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

2023《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

发布时间:2023-01-02 18:48:03

《小蓝裙》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和批注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懂得要创造出更多的美,就应该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进步来影响别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

《小蓝裙》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和批注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懂得要创造出更多的美,就应该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进步来影响别人。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新课

  孩子们,在一个美丽的小镇里,人们个个穿着整洁美观,言行举止文明大方,公共场所遵守秩序,街上老人有人扶,盲人有人帮。说来也怪,这样高素养、高文明的形成竟和一条小蓝裙有关,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蓝裙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批注感悟

  1蹦读课文,结合编者的批注,思考:课文写小蓝裙引发了几次“不协调”的现象?用“”分别画出来。面对这些不协调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请把想法批注在旁边。

  2毖生交流汇报。

  出示画出的句子:

  ①原来小女孩的脸和上衣是脏的,与小蓝裙不协调。

  ②家里乱糟糟的,与穿着小蓝裙的漂亮女儿不协调。

  ③第二天,爸爸看到杂草丛生的庭院与家里的整洁很不协调。

  ④邻居们看到他们的房子如此干净整洁,觉得自己住的地方不对劲。

  (1)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画出的句子,抓住“脏——小蓝裙”、“乱糟糟——漂亮女儿”、“杂草丛生的庭院——家里的整洁”等的对比,理解“不协调”的含义。老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句子。

  (2)面对这些不协调,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批注说给大家听。学生交流批注,老师相机指导读相关段落。(如:谈到“小女孩的脸和上衣是脏的,与小蓝裙不协调”时,老师引导:是呀,每一位善良的爱美的人都想帮助小女孩梳洗干净,小女孩的妈妈当然也不例外。我们一起读第4段。学生读后评议,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特别是“哇,好一个漂亮的小公主!”在与前面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读出惊喜的语气)

  3毖生分组讨论。“一个月后,一条整齐清洁的街道就出现在这个城镇上。”为什么一条小蓝裙会改变一条街道?(抓住每一次由不协调到协调再引发新的不协调的变化,从而悟出一个道理: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从微小的改变开始;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4辈乱徊拢这个小镇还会有哪些变化?(可从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方面思考)

  小结:多让人惊喜的变化呀!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的一个共识:每个人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就能创造出更多的美。

  三、复述课文

  指导学生抓住4次“不协调”记住故事梗概,然后先在小组内讲,互相评议,再到班上讲。

《小蓝裙》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同文中人物对话、交流,体会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3、用自已的话概括三处“不协调”,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与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学:

  同学们,新学期又开始了,我们都怀着欣喜地心情走进了学校,进入了课堂,对于这学期的学习生活,你一定也有一些新的打算了吧,新学期,新气象,快来说一说你的希望和打算吧!

  是啊,生活中只要有美好的向往和打算,就可能会有更加完美的结果,也许一件小事就可以引发很大的变化,不信你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小蓝裙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板题

  二、自学:

  (一)自读课文。(师板书:正确、流利、有感情。)师:同学们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老师相信大家的朗读能力,现在我给大家出示这样一个朗读目标,请你按照自已的朗读水*,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达到哪个朗读目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二)要求学生按照喜欢的`学习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画一画,写一写。

  三、点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够通过自已的学习来解决问题,现在请大家说一说对问题的见解。

  A:故事的原因是这个学期谁最努力,对班级的贡献最多,老师就会亲手做一件“礼物”送给他(她)

  点拨:在文中第几段中,怎样读能表达出当时的情景,请一名学生读一读。

  B:故事的经过:小姑娘得到了一件小蓝裙引发了几次“不协调”使周围发生了很大变化。

  点拨:请找出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几次不协调,画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生边读,师边板书:小女孩,家里环境,庭院、房屋、街道、小镇。“不协调”

  讨论:你对哪一次“不协调”感受最深?有感情地读一读,从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情景设置:假如你是文中的一位主人公,当你看到“不协调”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四、总结:

  孩子们,你看,就由一件这样不起眼的小蓝裙引起了这样的一系列的变化,往往一个大的进步就是由很小的改变开始的,只要我们想要进步,就必须就改变自已。

  五、拓展:

  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不协调”?你有什么想法或做法?并将感兴趣的话题写下来。


《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小蓝裙的故事》教学教案3篇

《小蓝裙的故事》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借助批读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小的改变开始的,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美、发现美。

  3.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

  教材简析

  一条小蓝裙就引起了一条街道的变化,这多么让人惊奇啊!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老师送了一条漂亮的小蓝裙给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穿上后,妈妈发现了脏兮兮的小姑娘与漂亮干净的小蓝裙不协调,于是就把小姑娘梳洗干净,打扮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公主。可漂亮的小公主应该住在漂亮整洁的皇宫里,怎能住在乱糟糟的家里呢?于是,妈妈和小姑娘把家里收拾得焕然一新。爸爸回家看到家里这么漂亮,就开始整理庭院,粉刷墙面。三天后,一栋整洁亮丽的房屋出现在街道上。邻居们看到了小姑娘家漂亮的房屋,于是纷纷把自己的家收拾干净,打扮漂亮。最后整条街道都整齐清洁了。是的,我们生活中的事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人往往无力改变环境,但可以用一点巧心,通过改变自身来影响别人,让我们所处的环境更美好;我们每个人要想取得一个大的进步,首先从改掉自身的一个小小的缺点开始这个故事虽短,其中的寓意却无穷。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指导学生借助旁批,了解故事的线索,即由小蓝裙引发出的一系列从不协调到协调的地方,最后改变了一条街的状况。这篇文章蕴含的意义在于:改变往往是从小的地方开始,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本课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小蓝裙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因为出色的表现得到了老师亲手做的礼物一件小蓝裙。这件蓝色的小裙子使脏兮兮的小女孩变成了美丽的小公主,使脏兮兮的家焕然一新,使杂草丛生的庭院整洁起来,最后使整条街道都很清洁了。课堂上孩子们对文中提到的三次不协调理解得很到位。课后,我让孩子们在日记本上写一写这个小镇后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让我们看看孩子的日记吧

  《小蓝裙》后续吴汉

  很多年以后,那位小女孩成为巴黎服装设计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她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小镇,开了一家名为蓝裙子的服装设计公司。

  小女孩的服装设计款式新颖,穿着合身,舒适,很多人都喜欢穿她设计的服装,她还在世界服装大赛上拿过很多大奖,她是整个小镇的骄傲!

  一天,她的公司里来了一位蓝发碧眼的客人,请她帮忙设计一件适合自己穿的礼服。女孩子的助手们提出了很多建议:有的认为应该把礼服的颜色设计成为红色,这样充满活力;有的认为礼服的颜色应该是白色,这样显得很高贵;还有的认为礼服的颜色应该是黑色,这样更深沉一些可女孩子却认为,这些颜色都不符合这位客人的气质,她拿出笔,在设计纸上迅速地勾勒出一件蓝色的礼服在蓝礼服下面有轻盈的褶皱,白色的蝴蝶在腰间闪动,蓝色的腰带飘动在每一个观赏者的心中人人都被这样的设计吸引了,尤其是那满眼的蓝色,真迷人!

  很多人忍不住问女孩:怎么会想到用这样的蓝色?女孩子微笑着说:因为这颜色一直在我心里

  蓝裙子的故事张彤

  小女孩穿着这样漂亮的蓝裙子,真是高兴极了!几天都乐得合不拢嘴!

  新学期开学,女孩子依旧每天都穿着它。一天,由于女孩子着急上学,吃早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油弄到了蓝裙子上,可女孩子照样穿着它上学,同学告诉她:你的漂亮蓝裙子脏了。她不以为然:脏这么一点,没关系。

  上体育课的时候,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小蓝裙子上满是泥点子。回到家里,她还是没有把蓝裙子换下来,她的妈妈也没有帮她洗干净,再后来,小蓝裙子越来越脏了,家里也脏兮兮的,庭院里也重新杂草丛生,整条街又恢复了以前的脏面孔

  试想:如果小女孩在蓝裙子脏一点的时候就及时换下,如果她的妈妈可以督促并帮助她洗干净,如果她的爸爸还和以前一样把庭院清理干净,整条街道就不会恢复以前的旧面貌了!

《小蓝裙的故事》教学教案2

  第一课时

  一、谈话设疑,引入新课

  1、同学们,新学期又开始了,你们有哪些希望和打算呢?你们对生活有哪些美好的向往?

