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课下载 > 党课精彩点评(完整)

党课精彩点评(完整)

发布时间:2022-06-14 14:42: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精彩点评(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党课精彩点评(完整)

党课精彩点评6篇

第一篇: 党课精彩点评

红楼梦

清代乾隆年间,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把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作者曹雪芹(1715?-1764?)名(石聿),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又号芹圃、芹溪。其祖先是清朝皇室的“包衣”人,虽然是“家奴”的地位,但却“呼吸通帝座,”与皇室的关系十分密切。其祖父曹寅,少年时曾是康熙皇帝的“伴读”,后任江宁织造,受到康熙皇帝的特殊信任。康熙多次南巡“驻跸江宁”,皆由曹寅接驾。家势之显赫可想而知。曹寅又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他藏书颇富,有诗集《楝亭集》行于世,还负责刊印《全唐诗》、《佩文()府》。这样的家世,对曹雪芹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显然有极大的影响。雍正年间,曹家在南京被抄,迁回北京,乾隆年间彻底败落。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任过职务,后移居北京西郊健锐营一带。生活清苦,卖画度日,“举家食粥酒常赊”。其为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张宜泉《伤芹溪居士》小序)“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终日不倦。”(裕瑞《枣窗闲笔》)他一生经厉了曹家由盛至衰的过程,深味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红楼梦》成书于晚年,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终于“书未成”,“泪尽而逝。”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初以八十回抄本流传(据脂评可知,八十回以后的文稿亦写出,但因种种原因而“迷失”未传)。乾隆五十六、五十七年(1791,1792),程伟元、高鹗两次以活版印行百二十回《红楼梦》,始有印本行于世,世称“程甲本”、“程乙本”。一般认为,其后四十回乃高鹗续写,且前八十回较之抄本亦多改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已陆续发现十余种抄本,成为《红楼梦》研究的珍贵材料。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以致形成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即所谓红学。

    百万言的《红楼梦》,以贾府由盛至衰的过程为情节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广泛展示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生活画卷,正如清人“二知道人”所说:“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太史公之书高文典册,曹雪芹之书假语村言,不逮古人远矣。然曹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红楼梦说梦》)而《红楼梦》着力描写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则不仅是对中国古老的封建思想、伦理道德的控诉和批判,而且表现了某些新的社会思潮和人生观念。

    《红楼梦》作为一部杰作,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更是多方面的。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了使人物一出场就能突现个性特征,给读者造成强烈的第一印象,《红楼梦》非常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例如第三回中,围绕林黛玉来到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集中写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出场:“只见两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贾母出场了,紧接着就写这位老祖母见到林黛玉时的哭,见到王熙凤时的笑,见到贾宝玉时的爱。这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描写,把这位老祖宗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挥洒,毫无顾忌的尊贵和崇高的地位充分表现出来了。更为精彩的是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接下去的一连串描写,使王熙凤一出场就充分表现了她机变、乖巧、善于辞令等性格特征和在贾府管家奶奶的地位,无疑给读者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把人物置于重大事件之中,矛盾焦点之上,是《红楼梦》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例如王熙凤追逐权势、金钱,对人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以及颇有才干等等性格特征,主要就是在协理宁国府,毒设相思局,害死尤二姐等事件中塑造成功的。同样的,鸳鸯的柔中有刚的性格,主要是在抗婚事件中表现出的。

  此外《红楼梦》还善于通过人物的某些奇特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独特的思想性格。例如贾宝玉的奇谈:“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蠹”,把胎里带来的那块宝玉做“劳什子”,并多次的摔砸等等,这些反常的言行,正深刻地揭示出他的叛逆性。林黛玉的“葬花”,以及由于宝玉向她表露爱情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剧烈的心理动荡,也是她的独特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她越是无比珍视“木石前盟”,就越是不能接受和容忍宝玉的“表露”,而对自身处境的深沉的感伤,则唯以葬花来自怜。

  《红楼梦》是以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为情节内容的。既写较重大的事件,也写无数的日常生活小事,这正是《红楼梦》情节艺术的特点。在描写重大事件时,根据各种事件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法。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这一重大事件,采取了密锣紧鼓,步步紧逼的手法,使这一情节产生了极强烈的戏剧性。而第七十三至七十四回写抄检大观园时,却又采取了一步步慢慢展开的手法,有如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两种写法各有情趣,都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红楼梦》对大量生活小事的描写尤为精彩。很多平凡小事,都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涵义。如第七十七回写那一包已逾百年的“手指头粗细”的人参,虽系小事,岂不正是百年旺族而日趋败落的贾府的象征吗?还有那些诸如过生日、请医生之类的日常生活,在作者笔下都显示了美学情趣和特殊的艺术效果。如宝钗过生日(二十二回)、凤姐过生日(四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六十三回)、贾母过生日(七十一回),都不过是吃酒看戏,但正如脂评所说:“起用宝

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它标志着贾府由盛至衰的几个阶段。

  《红楼梦》还往往把这些重大事件和生活小事巧妙地衔接起来,构成相映成趣的审美整体。第十七、十八回写元妃省亲,整个贾府

成了“玻璃世界、珠宝乾坤”,是全书最“热闹”的文字。而到了第十九回,写的却是静悄悄的潇湘馆里宝玉为黛玉“编造”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从而表现了宝黛二人之间真挚缠绵的情意。把这三回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则既有“错采镂金”的豪华,又有“初发芙蓉”的清新,使读者得到了丰富的美学享受。   

    〈红楼梦〉是一座汉语言艺术宝库,充分发挥了汉语文学语言中散文、骈文、()文、白话各种语言形象的叙述、描写、议论中的功能和魅力。而语言的性格化,则尤其应该称道。〈红楼梦〉的语言性格化,已不仅指人物语言,叙述人物行动的语言也是充分性格化的,这以叙述刘姥姥行动的语言最为典型。此外,作品中大量吸取和运用民间口语,诸如成语、俗语、歇后语、俏皮话等,都得到了恰当的使用,为全书语言的生动活泼,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林黛玉初见王熙凤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神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珠髫,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
身上穿着缕

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老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去歇歇。”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它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作者在写这个人物时,让读者和刚到贾府的林黛玉一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别人在贾母面前屏声敛气,独有她不苟言笑,所以,在人们还未见到她时,便知道了她在贾府的地位和泼辣的个性。王熙凤出场后,作者首先对她的服饰作了精细入微的描绘。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不仅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地位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因此,文学作品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也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曹雪芹对王照凤“彩绣辉煌”的服饰的描绘,也并非泛文,有着很深的寓意。清代言妇女之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称”(李渔语)。曹雪芹写贾氏姊妹,都只有淡淡几笔,如写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活然是位形神俱美的女子。作者独让王熙凤着极奢极丽之服,浓妆艳饰,遗体锦锈,珠光宝气,过事修饰,用当时关于美女的标准来衡量,此等笔墨,明有微旨,与其说是褒赞,不如说是在贬滴。主熙凤把自己打扮得如此艳丽,不仅反映了她安富尊荣的富家少奶奶的身份,还表现出好奢侈、好胜的性格和庸俗的审美趣味。在对王熙凤的服饰作了细腻的描写后,作者又以排偶句式生动地描绘了她风骚练辣的容貌神情,文笔简练,但却极富特征,尤其是对于王熙凤眉形目态的描写,大有深意,既揭示了人物性格,又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便曹雪芹偏偏把王熙风的丹凤眼写成三角形,让她的柳叶眉高吊两梢。据麻衣相法,三角眼、吊梢眉是慧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曹雪芹写王熙凤的眉目,显然有意无意地受到这种

流行观点的影响。这幅静态的肖像描写极富特色,它为以后塑造这位外表华丽却生性狡诈的少奶奶形象奠定了基础。接下来作者写到王熙凤的言行,更进一步刻画出她的个性。她携着黛玉的手,对她的美貌大加赞美,但这赞美最后还是归于对贾母的奉承:“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为了表示对黛玉的同情,她“用帕拭泪”,但当贾母不喜欢她这样时,她“忙转悲为喜”。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出自他的至性,并非由他人的意志所决定。“忙转悲为喜”五个字,形象地说明了王熙凤虚伪势利、阿谀奉承的性格。接下来写王熙凤故作姿态地对黛玉嘘寒问暖,对下人指手划脚,这一方面表现自己对黛玉的关心,另一方面也炫耀了自己在贾府的地位。这段文字和前面的肖像描写相结合,把王熙凤的音容、笑貌、性格写得栩栩如生,淋滴尽致,使这位凤辣子出场伊始,便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凤姐也略坐片时,便回至净室歇息,老尼相送。此时众婆娘媳妇见无事,都陆续散了,自去歇息,跟前不过几个心腹常侍小婢,老尼便趁机说道:“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凤姐因问何事。老尼道:“阿弥陀佛!只因当日我先在长安县内善才庵内出家的时节,那时有个施主姓张,是大财主。他有个女儿小名

