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范文推荐)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03-31 13:00:11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1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范文推荐)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1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 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 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 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 ppt

  课时 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无闻也( )

  ③问之于丁氏( )

  ④有闻而传之者( )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扩展阅读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扩展1)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共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160篇。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出自它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良狗捕鼠》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三、读其文

  1、读准字音;

  溉汲gài jí

  2、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译其义

  1、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订正翻译。

  五、悟其理

  1、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记叙了宋国有个人挖掘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呢?

  (1)丁氏对这件事表述不够清楚;

  (2)“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3)“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六、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七、课堂检测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

  2、翻译句子:

  (1)得一人之使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 .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 .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 .要勇于揭穿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2、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扩展2)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1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

  (3)先自度其足()(4)遽契其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

  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答案:

  9、(1)到,等到(2)说,讲(3)量长短(4)用刀刻

  10、(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2

  (一)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 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1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 久之,目似瞑 (《狼》)

  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C、 有闻而传之者 (《穿井得一人》)

  D、 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分)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分)

  1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

  答案:

  11.(2分) D 解析:A.距离 /离开B.相信 /诚信C.自己 /从D.都是“到”的意思

  12.(2分)C 解析: C.代词 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与例句同 (例句 代词,代这种传言)

  13.(1)(3分)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采分点:得,得到;使,使唤,劳动力;句子通畅各一分)

  (2)(3分)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14.(4分)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1分),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1分)

  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2分)

  附译文:战国时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不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扩展3)

——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 (菁选3篇)

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1

  首先本节课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既落实基础,明确学习方法,又适度拓展延伸。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有明确的导向,知道自己在课前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习。通过这种自学,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乐趣,也大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其次,课堂上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说出自己的所感、所疑、所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通过多种方式的展示,学生从课堂的看客变为课堂的主宰,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无可代替的`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不足之处在于从对课文内容理解到拓展延伸部分过渡不够自然,有的学生未能够悟出文言文断句方法,在老师讲解后的练习中学生未能学会灵活运用方法去进行断句。

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2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

  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遗憾之处是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要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3

  《穿井得一人》是部编版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寓言,文章篇幅短小,学生在小学对于寓言很熟悉,能够说出很多的寓言故事,并且能够说出寓意来。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本节课。

  首先由交流寓言故事入手,引出寓言的概念,了解寓言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其次,从阅读入手,范读、练读、自读、齐读,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多样化朗读感知文意。

  第三,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翻译课文,此处学生翻译的很顺利,注重学生质疑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最后学生复述故事,深入感知课文内容。

  第四,故事内容熟记于心,几个问题来探究就得心应手了,此环节注重多角度概括归纳寓意,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有自己的见解。

  第五,从基础知识的夯实程度来看,还需要加大力度,课堂上翻译课文的时候处理词语再扎实一些会更好。

  第六,延展提升部分联系实际生活来谈如何对待传闻,学生的阅历少,这个问题老师还得换个方式多加引导,学会审慎的态度对待传闻,要实际调查,去伪存真。

  最后,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大部分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体会寓意,在导入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说寓言故事的时候再谈一谈这个故事的寓意,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在翻译课文的时候,应该多给学生时间去质疑,教师也可以以提问的形式来夯实字词的积累,完成课文翻译。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整节课给人很舒服的感觉,模式很适合文言文的教学。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扩展4)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10篇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教师:准备好朗读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极其意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拥有着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可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记住故事的情节,并在脑海中出现人物的形象。

  2、学生收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请他们结合材料认识来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此为题解,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可互相补充)

  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然后教师可提示可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故事情节。

  (老师板书: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三、感悟形象

  1、自由朗读,要求朗读过程中在脑海里勾勒人物的形象。

  (视像出现很有益于对人物的分析)

  2、学生谈谈脑海中再现的人物形象,包括外部形象的想象。

  (由学生自由发言,提示从人物在情景中的各种表现去了解人物形象。可互相补充)

  ⑴韩麦尔先生:

  大概四五十岁,*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帮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在最后一课的时候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⑵小弗郎士:

  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上他却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他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⑶人物形象的意义:

  表现了法国人民通过热爱祖国的语言来表达爱国的强烈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用笔勾画并记住你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研读赏析

  让学生自由交流印象最深的情节或细节,包括语言,通过朗读来欣赏。(这个过程,预期让学生找出最后一课中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语句,引导分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假如学生没有能达到预期目标,可设计以下问题和语言品味。)

  1、问题研究:

  ⑴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交代故事的背景)

  ⑵这最后一课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殊意义?

