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

发布时间:2023-01-01 20:24:01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P58-P6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2.能力目标: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相互间的联系。认识长方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

  P58-P6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2.能力目标: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相互间的联系。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能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否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发展空间思维。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发现、总结、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小黑板 学具: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能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教室里就有许多这样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适时抽象出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

  2.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初步感知:摆一摆

  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短相同的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然后说一说:在摆长方形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探究特征

  学生分小组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根据摆长方形的过程及用直尺量、把长方形纸对折等活动说明对边相等。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汇报交流

  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说验证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宽。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长方形的方法,自己去探究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正方形有哪些特征?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三、总结评价,拓展应用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拓展

  (1) 用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

  (2) 用1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大正方形

  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既可以在教室内找,也可以在挂图中找,先找正方形,再找长方形。在学生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多指名说说。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折、量、比等实践活动来验证长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直角,两组对边相等的特点。

  用探索长方形特点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两种图形的特征。在班内交流发现:相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课本P58——60的例题及相应的设计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出示长方形)它大屏幕上的图形中(大屏幕上出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有一个长的很像。你找到了吗?为什么你觉得他们长的像?

  生交流,回答问题。(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猜想。

  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采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并把你的结论填写在研究报告单上。(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3)上台交流展示结论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

  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从同学们的汇报和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现在你能再用自己的话小组里来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吗?

  板书出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完成后如下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研究报告单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边 对边相等 四条边都相等

  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2、比较异同

  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自学长、宽和边长

  自主学习课本P59,学习长、宽和边长,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减去长边比宽边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三、应用拓展

  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信封里藏着两个图形,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3.你能根据下面的材料,任选一种,做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材料:

  ①钉子板

  ②三角板

  ③相同的正方形纸片

  ④小棒

  你会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在围之前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

  请同桌两个同学拿出同样的两副三角尺,分别来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同学们已经拼出来了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这是一个长方形,这样拼出来的是一个正方形。你们也是这样拼的吗?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呢?为什么?自己静静的想一想。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的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回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发现这些特征的呢?只要你们乐于思考,勤于探索,还能发现数学中更多的奥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在他人的帮助与鼓励下,能积极地参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是重点,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难点。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方格纸、小棒、三角尺、直尺、钉子板、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内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让学生观察后,交流发现了哪些图形。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长方形?哪些地方有正方形?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交流。

  教师:好!同学们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请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小组长要做好分工,并注意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准备汇报。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三、小组汇报

  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报时要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有选择地板书汇报的内容要点。

  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选用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直尺和三角尺。

  (2)利用先数、再量、最后比的方法。

  ①通过数,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角。

  ②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较长的两条边一样长,较短的两条边也一样长。

  ③用三角尺的直角比长方形、正方形的角,还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4

  成功之处:

  1、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如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来导入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使学生在亲切中自然进入本课;另外,就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而言,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折、量、比等过程中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导学生练习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先由学生自己数第一幅图,再指导学生数出第二幅图后师生共同找出数这类图形的规律,从而由学生依照规律完成后面习题的教学思路。再次,本课结束前,我又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这一节课研究图形进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

  4、注重创设情境,合理运用电教手段。 从开始的课题引入到练习活动的各顶比赛,我都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新知,而生动的课件演示恰到好处,更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新知。

  不足之处: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编写意图不够深入透彻,如在验证正方形的特征时,只简单的说明先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条边都折两次,再用对角折一次。而没有说清楚对边折是验证对边相等的、对角折是验证临边相等的方法。

  2、在变魔术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环节的演示过程中,操作欠细致,学生没有很好的领略在这个演示过程中的奥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体形相同点和不同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情感目标:通过“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

  重点难点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

  学习过程

  学案导案

  独立尝试点拨自学

  准备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观察:

  1、长方形有条边,有个角,相对的边。

  2、正方形有条边,有个角。四条边都。

  3、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的边相等。正方形的-----边都相等。

  4、、用尺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角。

  5.尝试着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布置课前预习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交流解惑

  利用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正方形也是长方形吗?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合作考试

  一、填空起跑线

  1、长方形有()条边,()边相等。

  长方形有()个角,都是()角。

  2、正方形有()条边,每个边都()。

  正方形有()个角,都是()角。

  二、判断对与错

  (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而且4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直角比长方形的直角大。()

  (4)黑板是长方形的。()

  (5)长方形有4条边()。

  三、动手自己在方格里面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正确辨认生活中遇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说说生活周围常见的种图形。

  2.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并揭示课题。

  3.观察两种图形。

  4.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四边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①出示一长方形木板,指出它的边在哪里?如何来区分这四条边?

  ②同桌讨论:可以怎样把这个长方形的形状画下来?还有其它方法吗?

  ③观察教师演示。

  ④四人小组讨论。

  2.画长方形。

  ①同桌讨论: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想一想可以怎么来画长方形。

  ②反馈说说自己的各种想法,并先出优秀可行的方法进行演示。

  ③学生尝试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④教师小结:首先画一条长方形的长(或宽)边,再以两个端点为顶点,画两个直角,然后取相等的两条线段为宽(或长),把两个端点边接起来。

  3.认识正方形的特征并画正方形。

  ①教师演示:把一长方形剪去一部分变成了正方形。

  ②四人小组讲座。

  ③反馈归纳。

  ④学生尝试画一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⑤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作图方法的异同。

  4.开放创新学习。

  用学过的图形设计自己喜爱的图案或物体。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和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作业

  作业本p1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第2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P107-109页练习二十三第5-1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三角尺1把,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2张,任意长方形纸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

  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认识他们的特征,分清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

  二、基本概念的练习

  1、举例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

  你*时看到过哪些物品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的?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出示)。

  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练习二十三第6题。

  让学生在下面量一量。

  看谁量得快。你为什么量得这么快呀?有什么好方法吗?为什么?

  提问:你是怎么量的,指名回答。

  指出:在同一个长方形里,长相等,宽也相等。在同一个正方形里,边长都相等。

  4、练习二十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练习二十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练习二十三第9题

  让学生拼,老师指导。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0题

  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量一量。

  拼成长方形,长是多少呢?宽是多少?

  拼成正方形怎么拼?边长是多少?

  把其中一个长方形对折,提问:是什么图形?(两种情况)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或边长是多少?

  2、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让学生尝试。

  提问:折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哪条边相等?为什么?

  四、解答思考题

  让学生先数。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五册P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 猜想。

  你觉得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验证。

  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在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做任何事都要大胆尝试。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看来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长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我们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的,通过比,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别开来,咱们分别给它们一个名称,谁知道叫什么?(如不知老师说明:长、宽并板书)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大家真是太棒了,那么同学们,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由什么特征吗?

  生1:四条边的长度相等。

  生2: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们能用刚才发现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四条长边都是8厘米,我们认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2:我们是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发现这两条对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然后换个方向再对角折,又可以看到两条边也相等,所以我们猜想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生3:我们是在钉子板上做的,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都占了相同的格子,所以我们猜想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棒极了,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验证了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证实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成功了。那么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你们能给它的边起个名字吗?你认为要起几个,为什么?(板书:边长)

  3、比较异同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那么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特征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三、应用拓展

  下面我们就运用自己刚刚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有关他们的问题。

  1、猜一猜:老师考大家: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长是20厘米,一条边长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3)我的背后躲着一个四边形,一个角是直角,它是什么图形?

  2、涂一涂:在练习纸尚把长方形涂一种颜色,把正方形涂另一种颜色。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升活中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那么不官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设计是粘近学生生活的,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在探求新知时是让学生先猜想长方形对边可能有什么特征,再让学生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猜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再在班内交流,可以加深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在探究出长方形的特征后再探究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方法的再一次迁移,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6—38页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能体会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尝试反思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图形来自现实世界,现实生活里充满几何图形,培养认真观察、比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观念。

  课前预热:

  交代一下有哪些工具。把方格纸夹在数学书第一页。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面图形,在教室里找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呢?

  是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了。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乘着动听的音乐,一起走进美丽的图形世界。

  老师发现三( )班的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就让我们带着善于观察的眼睛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刚才的画面中既有长方形又有正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 猜测长方形特征: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面图形,都是四边形,这是……(长方形),这是……(正方形)。你能从中找出所有的长方形、正方形吗?(请一人上台)

  回答错误时:有没有不同意见?/回答正确时:和你想的一样吗?

  老师想采访采访你,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形,你是怎么想的?它们是否具有共同的特征呢?让我们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好吗?

  预设:

  ② 学生可能说长方形是长的。

  ②学生可能说长方形一条边长,一条边短。

  请你来指一指长边在哪?短边呢?

  你不仅关注了边,还注意到长方形有的边长、有的边短。

  在他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有几条边啊?我们一起类似数一数哪四条边?

  2条长的边怎么样?短的边呢?(板书:边、长边、短边)。

  像这样的两条长边我们可以叫一组对边,还有一组对面你发现了吗?谁来指一指

  同学们发现长方形长边相等,短边相等,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是对边相等。

  ③ 除了边还可以观察哪个角度?

  生:角是直直的。

  请你指一指哪个角是直直的?还有补充吗?

  像这样直直的角我们给他个名称,叫什么角?

  (板:长方形的特征)

  小结:(指着板书说)同学们想到了长方形有这些特征。

  二、 验证长方形特征。

  这些是我们用眼睛观察到的,是不是这样呢?有办法验证吗?

  请大家从学具篮中,拿出长方形纸片,举起来。在操作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一些建议。(屏幕展示:温馨提示)

  (教师点读:先……再……)

  有想法了吗?好,开始。(学生独立操作)

  反馈:下面,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的?

  (1)量一量:

  ①反馈数据:你能说说量的结果和发现吗?

  ②还有谁也用了量的方法?说说你的结果。

  小结:刚才几位同学用量一量的方法(板书:量一量)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

  过渡:老师发现你的方法和他们的不一样,你能上来和大家分享吗?

  (2)折一折:

  ①上台演示。

  他是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的。

  ②咱们一起试试他的方法。先上下对折,这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相等);打开,再左右对折,发现……(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小结:我们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板书:折一折)也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

  过渡:那你又是怎样来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

  (3)比一比:

  (请一人上台演示,要标出直角符号)通过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举出三角板)他想到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的方法。

  你们都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的吗?发现了什么?

