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

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

发布时间:2022-12-28 20:24:02

化学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化学键。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能力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

化学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化学键。

  2. 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能力目标: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

  教学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元素的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但相同原子形成不同分子时,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则分子的性质也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初步知识。

  [板书]第四节 化学键

  [讲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又重新结合为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子的形成和破坏,因此,研究分子结构,对于了解不知所措垢结构和性能十分重要。

  人们已发现了和合成了一千多万种物质,为什么这100多种元素能形成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物质?原子是怎样结合的?为什么两个氢原子结合为一个氢分子,而两个氦原子不能结合成一个氦分子呢?

  实验表明:水加热分解需10000C以上,破坏O—H需463KJ/mol。加热使氢分子分成氢原子,即使20000C以上,分解率也不到1%,破坏H—H需436KJ/mol

  所以,分子中原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不仅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分子内不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

  [板书]一、化学键:相邻人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化学键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我们先学习离子键。

  [板书]二、离子键

  [实验]取一块黄豆大已切去氧化层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待钠熔融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扣在钠的上方,观察现象。

  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了离子化合物氯化钠,试用已经学过的原子结构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讨论

  1.离子键的形成

  原子结构

  示意图

  通过什么途径

  达到稳定结构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Na

  Cl

  2.离子键: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化学教案《化学键》。

  注意:此静电作用不要理解成吸引作用.

  3.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例如:

  4.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注意:电荷数; 离子符号; 阴离子要加括号; 不写”=”; 不合写.

  练习: 请同学们用电子式表示KBr Na2O的形成过程

  5.离子键的影响因素: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键越强。

  作业:复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第二课时

  复习:离子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共价键广泛存在于非金属单质和共价化合物里。

  [板书]三、共价键

  讨论:请同学们从原子结构上分析,氢原子是怎样结合成氢分子的?

  [板书]1。共价键的形成

  [讲解]在形成氢分子时,电子不是从一个氢原子转移到另一个氢原子中,而是在两个氢原子间共用,形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两个氢原子都达到了稳定结构,形成氢分子。

  [板书]2。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练习]请同学们用电子式表示CO2的形成过程。

  [介绍]在化学上常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比如:H—H、H—Cl、Cl—Cl。

  (建议补充共价键的参数)

  共价键存在于非金属单质和共价化合物里,它有三个参数:

  [板书]3。共价键的参数

  ① 键长:两个成键原子的核间距离,一般来说,键越短,键就越强,越牢固。

  共价键较强,断开共价键需要吸收能量。如:拆开1molH—H需要吸收436KJ能量。②键能:拆开1mol共价键需吸收的能量。一般来说,键能越高,键越强,越牢固。

  1。已知HCl、HF的稳定性,请分析H—Cl、H—F的键长和键能的大小。

  2.已知HA的键能比HB的键能高,请分析HA和HB的稳定性强弱。

  讨论

  ③键角:分子中键和键的夹角。

  O H 1800

  104.50 109028’ H O C O

  H H C

  H H

  作业:P116 、一、二、三

  化学键

化学键教学设计2

  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化学2》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三节第1课时

  5.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强学生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2、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及化学反应的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理解化学键的内容。

  2、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1)成键的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粒——阴、阳离子 (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当吸引与排斥达到*衡时形成离子键。

  3、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已知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理解。

  (二)方法上突破点

  针对共价键和离子键,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以某一实例出发,展开剖析,从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形成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预习“离子键、共价键的内容及化学反应实质性问题”

  (二)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

  前边通过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学习,知道目前已知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可这些元素却构成了已发现或合成的一千多万种物质,元

  素的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说明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子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下面以电解水为例:

  【投影】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2O==2H2↑+ O2↑

  【思考质疑】

  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够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

  【归纳】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

  【分析归纳】

  水在通电时分解成H2和O2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水分子中

  氢原子和氧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形成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氢原子间、氧原子和氧原子间分别又以新的化学键结合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投影】

  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过渡】

  而我们目前元素有一百多种,这些元素从大的角度分两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容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容易得电子。我们发现非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之间都可以通过化学键构成物质,他们之间的化学键是否一样?下面我们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燃烧为例。

  【联想质疑】

  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氢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钠,在形成化学键方面是否相同?

  【点评归纳】

  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由于钠是金属元素很容易失电子,

  氯是非金属元素很容易得电子,当钠原子和氯原子靠近时,钠原子就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钠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得到钠的一个电子形成氯阴离子(两者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结构),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化学键——离子键,构成氯化钠。

  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获得能量,化学键分别断裂,从而形成氢原子和氯原子。由于氢和氯都是非金属元素,都有得电子的趋势,最终谁也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完全得到,氯和氢都没有完全得失电子,而是氯原子和氢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两者的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并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这样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媒体展示——板书】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一般存在于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一般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

  【归纳比较】

  键的类型 离子键 共价键

  定 义

  成键原因

  成键微粒

  成键方式

  成键元素

  判断依据

  【课堂练习】

  请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物质中分别存在哪些类型的化学键?

  ⑴ NaF ⑵ CH4 ⑶ H2O ⑷ CaO

  ⑸ KBr ⑹HF ⑺ BaCl2 ⑻ O2 ⑼ CO2 ⑽ MgCl2 ⑾ Ar ⑿NaOH

  【过渡】

  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知道物质分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又分单质和化合物。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是有区别的——又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于是,人们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的不同,把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媒体展示——板书】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

  【设问】

  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讨论回答】

  关键在于化合物中是否存在离子键?若有离子键时,该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练习】请判断下列物质中哪些分别属于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⑴ NaF ⑵ CH4 ⑶ H2O ⑷ CaO

  ⑸ KBr ⑹HF ⑺ BaCl2 ⑻ O2 ⑼ CO2 ⑽ MgCl2 ⑾ Ar ⑿NaOH

  【归纳强调】

  (1)当一个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2)当一个化合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以离子键为主,该化合物也称为离子化合物。

  (3)只有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称为共价化合物。 (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 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NH4+例外)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化合物内部的键型和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化合物 H2O NaCl NaOH CaCl2 KNO3 H2SO4

  内部的键型

  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化学键教学设计3

  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化学2》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三节第1课时

  5.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强学生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2、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及化学反应的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理解化学键的内容。

  2、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1)成键的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粒——阴、阳离子 (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当吸引与排斥达到*衡时形成离子键。

  3、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已知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理解。

  (二)方法上突破点

  针对共价键和离子键,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以某一实例出发,展开剖析,从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形成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预习“离子键、共价键的内容及化学反应实质性问题”

  (二)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

  前边通过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学习,知道目前已知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可这些元素却构成了已发现或合成的一千多万种物质,元

  素的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说明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子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下面以电解水为例:

  【投影】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2O==2H2↑+ O2↑

  【思考质疑】

  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够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

  【归纳】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

  【分析归纳】

  水在通电时分解成H2和O2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水分子中

  氢原子和氧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形成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氢原子间、氧原子和氧原子间分别又以新的化学键结合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投影】

  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过渡】

  而我们目前元素有一百多种,这些元素从大的角度分两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容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容易得电子。我们发现非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之间都可以通过化学键构成物质,他们之间的化学键是否一样?下面我们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燃烧为例。

  【联想质疑】

  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氢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钠,在形成化学键方面是否相同?