金哥,那年都往我庙里来进香,不想遇见了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那李衙内一心看上,要娶金哥,打发人来求亲,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张家若退亲,又怕守备不依,因此说已有了人家。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不想守备家听了此信,也不管青红皂白,便来作贱辱骂,说一个女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那张家急了,只得着人上京来寻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与府上最契,可以求太太与老爷说声,打发一封书去,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那守备不依。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

    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响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象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老尼听说,喜不自禁,忙说:“有,有!这个不难。”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蓬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做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老尼连忙答应,又说道:“既如此,奶奶明日就开恩也罢了。”凤姐道:“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老尼道:“这点子事,在别人的跟前就忙的不知怎么样,若是奶奶的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发挥的。只是俗语说的,‘能者多劳’,太太因大小事见奶奶妥贴,越性都推给奶奶了,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也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

   选自《红楼梦》第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是从《红楼梦》第十五回里节选出的一个片断,写的是王熙凤主持秦可卿的丧事,送殡到铁槛寺,料理善后,晚间寄居于离铁槛寺不远的馒头庵,老尼净虚与王熙凤策划,凭借贾府的势力,嗾使长安节度使云光,强行拆散民女张金哥的婚事,在第十六回,这对不婚夫妻终于走投无路,双双殉情自杀。虽只是个短短的片断,却深化了作品批判的主题,表现出作者超凡的艺术才能。整个片断都是由王熙凤和净虚的对话构成。在写人物对话时,一般人往往只注意人物语言所要表达什么内容,却较少考虑当时的情状和人物的面部表情、心理变化等。曹雪芹的这段对话描写,则既注意人物说什么,又注意怎么说。他锐敏而精确地捕捉了富有内在意义的典型细节,运用朴素简练的白描手法,把人物最隐密的精神状态和理活动,通过其语言和行为暴露出来,从而深化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一段是由净虚交待张金哥婚事纠纷的由来,求贾府帮助。净虚企图在这件事中拉线搭桥,坐收渔利,她情有所偏袒,心有所依违。分明是张家要攀高结贵,爽约退婚,才引起守备大闹,打官司告状,她却偏说这守备家“不管青红皂白”,无理取闹。所以,出语含糊,闪烁其词,破绽百出。言为心声,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声口的具体描摹,勾魂摄魄地展露出这个江湖骗子卑污虚诈的心灵状态。但是净虚深知凤姐的贪婪,安排下一块诱饵,开口伊始,就交待张家是“大财主”,最后又点明,若肯帮忙,“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真是大有油水可捞。但凤姐毕竟心机深细,世情谙练,她既要把银子捞到手,又要不失大家身分,把架子拿足,又要把话说得冠冕堂皇。于是,出现了后面的对话。在这里,作者将人物复杂而隐密的心理活动通过对人物对话和情态的描绘曲传给读者。凤姐心里已有成算,虽知此事见不得人,也要趁机揽事敛赂,嘴上偏说不干这事,但话说得含蓄,开口一句“这事倒不大”,既隐约向对方做出要干的暗示,又大吊对方的胃口,等待移舟就岸;
狡猾的净虚,心里知道她这套以退为进的把戏,表面上装着很失望,似乎“打去妄想”,脑袋里却在盘算怎么办。她深知凤姐争强好胜的性格,思忖了“半晌”,使出激将法,给风姐一个下台的梯子。其实,凤姐又何尝不知道她的计

谋,只不过这正投合了她贪婪、逞能的个性,所以顺势急下,“发了兴头”,本相毕露,张口就要三千两银子。要了银子,还要为自己涂脂抹粉,声称这银子不过拿给下人,自己并不要。这段文字,表面上没有露出一点心理刻画的痕迹,骨子里,每一句话都蕴藏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显示出人物激烈的心灵交锋。净虚还是一个精通拍马艺术的高手,她接下来对凤姐的吹捧奉承,既满足了凤姐逞强好胜的性格,又表示对她“金体”的关切,“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了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

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
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
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作者在这短短的片断之中,生动地表现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从而使这个形象更加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我们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往往把心理描写融化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而不离开情节对人物心理作细腻的静态的描摹。《红楼梦》的这段心理描写也是这样,它生动活泼,充满了行动的节奏,与作品的情节发展密切相

关。这时,黛玉刚刚和宝玉一起读完《会真记》,听了宝玉“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的“混帐话”。她开始意识到,爱情已经闯入了自己的心扉。但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里,林黛玉此时的心情却是十分复杂的,她感受到了爱情的来临,又有些朦胧不清;
向往爱情和幸福,但更多的是担心爱情的幻灭而引起的愁情悲绪;
不幸的身世,更使她觉得孤立无援,寂寞凄苦。她往往望月长叹,对花垂泪,精神上显得特别纤弱,有着浓重的悲观、感伤情绪。如此复杂的精神世界,也许用大段的心理描写也不容易说清楚,但曹雪芹借悠扬的笛韵,婉转的歌声,把《牡丹亭》的几句戏文送到黛玉的耳中,通过她听戏文时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采写出她和杜丽娘在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形象地把这位少女渴望爱情自由但又苦于不能实现的感伤情怀表现出来。这个片断之所以为人们所称道,在于它既维妙维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怀春少女的精神世界,同时还形象地说明了文艺鉴赏的整个过程。当黛玉听见梨香院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时,她只是感受到了某些音乐的美,还没有注意到戏文的内容,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牡丹亭》里“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缠绵的词句,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地吹进了黛玉耳里,触动了她的心事,于是“止步细听”,“领略其中的趣味”。在表现黛玉欣赏戏文同时,作者还穿插了她的心理活动。到了第三阶段,黛玉的思想感情被“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诗句激动得不能自已,心动神摇,如醉如痴。这时,以前读过的感物伤春的词句同时联想起来,而且显然也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因此“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与《牡丹亭》等作品表达的情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这里,心理描写和人物外在行动描写紧密交织,事件和情景融洽无间,读者不知不觉地就被带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刘老老贻笑大观园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予,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予只叫:“唆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风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老老。

    刘老老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只忍不住;
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侠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那刘老老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吧,冷了就不好吃了。”刘老老便伸筷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便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出去了。刘老老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

    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出来了,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足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筋,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快过去了,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老老道:“去了金的,又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要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老老道:“这个菜里有毒,我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菜也都端过来给他吃。又命一个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刘老老在贾府宴上的表演以及人们的反应。刘老老受风姐、鸳鸯的指使,等贾母说了声“请”,便大出洋相,说俏皮话,做滑稽相。这太出人意外,因此“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我们知道,绘画是空间艺术,它能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形态和神情,而小说则需先承后续,不能同时描绘出不同人物的形象。但是,曹雪芹在这里却发挥了注此写彼,一击多鸣的神奇技巧。打破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局限,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仿佛能在同一时间把同一空间的种种情景描绘出来。他既写出“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的一致反映,又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等,把握住笑时人物最富特征的神态,一句话写一个人物,造成电影蒙太奇的效果,使人物不同的笑态几乎在同一时间呈现出来,读者仿佛在一瞬间既看到众人哈哈大笑的全景,又看到人物不同的笑态:纤弱的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从小受着贾母娇惯的宝玉则笑得“滚到贾母怀里”,王夫人已明白这都是凤姐导演的,因此“笑的用手指着风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而“地下人”由于身份有别,“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背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曹雪芹这种将生活场景同时展开、相互显现的艺术本领实在是超群出众。

   在这个短短的片断里,曹雪芹还深刻地表现了刘老老、王熙风等人的性格特征。我们知道,贾母长期生活在荣国府,精神上不免腻味,而刘老老这个“远房亲戚对于她来说正是精神上的一种“野味儿”。一向善于奉承讨好贾母的王熙风明白这一点,她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因此导演出这出滑稽戏,以取笑刘老老来取悦贾母。刘老老知道凤姐的用意,无奈出身贫寒,有求于人,因而故意装疯卖傻,尽情表演,“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但是,作者基本上没有把刘老老写成乐于供人玩弄的“女清客”,而是既写出她可笑的一面,又写出她值得同情的一面。刘老老不甘牺牲而又不得不成为风姐奉献给贾母的牺牲,这正是她的悲剧所在。因此,她的俏皮话既是供人取笑酌,又是暗含讥讽的,表现了她不安于丑角的情绪。她的言谈,既是恭维富人,也是嘲讽富人,既有穷人的自卑,又有穷人的自负。如对筷子的议论:“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对菜的议论:“这个菜里有毒,我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这些言谈都表现出刘老老性格、思想的两重性。

贾宝玉触景生痴情

    宝玉也正要去瞧黛玉,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二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不免乌

发如银,红颜似缟。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叹息。正想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不能?”

