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五篇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五篇

发布时间:2022-12-30 13:36:02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巩固*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五篇,供大家参考。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五篇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巩固*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口算下面各*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

  (2)高13分米,第6分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1)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

  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1)练习十五第5题:

  1.4厘米

  2.5厘米

  a、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行四边形吗?

  b、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c、生计算每个*行四边形的面积。

  d、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练习十五6题

  让学生抓住*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3.练习十五第3题:已知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分析与解: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7题。

  四、作业:练习十五第4题。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2.通过练习,巩固同学们学习的知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基本练习:

  1.求下面梯形的面积:

  上底2米 下底3米 高5米

  上底4分米 下底5分米 高2分米

  2.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形,这个拼成的图形的底等于梯形的( )与( )的和,高等于梯形的(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 )。

  3.梯形的上底是a,下底是b,高是c,则它的面积 =( )

  4.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米,高是4米,面积是( )*方米。

  5.一个梯形的面积是8*方厘米,如果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扩大2倍,它的面积是( )*方厘米。

  6.判断:

  1)梯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 )

  2)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 )

  3)一个上底是5厘米,下底是8厘米,高是3厘米的梯形,它的面积是12*方厘米。 ( )

  三、提高练习: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已知每个梯形的面积是24*方分米,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认识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在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逐步形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

  建构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多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教具准备:

  ppt课件、图片、复习单、易错题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观察南湖校区全景图,呈现土地形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记忆,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问题,自然引出了本课复习的内容,为后面的复习做好铺垫。)

  二、整理回忆,再现旧知

  师:课前我们已经对这五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进行了回忆整理。请问,关于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你都整理了什么?(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等)

  (一)展示收集到的学生自主整理的复习单,让学生体会整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式多样化。

  (二)回忆旧知

  1、忆公式。

  学生根据自主整理,汇报交流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文字表达、字母表达式)

  2、忆推导。

  (1)小组内交流公式的推导过程。

  (2)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3)师引导学生小结:在推导上述图形的面积时,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转化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三) 理清联系,深化认识

  (四) 公式延伸,进一步感受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课件动态演示:梯形上底长度渐变为0时,梯形演变为三角形。梯形的上底长度渐变成等于下底时,梯形演变为*行四边形。

  三、纠错分享,查漏补缺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 有一块草坪,求草坪的面积。

  2、有一块*行四边形菜地,DE=EF=FC,GB=GD,其中阴影部分种的小白菜,面积是8 ,求这块*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五、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复习的知识和复习方法的总结,将知识系统化,也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清各种*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能够应用面积计算公式,熟练计算*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3、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计算*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磁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对第五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二、知识梳理,形成网络

  1、复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老师分别出示*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让学生说一说各个图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老师根据学生所说,演示转化过程,形成如教材96页的板书。

  (2)从整理图中能看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小结。

  2、练一练:

  老师出示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核对。

  选择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各图形的面积。

  3、师:刚才复习的是基本图形的面积,而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什么?

  出示第96页的第2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几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下面几种方法。

  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应用拓展

  1、练习十九第1题。

  (1)让学生审题,说一说解题步骤。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说一说你的发现。

  (4)全班交流。

  师小结:几个图形都在两条*行线之间,说明它们的高是相等的,在高相等的条件下,面积不等,说明它们的高都不等。

  2、练习十九第4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集体核对。

  (2)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思考:能剪几棵这样的小树要考虑什么因素?能不能用纸的面积除以树的面积?

  想一想该如何摆放小树?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画示意图。

  集体订正,展示。

  四、小结: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2、3题。

  课后反思:

  视觉冲击波

  随着圣诞节的临近,美丽的对称图形——圣诞树给今天的数学课堂带来了一丝节日的气息。这美丽的图案会给数学课带来什么呢?

  1、纷繁数据的视觉冲击波

  教材97页第4题在仅仅只有12*方厘米的图示*出现16个数据,可谓是场数据“盛宴”。这些纷繁的数据造成的强力视觉冲击波使学生们个个头昏眼花。虽然大家从图中清晰可辨圣诞树的面积被分成就是求三角形、两个梯形和一个长方形面积,但在实际求组合图形面积过程中他们就是被这些数据“缠绕”,无法“解脱”。全班在规定的时间内仅5人列式计算正确。

  冲击波主要干扰到所有图形底的长度。无论是三角形的底,还是梯形的上下底都是学生易混易错之处。看来下次再教时,可利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勾画不同的图形,这样不仅能增强视觉效果,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2、图案“海洋”的视觉冲击波