  都想到了用一个直角去比一比(板书:比一比)验证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特征: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接着说)拿出你的长方形,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特征。

  三、 研究正方形特征。

  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验证长方形特征的,又用了哪些方法呢?现在,咱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独立操作。

  谁先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

  反馈预设:

  (1)采用量的方法。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条边都相等)

  (2)两边对折,你发现了什么?(请学生上台折)

  (屏幕展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上下对折,说明……,左右对折,说明……,就能说明四条边都相等了,红边和蓝边可没比过,怎么折能说明它们相等?

  (学生说对角折)发现红边和蓝边……(完全重合),就说明……(相等)。看来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这两条相邻的边也相等,所以(稍作停顿)每条边都相等。

  看来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得周全一点。

  提问:还有其它折法吗?(学生不出现时,教师演示)

  (3)正方形角的特征,你是怎么验证的?你们也是这样吗?

  (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特征:现在能说说正方形的特征了吗?(指名说)

  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老师一开始给出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呢?

  说说你的理由

  四、 介绍四边名称。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都有名称,想知道吗?答案就在大家的数学书里,请把书翻到59页,找到了就把它划出来。找到了吗?读读看。

  变式:(横着放)老师手里的长方形这一条叫做……,这一条呢?(四条全部指一指)(再竖着放)现在你能找到它的长和宽吗?

  看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下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看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既要看边的特点还要看角的特点。

  五、练习

  (1)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你能用两副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同桌合作完成动手拼一拼。

  反馈:(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都放在展台上,教师指着屏幕说)

  选出的是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尺。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拼吗?(引导学生用特征说出)这样拼就能使它的边怎么样?角呢?

  你能说明它是正方形吗?

  (2)刚才我们用三角尺拼一拼,现在咱们来剪一剪,你能在长方形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说说你怎么折的?为什么是正方形呢?

  (3)接下来我们再来量一量

  请一个同学来读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看明白了吗?好,开始。

  说说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

  的确长方形的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那你知道我们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你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厘米?请你再量一量。

  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4)老师这有一张方格纸,有一个要求,谁来读一读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每个小方格的实际变长不是1厘米,但他们都表示变长1厘米的正方形

  请你在这张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好后说一说你画的长方形长和宽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指出:某条边占据几个方格的长,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六、全课总结。

  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更多的图形,等待大家去探索、去发现。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 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 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1、基本练习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 ) ( ) ( ) ( ) ( ) ( ) ( ) ( )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习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 )个长方形,( )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这一环节我提供一个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本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比,着重突出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真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附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 边:有4条边,对边相等 角:4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边:4条边都相等 角:4个角都是直角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扩展阅读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扩展1)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

  P58-P6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2.能力目标: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相互间的联系。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能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否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发展空间思维。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发现、总结、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小黑板 学具: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能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教室里就有许多这样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适时抽象出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

  2.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初步感知:摆一摆

  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短相同的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然后说一说:在摆长方形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探究特征

  学生分小组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根据摆长方形的过程及用直尺量、把长方形纸对折等活动说明对边相等。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汇报交流

  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说验证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宽。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长方形的方法,自己去探究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正方形有哪些特征?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三、总结评价,拓展应用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拓展

  (1) 用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

  (2) 用1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大正方形

  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既可以在教室内找,也可以在挂图中找,先找正方形,再找长方形。在学生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多指名说说。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折、量、比等实践活动来验证长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直角,两组对边相等的特点。

  用探索长方形特点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两种图形的特征。在班内交流发现:相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2

  授课内容教科书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

  重点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

  2、提高幼儿观察、比较能力。

  3、培养幼儿扩散性思维。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每人8根小棒(6根一样长,2根一样短)、几何图形片、拼图二幅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激发幼儿兴趣。

  T: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对兄弟,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出示图形)

  二、幼儿观察、操作,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1、操作活动:

  ①请幼儿用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数一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几个角?几条边?

  ③比一比,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T:教师总结:

  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个一样大的角,都有四条边,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长方形四条边不一样长,对面的两条边一样长。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房子和船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每种图形有几个。

  3、分类活动

  给每位幼儿发一套几何图形片。

  ①请幼儿把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的图形找出来,数数共有几个?

  ②请幼儿把四个角一样大,对面两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找出来,数数共有几个?

  4、活动延伸:比比谁多

  请幼儿动脑筋,用已学过的各种图形拼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并讲出自己用什么图形拼出了什么物体?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辨析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学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

  掌握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和三角板。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观察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小朋友,当你吃过晚饭,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吗?你最喜欢镇海哪里的夜景?是啊,我们的镇海越来越美了,就连一幢幢楼房在夜空下也那么的温馨迷人。(媒体播放)

  2、设疑:当你陶醉在美景中时,有没有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呢?(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了解:能谈谈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完成观察表中的有关问题,如几条边几个角)

  4、揭题:原来你们早就和它们交上朋友了,看来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继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应该是不成问题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根据原有认知结构,判断课件中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2、质疑:看来有4条边和4个角的图形也不一定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的边和角里一定还藏着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一一发现,你们愿意吗?

  (二)深入探究:

  1、认识长方形:

  1)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会有什么秘密?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汇报交流,媒体选择性对学生的方法加以演示。

  4):小朋友真会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媒体出示,齐读)

  5)认识“长”、“宽”

  6)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并指出它的长和宽。

  7)激励引入到正方形的研究中。

  2、认识正方形

  探究方法同上,但有所简略于汇报演示。

  3、尝试验证会什么一开始有些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四人小组根据刚才的发现讨论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汇报交流。

  5、学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想把你摆的长方形画下来吗?(先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教师范画,再学生自己试画)

  3)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4)生独立画正方形,指名板演并让他人。

  三、交流,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么不满意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练习巩固,拓展深化

  1、猜想边长、长、宽的长度

  2、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正方形

  3、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指定长度,画上美丽的图案,并说说想把自己的设计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

  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创新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先来一组口算天天练

  18÷9= 25÷5= 64÷8= 72÷9= 15÷5= 21÷7=3

  只写得数,核对答案,相信你们这节课表现得同样精彩,上课!

  一、导入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老师请来了大家的好朋友,它们已经在等你们了,想不想把它们请出来?老师有个要求,只能摸,不能看,能做到吗?把手伸进桌洞里,摸一摸,把长方形请出来。生摸出长方形。追问:你是怎么做到的?还能摸出正方形吗?

  预设:长方形长长的,正方形方方正正的。

  师:要想准确地找到它们,我们需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二)筛选信息,提出问题

  研究*面图形可以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研究,观察长方形。关于长方形你对长方形有哪些了解?你知道的可真多老师把他们都记下来。上下两条边位置是相对的?真不错长方形有两组对边刚才这位同学的话就可以概括为对边相等。

  预设一:出上边和下边/长边和短边长度相等。上下两条边的位置是相对的,相对的两条边叫一组对边。谁能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对边。你表达的很清晰。

  师:还有一组对边吗?所以长方形有两组对边,这位同学的意思可以概括为(板书:对边相等)

  预设二:如果直接出对边相等,你了解的知识可真多,你肯定提前预习了课本,真是勤劳的孩子。请你来说一说什么是对边呢?那长方形中有几组对边?

  预设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角: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我们数一数就可以发知道,那对边相等,4个角是直角,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是我们的猜想,猜想对不对呢,还需要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二、先学

  (一)温馨提示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

  (二)自主学习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来验证,拿出你的长方形开始行动。

  师巡回指导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三、后教(一)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组长组织好交流顺序,4号量、3号折、2号比、1号总。结(二)全班交流

  1.验证长方形的特点

  预设

  (1)量一量。长边长 14厘米,短边长 6厘米,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验证了对边相等。

  师:谁和他量的数据不一样看来长方形不论大小长方形的对边都------相等

  (2)折一折。我把长方形对折,条长边重合,两条短边重合,验证了对边相等。

  (3)比一比。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我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量一量,然后对折再对折,比一比量一个角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现在谁能完整的说一说长方形的特点?其实在长方形中这两组对边有他自己的名字,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现在摸一摸你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2.探究正方形的特点刚才我们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探究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拿出你的正方形纸开始行动。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内交流。

  预设

  (1)用量一量的方法,我量的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所以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折一折。对角折证明相邻的两条边相等,也就是邻边相等,对边再对折,对边相等,则证明四个边相等。

  (3)比一比的方法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

  3.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

  不同点: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是对边相等。

  接下来我要给同学们变个小魔术,这是一个长方形,这是他的长这是他的宽,仔细看现在把它的长变短短短现在长和宽一样长了,就变成了四条边都相等正方形,这时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就叫边长,其实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达标检测

  1.你能在点子图中画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拓展:我们刚才画图用到了直尺和三角尺,那古人用什么画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片,这是古人发明的矩尺。古人正是用矩尺画出所需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髀算经中说“方出于矩”。意思是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句古文。

  2.信封里装了我们学过的*面图形,猜一猜可能是什么?第一条线索,四条边、四个角。第二条线索,四个角都是直角。

  追问:为什么没有*行四边形了?又一条线索,四条边都相等。追问;可能是什么?理由?

  四、总结收获

  看来大家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掌握的很不错了,这节课也接近尾声了,谁来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情绪高涨,非常快乐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谁能来谈谈你的收获,我收获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你收获了知识你学会了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你收获了三种验证方法上你学会了古文----你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这节课你们表现得真棒,我们合作愉快,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活动,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

  3.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发现。掌握探索的方法。

  教学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感性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小组交流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感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3.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到底它们身上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使他们有了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体探索,合作研究。

  1.讨论交流。

  (1)你们已经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2)你能分别指指它们的四条边和四个角吗?(指名完成)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合理确定教学起点;小组交流,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2.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1)你能说说长方形四条边的长短关系吗?

  (2).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请你观察并大胆预测一下长方形的两条长的长短有什么关系?两条宽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也是相对的,也叫做对边。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呢?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预测长方形的边的特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征,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操作体验。】

  3.研究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边的特征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角有什么特征呢? 如何验证呢?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等不同的方法,研究得出正方形角的特征。】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现在请你用折一折或量一量的方法同桌合作研究正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

  (2)谁能来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研究结果?

