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2022年度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发布时间:2022-06-14 19:30:0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6篇

第一篇: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清单: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1 . 对“我是谁、 为了 谁、 依靠谁” 问题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处理好“潜绩” 与“显绩” 的关系, 对领导关注的、 要考核的“显绩” 比较重视, 对打基础、 利长远的“潜绩” 关注不够。

比如在农民建房、 交通出行、 教育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与群众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


2. 有时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弱化, 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慢慢与群众众拉开距离, 出现了脱离群众的问题。
3. 联系基层、 服务群众不深入, 习 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电话指示、 文件指导, 对分管领域出现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有力、不够彻底。
4. 工作作风漂浮, 工作不够务实, 强行执行政策多, 关心群众需求少, 喜欢“和稀泥”。
5. 一些单位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 内的项目 工程, 而不考虑客观实际, “不怕群众不满意, 就怕领导不注意”“奖状一屋子,工作还是老样子”。
6. 坐机关听汇报、 打电话下指示、 发号施令已经成了工作常态,住农村、 入农户越来越少了, 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7. 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性、 艰巨性、 复杂性、 持久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领会脱贫攻坚工作给发展经济、 改善 民生、 促进社会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 没有认认真真将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
8. 艰苦朴素作风、 抵制不良风气的意志不够坚定, 不能经常在内心深处和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进行换位思考。
9. 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时间少, 不愿意到矛盾多、 困难多的地方去, 只注重自 己想了解什么, 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
1 0. 开展工作还没有完全从便利基层的角度考虑, 满足于来什么事办什么事, 有什么能力办什么事, 为基层办事主要体现在给钱给物,真正关心体贴的少, 尊重群众首创意识, 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
1 1 . 部分工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运用新方式、 新载体、 新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
1 2. 基层调查研究不深不透, 对群众想什么、 盼什么、 急什么、要什么掌握的还不够实、 不够全面。
1 3. 在脱离群众的现象, 平时在办公室呆得多, 深入一线、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 了解掌握科室、 学员 队建设情况, 主要还是靠材料、电话, 还没达到亲知、 深知、 真知的要求。
1 4. 日 常调研了解基层情况, 多是浮在表面, 蜻蜓点水, 对群众实际需求了 解的不全面、 不深入、 不系统。
1 5. 在日 常工作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大了 抓大事、 谋发展、 作决策上,思想上对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理解不深刻, 虽然经常深入施工一线, 但主要是解决改革发展难题, 没能抽出更多时间深入职工群众, 了解职工疾苦, 解决职工实际困难。
1 6. 大学毕业后, 一直在机关工作, 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办公, 很少接触群众。

最近几年, 也没有花更多时间直接接触基层群众, 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尽了解, 慢慢就与人民群众有了距离,没能与人民群众很好地打成一片 。
1 7. 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 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 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群众着想, 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如在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上, 了 解的就多关心, 不了解的就没有主动去帮助。
1 8. 下基层与群众交流得少, 没有沉下身子接地气, 了解基层群众情况不全面, 解决实际问题不及时, 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拓思路、 出点子、 尤其是调查研究不够, 出于对分管部门的信任,就交由职能部门去解决, 导致与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 不知不觉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1 9. 工作中力尽所能地为群众搞好服务, 但由于长期从事机关工作,下乡 的次数较少, 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不多, 接触距离变远,联系不够紧密, 对群众所思所想、 所盼所怨了解的不多, 掌握的不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
20. 工作中先后接触过一些集体访、 越级访等信访案件, 因个别群众的不合理诉求和过份要求, 对信访群众一度抱有 偏见, 没有站在信访群众的立场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 正确看待和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
21 . 宗旨意识远没有践行在行动上, 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 对坚持改造自 己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 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 看不到群众的首创精神, 对基层鲜活的典型经验学习 总结的不够, 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份多, 为群众想的少、 做的少, 服务群众, 缺乏真功夫。
22. “问计于民” 的意识不够, 没有完全在思想上、 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想、 所需、 所盼、 所急。
23. 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 工作环境的变化, 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所弱化, 对群众的呼声困难了解不够, 有时满足于完成服务发展、 服务决策、 服务落实, 对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 更多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得不够多、 做得不够好。
24. 在处理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上, 片 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 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对于群众关心的脱贫解困, 教育医疗、 便利出行、 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上重视不够, 没能时刻做到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25. 随着工作岗位的改变, 与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够,不自觉地开始与群众存在距离, 导致工作中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 难点问题简单化处理, 没有很好地针对每个问题沉下去,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
26. 不能很好的处理对上级负 责和对人民负 责的关系, 有时产生了 不怕群众不满意、 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误区;

对群众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么上心了, 久而久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就淡化了。
27. 有始终如一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 高兴不高兴、 赞成不赞成” 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

有时自 己内心认为只要落实了上级改善民生的“规定动作”“硬性政策”, 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 改善, 广大群众就一定对党感恩、 就一定拥护党的领导,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坚持不好。
28. 总认为“为民发展” 就要抓大放小, 把工作重点放在大项目 、大建设上, 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了, 群众生活就上去了, 一切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

于是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办事情, 考虑全局利益、 长远利益的多, 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考虑的少, 特别是深入到社区贫困家庭访贫问苦更少了。
29. 平时下乡 调研检查工作, 尽量做到不打招呼、 随机抽查, 但是或早或晚都会回到城里, 在乡 镇居住的少, 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 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 感情上、 行动上疏远了群众。
30. 思想上对“依靠谁” 认识不够深刻, 有时自 认为工作经历多,经验丰富, 在碰到困难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请教学习 不够, 不注意吸取群众首创的新鲜经验。
31 .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出现了抽象化、 空洞化的倾向, “牢记宗旨、 心系群众, 心里装着全体人民、 唯独没有他自 己” 的公仆精神有所懈怠, 想问题、 做决策虽然能够做到出于公心, 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追求个人口碑和自 我实现的私心杂念。
32. 没有完全摆正群众的位置, 坚持群众路线思想上有所放松,没有充分意识手中的权力来自 于人民, 没有落实好“为了 谁、 依靠谁、我是谁” 的问题。