  2、孩子们,在一个美丽的小镇里,人们个个穿着整洁美观,言行举止文明大方,公共场所遵守秩序,街上老人有人扶,盲人有人帮。说来也怪,这样高素养、高文明的形成竟和一条小蓝裙有关,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蓝裙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词,不熟悉的地方多读几遍。

  2、 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认读,全班抢读。

  3、 分组朗读课文,比比哪一组读得通顺、流利。

  4、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请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起因:谁最努力,对班级贡献最多,老师会亲手做一件“礼物”送给她;

  经过:小姑娘得到了一件小蓝裙,引发了几次“不协调”;

  结果:邻居们也动手把整条街道清扫的整齐干净。

  三、作业:

  全体学生作业:1、写会本课的一类生字。

  2、熟读课文

  优等生作业:在书上做批注,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细读课文,批注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小蓝裙引发了几次“不协调”的现象?用“”分别画出来。面对这些不协调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请把想法批注在旁边。

  2、 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画出的句子:

  ①原来小女孩的脸和上衣是脏的,与小蓝裙不协调。

  ②家里乱糟糟的,与穿着小蓝裙的漂亮女儿不协调。

  ③第二天,爸爸看到杂草丛生的"庭院与家里的整洁很不协调。

  ④邻居们看到他们的房子如此干净整洁,觉得自己住的地方

  不对劲。

  (1)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画出的句子,抓住“脏——小蓝裙”、“乱糟糟——漂亮女儿”、“杂草丛生的庭院——家里的整洁”等的对比,理解“不协调”的含义。老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句子。

  (2)面对这些不协调,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批注说给大家听。学生交流批注,老师相机指导读相关段落。(如:谈到“小女孩的脸和上衣是脏的,与小蓝裙不协调”时,老师引导:是呀,每一位善良的爱美的人都想帮助小女孩梳洗干净,小女孩的妈妈当然也不例外。我们一起读第4段。学生读后评议,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特别是“哇,好一个漂亮的小公主!”在与前面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读出惊喜的语气)

  3、 学生分组讨论。“一个月后,一条整齐清洁的街道就出现在这个城镇上。”为什么一条小蓝裙会改变一条街道?(抓住每一次由不协调到协调再引发新的不协调的变化,从而悟出一个道理: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从微小的改变开始;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当你看到小蓝裙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你想说什么呢?

  4、 猜一猜,这个小镇还会有哪些变化?(可从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方面思考)

  5、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不协调的地方,说一说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小结:多让人惊喜的变化呀!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的一个共识:每个人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就能创造出更多的美。

  三、作业:

  全体学生作业: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写到积累本上。

  优等生作业:从文中体会到的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写出来。

  第三课时

  一、与文本对话

  1、讨论: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看到此情此景都会怎么想?怎么做?最想说些什么?

  2、老师为什么送小女孩一件小蓝裙?她可能有怎样的想法?

  3、熟读课文:体会人物的表现。

  4、组织小组同学讨论:怎样才能把课本剧表演好?

  (1)划分角色:根据故事情节和个人特长选择角色。

  学生可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女孩、父母、邻居、老师等,把他们当时的语言、心理或行为用一段话表达清楚。

  (2)艺术创编:想像他们在生活中还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可通过口头语言、形体语言等表现故事情节。

  ①可从鼓励、希望及教育的艺术角度谈自己的理解。 ②讨论如何丰富和创编故事情节;怎样才能把理解感悟到的内容表现出来;怎样更合理地给每个同学充分展示的机会等。注意时效,不要流于形式。

  ③把从文中体会到的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表现出来,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创新。

  (3)组织小组同学自主排练课文剧。

  二、作业:

  全体学生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预习下一课。

  优等生作业:把课文改变成一个小剧本。

  板书设计:

  小蓝裙的故事

  ↓

  小女孩

  ↓

  家里环境

  ↓ “不协调”——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庭院、房屋

  ↓

  街道、小镇


《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小蓝裙的故事》教学反思3篇

《小蓝裙的故事》教学反思1

  《小蓝裙的故事》主要讲了老师奖励给小女孩一件小蓝裙,于是出现一系列的不协调、不对劲。为了协调,小镇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变化的一个童话故事。

  遵照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查找资料,画出不懂的问题;课上小组合作完成预习题,老师围绕预习题进行反馈教学;课后每课每板块进行检测的形式。本节课让学生先自主识字,但检测时发现,有十多名同学生字词掌握得不好,尤其是协、励等字,写错的同学较多,看来生字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是不行的,在课文的朗读上,效果还可以,大多数同学能做到流利读文,但在反馈的时候,抓住重点词语不很、不、很不,应该让学生多读多理解,感受层层深入的关系。还有结尾处应该让学生想象一下变化后的小镇什么样,读出那种惊喜的感觉。

  最让人欣喜的是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不协调,全班一半以上的同学都用手指向教室的天花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教室天花板的水渍和整洁干净的教室不协调。是的,由于返潮天花板上黑色的水渍特别明显。是啊,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微小的改变开始的,我们只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就一定能创造美。


《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小蓝裙的故事教案3篇

【精华】小蓝裙的故事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蓝裙的故事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蓝裙的故事教案 篇1

  课题:

  1——1小蓝裙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6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借助批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小的改变开始的道理,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美。

  情感与态度:

  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突破点:

  1.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 绘声绘色讲故事。

  技术*台:

  生字词语卡片。

  情智在线: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10分)

  1.(板书: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曾

  听过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读一个故事。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20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5分)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5分)

  1. 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 朗读课文。

小蓝裙的故事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借助批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小的改变开始的道理,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美。

  3. 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 绘声绘色讲故事。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指导同学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10)

  1.(板书: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曾听过哪些故事呢?今天,俺们就自身来读一个故事。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俺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俺们自身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俺们在读中又会发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20)

  1.同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5)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安排预习内容。

  四、安排作业(5)

  1. 写自身喜欢的字或词语。

  2. 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学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3. 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绘声绘色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查检复习(7)

  1. 指名认读生字。

  2. 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28)

  1.引导同*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身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方“脏兮兮”“协调”“焕然一新”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街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化?”、“小姑娘的蓝裙子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呢?”

  2.同学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3.同学汇报自身的体会。

  4.都是小结: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的一认识:与美的事物不协调。假如俺们每个人都能要求自身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的话,俺们就能发明美,俺们的自身就是美了。

  5.教方法指导同学讲故事。

  ⑴指导同学抓住三“不协调”和三“不对劲”来记住这个故事。

  ⑵指导同学在讲故事时注意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做到绘声绘色。

  ⑶同学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评议,比一比谁讲得好。

  ⑷自愿者讲给全班听。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三、作业设计(10)

  1.比一比,再组词。

  唤( ) 两( ) 冻( )

  焕( ) 俩( ) 栋( )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俺不小心把手划破了。

  手被俺不小心划破了。

  ⑴老师亲自把一件礼物送给了小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俺和妈妈把家里收拾得焕然一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老师送小蓝裙——小姑娘变成“小公主”

  母女收拾屋子——家里焕然一新 改变往

  小蓝裙的故事 往从小

  爸爸整理庭院——房屋整洁亮丽 的开始

  邻居行动起来——街道整齐清洁

小蓝裙的故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借助批读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小的改变开始的,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美、发现美。

  3.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

  教材简析

  一条小蓝裙就引起了一条街道的变化,这多么让人惊奇啊!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老师送了一条漂亮的小蓝裙给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穿上后,妈妈发现了脏兮兮的小姑娘与漂亮干净的小蓝裙不协调,于是就把小姑娘梳洗干净,打扮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公主。可漂亮的小公主应该住在漂亮整洁的皇宫里,怎能住在乱糟糟的家里呢?于是,妈妈和小姑娘把家里收拾得焕然一新。爸爸回家看到家里这么漂亮,就开始整理庭院,粉刷墙面。三天后,一栋整洁亮丽的房屋出现在街道上。邻居们看到了小姑娘家漂亮的房屋,于是纷纷把自己的家收拾干净,打扮漂亮。最后整条街道都整齐清洁了。是的,我们生活中的事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人往往无力改变环境,但可以用一点巧心,通过改变自身来影响别人,让我们所处的环境更美好;我们每个人要想取得一个大的进步,首先从改掉自身的一个小小的缺点开始这个故事虽短,其中的寓意却无穷。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指导学生借助旁批,了解故事的线索,即由小蓝裙引发出的一系列从不协调到协调的地方,最后改变了一条街的状况。这篇文章蕴含的意义在于:改变往往是从小的地方开始,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本课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小蓝裙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因为出色的表现得到了老师亲手做的礼物一件小蓝裙。这件蓝色的小裙子使脏兮兮的小女孩变成了美丽的小公主,使脏兮兮的.家焕然一新,使杂草丛生的庭院整洁起来,最后使整条街道都很清洁了。课堂上孩子们对文中提到的三次不协调理解得很到位。课后,我让孩子们在日记本上写一写这个小镇后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让我们看看孩子的日记吧

  《小蓝裙》后续吴汉

  很多年以后,那位小女孩成为巴黎服装设计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她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小镇,开了一家名为蓝裙子的服装设计公司。

  小女孩的服装设计款式新颖,穿着合身,舒适,很多人都喜欢穿她设计的服装,她还在世界服装大赛上拿过很多大奖,她是整个小镇的骄傲!

  一天,她的公司里来了一位蓝发碧眼的客人,请她帮忙设计一件适合自己穿的礼服。女孩子的助手们提出了很多建议:有的认为应该把礼服的颜色设计成为红色,这样充满活力;有的认为礼服的颜色应该是白色,这样显得很高贵;还有的认为礼服的颜色应该是黑色,这样更深沉一些可女孩子却认为,这些颜色都不符合这位客人的气质,她拿出笔,在设计纸上迅速地勾勒出一件蓝色的礼服在蓝礼服下面有轻盈的褶皱,白色的蝴蝶在腰间闪动,蓝色的腰带飘动在每一个观赏者的心中人人都被这样的设计吸引了,尤其是那满眼的蓝色,真迷人!