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这段描写把苏东坡“花褪残红青杏小”的词句和杜牧“狂风吹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的诗句加以熔化,并且重重地染上一层贾宝玉的情感的色彩,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美感。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景物描写绝不独立于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而单独存在,这段描写就正是和宝玉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的。宝玉对妇女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看法,他认为:“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
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珠子,却没有光彩宝气,是颗死珠子;
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种看法表明宝玉对青年女子有一种纯洁的“痴情”,以与她们长年厮守为赏心乐事。同时,宝玉又具有诗人的气质和才情,往往睹物生情,联想新奇,不为人们所理解,以“痴”著称。小说在这里根据他的性格、禀赋和才情,安排了一系列景物,以唤起他心中的意绪,情随景生,达到“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语)的境界。本来,“柳垂金线,桃吐丹霞”的季节,杏树花落结果,叶稠阴翠,这是正常现象,在别人的眼中只是寻常的景物,但宝玉却另有一番心思。他“望杏不舍”,“对杏叹息”,由落花结子而联想到岫烟择婿、生子、乌发如银,红颜似缟,不由得对人生发出感伤的慨叹。宝玉对雀惜花的一席话,是他预感到与众姊妹、丫环欢聚厮守的日子越来越短,因而心情沉重、忧伤而发的。这里,杏树和岫烟、雀儿和宝玉浑然一体,一枝一叶—子,一啼一叫一叹,都注满了宝玉悲叹的情思和意绪,构成了深刻显现宝玉感伤情怀的生动意境。这段描写融情入景,以景写情,不仅表现了人物特有的感情,而且充分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加重了作品的抒情气氛,富有浓郁的诗意美。

                                憨湘云醉眠芍药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磴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看。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酒冽……醉扶旧——宜会亲友。”众人笑推他说

道:“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磴上还睡出病来呢!”

    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又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原是纳凉避静的,不觉因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心中反觉自悔。

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湘云醉眠”是《红楼梦》里的著名篇章,向为诗家画人笔下经常出现的题材。史湘云是贾母史太君娘家的侄孙女,常来贾府作客。她在大观园内以其潇洒脱俗、言举豪爽、襟怀坦荡、才华横溢而自成一格。作为高门大户中的闺阁小姐,似乎应持重如宝钗,清高如黛玉,驯顺如迎春,……可吏湘云偏是“英豪阔大宽宏量,”羡真名士之风流,厌假清高之矫作。而她的这一不同凡响的性格特征在“醉卧”一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一日,正值宝玉宝琴岫烟平儿的人生日。红香圃内,筵开玳瑁,褥设芙蓉,群美聚首,吃酒行令。只见满厅内红飞翠舞,玉动珠摇。人人兴浓趣足,个个脸飞红霞。待众人尽欢起席,却不见了湘云姑娘。良久方有一丫头来报:“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磴上睡着了!”丫头的一句话,不仅道出了湘云的去,而且提出了这段场景的“领”一醉眠;
她那“笑嘻嘻”的情态,就已透露出湘云醉眠之态势的“可笑可爱”的信息,因而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众人近前一看,果见湘云以山石为障,以石磴为床,正“香梦沉酣。”以上文可知,那红香圃内,并非无憩息之新,床褥之便,她何以偏偏藉石而眠?只因酒酣胸胆,体热脸燥,来此是为了“图凉快”。而大家闺秀大白天在园中的青石板上睡觉,这是园中其他姑娘做不出来的,非湘云莫属。因此这正是她豪爽、旷达性格的自然流露。那“梦”前的一个“香”字,则可以说写尽了从她脸上流溢出来的怡情惬意。本来,醉卧石磴、香梦沉酣就已使湘云憨态可掬了,可人本无意,南风有情,她周遭那一丛丛芍药花被轻风拂落,纷纷扬扬,偏又飞了她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连落在地下的扇子也“半被花埋。这红艳艳的芍药花瓣,为她那娇体华颜又平添了许多色彩,真令人爱煞怜煞。而“红香散乱”,一词用得妙极,芍药那鲜美欲滴之色,芳馨馥郁之味和缤纷飞扬之状仿佛就要破卷而出,迎面扑来,使人产生出亲临其境之感。湘云生就闭月羞花之貌,再让醇醪给粉脸染上红晕,加那一脸一身的花瓣,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艳丽图画。难怪那一群群蜜蜂蝴蝶将这花如人、人似花、花人合一的尤物“闹嚷嚷的围着。”最能表现闺阁才子情致和勾画湘云潇洒秀逸性格特征的,是她“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并且当其被人搀扶起来时,口内嘟嘟嚷嚷“犹作睡语说酒令”:“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在大观园的女儿国中,这样新奇独特的举动,这样娇憨放达的情态,只能属于史湘云,而决不会有第二个。接着作者描写了湘云初醒后的一连串心理活动和态势。她“慢启秋波,见了众人,又低头看了自己,方知是醉了”,并对此而“自悔”。“慢启秋波”极尽其香梦方醒时的娇娜慷懒之态;
看了众人且看了自己方知“醉”,说明她尚处于不知此时为何时,不知此地为何地的似醒非醒的状态。只有当她为“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而“自悔”时,她才算是完全清醒了。而她的“自悔”,表明即使豪爽旷达如湘云者,身上仍免不了大家闺秀所有的庄重、矜持。

第二篇: 党课精彩点评

点评语精彩多变让人醉


  欣赏了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李哲峰老师的课堂视频之后,不禁在李老师精彩多变的点评语中沉醉。
  ■引用评价
  (在学生谈了自己最认同的语录后,李老师又引导学生去质疑这些经典语录:“完全正确吗?存在什幺问题没有?”于是,课堂上有了这样的对话)
  生:我不太赞成第三句话,它说“知识改变命运”,但是现在很多高才生知识非常丰富,却连自理能力也没有。那样的人怎幺去改变他自己的命运呢?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但是他也要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才能改变他的命运。
  师:还要有能力,清华大学校长不是说嘛——“能力比知识还重要”。
  ■李老师这个点评首先对学生的观点表示肯定,然后引用清华大学校长的话来对学生的话进行佐证。引用评价显示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回答,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引用评价不是一般教师能熟练运用的,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积淀。这积淀主要是读书方面的积淀,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做读书方面的榜样。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丰厚自己的积淀,从容自如地运用引用评价。
  ■追问点拨评价
  (质疑“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句)
  生: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好老师世界上当然有很多,但是有一些学生他自己不想学,没有学的愿望,再怎幺教他也成不了才。
  师:它(这条语录)忽视了什幺?光强调老师了,忽视了什幺?
  生:忽视了学生自己学习的主观愿望。
  师:主观愿望,主体性,不能主客倒置了。还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差异。大家想啊,有的学生智商就是高,有的就是低,有的情商就是高,有的情商就是低。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反过来一想,三千弟子怎幺只有七十二圣贤呢?这幺大的教育家,优秀率怎幺只有2.04%呢?他上课的时候也有睡觉的学生——他是一颗豆芽菜,你怎幺培养也不能把他培养成参天大树啊。
  ■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永远正确,如果永远正确,那幺这节课就没有了价值。既然学生出错是正常的,那幺,教师的点评语就必须给予点拨、引导、更正或深化。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质疑当然是有道理的,但这个质疑是感受式的,缺乏最后一步的升华。因此教师及时追问点拨:“它(这条语录)忽视了什幺?光强调老师了,忽视了什幺?”学生的这次回答自然会在第一次回答的基础上有了概括和升华。教师又进一步拓展、升华,先从理论上阐述学生智商一定有高低,然后又以大教育家孔子为例进行分析,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在这个看似平常的点评语中,教师有引导,有总结,有升华。语文课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追问点拨评价,唯如此,学生才能有更快的进步。
  ■结合内容评价
  (在“小试牛刀”环节中,有三个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其中,第三个学生展示后,教师是这样评价的)
  师:写的是长处和短处之间的关系,而且他特别强调全面发展和长处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特长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也要以个人特长以及个人的潜质为出发点。——(板书)他限制了这幺一个范围,同时,你得有这个条件才能发展啊,有这个潜质才行。
  ■教师的这个评价当然是肯定学生的回答的,但是他没有简单地说一个“好”,或简单地说一句“太棒了”,而是结合学生作文的内容剖析到底好在何处。在评价中,教师还不忘结合学生总结出来的方法(板书),从更高的层面上指导。如此,学生不仅知道了这个学生的作文好,还知道了为什幺好,更强化了运用方法写作的意识。由此得出,在上课时,教师绝不能一个“好”字了结,还要结合学生回答的内容说说为什幺好。
  ■多角度评价
  (“小试牛刀”环节中,李老师对前两个学生的作文这样评价)
  师:同学们,你们看,他特别强调的是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动物应该发展不同的特长,不能说大家都发展一个特长啊,要强调的是不同对象发展各自的特长。不但如此,大家请看作文篇幅,在短短10分钟内写的可不是只100字,大概是300字的样子,写得还很整齐。文思敏捷,倚马可待。
  师:这个同学的材料还很丰赡,所以使她的论证非常有力。不但如此,同学们看她刚才用的句子,口吐莲花,流光溢彩。听得出来,这是一个兰心蕙性的女孩子。
  ■这两个评价特别精彩。第一个评价首先评价写作内容,然后赞扬小作者的字数和卷面,最后做了总体评价。第二个评价首先肯定了写作材料的丰赡,然后赞扬了习作语言的文采,最后也做了总体的评价。每个评价都包含三个角度,且层次分明。李老师的评价语也可以说是“口吐莲花,流光溢彩”。听这样的评价语是一种享受,被李老师多角度赞扬的学生能不高兴吗?能不更积极地学习吗?
  多角度评价,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积淀和敏捷的思维,需要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并迅速在脑海中构思评价语。那幺,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呢?从李老师的评价语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可从内容角度评价,可从艺术层面评价,可赞扬学生的人格和优点。当然,也可从联系生活的角度进行评价。
  点评语能飞扬精彩,点评语也能让人沉醉。在分析李哲峰老师点评语的同时,我又一次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真心希望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都能飞扬着精彩的点评语,升华着内容,激励着学生,活跃着气氛。(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