  (场景描写起烘托课堂气氛、暗示最后一课不*常的作用。注意细节描写的作用)

  ⑶听到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心理、细节描写)

  ⑷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⑸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的细节很有意义)

  ⑹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⑺从小弗郎士所见所闻所感中,韩麦尔先生与往日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提示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等来分析)

  2、讨论探究,交流归纳:

  ⑴小弗郎士的形象主要通过心理、行动、细节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来刻画。

  ⑵人物的几种方法: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

  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的军号声,金龟子。

  (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注意场景描写。

  3、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谈谈文章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语言是哪些,并说说为什么。假如学生没有谈及,教师可提供一些。如:

  ⑴又出了什么事啦?的又可否删去?

  ⑵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有什么深刻含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⑶我的朋友们,我──我──补出老师未说出的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关于语言的内涵,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均可放手学生充分的交流后进行总结)

  二、朗读全文

  全班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文章,加深感悟。

  三、布置作业

  搜集爱国故事和以爱国为主题的名人名言,看看谁找得最多。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朗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 ̄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jù踱duó挟jiā皱zhòu督dū叟sǒu

  摊tān旷kuàng懊ào隶lì钥yào匙shi哽gěng赚zhuàn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朗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朗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会现像。自然景像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朗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朗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朗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朗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朗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常的现像,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朗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朗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朗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朗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朗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宠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的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内话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朗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候,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朗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朗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朗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朗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朗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朗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朗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朗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朗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朗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兴”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这一切。

  提问: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老师范读第29自然段。

  教师小结:面对“散学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课了这种严酷的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个悲怆的“镜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头脑中。作品也就在这悲怆气氛中结束。

  4.归纳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这篇小说写了小弗朗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归纳写作特点。

  提问: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很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朗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六、七题。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3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2、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写。表现了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二。

  ①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他是在万分悲痛之际,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②可能在想:“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③作者是从第三人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分别从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人物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描写方法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④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5、问题探究

  ◎1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2小男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以小男孩我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表现他在自己成为亡国奴后的悲愤与沉痛。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6、拓展阅读:

  ◎*的历史是一部被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最后一课》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请以例句为范,列举*人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所表现的高昂气节的句子。

  民族气节是韩麦尔“法兰西万岁”呐喊声中的坚定信念!

  民族气节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民族气节是陆游“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操!

  民族气节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凛然不惧!

  民族气节是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豪情壮志!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4

  【设计说明】

  这篇生动感人的小说,学生很容易读通,但不容易深入读懂,因为时间和空间与我们的学生相距太远了,且亡国之痛更是一种陌生的情感。因此,教学在一系列的问题讨论中层层深入,意在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最后的扩展阅读使学生由法语回到了汉语,体味*人对祖国语言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讨论,感受最后一课的氛围。

  2、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及学生的移情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探析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心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播放《思乡曲》导入: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以来已整整九十年了,它也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一课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的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一课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讨论: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是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三、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路历程

  1、导: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

  2、思:在这一过程中,小弗郎士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战争,国家*的丧失、民族语言的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很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四、朗读前一部分课文,注意读出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一、品读体验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

  2、提问朗读的同学: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课文录音片断。在这一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播放课文录音片断。

  (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4、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6、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教师朗读(随放背景音乐)。

  二、迁移提升

  1、教师引导:

  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亲。

  2、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3、请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⑴找出祁瑞宣老师在这一课上的反常举动。这一系列动作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一种心情?

  (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⑵比较一下,韩麦尔老师和祁瑞宣老师有什么异同?