  【点评归纳】

  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由于钠是金属元素很容易失电子,

  氯是非金属元素很容易得电子,当钠原子和氯原子靠近时,钠原子就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钠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得到钠的一个电子形成氯阴离子(两者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结构),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化学键——离子键,构成氯化钠。

  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获得能量,化学键分别断裂,从而形成氢原子和氯原子。由于氢和氯都是非金属元素,都有得电子的趋势,最终谁也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完全得到,氯和氢都没有完全得失电子,而是氯原子和氢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两者的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并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这样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媒体展示——板书】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一般存在于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一般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

  【归纳比较】

  键的类型 离子键 共价键

  定 义

  成键原因

  成键微粒

  成键方式

  成键元素

  判断依据

  【课堂练习】

  请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物质中分别存在哪些类型的化学键?

  ⑴ NaF ⑵ CH4 ⑶ H2O ⑷ CaO

  ⑸ KBr ⑹HF ⑺ BaCl2 ⑻ O2 ⑼ CO2 ⑽ MgCl2 ⑾ Ar ⑿NaOH

  【过渡】

  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知道物质分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又分单质和化合物。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是有区别的——又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于是,人们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的不同,把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媒体展示——板书】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

  【设问】

  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讨论回答】

  关键在于化合物中是否存在离子键?若有离子键时,该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练习】请判断下列物质中哪些分别属于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⑴ NaF ⑵ CH4 ⑶ H2O ⑷ CaO

  ⑸ KBr ⑹HF ⑺ BaCl2 ⑻ O2 ⑼ CO2 ⑽ MgCl2 ⑾ Ar ⑿NaOH

  【归纳强调】

  (1)当一个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2)当一个化合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以离子键为主,该化合物也称为离子化合物。

  (3)只有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称为共价化合物。 (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 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NH4+例外)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化合物内部的键型和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化合物 H2O NaCl NaOH CaCl2 KNO3 H2SO4

  内部的键型

  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化学键说课稿10篇

化学键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课本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为下一章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奠定基础,也为第三章解释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我深入的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找到三者的结合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阅读自修,能正确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找出离子键的.构成微粒、形成条件;

  2. 通过讨论、总结、练习,能用电子式准确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要落实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之上。

  A.知识基础

  1. 学生已经具备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基本知识,知道粒子在最外层电子为2或8时稳定。

  2. 原子间的结合方式与各自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B. 能力分析 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C.障碍分析 在微观概念的理解上要由有表征性抽象到原理性抽象过渡,不易吃透,知识迁移和应用上还比较缺乏。

  三、教法分析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会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低起点,小台阶,采用动画演绎,归纳总结、练习巩固,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知识技能推进的同时,努力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有效落实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设计

  1.【设问1】:(1)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超过元素的种类?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呢?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多媒体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设问2】:金属钠与Cl2能够发生剧烈反应生成NaCl,它们为什么可以发生反应呢?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我们现在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该反应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组讨论:a.两种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它们分别容易发生什么变化?

  b.当它们变化后又会有什么相互影响呢?

  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 NaCl 的形成,由表征性抽象向原理性抽象过渡,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形成条件等。用动画演示比较抽象的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

  3、启发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组织讨论从产物 NaCl到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 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设问3】:以上我们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Na原子和Cl原子发生变化生成NaCl的过程,它清晰、直观,但是,书写结构示意图时有些麻烦,1、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2、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这种表示方法叫做电子式,请同学们看21页的资料卡片,归纳电子式的定义和书写方法。

  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 阳离子的表示方法。

  【设问4】:原子的电子式我们知道怎样写了,那阳离子、阴离子的电子式又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几种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式,请同学们归纳它们的书写规律。

  阳离子:Na、Mg、Al、 +2+3+

  阴离子:

  (引导学生从电子数目、结构特征、电荷位置等考虑)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学习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总结出书写要点,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容易犯错,用顺口溜"打点、穿衣、带帽"帮助学生记忆,并加以习题巩固。

  练习:请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硫原子,溴原子,硫离子, 溴离子,

  通过用电子式表达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练习进行反馈强化了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性。在教学方法上边学习边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完善知识、系统总结的习惯,也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整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

  5、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上我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AB型如NaCl,A2B型如Na2O、Na2S,AB2型如MgCl2)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要点:

  1.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2.不能把"→"写成"====";

  3.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加深印象。

  6.教学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1.写出下列粒子的电子式:C、S、 Mg 、K、 Br 、 O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NaF K2O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第1课时)

  一、离子键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时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二、电子式

  (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书写 a 原子 : H× Na×

  b 阳离子:Na Mg

  C 阴离子:

  d离子化合物: AB A2B AB2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

  +2+2++-2-

化学键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化学键》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课题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属于物质的结构性质这主题,主要介绍了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教材中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结合实验现象和微观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概念及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另外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在结合微观解释离子键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立足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可以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过从具体实验探究到微观理解氯化钠形成过程,把握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万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离子键的概念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立足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认知特点来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都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撑。从知识经验上上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同时对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在上课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本课我会采用模拟微观变化的演示法并全程配合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以达到学生自主构建课程知识。建构主义活动元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因此我确定如下学法,学生自主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通过学生借助微观变化来感受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疑导入

  本节课我会通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上课之初,请同学们回顾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并提问:元素周期中只有一百多种元素,以这些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却数以千万计,这些元素之间通过什么作用连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建立与本节课的联系。

  环节二:初步感知离子键相关概念

  教师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自主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接下来由宏观进入到微观,教师播放模拟动画请学生结合氧化还原中得失电子知识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结合生成氯化钠分子,在此过程中完成离子键概念的讲解。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教师设置关键性的提问: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什么?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是离子键,由此也可以得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结合元素周期律说说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阳离子,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阴离子,加深理解离子键的相关概念,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为了更方便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教师用课件逐步展示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请学生小组内观察书写特点,其中重点关注阴离子书写方式,和离子化合物中若出现相同离子时的情况。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并评价学生的结果还有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对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自主总结构建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环节四:巩固练习

  教师设置层次性的习题供学生选择,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第一层次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包含离子键,第二层次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通过在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环节五: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建立知识联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并用电子式可以表达其形成过程。

  环节六:布置作业

  本篇课题设置迁移类的作业,请学生思考除了离子键,物质中元素与元素之间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关于离子键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化学键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专家上午好,。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它通过探索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将人们从宏观世界带入到了神秘的微观世界,并指导人们合理创造新物质。

  今天我就选取了鲁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进行说课。下面我简要的向各位专家介绍一下我的说课内容。

  本节课我将从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和特色共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知识的冰山模型”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部分,是表象的;“隐性知识”就像冰山藏在水底部分,是潜在的。“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占冰山的绝大部分。它启示我们,化学教学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显性知识,即知识与技能,而要努力挖掘潜在知识价值,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节课我采用了“知识——知识价值”的教学理念,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力求将具体的建构性知识上升为认识知识的多重功能与价值

  进而实现认识价值、情意价值、探究价值三重价值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通过挖掘知识潜在价值,将以往单纯的建构性理论知识,上升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识。体现了本节课的认识价值。

  探究价值则体现在通过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通过对科学足迹的探索及其在社会生活实际中所产生的巨大贡献的学习,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而激发学生用化学知识来创造新物质的兴趣与热情。由此体现情意价值

  要想实现三重价值的有机融合,合理分析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就从地位作用和知识脉络两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的教材。

  首先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认识了化学变化其实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到了高一,通过上一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从核外电子角度预测物质结构和性质,而本节课化学键的学习,则是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作用力的角度上对之前的知识更深入的学习,并为下一节能量的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作用不可小觑。