  第4题第2小题与练习第3题要求不同。第3题只要求出“大约”结果即可,而第4题却不能简单地用手工纸的面积除以小树的面积,它需要考虑实际的排列情况。教学伊始,我是通过画简单示意图的方式带领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大家共想到两种剪法:一种是将圣诞树竖着依次排列共可剪5棵;另一种是将圣诞树横着依次排列,每排3棵,可剪2排,所以共可以剪6棵。在此基础再想有所突破就难了。此时,我顺势出示课前按标准尺寸剪好的“圣诞树”与手工纸框架图,请学生上台边展示并验证刚才的发现。通过实际操作许多学生都从第二种剪法找到突破口,“见缝插针”地将树的棵数由6提高到了8。喜悦的心情在同学们心中传播,“还能剪出更多树吗?”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大家的脑中。

  学生中有人(魏紫瑞)指出按第3题的解法,这张纸大约可以剪出9棵这样的树。真的能行吗?《教学用书》中指明最多只能剪8棵呀!可这群孩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多久就有一名学生(王菁)最先“插树”成功。(如图)

  通过验证8+8+2+3=21厘米,这种摆放正好充分利用了纸的宽度,摆放成功。班上立即掌声雷动,这自发的掌声不仅仅是对她结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她敢于挑战权威精神的赞扬。同学们的研究热情此时达到沸点,一发不可收拾。9棵可行,那么10棵还能行吗?这时,我已经是欲罢不能。多名学生上台尝试后发现如果按正规摆法会“缺胳膊少腿”,但他们尝试将树斜着放在空隙中时再次成功。这次我无法通过计算来验证是否合理了。

  欣赏着图案“海洋”带来的视觉冲击,使我情不自禁地回味起同学们的精彩发现,我眼仍旧浮现出他们一张张成功后的笑脸,我深深地被这虽然色彩单调却凝聚着学生智慧的图案所折服。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巩固*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3.培养同学们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4.90.7 5.4+2.6 40.25 0.87-0.49

  530+270 3.50.2 542-98 612

  2.*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

  (2)高13分米,第6分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1)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练习第6题:下图中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1)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行四边形吗?

  (2)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3)生计算每个*行四边形的面积。

  (4)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第10题:已知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分析与解: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5篇扩展阅读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5篇(扩展1)

——多边形面积教学反思3篇

多边形面积教学反思1

  本节课对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复习。把长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紧密联系起来。着重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了以下几点:

  一、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新课改强调“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本节课中,我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既显得亲切自然,也为整理复习的开展创设新的情境。

  二、加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体验快乐。

  在课程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收获和聪明才智。既可以是独立的讲解,也可以是同伴的合作,或者是互相的提问,答辩,质疑。所以,我安排后进生,交流基础知识的回顾;让中等生进行复习整理提高;到实践与应用时,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辨论用多种方法合理解题。整个过程中,始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来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转化迁移等数学思想。

  三、突破难点重点,完成单元既定目标。

  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是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如何使用组合图形,转化为己学过的基本图形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这个图形,分解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通过画辅助线表示出来,如果认为有几种分法,就分别在图形上表示出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分割法或添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但在展示学生分法时,我忘记了将在巡堂时发现的个别学生,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形面积也进行展示和集体讨论,这是不足的地方。学生汇报了不同的分法后,就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图形的面积计算,然后让学生展示汇报,从中小结,用哪种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这个环节花的时间比较多,跟前面的环节类似,结果导致后面的时间很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多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容设计,把握重点,尽量紧凑,及时发现问题和做出反馈。

  当然,课堂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有些学生表现好,能够正确地进行评价。而对于有些学生的亮点没有及时发现,评价不到位。且课堂纪律的组织,也有些欠缺。这些有待于自己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探索。我深知:教师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应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向多元化发展,让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

多边形面积教学反思2

  首先要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将这一重要的任务交给我。在备课之前,我认真学习并研究了刘所长亲自执教的三个视频,通过学习我个人认为这种“学帮理练”的上课模式,也就是尝试教学法的另一种诠释,它的理论核心是“先试后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本着这种理解,我说一说对我这节课的一个思考: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根据已知条件把多边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

  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多边形面积需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设计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为新授内容做好知识铺垫。

  2、展示生活中的多边形,通过找一找由几个基本图形组成,使学生认识到多边形可以分成熟悉的基本图形;再动手分一分,是使学生在此对多边形的组成产生认识,也为下面计算做好铺垫。

  3、本节课不是要教会学生求多边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体会到求多边形面积的方法。因此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算一算,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肯定会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再通过2个练习题,使学生在操作中领悟方法与步骤,最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相互分享的基础上总结方法。

  上完这一节课,细细回想还存在这些问题:

  1、在第一环节中展示学生的作品时,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反映出自己对上课节奏把握的不准确,安排不得当,今后还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备课中队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细细斟酌。

  2、在展示交流这一环节时,只是展示了成功的作品,在备课时还记得,要搜集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型面积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分图形也是有要求的,并且要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