工作精力用于开会和日 常事务过多, 用于联系群众、 联系基层时间不够;

在办公室、 会议室多, 下基层入农家不够;

听单位领导汇报比较多, 与一般干部及群众接触不够;

主观意愿成份多, 广泛听取同事、 群众意见不够。

没有很好地发掘群众的首创精神, 没有做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老师、 当亲人、 当英雄,政绩观、 群众观有所偏离, 过于追求发展, 考虑名次, 有所忽视民生改善和百姓诉求, 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方面力度不大。
33. 一切为人民打算的理念树立得不牢, 没有把人民群众需求作为谋事、 干事、 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认为自 己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情况熟悉, 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非 常了 解, 群众有什么想法不用问都知道, 基层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一看就明白。
34. 主观上把对上级负 责和对群众负 责割裂开来, 更多的是注重上级的安排, 而倾听群众心声、 了解群众意愿的工作做得少, 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
35. 虽然在日 常工作中总是挤时间、 找机会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但由于时间有限, 过程中很难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 逐渐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 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足、 掌握不全, 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所退化。
36. 习 惯上认为对党负 责是宏观性要求, 是硬任务;

对人民负 责是微观性标准, 是软约束, 特别是认为自 身的提拔、 任命、 考核主要在上级, 群众没有决定权, 所以更多地考虑如何面对考核, 对上“交账”, 而对如何使上级精神落地生根, 把要求部署转化为惩治腐败、切身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考虑较少。
37. 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 每天忙于办文办会、 上传下达, 忙于各种事务的协调处理, 到基层的时间少了, 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倾听群众的呼声、 了解群众困难的次数少了 , 考虑问题更多地站在部门的立场上, 对群众的需求盼望考虑少了 , 对群众的切身利益考量少了 , 导致联系服务群众不够到位, 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得不够好。

第二篇: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一

  为民服务方面

  存在的问题

  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对领导关注的、要考核的“显绩”比较重视,对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关注不够。比如在农民建房、交通出行、教育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与群众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有时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弱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慢慢与群众众拉开距离,出现了脱离群众的问题。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不深入,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电话指示、文件指导,对分管领域出现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有力、不够彻底。工作作风漂浮,工作不够务实,强行执行政策多,关心群众需求少,喜欢“和稀泥”。一些单位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而不考虑客观实际,“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奖状一屋子,工作还是老样子”。坐机关听汇报、打电话下指示、发号施令已经成了工作常态,住农村、入农户越来越少了,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久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领会脱贫攻坚工作给发展经济、改善 民生、促进社会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没有认认真真将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艰苦朴素作风、抵制不良风气的意志不够坚定,不能经常在内心深处和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进行换位思考。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时间少,不愿意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么,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10.开展工作还没有完全从便利基层的角度考虑,满足于来什么事办什么事,有什么能力办什么事,为基层办事主要体现在给钱给物,真正关心体贴的少,尊重群众首创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1部分工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运用新方式、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1基层调查研究不深不透,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掌握的还不够实、不够全面。1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平时在办公室呆得多,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了解掌握科室、学员队建设情况,主要还是靠材料、电话,还没达到亲知、深知、真知的要求。1日常调研了解基层情况,多是浮在表面,蜻蜓点水,对群众实际需求了解的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1在日常工作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大了抓大事、谋发展、作决策上,思想上对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理解不深刻,虽然经常深入施工一线,但主要是解决改革发展难题,没能抽出更多时间深入职工群众,了解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实际困难。1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办公,很少接触群众。最近几年,也没有花更多时间直接接触基层群众,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尽了解,慢慢就与人民群众有了距离,没能与人民群众很好地打成一片。1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群众着想,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如在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上,了解的就多关心,不了解的就没有主动去帮助。1下基层与群众交流得少,没有沉下身子接地气,了解基层群众情况不全面,解决实际问题不及时,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拓思路、出点子、尤其是调查研究不够,出于对分管部门的信任,就交由职能部门去解决,导致与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不知不觉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1工作中力尽所能地为群众搞好服务,但由于长期从事机关工作,下乡的次数较少,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接触距离变远,联系不够紧密,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了解的不多,掌握的不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20.工作中先后接触过一些集体访、越级访等信访案件,因个别群众的不合理诉求和过份要求,对信访群众一度抱有 偏见,没有站在信访群众的立场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正确看待和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2宗旨意识远没有践行在行动上,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看不到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鲜活的典型经验学习总结的不够,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份多,为群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群众,缺乏真功夫。2“问计于民”的意识不够,没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2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环境的变化,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所弱化,对群众的呼声困难了解不够,有时满足于完成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对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更多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2在处理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对于群众关心的脱贫解困,教育医疗、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上重视不够,没能时刻做到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2随着工作岗位的改变,与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够,不自觉地开始与群众存在距离,导致工作中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简单化处理,没有很好地针对每个问题沉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2不能很好的处理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有时产生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误区;对群众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么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就淡化了。2有始终如一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有时自己内心认为只要落实了上级改善民生的“规定动作”“硬性政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广大群众就一定对党感恩、就一定拥护党的领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好。2总认为“为民发展”就要抓大放小,把工作重点放在大项目、大建设上,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了,群众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办事情,考虑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多,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考虑的少,特别是深入到社区贫困家庭访贫问苦更少了。2平时下乡调研检查工作,尽量做到不打招呼、随机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会回到城里,在乡镇居住的少,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疏远了群众。30.思想上对“依靠谁”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自认为工作经历多,经验丰富,在碰到困难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请教学习不够,不注意吸取群众首创的新鲜经验。3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出现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倾向,“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有所懈怠,想问题、做决策虽然能够做到出于公心,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追求个人口碑和自我实现的私心杂念。3没有完全摆正群众的位置,坚持群众路线思想上有所放松,没有充分意识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没有落实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工作精力用于开会和日常事务过多,用于联系群众、联系基层时间不够;在办公室、会议室多,下基层入农家不够;听单位领导汇报比较多,与一般干部及群众接触不够;主观意愿成份多,广泛听取同事、群众意见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掘群众的首创精神,没有做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老师、当亲人、当英雄,政绩观、群众观有所偏离,过于追求发展,考虑名次,有所忽视民生改善和百姓诉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方面力度不大。3一切为人民打算的理念树立得不牢,没有把人民群众需求作为谋事、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认为自己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情况熟悉,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非 常了解,群众有什么想法不用问都知道,基层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一看就明白。3主观上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割裂开来,更多的是注重上级的安排,而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愿的工作做得少,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3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挤时间、找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但由于时间有限,过程中很难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逐渐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足、掌握不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所退化。3习惯上认为对党负责是宏观性要求,是硬任务;对人民负责是微观性标准,是软约束,特别是认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级,群众没有决定权,所以更多地考虑如何面对考核,对上“交账”,而对如何使上级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转化为惩治腐败、切身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考虑较少。3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每天忙于办文办会、上传下达,忙于各种事务的协调处理,到基层的时间少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困难的次数少了,考虑问题更多地站在部门的立场上,对群众的需求盼望考虑少了,对群众的切身利益考量少了,导致联系服务群众不够到位,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得不够好。