第三篇: 党课精彩点评

《赢在中国》马云精彩点评

1、小企业千万别谈理念,注重实际、脚踏实地更容易成功;

2、要听资本的,但不要让资本说话;

3、做企业不是做侠客;

4、不要抱怨自己曾经贫穷的过去。关系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5、不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应该做什么!
6、短暂的激情不值钱,长久的激情才赚钱。
7、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见不着后天的太阳。
8、很多人想做的东西太多,但少做才能做大;

9、定位准确才能做好;


10、要培养员工懂得职业操守;

11、做人做事不可能是两个标准;

12、要善于听您不喜欢的人的意见;

13、不要总想着同竞争对手对立,而是要想办法让自己弥补竞争对手的不足;

14、今天的商场没有秘密,秘密不是核心竞争力;

15、CEO要用比自己强的人;

16、越是模式越简单;

17、创业者最重要的首先是与客户沟通,再与投资者沟通;

18、企业不要去做政府的事;

19、大胆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并不可怕,它是打磨你自己的良好工具;

20、品质的问题要多讲,品质、产品、服务才是根本;

21、走出自己的逻辑,善于倾听别人的人容易成功;
永远活在自己逻辑中的人是走不远的;

22、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和时间、功利性不能太强,竞争重在把握未来的趋势;

23、慈善事业也必有商业实施计划才可能走的远;
而商业计划也要有慈善心;

24、经营要弄明白三件事:你的目标,对顾客的利益点,谁是竞争者;

25、不能以搞技术为创业的动机,首先应该做的是发掘客户需求、再去找相关的技术实现;
解决了什么问题、创造了什么独特的价
       值才是根本。
26、要想当好老板,首先要当好一名员工;

27、创业不能停留在理念与幻想上;

28、商业模式即赚钱的方法;

29、能赚钱的企业不一定走得长,能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长。
30、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往往只有一条;

31、创业者要从内心喜欢一件事才能将这件事情做好;

32、给过程鼓掌,给结果报酬;

32、风险投资投资的不是风险,而是风险最小的项目;
并且创业者要勇于共担风险;

34、不要迷信技术,而是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顾客与市场上。
35、永远不要忘了你的初衷——帮助别人;

36、商业计划不是销售计划,商业计划是由很多环节与无数细节构成的。

第四篇: 党课精彩点评

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及精彩点评

江苏

《品味时尚》

(一)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愤愤地小声嘀咕着,一边不自觉地又朝右边小木椅上忘我拥吻的情侣瞥了一眼,便像犯了罪似地收回了目光。

伊眼见着街头闪烁的标语——“情侣街,品味衣,品味时尚,有爱大声喊出来!”伊吓了一大跳,慌忙朝出口走去,喃喃道:“品味啥时尚?我们那时啊,挑开头盖才知道新娘啥模样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二)

九斤老太是怎么会认字的呢?哈哈,自从孙女七斤在城里当上了《品味时尚》杂志的主编,九斤老太便经常来城市探望。七斤本想给老太报个老年大学,把老太吓了个半死,伊连忙摆手:“男男女女共处一室,都是有孙儿辈的人,怎么行呢?哎,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哪!”好在九斤老太耳聪目明,七斤便教她学字念报,本看在伊很用心,便准备将最新潮的“火星文”一并教授给老太。却不料九斤老太脸上的皱纹都拧在了一处,撇着伊的瘪嘴骂道:“祖宗之字不可乱改,我们那里谁敢乱改?哎,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三)

这天,七斤没事做,便从口袋中拿出《品味时尚》杂志,嚷嚷着要给九斤老太念一段文章。

老太的瘪嘴鼓了鼓,终没叨咕出一句话,便坐下听孙女读。

“38度的阳光温柔地在我微闭的睫毛上跳跃”,七斤声情并茂地读着,又不禁自我陶醉地闭上双眼。“啥玩意儿?”九斤老太几乎觉得自己耳杯了。

“我的嘴角上扬,不禁定格成43°的微笑”,七斤自然不理会老太的问题,继续半读半诵。“瞎折腾!”老太不屑地耸了耸肩。

“空气中弥漫着78°摩卡或68°卡布奇诺的芬芳……”七斤略略不舍地放下杂志,期待着伊的夸赞。听得一头雾水的老太,看着孙女的眼神,局促不安起来,想了半天,还是将口头禅涌了出来:“哎呦,一代不如一代哪!”

“什么什么呀!这叫‘小资文’,这叫时尚,教您品味时尚你都不会!”七斤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气。

(四)

“奶奶!您太时尚了!城里现在都流行吃您那种玉米窝窝头,拎你那破蛇皮口袋,尤其是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火了!火了!”七斤兴奋地在电话里嚷嚷,“您现在有空教我品味时尚啊!”

九斤老太脸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望着破旧瓷碗中的几个硬面窝窝头,又浮想到七斤衣服上故意张开的破洞洞,本想骂句“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忽地又想到这又成了时尚,伊觉得不合身份,思来想去,一句话也说不出,便默默挂了电话。

伊失了神,心理叨咕:品味时尚,真是……

[简评] 文章凭借“九斤老太”生发出意趣横生的故事,善于反讽。惊看街头“时尚”,难舍老年“时尚”,不解文学“时尚”三个片段,着力描绘“不合时宜”的“九斤老太”的鲜活形象。文末出人意料,“守旧”的九斤老太太竟成“时尚”,赋予了“一代不如一代”这经典语言在当今时尚中新的深刻内涵。文章扣题严密,构思精巧,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含蓄的结尾让“品味”之意余韵悠长,发人深思。(薛明德)

《品味时尚》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买阿玛尼回家当抹布使。阿玛尼,时尚吧?世界顶级十大奢侈品牌之一。于是,时尚成了啥?成了只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

于是,我给这种品牌时尚下个定义,时尚的本质就是绑架女人的头脑,然后索求男人的腰包。因为女人嘛,就最懂这种时尚,且最爱时尚盛开的两种“花”:一种是有钱花,一种是尽管花。

女人之所以称为花,其原因有二:一是花,会花钱;
二是花,花会凋谢的。

于是花期一过,这种时尚之花就凋谢了。别怕,时尚的大观园里的花儿赶着趟呢!

我听见花开的声音了,超级女声想唱就唱,而且唱的这么响亮,唱响了大江南北,红遍了两岸三地。于是,唱之时尚出现了。只要有了PK台,报了名,上了台,是骡子是马都敢拉进去叫唤。听的人啧啧赞叹:这真是天使的声音。我问问你,天使的声音,你听过这天使的声音吗?

于是,这种唱之时尚我也给下了定义:愚者自愚,娱者娱人。

还有,我补充一点,这种唱之时尚还附带了一个时尚的小产物:爆炸头。现在进理发店,说我理一个板寸,或剪一个“莫西干”,理发师不笑得满地找牙才怪,他笑你老土,然后给条时尚的建议:来,咱们理一个流行的超女头。瞧,多时尚。

头之时尚,我也赐个定义:脑袋里的东西越来越少,脑袋上的花样越来越多。

忙忘了手了,忙忘了手了。手现在也是一种时尚呢!手之时尚,地球人都知道,不就是博客吗?不就是挥一挥手,不带走千万点击率吗?