  很多人忍不住问女孩:怎么会想到用这样的蓝色?女孩子微笑着说:因为这颜色一直在我心里

  蓝裙子的故事张彤

  小女孩穿着这样漂亮的蓝裙子,真是高兴极了!几天都乐得合不拢嘴!

  新学期开学,女孩子依旧每天都穿着它。一天,由于女孩子着急上学,吃早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油弄到了蓝裙子上,可女孩子照样穿着它上学,同学告诉她:你的漂亮蓝裙子脏了。她不以为然:脏这么一点,没关系。

  上体育课的时候,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小蓝裙子上满是泥点子。回到家里,她还是没有把蓝裙子换下来,她的妈妈也没有帮她洗干净,再后来,小蓝裙子越来越脏了,家里也脏兮兮的,庭院里也重新杂草丛生,整条街又恢复了以前的脏面孔

  试想:如果小女孩在蓝裙子脏一点的时候就及时换下,如果她的妈妈可以督促并帮助她洗干净,如果她的爸爸还和以前一样把庭院清理干净,整条街道就不会恢复以前的旧面貌了!


《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蓝树叶》教学设计3篇

《蓝树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初步理解新词在本课中的意思,能认读“惹、皱、脸”三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应用。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绿色、红色、黄色、棕色)

  2、那么,谁见过蓝色的树叶呢?为什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 课,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板书课题:《蓝树叶》。

  二、进入新课: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借、吞、吐、趴、等、盒、削、眉、由

  在读生字的过程当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

  皱眉、借铅笔、趴在、削铅笔、不由得、吞吞吐吐、盒子、惹人喜爱、脸红

  3)自己练习读

  4)指名读,比一比谁读的正确。

  5)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

  吞:上下结构的字,上边是一个“天”字,第一笔容易写成撇,教学时应注意提醒学生。

  盒:这是一个形声字,上声下形,上边的“合”与“盒”字同音,下边是一个皿字底。

  削:这是一个形声字,左声右形,右边是个立刀旁,用刀子削。

  眉:学生容易将“目”写成“日”,可引导学生想一想,“眉”的下边为什么是“目”。

  4、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打手势告诉老师。

  2)指名分段读,听一听谁读的正确、流利,进行评价。

  3)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绿树叶找不到绿色彩笔,向旁边的林园园同学借。可是林园园却舍不得把心爱的笔借给她,找各种借口,最后李丽只好画了一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三、练习巩固:

  1、小组为单位共同练习:

  1)请你们小组共同复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小组之间互相出题目考查,合作学习小组长留下进行监控。

  例如:

  看拼音写词语;

  听写词语;

  组词;

  读句子;

  读课文;

  ……

  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展示学习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让学生打开语文书看课后的第二题,观察每个生字的占格情况。

  2)让学生说说眉、借、由的占格情况。

  3)在书中练习描写。

  4)进行展示,进行表扬,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抄写难字、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中林园园认识到自己没有帮助同学而感到羞愧这件事,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助人为乐,互相帮助。

  2、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了解人物的特点

  3、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并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并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如果给你一片树叶,请你为它涂上颜色,你会涂什么颜色,为什么?

  (绿色、红色、黄色……根据树叶在不同时间的颜色不同而定。)

  2、今天,我们课文中的主人公李丽画了一片蓝树叶这是为什么呢。

  3、齐读课题《蓝树叶》。并进行板书。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分段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绿树叶

  找不到绿色彩笔,向旁边的林园园同学借。可是林园园却舍不得把心爱的笔借给她,找各种借口,最后李丽只好画了一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李丽是怎样向林圆圆借绿铅笔的?

  2、指名说一说:

  (第一次李丽小声问林圆圆可不可以借绿铅笔用一下,林圆圆说自己还没有画完;第二次李丽等她画完向她借,她担心李丽把她的笔尖弄断;第三次林圆圆再三嘱咐李丽要注意这注意那,李丽一再表示会小心,只画树叶和小草;第四次林圆圆皱着眉嫌李丽画得太多,这一次,李丽没有再接林圆圆的铅笔。)

  3、整个借笔过程,课文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写具体的。自由读,找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体会体会。

  4、根据所画内容,练习有语气的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李丽的话应读的比较温和,是耐下心来尽可能按照林圆圆的意思办,尽量不给林圆圆添太多麻烦,她一心想画一片漂亮的绿树叶,所以在林圆圆显示出不愿借的情况下,李丽尽量迁就、忍耐;林圆圆不愿帮助别人,当李丽向她借时,她是吞吞吐吐,想办法拖时间或找别的借口,面对同学,她不好意思不借,但心里又舍不得,于是小气的她就嘱咐这嘱咐那。读她的话,应读出那种不情愿、小气、挑剔的语气。)

  3)小组练习分角色有语气、有表情的朗读。

  4)全班范围内有语气朗读。

  5)评一评谁的语气好,为什么?

  5、当林圆圆看到李丽本上的蓝树叶时,不由得脸红了。此时她会怎样想?

  后悔自己的小气。

  从来都没见过蓝树叶,李丽把树叶画成蓝色,也是迫不得已。这都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因为树叶是蓝色的影响李丽的成绩,那自己真是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

  李丽是我的同桌,现在同桌有困难,我却推三阻四,真是不应该。

  如果哪天我忘带彩笔,李丽也这样对待我,我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呢?

  ……

  (三)、联系实际,说说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做?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结合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

  教师小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类似的事,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只有这样,才不会有蓝树叶的遗憾。

  三、有语气的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

  3、进行全班展示:分角色朗读,最后评价。

  四、作业:

  1、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句。

《蓝树叶》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2、读懂课文,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难点:

  1、懂得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2、懂得李丽为什么不接林园园的铅笔,及林园园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不由得脸红了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蓝色的树叶。

  2、复习词语。

  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过渡:李丽为什么跟林园园借绿铅笔呢?我们一起学课文第1自然段。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李丽为什么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

  (2)生边读边找答案,用“ ”划出来。

  (3)看图1,找哪个是李丽,哪个是林园园。

  (4)指名说答案。

  过渡:林园园借给李丽绿铅笔了吗?最后她画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你从课文的第几段看出来的?(第5自然段)。下面我们就学习第5自然段。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问: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2)观察图2。

  问:林园园看什么?脸色怎么样?心情怎样?又是怎么想的?

  (3)观察完图后,讨论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

  (4)指导朗读。

  我们读这段应该把李丽认真画的态度读出来,还要把林园园羞愧的语气读出来。

  试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语:为什么李丽没有接林园园的绿画笔?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2~4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问:李丽向林园园借画笔,林园园愿意不愿意借给她,你从哪看出来?

  理解:“已经、吞吞吐吐”的意思。

  (2)看图1。

  先看林园园画的树叶,再想林园园说的话,说明什么?(不愿意借彩笔)

  (3)指导读对话。(有语气)

  过渡语: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笔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我们学习第3自然段。

  4、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问: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画笔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李丽听了之后说了什么?

  (3)请2名同学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

  过渡语:当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林园园听后借给李丽铅笔没有?我们继续往下学。

  5、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

  思考:

  ①林园园说话时用了三个什么词?说明什么?

  ②当李丽说还要画小草时,她又说什么了?怎么说的?

  ③“皱着眉头”说明什么?

  (2)分小组讨论3个问题。

  (3)指3个小组汇报结果。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自然段。

  6、指3名同学每位同学读一段,读2~4段。

  思考: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指名回答问题。

  四、分角色朗读全文。

  讨论:如果你在她们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

  老师看板书总结全文。

《蓝树叶》教学设计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二、教材说明

  本课讲了一件发生在美术课上的事。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树叶时找不到绿铅笔,她向林园园借,林园园找出各种理由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绿铅笔借给她,后来李丽只好用蓝铅笔画出一片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课文内容真实、生动,贴近儿童生活,有着较强的生活气息。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懂得要有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趴:不要读成bā。

  吐:多音字,在本课读tǔ,不读tù。

  “借、吐、趴、削、由”几个字,可借助熟字“错、土、八、消、田”识记字形。注意提示“眉”的外边不是尸字头。“吞”要和“蚕”区分字形。

  2写字教学。

  “等、断、盒”三个字不容易写好,要重点指导。

  等:第九笔“横”要长。

  断:先写“”,再写“”,最后写“”。

  盒:上面的“合”要写扁一些,整个字体不能太长。

  (三)词句教学

  词语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切忌让学生死背词语解释。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想象词语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清楚地说出某个词的意思,如“连忙”一词,可采用让学生换词的方法理解,“连忙”就是马上、立刻、急忙、赶快的意思。理解“吞吞吐吐”一词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体会,知道林园园不愿意把笔借给李丽。

  二至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要抓住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时,林园园说的四句话和说话时的态度、动作来理解。