  3、在每个图形结束后,在学生体会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应该让学生进行比较,进行方法的优化,选择最好、最简单的方法。由于前面浪费了时间而没有进行,这是一个失误。

  4、自己的教学语言,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多边形面积教学反思3

  第五单元是《多边形的面积》,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致。原因就是他们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此时,他们的大脑好像被激活了一样,双手也变得那般灵活。整节课充满着无限生机。这样的课就这样持续着,包括学年的“一课三讲”,包括“区域教研”。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无论是*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三角形的面积教师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本来就很爱动手实践,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所发挥出来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因为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推导*行四边形面积时,有很多同学都想出了三四种方法(剪拼法、拼组法、折叠法等)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图形----长方形,并能够加以有效的验证。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2、重视学生的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听了这几节课,教师都精心设计了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比如:“*行四边形面积该怎样求?”“该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怎样用数方格来数出*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用转化的方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产生,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学习效果也很显著。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5篇(扩展2)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篇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多边形的面积》这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四部分:*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时要注重让学生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亲自经历思索、剪、拼、摆的操作活动。在思维训练上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引领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通过对比探究图形与转化后图形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同时也要注重同一个图形不同的推导方法,像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除了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引导学生思索另外的推导方法。有的学生想出了可以沿对角线连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还有的同学想出了把梯形分成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这样多种方法的推导,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巩固了“转化”的思想。

  对于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我则渗透了两种思维:一是分割法,将组合图形分成若干个已会计算面积的单一图形,这几个单一图形面积总和便是这个组合图形面积;二是添补法,根据图形特征将这个组合图形补成已学过的一个单一大图形,用这个大图形面积减去补充部分的图形面积便是原组合图形面积。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图形的*移与旋转,掌握了这些*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回顾08学年五年级学生学习本章时,学生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表达不清。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无论是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还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行四边形,从操作、比较,到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整个过程环节分明,条理清楚,学生都能很快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模糊,表达不清。

  2、部分学生不会分辨底、高(不能正确画出高),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候,不能很好利用*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不能创造性地通过虚线清晰地把图形进行分解,从而引起计算错误。

  3、审题不清,经常不注意单位的异同,面积计算结果经常用长度单位。

  为了有效地解决类似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视动手操作、观察与交流汇报

  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却忌由教师带着做。

  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

  本单元面积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通过操作,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多边形面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作虚线等方法,清晰地认识一个简单图形、组合图形的构成,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4、在教学中培养审题习惯、检查习惯等等

  学生出现审题不清,单位出错,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不好;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纠正不良习惯,并强调学生完成计算后,应该对答案和单位进行检查,从而杜绝不写单位和写错单位的不良行为。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多边形的面积》这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四部分:*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时要注重让学生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亲自经历思索、剪、拼、摆的操作活动。在思维训练上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引领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通过对比探究图形与转化后图形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同时也要注重同一个图形不同的推导方法,像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除了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引导学生思索另外的推导方法。有的学生想出了可以沿对角线连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还有的同学想出了把梯形分成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这样多种方法的推导,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巩固了“转化”的思想。

  对于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我则渗透了两种思维:一是分割法,将组合图形分成若干个已会计算面积的单一图形,这几个单一图形面积总和便是这个组合图形面积;二是添补法,根据图形特征将这个组合图形补成已学过的一个单一大图形,用这个大图形面积减去补充部分的图形面积便是原组合图形面积。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5篇(扩展3)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菁选5篇)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里能剪几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小长方形、小三角形这类题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经历摆一摆、剪一剪的过程,探索、掌握此类题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具准备:

  小正方体,大长方形卡纸、小正方形、小长方形、小三角形

  课前分小组:

  4人一组;

  了解学情:

  1、学生对长、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否会算,

  2、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能否出现两种算法,第一种:用大图形面积除以小图形面积,第二种:用每排个数x排数

  3、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了解每组擅长表达的孩子,找好发言人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搭积木

  至少用几个这样的积木(正方体),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生答。可能会出现4个,或8个两种答案。

  小组合作,拿出小正方体,摆一摆,验证答案。并汇报。

  有时候我们靠想象不能判断出答案是否正确时,可以用身边的实物动手摆一摆,把抽象变成直观,在摆的过程中也许正确答案就出来了。

  (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说得好的用掌声鼓励)

  一、 谈话引入

  前面学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今天我们就用多边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一) 活动一:(刚好摆完,没有剩余)

  一张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卡纸,可以剪多少个边长是6厘米的小正方形?