  (他们都是爱国的,都是行动上被迫的放弃,感情上永恒的坚守)

  ⑶假设你是祁瑞宣老师的学生,请描述一下在这一堂课上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各抒己见。

  三、总结新课

  同学们,国破的痛苦该由全民族共同承担。韩麦尔先生说得好,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人们在救亡的心态下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都在迫切地寻求发展。它不靠别人,靠我们自己,特别是靠我们朝气蓬勃的少年,世界是你们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

  四、布置作业

  续写课文,提示:

  1、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2、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3、结构要完整。

  【板书】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

  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

  (幼稚)────────────(成熟)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朗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 ̄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jù踱duó挟jiā皱zhòu督dū叟sǒu

  摊tān旷kuàng懊ào隶lì钥yào匙shi哽gěng赚zhuàn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朗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朗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会现像。自然景像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朗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朗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朗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朗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朗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常的现像,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朗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朗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朗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朗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朗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宠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的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内话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朗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候,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朗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朗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朗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朗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朗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朗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朗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朗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朗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朗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兴”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这一切。

  提问: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老师范读第29自然段。

  教师小结:面对“散学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课了这种严酷的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个悲怆的“镜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头脑中。作品也就在这悲怆气氛中结束。

  4.归纳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这篇小说写了小弗朗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归纳写作特点。

  提问: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很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朗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六、七题。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8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和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三、结合作文《记一堂生动的××课》,要求学习本文写法,紧扣生动一词,写出课堂的环境气氛,老师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同学们听课时的情景。

  四、教时安排,三教时。

  五、预习:

  1.分29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

  3.,为黑体字注拼音:

  思量捂耳朵诧异哽住祈祷

  4.把预习中弄不清楚的地方写在小纸条上,课前交给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讲读中有机地插入讨论、解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学习(110)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课文注解①、④、③)。

  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要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宣布散学。

  教师提请学生注意:分段方法比较灵活,不必拘泥,只要言之有理。(参前)

  三、读讲课文。

  1.指名读(16节),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提出: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朗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答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宛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有趣多了。)

  教师归纳提出:暖和晴朗的天气人人喜欢,画眉是鸟类中唱得最好听的,两个那么一个宛转强调了环境的美好,看士兵操练,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看的。这样的环境当然比关在教室里学那种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还是能管住自己,还是到学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迟到了要挨骂,明知老师要检查功课,还是急忙向学校跑去,从这些看来,小弗朗士对学习、对纪律还是比较重视的。

  提问: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答后归纳:(1)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2)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朗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到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避免了东拉西扯,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有力地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齐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宛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四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2.读讲(710节):

  指名读课文,读前提请同学注意:到了学校,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读后正音,提问: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答后,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1)*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2)*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课本。

  小结:这一段通过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值得学习。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

  2.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静摊开操练视察

  肃静推开锻炼观察

  安静

  3.认真读课文,为1123节分层次,并找出各层大意。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第1123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

  1.从到校时的情景看,你觉得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

  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常的严肃气氛?

  (答案见上一教时教案)

  二、引入新课: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常的事?

  1.指名读第11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案: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又又联系并列着的两件事,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答案: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2.引入学习第1216节(听了这样一个消息,小弗朗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指导朗读第12节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让学生轻声自由读第1216节,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小结: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提问: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指出:

  (1)第13、15节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独语句)。它们比一般陈述句具有更为强烈的感情。(举例:你这个坏蛋!与你是个坏蛋!多么灵巧的手啊!与这双手很灵巧!比较。)

  (2)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文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

  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节。

  3.提问引入下一段: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指名读第18、19节。

  讨论:

  (1)为什么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单引号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下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串讲第20节: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这是一种又需要提又顺便带过的写法。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提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小结:这一层里韩麦尔先生责备了人们以及自己以前忽视孩子学习的过错,并说明学好祖国语言的意义。

  5.串讲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和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也比成了小*,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了。

  提问: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教师归纳:抓住声音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①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②大家*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注意;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提问: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师归纳: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致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提问:第22节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中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想像,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40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提问:初级班学拼音,连郝叟老头儿也在跟着一起读,要认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国语言课,感情是那么的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语气。)小弗朗士又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归纳:从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没有笑,因为感到难过。小弗郎士在这一课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从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

  6.小结:2123节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1123节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三、作业:

  1.反复朗读全文,结合思考练习五体会本文用词的确切。

  2.联系思考练习题二,有感情地朗读第1116节。

  3.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4.比较下面几句话在说法上有什么不同?

  (1)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使他伤心。

  (2)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可是我说不上一个字来。

  (3)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

  个个人专心,教室里安静。

  (答案(1)的疑问形式比一般陈述语气强;(2)用连也强调了一个字;(3)用那么表示强调。)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读讲2429节。

  二、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哪些语句表现了教师认真教与学生认真学?小弗郎士过去不爱学习,为什么现在这样认真?