第三篇: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为民服务清单_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清单为民服务方面

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清单 为民服务方面 1.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对领导关注的、要考核的“显绩”比较重视,对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关注不够。比如在农民建房、交通出行、教育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与群众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

2.有时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弱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慢慢与群众众拉开距离,出现了脱离群众的问题。

3.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不深入,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电话指示、文件指导,对分管领域出现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有力、不够彻底。

4.工作作风漂浮,工作不够务实,强行执行政策多,关心群众需求少,喜欢“和稀泥”。

5.一些单位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而不考虑客观实际,“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奖状一屋子,工作还是老样子”。

6.坐机关听汇报、打电话下指示、发号施令已经成了工作常态,住农村、入农户越来越少了,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7.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久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领会脱贫攻坚工作给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没有认认真真将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

8.艰苦朴素作风、抵制不良风气的意志不够坚定,不能经常在内心深处和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进行换位思考。

9.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时间少,不愿意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么,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

10.开展工作还没有完全从便利基层的角度考虑,满足于来什么事办什么事,有什么能力办什么事,为基层办事主要体现在给钱给物,真正关心体贴的少,尊重群众首创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

11.部分工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运用新方式、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

12.基层调查研究不深不透,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掌握的还不够实、不够全面。

13.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平时在办公室呆得多,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了解掌握科室、学员队建设情况,主要还是靠材料、电话,还没达到亲知、深知、真知的要求。

14.日常调研了解基层情况,多是浮在表面,蜻蜓点水,对群众实际需求了解的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

15.在日常工作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大了抓大事、谋发展、作决策上,思想上对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理解不深刻,虽然经常深入施工一线,但主要是解决改革发展难题,没能抽出更多时间深入职工群众,了解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实际困难。

16.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办公,很少接触群众。最近几年,也没有花更多时间直接接触基层群众,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尽了解,慢慢就与人民群众有了距离,没能与人民群众很好地打成一片。

17.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群众着想,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如在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上,了解的就多关心,不了解的就没有主动去帮助。

18.下基层与群众交流得少,没有沉下身子接地气,了解基层群众情况不全面,解决实际问题不及时,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拓思路、出点子、尤其是调查研究不够,出于对分管部门的信任,就交由职能部门去解决,导致与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不知不觉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19.工作中力尽所能地为群众搞好服务,但由于长期从事机关工作,下乡的次数较少,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接触距离变远,联系不够紧密,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了解的不多,掌握的不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

20.工作中先后接触过一些集体访、越级访等信访案件,因个别群众的不合理诉求和过份要求,对信访群众一度抱有偏见,没有站在信访群众的立场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正确看待和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

21.宗旨意识远没有践行在行动上,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看不到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鲜活的典型经验学习总结的不够,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份多,为群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群众,缺乏真功夫。

22.“问计于民”的意识不够,没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

23.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环境的变化,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所弱化,对群众的呼声困难了解不够,有时满足于完成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对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更多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

24.在处理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对于群众关心的脱贫解困,教育医疗、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上重视不够,没能时刻做到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25.随着工作岗位的改变,与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够,不自觉地开始与群众存在距离,导致工作中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简单化处理,没有很好地针对每个问题沉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

26.不能很好的处理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有时产生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误区;对群众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么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就淡化了。

27.有始终如一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有时自己内心认为只要落实了上级改善民生的“规定动作”“硬性政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广大群众就一定对党感恩、就一定拥护党的领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好。

28.总认为“为民发展”就要抓大放小,把工作重点放在大项目、大建设上,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了,群众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办事情,考虑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多,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考虑的少,特别是深入到社区贫困家庭访贫问苦更少了。

29.平时下乡调研检查工作,尽量做到不打招呼、随机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会回到城里,在乡镇居住的少,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疏远了群众。

30.思想上对“依靠谁”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自认为工作经历多,经验丰富,在碰到困难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请教学习不够,不注意吸取群众首创的新鲜经验。

31.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出现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倾向,“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有所懈怠,想问题、做决策虽然能够做到出于公心,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追求个人口碑和自我实现的私心杂念。

32.没有完全摆正群众的位置,坚持群众路线思想上有所放松,没有充分意识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没有落实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工作精力用于开会和日常事务过多,用于联系群众、联系基层时间不够;在办公室、会议室多,下基层入农家不够;听单位领导汇报比较多,与一般干部及群众接触不够;主观意愿成份多,广泛听取同事、群众意见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掘群众的首创精神,没有做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老师、当亲人、当英雄,政绩观、群众观有所偏离,过于追求发展,考虑名次,有所忽视民生改善和百姓诉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方面力度不大。

33.一切为人民打算的理念树立得不牢,没有把人民群众需求作为谋事、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认为自己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情况熟悉,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非常了解,群众有什么想法不用问都知道,基层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一看就明白。