  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为:由最常见的宏观现象入手,引出化学键,进而引申概括出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的解释得到作用力的两种结合方式——两种类型化学键,进而形成两种类型化合物,知识内容安排合理,层层递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而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初中的物质变化与原子结构,但是并不知道这些物质的微粒是怎样结合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他们所不知道的也是他们想知道的。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枯燥无味,需要较强的微观世界认知能力和想象力,而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的能力又比较薄弱,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认识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观看动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科学的本质。

  本节课我力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是物质稳定存在的原因,而化学变化实质上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结合方式的改变,这也说明了微粒间作用力有性质之分,而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则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化合物。由此达到挖掘知识的潜在价值的目的。

  所以,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内部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

  2、知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

  3、理解物质在相互转化时实际上是一种作用代替了另一种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学会分析物质本质的方法

  2、阅读资料,了解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观看微观动画,培养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具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观看微观动画,培养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和微观世界想象力。

  2、通过认识化学键理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激发学习化学,并用化学键的原理知识来创造新物质、改造世界的兴趣与热情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首先由我国科学家拍摄的首张化学键图像,直面分子内部的资料,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看清化学键是分子手术的前提?化学键又是何神奇之物?这样以科学史实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定位。

  在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时候,我将操作两组对比试验:加热一百度的水、以及初中学习的电解水。通过对比实验再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为何不同,电解水时为什么要通电?以及化学键中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两个实验条件不同:一个加热一个通电,使学生很容易认识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且非常强烈。而化学键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关键,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这种作用力的强弱。

  紧接着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电解水过程中,微粒间的作用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作用力取代了另一种作用力,实现了作用方式的转化”的科学事实。

  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让学生了解“21世纪的`四大化学难题”,而其中之一便是“合成化学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其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化学键”。而最近从原子水*检测硅材料的技术出炉,也完全得益于化学键知识的应用。通过阅读两个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并体会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地位,激励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之后我将播放最常见的物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微观动画,结合动画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从原子趋于形成稳定的结构方面结合化学键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认识微粒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离子键。

  播放氯化氢的微观动画,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基础上,对比思考氯化氢的形成过程,认识另一种不同的微粒间相互作用——共价键,通过对比,使学生形成“物质微粒间的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的观念。

  此时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趁热打铁,通过一组简单的练习,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小组讨论指出哪些只含有共价键,哪些只含离子键,而哪些物质既含有离子键也含有共价键。并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作用力形成的化合物是否相同?从而认识两种类型化合物,并通过对比分析领会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性质的作用力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并具备从本质上区分两类化合物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最后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激励他们用化学知识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之路上也会有学生们留下的足迹。由此本节课也就结束。

  本节课的特色所在是:抛开了传统的只讲“知识是什么,怎么用”的模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出冰山模型中的潜在知识,使理念上升为知识的价值。并且为此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结合活动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所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表层。培养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引领学生向科学发展的领域观望,并激励学生用化学的思想改变生活,创造奇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化学键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同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同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同学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学习。在初中,同学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同学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 离子键,共价键

  2.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同学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习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同学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同学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同学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同学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同学复习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同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习导入:在复习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 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 “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习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同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同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同学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学习。在初中,同学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同学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 离子键,共价键

  2.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同学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习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同学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同学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同学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同学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同学复习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同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习导入:在复习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 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 “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习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专家上午好,。我们明白化学是一门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它经过探索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将人们从宏观世界带入到了神秘的微观世界,并指导人们合理创造新物质。

  今日我就选取了鲁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资料《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进行说课。下头我简要的向各位专家介绍一下我的说课资料。

  本节课我将从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和特色共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知识的冰山模型”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部分,是表象的;“隐性知识”就像冰山藏在水底部分,是潜在的。“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占冰山的绝大部分。它启示我们,化学教学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显性知识,即知识与技能,而要努力挖掘潜在知识价值,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节课我采用了“知识——知识价值”的教学理念,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力求将具体的建构性知识上升为认识知识的多重功能与价值

  进而实现认识价值、情意价值、探究价值三重价值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经过挖掘知识潜在价值,将以往单纯的建构性理论知识,上升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识。体现了本节课的认识价值。

  探究价值则体此刻经过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本事,从而逐步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经过对科学足迹的探索及其在社会生活实际中所产生的巨大贡献的学习,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而激发学生用化学知识来创造新物质的兴趣与热情。由此体现情意价值

  要想实现三重价值的有机融合,合理分析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下头我就从地位作用和知识脉络两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的教材。

  首先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认识了化学变化其实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到了高一,经过上一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了必须的了解,能够从核外电子角度预测物质结构和性质,而本节课化学键的学习,则是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作用力的角度上对之前的知识更深入的学习,并为下一节能量的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作用不可小觑。

  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为:由最常见的宏观现象入手,引出化学键,进而引申概括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经过对化学键的解释得到作用力的两种结合方式——两种类型化学键,进而构成两种类型化合物,知识资料安排合理,层层递进。

  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明白了什么。而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明白了初中的物质变化与原子结构,可是并不明白这些物质的微粒是怎样结合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他们所不明白的也是他们想明白的。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枯燥无味,需要较强的微观世界认知本事和想象力,而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的本事又比较薄弱,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认识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经过思考问题和观看动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科学的本质。

  本节课我力求经过化学键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是物质稳定存在的原因,而化学变化实质上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结合方式的改变,这也说明了微粒间作用力有性质之分,而相互作用方式的不一样则可构成不一样类型的化合物。由此到达挖掘知识的潜在价值的目的。

  所以,针对以上资料,我制定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内部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

  2、明白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

  3、理解物质在相互转化时实际上是一种作用代替了另一种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经过两组比较实验,学会分析物质本质的方法

  2、阅读资料,了解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观看微观动画,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思考具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观看微观动画,培养逻辑分析推理本事和微观世界想象力。

  2、经过认识化学键理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激发学习化学,并用化学键的原理知识来创造新物质、改造世界的兴趣与热情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首先由我国科学家拍摄的首张化学键图像,直面分子内部的资料,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看清化学键是分子手术的前提?化学键又是何神奇之物?这样以科学史实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到达对知识的定位。

  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的时候,我将操作两组比较试验:加热一百度的水、以及初中学习的电解水。经过比较实验再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为何不一样,电解水时为什么要通电?以及化学键中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两个实验条件不一样:一个加热一个通电,使学生很容易认识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且十分强烈。而化学键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关键,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这种作用力的强弱。

  紧之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电解水过程中,微粒间的作用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作用力代替了另一种作用力,实现了作用方式的转化”的科学事实。

  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让学生了解“21世纪的四大化学难题”,而其中之一便是“合成化学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其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化学键”。而最近从原子水*检测硅材料的技术出炉,也完全得益于化学键知识的应用。经过阅读两个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并体会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地位,激励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我的贡献,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之后我将播放最常见的物质——氯化钠的构成过程微观动画,结合动画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从原子趋于构成稳定的结构方面结合化学键思考氯化钠的构成过程,从而认识微粒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离子键。

  播放氯化氢的微观动画,在氯化钠的构成过程基础上,比较思考氯化氢的构成过程,认识另一种不一样的微粒间相互作用——共价键,经过比较,使学生构成“物质微粒间的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的观念。

  此时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必须的了解,趁热打铁,经过一组简单的练习,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小组讨论指出哪些只包含共价键,哪些只含离子键,而哪些物质既包含离子键也包含共价键。并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一样的作用力构成的化合物是否相同?从而认识两种类型化合物,并经过比较分析领会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不一样性质的作用力构成不一样的化合物,并具备从本质上区分两类化合物的本事!