  其实不但我们验证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验证,证明所有的长方形都具有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所有的正方形都具有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同桌合作,亲自动手用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并找到了正方形不同于长方形的特征,做到了学以致用,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拉一拉”游戏。

  (拉成长方形)这是什么形?为什么是长方形?

  (拉成梯形)这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不是?怎样做就变成长方形了?请你来试一试。

  (拉成长方形)怎样把它变成正方形呢?谁能来试一试?

  (拉成正方形)怎样把它变成长方形呢?你能来试一试吗?

  【设计意图:通过做小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记忆。】

  三、分层练习,实践应用:

  (1)选一选(课件展示)。

  (2)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特征,会画长方形、正方形吗?

  (分层要求:可以在方格中画,也可以在空白的作业纸中画)

  (3)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不同材料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考察不同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掌握情况,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课后4人小组合作,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组长记录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是由哪几号图形拼成的?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动手操作,使学生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并且再次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五、回顾全课,总结评价。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做了哪些活动?

  2.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做的活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对研究方法掌握得更牢固,为以后研究*面图形的特征奠定基础。】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6—38页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能体会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尝试反思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图形来自现实世界,现实生活里充满几何图形,培养认真观察、比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观念。

  课前预热:

  交代一下有哪些工具。把方格纸夹在数学书第一页。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面图形,在教室里找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呢?

  是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了。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乘着动听的音乐,一起走进美丽的图形世界。

  老师发现三( )班的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就让我们带着善于观察的眼睛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刚才的画面中既有长方形又有正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 猜测长方形特征: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面图形,都是四边形,这是……(长方形),这是……(正方形)。你能从中找出所有的长方形、正方形吗?(请一人上台)

  回答错误时:有没有不同意见?/回答正确时:和你想的一样吗?

  老师想采访采访你,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形,你是怎么想的?它们是否具有共同的特征呢?让我们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好吗?

  预设:

  ② 学生可能说长方形是长的。

  ②学生可能说长方形一条边长,一条边短。

  请你来指一指长边在哪?短边呢?

  你不仅关注了边,还注意到长方形有的边长、有的边短。

  在他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有几条边啊?我们一起类似数一数哪四条边?

  2条长的边怎么样?短的边呢?(板书:边、长边、短边)。

  像这样的两条长边我们可以叫一组对边,还有一组对面你发现了吗?谁来指一指

  同学们发现长方形长边相等,短边相等,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是对边相等。

  ③ 除了边还可以观察哪个角度?

  生:角是直直的。

  请你指一指哪个角是直直的?还有补充吗?

  像这样直直的角我们给他个名称,叫什么角?

  (板:长方形的特征)

  小结:(指着板书说)同学们想到了长方形有这些特征。

  二、 验证长方形特征。

  这些是我们用眼睛观察到的,是不是这样呢?有办法验证吗?

  请大家从学具篮中,拿出长方形纸片,举起来。在操作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一些建议。(屏幕展示:温馨提示)

  (教师点读:先……再……)

  有想法了吗?好,开始。(学生独立操作)

  反馈:下面,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的?

  (1)量一量:

  ①反馈数据:你能说说量的结果和发现吗?

  ②还有谁也用了量的方法?说说你的结果。

  小结:刚才几位同学用量一量的方法(板书:量一量)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

  过渡:老师发现你的方法和他们的不一样,你能上来和大家分享吗?

  (2)折一折:

  ①上台演示。

  他是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的。

  ②咱们一起试试他的方法。先上下对折,这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相等);打开,再左右对折,发现……(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小结:我们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板书:折一折)也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

  过渡:那你又是怎样来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

  (3)比一比:

  (请一人上台演示,要标出直角符号)通过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举出三角板)他想到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的方法。

  你们都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的吗?发现了什么?

  都想到了用一个直角去比一比(板书:比一比)验证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特征: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接着说)拿出你的长方形,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特征。

  三、 研究正方形特征。

  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验证长方形特征的,又用了哪些方法呢?现在,咱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独立操作。

  谁先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

  反馈预设:

  (1)采用量的方法。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条边都相等)

  (2)两边对折,你发现了什么?(请学生上台折)

  (屏幕展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上下对折,说明……,左右对折,说明……,就能说明四条边都相等了,红边和蓝边可没比过,怎么折能说明它们相等?

  (学生说对角折)发现红边和蓝边……(完全重合),就说明……(相等)。看来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这两条相邻的边也相等,所以(稍作停顿)每条边都相等。

  看来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得周全一点。

  提问:还有其它折法吗?(学生不出现时,教师演示)

  (3)正方形角的特征,你是怎么验证的?你们也是这样吗?

  (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特征:现在能说说正方形的特征了吗?(指名说)

  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老师一开始给出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呢?

  说说你的理由

  四、 介绍四边名称。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都有名称,想知道吗?答案就在大家的数学书里,请把书翻到59页,找到了就把它划出来。找到了吗?读读看。

  变式:(横着放)老师手里的长方形这一条叫做……,这一条呢?(四条全部指一指)(再竖着放)现在你能找到它的长和宽吗?

  看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下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看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既要看边的特点还要看角的特点。

  五、练习

  (1)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你能用两副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同桌合作完成动手拼一拼。

  反馈:(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都放在展台上,教师指着屏幕说)

  选出的是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尺。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拼吗?(引导学生用特征说出)这样拼就能使它的边怎么样?角呢?

  你能说明它是正方形吗?

  (2)刚才我们用三角尺拼一拼,现在咱们来剪一剪,你能在长方形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说说你怎么折的?为什么是正方形呢?

  (3)接下来我们再来量一量

  请一个同学来读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看明白了吗?好,开始。

  说说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

  的确长方形的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那你知道我们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你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厘米?请你再量一量。

  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4)老师这有一张方格纸,有一个要求,谁来读一读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每个小方格的实际变长不是1厘米,但他们都表示变长1厘米的正方形

  请你在这张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好后说一说你画的长方形长和宽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指出:某条边占据几个方格的长,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六、全课总结。

  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更多的图形,等待大家去探索、去发现。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学具:

  教学光盘、音乐、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板书纸片、报告表格(四人一张)、钉子板牛皮筋、三角板一幅、16个小正方形。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直尺、三角板一副、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啊除了汤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上课,还多了()位老师也来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你们欢迎吗?(学生:欢迎,拍手××)谢谢同学们,刚刚拍手的时候,这两只手在位置上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面对面的关系),面对面的关系,我们就叫它是相对关系。那么在*面图中有没有相对关系的边呢?现在,我们先来看这两个你们已经认识的*面图形,是什么呀?请指出它们哪两条边有相对关系(出示投影,学生指图形)

  图略

  我们就把这些具有相对关系的边叫做对边。

  问: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图形一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吗?(学生:不是比如:*行四边形、菱形。)对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比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黑板出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学生举例:电视机的屏幕是长方形;开关盖子面是正方形等)

  下面我们就从我们的教室开始寻找。(师出示课件例图:)学生可结合自己教室说)(学生举例:黑板的面是长方形,数学书的面是长方形,手帕的面是正方形,地砖的面是正方形……)(学生举例。说的时候强调某一物体的某一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教师同时黑板贴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中间还藏着很多秘密。到底是哪些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后一半课题:的特征)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猜想。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长方形、正方形,你发现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个别学生回答: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验证。

  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举例:可以用尺量一量、把图形对折折一折、用三角尺直角比一比等方法来验证。)

  (师:现在四人一组合作,互相讨论,你们可以利用自己桌上的工具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正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讨论的同时把老师发的表格填一下。)师同时出示表格。

  边角实验方法。

  长方形。

  正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看好一组要展示的。

  (3)班内交流、总结。

  师: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哪一组最勇敢先来向全班同学展示你们一组的讨论结果?(学生到投影前展示表格。不要回座位。)

  边角实验方法

  长方形对边相等都是直角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都是直角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师说明: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对边,那你们知道什么又叫邻边呢?(学生:相邻的边。)师:对。用手比划一下。

  问:你们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贴出板书:边)(学生:有4条边,对边相等)师贴出: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边有4条边,对边相等

  问:你们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用尺量。)还有呢?(学生:对边相折发现对边相等。)让学生折给大家看一看。量给大家看一看。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师点击课件,演示长方形折、量的过程。)

  说明: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学生复述一遍。(板书:长、宽。)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边宽有4条边,对边相等

  问:那你们发现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学生:有4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师贴出: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掌握四边形有关知识、计算图形周长;

  2.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计量单位有系统的认识,熟记周长公式并会应用。

  难点:能利用周长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梳理

  1.复习四边形的有关知识。

  (1)分一分。(出示一组图形,见教材第79页例1)

  四边形:()

  *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能说说四边形、*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征吗?

  (2)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你还记得吗?