34.主观上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割裂开来,更多的是注重上级的安排,而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愿的工作做得少,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

35.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挤时间、找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但由于时间有限,过程中很难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逐渐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足、掌握不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所退化。

36.习惯上认为对党负责是宏观性要求,是硬任务;对人民负责是微观性标准,是软约束,特别是认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级,群众没有决定权,所以更多地考虑如何面对考核,对上“交账”,而对如何使上级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转化为惩治腐败、切身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考虑较少。

37.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每天忙于办文办会、上传下达,忙于各种事务的协调处理,到基层的时间少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困难的次数少了,考虑问题更多地站在部门的立场上,对群众的需求盼望考虑少了,对群众的切身利益考量少了,导致联系服务群众不够到位,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得不够好。

第四篇: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1、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反思一下自己这些年来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感觉以前在工作中,还能够有创造性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自认为以前所学能够应付当前工作,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自我学习,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具体来讲有时是为学习而学习,有的是为兴趣而学习;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现象。学习形式单一,仅限于向书本学习,忽视了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局限了学习的范围。在具体知识上,政治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相对较多,但在市场经济知识、外语、法律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不够。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就多学一点,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去学或者很少涉猎,久而久之造成知识结构单一,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深不透。从实践的角度看,主要问题是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方面结合不紧,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没有经常去思考研究,如何让自己学的知识和具体工作相结合,如何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因此,面对关键时期和自己担负的工作,常有理论功底不足、知识不够的恐慌感。

  2、全局大局意识有等增强。自己平常关心本职工作较多,主动了解其它班子成员和部门的工作较少;思考强调自己分管工作的多,主动站在全局部里的高度思考研究问题少。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认为完成好分管工作和主要领导交办的工作就称职了,于是大局观、全局意识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淡化了。把对工作责任意识定位在完成个人分工的狭隘角色上,没有把它上升到部门全区工作的重要部分的高度来认识。因此,有时有点强调副职的助手作用,开展工作有时不够大胆。在日常工作中,考虑局部的多,考虑全局的少;考虑具体的多,考虑宏观的少。有分工分家的感觉,为全局出点子、想主意少。

  3、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干工作有时束手束脚。主要表现为在工作中思想墨守成规,全市在我区召开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工作现场会,我区的经验做法得到市及与会人员的肯定和好评,因此自己也逐渐滋生一种骄傲自满情绪,认为这一两年的确干的太苦太累了,身心疲惫,攀上高峰也该在山顶上的亭子歇口气了。于是,对自己的要求不那么严了,对工作的标准要求不那么高了,部署的督促要求不那么急了,思想解放的步伐要求不那么快了,争一流拼劲就不那么足了。有时仅凭固有的工作模式、经验思考、处理问题,工作质量有所下降,有的达不到领导的要求。

  4、服务意识有待加强。以前有个别老百姓来办事时,认为与宣传部门无关的事,时而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有时由于下级的工作达不到要求,对下属说话语气不平和,存在着急躁情绪。对基层的服务指导上服务水平不够高,服务领域不够广,特别是主动对部门和基层服务方面还有拓展空间。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放松了学习,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近几年来,放松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对学习的认识不明确,学习上流于形式,务虚的多,求实的少,联系实际学习不够,因而理论修养不够,根底不强,产生了遇到新问题讲条件、客观的多,讲自己、主观的少,满足于一知半解,思想老化,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功夫下得不够。

  2、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要求自己的标准降低,是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我们党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自己对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反腐败斗争严峻形势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不足,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一些典型事例充分说明,少数党员领导干部陷入犯罪的泥坑,都是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在理想信念、世界观上出的问题,事实表明,放松世界观的改造,将导致要求

  自己的标准降低,而标准降低,思想就会滑坡,思想滑坡就必然会带来工作上的懈怠,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

  3、信心不足,畏难情绪大,是存在问题的最终原因。作为一个党员、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问题,我们都应该尽心尽力的去做,去努力克服,想尽千方百计的办法给予解决,这是我的职责,工作没有困难,没有问题,还需要我们党员干什么。近几年,由于自己认识上的误区,片面强调客观,明哲保身,更多的考虑个人利益,怕吃苦、怕担风险,怕收不了场,瞻前顾后,缺乏敢于负责,大胆负责的精神状态和勇气,有些问题本身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步得到解决而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也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4、宗旨意识淡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不强,是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近年来,自己在这方面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思想上安于现状,工作上不求创新,作风上不求深入,与同志们接触谈工作任务多,谈思想听取意见少,难以了解群众思想工作方面的想法,自身的工作困难,这实际是脱离群众的表现,到基层,特别是到困难大、问题多的地方调查研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不够所带来的。

  从以上问题的存在和原因分析,使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按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要求确实差距还很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果断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在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上下功夫,在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按“三个代表”的要求,身体力行地带头纠正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争做新时期合格的、优秀的,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一名先锋战士。

  三、下一步整改方向和设想

  1、努力提高坚持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要的是要学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党的重大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学以致用,指导实际工作,克服工学矛盾,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多学,制订学习计划,坚持做好学习笔记,注重学习方法,讲究学习效果,通过加强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2、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学习整改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革制约发展的落后的条条框框,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大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坚定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尽量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雄心壮志和勇气,用改革的观点去认识、去研究、去落实、去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胆管理,敢于负责,多办实事,少说空话。在其位,尽其心,负其责,要通过边整边改,振奋精神,高标准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努力推动理论工作开创一个新局面。

  4、改进工作方法,努力为民多办实事。牢固树立基层至上,群众第一的观念,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对基层理论教育工作研究不深指导不力的问题,要合理安排时间,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和处理好基层宣传理论班干部关心的热点问题,抓大放小,抓主放次,加强分类指导;对分管科室的同志多听取意见,多给同志们一些支持,多给同志们一起商量研究工作,少一些埋怨和指责,当群众的贴心人。