  在本节课的最终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激励他们用化学知识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之路上也会有学生们留下的足迹。由此本节课也就结束。

  本节课的特色所在是:抛开了传统的只讲“知识是什么,怎样用”的模式,深入挖掘教材资料,找出冰山模型中的潜在知识,使理念上升为知识的价值。并且为此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结合活动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所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表层。培养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本事,并引领学生向科学发展的领域观望,并激励学生用化学的思想改变生活,创造奇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多谢大家!

化学键说课稿7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化学键说课稿8

  1、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

  ①化学键,

  ②离子键,

  ③共价键,

  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二、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三、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化学键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专家上午好,。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它通过探索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将人们从宏观世界带入到了神秘的微观世界,并指导人们合理创造新物质。

  今天我就选取了鲁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进行说课。下面我简要的向各位专家介绍一下我的说课内容。

  本节课我将从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和特色共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知识的冰山模型”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部分,是表象的;“隐性知识”就像冰山藏在水底部分,是潜在的。“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占冰山的绝大部分。它启示我们,化学教学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显性知识,即知识与技能,而要努力挖掘潜在知识价值,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节课我采用了“知识——知识价值”的教学理念,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力求将具体的建构性知识上升为认识知识的多重功能与价值

  进而实现认识价值、情意价值、探究价值三重价值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通过挖掘知识潜在价值,将以往单纯的建构性理论知识,上升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识。体现了本节课的认识价值。

  探究价值则体现在通过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通过对科学足迹的探索及其在社会生活实际中所产生的巨大贡献的学习,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而激发学生用化学知识来创造新物质的兴趣与热情。由此体现情意价值

  要想实现三重价值的有机融合,合理分析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就从地位作用和知识脉络两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的教材。

  首先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认识了化学变化其实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到了高一,通过上一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从核外电子角度预测物质结构和性质,而本节课化学键的学习,则是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作用力的角度上对之前的知识更深入的学习,并为下一节能量的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作用不可小觑。

  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为:由最常见的宏观现象入手,引出化学键,进而引申概括出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的解释得到作用力的两种结合方式——两种类型化学键,进而形成两种类型化合物,知识内容安排合理,层层递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而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初中的物质变化与原子结构,但是并不知道这些物质的微粒是怎样结合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他们所不知道的也是他们想知道的。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枯燥无味,需要较强的微观世界认知能力和想象力,而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的能力又比较薄弱,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认识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观看动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科学的本质。

  本节课我力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是物质稳定存在的原因,而化学变化实质上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结合方式的改变,这也说明了微粒间作用力有性质之分,而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则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化合物。由此达到挖掘知识的潜在价值的目的。

  所以,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内部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

  2、知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

  3、理解物质在相互转化时实际上是一种作用代替了另一种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学会分析物质本质的方法

  2、阅读资料,了解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观看微观动画,培养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具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观看微观动画,培养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和微观世界想象力。

  2、通过认识化学键理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激发学习化学,并用化学键的原理知识来创造新物质、改造世界的兴趣与热情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首先由我国科学家拍摄的首张化学键图像,直面分子内部的资料,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看清化学键是分子手术的前提?化学键又是何神奇之物?这样以科学史实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定位。

  在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时候,我将操作两组对比试验:加热一百度的水、以及初中学习的电解水。通过对比实验再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为何不同,电解水时为什么要通电?以及化学键中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两个实验条件不同:一个加热一个通电,使学生很容易认识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且非常强烈。而化学键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关键,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这种作用力的强弱。

  紧接着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电解水过程中,微粒间的作用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作用力取代了另一种作用力,实现了作用方式的转化”的科学事实。

  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让学生了解“21世纪的四大化学难题”,而其中之一便是“合成化学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其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化学键”。而最近从原子水*检测硅材料的技术出炉,也完全得益于化学键知识的应用。通过阅读两个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并体会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地位,激励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之后我将播放最常见的物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微观动画,结合动画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从原子趋于形成稳定的结构方面结合化学键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认识微粒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离子键。

  播放氯化氢的微观动画,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基础上,对比思考氯化氢的形成过程,认识另一种不同的微粒间相互作用——共价键,通过对比,使学生形成“物质微粒间的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的观念。

  此时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趁热打铁,通过一组简单的练习,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小组讨论指出哪些只含有共价键,哪些只含离子键,而哪些物质既含有离子键也含有共价键。并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作用力形成的化合物是否相同?从而认识两种类型化合物,并通过对比分析领会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性质的作用力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并具备从本质上区分两类化合物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最后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激励他们用化学知识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之路上也会有学生们留下的足迹。由此本节课也就结束。

  本节课的特色所在是:抛开了传统的只讲“知识是什么,怎么用”的模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出冰山模型中的潜在知识,使理念上升为知识的价值。并且为此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结合活动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所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表层。培养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引领学生向科学发展的领域观望,并激励学生用化学的思想改变生活,创造奇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化学键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典型化合物形成的分析,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进而认识化学键的含义

  (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4)、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氯化钠生成过程的实验观察和微观想象,产生探究欲望

  (2)、了解模型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和概念。

  难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极性,化学键的概念。

  确立依据: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离子键和共价键;第二课时: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本节课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引入:用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新课教学:

  (投影):钠原子遇到氯原子发生变化的示意图。

  (启发思考):学生们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粒子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粒子相吸引。请学生们根据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结构分析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经典作用力的产生原因。

  (结论):

  1、离子间作用力:吸引和排斥;

  2、离子键定义:人们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离子键

  (过渡):我们知道,原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是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科学上为了表示化合物的形成引入了电子式。

  请学生们自己阅读课本,思考电子式的构成要素,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化合物的形成。

  (投影):

  1、常见元素的电子式

  2、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电子式

  3、已知钾原子与钠原子类似,溴原子与氯原子类似,请写出溴化钾形成过程的电子式。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根据离子键的特点,请学生们考虑哪些元素结合时会形成离子键》

  (投影)形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展示)一瓶氯化钠溶液,请学生分析溶液中有哪些微粒?(Na+、Cl-、H2O)

  (过渡)那么氯化氢是如何形成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投影)

  二、共价键

  (动画演示):氯化氢形成过程。

  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电子式表示氢气、氯气和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请一位学生描述氯气分子的形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流畅的表达思想的能力。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同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氯化钠形成过程分析:

  2、离子键

  ①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离子键

  ②相互作用指同种电荷之间的排斥和异种电荷之间的吸引

  ③形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二、共价键

  1、氯气、氯化氢形成过程分析

  氯分子的表示:Cl-Cl

  2、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3、形成共价键的元素特点


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化学键说课稿10篇

化学键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专家上午好,。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它通过探索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将人们从宏观世界带入到了神秘的微观世界,并指导人们合理创造新物质。

  今天我就选取了鲁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进行说课。下面我简要的向各位专家介绍一下我的说课内容。

  本节课我将从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和特色共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知识的冰山模型”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部分,是表象的;“隐性知识”就像冰山藏在水底部分,是潜在的。“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占冰山的绝大部分。它启示我们,化学教学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显性知识,即知识与技能,而要努力挖掘潜在知识价值,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节课我采用了“知识——知识价值”的教学理念,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力求将具体的建构性知识上升为认识知识的多重功能与价值