  答案:1.认真教学表现在:①教师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一下子塞进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②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个个那么专心也算是法国字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发抖了。2.小弗郎士感到了亡国的痛苦,激发了爱国心,懂得了学好祖国语言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之一,而现在这是最后一次了。他后悔过去没有好好学,就全神贯注十分珍惜这一常课,恨不得一下子都学进去,所以变得这么认真。塞字充分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谩

  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答案: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该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指示学生练习读第25、26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归纳答案:这两个字含有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串讲第29节。指出:他写完字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也没有勇气说出散学了三个字,因为这就是宣布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其他一些听课的镇上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碎了!

  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学生自由练习轻声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然后请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作表情朗读。

  三、讨论主题: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大意)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四、总结写作特点:(如果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只需要作简要的归纳、揭示或补充。)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就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1)服装:表现了对这一课的珍重和特别严肃的态度。

  (2)语言:表现了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的深厚的爱(柔和、温和)和无限的希望。

  (3)动作、表情:表现了内心的十分激动以及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主要在第8、22、2429节)。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

  路上的景物描写:(1)显示了小弗郎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玩,这就与后来的懊悔、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转变;(2)点明了故事发生在普鲁士占领区,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发生的。

  教室里不*常的严肃气氛,写字课上专心学习的认真情景,也同样渲染了沉痛而严肃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爱国思想。

  五、作业:

  1.说说下列句子中省略号和破折号表示的意思。

  (1)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3)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5)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答案:

  (3)(4)两题的破折号都是注释的记号,其余三句中的用法见以上备课。

  2.设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3.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4.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答案:

  (1)把就移到上气的前面。(2)外改成后,锻炼改成操练。(3)小黑丝帽改成三角帽。(4)小弗郎士他都改成我,韩麦尔先生改成他。(5)全句改成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附注:如果学生语文基础不牢实,分段就放在总结课文时进行。)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9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2、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写。表现了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二。

  ①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他是在万分悲痛之际,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②可能在想:“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③作者是从第三人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分别从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人物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描写方法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④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5、问题探究

  ◎1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2小男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以小男孩我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表现他在自己成为亡国奴后的悲愤与沉痛。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6、拓展阅读:

  ◎*的历史是一部被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最后一课》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请以例句为范,列举*人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所表现的高昂气节的句子。

  民族气节是韩麦尔“法兰西万岁”呐喊声中的坚定信念!

  民族气节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民族气节是陆游“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操!

  民族气节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凛然不惧!

  民族气节是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豪情壮志!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10

  【设计说明】

  这篇生动感人的小说,学生很容易读通,但不容易深入读懂,因为时间和空间与我们的学生相距太远了,且亡国之痛更是一种陌生的情感。因此,教学在一系列的问题讨论中层层深入,意在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最后的扩展阅读使学生由法语回到了汉语,体味*人对祖国语言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讨论,感受最后一课的氛围。

  2、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及学生的移情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探析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心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播放《思乡曲》导入: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以来已整整九十年了,它也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一课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的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一课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讨论: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是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三、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路历程

  1、导: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

  2、思:在这一过程中,小弗郎士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战争,国家*的丧失、民族语言的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很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四、朗读前一部分课文,注意读出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一、品读体验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

  2、提问朗读的同学: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课文录音片断。在这一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播放课文录音片断。

  (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4、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6、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教师朗读(随放背景音乐)。

  二、迁移提升

  1、教师引导:

  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亲。

  2、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3、请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⑴找出祁瑞宣老师在这一课上的反常举动。这一系列动作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一种心情?

  (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⑵比较一下,韩麦尔老师和祁瑞宣老师有什么异同?

  (他们都是爱国的,都是行动上被迫的放弃,感情上永恒的坚守)

  ⑶假设你是祁瑞宣老师的学生,请描述一下在这一堂课上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各抒己见。

  三、总结新课

  同学们,国破的痛苦该由全民族共同承担。韩麦尔先生说得好,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人们在救亡的心态下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都在迫切地寻求发展。它不靠别人,靠我们自己,特别是靠我们朝气蓬勃的少年,世界是你们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

  四、布置作业

  续写课文,提示:

  1、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2、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3、结构要完整。

  【板书】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

  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

  (幼稚)────────────(成熟)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扩展5)