  板书:

  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二、基本练习

  1.教材第110页第2题。

  (1)尝试求出两幅组合图形的周长。

  (2)评价学生作业。

  (3)反馈算理。

  三、综合练习

  教材第113页第11、12、16题。

  1.尝试完成。

  2.反馈评价作业。

  3.说说思路。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更加清晰,对知识点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学习效率较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扩展2)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

  P58-P6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2.能力目标: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相互间的联系。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能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否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发展空间思维。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发现、总结、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小黑板 学具: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能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教室里就有许多这样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适时抽象出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

  2.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初步感知:摆一摆

  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短相同的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然后说一说:在摆长方形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探究特征

  学生分小组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根据摆长方形的过程及用直尺量、把长方形纸对折等活动说明对边相等。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汇报交流

  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说验证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宽。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长方形的方法,自己去探究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正方形有哪些特征?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三、总结评价,拓展应用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拓展

  (1) 用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

  (2) 用1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大正方形

  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既可以在教室内找,也可以在挂图中找,先找正方形,再找长方形。在学生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多指名说说。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折、量、比等实践活动来验证长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直角,两组对边相等的特点。

  用探索长方形特点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两种图形的特征。在班内交流发现:相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2

  一、 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72—73页)。

  2、 教材编写特点

  长方形与正方形是最基本的*面图形。为此,不论实验教材还是传统教材都是通过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而引入(拓展)其他*面图形的学习。但新课标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具体安排这块学习内容时,却有如下几点明显的不同:

  ①关注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感知整体——深入剖析、特征建构——分析应用。如分阶段安排:一年级先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二年级再深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探索;

  ②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有机联系,同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强化对比感知。如:本册教材就安排在同一课时学习两种图形特征。二者同时学习,不仅需要解决特征认识问题,其实更主要的是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整理与建构。这也是符合及时强化的学习心理要求的。

  这种变化及安排蕴含着如下几方面意图:

  ①加强学生知识结构建构的质量。同一堂课学习这两种*面图形特征,能够给学生一种整体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比分析,及时区分其各异特点,而完善其认知结构。

  ②关注教学思考,教学思想的渗入教育。本节课看似研究两种图形的特征及关系,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探索认识,要求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对比分析、概括总结。在这种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数学学习方法,体验一种实验、解决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学习方法迁移(策略),加强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培养。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我的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要在充分把握教材设计意图基础上,考虑如下问题:

  (1)学生的现有学习状态是怎样的?即学生现在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知水*何在?因为,学生已接触并初步认识长、正方形。虽说第一次学习目标定位是辨认两种图形,关注整体把握。但现实学生已把握到什么程度?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边、角关系)了解多少?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环节安排中考虑要素之一。

  (2)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强化数学学习能力(方法)训练与培养?施用“动手实验,合作探索”学习方式,是对本课的组织要求之一。要强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这就对教学设计的策略选择要求颇高。

  (3)如何突破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认知?有关二者的特征认识,显然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理清二者关系,提升知识结构水*?这应该是本课教学设计中的精心之笔、倾力之作。

  二、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利用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其易于演示的特点化难为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时间

  分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试一试,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三、练一练,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四、说一说,

  总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沙滩上,积木走过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判断它的形状。认一认并进行分类。

  2、寻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由长方形或正方形组成的。

  3、教师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板书课题。

  1、动手操作,探究边、角的特征。

  (1)用小棒自主探索拼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每位学生准备牙签和火柴)

  (2)学生投影演示所拼图形,说出拼摆之前是怎样想的?选小棒有什么要求?

  在介绍中,通过对话出示“对边”介绍“长”、“宽”、“边长”。

  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的对边 ,正方形的四条边 。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角的特征。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等方法验证对相同角是什么角的猜测。做好发现记录。

  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 个角,都是 角。

  2、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①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彩色长方形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②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③想一想:

  为什么一会儿是长方形,一会儿是正方形,一会儿又变成长方形了呢?(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要求:画得精细,位置摆放适中,设计美观。

  ① 按要求画。

  画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② 剪下来,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③ 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④ 试试剩下的部分至少还能折出几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吗?

  2、给小动物排队。

  36个小动物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它们要排一个整齐的队形,给他们一个建议吧。在方格纸中画下来。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新认识?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已经有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用积木走路留下的痕迹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心理放松、自由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让学生自主进行拼摆活动,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去回顾、思考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基本知识。

  学生已对长方形长、短边有初步认知。为此,应及时引导学生建立长、宽的概念。

  二年级小朋友进行探究学习,主要是一种探究意识、习惯方法的培养。此时老师不可太放,任由学生去探。为此,我为学生明确指出探究主题及方法揭示。目的是为促成学生探索行为及行为习惯培养。

  生动活泼又简便易行的小游戏,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面图形的直观认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审美情趣。

  通过折一折、想一想,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通过给小动物排队这个实践活动进一步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动脑、动手中主动运用所发现的知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发展。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课本P58——60的例题及相应的设计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出示长方形)它大屏幕上的图形中(大屏幕上出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有一个长的很像。你找到了吗?为什么你觉得他们长的像?

  生交流,回答问题。(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猜想。

  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采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并把你的结论填写在研究报告单上。(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3)上台交流展示结论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

  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从同学们的汇报和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现在你能再用自己的话小组里来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吗?

  板书出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完成后如下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研究报告单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边 对边相等 四条边都相等

  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2、比较异同

  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自学长、宽和边长

  自主学习课本P59,学习长、宽和边长,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减去长边比宽边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三、应用拓展

  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信封里藏着两个图形,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3.你能根据下面的材料,任选一种,做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材料:

  ①钉子板

  ②三角板

  ③相同的正方形纸片

  ④小棒

  你会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在围之前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

  请同桌两个同学拿出同样的两副三角尺,分别来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同学们已经拼出来了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这是一个长方形,这样拼出来的是一个正方形。你们也是这样拼的吗?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呢?为什么?自己静静的想一想。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的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回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发现这些特征的呢?只要你们乐于思考,勤于探索,还能发现数学中更多的奥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在他人的帮助与鼓励下,能积极地参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是重点,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难点。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方格纸、小棒、三角尺、直尺、钉子板、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内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让学生观察后,交流发现了哪些图形。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长方形?哪些地方有正方形?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交流。

  教师:好!同学们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请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小组长要做好分工,并注意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准备汇报。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三、小组汇报

  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报时要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有选择地板书汇报的内容要点。

  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选用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直尺和三角尺。

  (2)利用先数、再量、最后比的方法。

  ①通过数,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角。

  ②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较长的两条边一样长,较短的两条边也一样长。

  ③用三角尺的直角比长方形、正方形的角,还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一折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请观察我们教室,你发现哪些东西比较多?(生答略)请观察一下,如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看看黑板面你有什么发现?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呢?

  师: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手怕)那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魔方的这个面呢?(生答略)

  师: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抽象出图形,建立表象。

  师(指板贴的两张白纸)问:你能看出这两纸白纸分別是什么形状吗?(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师:那我们就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好吗?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3、揭示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已经知道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师:通过刚才汇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认识了具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它们画下来,抽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特征。

  (1)学生从材料袋中拿出长方形纸,通过操作、实践、合作研究,自主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①布置研究任务。

  A、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你喜欢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B、把找到的特征与组内的同学先交流交流。

  ②分小组合作研究。

  (2)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生汇报后,师介绍“对边”)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白纸演示):我们知道上下两条较长的边是一组相对的边,简称为“对边”。(板书:对边)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边演示,边描述自己的发现)

  师:淮来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板书:对边相等)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提示):量角的大小,应用量角器,在这里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2、研究正方形特征。

  (1)根据长方形的具体特征,猜想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努力,合作研究出长方形具有这些特征,那你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猜想一下正方形具有哪些特征?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操作验证。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4)指名完整说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师:我们已经发现并且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自学课本,认识长和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评析: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台,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到全班交流,由点到面,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操作活动,应用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展示学到的本领,好吗?

  活动(一):围一围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拼一拼

  师: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

  活动(三):折一折

  1、拿一张正方形纸,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2、拿一张长方形纸,在它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活动(四):画一画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出每条边的长度。(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四、全课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呢?

  2、实践活动。

  (1)拼一拼。

  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有几种拼法?

  (2)想一想,至少有多少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辨析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学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

  掌握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和三角板。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观察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小朋友,当你吃过晚饭,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吗?你最喜欢镇海哪里的夜景?是啊,我们的镇海越来越美了,就连一幢幢楼房在夜空下也那么的温馨迷人。(媒体播放)

  2、设疑:当你陶醉在美景中时,有没有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呢?(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了解:能谈谈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完成观察表中的有关问题,如几条边几个角)

  4、揭题:原来你们早就和它们交上朋友了,看来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继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应该是不成问题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根据原有认知结构,判断课件中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2、质疑:看来有4条边和4个角的图形也不一定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的边和角里一定还藏着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一一发现,你们愿意吗?

  (二)深入探究:

  1、认识长方形:

  1)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会有什么秘密?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汇报交流,媒体选择性对学生的方法加以演示。

  4):小朋友真会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媒体出示,齐读)

  5)认识“长”、“宽”

  6)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并指出它的长和宽。

  7)激励引入到正方形的研究中。

  2、认识正方形

  探究方法同上,但有所简略于汇报演示。

  3、尝试验证会什么一开始有些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四人小组根据刚才的发现讨论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汇报交流。

  5、学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想把你摆的长方形画下来吗?(先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教师范画,再学生自己试画)

  3)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4)生独立画正方形,指名板演并让他人。

  三、交流,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么不满意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练习巩固,拓展深化

  1、猜想边长、长、宽的长度

  2、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正方形

  3、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指定长度,画上美丽的图案,并说说想把自己的设计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第2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P107-109页练习二十三第5-1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三角尺1把,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2张,任意长方形纸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

  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认识他们的特征,分清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

  二、基本概念的练习

  1、举例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

  你*时看到过哪些物品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的?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出示)。

  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练习二十三第6题。

  让学生在下面量一量。

  看谁量得快。你为什么量得这么快呀?有什么好方法吗?为什么?

  提问:你是怎么量的,指名回答。

  指出:在同一个长方形里,长相等,宽也相等。在同一个正方形里,边长都相等。

  4、练习二十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练习二十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练习二十三第9题

  让学生拼,老师指导。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0题

  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量一量。

  拼成长方形,长是多少呢?宽是多少?

  拼成正方形怎么拼?边长是多少?

  把其中一个长方形对折,提问:是什么图形?(两种情况)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或边长是多少?

  2、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让学生尝试。

  提问:折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哪条边相等?为什么?

  四、解答思考题

  让学生先数。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

  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创新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先来一组口算天天练

  18÷9= 25÷5= 64÷8= 72÷9= 15÷5= 21÷7=3

  只写得数,核对答案,相信你们这节课表现得同样精彩,上课!

  一、导入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老师请来了大家的好朋友,它们已经在等你们了,想不想把它们请出来?老师有个要求,只能摸,不能看,能做到吗?把手伸进桌洞里,摸一摸,把长方形请出来。生摸出长方形。追问:你是怎么做到的?还能摸出正方形吗?

  预设:长方形长长的,正方形方方正正的。

  师:要想准确地找到它们,我们需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二)筛选信息,提出问题

  研究*面图形可以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研究,观察长方形。关于长方形你对长方形有哪些了解?你知道的可真多老师把他们都记下来。上下两条边位置是相对的?真不错长方形有两组对边刚才这位同学的话就可以概括为对边相等。

  预设一:出上边和下边/长边和短边长度相等。上下两条边的位置是相对的,相对的两条边叫一组对边。谁能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对边。你表达的很清晰。

  师:还有一组对边吗?所以长方形有两组对边,这位同学的意思可以概括为(板书:对边相等)

  预设二:如果直接出对边相等,你了解的知识可真多,你肯定提前预习了课本,真是勤劳的孩子。请你来说一说什么是对边呢?那长方形中有几组对边?

