等问题。要使阅文者通过标题即可了解发文机关的行文目的,以及公文的基本精神和中心内容,从而提高公文阅读和流转的效率。例如,《××大学关于土地问题的请示》这则标题便让人无法从字面上获取关键信息,是单位想申请划拨用地还是转让现有土地,是解决校舍用地面积不足问题还是协调土地权属纠纷问题?属于典型的表意含糊,阅文者只能通读文件后才能得知发文机关请示的真正意图。特别是若出现同一单位需要在同一问题上多次发文的情况,不论是对发文单位还是收文单位,都会造成公文收发办理、档案查找借阅等多个环节的不便或麻烦。公司标题事由表述精准、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是文种选用的精准性。《条例》规定的公文种类为15种,不可随意生造文种或叠加文种名称。从公文标题中的文种使用,可以看出发文单位和收文对象的关系,也能反映出行文的基本意图。办什么事,用什么文种,这是拟制公文应当遵循的起码原则。公文文种的界限非常明确,文种的选用也是非常严格的,文种使用不对或不妥,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文的质量和效用,也会影响受文者的感受及其对文件的处理意见,直接关系到文中所反映的问题能否顺利得到解决,行文目的能否得以实现。比如,同样用于表彰和嘉奖先进,公文文种可用“令”“决定”“通报”,但三者在行文单位层级、表彰规格、适用范围、行文目的和侧重点、行文格式及发布形式、法定效力等方面又各异;
同样用于请求办理事项,上下级相隶属机关之间用“请示”,而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则用请求批准性“函”。因此,要深刻认识各文种的特点和彼此的联系与区别,切不可把行文方向弄错、把行文关系搞乱,以免造成笑话、贻误工作、影响形象。

毋庸置疑,一则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美的标题,能为公文整体质量添色不少,能引起公文流转办理者、审核阅批者的重视和好感,从而使公文得到有效传达和快速办理,否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公文处理效率和单位外部形象。这就要求广大文秘工作者从把好公文标题写作关入手,着力培养自身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共同提升公文处理工作水平。

四、标题外观的规范之美

除了标题结构的严谨之美、标题语言的简约之美、标题表述的精准之美,公文标题还要讲究外观形式的规范之美。一直以来,国家党、政、军等各类机关都对公文标题的美观性做了相应的要求。如2000年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公文标题的位置在“红色反线下空2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
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2012年版《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则进一步提出“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标题排列应当使用梯形或菱形”。

从规定中可见,公文标题排版的美观性主要体现在其所处位置、语句断行和整体排布形状上。当公文标题字数不多、可一行排下时,排版的美观性自然不成问题,居中排布即可。关键是标题字数偏多、需要分行排列时,应把握好标题排布的原则,即分行时须有所讲究,不要把各行上下对齐排成等长,行与行字数相差也不可太悬殊。有两行时,可排成“上短下长式”或“下短上长式”;
需三行时,可排成从上往下递减式的“倒梯形”或从上往下递增式的“正梯形”,也可排成“上下短中间长”的菱形。要避免使用上下长度一样的长方形或上下长、中间短的沙漏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断行时要避免割裂题意,尽量保持词或词组的完整性以及字数搭配上的匀称,不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的词组拆开排在不同行的首尾,回行时不要把人名、地名、单位名称等专用名词拆开,尽量保持词或词组的完整性,这是保持标题美观、庄重的一个重要方面。

毋庸置疑,一则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美的标题,能为公文整体质量添色不少,能引起公文流转办理者、审核阅批者的重视和好感,从而使公文得到有效传达和快速办理,否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公文处理效率和单位外部形象。这就要求广大文秘工作者从把好公文标题写作关入手,着力培养自身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共同提升公文处理工作水平。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读后感篇2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

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集中论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次重要讲话,一次是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另一次是2013年1月5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这两次讲话都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的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所包含的关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

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后,世人最关注的,就是以什么开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从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大视角出发,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之后不久,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具有理论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的重要文献,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纲领。

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作出了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从6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原理考察100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也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所谓“变”,就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教条式预测未来和规定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谓“不变”就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在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中已被雄辩地证明:它的基本原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老祖宗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老祖宗是马克思、恩格斯,要认祖归宗、正本清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内容没有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如果我们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连老祖宗都不认、都丢了的话,那我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飘到哪儿去了,北风来了随北风、西风来了随西风。认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祖宗,我们就会永远扎扎实实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越彻底,根扎得越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越好。