  进而实现认识价值、情意价值、探究价值三重价值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通过挖掘知识潜在价值,将以往单纯的建构性理论知识,上升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识。体现了本节课的认识价值。

  探究价值则体现在通过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通过对科学足迹的探索及其在社会生活实际中所产生的巨大贡献的学习,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而激发学生用化学知识来创造新物质的兴趣与热情。由此体现情意价值

  要想实现三重价值的有机融合,合理分析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就从地位作用和知识脉络两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的教材。

  首先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认识了化学变化其实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到了高一,通过上一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从核外电子角度预测物质结构和性质,而本节课化学键的学习,则是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作用力的角度上对之前的知识更深入的学习,并为下一节能量的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作用不可小觑。

  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为:由最常见的宏观现象入手,引出化学键,进而引申概括出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的解释得到作用力的两种结合方式——两种类型化学键,进而形成两种类型化合物,知识内容安排合理,层层递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而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初中的物质变化与原子结构,但是并不知道这些物质的微粒是怎样结合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他们所不知道的也是他们想知道的。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枯燥无味,需要较强的微观世界认知能力和想象力,而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的能力又比较薄弱,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认识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观看动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科学的本质。

  本节课我力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是物质稳定存在的原因,而化学变化实质上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结合方式的改变,这也说明了微粒间作用力有性质之分,而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则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化合物。由此达到挖掘知识的潜在价值的目的。

  所以,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内部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

  2、知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

  3、理解物质在相互转化时实际上是一种作用代替了另一种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学会分析物质本质的方法

  2、阅读资料,了解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观看微观动画,培养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具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观看微观动画,培养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和微观世界想象力。

  2、通过认识化学键理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激发学习化学,并用化学键的原理知识来创造新物质、改造世界的兴趣与热情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首先由我国科学家拍摄的首张化学键图像,直面分子内部的资料,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看清化学键是分子手术的前提?化学键又是何神奇之物?这样以科学史实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定位。

  在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时候,我将操作两组对比试验:加热一百度的水、以及初中学习的电解水。通过对比实验再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为何不同,电解水时为什么要通电?以及化学键中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两个实验条件不同:一个加热一个通电,使学生很容易认识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且非常强烈。而化学键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关键,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这种作用力的强弱。

  紧接着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电解水过程中,微粒间的作用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作用力取代了另一种作用力,实现了作用方式的转化”的科学事实。

  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让学生了解“21世纪的`四大化学难题”,而其中之一便是“合成化学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其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化学键”。而最近从原子水*检测硅材料的技术出炉,也完全得益于化学键知识的应用。通过阅读两个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并体会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地位,激励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之后我将播放最常见的物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微观动画,结合动画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从原子趋于形成稳定的结构方面结合化学键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认识微粒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离子键。

  播放氯化氢的微观动画,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基础上,对比思考氯化氢的形成过程,认识另一种不同的微粒间相互作用——共价键,通过对比,使学生形成“物质微粒间的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的观念。

  此时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趁热打铁,通过一组简单的练习,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小组讨论指出哪些只含有共价键,哪些只含离子键,而哪些物质既含有离子键也含有共价键。并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作用力形成的化合物是否相同?从而认识两种类型化合物,并通过对比分析领会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性质的作用力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并具备从本质上区分两类化合物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最后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激励他们用化学知识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之路上也会有学生们留下的足迹。由此本节课也就结束。

  本节课的特色所在是:抛开了传统的只讲“知识是什么,怎么用”的模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出冰山模型中的潜在知识,使理念上升为知识的价值。并且为此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结合活动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所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表层。培养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引领学生向科学发展的领域观望,并激励学生用化学的思想改变生活,创造奇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化学键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是《化学(必修)2》中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继初中的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之后,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后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利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进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理解。

  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形成特点的理解。

  二、说教法

  1、情景激发

  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小组讨论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思考、分析和总结。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通过观看动画、问题讨论,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又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思考为何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种元素却形成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物质,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的思考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鼓励。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索,建立概念

  1、关于化学键与物质变化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动画,提出问题:1、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2、为什么要通电?通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整合,从而引出化学键的定义,并对定义加以强调:

  (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

  (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

  (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通过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Na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1、如何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这个反应的实质。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在讲述离子键概念时,对于学生易于忽略的排斥作用加以强调。通过对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分析,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3、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Hcl的形成过程是否和Nacl类似?让学生观看H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出Hcl的形成过程,从而得出共价键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根据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列表从概念、成键粒子、成键作用、成键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培养学生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最后得出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的理解,突破难点。

  (三)巩固基础,拓展提高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键是指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B.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原子之间,也存在于相邻分子之间

  c.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

  D.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有共价键

  Na2s、K2o、mgcl2、H2、NH3

  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H2oB、cacl2c、KoHD、cl2

  (四)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讨论,回顾本节课内容,对自己所学知识做出总结。最后教师及时给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习中评价自己,体会成功。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1.化学键与物质变化

  (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化学键的类型

  (1)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成键方式:静电作用

  离子键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2)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成键微粒:原子

  成键方式:共用电子对

  共价键形成条件:一般在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化学键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将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性、系统化、规律性学习。其特点是有很强的,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接着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习,分别是氧族和碳族元素。若能在这章的学习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习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习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三节化学键,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知道化学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用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并分析两种作用力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讲解

  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钠和氯气如何形成氯化钠。利用多媒体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引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离子键的特点及离子键的成键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如何判断离子化合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离子化合物外我们遇到的其他物质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氯化氢、水等。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氢气和水的形成过程,引出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共价键的特点并学会如何判断共价化合物。随即推出化学键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化学键的分类情况。

  巩固归纳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布置作业。至此,教学目标完成,最后提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回家思考。

化学键说课稿4

  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资料: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资料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资料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供给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学生首先要明白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资料——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构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研究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本事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本事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经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构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经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构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经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构成过程。这部分资料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资料。

  三、教材处理

  资料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资料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资料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之后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资料。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构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经过演示HCl的构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本事不一样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构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经过对NaCl、HCl构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资料.

化学键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资料,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构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经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资料,学生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所以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学习。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资料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经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构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资料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资料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本事和抽象思维本事。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贴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所以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能够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资料,重点复习离

  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构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经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构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构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学生明白氯化钠在通常情景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自学本事。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资料,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比较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到达稳定状态,分析得出构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构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比较进行教学,经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构成的比较,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习导入:在复习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

  (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

  (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经过以上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构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能够到达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头的原子有所区分

  (4)“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习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构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6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化学键说课稿7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

  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化学键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典型化合物形成的分析,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进而认识化学键的含义

  (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4)、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氯化钠生成过程的实验观察和微观想象,产生探究欲望

  (2)、了解模型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和概念。

  难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极性,化学键的概念。

  确立依据: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离子键和共价键;第二课时: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本节课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引入:用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新课教学:

  (投影):钠原子遇到氯原子发生变化的示意图。

  (启发思考):学生们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粒子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粒子相吸引。请学生们根据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结构分析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经典作用力的产生原因。

  (结论):

  1、离子间作用力:吸引和排斥;

  2、离子键定义:人们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离子键

  (过渡):我们知道,原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是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科学上为了表示化合物的形成引入了电子式。

  请学生们自己阅读课本,思考电子式的构成要素,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化合物的形成。

  (投影):

  1、常见元素的电子式

  2、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电子式

  3、已知钾原子与钠原子类似,溴原子与氯原子类似,请写出溴化钾形成过程的电子式。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根据离子键的特点,请学生们考虑哪些元素结合时会形成离子键》