  预设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角: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我们数一数就可以发知道,那对边相等,4个角是直角,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是我们的猜想,猜想对不对呢,还需要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二、先学

  (一)温馨提示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

  (二)自主学习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来验证,拿出你的长方形开始行动。

  师巡回指导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三、后教(一)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组长组织好交流顺序,4号量、3号折、2号比、1号总。结(二)全班交流

  1.验证长方形的特点

  预设

  (1)量一量。长边长 14厘米,短边长 6厘米,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验证了对边相等。

  师:谁和他量的数据不一样看来长方形不论大小长方形的对边都------相等

  (2)折一折。我把长方形对折,条长边重合,两条短边重合,验证了对边相等。

  (3)比一比。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我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量一量,然后对折再对折,比一比量一个角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现在谁能完整的说一说长方形的特点?其实在长方形中这两组对边有他自己的名字,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现在摸一摸你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2.探究正方形的特点刚才我们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探究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拿出你的正方形纸开始行动。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内交流。

  预设

  (1)用量一量的方法,我量的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所以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折一折。对角折证明相邻的两条边相等,也就是邻边相等,对边再对折,对边相等,则证明四个边相等。

  (3)比一比的方法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

  3.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

  不同点: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是对边相等。

  接下来我要给同学们变个小魔术,这是一个长方形,这是他的长这是他的宽,仔细看现在把它的长变短短短现在长和宽一样长了,就变成了四条边都相等正方形,这时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就叫边长,其实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达标检测

  1.你能在点子图中画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拓展:我们刚才画图用到了直尺和三角尺,那古人用什么画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片,这是古人发明的矩尺。古人正是用矩尺画出所需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髀算经中说“方出于矩”。意思是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句古文。

  2.信封里装了我们学过的*面图形,猜一猜可能是什么?第一条线索,四条边、四个角。第二条线索,四个角都是直角。

  追问:为什么没有*行四边形了?又一条线索,四条边都相等。追问;可能是什么?理由?

  四、总结收获

  看来大家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掌握的很不错了,这节课也接近尾声了,谁来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情绪高涨,非常快乐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谁能来谈谈你的收获,我收获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你收获了知识你学会了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你收获了三种验证方法上你学会了古文----你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这节课你们表现得真棒,我们合作愉快,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6—38页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能体会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尝试反思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图形来自现实世界,现实生活里充满几何图形,培养认真观察、比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观念。

  课前预热:

  交代一下有哪些工具。把方格纸夹在数学书第一页。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面图形,在教室里找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呢?

  是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了。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乘着动听的音乐,一起走进美丽的图形世界。

  老师发现三( )班的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就让我们带着善于观察的眼睛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刚才的画面中既有长方形又有正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 猜测长方形特征: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面图形,都是四边形,这是……(长方形),这是……(正方形)。你能从中找出所有的长方形、正方形吗?(请一人上台)

  回答错误时:有没有不同意见?/回答正确时:和你想的一样吗?

  老师想采访采访你,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形,你是怎么想的?它们是否具有共同的特征呢?让我们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好吗?

  预设:

  ② 学生可能说长方形是长的。

  ②学生可能说长方形一条边长,一条边短。

  请你来指一指长边在哪?短边呢?

  你不仅关注了边,还注意到长方形有的边长、有的边短。

  在他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有几条边啊?我们一起类似数一数哪四条边?

  2条长的边怎么样?短的边呢?(板书:边、长边、短边)。

  像这样的两条长边我们可以叫一组对边,还有一组对面你发现了吗?谁来指一指

  同学们发现长方形长边相等,短边相等,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是对边相等。

  ③ 除了边还可以观察哪个角度?

  生:角是直直的。

  请你指一指哪个角是直直的?还有补充吗?

  像这样直直的角我们给他个名称,叫什么角?

  (板:长方形的特征)

  小结:(指着板书说)同学们想到了长方形有这些特征。

  二、 验证长方形特征。

  这些是我们用眼睛观察到的,是不是这样呢?有办法验证吗?

  请大家从学具篮中,拿出长方形纸片,举起来。在操作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一些建议。(屏幕展示:温馨提示)

  (教师点读:先……再……)

  有想法了吗?好,开始。(学生独立操作)

  反馈:下面,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的?

  (1)量一量:

  ①反馈数据:你能说说量的结果和发现吗?

  ②还有谁也用了量的方法?说说你的结果。

  小结:刚才几位同学用量一量的方法(板书:量一量)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

  过渡:老师发现你的方法和他们的不一样,你能上来和大家分享吗?

  (2)折一折:

  ①上台演示。

  他是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的。

  ②咱们一起试试他的方法。先上下对折,这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相等);打开,再左右对折,发现……(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小结:我们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板书:折一折)也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

  过渡:那你又是怎样来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

  (3)比一比:

  (请一人上台演示,要标出直角符号)通过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举出三角板)他想到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的方法。

  你们都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的吗?发现了什么?

  都想到了用一个直角去比一比(板书:比一比)验证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特征: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接着说)拿出你的长方形,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它的特征。

  三、 研究正方形特征。

  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验证长方形特征的,又用了哪些方法呢?现在,咱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独立操作。

  谁先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

  反馈预设:

  (1)采用量的方法。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条边都相等)

  (2)两边对折,你发现了什么?(请学生上台折)

  (屏幕展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上下对折,说明……,左右对折,说明……,就能说明四条边都相等了,红边和蓝边可没比过,怎么折能说明它们相等?

  (学生说对角折)发现红边和蓝边……(完全重合),就说明……(相等)。看来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这两条相邻的边也相等,所以(稍作停顿)每条边都相等。

  看来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得周全一点。

  提问:还有其它折法吗?(学生不出现时,教师演示)

  (3)正方形角的特征,你是怎么验证的?你们也是这样吗?

  (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特征:现在能说说正方形的特征了吗?(指名说)

  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老师一开始给出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呢?

  说说你的理由

  四、 介绍四边名称。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都有名称,想知道吗?答案就在大家的数学书里,请把书翻到59页,找到了就把它划出来。找到了吗?读读看。

  变式:(横着放)老师手里的长方形这一条叫做……,这一条呢?(四条全部指一指)(再竖着放)现在你能找到它的长和宽吗?

  看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下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看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既要看边的特点还要看角的特点。

  五、练习

  (1)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你能用两副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同桌合作完成动手拼一拼。

  反馈:(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都放在展台上,教师指着屏幕说)

  选出的是两块完全相同的三角尺。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拼吗?(引导学生用特征说出)这样拼就能使它的边怎么样?角呢?

  你能说明它是正方形吗?

  (2)刚才我们用三角尺拼一拼,现在咱们来剪一剪,你能在长方形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说说你怎么折的?为什么是正方形呢?

  (3)接下来我们再来量一量

  请一个同学来读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看明白了吗?好,开始。

  说说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

  的确长方形的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那你知道我们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你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厘米?请你再量一量。

  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4)老师这有一张方格纸,有一个要求,谁来读一读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每个小方格的实际变长不是1厘米,但他们都表示变长1厘米的正方形

  请你在这张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好后说一说你画的长方形长和宽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指出:某条边占据几个方格的长,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六、全课总结。

  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更多的图形,等待大家去探索、去发现。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学具:

  教学光盘、音乐、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板书纸片、报告表格(四人一张)、钉子板牛皮筋、三角板一幅、16个小正方形。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直尺、三角板一副、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啊除了汤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上课,还多了()位老师也来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你们欢迎吗?(学生:欢迎,拍手××)谢谢同学们,刚刚拍手的时候,这两只手在位置上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面对面的关系),面对面的关系,我们就叫它是相对关系。那么在*面图中有没有相对关系的边呢?现在,我们先来看这两个你们已经认识的*面图形,是什么呀?请指出它们哪两条边有相对关系(出示投影,学生指图形)

  图略

  我们就把这些具有相对关系的边叫做对边。

  问: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图形一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吗?(学生:不是比如:*行四边形、菱形。)对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比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黑板出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学生举例:电视机的屏幕是长方形;开关盖子面是正方形等)

  下面我们就从我们的教室开始寻找。(师出示课件例图:)学生可结合自己教室说)(学生举例:黑板的面是长方形,数学书的面是长方形,手帕的面是正方形,地砖的面是正方形……)(学生举例。说的时候强调某一物体的某一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教师同时黑板贴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中间还藏着很多秘密。到底是哪些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后一半课题:的特征)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猜想。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长方形、正方形,你发现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个别学生回答: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验证。

  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举例:可以用尺量一量、把图形对折折一折、用三角尺直角比一比等方法来验证。)

  (师:现在四人一组合作,互相讨论,你们可以利用自己桌上的工具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正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讨论的同时把老师发的表格填一下。)师同时出示表格。

  边角实验方法。

  长方形。

  正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看好一组要展示的。

  (3)班内交流、总结。

  师: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哪一组最勇敢先来向全班同学展示你们一组的讨论结果?(学生到投影前展示表格。不要回座位。)

  边角实验方法

  长方形对边相等都是直角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都是直角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师说明: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对边,那你们知道什么又叫邻边呢?(学生:相邻的边。)师:对。用手比划一下。

  问:你们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贴出板书:边)(学生:有4条边,对边相等)师贴出: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边有4条边,对边相等

  问:你们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用尺量。)还有呢?(学生:对边相折发现对边相等。)让学生折给大家看一看。量给大家看一看。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师点击课件,演示长方形折、量的过程。)

  说明: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学生复述一遍。(板书:长、宽。)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边宽有4条边,对边相等

  问:那你们发现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学生:有4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师贴出: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扩展3)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3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

  一、 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72—73页)。

  2、 教材编写特点

  长方形与正方形是最基本的*面图形。为此,不论实验教材还是传统教材都是通过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而引入(拓展)其他*面图形的学习。但新课标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具体安排这块学习内容时,却有如下几点明显的不同:

  ①关注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感知整体——深入剖析、特征建构——分析应用。如分阶段安排:一年级先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二年级再深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探索;

