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五篇【精选推荐】

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五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3-01-01 16:48:0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1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五篇【精选推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1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均分。

  (2)举例说明*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演示)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那这样呢?(演示:)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4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均分。

  (2)举例说明*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篇(扩展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0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

  CAI课件,彩纸剪好的衣裤若干。

  学具准备:

  每生1-6数字卡片各一张、5角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践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乒乓球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场乒乓球赛,同时老师还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乒乓球比赛活动中有关的几个数学问题。请大家准备好5角钱,准备买票入场。(学生操作──在桌上摆5角钱。)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拿的是几张几角的?(学生回答各种拿法。)

  师:噢,你们想到的5角钱的拿法可真多,真是棒极了!那我们就一起买票进场吧。

  二、动手操作、体验新知

  出示课件:(乒乓球赛场)

  1.感知排列。

  师:比赛前,运动员想请你们为他们编号,愿意吗?

  要求:①请从1、2、3三张数字卡片中每次选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的号码,不许重复;

  ②三人一组,一个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人摆数字卡片,看哪组编的号码最多。(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回答所编的号码。)

  2.讨论排列方法。

  师:怎么有的组编的号码多,而有的组却编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学生自主探索后教师指名汇报。)

  小结:方法①:先摆3个数,再把它们换位,一共有6种方法。方法②:先把1摆在十位,再把2和3分别摆在个位,即摆成12.13;再把2摆在十位,把1和3分别摆在个位,可摆成21、23;最后把3摆在十位,把1和2分别摆在个位,可摆成31和32,一共也有6种方法。方法③……

  3.评议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摆法。

  4.感知组合

  师:好了,我们把排好的号码发给这些运动员吧。(演示课件:发号码情景。)

  师:运动员还想请同学们帮个忙。请你们替他们选取运动服,你们乐意吗?

  (课件出示:运动服:红上衣、蓝上衣、黄裤子、绿裤子。)

  师:你觉得可以怎样搭配衣裤呢?

  (小组讨论,动手摆一摆,然后指名在黑板上集中呈现搭配好的衣裤组合模型。)

  师:同学们想出了4种搭配方法。第一场比赛有三个运动员上场比赛,下面让我们以热烈地掌声欢迎运动员上场比赛。(鼓掌)

  (课件演示:三位运动员穿好学生设计的服装在乐声中闪亮登场,互相握手问好。)

  师:瞧,他们还在互相握手问好呢!同学们想一想,有三位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得握几次手?小组合作试一试,体验后再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如果每两位运动员打一场球,三位运动员要打几场呢?

  师:一切都准备好了,让我们一起观看比赛吧。

  (出示课件,师生观看乒乓球比赛录像。)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师:比赛结束了,该向运动员发奖品了。

  (出示课件:奖品──奖杯)

  师:奖品都准备好了,如果再给它们配上颜色,那就更漂亮了。谁能给奖品图案涂上颜色?如果给你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涂在奖杯的乒乓球、支架、底座这三个部分,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奖杯?

  (先让学生尝试,再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反馈的情况,课件演示6种涂色方法。)

  四、总结全课、畅谈感受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教师在课堂上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乒乓球比赛”主题活动为主线,引领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

  上课伊始,教师就组织学生摆一摆,加强外部操作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为运动员编号、自主探索不漏号、不重复的编号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索的成功或失败。

  3.转变角色,在师生民主*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新的课程理念强*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就临下转向“*等中的首席”,变不*等的“家长式”师生关系为“学友式”的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真是棒极了!”、“你们乐意吗?”、“选择你喜欢的摆法”等教学语言都体现了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和学生在师生民主*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制作方向板的纸板。

  课时1

  教学过程

  切入举偶

  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熊现在站在哪里?(学校)

  那么,在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呢?

  大家真聪明,你能填出下面四个建筑物的准确方向吗?

  体育馆在学校的()面,商店在学校的()面。

  医院在学校的()面,邮局在学校的()面。

  对话*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初步了解大致方向。

  (1)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请仔细观察,在学校的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

  先自己找一找,再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这些建筑物又在学校的那个方向呢?请你仔细想一想。

  2.议一议。通过议一议及亲身体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1)说一说。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2)议一议。

  谁说得对?为什么?