  当然,我身上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自己总结的这几方面,还有许多没有察觉到的缺点,需要在与同志们的进一步交流中发现和改进,需要在座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中恳的批评。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振作精神,保持自己积极肯干、吃苦耐劳的优点,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勇气,一股锐气,在其位,尽其心,负其责,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孜孜不倦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工作,老老实实地办事,堂堂正正地做人。让自己的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1.宗旨意识不强,党性修养不够,缺乏团队意识,干的为人民服务的事,说的是混社会的话,当面八面玲珑,背后恶言相向。

  2.有时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弱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慢慢与群众众拉开距离,出现了脱离群众的问题。

  3.个别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不深入,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电话指示、文件指导,对分管领域出现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有力、不够彻底。

  4.工作作风漂浮,工作不够务实,强行执行政策多,关心群众需求少,喜欢“和稀泥”。

  5.一些单位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而不考虑客观实际,“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奖状一屋子,工作还是老样子”。

  6.坐机关听汇报、打电话下指示、发号施令已经成了工作常态,住农村、入农户越来越少了,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老百姓对我们意见越来越大了。

  7.一些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水平不高,对群众办事冷硬横推、敷衍搪塞,甚至设置障碍、吃拿卡要。

  8.艰苦朴素作风、抵制不良风气的意志不够坚定,不能经常在内心深处和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进行换位思考。9.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时间少,不愿意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么,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

  10.开展工作还没有完全从便利基层的角度考虑,满足于来什么事办什么事,有什么能力办什么事,为基层办事主要体现在给钱给物,真正关心体贴的少,尊重群众首创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

  11.部分工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运用新方式、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

  12.有的领导干部基层调查研究不深不透,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掌握的还不够实、不够全面。13.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平时在办公室呆得多,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了解掌握科室、学员队建设情况,主要还是靠材料、电话,还没达到亲知、深知、真知的要求。14.日常调研了解基层情况,多是浮在表面,蜻蜓点水,对群众实际需求了解的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

  15.在日常工作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大了抓大事、谋发展、作决策上,思想上对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理解不深刻,虽然经常深入施工一线,但主要是解决改革发展难题,没能抽出更多时间深入职工群众,了解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实际困难。

  16.我虽然出生于农村,对群众有着深厚而朴素的感情。但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办公,很少接触群众。最近几年,也没有花更多时间直接接触基层群众,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尽了解,慢慢就与人民群众有了距离,没能与人民群众很好地打成一片。

  17.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群众着想,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如在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上,了解的就多关心,不了解的就没有主动去帮助。

  18.下基层与群众交流得少,没有沉下身子接地气,了解基层群众情况不全面,解决实际问题不及时,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拓思路、出点子、尤其是调查研究不够,出于对分管部门的信任,就交由职能部门去解决,导致与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不知不觉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19.工作中力尽所能地为群众搞好服务,但由于长期从事机关工作,下乡的次数较少,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接触距离变远,联系不够紧密,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了解的不多,掌握的不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

  20.工作中先后接触过一些集体访、越级访等信访案件,因个别群众的不合理诉求和过份要求,对信访群众一度抱有偏见,没有站在信访群众的立场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正确看待和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

  21.宗旨意识远没有践行在行动上,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看不到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鲜活的典型经验学习总结的不够,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份多,为群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群众,缺乏真功夫。

  22.“问计于民”的意识不够,没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

  23.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环境的变化,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所弱化,对群众的呼声困难了解不够,有时满足于完成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对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更多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

  24.在处理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对于群众关心的脱贫解困,教育医疗、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上重视不够,没能时刻做到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25.随着工作岗位的改变,与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够,不自觉地开始与群众存在距离,导致工作中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简单化处理,没有很好地针对每个问题沉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

  26.不能很好的处理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有时产生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误区;对群众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么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就淡化了。

  27.有始终如一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有时自己内心认为只要落实了上级改善民生的“规定动作”“硬性政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广大群众就一定对党感恩、就一定拥护党的领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好。

  28.总认为“为民发展”就要抓大放小,把工作重点放在大项目、大建设上,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了,群众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办事情,考虑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多,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考虑的少,特别是深入到社区贫困家庭访贫问苦更少了。

  29.平时下乡调研检查工作,尽量做到不打招呼、随机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会回到城里,在乡镇居住的少,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疏远了群众。

  30.思想上对“依靠谁”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自认为工作经历多,经验丰富,在碰到困难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请教学习不够,不注意吸取群众首创的新鲜经验。

  31.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出现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倾向,“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有所懈怠,想问题、做决策虽然能够做到出于公心,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追求个人口碑和自我实现的私心杂念。

  32.没有完全摆正群众的位置,坚持群众路线思想上有所放松,没有充分意识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没有落实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工作精力用于开会和日常事务过多,用于联系群众、联系基层时间不够;在办公室、会议室多,下基层入农家不够;听单位领导汇报比较多,与一般干部及群众接触不够;主观意愿成份多,广泛听取同事、群众意见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掘群众的首创精神,没有做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老师、当亲人、当英雄,政绩观、群众观有所偏离,过于追求发展,考虑名次,有所忽视民生改善和百姓诉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方面力度不大。

  33.一切为人民打算的理念树立得不牢,没有把人民群众需求作为谋事、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认为自己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情况熟悉,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非常了解,群众有什么想法不用问都知道,基层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一看就明白。

  34.主观上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割裂开来,更多的是注重上级的安排,而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愿的工作做得少,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

  35.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挤时间、找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但由于时间有限,过程中很难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逐渐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足、掌握不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所退化。36.习惯上认为对党负责是宏观性要求,是硬任务;对人民负责是微观性标准,是软约束,特别是认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级,群众没有决定权,所以更多地考虑如何面对考核,对上“交账”,而对如何使上级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转化为惩治腐败、切身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考虑较少。

  37.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每天忙于办文办会、上传下达,忙于各种事务的协调处理,到基层的时间少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困难的次数少了,考虑问题更多地站在部门的立场上,对群众的需求盼望考虑少了,对群众的切身利益考量少了,导致联系服务群众不够到位,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得不够好。