重申并进一步阐述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决定并坚定不移向前推进,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和经验,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要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时期。

邓小平曾这样说道:“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好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要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的这段话,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说得非常清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继承了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判断,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瞻仰邓小平铜像,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党史、国史,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作出明确回答: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习近平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出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道路在当代的集中体现。中国道路不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更具有深刻的时代必然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一条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强之路、共赢之路、创新之路。

现代化,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题。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苦苦探求富国强兵,使中国摆脱困境的道路。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再到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他们无一不是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力图把中国引向现代化的道路。然而,无情的现实将他们的愿望击得粉碎。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登上历史舞台以后,不但描绘了“四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而且将它付诸实践,使近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

中国道路是适应和推动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时所指出的:“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总书记的“鞋子论”不仅道出了中国新任领导人对于各国发展模式差异的认识和对国际秩序的主张,也彰显了中国的制度自信和对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同时以中国力量推动全世界发展的演进而实现。“中国道路”的成功,本身就是对世界文明的一次巨大贡献。近些年来,我们能够经受住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严峻形势而立于不败之地,众志成城战胜特大洪水、地震、非典等各种重大灾害的冲击,从容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前进。

道路决定命运,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说: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因此,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实拥护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模范实践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捍卫者。

党内精神懈怠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比如一些年轻党员干部,就有精神荒芜问题,其口袋问题解决了,脑袋问题出来了,有的人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玩个心跳。党内有些高级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也是有的。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的旗帜。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唯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才能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才能把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必须准备进行新的伟大斗争

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要认真领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这个重要思想,基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科学分析,有着深邃的战略思考。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变,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这些论述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这些风险和挑战归纳起来,就是发展迅速、成就显著,但问题累积、挑战很大,面临很多深层次、全局性、根本性、结构性的矛盾与难题。具体而言,经济方面,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重生产轻消费、重外需轻内需,国强民不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发展方式尚未有效转变,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制约凸显;
政治方面,政治体制改革需待深化,特别是公民参与机制与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亟待健全完善;
文化方面,赤裸裸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导致的违法犯罪,亟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通过制度有效地贯彻落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凝聚全民价值共识,避免中国社会陷入道德文化危机;
社会方面,利益诉求多样化,不同阶层与群体之间互相隔阂,改革成果没有实现有效共享。

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着许多重大的问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用“斗争”这两个字不为过。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研究新的历史特点,同时也需要我们认真地准备。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这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为之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

面对新的历史特点,必须用深化改革的方式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时,多次论及改革与道路的关系。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方面,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新的伟大斗争要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向前推进,必须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完成从大到强的飞跃,解决上述一系列躲不开、绕不过的历史性难题。这就要求做到两点:一是要始终朝着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方向用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反复敲打,绝不能搞反复折腾、形式主义的改革。二是每一步改革都必须从取得实效出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从而不断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动力,把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形成万众一心推动改革攻坚的强大合力。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强调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强调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开拓精神推进改革。把这些要求贯彻到底,改革攻坚就能取得实效,赢得群众支持,形成磅礴力量,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读后感篇3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一)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一

是什么让我们心情舒畅?《求是》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文章,我们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仿佛看到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我们幸福的生长在春风里,草地上、树梢上,百花齐放,草木吐绿,鸟儿欢歌。

在信仰动摇时找到欢歌

信仰象征着人类的理想,代表着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的渴望。周恩来在《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要以耐心说服诱导的精神,争取官兵和人民的信仰,团结他们在革命主义与政纲的领导下而坚决奋斗。”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这就涉及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世界观问题。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
唯有面对困难或危险,才会激起更高一程的决心和勇气。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让我们在信仰动摇时找到欢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在锐意进取中欢声齐唱

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

高山不爬不能到顶,竞走不跑不能取胜,永恒的幸福不争取不能获得。勤劳工作,诚恳待人是迈向成功的唯一途径。这与没有尝过辛苦而获得成功的滋味迥然不同。不下功夫,却能成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我们在锐意进取中欢声齐唱,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在敢于创新中高声欢唱