  课文第五自然段,理解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本文的难点。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课文结尾以“蓝”、“红”作对比,说明林园园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对。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林园园不借绿铅笔给同学,只是有些舍不得,并不是存心不帮助别人,并且她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信她以后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四)朗读指导

  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多大困难。教学时老师应注意留足时间让学生多读,通过朗读去体会林园园不愿借笔而多次找借口,后来看到李丽画的蓝树叶时又不免有些内疚的心情以及李丽急于借到笔的诚恳态度。进行朗读指导时,可借助书上的彩图和老师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去体会林园园和李丽的不同心情,然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可组织学生同桌分角色读,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全班分角色读时,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的角色。

  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反映人物的思想,读好对话是这篇课文朗读指导的重点。如李丽说的三句话分别要用请求、商量、诚恳的语气来读;林园园的四句话分别读出矛盾、担心、吝啬、不乐意的语气。教师要指导学生扣住人物说话前的提示语,练习朗读,例如:李丽说话时是“小声”地、“连忙”说;林园园是“吞吞吐吐”、“皱着眉头”说。反过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读。例如:林园园说“还要画小草?”就不能只读出问话的语气,还应读出不高兴的语气。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用什么语气读,而应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

  (五)练习提示

  第一题,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可在学习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

  第四题,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做。要启发学生说真话。即使有不当的想法或做法也没关系,教师可以给予引导。

  (六)扩展活动

  收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小故事,开一个“夸夸XX”的主题会。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引题激趣。

  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提问:你们见过的树叶有什么颜色?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题,请学生找疑点质疑:树叶为什么是蓝色的呢?唤起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去读。其目的:(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抓住人物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勾出李丽和林园园说的话,并思考:(1)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2)是怎样说的?(3)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通过抓对话,使学生了解李丽和林园园的想法,并在朗读中感受体会。

  2在学生抓住每一处对话,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再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思想,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有表情地读对话。

  3紧扣课文最后一段,以“林园园的.脸为什么会红”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找借口推却是不对的。我们从小就应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四)指导朗读。

  1放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2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3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

  对于课后第四题,教师可适当创设情景,再让学生回答。如:在街上遇见了一个走失的小弟弟,你该怎样做?如果你的同桌忘带橡皮了,你该怎样做?尽量使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


《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3篇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学《小石城山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课为选修2第一课,为第一个单元“唐宋记游散文”的切入点,学好本课,为“唐宋记游散文”的学习阅读作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二、教学目标

  1.读懂文意,理解小石城山景观的特点。品悟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2.利用“激趣导学互动评价”教学环节,运用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散文写法。

  2.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师生一起大声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老师随时正音。

  可能会错读的字:垠(yín)睥睨(pìnì)疏数(cù)偃(yn)仰傥(tng)

  师生再次一起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比较前后效果。

  2.学生再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请读第一句,说说“有积石横当其垠”中的“横”字能否改成“立”,为什么?

  不行。“横”意在磅礴,“立”意在笔直和高耸。此处强调的是积石的多而大,以致阻塞了去路。另外,“横”(去声)有意外之意,如“飞来横祸”。此处用“横”字,除了能表明积石形态的磅礴之外,更有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味道,使作者跋涉山岭的疲惫、西出无所得的失望一扫而空,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②请读二、三两句,说说“窥之正黑”中的“窥”字是什么意思?

  “窥”,不仅仅是“看”。有个成语“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大家不能简单的翻译成“拿着竹筒看豹子,只看见一个斑点”,豹子是危险的动物,观察者自然是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深怕惊动了豹子。另外还有“偷窥”等。所以“窥”表面上是“看”的意思,实际上带有感情和动态感,应理解为“仔细地看”。这样理解也正好吻合洞“正黑”,窥探须谨慎的语境,也把作者小心翼翼、探身瞭望的动作生动地再现出来。

  ③请读最后一句,作者认为“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即更加奇特、奇丽,为什么说更加,而不是“奇”?

  3.教师小结第一段写景状物的内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第一段,读出作者探幽的心情变化。(注意强调“横”的意料之外、“窥”的小心翼翼、“益奇”的直抒胸臆。)

  4.学生再读第二段,思考问题。

  ①请翻译“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②作者仅仅因为美不胜收的山石被弃置于偏僻荒芜之地而质问造物主吗?是否还寄寓着其他的情感,联系作者的处境、身世谈谈你的看法。

  绝佳美景,千年无售,作者认为造物者是劳而无用。他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也为被贬荒远已长达八年之久的自己发声。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真是“一腔心事付幽胜,多少凄楚烟水中”啊!所以,他更多地质疑正义与公理的所在。

  5.再读课文,总结提升。

  ①请学生再次赏读全文。

  ②试翻译比较以下三段内容相近、情感有异的文字,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强调险远之处有奇景,但表达的感情迥异。

  柳宗元句,意思是奇丽之景不应埋没偏远之地,而应生得其所,名为替险远奇丽之景鸣不*,实则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

  王安石句,是对险远之处有奇丽之景的认可,是借探访奇景之名,表达人要立志的主题。

  *句,则是对险远之处有奇丽之景的赞美和欣赏,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充满了革命的战斗的快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皆因作者而不同,这是古人为文的常用写法。学用、善用,必能助作文事半功倍。

  6.作业

  阅读《永州八记》,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然后以《******记》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写出生动的细节、真实的感悟。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能力目标: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2、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再加上有工具书的帮助,因此已具备了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3、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且高二文言文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还不够浓厚,只求掌握文言知识点,对文章内容则不太关注。

  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是最后一篇。作者借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议论造物者的有无,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粤教版教材把本文置于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的第一课,让学生品读山水游记鼻祖柳宗元的作品,体会文中的人文情怀与志向的表白,以及物我相融的意境与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二、诵读感知,理清层次。

  生齐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发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情感。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

  三、诵读想像,品赏奇景。

  生读第1段,思考:

  1、在山水游记中,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抓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小石城山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字答。

  明确:“奇”。

  2、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四、诵读探究,领悟深情。

  面对如此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情感,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生齐读,思考:

  1、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怪。

  2、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明确:借题发挥,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与愤懑之情。

  3、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为何这样说?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小组讨论)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足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实现他的抱负。

  4、小结: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由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评价本文“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地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五、品读意境,深化情感。

  1、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2、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感。所以,这篇文章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生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

  正是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包含了作者的志向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

  六、动手实践,延续情感

  1、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文学史上那些出神入化的文章,多是被贬官之人所作。如果屈原不是被流放,就不会有传世名著《离骚》的问世。同样,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谈谈你对*“贬官文化”的看法?

  2、修改、完成学案。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学《小石城山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课为选修2第一课,为第一个单元“唐宋记游散文”的切入点,学好本课,为“唐宋记游散文”的学习阅读作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二、教学目标

  1.读懂文意,理解小石城山景观的特点。品悟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2.利用“激趣导学互动评价”教学环节,运用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散文写法。

  2.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师生一起大声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老师随时正音。

  可能会错读的字:垠(yín)睥睨(pìnì)疏数(cù)偃(yn)仰傥(tng)

  师生再次一起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比较前后效果。

  2.学生再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请读第一句,说说“有积石横当其垠”中的“横”字能否改成“立”,为什么?

  不行。“横”意在磅礴,“立”意在笔直和高耸。此处强调的是积石的多而大,以致阻塞了去路。另外,“横”(去声)有意外之意,如“飞来横祸”。此处用“横”字,除了能表明积石形态的磅礴之外,更有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味道,使作者跋涉山岭的疲惫、西出无所得的失望一扫而空,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②请读二、三两句,说说“窥之正黑”中的“窥”字是什么意思?

  “窥”,不仅仅是“看”。有个成语“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大家不能简单的翻译成“拿着竹筒看豹子,只看见一个斑点”,豹子是危险的动物,观察者自然是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深怕惊动了豹子。另外还有“偷窥”等。所以“窥”表面上是“看”的意思,实际上带有感情和动态感,应理解为“仔细地看”。这样理解也正好吻合洞“正黑”,窥探须谨慎的语境,也把作者小心翼翼、探身瞭望的动作生动地再现出来。

  ③请读最后一句,作者认为“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即更加奇特、奇丽,为什么说更加,而不是“奇”?