  38.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久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领会脱贫攻坚工作给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没有认认真真将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

  39.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对领导关注的、要考核的“显绩”比较重视,对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关注不够。比如在农民建房、交通出行、教育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与群众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

  40.领导班子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注重改善民生,建成了一批过去一直想建而未建的民生项目,但民生领域还有许多短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与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一、政务服务理念

  政务服务中心,是由地方政府举办,集中办理本级政府权限范围内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服务项目、集信息与咨询、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服务机构。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其服务内容也在扩展,比如将政府采购、投资服务、信访接待、政务公开等职能纳入。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以行政审批为主,以其他便民服务为补充的政府派出(常设)机构。

  按理说,这避免了办事人员两头跑,也规避了工作人员“吃、拿、卡、要”等情况的发生,可是,经过问卷调查,却发现,事情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不是所有的事项都能在政务中心得到办理,甚至有的窗口整天无所事事,连咨询的功能都不具备。

  二、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很多在部门上的工作人员都很清楚,进驻政务服务大厅是个什么概念,一旦进驻了大厅,那就相当于是“三不管”,一是主管部门“不想管”,二是监管部门“管不了”,三是工作人员心态失衡“不爱管”。进驻窗口的工作人员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惰性”,可能工作人员在一开始还会为“无事可做”而觉得非常高兴,至少,工作不忙碌,生活也轻松些。久而久之,“无事可做”成了一种习惯,懒惰、无精打采、工作懈怠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长时间的“无所事事”导致很多进驻窗口的工作人员早已经忘却了曾经是如何为群众办事的,每当有人来办事的时候,工作人员的第一反应却是冷漠、淡然,甚至要说明来意多次后才缓缓起身,端出一副“你求我啊”的样子,颇有些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架势,从这个角度也充分体现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政务服务中心的搭建是以部门事项与人员的进驻为基础的,只有切切实实将“人”和“事”进驻到政务服务中心,一个窗口才能正常有效地运转。然而,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政务服务中心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尴尬”局面,要么是“人进事不进”,要么是“明进暗不进”,“两集中、两到位”成了一纸空谈,中央、省、州为此也算是“操碎了心”,印发了多少针对性的文件,可是依然不奏效。就部门而言,授权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并不是多难的事情,然而,各部门却以“不适合进驻”“只能咨询”“事项需要跑多个科室会审”等为由,一直未落实事项授权情况,就此我们不难看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并不是空穴来风。归根结底,只因部门不舍得放下手中的权力,或者说少了“吃、拿、卡、要”这步环节,事情的确是“难办”。

  以上说到的仅仅是一部分的问题而已,还有其他很多的因素存在,但是,我们都知道,最关键的问题,还在“授权”二字上。任何一个具有政府赋予的具有“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服务事项”的部门,可谓掌握着对该“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服务事项”的生杀大权,也正因为此,才会出现“吃、拿、卡、要”、“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一旦涉及“拿”权,估计很多部门不仅是面子上挂不住,连“里子”都会有些不自在,毕竟是掌握在手中已经多少年的权利,就这么轻易给放了出去,这还是部门的权利,还是部门的事儿吗?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加大督查督办力度。

  从政府的角度成立专项工作督查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部门进驻事项进行跟踪调查,对“应进未进”“进必授权”“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进行认真督查,对未及时进驻的部门进行宣传教育,扩大认知面和认知深度,让部门从“心底”认可进驻事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置若罔闻”的部门,进行督查督办,不按要求完成的,严肃处理。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政务服务管理部门要有计划地针对各类政务服务平台对进驻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如:电子审批平台业务、服务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培训,进驻窗口部门也要有计划地针对进驻窗口工作人员进行部门业务知识的培训。

  三是扩大宣传层面。政务服务中心是政府面向社会的一道窗口,是切实为民服务的平台,只有不断的、深入的宣传,方能提高政务服务中心的知名度,来的人多了,办的事自然也就多了,一个平台能够解决的事,又何必让老百姓四处跑呢?费力不说,也不一定能够把事情给妥妥帖帖地办下来。