  (3)教师。

  在学生议一议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明确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做一做。

  在做一做中,进一步明确八个方向。

  用你手中的学具制作方向板。

  学中做

  1.试一试。

  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那位同学。

  3.练一练。

  完成书中练一练。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节的内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一理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难点: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活动建构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在教学中,我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如:激励性的语言,奖小星星 等。

  四、教学准备:

  挂图 方向板

  五、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引发兴趣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做和老师相反的动作,比如老师说,我说东向东转,学生就说,我说西向西转。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第二环节:实践探究 激趣解疑

  1、老师用微机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面图的方法,然后同桌交流:以学校为中心,邮局、商店、医院、体育馆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书馆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图书馆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图书馆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西、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西北方向。

  3、接着,老师请学生交流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所在方向,引导学生发现:东南、东北、西南等方向。

  以上教学活动中“看*面图辨认方向”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找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场所,既复习了已有的方向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 玩中强化

  1、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组织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利用方向板找教室的方向,然后把找到的方向和同桌说一说,指一指,再交流一下教室的各个方向有什么。最后,让学生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跟全班交流。

  2、在学生基本了解教室的方向后,教师组织学生玩《反应快》的游戏,如:向东南点点头,向西北招招手,引导学生发现:东南和西北相对,东北和西南相对等。

  3、教材P21有一幅《*地图》,在观看*地图时让学生了解家乡安徽省在祖国的方向并完成这一页的练习。

  4、在练习之后,再组织同桌玩《小交警》的游戏,并让学生说说鹤岗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熟悉的景物和建筑。

  以上教学从静态的大环境中分成相对集中的同桌之间相互学习,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彼此合作、交流,形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由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了《小交警》的活动是实际方向的练习,集趣味、能力于一体,达到玩中学,玩中练的目的。借助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教室的空间方位,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 促进内化

  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当小设计师帮小区搞设计。老师让学生把课前发的场馆图片拿出来,自己摆一摆,说一说每个场馆分别在小区的哪个方向。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上的学习很不够,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多实践,多应用,才能掌握。

  第五环节:师生整理 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数学知识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它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上在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交往中参与教学全过程,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

  2、经历学习过程比只要结果要精彩的多

  上课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我发掘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学习新知的成功与快乐。

  另外,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方向板辨认教室里的方向时,有的学生手里的方向板随着身体的转动而转动,如果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做一做示范或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使用方向板的方法,就不会出现学生身体动,手中方向板也在动,不能找准方向的问题。看来教师导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而且要引导的恰到好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实际意义,也更深切的领悟到了新课程“师生共同发展”的内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

  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4、画角

  师:想知道巢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些角的吗?好的,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先画。(顶点)再画?(对,两条直直的线)这是顶点,这就是边。你能学着老师的样画出一个角吗?拿出作业纸,试试看。

  画完了吗?画完了就坐正。谁能将黑板上的这句话补充完整?问:角有()个顶点()条边。(板书这句话,多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5、辨角

  过渡:今天,还有位小伙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是谁?(小蜗牛)它也画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角画的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是角的在()里画笑脸,不是角的在()画哭脸。第一个……(重点讲述第二题)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给它哭脸?(因为它有一条线是弯的)第二个……有人说笑脸,有人说哭脸,怎么回事?觉得是笑脸的举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同意吗?又有人觉得它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听清楚了吗?谁能把话说的清楚些?谁能再说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反复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是的,角有一个角和两条边,而且这条边必须是什么样的?直直的第三个……第四个……为什么是哭脸呢?第五个……等等,它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吗?怎么不是角呢?

  师:你们的速度真快,老师必须送个你们个大拇指。

  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要看这条边是不是直直的。

  6、数角

  过渡: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小蜗牛特地带来了礼物盒要送给大家,可是,它把密码忘了,盒子打不开了。你愿意帮它找回密码吗?小蜗牛说啊,只要你们能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就能找到密码了,有信心吗?拿出作业纸,自己完成第二题。

  师:这个可不容易哦,我们要先判断它是不是角再来数一数,做完了还要记得再检查检查。重点讲述第一题。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个角?1个,同意吗?你上来指一指。还有吗?还有呢,你来指一指,一共3个。有谁反对?请你说。你说的真清楚,你来指给大家看看,哪条不是直的?有几个角?正确答案只有1个。

  总结:我们在找角的时候,也要记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师:密码是什么?盒子打开了。