  小声读题,找出关键词,理解题意。

  请学生说做法,可能出现两种,如果没有出现摆一摆的方法,“如果给你们这样的长方形、小正方形,能不能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下面小组合作,讨论做法

  活动要求:

  请组长拿出准备卡纸,开始吧。

  汇报,找出不同算法,老师板书算式,

  法一:大面积/小面积 法二、 摆一摆 (画出示意图)

  18x12=216(*方厘米) 每排个数 18/6=3(个)

  6x6=36(*方厘米) 排数 12/6=2(排)

  216/ 36=6(个) 总个数 3x2=6(个)可能会出现以下错误:216/6=36(个)用的边长

  或6x4=24(厘米 )216/24=9(个)用的周长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错误辨析

  引导得出两种,方法大面积/小面积,

  提炼出以下词语,摆一摆,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

  (二)活动二:(没有摆完,有剩余)

  一张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卡纸,可以剪多少个边长是6厘米的小正方形?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

  A方案 先列式,再动手摆一摆验证答案。

  B方案 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A、B方案任选一种

  请一个小组读活动要求。

  请拿出准备的卡纸,各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案,开始吧。

  法一出现错误,18x16=288(*方厘米)

  6x6=36(*方厘米)

  288/36=8(个)

  法二摆一摆 (画出示意图)

  每排个数 18/6=3(个)

  排数 12/6~2(排)

  总个数 3x2=6(个)

  引导学生辨析,得出法二的优势,做此类题用法二更好。

  摆的时候,只能摆2排,每排只能摆3个,剩余的部分不能再摆了,所以还是只能剪6个小正方形。

  用法一,只是去考虑了计算,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所以是错的。解决问题时能用看答案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来检查答案对不对。

  法一只适合刚刚摆完,没有剩余的情况,也就是长和宽都是小正方形边长的倍数

  法二能适合所有的情况。

  那以后你选择哪种方法来解答这类题,摆一摆的方法。更准确、数字更好算。

  (三)活动三

  一张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卡纸,可以剪多少个底和高都是6厘米的小三角形?

  读题、辨析与上一题的不同点。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

  先摆一摆,再说一说,最后列式解答。

  汇报展示。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每排个数要乘2。

  以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即时评价。

  总结出此类题的解题策略 :

  三、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灵活处理)思考题:

  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能剪( )个长15厘米、宽5厘米的小方形。

  板书设计: 裁 剪

  ―――多边形面积的运用

  法一:大面积/小面积 法二、 摆一摆 (画出示意图)

  18x12=216(*方厘米) 每排个数 18/6=3(个)

  6x6=36(*方厘米) 排数 12/6=2(排)

  216/ 36=6(个) 总个数 3x2=6(个)

  (错误)18x16=288(*方厘米) (画出示意图)

  6x6=36(*方厘米) 每排个数 18/6=3(个)

  288/36=8(个) 排数 12/6~2(排)

  总个数 3x2=6(个)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3页第2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复习已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各种组合图形的面积转化为已学的多边形面积并加以计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解析:本学期所学的*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而来。理解推导的过程,对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了这些,学生今后即使忘记某个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自行推导得出。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转化思想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采用不同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和一个*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李爷爷有一块地,种了三种蔬菜,是哪三种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与问题。

  信息:种茄子的是一块三角形的地,底长15m,高是32m;种黄瓜的是一块*行四边形的地,底长25m,高是32m;种西红柿的是一块梯形的地,上底是15m,下底是23m,高是32m。

  问题:茄子、西红柿和黄瓜各种了多少*方米?这块地共有多少*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复习方法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15×32÷2

  =240(*方米)

  思考: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呢?

  (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请同学拼一拼,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所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5×32

  =800(*方米)

  思考:为什么*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而不是“底×斜边”呢?

  (沿*行四边形的高减下三角形,就可以拼得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一边是*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另一边就是*行四边形的高。)

  3.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15+23)×32÷2

  =608(*方米)

  思考:有谁能说一说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来的?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李爷爷菜地的总面积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汇报。

  方法一:总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240+800+608

  =1648(*方米)

  方法二:三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梯形,上底是(25+23)米,下底是(15+25+15)米,高是32米。

  总面积=[(25+23)+(15+25+15)]×32÷2

  =1648(*方米)

  【设计意图】在呈现简单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和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既巩固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又发展了学生迁移、转化的方法和思想。带着问题动手操作,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进一步唤起对旧知的回忆。用不同的方法求菜地的总面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7题。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评价。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8题。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评价。

  指名说清计算过程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既可分段列式,也可以综合列式。

  3.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2)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评价。

  4.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

  (1)题目给出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条件:小方格的边长为1cm。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后,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第7题与第8题属于基础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巩固*行四边形及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进一步熟练面积计算公式;第9题的难度有所加大,体现运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开放性,既可通过“割”的方式,也可通过“补”的方式来计算,方法三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三角形的高,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第10题更为灵活开放,学生先确定方法,再找出相应的长度计算,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思考方法,优化认知,形成共识。

  四、全课总结

  这堂课你巩固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将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回顾,既加深印象,又将复习中获得的新知表达出来,让同学们共享,使其对知识的认知再次得到提升。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到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理解*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的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行四边形的面积。

  现在大家来看这幅图,你在图中可以找到什么我们以前认识的图形呢?