——一人行散文3篇

一人行散文1

  永远都是这样,每次,无论对错,母亲永远责怪的都是我,而他,永远以胜利者的姿态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而我去仅仅只能用一掩藏重重的房门去隐藏我的支离破碎,他夺走了我的一切,外公外婆的宠爱,奶奶的无微不至,父母得小心呵护,我的世界,几乎什么都没有剩下……

  我举步维艰的走在学习的路上,却从未放弃过一丝一毫,学习中的荣誉感,是我仅仅有的一丝尊严,生活总是这样不*,我在各种各样的悲伤中早熟,他却可以任性的发泄一切,所有人理所当然的包容,生活,人生,都是这样我只能把自己所有的苦闷都留在心里,等到夜深人静是默默哭泣,第二天,又还给世界那个微笑的不会哭泣的自己总是在夜晚看星星,那个时候,孤独的自己感觉被所有人抛弃,当世界关灯,才发现能陪你的就只有黑暗没有谁是你的配角,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扮演着孤独的主角,一个人的独角戏默默唱响,又有谁真正明白丑小鸭的孤独我,至始至终,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也注定了要一个人走一辈子……

一人行散文2

  常常会不自觉的想,那些盛开在流年里的时光,有多少错过,又有多少别离?站在岁月的路口,放逐记忆,拾一缕花开花谢,总是会有说不出的疼。重情的人往往一个不经意的微笑,都会在心田绽放许久。时光易远,曾经的繁花似锦终抵不过似水流年,那些红尘中的相遇、相知,却也只属于擦肩,穿行于风尘俗世,渐渐地便会习惯一个人行走,习惯一个人的时光。时光匆匆,时光真的就在指尖中流走了。记忆就这样轻轻的被岁月打碎,风儿吹过,留下了满地的落叶和无尽的思念。一个人,就像一片枯叶,经风轻轻地吹起,旋转,轻轻飞落大地,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谐。

  校里的小银湖不知道已经沉寂了多久,更不知道池塘的梦想埋藏得有多深,但这样一阵风吹过的时候,我却分明感觉到了池塘的惊喜,分明觉得池塘有了一种如梦初醒的活力。人生真的颇具戏剧性,有时真真实实,有时虚虚幻幻,甚是可笑,一朵花,一片落叶,一幕动人的情节感慨万分,欣喜或是忧伤,或许真的是造化弄人。雨追随云,云牵着雨,芳华就这样在年华里曼舞翩跹,生命中所有的美好,似乎都汇集到了这一刻。*淡是真,但只有*淡的生命是不是有些过于苍白?风花雪月的时光虽然转瞬即逝,可那是生命中怎样的一种激情的张扬。

  总觉得,时光太浅,人心总是淡薄,要怎么样做才能拉近与一个人的距离。有些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是在不断改变,行一程风雨,远一程距离,那些切切的情意,去得了心间,却到不了指尖。光阴淡了,日子琐碎了,再也不见的是那天真的模样和那些真诚的话语,轻描淡写间发现,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那些期盼,那些清澈如水的情意,终是再也找不回来了,瑟瑟秋风凉,所有的所有都显得那么苍凉,伸出双臂,给予自己一丝温暖,游离在这寂寞的尘世间,唯有淡然的面对,一个人独自行走,默守一隅清欢。

  一个人行走,是岁月流淌出来的一道清泉,来自心灵深处的一种情怀,它是浮华过后的清寂,它是喧嚣过后的宁静。一个人的时光中,可以让心完全远离嘈杂,品一段喜欢的文字,让心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洗涤心的尘埃,那些充满智慧的字眼,伴着墨香,让你学会缤纷中不迷茫,泪水中不妥协,落寞处不怨尤,还一份静好,给心灵一份纯净,让我们的生命中,多一份坦然,多一份懂得。

  一个人行走,是流年里开出的一朵自强花,来自无数次爱的浇灌,时光无言,落叶无语,那些明媚或是忧伤的过往,都将成为漫长生命中的点点印记。所有的缘分都是无法预知的,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你会与谁擦肩,也不清楚你会与谁邂逅,遇见了,离开了,开始了,结束了,那些拥有与失去,不过是一场梦。年华,终究在轮回中逐渐老去,而我们只能在风雨里,学会自己长大,那些故事,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善感的心灵,那些心灵相牵的暖,植根在记忆深处,将所有的风景浅浅收藏,浅浅怀念。