  3.教师小结第一段写景状物的内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第一段,读出作者探幽的心情变化。(注意强调“横”的意料之外、“窥”的小心翼翼、“益奇”的直抒胸臆。)

  4.学生再读第二段,思考问题。

  ①请翻译“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②作者仅仅因为美不胜收的山石被弃置于偏僻荒芜之地而质问造物主吗?是否还寄寓着其他的情感,联系作者的处境、身世谈谈你的看法。

  绝佳美景,千年无售,作者认为造物者是劳而无用。他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也为被贬荒远已长达八年之久的自己发声。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真是“一腔心事付幽胜,多少凄楚烟水中”啊!所以,他更多地质疑正义与公理的所在。

  5.再读课文,总结提升。

  ①请学生再次赏读全文。

  ②试翻译比较以下三段内容相近、情感有异的文字,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强调险远之处有奇景,但表达的感情迥异。

  柳宗元句,意思是奇丽之景不应埋没偏远之地,而应生得其所,名为替险远奇丽之景鸣不*,实则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

  王安石句,是对险远之处有奇丽之景的认可,是借探访奇景之名,表达人要立志的主题。

  *句,则是对险远之处有奇丽之景的赞美和欣赏,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充满了革命的战斗的快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皆因作者而不同,这是古人为文的常用写法。学用、善用,必能助作文事半功倍。

  6.作业

  阅读《永州八记》,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然后以《******记》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写出生动的细节、真实的感悟。


《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小青石教学设计

小青石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青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青石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讲小青石的生活经历,形象地阐明了生活的意义:默默无闻地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

  教学难点:

  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教学构想:

  揭示学习内容及自学要求,组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然后评议,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2、按照预习要求检查预习情况。

  ⑴起初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

  ⑵后来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

  ⑶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小青石的快乐?找出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句子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考虑段意。

  2、分小组讨论分段情况。

  3、集体讨论交流,指名回答。第一段:讲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青石和小黑石生活*静;第二段:讲小青石和小黑石对生活的截然相反的态度;第三段:讲小青石被运往都市,为自己的理想即将实现而满腔欢喜;第四段:讲小青石被制成混凝土铺在道路上;第五段:讲小青石认为自己找到了最有意义的生活。

  三、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进一步自学

  1、明确自学要求。

  ⑴工人把小青石铲去干什么了?

  ⑵小青石是怎样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的?

  ⑶小青石在成为混凝土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小青石在没有成为混凝土时,说:“这样的生活,我讨厌了”、“老是停留在这里真闷得要死了”。后来实现了到都市里去的想法,所以很“得意”,觉得“总比闷在岸滩上强”,在小草里也是“满心欢喜,并不嫌颠簸得难受,反而觉得异样的舒服”。接着被铺在道路上,透不出一丝气“只得闷声不响”,再后来完全改变了模样,已经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它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不晓得怎样才好”。最后,小青石“看见许多许多的人的脚”它的意思又变了,“它觉得非常快乐”。)

  2、为什么小青石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小青石会觉得快乐?

  3、小青石认为什么是最有意义的生活?齐读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

  4、“要像我这样稳定不动,生活才有意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小青石的“稳定不动”和小黑石认为的“石块天生就是稳定不动”的“稳定不动”有什么不同?(同样是“稳定不动”,但小青石认为自己的“稳定不动”是更有意义的。因为小青石“是为大众服务的”。)

  四、再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要求: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桌讨论交流。

  3、集体讨论。(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小青石的生活经历,形象地阐明了生活的意义:“默默无闻地为大众服务,才是最快乐的事情,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五、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全文。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分清课文的主次》。

  板书设计:

  20小青石

  厌倦*静的生活,渴望成为有用的材料

  实现入城的理想,得意;

  被搅拌,头昏脑胀,生气;

  成为铺路石,快乐

  课后小记:

小青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一些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的条理,结构等。

  4、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在于做有益于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小青石对人生道路,生活意义认识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小青石的变化过程,使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导入板书小青石师读课题,师生齐读。

  个别词学读,针对学生读出的不同语气,问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针对学生回答,适当总结补充。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知道了关于小青石的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师相应补充。

  师:看来同学们都用心地去预习了,除了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老师再适当补充点内容,这篇童话呢是叶圣陶先生写的,它原先分为两篇,一篇名为《到都市里去》,另一篇为《它支持着大众的脚》。

  二、整体感知⑴自由朗读课文师:今天这节课呢,让我们一起仔细地来欣赏这个童话,请每个同学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可打个问号。

  ⑵教学主要内容。

  师:现在我们已经读了课文,对于课文,你一定有了些许收获吧,这篇童话呢,通过小青石与小黑石之间的对话,说出了他们的理想还揭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那么这则童话具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屏幕上的提示说一说。

  人别同学回答——一齐填——学生自己说一次,课件出示:

  提示:这篇童话讲了小青石不安于过*静舒适的生活,要到都市里去,后来,工人把小青石运到都市里铺在马路上,它觉得这才

  是最快乐的事情,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⑶教学生字新词出示一些易写错,较难写或难理解的字词,将其放在具体句子中,(课件)

  a、师:好,现在我们来看屏幕上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谁能带着大家读一读这些加点的字。

  同学领读。

  b、读后说说大概意思(生自由选择)

  师: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谁来说了,可以挑你知道的来说。

  c、师:你们还有哪些不理解或觉得好的词语,现在也可以提出来。

  ⑷指名朗读课文。

  师:看来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很能干,这么快就把这些拦路虎都解决了,那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呢?针对学生朗读,让其他学生适当予以评价,指出错误之处。

  师:对这位同学刚才的朗读,你觉得怎么样,能说说你的看法吗?三、重点段落感知分析

  ㈠分析原来的生活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小青石和小黑石原来的生活怎样,你们知道了吗?(*静舒适)

  学生回答师:那课文是怎样具体地来描写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呢?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句子。

  1、生活环境:它们身旁长着柔软的青草,开着可爱的小花,还时常有蝴蝶和蚱蜢飞来,这一年,生活*静极了,安适极了。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优美的环境,感受感受那安适的生活。

  朗读指导(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不同态度想法面对安适的生活,小青石和小黑石各自的想法是什么。

  师:感受到小青石和小黑石那安适的生活了吗?面对这样的生活,小青石和小黑石分别有怎样的想法呢,接下来老师请两位小朋友,一个当小青石,一个当小黑石,来读读他们的"对话。

  (2—8自然段,课件出示,生朗读)

  师:听了它们的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小青石:不安于现状,积极向上,想过各种有趣的生活……

  小黑石:认为石块天生是稳定不动的,安静稳定的生活非常舒适……

  3、议论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小青石和小黑石面对*静舒适生活的不同看法,那么你赞同谁的呢,(能说说理由吗?)

  ㈡分析现在生活,找一找,说一说现在的生活状况。

  师:是啊,小青石不安于现状,它想有所作为,它是否如愿以偿了呢?它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吗?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看一看,看谁能最先找到来告诉大家。

  a、生读课文。

  b、回答。

  师:小青石现在的生活怎样,你们知道了吗,谁来说说,生回答(你能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吗?)

  生齐读该生找的那段(咱们也一丐来读读)

  课件出示第20段。

  师:此时,你想对小青石说些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2、师:不知有多少万人踏过这块小青石,它依然觉得非常快乐,那么现在小青石还羡慕,水昌和玛瑙吗(不)

  它先前不是挺羡慕的吗,可现在怎么就不羡慕了呢,这又是为什么呢?(生回答)

  (因为水晶,玛瑙只不过是装饰品,是某个人的私有物,而小青石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能为大众服务这比个人私有物光彩得多,所以小青石不羡慕水晶和玛瑙)

  师针对学生回答,适当总结。

  师:……小青石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他觉得为大众服务,对别人有用处,这样的生活是最有意义的,那么在咱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人呢,能联系实际举些具体的例子吗?生举例(在我们国家中那些在*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发挥自已作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工人,农民……他们的生活都有意义)

  师:好,请同学样带着对这有意义生活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读此段。

  第21段,课件出示。

  4、对“稳定不定”的不同看法,师:小黑石说:“我们石块的性质是天生稳定不动的,小青石后来也说了,那么它们对”稳定不动“的看法一样吗?(不一样),你觉得有什么不同呢?

  (小青石的“稳定不动“是指作为混凝土,成为马路的一部分,支持着大众的脚,为人类做贡献,而小黑石的”稳定不动“是静静地躺在那里毫无用处)

  四、总结和作业1、师总结:是啊,咱们的小青石不安于*静的生活却愿铺在马路上支持大众的脚,为大众服务,他觉得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你们看,一个小小的童话,里面却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意义,老师希望咱们班的小朋友都能像小青石那样,默默为人类作贡献,为同学做好事,能做到吗?老师也相信你们肯定能做到。

  2、作业师:现在呢请同学们走进自己的童话王国,发挥你们的想象,来写一写,老师这边呢有两个题目,大家可能选择一个自己感受兴趣地去写一写。

  课件出示⑴假如我是小青石⑵小黑石也来到了城里,它成了漂亮的纽扣,有一天,它们见面了…… 《小青石》教学设计 2教学要求1、了解这篇童话所揭示的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意义。

  2、阅读课文,分清主次,并抓住主要内容认真仔细地阅读,加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认真仔细地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从中体会生活的意义。

  教学难点知道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课文,板书课题有两块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石头,一块是小青石,一块是小黑石,它们开始了对话,那么它们说了些什么呢?(板书课题:小青石)

  二、指名分段朗读全文(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三、自学课文,思考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为几部分?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是重点?