  (投影)形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展示)一瓶氯化钠溶液,请学生分析溶液中有哪些微粒?(Na+、Cl-、H2O)

  (过渡)那么氯化氢是如何形成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投影)

  二、共价键

  (动画演示):氯化氢形成过程。

  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电子式表示氢气、氯气和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请一位学生描述氯气分子的形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流畅的表达思想的能力。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同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氯化钠形成过程分析:

  2、离子键

  ①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离子键

  ②相互作用指同种电荷之间的排斥和异种电荷之间的吸引

  ③形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二、共价键

  1、氯气、氯化氢形成过程分析

  氯分子的表示:Cl-Cl

  2、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3、形成共价键的元素特点

化学键说课稿9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化学键》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课题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属于物质的结构性质这主题,主要介绍了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教材中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结合实验现象和微观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概念及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另外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在结合微观解释离子键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立足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可以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过从具体实验探究到微观理解氯化钠形成过程,把握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万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离子键的概念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立足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认知特点来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都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撑。从知识经验上上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同时对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在上课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本课我会采用模拟微观变化的演示法并全程配合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以达到学生自主构建课程知识。建构主义活动元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因此我确定如下学法,学生自主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通过学生借助微观变化来感受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疑导入

  本节课我会通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上课之初,请同学们回顾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并提问:元素周期中只有一百多种元素,以这些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却数以千万计,这些元素之间通过什么作用连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建立与本节课的联系。

  环节二:初步感知离子键相关概念

  教师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自主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接下来由宏观进入到微观,教师播放模拟动画请学生结合氧化还原中得失电子知识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结合生成氯化钠分子,在此过程中完成离子键概念的讲解。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教师设置关键性的提问: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什么?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是离子键,由此也可以得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结合元素周期律说说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阳离子,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阴离子,加深理解离子键的相关概念,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为了更方便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教师用课件逐步展示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请学生小组内观察书写特点,其中重点关注阴离子书写方式,和离子化合物中若出现相同离子时的情况。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并评价学生的结果还有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对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自主总结构建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环节四:巩固练习

  教师设置层次性的习题供学生选择,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第一层次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包含离子键,第二层次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通过在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环节五: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建立知识联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并用电子式可以表达其形成过程。

  环节六:布置作业

  本篇课题设置迁移类的作业,请学生思考除了离子键,物质中元素与元素之间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关于离子键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化学键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同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同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同学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学习。在初中,同学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同学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 离子键,共价键

  2.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同学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习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同学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同学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同学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同学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同学复习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同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习导入:在复习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 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 “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习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3篇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学生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学习。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习离

  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学生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习导入:在复习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

  (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

  (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 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 “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习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2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将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性、系统化、规律性学习。其特点是有很强的,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接着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习,分别是氧族和碳族元素。若能在这章的.学习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习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习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三节化学键,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知道化学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用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并分析两种作用力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讲解

  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钠和氯气如何形成氯化钠。利用多媒体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引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离子键的特点及离子键的成键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如何判断离子化合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离子化合物外我们遇到的其他物质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氯化氢、水等。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氢气和水的形成过程,引出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共价键的特点并学会如何判断共价化合物。随即推出化学键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化学键的分类情况。

  巩固归纳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布置作业。至此,教学目标完成,最后提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回家思考。


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扩展4)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3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

  [引言]我们都听说过“真金不怕火炼”,这说明金子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有些金属如铁、镁等能存放在空气中,但在加热时能与空气或氧气剧烈反应,甚至燃烧。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

  [板书]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探究实验3—1]钠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吗?

  [学生探究]用镊子从桌上盛放钠的试剂瓶里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割,请仔细观察其断面处的变化。

  [师]描述你们所看到的现象。

  (钠很软,刚切开时,其断面呈银白色,后逐渐变暗)

  [师]回答得很好,请把刚才切割的钠块用镊子放回原试剂瓶中。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并结合课文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

  1、钠(sodium)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钠的光泽为什么很快变暗?

  (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以致变暗。)

  [讲]好,事实上,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在常温下与钠反应生成了氧化钠,从而使金属钠失去了光泽,纯净的氧化钠是一种白色粉末。

  [板书]2、钠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下:4Na+O2==2Na2O(白色)

  [问]为什么要将钠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中?

  (为了隔绝空气,防止钠被氧化。)

  [讲]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这说明钠比铁、铝、镁等金属活泼得多。那么,如果加热,钠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还会生成Na2O吗?

  [资料卡]氧化钠(Na2O)和过氧化钠(Na2O2)都是钠的氧化物,Na2O是白色的粉末,Na2O2是淡黄色的固体。

  [探究实验3—2]钠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的是Na2O还是Na2O2?

  [学生探究]取黄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吸干表面的的煤油,切掉外面的氧化层,放在坩埚里,加热至钠块燃烧。

  [讲]实验时应注意,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

  实验现象:可观察到钠受热先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接着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结论:钠的熔点较低,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Na2O2。

  [板书](2)加热时:2Na+O2===Na2O2(淡黄色)

  [讲]除了金属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氧化物,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表面的氧化层。所以,在点燃镁条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点燃起来更容易些。铝的情况如何呢?

  [探究实验3—3]未打磨的铝箔和打磨过的铝箔加热现象会有不同吗?

  探究步骤:剪一小块铝箔,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现象。另取一小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问]熔化的铝为什么不滴落?

  [现象解释]铝表面的氧化膜保护了铝,即使是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也很快生成了新的氧化膜,构成的薄膜Al2O3的熔点为2050℃,高于铝的熔点660℃,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

  [讲]正因为铝表面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可以隔绝铝与空气的接触,阻止内部铝被氧化,所以铝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生活小常识]尽量不要使用铝制餐具,因为铝在人体内积累过多会引起智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和老年痴呆。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情况。同时我们利用铝在空气中的化学特性,可以把铝制成日常用的铝制品。

  [课堂检测]略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思路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二、教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授课人:李秀波

  学校:河南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

  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

  仪器、药品

  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过渡】观察上述化学反应可知:通常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能和酸反应,还能与金属的化合物如硫酸铜溶液反应。现在我们先来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

  2mg+o22mgo

  4al+3o22al2o3

  zn+h2so4=znso4+h2↑

  fe+cuso4=feso4+cu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复习相关知识。

  【引导复习、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能反应:以镁、铝为代表。

  2、高温下能反应:以铁、铜为代表。

  3、高温下也不能反应:以金、银为代表。


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3篇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

  2、 统一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读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略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评:这样的复习提问不仅复习了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分子的微粒,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讨:构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很自然的引入元素概念的教学。

  新课引入:构成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不管构成哪种分子的氧原子,它们都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荷。我们把这些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同样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此外,还有铁元素、氯元素、钾元素等等。

  〔板书〕一、什么叫元素?