  行于尘世中,渐渐地便习惯了一个人的行走,习惯了孤独的步调,喜欢一个人的清净,喜欢一个人的画面。愿意做一个素心若雪的人儿,不愿意纠结在凡庸的俗事中,远离那些纷争和抱怨,很怕自己被世俗所浸染,所以,热情如火的自己,还是改变了姿态,让骨子里的热情变得不那么张扬。岁月因为经历而沧桑,生命因为懂得而美丽,走过了才明白,万事不可过分强求,万事只求心安理得。人生就是一场悲喜交加的盛大演出,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磨砺,人生因为经历而斑斓,因为经历而变得更加睿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积极应对,做到无愧于心,错过的,就让它过去,不要纠缠,路在脚下,用最美的姿态,迎接最好的自己。

  或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纠结于心的事情,要么难以取舍,要么难以释怀,总是在坚持与放弃之间难以抉择,即使心中早已经有了对的答案,还是不忍心让结果来得那么真实,那么直接,反而选择苦涩的徘徊,只是因为我们皆是有情之人,其实过后才明白,很多事不会因为你的忧虑而发生任何变化,只会让你的心无处安放,躁动不安。你没有求助的对象,因为你心里清楚,除了你自己,别人不会懂得其中滋味,关键时候,你只能依靠你自己,守候一份宁静,怀揣一份心宽,与时光同行,迈着轻盈的步伐,勇敢前行。我们每个人,生来就都不是完美的,也因为这种不完美,让每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风景,不必费心讨好别人,而去改变真实的自己。如果想要拥有快乐,就卸下那些沉重的思想包袱,做个洒脱有尊严的自己,时光在走,让心在静怡中享受温润时光,轻轻搁浅记忆的尘烟,轻握一份洒脱,在风轻云淡中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静静凝视,默默聆听,感受清风的温柔,感受星空的苍茫,携一份遐想,坐拥一份清寂,与明媚的时光相对,让你的空气中氤氲着岁月馨香。**淡淡的生活中,唱一首悠扬的心曲,沉静在生命的旅途中,简简单单,便是流年中雅致唯美的诗画,清清淡淡,便是在孤独寂寞中升华自己,最美好的一直在路上,最珍贵的一直在身边,最纯净的一直在心里,那些错过的人与事,都成为流金岁月里永恒的美好。

  季节里,所有的希冀都澄澈成了生命底片。暖风斜阳,陌上田园,千山万水,世间心间,弹不厌的心曲,诉不完的情思。当风起的时候,听到风在呼吸。带来远方的气息和田野的味道,弥漫着的是若有若无的菊花的清凉。那么,你会想起谁呢?有没有那么一个人在你如此灵魂清澈透明的时候温暖记忆的画面?无琴,亦可弹流年。时光,仿佛就静止在这醉人的时刻。抑或烟雾浮荡在枝桠间,感觉灵魂也在漂浮着,在枝桠间,在风里,低眉浅唱。窗外,树影处,谁在那风絮里情黯神伤?风中谁可依?万端心曲无处诉。在夜空下,让心头浮上些许凉意。才猛然惊觉,不紧不慢的岁月里已是月夜风花。

  今夜,风从夜里飞来。在这子夜时分与自己心和文字对话,试问,人生何处不相逢?清风不语,月色无声,隔着山水一程,谁人共此一帘幽梦?空倚西楼,红尘岁月,奈何了愁意阑珊,叹岁月成殇?行走在这些光与影的交织里,有过快乐的甜蜜,有过悲伤的苦涩。那逝去的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上深深浅浅地留着我们的足迹,告诉风,我们曾经来过。而那逝去,固执着,不肯温习。

一人行散文3

  走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有幸福、有失落,一路风雨、一路歌。每每独自一人时,便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安静很安静,大多数时,都需要一个人去面对,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有一首歌叫“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觉得没有一个人会陪你一直走下去,只能走一段或远或近的路。那是因为种种原因会让人走着走着就改变方法。渐行渐远,最后只剩下了自己的身影。

  岁月中的行走,都走在我们的心上。有时人与人的距离那么远,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远到前一秒也许还是嘘寒问暖的朋友,但下一瞬,一切都成为泡影,好似互不关心的陌生人。所以我们要学会思索,学会沉默,浅浅遇、深深藏。所谓人生百态,都需要我们学会独自去品尝。