  ②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有机联系,同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强化对比感知。如:本册教材就安排在同一课时学习两种图形特征。二者同时学习,不仅需要解决特征认识问题,其实更主要的是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整理与建构。这也是符合及时强化的学习心理要求的。

  这种变化及安排蕴含着如下几方面意图:

  ①加强学生知识结构建构的质量。同一堂课学习这两种*面图形特征,能够给学生一种整体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比分析,及时区分其各异特点,而完善其认知结构。

  ②关注教学思考,教学思想的渗入教育。本节课看似研究两种图形的特征及关系,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探索认识,要求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对比分析、概括总结。在这种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数学学习方法,体验一种实验、解决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学习方法迁移(策略),加强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培养。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我的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要在充分把握教材设计意图基础上,考虑如下问题:

  (1)学生的现有学习状态是怎样的?即学生现在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知水*何在?因为,学生已接触并初步认识长、正方形。虽说第一次学习目标定位是辨认两种图形,关注整体把握。但现实学生已把握到什么程度?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边、角关系)了解多少?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环节安排中考虑要素之一。

  (2)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强化数学学习能力(方法)训练与培养?施用“动手实验,合作探索”学习方式,是对本课的组织要求之一。要强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这就对教学设计的策略选择要求颇高。

  (3)如何突破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认知?有关二者的特征认识,显然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理清二者关系,提升知识结构水*?这应该是本课教学设计中的精心之笔、倾力之作。

  二、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利用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其易于演示的特点化难为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时间

  分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试一试,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三、练一练,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四、说一说,

  总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沙滩上,积木走过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判断它的形状。认一认并进行分类。

  2、寻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由长方形或正方形组成的。

  3、教师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板书课题。

  1、动手操作,探究边、角的特征。

  (1)用小棒自主探索拼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每位学生准备牙签和火柴)

  (2)学生投影演示所拼图形,说出拼摆之前是怎样想的?选小棒有什么要求?

  在介绍中,通过对话出示“对边”介绍“长”、“宽”、“边长”。

  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的对边 ,正方形的四条边 。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角的特征。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等方法验证对相同角是什么角的猜测。做好发现记录。

  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 个角,都是 角。

  2、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①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彩色长方形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②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③想一想:

  为什么一会儿是长方形,一会儿是正方形,一会儿又变成长方形了呢?(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要求:画得精细,位置摆放适中,设计美观。

  ① 按要求画。

  画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② 剪下来,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③ 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④ 试试剩下的部分至少还能折出几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吗?

  2、给小动物排队。

  36个小动物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它们要排一个整齐的队形,给他们一个建议吧。在方格纸中画下来。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新认识?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已经有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用积木走路留下的痕迹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心理放松、自由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让学生自主进行拼摆活动,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去回顾、思考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基本知识。

  学生已对长方形长、短边有初步认知。为此,应及时引导学生建立长、宽的概念。

  二年级小朋友进行探究学习,主要是一种探究意识、习惯方法的培养。此时老师不可太放,任由学生去探。为此,我为学生明确指出探究主题及方法揭示。目的是为促成学生探索行为及行为习惯培养。

  生动活泼又简便易行的小游戏,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面图形的直观认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审美情趣。

  通过折一折、想一想,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通过给小动物排队这个实践活动进一步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动脑、动手中主动运用所发现的知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发展。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一折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请观察我们教室,你发现哪些东西比较多?(生答略)请观察一下,如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看看黑板面你有什么发现?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呢?

  师: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手怕)那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魔方的这个面呢?(生答略)

  师: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抽象出图形,建立表象。

  师(指板贴的两张白纸)问:你能看出这两纸白纸分別是什么形状吗?(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师:那我们就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好吗?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3、揭示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已经知道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师:通过刚才汇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认识了具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它们画下来,抽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特征。

  (1)学生从材料袋中拿出长方形纸,通过操作、实践、合作研究,自主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①布置研究任务。

  A、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你喜欢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B、把找到的特征与组内的同学先交流交流。

  ②分小组合作研究。

  (2)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生汇报后,师介绍“对边”)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白纸演示):我们知道上下两条较长的边是一组相对的边,简称为“对边”。(板书:对边)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边演示,边描述自己的发现)

  师:淮来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板书:对边相等)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提示):量角的大小,应用量角器,在这里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2、研究正方形特征。

  (1)根据长方形的具体特征,猜想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努力,合作研究出长方形具有这些特征,那你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猜想一下正方形具有哪些特征?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操作验证。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4)指名完整说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师:我们已经发现并且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自学课本,认识长和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评析: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台,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到全班交流,由点到面,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操作活动,应用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展示学到的本领,好吗?

  活动(一):围一围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拼一拼

  师: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

  活动(三):折一折

  1、拿一张正方形纸,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2、拿一张长方形纸,在它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活动(四):画一画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出每条边的长度。(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四、全课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呢?

  2、实践活动。

  (1)拼一拼。

  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有几种拼法?

  (2)想一想,至少有多少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评析:练习的设计层次请晰,操作性强,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知识在活动中内化,能力在活动中提高。让学生自我反思本课所得,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行为、态度,鼓励大胆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情感目标的形成。]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扩展4)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0篇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然而,真理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诞生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课本第63页的例题及第64—65页的练习。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例题的安排是测量学校篮球场的周长。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又紧贴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选择的使用,做了整合处理。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根据以往的教学要求理应通过本节课的学*结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根据新课程目标及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基础,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在我的第一次试教的时候,长方形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我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打算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然而,在比较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大部分学生认为长加宽的和乘2,这种计算方法很费事。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原来在于计算28+15是进位加法,没有乘法来的快,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28×2,15×2这种方法比较简便。针对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的新理念,对教学内容做了重新的修改,则,长方形的长是30米,宽是10米。在教学时,由于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十数,学生口算速度比较快,想到的方法也很多。然而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我不止是引导他说自己的方法,还要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让其他的学生也能认识并理解这种计算方法。

  学生一:30+30+10+10=80米

  想法: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它的四边的长。

  学生二:30×2=60米 10×2=20米 60+20=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条相等的长,两条相等的宽。

  学生三:30+10=40米 40×2=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个这样的长加宽。

  学生四:20×4=80米

  想法:长比宽多20米,如果给宽10米,那它每边就都是20米。

  ……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我并没有急于对算法进行优化,而是引导他们理解不同的算法。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呢?那你也来说说你的想法吧!通过这样的提问,让每个学生在说与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并理解每一种算法。那你喜欢哪一种算法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其实,在学生说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对每一种算法进行优化了。当第三种方法被喜欢的理由让大家信服时,则已经达到算法的优化了。这样设计,在没有揭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前提下,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使相关的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快乐、自主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实现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优化。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2

  一、理论、认识

  “自主模式”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课堂教学的最本质的区别,它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学会求知,学会自主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和教材的选择等方面,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以“教材、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认知和发展需要为中心”从研究如何“把学生教会”变为研究如何“让学生自己会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习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每个人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重视“个体”的尝试学习过程,允许每个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

  二、实践、验证

  这节课,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

  (一)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预习,为堂上动态生成提供教学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预习活动,目的是为课堂上集体学习做好准备,而成功的预习活动必须融入个体的思考与体验。课前,我让学生独立预习,按要求完成预习作业:

  1、课本中介绍了几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看懂了哪种方法?哪种方法你不懂?

  2、你还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计算方法?

  3、写、把自己的想法简单的写出来。

  4、练、(尝试练习)算一算自做的长方形“书签”的周长是多少。(你会几种方法,就写几种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写出了自己对课本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方法的理解,还生成了各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呈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为研讨交流课,提供了探究和交流的资源。

  (二)重视课堂上学生对各种算法的交流与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预习为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关键还在教师怎样实施预习后的教,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并使教师的教适应于学生预习后的学。

  学生课前的预习大多是个体学习行为,各有各的收获,各有各的感受,因此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相互启发,使学生对课本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研讨交流课上,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本组同学(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让人人都有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反省的机会。全班交流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本上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呈现了三种方法是:①6+4+6+4=20(厘米);②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③(6+4)×2=20(厘米)】同学们参与讨论、质疑,老师只是在重点环节进行点拨和。(例如:课本上介绍第三种方法,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老师便在重点用线段图直观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另外,对这些方法,每个学生由于其内在思维的差异,可能有不同的策略选择,怎样引导学生开展策略反思呢?我是这样组织讨论的:“大家学会了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呢?为什么?”在这个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进一步提升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三、感悟、思考

  探究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讨课”的教学策略和方式,研究真实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改善学生学习思维状态,形成自主学习的内趋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是我这个学期的研究重点,在中低年级开设“交流研讨课”,确实还有一些问题要抓。教学要因交流而精彩,学生的大胆设想、意见要在讨论、质疑和争辩中统一认识,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更应该让数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二、积极自主,经历探索与思考

  学习者有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兴趣、积极愉悦的情绪之后,灵活有效的思维、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实际价值的保证。在长方形周长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有的利用方格纸(每个小方格边长为1厘米)进行研究,在方格纸上,数出或者计算出图片的周长;还有的用尺子量出各个边的长度然后相加;还有的只量出长方形的一组长和宽,只量出正方形的一条边的边长,然后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亲身的经历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周长公式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总结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一点在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时候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方面。我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最后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再总结出周长公式。随后,孩子们用这个学习方法小组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预见,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此类的学习任务,他们一定也能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如果学生有了积累学习方法的意识,并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大步的提升。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交流展示过于仓促。在全班交流过程中重要方法没有充分得到讨论,正方形周长学生小组推导后只汇报了结果,没有让学生汇报研究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没有充分的领会,自己遇到问题后的灵活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4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导入的两个长方形周长大小差异明显,没有很好的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性语言过多,总结性的语言不精准,知识性的总结没有做到最贴切,而且过于重复学生们的回答,导致用时较长,延误了后面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习的设计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修炼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5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然而,真理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诞生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课本第63页的例题及第64—65页的练习。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例题的安排是测量学校篮球场的周长。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又紧贴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选择的使用,做了整合处理。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根据以往的教学要求理应通过本节课的学*结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根据新课程目标及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基础,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在我的第一次试教的时候,长方形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我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打算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然而,在比较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大部分学生认为长加宽的和乘2,这种计算方法很费事。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原来在于计算28+15是进位加法,没有乘法来的快,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28×2,15×2这种方法比较简便。针对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的新理念,对教学内容做了重新的修改,则,长方形的长是30米,宽是10米。在教学时,由于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十数,学生口算速度比较快,想到的方法也很多。然而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我不止是引导他说自己的方法,还要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让其他的学生也能认识并理解这种计算方法。