创新是发展的动能。习近平总书记讲:“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党员干部应当提高创新意识,在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更新格局。要着力破除“盆地意识”“山地思想”,打消“小富即满”“等着小康送上门”等思想,强化争先意识。各行各业的年度改革方案,不能原原本本照抄照搬上级的东西,而要根据本地实际设置课题、安排任务,多方调研、反复论证,先行先试,立足于解决一批突出问题。让我们在敢于创新中高声欢唱,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创新带来的红利。

心有信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信仰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为信仰努力奋斗的人。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斯大林在《悼列宁》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共产党人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我们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这种材料不是特殊钢,不是足赤金,而是比钢更坚韧,比金更闪光的东西――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
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唯有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我们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知之深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不仅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的提高确保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回顾艰苦卓绝的长征,红军战士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因为有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我们党才能在各种艰苦环境下战胜困难,不断取得胜利。

“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新形势下各种考验面前,广大党员必须不忘初心,高扬旗帜,始终胸怀共产主义的明灯,牢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信之笃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感染和传递给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和仁人志士。在四川凉山木里县森林火灾30名救火英雄在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巨大的火球瞬间吞噬年轻的他们。明知森林灭火存在不可预知的高风险,明知随时都可能付出宝贵的生命,但他们依然冲向火海,步履坚定、无惧无畏。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把美好的明天留给后人,把苦难的今天留给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和不屈不挠、战无不胜的动力源泉。

今天,无数党员干部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公而忘私、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同样源自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我们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行之实

学而后方知,知而后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理想信念不是用来谈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可能在空谈中达到,终究要见诸实践。这就要求广大共产党员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更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性体现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上,体现在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的具体实践中。

信念的坚定来自理论的自觉和实践创新的突破。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三

一条通衢大道,因有路边的指向牌,才让人能顺利抵达目的地。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前进的方向,也离不开科学伟大的思想指引。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二)

几个问题》一文,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和历史的抉择,强调了要坚持实事求是辩证对待改革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而变化发展,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从而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改造世界。新时代长征路上,“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朝着康庄正道勇立潮头才能行稳致远,涵养正确意识才能让行动实践铿锵挺立。航船渡海离不开灯塔,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定不能缺少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意识作“压舱石”,砥砺奋进、锐意前行,在精神信仰和伟大思想光芒照耀下,绽放绮丽芳华、践行初心使命。

涵养唯物论,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中国人民共同的选择。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树立唯物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由中国发展的社会实践决定的,从“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到“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被称之为中国新四大发明”,再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容置疑的必由的正确之路。

涵养历史观,明辨历史进程完整系统性。“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历史不是无中生有的“水中月”、更不是任人打扮的“雾里花”。以任何人为切割、片面否定的态度,观鉴历史、察之往事,都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甚至会“人云亦云,牛头马嘴”。“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孤岛”而是“链条”,评价任何历史进程都不能观“支流”而不观“主流”,如此坚持辩证联系的观点,客观精准地对待“来时的路”、才能果敢坚强走好“脚下的路”。

涵养发展观,激发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力。“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决定认识要不断向前推进。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指导思想不断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夯实中国道路自信的理论基础。党员干部在现实工作中,要汲取和永葆发展观,立足岗位、扎根领域,秉持创新创造的精神、焕发敢于思变的品格,勇于突破藩篱和束缚,多些“摸着石头过河”和“第一个吃螃蟹”的毅力和活力。

涵养实践论,砥砺锐意担当实干精气神。“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美好愿景经过巧手擘画才能成为现实蓝图。党员干部心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须坚决笃行以奋斗托举群众幸福的宏伟目标,荡涤担当使命、履职尽责的满腔豪情。一要“真干”,力戒务于虚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陋习作风,败坏党员干部队伍形象,戕害党和国家事业;
二要“久干”,干事创业永远在路上,人民群众对幸福追去无止境,替党尽忠、为民办事是一辈子和一生的事业,因而必然要下定恒心、坚决韧劲,准备打持久战和攻坚战;
三要“干好”,增进群众更多、更实在、更直接的幸福感在于党员干部的实干和实绩,任何不出结果的干事都是“白费力气”。既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不计得失、更要弘扬“成功必定有我”的艰辛付出,精益求精、叩磕实绩,把每项工作任务做实、压实、干出成效。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四