  指名回答。

  同学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们都会计算了,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在学校门口有两个花坛,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行四边形的,同学们这两个花坛哪个的面积大一些呢?

  我们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如果不满一格的我们就当半格数,数完后还要把图下面的表格填好。

  把你们小组数出来的结果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一下。

  根据刚才填的内容,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呢?

  (*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而且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数方格以及观察表中的结果来初步了解长方形面积与*行四边形面积以及它们的长宽与底高之间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非常好!刚才我们通过数方格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与*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找一找*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是怎样的。

  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手上的*行四边形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可以,可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下面大家分小组来进行操作,看你们组能不能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转化。在做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行四边形的大小不能有变化的。

  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结果在*台上进行展示。(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展示出来的)

  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展示可以看出,一个*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演示)

  由刚才的演示我们可以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开*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

  由些我们可以得出:

  *行四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是:

  S=ah

  小结:同学们由些我们可以知道,要求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要知道它的底和高。

  四、实际运用

  同学们我们现在可以有办法知道学校门口的两个花坛的面积哪个大了吧?

  我们不仅可以用数方格的方式,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它们的面积,以后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来得到*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五、巩固练习。

  1、82页第1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找出存在问题,加以纠正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六、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 高

  S=ah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2~83页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巩固*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答有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习惯。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行四边形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尺。

  【学具准备】: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2、*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h

  3、引入练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梳理回顾。】

  二、指导练习。

  教材练习十五第2-7题 。

  1、课件出示第2题

  这道练习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定的探索性。学生审题后同桌商量要求*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信息?指导学生先在课本上画出*行四边形一边上的高,再量出底和对应高的长度,注意引导学生可以以不同的边作底来求出面积。最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同桌合作完成,集体交流。

  2、课件出示第3题

  这个*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使学生明确,已知*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学生可以依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学会灵活运用公式或列方程解答。独立完成,然后同学自己点评。

  板书:28÷7=4(m)

  或 解:设这个*行四边形的高是x米。

  7x=28

  7x÷7=28÷7

  X=4

  3、练习十五第4题

  这道练习要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和除法计算。

  (1)组织学生讨论题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做法和结果,强调注意面积单位的变化。

  4、练习十五第5题

  这道练习是让学生认识等地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1) 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并说明理由。

  (2) 学生得出它们的面积相等的结论后,再让学生计算它们的面积验证刚才的结论。

  5、练习十五第6题

  第六题与第五题道理相同

  组织同学小组讨论:正方形与*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算*行四边形面积就是算正方形面积。完成后小组汇报结果。

  6、练习十五第7题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物学具实验。

  实验过程要求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变 ?

  (2) 进一步讨论面积怎样变化?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小组汇报集体评析。

  三、拓展练习。

  8、练习十五第8题

  学生小组讨论A、B是大*行四边形上下两边的中点,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它们的高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邀请一些愿意出来为大家分析的同学上讲台上说说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老师归纳解答方法。对分析精彩的同学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进行了许多有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正确解决*行四边形有关知识你认为要做到什么?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

  S=ah

  28÷7=4(m)

  或 解:设这个*行四边形的高是x米。

  7x=28

  7x÷7=28÷7

  x=4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0、61页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感受数*算的合理性与结果运用的现实性,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面图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学生自愿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有两块白布,用它们做医院包扎使用的三角巾(不可拼接),第一块白布:长135分米,宽9分米。第二块白布:长140分米,宽10分米。

  9d

  2、提出问题。

  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第二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方法。

  师: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

  生:我先算第一块白布和一块三角巾的面积,再计算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

  135×9=1215(*方分米)

  9×9÷2=40.5(*方分米)

  1215÷40.5=30(块)

  生:我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135×9)÷(9×9÷2)

  生: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白布可以做2块三角巾,那么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就用

  135÷9×2=30(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希望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师:哪个组再汇报一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生:我们组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做。

  白布面积:140×10=1400(*方分米)

  三角巾的面积:9×9÷2=40.5(*方分米)

  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1400÷40.5≈34(块)

  师:能做出34块吗?大家画图试一试。

  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二块白布的长、宽虽然比第一块长5分米、宽1分米,题中要求“不可拼接”,所以不能做出34块,只能用第2种方法,做30块。

  生:先算白布长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40÷9=15(个)……5(分米) 余数5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再算白布宽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0÷9=1(个)……1(分米) 余数1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最后算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

  15×2=30(块)

  师总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考察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画图,引导学生把计算的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否定第一种算法、】

  三、巩固新知

  1、判断题

  (1) 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行( )

  (2)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

  (3)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4)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

  2、一块广告牌是三角形,底是12.5米,高*米。如果要给广告牌刷漆(只刷一面),每*方米用油漆0.4千克,刷这个广告牌需要油漆多少千克?