  学生一:30+30+10+10=80米

  想法: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它的四边的长。

  学生二:30×2=60米 10×2=20米 60+20=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条相等的长,两条相等的宽。

  学生三:30+10=40米 40×2=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个这样的长加宽。

  学生四:20×4=80米

  想法:长比宽多20米,如果给宽10米,那它每边就都是20米。

  ……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我并没有急于对算法进行优化,而是引导他们理解不同的算法。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呢?那你也来说说你的想法吧!通过这样的提问,让每个学生在说与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并理解每一种算法。那你喜欢哪一种算法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其实,在学生说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对每一种算法进行优化了。当第三种方法被喜欢的理由让大家信服时,则已经达到算法的优化了。这样设计,在没有揭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前提下,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使相关的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快乐、自主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实现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优化。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分三段编排,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是第二段的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汇报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通过两个实例加以应用。让学生在探索中、在应用中,掌握它们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有所收获。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个方面。

  1、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教后体会:

  1、“课前小研究”的设计不仅对新知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铺垫,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形成深刻的认识。具体设计如下:

  a量一量:

  语文书、 数学书、英语书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b.描一描:

  出示一些图形,用彩笔描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c.算一算:

  我是这样算周长的:

  d.用一用

  (1)一个长方形的篮球场,长是28米,宽是15米,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有一块正方形的桌布,边长是5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e.说一说:

  我发现:

  这一设计,通过量每条边的长度和描图形边线,充分尊重了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巩固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周长的一般含义,为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2、小组汇报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上台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交流、验证的过程中,体验了各种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

  3、练习设计注重应用。

  概括出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安排了两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篮球场题和桌布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起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欲望。也为今后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4、遗憾点:教学本节课的出发点是放手让学生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提升。但老师的补充说明仍然太多,教学的实施仍有不少操控的痕迹。

  其实,适当的放手更是对学生的尊重。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7

  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理清概念。从意义、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三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区分周长和面积。

  第二层次是对比练习,感知规律。通过观察、计算两组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第三层次是深化练习,发展思维。这一层次的教学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主要让学生借助直观,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中设计了“用16个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用16根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观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这些活动提供了蕴涵本课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现实客体,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了这方面的感性活动经验。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这就是把蕴涵在活动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揭示、抽取出来,提高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面积一定时,周长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周长一定时,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感知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这是学生以前所没有想到的,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深切的体悟必定来自亲身实践,但亲身实践未必自然会有深切的体悟,针对学生目前学习的状况,教师在这一层次教学中必须适时引导,而且必须导在数学思维上。例如:“用16个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完长方形或正方形后,仔细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仔细观察周长都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又有什么发现?”少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已经有所感悟、发现,但无法用语言表达或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这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困惑,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感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如“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最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抽象思维”这一过程,头脑中不仅有了“摆”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这里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四层次是拓展应用,提高能力。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智力大挑战,要求帮助爷爷用篱笆围菜地,怎样围使菜地的面积最大?学生动手设计、比较分析或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得出:围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菜地,面积最大。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也为以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了基础,因而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2、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因此我是如此设计本节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提供篮球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近,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动手操作主要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知。比如:我让学生用线围成一个长方形,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的意义,在充分认识周长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课件出示的篮球场的周长,这样学生会很轻松的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出篮球场的周长。

  三、恰当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不同的计算方法中择优,在学生的民主决定后我再进一步解释选出的计算方法的意义,然后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在学习正方形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提升练习,拓展思维:

  为了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实际生活中的长方形一边靠墙的菜地,能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乐”中获取新知识,并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在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和互补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表扬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一些有进步的学困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还利用学生的错误为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内容。比如:我根据学生中的算式14+26×2,解释实际上是算了两个长和一个宽,并不是四条边的长度,要想算出四条边,要先算14+26,这就需要把14+26放进括号里计算,因此引出一个计算方法:(14+26)×2,让好朋友括号帮助我们计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方法的含义。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9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我借助杨伯伯付工人工资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学生很容易自己推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不过,这节课我并没有把公式硬推给学生,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我想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2、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人翁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在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综观整节课,我和学生都在一种宽松、*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但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给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今后我会多加注意的。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0

  整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四个特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很好。

  2、要保证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学习方式。

  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练习、集体交流而获得,但这样的学习缺乏一种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求周长的必要条件,自己做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同学间计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补。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对容易些,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两种方法,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图形周长的必要条件,理清几种思路,并合理择优。

  3、要方法多样化,也要方法优化。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并未说明哪一种是最好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连加计算是基础,用长乘2加上宽乘2是进步,用长加宽的和乘2是空间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提炼,让学生感受到第3种最简便。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第3种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4、要考虑练习的层次性,也要兼顾应用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相应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设计了闯关的练习过程,激发了运用知识的激情。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算算,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练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练习安排要注重层次性,还要同时渗透多样性,让学生理解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境界,那就是要把学生推向采石场,令其主动地去探求寻觅知识。课堂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把一些学习理念、学习方法落实到细节处,那必定是有效的课堂。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扩展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3、4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12*题和思考题),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2.教学长方形面积之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2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同时想下面的问题:怎样能较快地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参照课本说明: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方厘米,是5*方厘米;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一共是15*方厘米。(边说边演示),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方厘米。

  3.教学例题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想出来。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方分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3题时,要实际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长和宽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确定长、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从图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6*方厘米和4*方厘米。从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积各是16-4=12(*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12×2=24(*方厘米)。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一期课改的教材中,是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学习的,而我们的二期课改新教材,提前到了三年级第一学期就学习了。

  二期课改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获得知识。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从直观到抽象,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探究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形成数学模型,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帮助他们学会学习。要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本节课,我借鉴了网上的优秀案例,进行了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要把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渗透到*时的教学中,通过每节课的点滴实践,日积月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篮球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年级第一学期几何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下面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几点课后感悟。

  一、在数学学习中学猜想。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就如本节课上,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应该是鲜活、生动而有趣的。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波利亚的一段精彩论述启示了我,他是这样说的: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确实,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又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如今,它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引导参与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接着,我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方法知道了学生卡长的面积。又通过填表、计算等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我在这堂课中,四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小组交流讨论。第二次是在摆各种长方形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三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第四次是在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四次讨论各有各的作用,有的进行合作操作,有的进行方法的讨论。学生在这些小组合作中提高了合作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反思自己的教学流程,我发现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在组织学生实验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中,当要求用身边的学具出各个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因为受到一定的暗示(课前让学生准备1*方分米、1*方厘米的学具若干个),在操作活动中方法显得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面积单位去测量)。如果教师在布置操作时换个问法:你能用哪些不同办法知道下列图形的面积吗?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同时教师深入小组,进行点拨指导,思维之光定在课堂绽放异彩。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是一节好课。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重视新课的引入,设置疑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的准则。新课设置疑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教师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者的匠心独具。

  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我能充分发扬民主,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画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

  课堂中,我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猜测把学生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索中去发展。虽说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学会了知识,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习题和表格,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新知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还是在练习的设计中,我都注意让学生做到勇于实践,细心观察,仔细思考,认真分析。特别是在计算运动场*台背景图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排列正方形块,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教案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怎样计算运动场*台背景图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7、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尊重他人;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学生作业时,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时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6

  一、教材:

  今天我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 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获得。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本节课是珠心算与数学相结合的一节课,我在练习中让学生用珠算来检验算式的结果正不正确,这样就把珠心算与数学结合起来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初步了解了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观,亲自动手摆一摆,仔细观察,动脑筋想,从而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求它的面积来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书上的是不是其他长方形也有这样的规律这一环节我用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一来代替了。在教学中,一步一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使学生自己悟出求长方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再通过学生的质疑,因势利导从而引出了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

  巩固练习过程中,出示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生活,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最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安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7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秦老师的教学立足于教材,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教学构思充分体现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体验了自我探究、操作实践、观察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通过猜一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等教学活动,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应用”,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思维得到发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一、重视探究发现的过程,变“讲授”为“自主”

  教师眼中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力图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是一节传统经典内容,它是*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是以后进行*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圆等*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知其所以然”,秦老师整堂课的教学都在以面积的意义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长方形中所包含相应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以摆1*方厘米面积单位为主要方式,自主感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中长、宽与对应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课伊始,秦老师就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为铺垫,引导学生估测,不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探究环节秦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摆一摆——从学具中任意取出几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写一写——根据摆好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若干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结果确认,用几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方厘米。通过填写表格,学生又能初步感知到长方形中所含面积单位个数与小正方形每行摆的个数、行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到“长方形的长与沿长边可以摆的面积单位个数,宽与沿宽边可以摆面积单位的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理解“长×宽”的意义打下基础。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有如下优点:一是结合前两节内容“面积意义及面积单位”的教学,顺向组织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二是借助动手操作,沟通直观材料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自主提炼数学模型。

  二、关注本质内涵的理解,发展综合能力

  秦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面积计算方法的本质内涵,一直突出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对面积计算公式“知其然”,同样需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如借助前面所学的“面积及面积单位”的知识内容理解长方形的面积本质意义时,通过学生的猜测、判断过程,提升了空间观念。因为这样的猜测、判断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它是有参照的、有标准的判断,是一种空间感、数感的综合应用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还能够让学习过程的深刻性与学习材料的主动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性有效结合起来。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再如已知黑板面的长和宽,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此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上的不同,强化了知识点。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设计了拓展延伸性练习,从长方形纸上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以及最后根据长方形中部分有规律排列的1*方厘米小正方形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再次感悟到“长×宽”的算理,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推导和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8

  教学内容:

  长方形面积、周长的比较。课本8990页

  教学目标:

  在实际情景中,学习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周长与面积。

  重点难点:

  面积、周长的区分及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周长。

  检查、订正上节课的作业。

  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让学生说说石膏线的意思。

  问: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可解决的数学问题?

  生:房间要用多长的石膏线?房间要浦多少*方米的地板?