第五篇: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一

为民服务方面

存在的问题

1.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对领导关注的、要考核的“显绩”比较重视,对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关注不够。比如在农民建房、交通出行、教育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与群众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2.有时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弱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慢慢与群众众拉开距离,出现了脱离群众的问题。3.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不深入,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电话指示、文件指导,对分管领域出现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有力、不够彻底。4.工作作风漂浮,工作不够务实,强行执行政策多,关心群众需求少,喜欢“和稀泥”。5.一些单位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而不考虑客观实际,“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奖状一屋子,工作还是老样子”。6.坐机关听汇报、打电话下指示、发号施令已经成了工作常态,住农村、入农户越来越少了,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7.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久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领会脱贫攻坚工作给发展经济、改善 民生、促进社会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没有认认真真将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8.艰苦朴素作风、抵制不良风气的意志不够坚定,不能经常在内心深处和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进行换位思考。9.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时间少,不愿意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么,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10.开展工作还没有完全从便利基层的角度考虑,满足于来什么事办什么事,有什么能力办什么事,为基层办事主要体现在给钱给物,真正关心体贴的少,尊重群众首创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11.部分工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运用新方式、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12.基层调查研究不深不透,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掌握的还不够实、不够全面。13.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平时在办公室呆得多,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了解掌握科室、学员队建设情况,主要还是靠材料、电话,还没达到亲知、深知、真知的要求。14.日常调研了解基层情况,多是浮在表面,蜻蜓点水,对群众实际需求了解的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15.在日常工作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大了抓大事、谋发展、作决策上,思想上对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理解不深刻,虽然经常深入施工一线,但主要是解决改革发展难题,没能抽出更多时间深入职工群众,了解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实际困难。16.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办公,很少接触群众。最近几年,也没有花更多时间直接接触基层群众,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尽了解,慢慢就与人民群众有了距离,没能与人民群众很好地打成一片。17.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群众着想,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如在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上,了解的就多关心,不了解的就没有主动去帮助。18.下基层与群众交流得少,没有沉下身子接地气,了解基层群众情况不全面,解决实际问题不及时,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拓思路、出点子、尤其是调查研究不够,出于对分管部门的信任,就交由职能部门去解决,导致与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不知不觉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19.工作中力尽所能地为群众搞好服务,但由于长期从事机关工作,下乡的次数较少,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接触距离变远,联系不够紧密,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了解的不多,掌握的不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20.工作中先后接触过一些集体访、越级访等信访案件,因个别群众的不合理诉求和过份要求,对信访群众一度抱有 偏见,没有站在信访群众的立场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正确看待和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21.宗旨意识远没有践行在行动上,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看不到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鲜活的典型经验学习总结的不够,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份多,为群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群众,缺乏真功夫。22.“问计于民”的意识不够,没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23.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环境的变化,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所弱化,对群众的呼声困难了解不够,有时满足于完成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对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更多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24.在处理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对于群众关心的脱贫解困,教育医疗、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上重视不够,没能时刻做到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25.随着工作岗位的改变,与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够,不自觉地开始与群众存在距离,导致工作中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简单化处理,没有很好地针对每个问题沉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26.不能很好的处理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有时产生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误区;对群众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么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就淡化了。27.有始终如一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有时自己内心认为只要落实了上级改善民生的“规定动作”“硬性政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广大群众就一定对党感恩、就一定拥护党的领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好。28.总认为“为民发展”就要抓大放小,把工作重点放在大项目、大建设上,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了,群众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办事情,考虑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多,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考虑的少,特别是深入到社区贫困家庭访贫问苦更少了。29.平时下乡调研检查工作,尽量做到不打招呼、随机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会回到城里,在乡镇居住的少,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疏远了群众。30.思想上对“依靠谁”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自认为工作经历多,经验丰富,在碰到困难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请教学习不够,不注意吸取群众首创的新鲜经验。31.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出现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倾向,“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有所懈怠,想问题、做决策虽然能够做到出于公心,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追求个人口碑和自我实现的私心杂念。32.没有完全摆正群众的位置,坚持群众路线思想上有所放松,没有充分意识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没有落实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工作精力用于开会和日常事务过多,用于联系群众、联系基层时间不够;在办公室、会议室多,下基层入农家不够;听单位领导汇报比较多,与一般干部及群众接触不够;主观意愿成份多,广泛听取同事、群众意见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掘群众的首创精神,没有做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老师、当亲人、当英雄,政绩观、群众观有所偏离,过于追求发展,考虑名次,有所忽视民生改善和百姓诉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方面力度不大。33.一切为人民打算的理念树立得不牢,没有把人民群众需求作为谋事、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认为自己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情况熟悉,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非 常了解,群众有什么想法不用问都知道,基层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一看就明白。34.主观上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割裂开来,更多的是注重上级的安排,而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愿的工作做得少,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35.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挤时间、找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但由于时间有限,过程中很难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逐渐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足、掌握不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所退化。36.习惯上认为对党负责是宏观性要求,是硬任务;对人民负责是微观性标准,是软约束,特别是认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级,群众没有决定权,所以更多地考虑如何面对考核,对上“交账”,而对如何使上级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转化为惩治腐败、切身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考虑较少。37.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每天忙于办文办会、上传下达,忙于各种事务的协调处理,到基层的时间少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困难的次数少了,考虑问题更多地站在部门的立场上,对群众的需求盼望考虑少了,对群众的切身利益考量少了,导致联系服务群众不够到位,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得不够好。

篇二

自开展以来,柏林沟镇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整个过程,以学强能、以干促改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一是学习交流有互动。本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态度,依托“晚间七点半”初心学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廉政警示教育及形势政策教育等,累计组织学习研讨7期,班子成员、支部书记到机关、村(社区)讲党课、分享学习体会16场次。

二是调查研究更深入。聚焦推动工作、服务发展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全镇发展实际,领导班子成员就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民宿旅游发展、农业产业振兴、集群联动机制等方面展开细致调查研究,以“望闻问切”之功分析现象、查明症结,以“庖丁解牛”之功寻求方法、各个击破,撰写调研文章8篇,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可鉴之基。

三是问题检视严准全。严格对标对表党章党规及中央、省、市、区委部署专项整治相关要求,全方位检视班子及党员干部个人存在的问题,通过征求意见、谈心谈话、个人自查及集体分析,于工作成效、个人作风、生活细节等方面查摆问题,杜绝“无中生有”和“大而化小”两个极端,确保问题检视准确深刻。

四是整改落实见实效。将对问题的整改成效落脚到推动工作的实效上,10月以来,全面完成贫困户自查验收、农户收入帐核算、农户环境整治等工作;先后召开猕猴桃、脆桃、甜柿等特色产业冬管现场会11场次,完成产业园区管护2400余亩;完成增减挂钩项目问题整改116个;成功完成医保缴费近2000人;解决群众困难诉求5件,妥善化解疑难信访2人次。

第六篇: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精品文章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一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对领导关注的、要考核的显绩比较重视,对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关注不够。比如在农民建房、交通出行、教育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与群众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
2.有时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弱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慢慢与群众众拉开距离,出现了脱离群众的问题。
3.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不深入,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电话指示、文件指导,对分管领域出现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有力、不够彻底。
4.工作作风漂浮,工作不够务实,强行执行政策多,关心群众需求少,喜欢和稀泥。
5.一些单位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而不考虑客观实际,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奖状一屋子,工作还是老样子。
6.坐机关听汇报、打电话下指示、发号施令已经成了工作常态,住农村、入农户越来越少了,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7.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久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领会脱贫攻坚工作给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带
精品文章
来的重大机遇,没有认认真真将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
8.艰苦朴素作风、抵制不良风气的意志不够坚定,不能经常在内心深处和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进行换位思考。
9.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时间少,不愿意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么,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
10.开展工作还没有完全从便利基层的角度考虑,满足于来什么事办什么事,有什么能力办什么事,为基层办事主要体现在给钱给物,真正关心体贴的少,尊重群众首创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
11.部分工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运用新方式、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
12.基层调查研究不深不透,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掌握的还不够实、不够全面。
13.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平时在办公室呆得多,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了解掌握科室、学员队建设情况,主要还是靠材料、电话,还没达到亲知、深知、真知的要求。
14.日常调研了解基层情况,多是浮在表面,蜻蜓点水,对群众实际需求了解的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
15.在日常工作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大了抓大事、谋发展、作决策上,思想上对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理解不深刻,虽然经常深入施工一线,但主要是解决改革发展难题,没能抽出更多时间深入职工群众,了解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实际困难。