  3、教材第61页练一练1题。

  答案:1、×、√、×、√ 2、16千克 、 3、0.48*方米,72元

  【设计意图:练习分层次设计,主要是巩固、熟练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是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

  四、达标反馈

  1、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80米,高60米,如果每棵大白菜占0.2*方米,这地可种大白菜多少棵?

  2、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用直角边分别是4分米和3分米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3、教材第61页2-3题。

  答案:

  1、80×60÷2=2400(*方米) 2400÷0.2=12000(棵)

  2、4米=40分米 ,3米=30分米 ,

  40×30=1200(*方分米),4×3=12(*方分米),1200÷12=100(块)

  3、教材2、5×4.2÷2=10.5(*方米),39×11=429(千克)

  教材3、421≈400,58≈60,400×60÷2=12000(*方米)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生:我知道: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底和高确定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如例题的第二个问题就要考虑实际问题选择方法。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61页4----6题。

  2、如图一个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6*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5篇(扩展4)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3篇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

  《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转化的思想是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知道研究一个新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已知入手,能够用多种方法探究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并且能够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也有几个地方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大胆的尝试并使用网络教学。在我最初的设计过程中,按照常规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用分割的方法得到四边形内角和,再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但是网络教学教学就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改为不做任何方法的指导,采用完全开放的探究,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前我很担心,但事实说明,这种探究才是真正的让学生去尝试,去挑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选用探究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总之我对探究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引入,我认为比较精彩。利用诸葛八卦村作为情景引入,通过介绍他的三奇,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这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人口。第三个环节:分层练习。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优势,真正做到了分层。

  其次,在探究这个环节中,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处理的很不到位。即:当一个学生提出分割方法时,这时没有及时把握住这个时机,让更多的学生去尝试这种方法,而是让他自己把所得到的结论直接告诉大家,因此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去体验转化的思想,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此。课下我反复的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对学生估计的不足造成的。我总认为,在教师不指导的情况下,不会有学生想到分割这种方法,当课堂上学生出现这种方法时,我就有点激动,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了,而忽视了大多数。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更为细致的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上课时才能应对自如。

  总之,这节课我不是很满意,细分析,偶然当中也包含着必然。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教师通过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新求变。用“新”和“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因为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宽松的教学氛围。所以,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领导才能,能够驾御整个课堂。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意味着自己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让我的每一位学生在我的每一节课上都能够有新的收获。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2

  本节课从复习旧知入手,在引课时提问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思想上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并且会觉得知识点不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很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其次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比有限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先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进而求出内角和,这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利用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增强空间观念及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恰当的使用课件扩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同时也加大了练习量,有助于学生知识可巩固和提高。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成功的探索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给学生提供的探究思考与交流的时间比较充足,但展示交流的机会不够充分,并且个别学生没有很好的融入课堂,游离于课本之外。

  2.本节课学生小组活动的准备、具体实施、归纳交流、评价等环节设计不够完善。

  3、练习不够多样化。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3

  《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转化的思想是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知道研究一个新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已知入手,能够用多种方法探究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并且能够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也有几个地方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大胆的尝试并使用网络教学。在我最初的设计过程中,按照常规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用分割的方法得到四边形内角和,再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但是网络教学教学就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改为不做任何方法的指导,采用完全开放的探究,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前我很担心,但事实说明,这种探究才是真正的让学生去尝试,去挑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选用探究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总之我对探究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引入,我认为比较精彩。

  利用诸葛八卦村作为情景引入,通过介绍他的三奇,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这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人口。第三个环节:分层练习。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优势,真正做到了分层。

  其次,在探究这个环节中,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处理的很不到位。

  即:当一个学生提出分割方法时,这时没有及时把握住这个时机,让更多的学生去尝试这种方法,而是让他自己把所得到的结论直接告诉大家,因此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去体验转化的思想,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此。课下我反复的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对学生估计的不足造成的。我总认为,在教师不指导的情况下,不会有学生想到分割这种方法,当课堂上学生出现这种方法时,我就有点激动,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了,而忽视了大多数。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更为细致的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上课时才能应对自如。

  总之,这节课我不是很满意,细分析,偶然当中也包含着必然。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教师通过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新求变。用“新”和“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因为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宽松的教学氛围。所以,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领导才能,能够驾御整个课堂。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意味着自己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让我的每一位学生在我的每一节课上都能够有新的收获。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5篇(扩展5)