甭管是草根博客,还是明星博客,写着写着,就思念起文学。这里严重警告一下,博客不是文学,博客要是文学,作协该不干了,那一天该得进来多少作家啊!杜拉斯说:写作,是一场暗无天日的自杀。我觉得,自杀未免太奢侈了。因为这世上满是生了病却不想死的。我说写作,其实就是使屁股适应椅子的艺术。至于你那博客,至多也不过是个时尚的现象,乳名叫博之时尚。

于是这种博之时尚我还给配个定义:就是把所含口水成分差不多的人集中到一个圈子里去吐。

买之时尚,唱之时尚,头之时尚,博之时尚,咱们也品出了那么一点味出来了,剩下的,就是咱们自己去消化了。记住,品味时尚,所谓的时尚,可以咀嚼,可以回味,但万万不可以下咽,就像嚼口香糖!

〔简评〕作者用调侃的笔触、俏皮的语言,将“品味时尚”这样的严肃话题写得轻松洒脱且意味深长。

文章开头便出语不凡:“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买阿玛尼回家当抹布使。”好生气派!文中,作者对“买之时尚,唱之时尚,头之时尚,博之时尚”所下的定义也令人叫绝,值得玩味。可见作者的“品味时尚”功力十分了得。

结尾处“记住,……所谓的时尚,可以咀嚼,可以回味,但万万不只下咽,就像嚼口香糖”,寥寥数语,耐人寻味。张雨仁

2009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站在十八岁的门口2009-06-29 20:53 青春是一串风铃,我看见它挂在十八岁的门口,随着风儿叮当作响,朝我招着手。我知道跨过这道门,我就要向青涩的少年作别了,迈向属于我的成熟人生。

我的生日恰好在七月,跨过高考去迎接十八岁的生日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因为经历了十多年学习的生涯再加上高考的洗礼,这份成年礼更显沉稳和智慧。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朝后回望,那是一段十八载精彩的人生。我收获了亲情,那儿有我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独立思考时,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呵护与谆谆的教导。我收获了友情,从儿时打闹的玩伴到同窗学习的挚友,他们无邪的笑容与无数次和我的共勉在我的心底永远留下了温存的回忆。我收获了知识,十八年来,我像如饥似渴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来游去,文学名著给我以智慧的启迪,给我以前进的动力,它们是滋润干涸心田的雨露,它们是孤苦绝望时的良师益友;
自然科学让我更真切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与美丽,激发着我探索世界的渴望。我收获了民族自豪感,作为黄皮肤的中国人,我欣喜地见证着祖国的进步与光荣,我高兴自己能与这样的民族同行!

感谢十八岁的人生让我感受着世界的真善美,让我更明确自己的理想与人生的奋斗目标!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我看着那串美丽的风铃,告诉自己:挥手告别那充满酸甜苦辣的过去吧!现在,我要鼓起勇气准备驶向人生的下一个航程。

也许和所有即将或刚成年的朋友一样,我的心中充满了怀念、彷徨和希冀,那是一份真实腼腆的萌动,那是一种想要操纵人生的激情与渴望!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翘首展望,那将是充满未知的旅程,未知的成功、未知的失败、未知的喜悦、未知的烦恼,我会彷徨失措吗?会被困难压倒吗?哦,抬头一看,那是父母肯定的目光,那是朋友亲切的挥手,那是师长美丽的微笑。哦,还有我身边的中国人,永远坚强不屈的中国人,和他们为伍,我一定不会害怕,和他们结伴前行,传承五千年炎黄子孙的辛勤与智慧,我想,我一定可以。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望向人生的大海,我想:

把帆留给风,把桨留给浪,

把船长的位置留给我!

[评阅专家点评]

本文亮点颇多。如扣题紧:回顾既往,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抒情散文表达形式的选择,给了作者展现才气的平台,让我们在“十八岁的门口”,见到了他的青春风采,才情理想。如感情充沛:由生活到学习到思考到觉悟,由少年到青年到成年,由个人到时代到家国,都情寄其间,感奋动人。如形象:情理寓于叙事,哲思寄寓意象,如“风铃”,如“大海”,如“帆”、“风”、“桨”与“浪”,如“船长”。能在那种考试氛围中写出这样的文章,难能可贵。

2009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站在文学的门口2009-06-29 20:50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
梧桐细雨,西窗红烛;
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能听到门里的笙箫、门里的叹息、门里的牧笛、门里的美妙;
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心中摇曳着的思索,已化作一江春水,流入门内的世界。

站在文学的门口,我拥一份敬畏的心情去聆听那些高贵灵魂的歌吟,去驻足观看那隐藏在文字之后的精神之花,去收获一份灿若朝阳的理想与对于崇高的向往。

当暮色四合时,一灯如豆,一书如帆,送我至文学的门口。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能够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屈之音,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常使我击节而赞。那在乱世里漂泊沉沦的诗性女子,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得哀愁,纵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也依旧要在绝灭之境,用柔弱的才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遥远的绝响。

被文学艺术化了的灵魂与生命,在文学的殿堂里凝固永恒。当我站在文学的门口,那轩举的意气已将我深深感染,那盛下了悲欢离合的真情泪滴已将我浸湿,他们以文学的方式存在于历史的视线里,轻易地将我俘获,又用他们高贵灵魂锻造的文字凝滞我的步伐,不肯再做那人间的闲狐兔。

站在文学的门口,那门里飘散出的生活的哲思,仿佛夜幕上璀璨的群星,将我的生命旅途照亮。

自嘲“职业是生病,写作是业余”的史铁生,他文字里关于生命的思索给予我深深的感动,他的坚忍使我在遭遇崎岖时亦能淡定从容。冰心笔下深邃的大海与圣洁的母爱亦使我在匆匆行走的间隙里驻足体察弥满我生活的爱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动容于保尔的钢铁意志,读《鲁滨逊漂流记》,我欣赏生命与自然的契合……

被文学具体化了的生存形式与生活态度,如细雨,如飞花,浸湿生活铺就诗意的岁月,当我站在文学的门口,暮雨晨风阵阵飞来,让我走得坚强并且诗意。

站在文学的门口,终究只是欣赏文学别样的乾坤。我知道,终将有一日,我会走进文学的殿堂,用自己手中的笔勾勒出生命别样的风貌。

【阅评专家点评】

欣赏文学里别样的乾坤,拥一份敬畏的心情去聆听、去观看、去收获;
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体味艺术的灵魂与生命,领略作品飘散出的生活哲思,让“我”在生命旅途中走得坚强且诗意,淡定且从容。作者将思绪化作一江春水,流入文学门内的世界,信手拈来,纵情挥洒,感悟真切,议论生辉。文章积淀深厚,思路清晰,语言典雅,书写美观。从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语文素养看来,走进文学殿堂指日可待!

2009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四篇:踮起脚尖2009-06-29 20:44 踮起脚尖(记叙文)

湖南考生

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却还是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虽然穷,却仍是不愿低头。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没有钱去上优秀的高中。但我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虽然衣着破旧,却有自己的尊严。今年是高三二期了,高考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转折点。

唯一让我心中有一丝不满的便是父母,他们每天总是那么早地起床离去,又是那么晚的回来。我多么想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周末去公园游,去河边吹风,可是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上天也没有给过我一次答应。

不行,今天一定要等到他们回来。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我,可是我不愿他们如此劳累。我愿意过得更艰苦些,毕竟我还有很长的明天。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声音不被流露,泪水却一行一行的滑落。、 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湿了一大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要感到生气呢?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柱(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

第五篇: 党课精彩点评

红楼梦

清代乾隆年间,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把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作者曹雪芹(1715?-1764?)名(石聿),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又号芹圃、芹溪。其祖先是清朝皇室的“包衣”人,虽然是“家奴”的地位,但却“呼吸通帝座,”与皇室的关系十分密切。其祖父曹寅,少年时曾是康熙皇帝的“伴读”,后任江宁织造,受到康熙皇帝的特殊信任。康熙多次南巡“驻跸江宁”,皆由曹寅接驾。家势之显赫可想而知。曹寅又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他藏书颇富,有诗集《楝亭集》行于世,还负责刊印《全唐诗》、《佩文()府》。这样的家世,对曹雪芹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显然有极大的影响。雍正年间,曹家在南京被抄,迁回北京,乾隆年间彻底败落。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任过职务,后移居北京西郊健锐营一带。生活清苦,卖画度日,“举家食粥酒常赊”。其为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张宜泉《伤芹溪居士》小序)“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终日不倦。”(裕瑞《枣窗闲笔》)他一生经厉了曹家由盛至衰的过程,深味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红楼梦》成书于晚年,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终于“书未成”,“泪尽而逝。”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初以八十回抄本流传(据脂评可知,八十回以后的文稿亦写出,但因种种原因而“迷失”未传)。乾隆五十六、五十七年(1791,1792),程伟元、高鹗两次以活版印行百二十回《红楼梦》,始有印本行于世,世称“程甲本”、“程乙本”。一般认为,其后四十回乃高鹗续写,且前八十回较之抄本亦多改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已陆续发现十余种抄本,成为《红楼梦》研究的珍贵材料。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以致形成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即所谓红学。