  (课文讲了小青石和小黑石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生活*静安适,小黑石非常满足,而小青石则希望被人带到都市里去。后来小青石终于被工人运到都市里,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做了铺路石子,它非常快乐,认为这样生活才有意义。)

  (课文第三部分——小青石被工人送到都市里以后这部分是重点,写得详细。)

  四、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五、布置作业2、预习,起初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板书:小青石,小黑石,安静舒适。

  第二课时一、审题,引入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篇童话写了两块小石头:小青石和小黑石,为什么要以“小青石”为课题?(小青石是重点,童话详写了小青石的理想、它的变化,而写小黑石,只是起烘托作用。)

  二、检查预习自己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

  1、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小青石不安于现状,理想是像水晶和玛瑙一样,到都市里去;

  小黑石满足于安静舒适的生活。)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体会。

  3、说说你听了它们的对话有什么想法,受到什么启示?(结合社会上的现象,把听到的名人故事说一说。)

  三、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①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读后回答,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按时间顺序分为三层。)

  ②工人把小青石铲去干什么了?③划出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小青石觉得快乐?四、阅读思考指名分层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讨论刚才的思考题。先说说每层的意思,然后回答①②③题。

  五、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的第三层课文体会小青石为什么这样快乐。读后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生活才有意义。)

  再朗读,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浏览全文,思考为什么课文第三部分要详写。(这部分是重点内容,与中心紧

  密相连,详写就可以突出中心。)

  七、总结深化这是一篇童话,小青石作为一块铺路石子非常*凡,但是它以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为幸福为快乐,因此它又是伟大的。那么,社会上有没有像小青石一样的人啊?请同学们谈一谈。

  《小青石》教学设计 3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分清课文的主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体会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2、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解,对学生进行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教育。

  (二)解决办法1、自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哪部分是主要内容,哪部分是次要

  内容。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结合思考题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对学生进行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教育。

  三、学生活动设计(一)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二)结合导读和思考题默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并找出不懂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交流。

  (四)全班汇报、交流。

  (五)学生默读,体会课文的哪部分是主要内容?(六)学生总结中心思想,并谈谈学了这篇课文所受到的启示。

  (七)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两块被山水冲到岸滩的小石头,有着不同的理想,他们各自的理想是什么呢?后来,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读了这篇童话,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青石》。

  (二)齐读课题(三)自读课文(四)指名学生连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自读课文思考题:(用投影出示)

  1、起初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后来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2、从课文中找出写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句子,用“——”画出来。

  (六)汇报、交流以上思考题学生应汇报出:起初小青石和小黑石对安静、舒适的生活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小青石对*静、安适的生活“不习惯”,而且“过厌了”,希望到外面世界走一走,到大都市去,像水晶和玛瑙一样,成为发簪和纽扣,各处往来,见识种种事物,过着有趣的生活。小黑石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它安于现状。

  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句子是: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可能和老朋友水晶、玛瑙碰头吧。我将成为发簪还是纽扣呢?不管成为哪一样,总比闷在岸滩上强!喂!快些把我铲起来吧!”一会儿,小车动起来了。小青石满腔欢喜,并不嫌颠簸得难受,反而觉得异样的舒服。小青石看见许多许人的脚,它觉得非常

  快乐。它和同伴一起支撑着大众的脚。它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它想:“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小黑石说的话原也确切,我们石块的性质是天生稳定不动的。不过,要像我这样稳定不动,生活才有意义!”(七)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考虑各段内容分别是什么?(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推荐访问:

小青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见解。

  2、深入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分清课文的主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2.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解,对学生进行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教育。

  解决办法

  1.自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哪部分是主要内容,哪部分是次要内容。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结合思考题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对学生进行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并标出自然段。

  2、.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小青石最终成为什么?

  3、学生默读,体会课文的哪部分是主要内容?

  4、小青石到了都市后经历了哪些遭遇,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5、学生总结中心思想,并谈谈学了这篇课文所受到的启示。

  【设计意图】课前一天出示自学指导,把课内完成任务提到课前完成,即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的自学习惯,也体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新课标理念,又为学生展示、当堂训练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二、检查反馈:

  (一)预习评价:

  (二)存在问题:

  三、课堂展示

  (一)自主学习展示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学生谈理想引入课题)

  (板书:3小青石)

  2、检查课文中的的字词,指导识记(发簪、玛瑙、颠簸)。

  3检查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二)合作探究展示

  1.默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哪部分是主要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

  (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到都市里去,像水晶和玛瑙那样过有趣的生活。小黑石的理想却是安于现状,过*静安适的生活)

  2.小青石到了都市后经历了哪些遭遇,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去都市里过有趣的生活,最后却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脚下的铺路石,面对这一切,小青石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从而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

  (1)思考:小青石为什么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

  (2)小青石的生活既没有水晶、玛瑙的高贵有趣,又没有小黑石的*静安适。每天无数的人要从它的身上踏过,它的生活可以说是忙碌而辛苦的,为什么它还会觉得非常快乐呢?

  (因为它认为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它实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想——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

  (板书:只有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4.在我们周围生活中,有没有像“小青石”这样的人?

  (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凡无私,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

  5.学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感想?

  (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从小事做起,学习“小青石”的精神。)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

  (这篇童话通过记叙小青石到都市后的一番经历,赞扬了小青石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形象地阐明了生活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暴露出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通过学生点评、改错、评价,体现学生的主题的教学理念。

  四、当堂检测

  随文练笔

  1、小练笔:多少年过去了。有一天,我身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没过几天,工人们就把窟窿填满了,我好奇地张望着,发现我的好朋友小黑石也在其中。我兴奋地喊……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小青石了,当你再一次遇到你的好朋友小黑石时,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小黑石也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你的想象,继续往下写吧!

  2、听写发簪、玛瑙、颠簸等词。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喜欢的句子。

  六、教学设计:

  小青石

  小黑石的理想:过着*静、舒适的生活

  小青石的理想:去都市见各种各样的事物————混泥土

  为大众服务才有意义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简洁明了,能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到课文中心,突出文章重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请学生谈)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童话,这篇童话通过小青石追求理想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

  3.(板书:3小青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要求:⑴把课文读通、读顺有遇到不会的词语可以圈出,也可以问老师

  并标出自然段

  ⑵预设生字:发簪,玛瑙,颠簸

  2.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小青石最终成为什么?

  3.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作业:

  小青石到了都市后经历了哪些遭遇,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青石到都市后被投在道路旁,然后与沙、水泥、水混合起来被翻来覆去地搅拌,然后被铺在道路上,被压得**的,最后变成了混凝土的一部分。小青石的心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进入都市的高兴、兴奋的心情到被搅拌、铺路时的失望生气,再到的茫然,不知怎样才好,直到最后为自己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快乐,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板书:高兴生气闷声不响不知怎样才好非常快乐)

  师:在小青石心情变化过程中,最让它意想不到的是什么?

  (三):品读感悟随文深入

  (一)品1:“奇怪!我成为什么东西了?”小青石想。它开始看自己的模样。啊,它已经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了!“什么,这是我呢?”它好像失去什么似的,不晓得怎样才好。

  1.体会当时小青石的心情,融入不可置信的心情来读一读

  2.它好像失去什么似的?想象失去了什么?

  3.师:它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原先的理想这就是它意想不到了。

  品2.: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有多少万人踏过这块小青石。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

  1.读这句话思考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排比,四个有时候)

  2.这么多的有时候写出了什么?(体会时间一年又一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看看有哪些人的脚踏过小青石?(有穿布鞋的脚、有穿草鞋的脚、有穿皮鞋的脚、还有赤脚)

  3.思考这些脚代表了那些人(老人小孩,上班的,种田的,讨饭的)

  4.这么多的人所以文中用了不知有多少万人又是怎么样踏过小青石(跳,跑,走,踩)

  5.读中思考这些动词能互相调换吗?为什么?

  师:对用这就是它用词的准确性。

  练:在这条路上有老人、青年、小孩:去劳动的、去上班的、去散步的、路过的、他们是怎样踏过小青石?小青石又是怎样做的?而小青石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把情景写下来。

  (四)升华主题

  1.师:此时此刻的小青石是多么的快乐它还羡慕水晶和玛瑙了?