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这篇纲领性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申明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辟分析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党内存在的一些深层次思想困惑,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对国际社会存在的一些歪曲谬读,正本清源,条分缕析,进行了透彻回答,廓清了重大政治和思想理论是非,极大凝聚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思想共识。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在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之治”与“世界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进入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发展起来后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回答好“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稿,是党的十八大后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进行正本清源的雄文,拨开了历史重大关口的思想迷雾,这些重要思想观点,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新时代共产党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守正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斯大林在《悼列宁》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共产党人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我们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这种材料不是特殊钢,不是足赤金,而是比钢更坚韧,比金更闪光的东西――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
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唯有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我们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三)

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知之深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不仅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的提高确保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回顾艰苦卓绝的长征,红军战士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因为有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我们党才能在各种艰苦环境下战胜困难,不断取得胜利。

“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新形势下各种考验面前,广大党员必须不忘初心,高扬旗帜,始终胸怀共产主义的明灯,牢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信之笃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感染和传递给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和仁人志士。在四川凉山木里县森林火灾30名救火英雄在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巨大的火球瞬间吞噬年轻的他们。明知森林灭火存在不可预知的高风险,明知随时都可能付出宝贵的生命,但他们依然冲向火海,步履坚定、无惧无畏。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把美好的明天留给后人,把苦难的今天留给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和不屈不挠、战无不胜的动力源泉。

今天,无数党员干部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公而忘私、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同样源自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我们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行之实

学而后方知,知而后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理想信念不是用来谈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可能在空谈中达到,终究要见诸实践。这就要求广大共产党员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更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性体现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上,体现在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的具体实践中。

信念的坚定来自理论的自觉和实践创新的突破。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六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文章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且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实践证明,我国政治制度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习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七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文章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长期统治中国的封建帝制,但从本质上说.无论政治与经济仍然是封建专制占统治地位。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后为复辟帝制在政治思想上仍然维护封建的意识形态,政治结构仍然仿封建结构,经济上仍是封建地主所有制,袁世凯死后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时期,使得民不聊生,更别说发展和富裕了。

推翻了腐朽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生产关系从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变为基本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从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改变为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系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变化。从历 史实践看来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之路越走越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带来中国的繁荣兴旺,使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走向共同富裕。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跨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历史实践铿锵有力的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八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文章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青年党员作为时代先锋,兴国主力,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也要走好身为大国青年、共产党人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青年党员,要学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四)

理想信念引领工作、学习和生活,更要学会将理想信念贯穿到实践过程中,为解决具体问题指引前行方向,培养勇担时代的责任,坚定不移的信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定要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的利益,勤于奋斗、甘于奉献。只有真正做到不为付出而后悔,不为奉献而埋怨,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闪耀出光芒,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必由之路”。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越走越宽广,然而今天,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具有理想信念,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断绝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青年先锋,应始终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办实事的思想,脚踏实地,不骛虚声,在实干作为中彰显党员风貌,做到肯干小事、不惧大事、努力成事,不负组织的使命,不负人民的重托,走好愿成事、敢成事、能成事的必由之路,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九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才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正确道路,可总有些人保留着落后的思维,对新生的事物充满怀疑和抵制,不能正确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期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文章强调了我们党的道路问题,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强调了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文章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指出了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

之所以文章敢于强调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所依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正确的、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正确的、所拥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正确的,均是因为我们坚持“四个自信”,而自信源于我们成功地实践。

邓小平曾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证明我们所走的道路、依靠的理论、坚持的制度以及拥有的文化是否正确。我们的祖国在党的带领下,在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成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自信,都是成功的实践带来的,我们也会继续保持已有的成果。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先进的、可借鉴的经验,但“学道须当猛烈,始终确守初心。纤毫物欲不相侵”,无论外界如何评判,我们始终要坚持“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走好我们自己的道路,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读后感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习总书记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还坚劲,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信念坚定,就要排除西方妖魔化言论的干扰,更要对历史政治问题理性看待。孔子《论语》中孔子评价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评价历史伟大人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时,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因此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产生质疑。

千磨万击还坚劲,必须有清醒的认知。与时俱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党在改革开放41年之际才能取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等卓越成就。这些伟大的成就,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展现出不息的生命力。

千磨万击还坚劲,必须有不懈的奋斗。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龙马素有千里志,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