  阅读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句):

  〔分析〕无论在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还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都具有相同的结构。其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有8个质子。所有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的这一类原子,就统称为氧元素。所以说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中都含有氧元素。同样硝酸铵分子、尿素分子中都含有氮原子,所以说它们都含有氮元素。

  评: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看书,画关键词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始方法。

  强调:1.计量核电荷数时不管中子数。

  2、只要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原子就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 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 元素组成物质。

  (3) 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的。

  〔分析〕元素概念包括三个要素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②同一类原子③总称,这就明确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也表明了元素只论种类而没有个数的特点。例如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也可以说水是由大量水分子组成的。但却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也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分析〕世界上的一千多万种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到月前为止,人类发现的元素仅有112种,这112种元素怎样组成形形色色的物质这是化学课长期学习的问题。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差别,就是原子中核电荷数不同。

  〔板书〕2、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氧、硅、铝、铁、钙……………

  教会同学们会看“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还可介绍宇宙、地壳、水、生物体、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指导阅读选学材料。

  〔板书〕二、元素符号

  〔分析〕目前知道一百多种元素,组成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的物质。为了应用和交流的方便,化学元素除各国语言文字的名称外,化学上还确定了一套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元素。在古代各个国家,甚至各人都自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元素。这样很不便于科学文化的交流。19世纪道尔顿用园圈内加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元素,但由于元素不断发现,这种符号也不能适用了。后来1860年世界各国的化学工作者大会制定了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元素。这种符号就叫做化学元素符号。

  (1)用该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氧、氢、氮、碳元素就依次用O、H、N、C来表示等。

  (2)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如C表示碳元素,Ca表示钙元素,Cu表示铜元素等。

  〔板书〕1.写法

  (1)1—20号元素是按质子数1—20排列的。

  (2)写法一大二小。

  〔分析〕书写元素符号“一大二小”的原则必须牢牢掌握,否则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还闹出笑话来。如钴的元素符号是Co,如果写成CO,就不是钻元素而表示化合物一氧化碳了。

  评:把元素符号按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排列进行教学,这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后面,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化合价、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教学作准备,使学生初步形成“周期”的概念,为高中学习做铺垫。这种方法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掌握这些基本上能满足初中阶段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需要。

  〔板书〕2、元素符号的意义

  (1) 表示一种元素,如O表示氧元素;

  (2) 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表示一个氧原子。

  练习:说明H、K、Cl、O、Al代表的意义?

  (3).系数:5个氢原子如何表示?

  练习:写3个氢原子,10个硫原子,5个铝原子……

  〔板书〕3、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分析〕元素和原子是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但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的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可将下表制成投影软片进行投影和讲解。

  [小结]

  本节课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熟记、会写会读27种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3、 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布置作业:P65 1、2、3、4

  教学反思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教学后,学生只能对元素概念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2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元素。(课标24页)

  (2)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课标24页)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课标24页)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课标24页)

  (5)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课标24页)

  2、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学习了前两节的内容,对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化学元素也不是很陌生,同时前面也接触了几种物质和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通过学习元素,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系统研究。

  学生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元素等抽象的概念需要慢慢体会,而不能单纯停留在对符号的记忆。

  3、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教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的同时进行思考,分组进行讨论,对比,得出结论,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评价时着重从以下3方面进行:

  1、分析常见物质的组成,指出其中相同的元素。列举出几种常见的碳原子,分析这几种碳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具有共同质子数的原子即为元素。(针对目标1)

  2、展示一些食品标签中的成分,让学生找出其中表示成分的符号,引导学生认知元素符号的书写和用途。(针对目标2)

  3、 仔细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想一想元素名称在造字上有什么规律吧?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对元素进行简单的分类。(针对目标3)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今天已经发现了3000多万种物质,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的吗?现在已知这些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那什么是元素呢?学完本课,我想你可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了。

  引入课题,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元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候课

  请同学们挺直脊背,端正坐姿,以饱满的精神迎接知识的挑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出示【投影01】)

  二、先学。

  1.自学指导。(15分钟)【投影02】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97-99的相关知识点,完成以下任务。

  (1)人体组成元素主要有哪些?

  (2)人体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主要有哪些?

  (3)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5分钟后,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很好的完成检测题。

  2.检查复习效果

  检测题P10012

  三、后教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第一题:

  拓展: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

  评第二题:

  拓展:必须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或摄入过量均不利于人体健康。

  四、当堂训练(15分钟)出示【投影03】,导学案P102-103

  必做题1-8选做题9-10

  五、精讲、点拨,更正、小结。

  教学反思:xx


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3篇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投影仪、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知道,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但是在一杯水里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杯水里,如果糖或食盐放得太多,在杯底就会剩下溶解不了的糖或食盐。下面我们做两种物质的溶解实验。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演示〕实验

  在各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缓缓地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固体,边加入、边振荡,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能再溶解为止。(保留试管里的溶液,供下面的实验用)

  〔讲述〕此实验说明,在室温,在

  10mL水里,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板书〕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上面的实验里,在室温下当氯化钠或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当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

  〔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因素。

  〔演示〕实验二

  给(实验一)里盛有硝酸钾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

  〔演示〕实验三

  给(实验一)里盛有氯化钠溶液和剩余氯化钠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水,边加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氯化钠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水振荡,直至氯化钠固体完全溶解。

  〔讲述〕这两个实验说明,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显示投影卡片:

  〔小结〕定性特征,一般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知识目标:

  ⑴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⑵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

  科学素养目标:

  ⑴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法,能初步体会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会从实验对比中得出结论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的“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对于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溶液?

  2、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这两种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糖、食盐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糖或食盐呢?

  三、讲授新课

  分组实验7—3

  ⑴观察现象:两支试管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有剩余

  ⑵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钠和硝酸钾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⑶总结归纳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⑷提问:判断某温度下、某溶液是否饱的方法是

  ⑸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实验7—4

  ⑴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升高后,原来没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升高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7—5

  ⑴学生观察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师总结: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来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此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一定要说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才有意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讨论:你有几种办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小结: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饱和”、“不饱和”和“浓”“稀”的关系

  饱和溶液一定很浓吗?不饱和溶液一定很稀吗?

  分组实验7—6

  观察:各10ml水,分别放入2克氯化钠和0.1克熟石灰,则溶液较浓的是:

  根据现象判断:已经饱和的是

  总结: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对不同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

  思考: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比不饱和溶液 浓(稀)

  小结: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巩固与练习

  1、某氯化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则该溶液为氯化钾 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钠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氯化钠 溶液。

  2、20℃时,100克水中溶解20克氯化钠恰好饱和,则20℃时,100克水中 (填“最多”或“至少”)溶解20克NaCl,或 20℃时,完全溶解20克NaCl (填“最多”或“至少”)需要100克水。

  3、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填“浓”或“稀”)


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化学*衡教学设计 (菁选5篇)

化学*衡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修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化学反应的限度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化学*衡状态等相关知识,只从定性角度研究一个可逆反应达到*衡状态时的特征。定量分析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一个个数据最终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规律和概念。

  三、设计思路:

  “化学*衡常数”是纯理论课,比较抽象, 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衡常数,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法,对每一知识点,按照“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

  一、整体感知概念,通过学生计算交流研讨及思考和老师的点拨先对化学*衡常数有个整体的认识,得出任意反应的化学*衡表达式;

  二、深入理解概念,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及巩固练习的分析强化化学*衡常数的注意事项;

  三、迁移应用概念,会利用化学*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然后让学生对本节课做个小结,做训练题来进一步理解化学*衡常数的概念。

  四、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化学*衡常数的含义;

  2、会利用化学*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衡常数”的讨论,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并最终了解热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化学*衡常数的含义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 什么是可逆反应?什么是化学*衡状态?