  不再因为因为它认为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它实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想——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

  2.齐声朗读21段升华主旨

  3.师总结:在寻找自己理想的这条路上,小青石一路坎坷,一路曲折,但是最终找到自己的理想,所以有理想的同学们你们,坚定自己的理想放飞自己的理想,不管路有多长,路有多少曲折都要坚持到底,那么你最终会赢得理想的绽放。

小青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

  2、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小青石的生活的理想。

  2、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受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二)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主次。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小青石的生活理想。

  (二)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请学生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童话,这篇童话通过小青石追求理想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

  (板书:20小青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光景:表示估计(时间或数量)

  安适:安静而舒适。

  情形: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

  迷迷糊糊:(神志或眼睛)模糊不清。

  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是一种贵重矿石,产量较少,可用来制光学仪器,无线电器材和装饰品等。

  玛瑙:矿物,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以做研磨用具、仪表轴承等,又可以做贵重的装饰品。中药上用来治某些眼病。

  发簪: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

  颠簸:上下震荡。

  翻来覆去:来回翻动。

  搅拌:用棍子等在混合物中转动、和弄,使均匀。

  分寸:说话或做事的适当限度。

  疲乏: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2、轻声读课文,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青石和小黑石过着*静、安适的生活。第二段(第2~9自然段)写小青石和小黑石对安静、舒适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第三段(第10~14自然段)写小青石被运往都市,为自己的理想将要实现感到兴奋。

  第四段(第15~19自然段)写小青石被制成混凝土铺在道路上。小青石被彻底改变了面貌,它一时闹不清是怎么回事。

  第五段(第20~22自然段)写小青石为自己能够成为让所有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和快乐。

  由于课文较长,小青石的经历又比较曲折,学生在分段时会有一些困难。教师可指导学生按小青石的经历来分段,配合板书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板书:生活*静安适谈理想去都市变成混凝土愿做铺路石)

  (四)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懂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详写的部分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略写的部分起介绍说明的作用。要根据中心确定文章各部分的详略)

  (板书:详略)

  (五)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

  1、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

  (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到都市里去,像水晶和玛瑙那样过有趣的生活。小黑石的理想却是安于现状,过*静安适的生活)

  2、小青石到了都市后经历了哪些遭遇,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青石到都市后被投在道路旁,然后与沙、水泥、水混合起来被翻来覆去地搅拌,然后被铺在道路上,被压得**的,最后变成了混凝土的一部分。小青石的心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进入都市的高兴、兴奋的心情到被搅拌、铺路时的失望生气,再到变成混凝土的茫然,不知怎样才好,直到最后为自己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快乐,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板书:高兴生气闷声不响不知怎样才好非常快乐)

  3、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去都市里过有趣的生活,最后却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脚下的铺路石,面对这一切,小青石是怎么做的?

  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从而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

  (1)思考:小青石为什么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

  (开始小青石觉得水晶、玛瑙被制成饰品,随着人们到处往来,能见识到种种事物,生活得既体面又有趣,所以很是羡慕。后来,小青石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被铺在道路上,多少年来成千上万的人踏过它,使小青石感到它是为大众服务的,比起水晶、玛瑙的生活,虽然没有了溢彩流光,舒适安闲,但它却是属于一切人的,是为一切人服务的,自己的生活比水晶、玛瑙的生活更有意义。因此,小青石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

  (2)小青石的生活既没有水晶、玛瑙的高贵有趣,又没有小黑石的*静安适。每天无数的人要从它的身上踏过,它的生活可以说是忙碌而辛苦的,为什么它还会觉得非常快乐呢?

  (因为它认为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它实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想——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

  (板书:只有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4、在我们周围生活中,有没有像“小青石”这样的人?

  (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凡无私,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

  5、学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感想?

  (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从小事做起,学习“小青石”的精神。)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

  (这篇童话通过记叙小青石到都市后的一番经历,赞扬了小青石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形象地阐明了生活的意义。

小青石教学设计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分清课文的主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2.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解,对学生进行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教育。

  (二)解决办法

  1.自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哪部分是主要内容,哪部分是次要内容。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结合思考题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对学生进行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教育。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二)结合导读和思考题默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并找出不懂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交流。

  (四)全班汇报、交流。

  (五)学生默读,体会课文的哪部分是主要内容?

  (六)学生总结中心思想,并谈谈学了这篇课文所受到的启示。

  (七)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两块被山水冲到岸滩的小石头,有着不同的理想,他们各自的理想是什么呢?后来,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读了这篇童话,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青石》。板书:20*小青石

  (二)齐读课题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指名学生连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自读课文

  思考题:(用投影出示)

  1.起初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后来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

  2.从课文中找出写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句子,用“——”画出来。

  (六)汇报、交流以上思考题

  学生应汇报出:起初小青石和小黑石对安静、舒适的生活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小青石对*静、安适的生活“不习惯”,而且“过厌了”,希望到外面世界走一走,到大都市去,像水晶和玛瑙一样,成为发簪和纽扣,各处往来,见识种种事物,过着有趣的生活。小黑石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它安于现状。

  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句子是: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可能和老朋友水晶、玛瑙碰头吧。我将成为发簪还是纽扣呢?不管成为哪一样,总比闷在岸滩上强!喂!快些把我铲起来吧!”一会儿,小车动起来了。小青石满腔欢喜,并不嫌颠簸得难受,反而觉得异样的舒服。小青石看见许多许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它和同伴一起支撑着大众的脚。它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它想:“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小黑石说的话原也确切,我们石块的性质是天生稳定不动的。不过,要像我这样稳定不动,生活才有意义!”

  (七)默读课文

  给课文分段,考虑各段内容分别是什么?(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八)小组交流分段、概括各段内容情况

  (九)全班汇报、交流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一块小青石和一块小黑石过着*静、安适的生活。

  第二段(从“一天”到“一会儿竟睡着了”)讲小青石和小黑石对*静、安适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段(从“几天以后”到“反而觉得异样的舒服”)写几天之后,小青石被工人运到都市,为自己的理想将要实现感到兴奋、欢喜。

  第四段(从“第三天早上”到“不晓得怎样才好”)讲小青石到都市后,被制成混凝土,铺在马路上,小青石被彻底改变了面貌,它一时闹不清这是怎么回事。

  第五段(从“一年又一年”到全文结束)讲小青石为自己能成为让人们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感到快乐和自豪。它认为“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一)学生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汇报交流(这节课能解决的在这节课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第二课时边理解课文边解决)。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

  思考题:(投影出示)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部分是主要内容?(突出本单元训练重点)

  2.小青石认为什么是最有意义的生活?(渗透中心思想)

  3.你都读懂了什么?(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二)小组讨论以上思考题

  (三)全班汇报、交流

  在交流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思维,一个问题必要时找几名学生回答,学生实在答不准的,教师要给予引导。应交流出以下内容:

  第四段和第五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青石认为:自己能够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你读懂了什么?这一题要求学生回答出以下几点:

  1.工人把小青石铲去干什么?

  工人把小青石铲去,运到都市,小青石被制成了混凝土,铺在马路上。

  2.小青石在没成为混凝土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在成为混凝土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青石在没有成为混凝土时说:“这样的生活,我过厌了”,“老是停留在这里真闷得要死了”。后来实现了到都市里去的想法,小青石很“得意”,觉得“总比闷在岸滩上强”。在小车里也是“满腔欢喜,并不嫌颠簸得难受,反而觉得异样的舒服。”接着被翻来覆去地搅拌,它“头昏脑胀”,“生气”了;接着被铺在道路上,透不出一丝气,“只得闷声不响”;接着完全改变了模样,已经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它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不晓得怎样才好。”后来,小青石“看见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的思想又变了,“它觉得非常快乐。”“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3.为什么小青石有这样的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为什么小青石觉得非常快乐?

  因为小青石最初对自身的价值,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后来它抛弃了幻想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认为支持大众的脚,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它觉得非常快乐。

  板书:支持大众的脚

  最有意义的生活

  (四)总结中心思想(让学生自己总结)

  通过讲述小青石的生活经历,阐明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五)谈谈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了哪些启示

  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就应感到快乐,就是最有意义的生活。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深入体会小青石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

  七、布置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分清课文的主次》。要求:在预习本上写出《分清课文的主次》这篇读写例话中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八、板书设计

  20*小青石——支持大众的脚——最有意义的生活


《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 (荟萃2篇)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了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第12自然段)。这一段是分三层来叙述的。

  第一层:写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第二层: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第三层: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③教师小结: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第一个”“殊荣”充分表明了拉曼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建的是什么?(品读第三部分)

  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总结全文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了的故事”实际上是男孩儿的问题唤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从而获得新的“已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科学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科学家拉曼的更多情况吗?(由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些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设计

  1.采集词语句子。

  2.完成自测练习。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男孩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未知”之中。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根据议论性散文的特点,紧扣“好奇心”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读中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研读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受拉曼的心路,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疚、液”3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教学重点:

  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人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问引入,揭示课题

  1、海水是蓝色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板书课题: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2、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原因,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海水是蓝色的这一常识性的问题导出课题,引出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并介绍拉曼的资料,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讳(huì) 疚(jiù)等。

  3、指名轮流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先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再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最后写男孩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未知”之中。

  【在学生充分自由读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的条理性。】

  三、默读课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读1—8自然段,思考:从男孩与母亲的谈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1)抓住男孩的问题,感受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2)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拉曼的兴趣,他给孩子做出解释: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2、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说说男孩留给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唤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对自己向孩子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并着手进行科学探索,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这一发现被英国皇家学会称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发现之一”。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好奇心“的看法。

  我们每个人都应保持一颗好奇心,让好奇心成为我们求知的不竭动力。

  【由男孩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感受男孩的“好奇心”,这为学生步步深入学习全文奠定基础。】

  四、布置作业

  1、教师范写“惰、疚”字,提醒学生注意字形,学生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拉曼受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男孩的触动,唤醒了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二、研读课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的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预设:(1)探究“男孩的问号”,了解拉曼的心路。

  导言:男孩的问号与拉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什么关系?

  指读课文9—11自然段,理解句子:

  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学生读句,师:拉曼回答了男孩的问题为什么会“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说明了什么?