  师:求石膏线有多长是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生:求长方形周长=长2+宽2

  师:求铺多少木地板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生:求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你自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好吗?

  合作交流:石膏线=(5+3)212=8212=192(米)

  木地板=5360=900(*方米)

  对于有错误的同学,共同找出它们的错误。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三方面进行区分。

  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2两个问题分别求什么?第2问要引导学生,先求什么?(面积)

  自主练习3是一道实际应用题,首先让学生明确动物的围墙指的哪些边?两个问号分别求的是什么?

  自主练习4是几个形状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比较周长是否相等。先让学生猜想,再计算验证。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体会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进行扩展练习:画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算算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

  作业:自主练习1

  板书设计:

  石膏线=(5+3)212=8212=192(米)

  木地板=5360=900(*方米)

  教后反思:

  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了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对面积和周长大部分同学能够区分开,并能正确计算,对学习较差的同学,课后多给予辅导。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9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1、以旧唤新,开好头。

  本节课开始师生在交流中,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较好地把握了教学起点,设计描述并比划面积单位的大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开展新教学内容开了一个好头。

  2、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本课设计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12个边长 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拼摆一摆,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有关。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3、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篮球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在计算特殊图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分割或补充,得出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求出图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表扬具有无穷的力量,实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物质与口头的表扬,学生会获得无尽的"学习兴趣,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探究的过程很顺利。而在让学生汇报时,教师说的过多,指导的过细。在孩子说不出或说得不够准确时,教师可另找孩子帮助,实在不能说出时教师可稍加提示。这一点是我应该注意的,应做到该放手时要放手,能不讲时就不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大小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周长到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在此这后学生还将学习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知道比较物体的表面和*面图形大小的常用方法,为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参考教参对这部分内容的解析,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以“物体的面”为切入点,引出“面积”的概念,感知“面积”有“大小”,再进一步引出“*面图形的面积”,并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比较简单图形面积的大小的不同方法。在以上尊重教材设置的基础上,我把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渗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做到初步感知二者的区别。往下,我就三大主要环节,分析我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我设计情景引入新课,挥手HI~~(学生跟着做),顺势用我的手掌和同学们的手掌比较,追问: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手掌面的大小叫做手掌的面积。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和学生互动,在学生兴致高的情况下引入新课内容。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预设效果。

  第二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变一变”逐层推进。“比一比”是通过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比较引入“物体的面”和“面有大小”两个知点,通过“看一看”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面,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物体都有面,并引出物体的面的面积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是否可以加入“面积”来描述物体面大小的比较,最后在“变一变”环节中学生把生活中物体面的大小比较用“面积”概念来进一步描述。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建立在“相信”与“不相信”两个矛盾点上,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说”,相信他们能说好,不应怀疑而“带”学生说;另一方面又要允许学生说不好,对于说不好的学生要进行适度的引导,教学前应把握学情,思索引导的方法和度,当然必要的教学机智来处理“突发事件”,这就属于教师自我修养的积淀。

  第三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教学“*面图形的面积”,首先我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在“摸一摸”中明确“*面图形”也是有面积的,再过渡到对*面图形的面的大小比较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面图形的面同样是有大有小,在*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中,第一情景设置是通过“观察法”比较大小,但“观察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重叠法”比较大小,但“重叠法”也不能满足时,我让学生合作探究性的思路,从而进入本课核心活动部分,最后在反馈中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还有“测量法”和“数方格法”。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的处理失败让我有种挫败感,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对本节课重难点把握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是否学好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因为投影仪的使用失败,导致学生展示自我部分没有得到体现,而我也受此影响,对后续环节的教学处理失常,反映了自身修为不足,也是教学准备的不够充分,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稍微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时,大多能运用多种方法比较*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方法,也算没有误人子弟吧!此外,另有一点不当之处是给学生提供了学具,虽然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但学具具有“暗示性”。

  第四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是巩固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的面积概念的理解,合情发展学生正确选择方法比较简单*面图形面积的大小的能力,尤其是“数方格法”的运用。在这一环节中我渗透了“周长”和“面积”的初步辨析,让每一个学生的小手动起来,在手势比划中感知二者的区别。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受第二环节的影响,处理得有些草率,没有很好的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尤其是渗透“周长”和“面积”的区别环节时间短了,学生虽然能够跟上节奏,也能正确区分,但思考时间不够,流于表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

  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过程。本节是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课的开始先让学生估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定印象,然后在通过让学生量长方形卡片的长和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自己想办法求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学生经历了猜面积验证面积的探究过程,最后再让学生画一个长方形,这样大大丰富了例证,逐步归纳出了公式,最后再推广到乘边求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2

  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 》的准则。新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蓝猫三百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

  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我能充分发扬民主,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量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三步曲,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3

  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理清概念。从意义、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三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区分周长和面积。

  第二层次是对比练习,感知规律。通过观察、计算两组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第三层次是深化练习,发展思维。这一层次的教学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主要让学生借助直观,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中设计了“用16个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用16根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观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这些活动提供了蕴涵本课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现实客体,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了这方面的感性活动经验。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这就是把蕴涵在活动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揭示、抽取出来,提高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面积一定时,周长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周长一定时,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感知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这是学生以前所没有想到的,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深切的体悟必定来自亲身实践,但亲身实践未必自然会有深切的体悟,针对学生目前学习的状况,教师在这一层次教学中必须适时引导,而且必须导在数学思维上。例如:“用16个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完长方形或正方形后,仔细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仔细观察周长都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又有什么发现?”少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已经有所感悟、发现,但无法用语言表达或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这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困惑,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感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如“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最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抽象思维”这一过程,头脑中不仅有了“摆”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这里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四层次是拓展应用,提高能力。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智力大挑战,要求帮助爷爷用篱笆围菜地,怎样围使菜地的面积最大?学生动手设计、比较分析或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得出:围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菜地,面积最大。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扩展6)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菁选3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五册p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

  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教室里的视力表,*,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一个面,课桌的面和电灯开关的表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袋子,在这个袋子里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其它的*面图形。你能不用眼睛看,很快的从这个袋子里摸出一个长方形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吗?(三角形)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图形(*形四边形)吗?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是它(梯形)吗?为什么也不摸出这个图形呢?

  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为什么你们摸出的不是这个图形呢?

  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p63~65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初步形成计算周长的能力。

  2.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 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不相等。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大的、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硬纸片每小组20张。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重社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鼓励算法多样化,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

  (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用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 .“理清题意。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

  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

  (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

  (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 26+14+26+14=80(米)

  (2) 26+26+14+14=80(米)

  (3) 26*2=52(米)

  14*2=28(米)

  52+24=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师:大家已经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场的周长都必须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差的可稍作指点。集体订正后可粗略统计正确情况。)

  5“试一试”。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作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更进一步说明老师心目中有学生,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学生练习,静等几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全班的正确率。)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要求学生先默看题目,然后说说对题目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第4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第5题实际上就是求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里可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有针对性地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

  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

  (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这里让学生稍作讨论,努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因为拼出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所以周长也就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短有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从中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学目标 :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一张长方形纸板和一张正方形纸板。

  学生:长方形纸,正方形纸,方格纸,一根线,三角板2副,钉子板,橡皮筋2根,10个小正方形,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认知准备

  1、谈话: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秘”,好不好?今天有好多秘密等着你发现,可是发现这些秘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用聪明的小脑瓜思考,用你的眼睛仔细观察,用你的小手亲自操作,还要和你的同学共同配合,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一间用图形搭成的小房子)谈话:这间小房子是用很多我们认识的图形来建成的,你能帮大家找一找,搭建这间小房子时用了哪些图形吗?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纸片)

  2、谈话: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些图形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教室里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你在家里或其他地方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提出猜想。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看一看、想一想这些物体的面,你能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点吗?

  教师分别板书并作标记。

  师:大家都注意到了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非常好。但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进行验证。

  2.动手验证。

  提问:你准备怎么验证呢?

  谈话:请你拿出手里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或利用信封里的方格纸、线、三角尺等材料来研究。研究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选择什么材料?怎样验证的?验证得到什么结果?

  学生验证并在小组内交流

  (1)验证长方形的特点。

  谈话:请梅花组来汇报你们对长方形的研究。汇报时要说清楚:验证得出什么结果?用的什么材料?怎么验证的?

  梅花组汇报完引导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

  (学生汇报完)引导:刚才大家研究了不同的长方形,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分别相等。上、下和左、右都是面对面的,还可以说得更准确些,把上、下两条边叫做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叫做另一组对边。那么,长方形的一组对边( ) ,另一组对边也( )

  提问:我们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点,那大家的猜想可以怎样修改得更简洁一些?

  (长方形对边相等) 长方形还有什么特点呢? (四个角都是直角)

  (2)验证正方形的特点

  谈话:玫瑰组来汇报你们对正方形的研究。汇报时说清楚:你们研究得出什么结果?用的什么材料,怎么验证的?

  玫瑰组汇报完引导其它组进行补充。

  谈话:现在你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自由说一说。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请你先自己想一想,再与同位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自由说一说。

  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不但对边相等,而且四条边都相等。

  (4)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名称。

  谈话: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都有各自的名称,你想知道吗?请你打开课本第59页,读一读中间部分长方形与正方形图下方的一段文字说明。

  阅读后组织交流谈话:谁来说一说长方形与正方形每条边的名称。

  学生自由说一说,师根据学生回答在直观图旁相机板书:长 宽 边长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指一指长与宽。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小组内的长方形及正方形,指一指长方形的长与宽,再指一指正方形的边长在哪里。

  三、实践活动:

  1.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制作的材料(钉子板和2根橡皮筋,两副相同的三角尺,10个小正方形,方格纸,10根小棒),每个小朋友从这5种材料中选择一种做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选什么材料,每人尽可能不相同。

  学生选择不同的材料开始制作。

  2.成果展示。

  小组汇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选择什么材料,怎样做的长方形与正方形。

  四、拓展应用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刚刚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唐老鸭考大家:(猜一猜)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长是20厘米,一条边长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3、我的背后躲着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它是什么图形?

  4、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好朋友。请小朋友们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你能动手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学生折出正方形,展示折法。)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我们是怎样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推荐访问:正方形 长方形 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0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1年级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