——《认识多边形》教学反思3篇

《认识多边形》教学反思1

  今天我上了一节教研课《认识多边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通过数边的条数判断多边形的方法。我一开始定的目标有4条:1能回忆起已经认识的图形,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认识边。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四边形,能作出正确判断。3.通过自主分类,认识五边形、六边形,知道多边形的命名方法。4.参与图形的折一折、分一分、剪一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在周五那天组里面一商量就把第4条改了,因为学习了崔教授“有效教学”讲座后就觉得第4条太空洞了,没有可评价性。改了后的第4条是这样的:通过折一折、分一分、剪一剪等操作活动,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图形间的相互转化。课后想一想,其实所谓“图形间的相互转化”就是“图形的变换”,或许那样更确切。

  针对4个目标我设计了3个板块,因为觉得目标1和目标2在教学时比较难分开。第一板块认识边和认识四边形,第二板块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知道多边形命名方法,第三板块就是巩固练习。整节课上下来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就是感觉许多细节之处处理的比较粗糙。就象旅游,有的人是慢慢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处;而有的人只管拍照留影,表示到此一游,匆匆而过,根本没有驻足片刻。而我今天的课就属于第二种。

  1.急

  学生急,当老师出示题目要求后,他们就急着动手操作,其实有的人根本没有搞清到底要我们做些什么,以至于错误百出。老师急,每次交流时,学生说是几边形就是几边形,根本没有全班一起来数一数,因为有些反映慢的学生只是听反映快的人喊出来就跟着喊了,其实自己一点都不知道;当有的学生说不出来时,老师就自己全部说出来了,没有请其他学生再来说说,其实学生讲的可能要比老师好;在用小棒搭五边形时,其实可以让学生用许多根小棒来搭,让他们多次尝试,那样一来水到渠成的理解“至少”,而我怕时间不够就直接要求学生至少用几根小棒,那样的话学生会不能真正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

  2.拢

  上课一般都是预设好的,会出现许多种情况老师都会有所准备,当然有些是无法预设的,那就需要足够多的教学机智。因为是教研课,我怕顺着学生的思路就不能按着我之前的设计去进行课,更准确的说是怕找不到契机转到我的设计上。因此在学生还没有认识多边形却已经能说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名字时,我就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生成出一些精彩。当然我还有一种想法是:毕竟大多数的学生是还不知道的,我要为了班里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所以我一直没敢放手,一直是牵着学生,使他们聚拢在我的设计里。

  我想我还是太不自信了,缺乏勇敢尝试的精神;我还是思考的太少了,还应该更全面的考虑问题,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总之,要上好一节课,还要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就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准备了一辈子。

《认识多边形》教学反思2

  这节课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四边形,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获取新知的成功体验,正好体现了“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结果”的新理念。但同时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1)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机会能采用吗?

  新的课程标准强*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地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因此,我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化,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在本节课本人极力地在引导学生,让学生来发现、归纳和总结规律,这样在课堂上就要让出较多的时间、较多的空间,一个结论若由教师“给”只需用1分钟,而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取”的时间就可能是其数倍,甚至几十倍。这将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长期这样就将影响到整个教学进度,象这样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机会能采用吗?

  (2)教师能忙乎过来吗?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的焦点放在所有的学生身上,善待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帮助、引导回答错误的学生,关注没有参与的学生的想法。但在我们郑韩路小学,在这种大班额的情况下,我们能忙得过来吗?我们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自己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吗?我们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新知吗?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5篇(扩展6)

——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3篇

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1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P80—81。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依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关键点: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通过*时的学情观察,我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有些学生对*行四边形的面积内容并不陌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的认识水*存在着差异性,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教学中要考虑的重点。为突破重难点,关键要遵循小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我打算为本节课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自制长方形框架、方格纸、课件、*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等。

  三、教法设想

  (一)发展迁移原则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一)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新课开始,我先拿出一个长方形框架,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随后我把长方形框架拉成了*行四边形框架,并让学生比较周长是否发生变化?面积是否发生变化?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东西有关系。

  为说明面积发生变化,引出数方格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先数整格、后数半格,并提示数半格的方法。通过数方格,学生很容易知道拉成后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比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要小了。这时我启发学生*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长方形是不一样的,不可能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了。那么拉成后的*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变小呢?*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和什么有关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二)合作探索,迁移创造

  1、图形转换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已经有同学提到用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所以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有序按照三个步骤——怎么画、怎么剪、怎么拼来说。同时,我及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变了没有?”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之后,请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2、探讨联系

  汇报后,我总结了预设的两种基本方法,并用媒体展示了过程,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等积转化的过程。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行四边形的底或高,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行四边形的高或底。接着我让学生根据填空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3、推导公式

  将一个*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行四边形的底或高,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行四边形的高或底,*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并让学生齐读和书空。

  4、验证公式

  刚才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了*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让学生用公式计算并验证。同时,我及时让学生反馈用公式计算要知道什么信息。并让学生比较数方格和公式计算哪种方便。培养学生用心学习观察的情感。

  5、教学例1

  例1:*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变式练习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举一反三,知道求高和求底的公式。

  第二层:强化练习

  强化公式中对高的理解,知道高是底边上对应的高。

  第三层:综合练习

  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要求这两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先干什么?