  学生联系上下文谈感受。

  拉曼愧疚是因为“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这一解释是英国大科学家瑞利提出的,而且几乎所有的人也包括拉曼都认可这一解释。拉曼为自己没有像男孩儿那样提出“为什么”而感到愧疚。

  男孩儿那些源源不断的问号使拉曼敏感地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丧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识到作为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C、小结:正是由于他从男孩的问号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才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有新的作为,从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

  【好奇心使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感悟好奇心对拉曼的作用。对课文中的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质疑,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拉曼的心路以及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2)研读“拉曼效应”,体会拉曼的科学研究精神。

  A、读12自然段,说说拉曼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经过和结果。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接着,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

  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B、拉曼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键的是什么?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自觉性和探索精神。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会带来闭目塞听、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教师简介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良机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对比,领悟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学生研读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时,通过默读、思考,让学生感悟拉曼的成功除了好奇心外,还有他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之后,举例说明科学家失去好奇心带来的后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好奇心的作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领悟。】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文中对自己有所启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好奇心对学习的重要性。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给人以启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书设计:

  13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男孩的问号 → 诺贝尔物理学奖

  “已知”中追求“未知”

  好奇心


《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小瓜棚教学设计

小瓜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初步掌握上波音、倚音、附点音符的演唱。

  二、通过学唱歌曲《 小瓜棚》,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农家孩子的生活情趣,并用活泼、明亮的歌声来抒发歌曲中主人公的喜悦心情。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手风琴、课件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明快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情绪,激发学生了解和体会农家孩子的生活情感。

  教学难点:

  波音、八分休止符、倚音的演唱

  教材分析 :

  “瓜田绿似海 ,香飘十里外;清风伴甜梦,霞光送晚星。”这是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儿童歌曲《小瓜棚》所刻划的令人神往的意境。诗意浓郁、充满生活气息的歌词和富有民族风格的旋律结合在一起,勾勒了一幅美妙的田园风情画。农家孩子对家乡的依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尽入其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欢快的音乐,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背景音乐《小瓜棚》伴奏乐)

  二、导入新课:谈话: 夏天快到了,同学们最爱吃什么水果?

  师:这些香甜的水果是谁通过辛勤的劳动种出来的?

  生:农民伯伯。

  师:真是应该感谢他们,有了他们辛勤的耕耘,我们才能吃上香甜的瓜果。小时候老师生活在农村,就认识一位小朋友,他也是个小瓜农,每当夏季来临的时候,他就和爸爸一起在田地的瓜棚里看瓜,他对瓜棚的感情可深了,他还为他的小瓜棚编了一首动听的歌,今天咱们就来听一听他是怎样演唱自己的小瓜棚的?(播放课件)

  (板书课题:《小瓜棚》 )

  三、讲授新课:

  1、通过聆听,同学们感受到歌曲是怎样的情绪?

  生: 欢快的,活跃的;轻快的,喜悦的。

  2、从歌曲的风格上,你感觉这首歌曲是北方的音乐还是南方的音乐?

  针对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教师总结概括。

  师:北方的音乐:粗犷、豪放的

  南方的音乐:细腻、柔美的

  歌曲引子的节奏活泼,旋律跳跃,情绪欢快,具有我国北方地区民间歌舞音乐的特点。

  3、同学们体会一下歌曲情绪,注意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生:......

  师:这位小朋友把小瓜棚搭建在瓜园中,每天能闻到花香,听见鸟鸣,最令他高兴的是:他种的瓜非常的香甜,十里以外都能闻到它的香味,可以说,他在小瓜棚里的日子非常的快乐。

  4、教师范唱( 跟伴奏):这么动听的歌曲,大家想不想听老师来唱一唱?不过这次需要同学们的配合,请大家轻轻的为老师击拍伴奏。体会一下歌曲中哪些 词表现了歌曲的情绪?

  生:呀嗨;呀呼嗨。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词叫衬词,它没有实际的意义,在歌曲中起到衬托性的作用,在这首歌中用地方性的语言作衬词,更好地表现了歌曲欢快、活跃的情绪。

  5、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想一展歌喉,来,我们跟琴小声唱一遍。(演唱1)(学生演唱,教师解决学生演唱中的难点)

  6、 解决难点:

  1) :八分休止符可以用手轻轻的拍一下桌子。休止加连线,声断气不断。

  2) 波音:教师范唱,讲解,

  3)前倚音:让声音舒展开;加、不加的效果,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哪个好听。

  7、跟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们再来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把北方民歌那种欢快、豪放的风格,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出来。(演唱 2)

  8、跟伴奏演唱歌曲。

  同学们想象一下,当你拥有了一件非常喜爱的东西,或者完成了一件自己十分有兴趣的事情时,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兴奋、喜悦)

  这首歌曲就要带着这种情绪来演唱。把农家孩子那种喜悦、满意、自豪的情绪表现出来。

  四、创新展示:

  师:谁来说一说你知道的农村生活。你认识的农村小朋友。

  师:尽管农村的小朋友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比不上我们,但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愿望不比我们小。歌曲《小瓜棚》中的主人公独立、自主,大胆实践,尽管年纪小,但瓜儿种的好,“十里以外香味浓”我们要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生1:勤奋。 生2:勇敢 生3:勤劳

  师:老师想种瓜的小男孩不但勤奋、勇敢而且他一定有创新精神,不然他的瓜怎么能种的那么好。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才能培育出优质的西瓜品种,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通过今天学习《小瓜棚》这首歌曲,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更加热爱生活,每天都能用微笑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同时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着丰富的乡土人情,对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也许那里的生活还是一片空白,快要放暑假了,不妨邀上伙伴一起去农村感受那里的生活气息。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在音乐中体验生活。


《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扩展9)

——小黄和小蓝大班活动教案

小黄和小蓝大班活动教案1

  设计意图:新《纲要》指出:大班孩子的社会情感正在逐步发展起来,但是如果想让他们的社会情感稳定发展,就需要我们*的引导、提醒和推动。《小黄和小蓝》这本书,用抽象生动的色块,讲述了关于人际关系、关于友谊的故事。通过欣赏故事,通过宽松环境氛围的讨论活动,通过贴合实际生活的回顾呈现,来激发大班孩子的责任感、关爱他人的情感、任务意识等,使他们的社会情感的发展会越来越主动、积极。

  活动目标:

  1、通过抽象的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体味亲情和友情。

  2、尝试用撕纸的方式表达简单情节。

  活动准备:

  1、自制大书《小蓝和小黄》

  2、胶棒、白纸、手工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

  用边撕纸边讲述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引出故事内容

  二、讨论故事

  看!“这是小蓝,小蓝的家里,住着蓝爸爸,和蓝妈妈,(请小朋友说一说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妈妈,为什么?)小蓝有许多好朋友,(如果你给他的朋友取名字,你会给他们叫什么?),但他最好的朋友是小黄,你也有好朋友吗?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他们最喜欢藏猫猫(就是捉迷藏)和转呀转呀转圈圈,在学校里,他们整整齐齐排排坐,(你们在学校也这样吗?除了上课还有什么时候会排排坐?)放了学以后,他们又跑又跳。有一天,妈妈要去买东西,它对小蓝说:“你呆在家里别出去”。(小蓝听话了吗?)可是小蓝还是跑出去找小黄了,唉!街对面的房子里没有人,(她的好朋友干什么去了呢?)它这边找找,那边找找,突然,在拐弯角上,他找到了小黄,他们开心得抱在了一起,抱啊抱啊,结果她们变成了绿的了。(惊讶!)然后,他们去公园玩,他们穿过一条隧道,(地下通道),他们追着小橙玩,他们又爬上了一座大山,啊,好累,他们回家去了,(可是现在他们是绿的了,回家以后爸爸妈妈还认识他们吗?)回到家,蓝爸爸和蓝妈妈说:“你不是我们的小蓝,你是绿的”。黄爸爸和黄妈妈也说:“你不是我们的小黄,你是绿的”。(他们的爸爸妈妈不要他们了,他们心情是怎样的?)小蓝和小黄好伤心,他们哭了,流出了大滴的蓝眼泪和黄眼泪,最后,他们把自己收拢到了一起,他们说:“现在爸爸妈妈能认出我们来了吧?”(能认出来吗?真担心)蓝妈妈和蓝爸爸见到他们的小蓝,开心极了,又是抱又是亲,他们还抱了小黄,但是,快看……他们变绿了。现在他们知道怎么回事了。(你们知道怎么回事了吗?)于是他们到街对面去报告这个消息,孩子们一起玩到吃晚饭的时间,故事讲完了。

  三、撕贴故事

  小朋友们,你觉得这本书有意思吗?你们知道这本书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它是林老师用彩色的.纸撕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用彩纸来撕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呢?(小朋友撕贴,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四、展示故事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撕贴的故事贴在展板上。个别讲述。

  五、延伸故事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同分享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回家以后,小朋友可以亲自做一下试验,看看蓝颜色和黄颜色放在一起真的能变成绿色吗?其他颜色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小蓝裙 《小蓝裙》教学设计3篇 《小蓝裙》教学设计1 小蓝裙的故事教案设计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