  月光将银色铺满大地,淙淙河水流过心田。心情的沉静将城市的喧嚣抵挡。瑟瑟秋风凉,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凉。一个人行走,将灵魂妥帖安放。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不是完美的。也就因为这种不完美,使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必费心为谁去改变真正的自己,他们也许成为过客,大步前进,没有谁是谁一生的`依靠。用最美的姿态,迎接的自己。

  行于尘世间,习惯一个人行走,尽管世事沧桑,但万物随心,只要心不乱,则万事不扰。世上之所以纷杂,不是人太多,而是心太宰。给自己一份美好的心态,那些美好与风景应浅浅收藏,浅浅怀念。

  **淡淡的生活中,一个人行走在生命的旅途中。在寂寞中升华自己,那些错过的人和事,都成为流金岁月里永恒的美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泪要擦。注定孤独的旅程里,我们要学会一个人坚强。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扩展6)

——一人一句党史心得3篇

一人一句党史心得1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人一句党史心得(精选2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人一句党史心得2

  在学习了一周党史故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党的建立和发展是十分不易的。我从当年一次次的会议、决策和各个英雄事迹中体会到了条件的艰难,也能深切体会到国家利益遭受重大威胁的急迫心情。但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现代快速发展的时代,党都始终坚持初心,坚持为国、为民的思想。

一人一句党史心得3

  在学习党史课程中的.建党篇中,我学习到“红船精神”: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这一批热血青年,不惧危险,让我体会到这些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积极向上!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扩展7)

——一剪梅教案设计3篇

一剪梅教案设计1

  【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书香门第 家庭富裕 婚姻幸福美满 父母呵护

  2.理想中的李清照 充满希望 充满激情 能充分享受生活

  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经济困顿 颠沛流离 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2.理想中的李清照 看不到希望 缺少生活的勇气

  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

  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读过这些,眼前自然会出现满脸沧桑、皮肤泥黑的老妇人形象。

  四、结合上面讲述,板书

  前期:生活优裕 贵妇人形象 哀愁而甜美

  后期:处境艰难 老妇人形象 哀伤而绝望

  五、有了上述这些认识,我们再来学习《一剪梅》

  1.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并告诉学生体会词中感情。

  2.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鼓励学生奇思怪想。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意思:文中围绕着人物活动,写了几个不同的情景,可以这样来归纳:①玉簟秋寒②独上兰舟③月满西楼④庭院清影

  4.读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同学们能不能选取某个情景,来丰富来充实,在丰富充实中来品味思想感情。

  5.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品味(课堂时间要让学生活动开来。)

  六、师生共同想象品味

  ①玉簟秋寒

  词人闲来心绪不宁,于是想到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联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②独上兰舟

  深秋荷花塘,荷叶渐渐凋零,会不会引发美人迟暮的感觉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与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乐与温馨,可现在呢?自己孤独一人!一个“独”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啸歌的情景,那种甜美,那种依赖,那种轻松的感觉会从她内心缓缓流过;眼前寒风过去,偶尔听到几声水鸟的扑棱声,夜晚显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种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会越来越浓,心也随之越来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还是默默走开,回家休息吧。

  ③月满西楼

  回家后,她躺在锦罗帐里,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她还是难以入梦,眼前总是浮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干脆起来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凉的月色洒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随着圆月远去:他在哪?过得怎样?什么时候回家呢?种种牵挂都涌上了心头,“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一声呢,好狠心的人啊!”埋怨,责备,再是狠狠地痛骂,但这样生气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过尽千雁皆不是,斜晖脉脉风悠悠”。失望之中,她想“这个狠心的人!不想我,*嘛想着他呢。”

  通过这种联想与想象,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这种情境之中,那种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与怨恨都表现出来。从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气的少女!