    百万言的《红楼梦》,以贾府由盛至衰的过程为情节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广泛展示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生活画卷,正如清人“二知道人”所说:“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太史公之书高文典册,曹雪芹之书假语村言,不逮古人远矣。然曹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红楼梦说梦》)而《红楼梦》着力描写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则不仅是对中国古老的封建思想、伦理道德的控诉和批判,而且表现了某些新的社会思潮和人生观念。

    《红楼梦》作为一部杰作,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更是多方面的。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了使人物一出场就能突现个性特征,给读者造成强烈的第一印象,《红楼梦》非常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例如第三回中,围绕林黛玉来到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集中写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出场:“只见两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贾母出场了,紧接着就写这位老祖母见到林黛玉时的哭,见到王熙凤时的笑,见到贾宝玉时的爱。这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描写,把这位老祖宗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挥洒,毫无顾忌的尊贵和崇高的地位充分表现出来了。更为精彩的是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接下去的一连串描写,使王熙凤一出场就充分表现了她机变、乖巧、善于辞令等性格特征和在贾府管家奶奶的地位,无疑给读者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把人物置于重大事件之中,矛盾焦点之上,是《红楼梦》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例如王熙凤追逐权势、金钱,对人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以及颇有才干等等性格特征,主要就是在协理宁国府,毒设相思局,害死尤二姐等事件中塑造成功的。同样的,鸳鸯的柔中有刚的性格,主要是在抗婚事件中表现出的。

  此外《红楼梦》还善于通过人物的某些奇特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独特的思想性格。例如贾宝玉的奇谈:“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蠹”,把胎里带来的那块宝玉做“劳什子”,并多次的摔砸等等,这些反常的言行,正深刻地揭示出他的叛逆性。林黛玉的“葬花”,以及由于宝玉向她表露爱情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剧烈的心理动荡,也是她的独特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她越是无比珍视“木石前盟”,就越是不能接受和容忍宝玉的“表露”,而对自身处境的深沉的感伤,则唯以葬花来自怜。

  《红楼梦》是以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为情节内容的。既写较重大的事件,也写无数的日常生活小事,这正是《红楼梦》情节艺术的特点。在描写重大事件时,根据各种事件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法。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这一重大事件,采取了密锣紧鼓,步步紧逼的手法,使这一情节产生了极强烈的戏剧性。而第七十三至七十四回写抄检大观园时,却又采取了一步步慢慢展开的手法,有如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两种写法各有情趣,都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红楼梦》对大量生活小事的描写尤为精彩。很多平凡小事,都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涵义。如第七十七回写那一包已逾百年的“手指头粗细”的人参,虽系小事,岂不正是百年旺族而日趋败落的贾府的象征吗?还有那些诸如过生日、请医生之类的日常生活,在作者笔下都显示了美学情趣和特殊的艺术效果。如宝钗过生日(二十二回)、凤姐过生日(四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六十三回)、贾母过生日(七十一回),都不过是吃酒看戏,但正如脂评所说:“起用宝

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它标志着贾府由盛至衰的几个阶段。

  《红楼梦》还往往把这些重大事件和生活小事巧妙地衔接起来,构成相映成趣的审美整体。第十七、十八回写元妃省亲,整个贾府

成了“玻璃世界、珠宝乾坤”,是全书最“热闹”的文字。而到了第十九回,写的却是静悄悄的潇湘馆里宝玉为黛玉“编造”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从而表现了宝黛二人之间真挚缠绵的情意。把这三回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则既有“错采镂金”的豪华,又有“初发芙蓉”的清新,使读者得到了丰富的美学享受。   

    〈红楼梦〉是一座汉语言艺术宝库,充分发挥了汉语文学语言中散文、骈文、()文、白话各种语言形象的叙述、描写、议论中的功能和魅力。而语言的性格化,则尤其应该称道。〈红楼梦〉的语言性格化,已不仅指人物语言,叙述人物行动的语言也是充分性格化的,这以叙述刘姥姥行动的语言最为典型。此外,作品中大量吸取和运用民间口语,诸如成语、俗语、歇后语、俏皮话等,都得到了恰当的使用,为全书语言的生动活泼,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林黛玉初见王熙凤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神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珠髫,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
身上穿着缕

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老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去歇歇。”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它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作者在写这个人物时,让读者和刚到贾府的林黛玉一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别人在贾母面前屏声敛气,独有她不苟言笑,所以,在人们还未见到她时,便知道了她在贾府的地位和泼辣的个性。王熙凤出场后,作者首先对她的服饰作了精细入微的描绘。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不仅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地位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因此,文学作品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也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曹雪芹对王照凤“彩绣辉煌”的服饰的描绘,也并非泛文,有着很深的寓意。清代言妇女之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称”(李渔语)。曹雪芹写贾氏姊妹,都只有淡淡几笔,如写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活然是位形神俱美的女子。作者独让王熙凤着极奢极丽之服,浓妆艳饰,遗体锦锈,珠光宝气,过事修饰,用当时关于美女的标准来衡量,此等笔墨,明有微旨,与其说是褒赞,不如说是在贬滴。主熙凤把自己打扮得如此艳丽,不仅反映了她安富尊荣的富家少奶奶的身份,还表现出好奢侈、好胜的性格和庸俗的审美趣味。在对王熙凤的服饰作了细腻的描写后,作者又以排偶句式生动地描绘了她风骚练辣的容貌神情,文笔简练,但却极富特征,尤其是对于王熙凤眉形目态的描写,大有深意,既揭示了人物性格,又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便曹雪芹偏偏把王熙风的丹凤眼写成三角形,让她的柳叶眉高吊两梢。据麻衣相法,三角眼、吊梢眉是慧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曹雪芹写王熙凤的眉目,显然有意无意地受到这种

流行观点的影响。这幅静态的肖像描写极富特色,它为以后塑造这位外表华丽却生性狡诈的少奶奶形象奠定了基础。接下来作者写到王熙凤的言行,更进一步刻画出她的个性。她携着黛玉的手,对她的美貌大加赞美,但这赞美最后还是归于对贾母的奉承:“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为了表示对黛玉的同情,她“用帕拭泪”,但当贾母不喜欢她这样时,她“忙转悲为喜”。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出自他的至性,并非由他人的意志所决定。“忙转悲为喜”五个字,形象地说明了王熙凤虚伪势利、阿谀奉承的性格。接下来写王熙凤故作姿态地对黛玉嘘寒问暖,对下人指手划脚,这一方面表现自己对黛玉的关心,另一方面也炫耀了自己在贾府的地位。这段文字和前面的肖像描写相结合,把王熙凤的音容、笑貌、性格写得栩栩如生,淋滴尽致,使这位凤辣子出场伊始,便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凤姐也略坐片时,便回至净室歇息,老尼相送。此时众婆娘媳妇见无事,都陆续散了,自去歇息,跟前不过几个心腹常侍小婢,老尼便趁机说道:“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凤姐因问何事。老尼道:“阿弥陀佛!只因当日我先在长安县内善才庵内出家的时节,那时有个施主姓张,是大财主。他有个女儿小名

金哥,那年都往我庙里来进香,不想遇见了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那李衙内一心看上,要娶金哥,打发人来求亲,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张家若退亲,又怕守备不依,因此说已有了人家。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不想守备家听了此信,也不管青红皂白,便来作贱辱骂,说一个女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那张家急了,只得着人上京来寻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与府上最契,可以求太太与老爷说声,打发一封书去,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那守备不依。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

    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响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象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老尼听说,喜不自禁,忙说:“有,有!这个不难。”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蓬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做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老尼连忙答应,又说道:“既如此,奶奶明日就开恩也罢了。”凤姐道:“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老尼道:“这点子事,在别人的跟前就忙的不知怎么样,若是奶奶的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发挥的。只是俗语说的,‘能者多劳’,太太因大小事见奶奶妥贴,越性都推给奶奶了,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也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