  7、找出身边的角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7

  设计理念

  本节实践活动课,是在课堂学习认知的基础上,再到学校操场,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观察、自主探索与交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观察地图上标的方向位置与生活中方向位置的关系,使学生在已有的对东南西北认知基础上真正学会辨认实际生活中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同时,在实践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产生学习数学很有情趣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开展了数学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到学校操场看一看这一情景,与给定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所看到的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活动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已标出北的大方向板一个,地图一张,深圳地图一张。在上一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了:画一个只标出北的方向板图,让学生参照书上的20页画出。教师事先确定所观察的学校的操场的位置,为所能观察到的学校周围的建筑物名称和一些树木的名称,专门查了植物书籍,并咨询了园艺师傅(我们学校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有很多的植物。)

  活动过程

  一、激发探索情趣

  首先在教室将所学过的八个方向辨认、复习,在让学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时,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辨认的比较准确,但对另外四个方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辨认就较慢了,这时,出示地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看地图,学生一口同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说说广东省在北京的哪面?”学生很快就确定出了“广东省在北京的南面。”“深圳在广东的哪面?”“又在广东的南面!”接着出示深圳地图,“我们学校在深圳的什么位置?”学生这时把深圳地图围了一圈仔细寻找,找到学校位置的同学很兴奋,看到学校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点。这时,教师就提出到学校操场去辨认八个方向,每个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一张以操场为中心观察到的学校八个方向位置的地图,学生此时很踊跃,纷纷跃跃欲试。

  提出要求:带上制好的只标了北的方向板、铅笔,到操场将看到的八个方向所在的位置,以及看到的在八个方向上的实物名称填在图中。

  (在实践活动的序曲: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究欲望,通过观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观察地图、深圳地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到学校操场这个实景实际观察辨认八个方向制作地图。)

  二、细心观察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排成两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进入操场中央,并面对学校的教学楼,坐成两排,然后,学生自己观察、记录,填写方向板中的八个方向。

  这项活动一开始,要先确定一个方向,教师让学生面对着学校北面的教学楼坐下,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学生开始依次辩认其它三个方向,北的对面是南,这样先确定了北和南,再按顺时针方向确定东西方向,但在确定东西方向时,有些学生不知沿什么走向来确定东西方向,这时有的学生就说:上(前)北下(后)南,左西右东,这样就很快辩认了东南西北,并标在了自己画的方向板上,学生们还把在这四个方向上看到的实物写在了图上,学生们还不时的提出各种问题。

  “老师,我的身后是南面,靠近学校的围墙,有棵大树叫什么树?还有一座楼房是什么楼?

  “树的名叫小叶柳。”“楼房是学校附近的工厂工人的宿舍楼。”

  还有的学生问:“我看到的东南面哪里有开着很好看红色花的是什么树?”老师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深圳的市花—勒杜鹃!”

  “我看到操场的西南面有个小房子写什么名称?”看来,学生*时虽然

  经常在操场上体育课,但没有观察这个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老师的心理嘀咕着。“哪是学校的体育器材室啊!”

  “老师:我的身后,东南面也有很高的树,开着很大的红花跟南面的看到的不一样?”“哪是人们常说的英雄树!开得是木棉花。”老师解释着。

  有的同学还大声叫着“我的西北方向是学校的幼儿园。”“辨认得真不错!”

  老师不停的给学生解释着问题,对学生发出赞叹声。

  活动中,还有些学生爬在操场上,很投入的认真填写自己的方向板,学生们不停的提出各种问题,小组的同学不停地讨论着发现的问题,情绪热烈,但又认真。这节实践活动课顺利的完成了。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积极思考,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在与人交流中,解决了正确辨认八个方向的问题,尝到了自制一张地图的成功的喜悦,获得了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实践活动后的收获

  从学生交上来的制作方向板的作业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们实际去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方向的辨认印象深刻,真正体验出了方向性,自己能正确的辨认出方向,还有的学生回家后给家长辨认说己家的家具摆设方向,家长反映辨认方向学的不错!