  2、 化学*衡状态的特征有哪些?我们经常根据哪些特征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化学*衡状态?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为新授课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

  【投影】联想质疑:在19世纪的英国,炼铁工业快速发展,但是化学家们发现炼铁高炉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刚开始他们认为是因为铁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反应时间不够长,导致反应不完全,于是他们把高炉建的非常高,以增加反应时间,后来发现高炉排出的一氧化碳气体并没有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FeO(s)+CO(g) === Fe(s)+CO2(g)

  要求:先独立思考1分钟,自由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引出新课。

  (三)、具体学习化学*衡常数

  环节一:整体感知概念-从具体反应入手,让学生感性认识化学*衡常数的存在。

  [交流研讨]:P42表格课前安排学生分组计算数据,课堂上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在表格中逐一填入答案,要求学生记录,分析。

  [师生互动]:上述五种情况的*衡状态是否相同?*衡常数是否相同?

  [概括总结]: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衡状态有多种而*衡常数只有一个。

  【设计意图】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合作意识。 环节二:深入理解概念-全面认识化学*衡常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2最后两段,P43资料在线以及表2-2-1。然后回答问题:

  1、如何书写反应的化学*衡常数?

  2、书写*衡常数表达式时应注意什么?

  3、*衡常数(K )的大小与反应限度间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 *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影响*衡常数的因素及*衡常数的简单应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环节三:迁移应用概念-应用概念,加深理解。

  [交流·研讨] :让学生板演P43表格中*衡常数的表达式并推导单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并小结。

  [师生概括] 依据实例,师生共同总结*衡常数的特点:*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因此,不能笼统说某一反应的化学*衡常数的数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衡常数的表示方法及简单应用

  (四)、课堂小结及达标训练

  六、板书设计

  一、化学*衡常数

  1、概念:

  2、表达式

  3、单位:(mol/L)c+d-a-b

  4、注意事项:

  (1)有纯固体或溶剂参加的反应,它们不列入*衡常数表达式。

  (2)一个化学反应的K 大小只与温度有关。

  (3)*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单位与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有关。

  (4)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的*衡常数互为倒数。

  七、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 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衡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化学*衡》处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二章的第三节,其它三节依次为: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先速率后*衡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研究化学反应快慢、利用化学反应限度的基本思路,即:先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速率,再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的限度,因此反应限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非常关键一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阶段,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学习对可逆反应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在选修阶段,通过对化学*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初步意识到有些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是不能完全发生的,存在反应限度。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反应限度的定性、定量的认识,能够定量计算化学反应限度(K)。*衡常数是反应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现,对于某一个具体反应来说,*衡常数与反应限度确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使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一个反应在一定条件(温度)下的*衡常数只有一个,但是*衡转化率可以有多种,对应不同的*衡状态。

  2、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

  学生认识障碍点主要在于“化学*衡状态”及“化学反应限度”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上。学生对*衡问题的典型错误理解:一是不理解*衡建立的标志问题。第二,不能将反应限度看成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量化指标,不能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认识*衡状态与反应限度的关系,因此学生认为“化学*衡常数”比较难于理解。

  三、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衡的要求:知道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其限度,能描述化学*衡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衡移动规律;知道化学*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涵义,能进行化学*衡常数和转化率的计算。依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定量观”“微粒观”“动态观”,引入化学*衡常数的学习,对学生判断化学*衡移动方向带来了科学的依据,从而明确了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从定量的角度建立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本设计又对化学*衡常数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与计算,使学生对化学*衡能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进而确定了“向数字寻求帮助让数据支撑结论”教学设计的思路。

  四、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设计的知识线索、学生认知线索、问题线索、情景

  五、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知道化学反应存在限度问题,能认识到一个反应同一温度下的不同的化学*衡状态只有一个反应限度。

  ②了解化学*衡常数,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对*衡常数的认识过程。

  ③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建立*衡状态以及各种反应限度的有关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可有不同的化学*衡状态,但其*衡常数只有一个,即各物质的浓度关系只有一个。

  ②充分发挥数据的功能,让数据分析支撑认识的发展。 ③通过*衡常数的讨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其价值在于:预测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能够进行的程度,从而更合理地分配研究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化学*衡常数认识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反应限度的重要意义以及化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定量描述化学*衡状态的方法——化学*衡常数 教学难点:从不同化学*衡状态出发建立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

  六、教学流程示意

  七、教学过程

化学*衡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理解化学图像的意义,能用化学图像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重点、难点】:认识化学图像,能用化学图像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学习过程】:课堂预习相关理论

  对于化学*衡的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

  (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夏特列原理挂钩。

  (2)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看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3)抓住变化趋势,分清正、逆反应,吸、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时,v(吸)>v(放),在速率一时间图上,要注意看清曲线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分清渐变和突变,大变和小变。例如,升高温度时,v(吸)大增,v(放)小增;增大反应物浓度时,v(正)突变,v(逆)渐变。

  (4)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5)先拐先*。例如,在转化率一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6)定一议二。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一、速率-时间图象(V-t图象)

  例1、判断下列图象中时间t2时可能发生了哪一种变化? 分析*衡移动情况。

  (A ) (B) (C)

  例2、下图表示某可逆反应达到*衡过程中某一反应物的v—t图象,我们知道v=Δc/ Δt;反之,Δc= v×Δt。请问下列v—t图象中的阴影面积表示的意义是 A、从反应开始到*衡时,该反应物的消耗浓度 B、从反应开始到*衡时,该反应物的生成浓度 C、从反应开始到*衡时,该反应物实际减小的浓度

  二、转化率(或产率、百分含量等)-时间图象

  例3、可逆反应mA(s)+nB(g)

  pC(g)+qD(g)。反应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质量分

  数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上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达到*衡后,若使用催化剂,C的质量分数增大 (B)*衡后,若升高温度,则*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衡后,增大A的量,有利于*衡正向移动 (D)化学方程式中一定有n>p+q

  练习1、图中a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X(g)+Y(g)

  2Z(g)+W(g) ;

  △H =QkJ/mol 的反应过程。若使a曲线变为b曲线, 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入催化剂 B、增大Y的浓度 C、降低温度 D、增大体系压强 练习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M(g)+N(g) 叙述正确的是

  R(g)+2L,在不同条件下R的百分含量R%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

  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 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

  例4、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 2Z(气);△H<0 p1="">P2)下达到*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分析下列各图,在*衡体系中A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压强P关系正确的是

  练习4、mA(s)+nB(g) qC(g);ΔH<0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衡时B的体积分数V(B)%与压强(P)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n

  B、n>q C、X点时的状态,V正>V逆 D、X点比Y点混和物的正反应速率慢

  练习5:可逆反应:aX(s) + bY(g) cZ(g) +dW(g)达到*衡,混合物中Y的体积分数随

  压强(P)与温度T(T2>T1)的变化关系如图示。 Y1、当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Y的体积分数变 , *衡向 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是 热反应。

  2、当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Y的体积分数变 , *衡向 方向移动,则化学方程式中左右两边的系数大小关系是 。

化学*衡教学设计4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理解化学*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理解*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化学*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难点:*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化学*衡教学设计5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

  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衡、电离*衡、水解*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 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 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衡的建立及特征, 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近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衡时,V溶解=V结晶≠0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衡为例,探究溶解*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衡特征]

  【板书】化学*衡

  一、 溶解*衡的建立

  1、 溶解 ——结晶—— 可逆过程

  2、 V溶解=V结晶≠0 →溶解*衡

  (动态*衡、 浓度不变、条件改变,*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衡,探究化学*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推荐访问:化学键 教学设计 化学键教学设计3篇 化学键教学设计1 化学键教学设计新教材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