   选自《红楼梦》第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是从《红楼梦》第十五回里节选出的一个片断,写的是王熙凤主持秦可卿的丧事,送殡到铁槛寺,料理善后,晚间寄居于离铁槛寺不远的馒头庵,老尼净虚与王熙凤策划,凭借贾府的势力,嗾使长安节度使云光,强行拆散民女张金哥的婚事,在第十六回,这对不婚夫妻终于走投无路,双双殉情自杀。虽只是个短短的片断,却深化了作品批判的主题,表现出作者超凡的艺术才能。整个片断都是由王熙凤和净虚的对话构成。在写人物对话时,一般人往往只注意人物语言所要表达什么内容,却较少考虑当时的情状和人物的面部表情、心理变化等。曹雪芹的这段对话描写,则既注意人物说什么,又注意怎么说。他锐敏而精确地捕捉了富有内在意义的典型细节,运用朴素简练的白描手法,把人物最隐密的精神状态和理活动,通过其语言和行为暴露出来,从而深化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一段是由净虚交待张金哥婚事纠纷的由来,求贾府帮助。净虚企图在这件事中拉线搭桥,坐收渔利,她情有所偏袒,心有所依违。分明是张家要攀高结贵,爽约退婚,才引起守备大闹,打官司告状,她却偏说这守备家“不管青红皂白”,无理取闹。所以,出语含糊,闪烁其词,破绽百出。言为心声,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声口的具体描摹,勾魂摄魄地展露出这个江湖骗子卑污虚诈的心灵状态。但是净虚深知凤姐的贪婪,安排下一块诱饵,开口伊始,就交待张家是“大财主”,最后又点明,若肯帮忙,“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真是大有油水可捞。但凤姐毕竟心机深细,世情谙练,她既要把银子捞到手,又要不失大家身分,把架子拿足,又要把话说得冠冕堂皇。于是,出现了后面的对话。在这里,作者将人物复杂而隐密的心理活动通过对人物对话和情态的描绘曲传给读者。凤姐心里已有成算,虽知此事见不得人,也要趁机揽事敛赂,嘴上偏说不干这事,但话说得含蓄,开口一句“这事倒不大”,既隐约向对方做出要干的暗示,又大吊对方的胃口,等待移舟就岸;
狡猾的净虚,心里知道她这套以退为进的把戏,表面上装着很失望,似乎“打去妄想”,脑袋里却在盘算怎么办。她深知凤姐争强好胜的性格,思忖了“半晌”,使出激将法,给风姐一个下台的梯子。其实,凤姐又何尝不知道她的计

谋,只不过这正投合了她贪婪、逞能的个性,所以顺势急下,“发了兴头”,本相毕露,张口就要三千两银子。要了银子,还要为自己涂脂抹粉,声称这银子不过拿给下人,自己并不要。这段文字,表面上没有露出一点心理刻画的痕迹,骨子里,每一句话都蕴藏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显示出人物激烈的心灵交锋。净虚还是一个精通拍马艺术的高手,她接下来对凤姐的吹捧奉承,既满足了凤姐逞强好胜的性格,又表示对她“金体”的关切,“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了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

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
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
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作者在这短短的片断之中,生动地表现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从而使这个形象更加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我们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往往把心理描写融化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而不离开情节对人物心理作细腻的静态的描摹。《红楼梦》的这段心理描写也是这样,它生动活泼,充满了行动的节奏,与作品的情节发展密切相

关。这时,黛玉刚刚和宝玉一起读完《会真记》,听了宝玉“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的“混帐话”。她开始意识到,爱情已经闯入了自己的心扉。但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里,林黛玉此时的心情却是十分复杂的,她感受到了爱情的来临,又有些朦胧不清;
向往爱情和幸福,但更多的是担心爱情的幻灭而引起的愁情悲绪;
不幸的身世,更使她觉得孤立无援,寂寞凄苦。她往往望月长叹,对花垂泪,精神上显得特别纤弱,有着浓重的悲观、感伤情绪。如此复杂的精神世界,也许用大段的心理描写也不容易说清楚,但曹雪芹借悠扬的笛韵,婉转的歌声,把《牡丹亭》的几句戏文送到黛玉的耳中,通过她听戏文时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采写出她和杜丽娘在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形象地把这位少女渴望爱情自由但又苦于不能实现的感伤情怀表现出来。这个片断之所以为人们所称道,在于它既维妙维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怀春少女的精神世界,同时还形象地说明了文艺鉴赏的整个过程。当黛玉听见梨香院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时,她只是感受到了某些音乐的美,还没有注意到戏文的内容,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牡丹亭》里“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缠绵的词句,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地吹进了黛玉耳里,触动了她的心事,于是“止步细听”,“领略其中的趣味”。在表现黛玉欣赏戏文同时,作者还穿插了她的心理活动。到了第三阶段,黛玉的思想感情被“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诗句激动得不能自已,心动神摇,如醉如痴。这时,以前读过的感物伤春的词句同时联想起来,而且显然也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因此“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与《牡丹亭》等作品表达的情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这里,心理描写和人物外在行动描写紧密交织,事件和情景融洽无间,读者不知不觉地就被带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刘老老贻笑大观园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予,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予只叫:“唆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风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老老。

    刘老老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只忍不住;
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侠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那刘老老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吧,冷了就不好吃了。”刘老老便伸筷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便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出去了。刘老老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

    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出来了,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足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筋,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快过去了,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老老道:“去了金的,又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要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老老道:“这个菜里有毒,我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菜也都端过来给他吃。又命一个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刘老老在贾府宴上的表演以及人们的反应。刘老老受风姐、鸳鸯的指使,等贾母说了声“请”,便大出洋相,说俏皮话,做滑稽相。这太出人意外,因此“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我们知道,绘画是空间艺术,它能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形态和神情,而小说则需先承后续,不能同时描绘出不同人物的形象。但是,曹雪芹在这里却发挥了注此写彼,一击多鸣的神奇技巧。打破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局限,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仿佛能在同一时间把同一空间的种种情景描绘出来。他既写出“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的一致反映,又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等,把握住笑时人物最富特征的神态,一句话写一个人物,造成电影蒙太奇的效果,使人物不同的笑态几乎在同一时间呈现出来,读者仿佛在一瞬间既看到众人哈哈大笑的全景,又看到人物不同的笑态:纤弱的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从小受着贾母娇惯的宝玉则笑得“滚到贾母怀里”,王夫人已明白这都是凤姐导演的,因此“笑的用手指着风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而“地下人”由于身份有别,“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背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曹雪芹这种将生活场景同时展开、相互显现的艺术本领实在是超群出众。

   在这个短短的片断里,曹雪芹还深刻地表现了刘老老、王熙风等人的性格特征。我们知道,贾母长期生活在荣国府,精神上不免腻味,而刘老老这个“远房亲戚对于她来说正是精神上的一种“野味儿”。一向善于奉承讨好贾母的王熙风明白这一点,她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因此导演出这出滑稽戏,以取笑刘老老来取悦贾母。刘老老知道凤姐的用意,无奈出身贫寒,有求于人,因而故意装疯卖傻,尽情表演,“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但是,作者基本上没有把刘老老写成乐于供人玩弄的“女清客”,而是既写出她可笑的一面,又写出她值得同情的一面。刘老老不甘牺牲而又不得不成为风姐奉献给贾母的牺牲,这正是她的悲剧所在。因此,她的俏皮话既是供人取笑酌,又是暗含讥讽的,表现了她不安于丑角的情绪。她的言谈,既是恭维富人,也是嘲讽富人,既有穷人的自卑,又有穷人的自负。如对筷子的议论:“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对菜的议论:“这个菜里有毒,我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这些言谈都表现出刘老老性格、思想的两重性。

贾宝玉触景生痴情

    宝玉也正要去瞧黛玉,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二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不免乌

发如银,红颜似缟。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叹息。正想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不能?”

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这段描写把苏东坡“花褪残红青杏小”的词句和杜牧“狂风吹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的诗句加以熔化,并且重重地染上一层贾宝玉的情感的色彩,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美感。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景物描写绝不独立于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而单独存在,这段描写就正是和宝玉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的。宝玉对妇女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看法,他认为:“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
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珠子,却没有光彩宝气,是颗死珠子;
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种看法表明宝玉对青年女子有一种纯洁的“痴情”,以与她们长年厮守为赏心乐事。同时,宝玉又具有诗人的气质和才情,往往睹物生情,联想新奇,不为人们所理解,以“痴”著称。小说在这里根据他的性格、禀赋和才情,安排了一系列景物,以唤起他心中的意绪,情随景生,达到“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语)的境界。本来,“柳垂金线,桃吐丹霞”的季节,杏树花落结果,叶稠阴翠,这是正常现象,在别人的眼中只是寻常的景物,但宝玉却另有一番心思。他“望杏不舍”,“对杏叹息”,由落花结子而联想到岫烟择婿、生子、乌发如银,红颜似缟,不由得对人生发出感伤的慨叹。宝玉对雀惜花的一席话,是他预感到与众姊妹、丫环欢聚厮守的日子越来越短,因而心情沉重、忧伤而发的。这里,杏树和岫烟、雀儿和宝玉浑然一体,一枝一叶—子,一啼一叫一叹,都注满了宝玉悲叹的情思和意绪,构成了深刻显现宝玉感伤情怀的生动意境。这段描写融情入景,以景写情,不仅表现了人物特有的感情,而且充分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加重了作品的抒情气氛,富有浓郁的诗意美。

                                憨湘云醉眠芍药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磴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看。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酒冽……醉扶旧——宜会亲友。”众人笑推他说

道:“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磴上还睡出病来呢!”