  案例评述

  这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四个方向的经验基础上,到操场上辨认生活中的八个具体方向,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位置关系,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中的校园,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在现实看到的实景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获得了数学实践活动的体验,也使每个学生比较好的掌握了怎样辨认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起在教室里学习效果显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活动尝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18页《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从素质教育的三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对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集体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形、色、动的变化,*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鲜明的表现。体会“*均分成几份”,从而理解除法。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多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同时伴随电脑课件展示。

  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同时课件出示),他为大家准备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们要*均分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青草。

  设计理念:创设了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轻松地进入课堂,在故事中学习,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借助课件,由虚拟的故事进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观、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据课件画面定格,师板书:12捆青草*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捆。

  师:*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捆,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

  设计理念: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均分,并能正确地*均分,,在此环节,我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分一分,对*均分加以巩固,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除法的含义,得出准确的结果。我并作出及时的总结,引出除法,既教学了除法的含义,又引出了课题。

  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青草是几捆(12捆),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

  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师课件出示:18÷3=614÷7=2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在教学中,该出现小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除号的书写、除法算式的读写时,我都采用的是老师口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响应教师的引导,对于除号的书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均分成6份、4份、3份。

  设计理念:

  以上的3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③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均分。

  3、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均分”的概念。

  4、 让学生充分经历“*均分”的过程,明确“*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 “*均分”

  6、 引导学生感受“*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均分。

  写下板书:*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均分,哪些组不是*均分。

  (3)、刚才不是*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均分。

  (四)、学习*均分

  1、 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0

  目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指名背诵)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生1:有3组学生做手工,每组4人,一共有12人?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4+4+4=12人

  生3:3×4=12人

  生4:4×3=12人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师:可以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样想?

  生1:*均每行8面。

  生2;*均每行7面。

  板书:56÷8=( ) 56÷7=( )

  师:讨论怎样计算才正确?

  生1:第一个算式对。

  师:第一个算式对理由呢?

  生1:因为挂成8行,所以每行7面。

  生2:第二个算式对,因为挂成7行,每行就挂8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8=( ) 56÷7=( )

  (2)如果挂成7行呢?*均每行几面?

  师: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生1:七八五十六,商是7。

  生2:八七五十六,商是7。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

  生1:打扫卫生有同学有56人,其中男生有50人,女生有多少人?

  生2:同学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师: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生1:4×7=28 28÷4=7 28÷7=4 口诀:四七二十八

  生2:7×4=28 28÷7=4 28÷4=7 口诀:七四二十八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一

  第1——4题。

  四、总结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 8=56

  56 ÷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篇(扩展2)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5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观察立体图形(最多用4个正方体搭成),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它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2.通过观察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获得这些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的形状可能完全相同的直接经验。

  3.初步经历把空间图形转化为*面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教法:

  引导、观察法

  教学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PPT,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若干,较大的正方体4个(教师示范用),方格纸若干张,记号笔若干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

  展示课件

  师:下面是小黄人的三张照片,你能说说三张照片分别拍的是它的哪个面吗?

  预设:生1:第一张照片拍的是小黄人的正面

  师:正面。板书“正面”“第二张呢”

  生:2:第二张拍的是小黄人的上面。

  师:上面。板书“上面”“最后一张呢”

  生3:侧面。板书“侧面”

  师:侧面又分为“左侧面”和生:“右侧面”

  师:这个小黄人,从不同的方位去拍,拍到的形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

  2.展示课件

  师:这个正方形是徐老师观察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所看到的形状。大家猜一猜,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

  预设:生1:正方体;点正方形——变成正方体,正面一闪

  生2:长方体;点正方形——变成长方体,正面一闪

  生3:棱锥;点正方形——变成棱锥,正面一闪

  师: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点击正方形,形成长方体;师:原来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说明我们只从一个面去观察物体能确定它的全貌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从正面,上面,侧面去观察物体。板书“看一看”

  二、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探究新知,获得经验

  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1.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正方体,摆成了这样一个立体图形。

  课件展示立体图形

  师:请同学们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师也搭出立体图形

  (1)从正面观察

  师: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1:一个倒着的7

  师:倒着的7,左边是一竖,右边是一横。那左边竖着的是什么图形?右边的一横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1:左边是2竖着的长方形,右边是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形状?

  生2: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师:这个不规则的图形是不是由我们熟悉的图形组成的呀?“是”

  师:怎么组成的呢?

  生:下面是一个横着的长方形,上面是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谁能说一说?

  师:第一层是由2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第二层是一个正方形,放在左边。

  (2)画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和笔,在方格纸1上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那观察老师是怎么画的。

  在黑板上的方格纸上用直尺和彩笔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先描绘出这个形状的边框,再在方格中画*行的斜线,

  师:请同学们对画的不规范的地方进行订正,进行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点PPT)播放课件

  师:我画的和同学们一样吗?