  让学生自己动手作高,并量出*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第四层:拓展练习

  猜一猜: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行四边形的黑板报栏目,要求面积是24*方分米,那么底和高各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数)

  发散学生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几何美的教育。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5篇(扩展7)

——大班数学认识多边形教案3篇

大班数学认识多边形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2、观察和比较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感知其主要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辨别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挂图“美丽的窗户”

  2、学具准备::“多边形”彩色小珠子、彩色笔若干。用彩纸剪成五边形至十边形卡片(做成伞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纸样。

  3、《操作册》P45——46页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小动物们的房屋装修好了,只乘下窗户没有刷上彩色油漆,我们去帮帮他们吧。

  2、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看看小动物们家里的窗户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3、给每个窗户涂上不同的颜色,它们分别是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

  4、讨论说说在生活动中见过哪些边形的物体如密蜂的蜂房是正六边形的,伞面是八边表的。

  5、操作活动。

  幼儿拿学具“多边形”,触摸多边形,感知多边形的基本特征。与多边形卡对应摆放,加深地多边形的认识。

  6、作业:

  (1)、描一描是和边形,并将数字写在图形中间,再把相同的图形连在一起。

  (2)、小密蜂迷路了,让我们来帮它找找吧!仔细观察花园里的花坛,数一数它们都是几边形的。按照顺序依次从五边形走到十边形花坛,中间不能重复,请画出线路。

  7、作业讲评。

大班数学认识多边形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2、观察和比较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感知其主要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辨别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挂图“美丽的窗户”

  2、学具准备::“多边形”彩色小珠子、彩色笔若干。用彩纸剪成五边形至十边形卡片(做成伞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纸样。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小动物们的房屋装修好了,只乘下窗户没有刷上彩色油漆,我们去帮帮他们吧。

  2、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看看小动物们家里的窗户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3、给每个窗户涂上不同的`颜色,它们分别是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

  4、讨论说说在生活动中见过哪些边形的物体如密蜂的蜂房是正六边形的,伞面是八边表的。

  5、操作活动。

  幼儿拿学具“多边形”,触摸多边形,感知多边形的基本特征。与多边形卡对应摆放,加深地多边形的认识。

  6、作业:

  (1)、描一描是和边形,并将数字写在图形中间,再把相同的图形连在一起。

  (2)、小密蜂迷路了,让我们来帮它找找吧!仔细观察花园里的花坛,数一数它们都是几边形的。按照顺序依次从五边形走到十边形花坛,中间不能重复,请画出线路。

  7、作业讲评。

  活动反思:

  通过此活动幼儿对图形有清晰概念,对不同的图形有了印象。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成是相同的图形。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5篇(扩展8)

——探索多边形外角和教学反思

探索多边形外角和教学反思1

  一、值得借鉴的经验

  1)课件展示校门前优美的花朵作为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件展示图形的*移和旋转,可以使学生及时的突破难点;

  3)在分析并得出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度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展示一系列具有很强规律性的等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猜想能力。从而,渗透解决中考题中归纳猜想题目的思想方法;

  4)在是否存在一个,外角都等于相邻内角的六分之一的问题中,有很多同学都在用180度去除7,而除不尽的时候,都在为得不到整数边而认为不存在的时候,范宇老师却从外角和 等于内角和的六分之一的角度,给予学生一种简便方法。

  二、就这节课的建议

  1)当学生进入角色,第一次求外角和的时候,也就是求三角形的外角和的"时候,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很快的考虑到每个顶点处内外角之和为180度这一特点,我觉得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在讲这一问题之前没有复习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具有铺垫性的知识点。如果说,在前面增加一个课件复习的环节,把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回答一下,那么,在探索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度的时候,就会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够比较简单的过度到每个顶点处内外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样的话学生的探索过程就不会变得难于上青天。学生就会感觉这个台阶刚刚好,自己经过努力奋斗可以上去,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获得探索的兴趣和勇气,而主动探索的兴趣和勇气正是孩子们今后终身学习的必要武器,也是孩子们今后取得成功的源泉和动力。

  2)当讨论到多边形增加一条边,内角增加多少度?外角增加多少度?时,有一部分学生就都回答180度,而忽略了外角和总是等于360度这一问题。我觉得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在小猪跑步的情境中,没有深入的挖掘,没有能够把五边形扩展到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一百边形、二百边形。如果说,在那一情境中加入前面这一简单的升华,我想学生在回答上面这一问题时,情况可能就会有所改变。

  总之,我觉得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适当的多开展一些这样的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活动。这样,我们的教学能力一定会有更快的提高。

推荐访问:多边形 教学设计 面积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五篇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1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1年级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