  ④庭院清影

  尽管夜已经很深了,她还是难耐心头的寂寞,走下高楼,来到庭院打发无聊时光,“花自飘零水自流”,这种细微的声音都能够听出来,夜晚多么的.静。试想,一个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觉却出来散步,女子当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这种闲情逸致。也许,在如此安宁的夜晚,她更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好像也只有在这种宁静中听到夫君的声音。所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总结:经过想象联想,同学们对《一剪梅》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点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和关切都有,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人感到冰冷和绝望,相反只会让人觉得情真意切,甜美无限,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之处。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扩展8)

——加一加教案设计参考3篇

加一加教案设计参考1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怎样让学生在短时间里识记大量的汉字呢?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激发其学习识记汉字的兴趣,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我在设计本教案时,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发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进一步了解基本字加偏旁构成新字的构字规律,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可以抓住汉字的表意特点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懂得抓住汉字的表意特点识字,了解生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基本字卡、偏旁卡。

  学生:基本字卡、偏旁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的生字“清”、“睛”、“情”、“请”、“晴”。

  2.集体回忆识记方法,背诵“有水河水清”。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都是由“青”字加不同的偏旁组成的。

  4.板书课题:加一加。指导读课题。

  5.教师:今天我们就用加一加的方法给汉字娃娃找偏旁,让它们变新字。

  二、教学认字

  1.出示本课偏旁卡片,复习、认识偏旁。

  2.出示基本字,读基本字。

  3.设疑:可以在“己”上加什么偏旁,让它们成为新字?学生讨论。

  4.请学生暂时保留讨论结果,看看古人造字时,给“己”字加了什么偏旁。

  出示范例1:

  讠——记(忘记)

  纟——纪(纪律)

  5.翻开书,借助拼音认读。

  6.指名读。

  7.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

  8.集体认读,并学习扩词语。

  9.教师:你们在课外还学习了哪些由“己”加偏旁构成的汉字?抽学生说,教师板书,并请学生到讲台上教大家识记。

  三、学生自学

  1.教师与学生一起看范例1小结:由一个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组成音、形、义不同的汉字。

  2.自学:学生用自己的字卡、偏旁卡摆一摆构成新字,并在小组里组词语,讨论怎样记住这些

  字。

  3.反馈自学情况,重点学习“也”字组。

  (1)出示生字卡,认读生字并组词语。

  (2)采取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语。

  (3)说说怎样区分记住这些字。

  (4)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除了书上的范例外,在“也”字上还可加什么偏旁构成什么字。抽学生说,教师板书。

  四、摆一摆,巩固生字(“白”、“西”、“分”、“中”)

  检查自学情况(“白”、“西”、“分”、“中”)。

  1.请生拿出“白”、“西”、“分”、“中”几个字的卡片,再拿出偏旁卡片,摆出新字。

  2.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大家评议后再采取多种形式认读。

  3.指导学生根据偏旁分析字义的方法理解字义,口头扩词语。

  五、理解词语

  1.指名读词语。

  2.借助表情、动作、语言描述等方式理解词语。

  3.进行口头造句训练。

  六、拓展延伸

  1.请学生谈谈在做“找朋友”的游戏时,还组了哪些与书上不同的字,并当小老师教大家识记。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这样的字,并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己”、“怕”字。

  3.学生写字,教师辅导。

  4.作业展示,教师点评。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扩展9)

——心属一人的网名

心属一人的网名1

  心之所向 无非是你

  你、只能属于我

  与爱意搭讪

  情深与你

  五行缺你

  莪的心被伱綁架了

  你的意中人

  想做你怀中猫

  你回头我一定在你身后

  勾勾手指头丶一起到白头

  爱你至死不渝

  妳長茬峩訫仩

  你是我左心房的风景

  想妳零點零分

  迷戀你一場

  我的幸福由你独家赞助

  你是我的甜心

  深海时光和你

  偏執的疼愛ゝ

  跨越星空守护你

  一见你就笑

  做你的男人

  因為有你

  想跌入你甜甜的梦里

  余生请多指教

  有一种温柔独家专属

  为你倾尽天下

  你的甜美

  一笑倾城只为你

  宁负天下不负你

  心系于你

  满目星辰不及你

  你是我一生的赌注

  谢谢让我遇见你

  星河暗恋

  始于喜欢终于你

  归宿.

  山河星辰亦不如你

  你是呼吸

  有你任性.

  莪想和妳去看海ペ

  厮守

  只采你的采花大盗

  幸好是你

  宠溺

  被惯坏的臭脾气

  不行我要抱啦

  直到遇见你

  钟意你.

  我的女人我来宠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扩展10)

——最后一课课程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课程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 宣布散学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贪玩 幼稚 诧异

  难过 懊悔 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度和? 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 哽咽

  郝叟老头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 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推荐访问:一人 教案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1 穿井得一人的教案设计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