  (3)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从上面看,怎么看呢?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上台演示。走到正面,眼睛从立体图形的上方,视线垂直向下看。

  师:观察的姿势真标准!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看到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描述得真清楚。还有谁能像他一样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个长方形,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

  师:从上面看上去是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我是用三个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从上面看只看到2个正方形,还有一个正方形去哪了?

  预设:生:上面的那个正方形把下面的那个正方形挡住了。

  师:原来如此,上面的这个正方形把下面的正方形给挡住了,所以只看到2个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把你从上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组内交流。

  师:来看看老师画的。播放课件

  (4)从左侧面看

  师:从左侧面看,怎么看?

  指名学生演示:走到左边,*视立体图形

  师:观察的姿势真标准!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看到一个由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描述得非常清楚。谁还能像他一样说说你从左侧面看到的形状?

  生:看到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看上去是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长方形。请同学们把你从左侧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然后组内交流,师巡视。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

  师:对比从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它们的形状一样吗?

  预设: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生:一个是横着拼的,一个是竖着拼成的。师手比划。

  师总结:说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2.师:看来三个立体图形难不倒大家,接下来我们把难度加大,用四个正方体搭成这样一个立体图形。课件展示

  师:请同学们搭出这样一个立体图形,独立观察,并把你从正面,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

  师巡视,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来看看老师观察的结果。课件展示。

  三、巩固练习,点拨升华

  1.师:其实4个正方体不仅可以搭成这样一个立体图形,还可以这么搭。

  课件展示。

  师:请同学们独立想象,连一连。

  师:做完了吗?谁来说说你怎么连的?

  师:同学们和他连的一样吗?

  2.师:同学们想象力非常强,那我们换一个方式:我搭你看

  课件展示:这些是已经搭好的立体图形,想一想: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A?

  师:你怎么辨别的?

  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B?

  师:通过这个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从正面去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正面形状可能完全相同。

  3.师:同学们真厉害!那我们小组合作试试。课件展示

  指名小组上台展示。

  预设:有小组搭出棱与棱重合的情况。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只研究至少有一个面重合的情况,但是你能想到棱与棱重合的情况,非常棒!

  4.拓展

  师:终于找出了符合要求的三种立体图形了。同学们辛苦了,现在不用同学们动手搭,想一想,如果我不限制正方体的个数,能搭出多少种?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小组合作:①小组任意搭出一个立体图形,并且确定正面;②在方格纸上画出从正面、上面、左侧面看到的形状。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68 bgColor=#ffffff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一定发生的。

  2、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等探索活动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3、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确定性的.描述,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力,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元硬币、白、黄球若干等。

  学具准备:

  一元硬币、摸球游戏工具

  教法学法: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抛硬币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形象地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道理。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经验,以分组教学、合作交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自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以上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教法:

  创境设疑——组织探究——启发巩固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玩中学、学中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做好多好多的游戏,老师要求大家要会听、会想、会玩,还要学会合作,做得到吗?

  二、玩一玩

  游戏1:抛硬币

  师:(出示一枚1元硬币)大家看,这是一枚1元的硬币,(将其放在投影上)这一面写着1元,我们叫它正面,(翻面)这一面我们叫它反面,咱们做的第一个游戏就是抛硬币。

  (板书:抛硬币)

  师:猜猜看,我们要怎么玩?

  生:把硬币在桌上一转,再用手一按,看是哪面朝上。

  师:说得差不多,咱们的玩法就是把硬币往上一抛,猜它落地后哪面朝上。

  (二位学生上台)

  师:你们的任务就是观察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并大声给班上同学汇报,明白吗?

  (生点头)

  师:好了,老师要抛了,猜猜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

  生:正面朝上。

  生:反面朝上。

  (师抛硬币,台上二学生观察后给其他同学汇报)

  师:老师又要抛了,再猜猜哪面朝上,跟小组同学说说看。

  (生在小组内热烈地猜。师抛硬币,二生再次观察汇报)

  师:谁愿意也来玩一玩?

  (一位学生抛硬币,同桌猜,共进行3次)

  师:好了,我们不玩了,静下来回忆一下,刚才抛了这么多次,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情况呢?

  生:一会儿是正面,一会儿是反面。

  生:第一次是反面,后来又是正面、正面、反面、正面。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样的情况在数学上可以说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也可能)

  师:谁能也像这样说一说?

  生: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游戏2:摸球。

  师:(出示盒子)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摸球的游戏。看,这是什么?

  生:正方体纸盒。

  师:(摇一摇盒子)知道里面有些什么吗?