    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又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原是纳凉避静的,不觉因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心中反觉自悔。

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湘云醉眠”是《红楼梦》里的著名篇章,向为诗家画人笔下经常出现的题材。史湘云是贾母史太君娘家的侄孙女,常来贾府作客。她在大观园内以其潇洒脱俗、言举豪爽、襟怀坦荡、才华横溢而自成一格。作为高门大户中的闺阁小姐,似乎应持重如宝钗,清高如黛玉,驯顺如迎春,……可吏湘云偏是“英豪阔大宽宏量,”羡真名士之风流,厌假清高之矫作。而她的这一不同凡响的性格特征在“醉卧”一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一日,正值宝玉宝琴岫烟平儿的人生日。红香圃内,筵开玳瑁,褥设芙蓉,群美聚首,吃酒行令。只见满厅内红飞翠舞,玉动珠摇。人人兴浓趣足,个个脸飞红霞。待众人尽欢起席,却不见了湘云姑娘。良久方有一丫头来报:“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磴上睡着了!”丫头的一句话,不仅道出了湘云的去,而且提出了这段场景的“领”一醉眠;
她那“笑嘻嘻”的情态,就已透露出湘云醉眠之态势的“可笑可爱”的信息,因而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众人近前一看,果见湘云以山石为障,以石磴为床,正“香梦沉酣。”以上文可知,那红香圃内,并非无憩息之新,床褥之便,她何以偏偏藉石而眠?只因酒酣胸胆,体热脸燥,来此是为了“图凉快”。而大家闺秀大白天在园中的青石板上睡觉,这是园中其他姑娘做不出来的,非湘云莫属。因此这正是她豪爽、旷达性格的自然流露。那“梦”前的一个“香”字,则可以说写尽了从她脸上流溢出来的怡情惬意。本来,醉卧石磴、香梦沉酣就已使湘云憨态可掬了,可人本无意,南风有情,她周遭那一丛丛芍药花被轻风拂落,纷纷扬扬,偏又飞了她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连落在地下的扇子也“半被花埋。这红艳艳的芍药花瓣,为她那娇体华颜又平添了许多色彩,真令人爱煞怜煞。而“红香散乱”,一词用得妙极,芍药那鲜美欲滴之色,芳馨馥郁之味和缤纷飞扬之状仿佛就要破卷而出,迎面扑来,使人产生出亲临其境之感。湘云生就闭月羞花之貌,再让醇醪给粉脸染上红晕,加那一脸一身的花瓣,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艳丽图画。难怪那一群群蜜蜂蝴蝶将这花如人、人似花、花人合一的尤物“闹嚷嚷的围着。”最能表现闺阁才子情致和勾画湘云潇洒秀逸性格特征的,是她“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并且当其被人搀扶起来时,口内嘟嘟嚷嚷“犹作睡语说酒令”:“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在大观园的女儿国中,这样新奇独特的举动,这样娇憨放达的情态,只能属于史湘云,而决不会有第二个。接着作者描写了湘云初醒后的一连串心理活动和态势。她“慢启秋波,见了众人,又低头看了自己,方知是醉了”,并对此而“自悔”。“慢启秋波”极尽其香梦方醒时的娇娜慷懒之态;
看了众人且看了自己方知“醉”,说明她尚处于不知此时为何时,不知此地为何地的似醒非醒的状态。只有当她为“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而“自悔”时,她才算是完全清醒了。而她的“自悔”,表明即使豪爽旷达如湘云者,身上仍免不了大家闺秀所有的庄重、矜持。

第六篇: 党课精彩点评

党课得点评意见

刚才   书记从      个方面,为大家生动得讲授了一堂党课,可以说党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主题突出,立意深远,对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很强得指导意义,党课严格按照开展主题教育“三个摆进去”“四个讲清楚"得要求,谈了对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治疆方略得认识,特别就是对聚焦总目标得认识体会,也结合  实际进行了剖析,查找了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很好得思路举措。这就是 书记以身作则,对党课讲稿亲自进行了反复得修改,也说明, 书记对党课得高度重视,才有了这么切合实际得感悟与思想、在这里,我也希望其她领导班子成员也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认真思考与撰写自己得党课讲课,按照主题教育“三个摆进去"“四个讲清楚得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得完成党课讲稿。

当前,“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有序开展,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作为一个“关键动作",对主题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具有风向标意义、

领导干部讲党课,好就好在继承发扬了党得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回顾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经常为身边得党员、战士讲党课,鞭辟入里、生动精彩,听课得同志大受其益,乃至受用终生、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得新形势下,越就是挑战艰巨、任务繁重,越需要用好领导干部讲党课这个传家宝。

领导干部讲党课,好就好在真正把自己摆进去、讲台既就是大课堂,也就是大考场。这次领导干部讲党课,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思想与工作摆进去,点出领导干部思想上模糊认识与普遍存在得“不严不实"问题,激发了践行“三严三实”得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自己得问题自己找,才能找得更准更实更深,解决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这比请别人作报告得效果更好。

领导干部讲党课,好就好在以上率下作示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得党中央从自身做起,带头改进作风,为全党作出了表率、这次领导干部讲党课,继续发扬 “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得优良作风,一级讲给一级听,一级做给一级瞧,一级带着一级干,真正把“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植根于思想深处,转化为党员干部得行为习惯。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专题教育,以领导干部讲党课就是一个过程,也就是一种考验,讲党课也对我们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讲好党课离不开深入思考,必须把中央精神领会透,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党员干部得思想作风状况,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想清楚讲什么、怎么讲。讲好党课离不开联系实际,要增强贴近性、现实感,把落实“严"与“实”得实践要求讲清楚讲透彻,入情入理、讲出共鸣,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泛泛而谈。讲好党课离不开紧扣问题,要紧密结合主题教育问题整改,在“有没有"上不回避,对“怎么办"不推脱,做到“把脉问症”“开方治病",促进党员、干部提振精气神、锤炼好作风,展现新得作为。

开展党课教育,就是我每年党在自身建设实践中总结出得重要经验,就是七项组织生活制度得重要内容,就是提升党员思想觉悟得重要途径,也就是主题教育得重要推进措施、创新方式讲好党课,既能有效引导党员针对问题学深悟透,又能帮助党员瞄着问题开方治病,对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讲好党课就是一门艺术。贺龙同志曾经讲过一堂关于密切党群关系得党课,没有讲稿,只在桌子上放了三样东西:一碗小米、一双布鞋与一个盛着小鱼得水碗。小米,代表百姓辛勤养育;布鞋,代表民众无私奉献;鱼水,代表军民深厚情谊。别开生面得授课,让党员干部喜欢听、听得进、记得牢。最近,一篇《答学生问: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得文章受到网友热捧,原因就在于既坚持主题得高格调,又注重在内容上接地气。

党课教育,“重”在传播真理得力量,必须有“党味”,围绕“党”字立意,突出党章党规与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得宣讲,突出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得宣传,增强党员干部党得意识、党员意识与党性观念。讲好党课,“要"在讲出真理得魅力,必须有“鲜味”,把有意义得事讲得有意思,使党员干部产生思想共鸣,真正受教育、有触动、现在一些党课,不就是党员不想听、不愿听,而就是讲得不深刻、不生动。

党课如何才能讲得有意思?关键就是要接地气、有生气。紧盯“活思想"增强说服力,针对党员干部现实思想困惑与模糊认识,通过忆党史军史、话光荣传统、讲创新理论,搞好阐释说理,强化互动交流,真正戳到麻骨,解开思想扣子。紧贴实际增强感染力,联系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实践,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示范激励,为推进强军兴军加油助力。紧跟时代增强穿透力,既在大讲堂“漫灌”,又用微党课“滴灌";既用通俗化、形象化得生动语言,又用富有时代气息、时代元素得平台手段,切实让党课可听可感、入心入脑。

学习使人进步,要进步就必须要学习。办党课、讲党课就是我们党得一个优良传统,每一个党支部都要把党课办好、把党课讲好,上党课、听党课也就是党员干部学习党得政策理论、增长文化知识、提升干事本领得重要方式。上党课、讲党课得内容关键在于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同时要尤为注意语言艺术,既要站在政策理论得高度,又要把理论生动地阐述出来、解释清楚,才能把革命事业得“大学问”融入到支部党课得“小课堂”里去,才能让党员听得进去、理解得到、运用得了、

这次主题教育,安排领导干部到所在支部、深入基层讲党课,既就是运用自身学习成果发挥领学作用,又就是到一线单位发挥督学作用、教育者应先受教育,领导干部要讲好党课,必须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要掌握理论武器,把准思想脉搏,以“正言正理"春风化雨,用“兵言兵语"沁入心扉,使每堂党课成为传递信仰、传递精神、传递党性得窗口,成为学习教育中得“精神大餐”,受到广大党员得“点赞”。

推荐访问:党课 点评 精彩 党课精彩点评 党课精彩点评 党课精彩点评评语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