精品文章
16.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办公,很少接触群众。最近几年,也没有花更多时间直接接触基层群众,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尽了解,慢慢就与人民群众有了距离,没能与人民群众很好地打成一片。
17.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群众着想,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如在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上,了解的就多关心,不了解的就没有主动去帮助。
18.下基层与群众交流得少,没有沉下身子接地气,了解基层群众情况不全面,解决实际问题不及时,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拓思路、出点子、尤其是调查研究不够,出于对分管部门的信任,就交由职能部门去解决,导致与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不知不觉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19.工作中力尽所能地为群众搞好服务,但由于长期从事机关工作,下乡的次数较少,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接触距离变远,联系不够紧密,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了解的不多,掌握的不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
20.工作中先后接触过一些集体访、越级访等信访案件,因个别群众的不合理诉求和过份要求,对信访群众一度抱有偏见,没有站在信访群众的立场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正确看待和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

精品文章
21.宗旨意识远没有践行在行动上,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看不到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鲜活的典型经验学习总结的不够,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份多,为群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群众,缺乏真功夫。
22.问计于民的意识不够,没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
23.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环境的变化,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所弱化,对群众的呼声困难了解不够,有时满足于完成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对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更多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
24.在处理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对于群众关心的脱贫解困,教育医疗、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上重视不够,没能时刻做到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25.随着工作岗位的改变,与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够,不自觉地开始与群众存在距离,导致工作中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简单化处理,没有很好地针对每个问题沉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

精品文章
26.不能很好的处理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有时产生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误区;对群众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么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就淡化了。
27.有始终如一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有时自己内心认为只要落实了上级改善民生的规定动作硬性政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广大群众就一定对党感恩、就一定拥护党的领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好。
28.总认为为民发展就要抓大放小,把工作重点放在大项目、大建设上,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了,群众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办事情,考虑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多,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考虑的少,特别是深入到社区贫困家庭访贫问苦更少了。
29.平时下乡调研检查工作,尽量做到不打招呼、随机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会回到城里,在乡镇居住的少,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疏远了群众。
30.思想上对依靠谁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自认为工作经历多,经验丰富,在碰到困难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请教学习不够,不注意吸取群众首创的新鲜经验。
31.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出现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倾向,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有
精品文章
所懈怠,想问题、做决策虽然能够做到出于公心,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追求个人口碑和自我实现的私心杂念。
32.没有完全摆正群众的位置,坚持群众路线思想上有所放松,没有充分意识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没有落实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工作精力用于开会和日常事务过多,用于联系群众、联系基层时间不够;在办公室、会议室多,下基层入农家不够;听单位领导汇报比较多,与一般干部及群众接触不够;主观意愿成份多,广泛听取同事、群众意见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掘群众的首创精神,没有做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老师、当亲人、当英雄,政绩观、群众观有所偏离,过于追求发展,考虑名次,有所忽视民生改善和百姓诉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方面力度不大。
33.一切为人民打算的理念树立得不牢,没有把人民群众需求作为谋事、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认为自己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情况熟悉,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非常了解,群众有什么想法不用问都知道,基层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一看就明白。
34.主观上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割裂开来,更多的是注重上级的安排,而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愿的工作做得少,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
35.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挤时间、找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但由于时间有限,过程中很难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逐渐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足、掌握不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所退化。

精品文章
36.习惯上认为对党负责是宏观性要求,是硬任务;对人民负责是微观性标准,是软约束,特别是认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级,群众没有决定权,所以更多地考虑如何面对考核,对上交账,而对如何使上级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转化为惩治腐败、切身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考虑较少。
37.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每天忙于办文办会、上传下达,忙于各种事务的协调处理,到基层的时间少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困难的次数少了,考虑问题更多地站在部门的立场上,对群众的需求盼望考虑少了,对群众的切身利益考量少了,导致联系服务群众不够到位,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得不够好。
篇二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柏林沟镇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整个过程,以学强能、以干促改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一是学习交流有互动。本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态度,依托晚间七点半初心学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廉政警示教育及形势政策教育等,累计组织学习研讨7期,班子成员、支部书记到机关、村(社区)讲党课、分享学习体会16场次。
二是调查研究更深入。聚焦推动工作、服务发展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全镇发展实际,领导班子成员就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民宿旅游发展、农业产业振兴、集群联动机制等方面展开细致调查研究,以望闻问切之功分析现象、查明症结,以庖丁解牛之功寻求方法、各个击破,
精品文章
撰写调研文章8篇,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可鉴之基。
三是问题检视严准全。严格对标对表党章党规及中央、省、市、区委部署专项整治相关要求,全方位检视班子及党员干部个人存在的问题,通过征求意见、谈心谈话、个人自查及集体分析,于工作成效、个人作风、生活细节等方面查摆问题,杜绝无中生有和大而化小两个极端,确保问题检视准确深刻。
四是整改落实见实效。将对问题的整改成效落脚到推动工作的实效上,10月以来,全面完成脱贫攻坚贫困户自查验收、农户收入帐核算、农户环境整治等工作;先后召开猕猴桃、脆桃、甜柿等特色产业冬管现场会11场次,完成产业园区管护2400余亩;完成增减挂钩项目问题整改116个;成功完成医保缴费近202x人;解决群众困难诉求5件,妥善化解疑难信访2人次。
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存在问题 为民服务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