  生:球。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出示布袋)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布袋,每个布袋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之前,我们首先得交代几条游戏规则:第一,摸的时候眼睛——

  生:不能看。

  师:第二,每人连续摸4次,摸出来之前其他小组成员先猜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在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摸出来以后放进去搅一搅,再摸第二次。(生积极地投入到摸球猜球的游戏中,师巡视并参与到各组的游戏中,直到各组游戏完毕)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也猜了这么多次,我想问问大家,1、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

  生:没有。

  生:有时猜对,有是没猜对。

  师:2、怎么这么多同学都没有全猜对呢?是什么原因呀?小组内讨论一下,想想是什么原因。

  (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生:球装在袋子里,看不见。

  生:里面有白球和黄球,有时摸到的是白球却猜成黄球,有时摸到黄球却猜成白球。

  生:里面有黄球和白球,我们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红球吗?

  生:不可能。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他颜色的球吗?

  生:(频频摇头)不可能,因为里面只有白球和黄球。

  师: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中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呀,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他颜色的球。

  (板书:不可能。)

  师:(出示另一个袋子)这里还有一个袋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谁愿意和老师再玩一个摸球游戏?

  (一位学生上台)

  师:不过这次是你摸,老师猜,好吗?

  (生摸出一个球,学刚才老师的样子捏在手上。)

  师:白球。

  (生再摸,师再猜:白球。生又摸,师想都不想地猜:白球。)……

  (生纷纷举起手来。)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

  生:老师知道里面有什么球。

  生:里面都是白球。

  生:可能是一种巧合。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师打开袋子,拿出里面的6个白球,展示给学生。)

  生:(小声嘀咕)里面装的是6个白球,当然每次摸出来的都是白球了。

  师:里面装的是6个白球,我摸出一个——

  生:肯定是白球。

  生:一定是白球。

  师:如果袋里装的是6个黄球呢?

  生: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师板书:一定。)

  三、摆一摆

  师:老师带了一些很多乒乓球,大家看,这是白球,这是红球,这里还有一个透明空袋子,现在我们玩的游戏就叫听要求放球,愿意吗?

  生:愿意。

  师:第一个要求就是在袋子里放8个球,摸一个,一定是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数出8个黄球放进袋里,台下学生给予了掌声,表示认同。)

  师:第二个要求还是在袋里放8个球,摸一个,不可能是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从拿了8个白球放进袋里,台下学生有给予了掌声表示认同。)

  师:第三个袋里仍然放8个球,摸一个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从两种球中里各拿出4个放入袋里,台下学生再次给予掌声。)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可以放5个白球,3个黄球。

  生:可以放6个白球,2个黄球。

  生:可以放1个白球,7个。黄球……

  四、说一说

  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什么事情可能发生?

  生:可能发生地震。

  生:可能发生洪水灾害。

  生:明天天气可能更热。

  师:那什么事情一定发生?

  生:人一定会老,头发会白。

  生:地球一定在转。

  师: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

  生:公鸡不可能下蛋。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小调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查查资料,看看生活中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一定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页、第7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况呵呵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情境图写出乘法算式。

  3.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4.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还记得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儿童乐园》,认识了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乘法,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复习旧知

  1.读一读。

  (1)2×3= 6 3×2= 6

  (2)5×4=20 4×5=20

  (3)3×7=21 7×3=21

  2.说出乘法算式。

  (1)6个8相加:6×8或8×6

  (2)9个2相加:9×2或2×9。

  (3)3个5相加:3×5或5×3。

  3.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加法:7+7+7+7+7=35(个)

  乘法:7×5=35(个)或5×7=35(个)

  三、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你玩过积木吗?玩积木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把你看到的说一说。

  生1: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

  生2:一排排的积木真整齐!

  生3:我看到一共有5排积木,每一排都有7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么多的积木,到底有多少块呢?

  (老师听到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数了:1、2、3、4、5……,一直数到了35。原来,这些积木有35块。可是,这样一块一块地数太慢了。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又快又对地数出积木的块数吗?咱们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数的吧!有的小朋友在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积木并不是随意摆放的,它们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横着看,每排积木的块数都是7,就可以7块7块地数,有这样的5排,数5次就可以了。7、14、21、28、35。嗯,这样数快多了!也有小朋友发现,竖着看,积木的摆放也有规律,每列积木不仅颜色相同,块数也一样——都是5,就可以5块5块地数,有这样的7列,数7次就可以了。5、10、15、20、25、30、35。嗯,这样数也很快!)

  师:同学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积木,发现积木摆放的规律,一排排、一列列地数出了积木的块数,可真了不起!

  师:你怎样数出了积木的块数?我们用这两种好方法再数一数积木的块数吧!先横着一排排地数:7、14、21、28、35。再竖着一列列数:5、10、15、20、25、30、35。

  师:积木数完了,一共有35块。你能根据数法,列出算式吗?拿出纸和笔,试着列一列。写好了吗?老师把大家写的记录了下来:

  (1)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

  7+7+7+7+7=35(块)

  (2)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

  7×5=35(块)或5×7=35(块)

  (3)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

  5+5+5+5+5+5+5=35(块)

  (4)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

  5×7=35(块)或7×5=35(块)

  师:观察这四组算式,你想说些什么?

  (对,第一组算式和第二组算式都是横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一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第二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

  第三组算式和第四组算式都是竖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三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第四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

  比较一下,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当然是乘法了。看来,大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优点,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些同学还是不太习惯用乘法。希望这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尝试。

  看着第二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7表示什么意思?5又表示什么意思?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这样的5排,7就表示了每排积木的块数,5表示了7的个数。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7×5和5×7来表示。

  看着第四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5表示什么意思?7又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每列有5块积木,有这样的7列。5就表示了每列积木的块数,7表示了5的个数。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5×7或7×5来表示。)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几块积木

  7×5=35(块)

  5×7=35(块)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5

  课题: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15页)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个 性 化 修 改

  教学重点 难点 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教学准备 钟表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篇(扩展3)

——最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最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篇(扩展4)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优秀教案3篇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2、能够比较熟悉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用竖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0÷4

  30÷6

  24÷6

  35÷7

  注意:

  (1)被除数、除数和商在竖式中的位置;

  (2)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3)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必须规范。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六页情境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野营时都做了些什么?在他们分工合作安排晚餐和搭帐篷的活动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结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以及提出问题。

  (1)如果每个人分4条鱼,那么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2)我采了48个野果,*均分给我们小组的9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

  教师提议:我们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解决吧!

  三、你问我说,合作探究。

  1、请同学把第一个问题完整的看一遍,思考题目意思和解题方法,并列出算式。学生汇报情况预设。

  题目意思和解题方法:就是要看22里面包含了多少个4?用除法解决。

  列出算式:22÷4

  2、请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想好后先在小组里交流,看看你想到的办法和别人的是不是一样?谁的方法最简单?教师巡视时注意发现典型算法,为后面的汇报选好候选人。

  (小组交流后,请部分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分析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回忆比较、讨论交流,让有余数的除法竖式逐步变得完善。提醒学生: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时,商要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2)在用竖式算出商和余数后,还要记得在横式后面把他们写出来。

  4、思考:

  (1)在除法竖式中如何试商?

  (2)在竖式中“商与除数的积”是什么意思?

  (3)在竖式中从被除数里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剩下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老师组织汇报比赛。)

  5、比较22÷4与复习题中20÷4的竖式的不同之处。

  6、请学生对四种算法进行比较和评论,然后老师再总结发言。

  (“摆一摆”“圈一圈”“列竖式笔算”“口算”)

  7、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学习,自主解决前面提出的“分野果”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课本第八页习题)

  五、全课小结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举手发言,对发言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2、能够比较熟悉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用竖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0÷4

  30÷6

  24÷6

  35÷7

  注意:

  (1)被除数、除数和商在竖式中的位置;

  (2)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3)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必须规范。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六页情境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野营时都做了些什么?在他们分工合作安排晚餐和搭帐篷的活动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结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以及提出问题。

  (1)如果每个人分4条鱼,那么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2)我采了48个野果,*均分给我们小组的9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

  教师提议:我们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解决吧!

  三、你问我说,合作探究。

  1、请同学把第一个问题完整的看一遍,思考题目意思和解题方法,并列出算式。学生汇报情况预设。

  题目意思和解题方法:就是要看22里面包含了多少个4?用除法解决。

  列出算式:22÷4

  2、请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想好后先在小组里交流,看看你想到的办法和别人的是不是一样?谁的方法最简单?教师巡视时注意发现典型算法,为后面的汇报选好候选人。

  (小组交流后,请部分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分析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回忆比较、讨论交流,让有余数的除法竖式逐步变得完善。提醒学生: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时,商要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2)在用竖式算出商和余数后,还要记得在横式后面把他们写出来。

  4、思考:

  (1)在除法竖式中如何试商?

  (2)在竖式中“商与除数的积”是什么意思?

  (3)在竖式中从被除数里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剩下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老师组织汇报比赛。)

  5、比较22÷4与复习题中20÷4的竖式的不同之处。

  6、请学生对四种算法进行比较和评论,然后老师再总结发言。

  (“摆一摆”“圈一圈”“列竖式笔算”“口算”)

  7、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学习,自主解决前面提出的“分野果”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课本第八页习题)

  五、全课小结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举手发言,对发言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优秀教案3

  课题: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

  教具:图片。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那你知道华联超市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吗?刘邦广场呢?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指南针)谁知道它的用途?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现在有一个指南针,你能根据指南针给出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吗?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四、全课总结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讨论:在地图上,我们居住的地方大约在首都北京的"哪个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篇(扩展5)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师随笔 (菁选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师随笔1

  本期来,自己认真坚持业务理论学习,撰写业务学习笔记和教学反思数篇,自己业务认识有了明显转变,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大大加强。我坚持听优质课,虚心向别的老师求教,以使自己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我积极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学习,认真听取专家们的经验,以不断地充实自己。做到了学习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认真反省工作得失,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及时整改,使自己的业务素养不断提高。

  二、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搞好教学是自己的本职所在,而我也不例外。这学期,我在教学工作上从没有放松自己。我坚持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1)我认真备课的同时加强教师用书的钻研,在书上批注,做到每个知识点严抓细扣,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备课的实用性。上课做到精讲精练,巧讲巧练。抓住根本,讲求实效,重视数学基本功训练,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的动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个体差异,不搞题海战术和机械重复。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习、爱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后作业勤布置、勤辅导、勤检查、严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在处理课后练习时,遇到半图半文字的题目时,我就让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培养他们的编题能力。在遇到一道题里有几个问题时,我教给学生如何解答这种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我还利用每节课的前3至5分钟进行口算练习,让同学熟能生巧,经过这样的练习,我们班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注重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对称》时,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使学生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4)特别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数学学习方面,形成好带差的学生相互自我管理模式,从座位的编排上着手,一个优生帮带一个差生,课上相互学习互相帮助,让优生帮带差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中采取灵活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同桌间相互交流,达成共识,课上没有完成的作业让优生课后加强管理,督促差生课后逐一检查落实。

  (5)当然,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总结过去是为了让未来更有经验可循。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学期还未开始。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提醒自己,让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我坚信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师随笔2

  从教十余年,我深切感到: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人认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小,对于预习就免了吧,其实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也可以适当地进行预习辅导,为高段的学习打基础。

  一、二年级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预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一年级的孩子,需要教师把的内容写清楚,便于学生知道要干什么,比如学习《认识钟表》可以布置让学生在家先认识一下时针、分针,怎样拨钟。二年级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前让学生先看看书,然后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也许学生收集到的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可以把收集到的图形放在课堂上对比,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另外可以做题。留两三道典型的简单习题作为作业,可和新课知识类型相同,或稍有点拓展的,题不要多要精。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解决。这样学生预习的时候就能认真地去思考和理解新知识,并且也能真正的检验预习的效果。

  预习最忌讳的就是只说一句预习新课而不做任何具体的要求,那学生就只会流于空泛的看,仅仅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当然如果在课堂中对于预习的学生能够及时表扬或有更积极的评价制度,有效预习就会更锦上添花。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师随笔3

  二年级数学教学,重在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认真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了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练习在同层次的习题,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

  (2)及时复习。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上是当天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该法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缺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后,给予好的评价,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学困生的辅导。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着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态度。在讲评试卷时,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成一类进行讲解。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知识。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效”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时,同学们相互测量身高,提高了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巧妙渗透环保教育,关心环保。

  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应用题,如:用纸折角、拼图等。在完成知识教育后,教育学生将剩余的纸千万不能乱丢,应养成讲卫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勤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教育。

  与家长常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与此同时,教师更能加深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

  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每月按时参加校本培训活动,并坚持详细做好笔记。积极参与网上教研活动,发帖、回帖做到高质量。认真参加教学预案设计,听、评课活动,主动与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探讨教材、教法。本学期在“博客”上撰写了自己的多篇教育教学心得、教学反思。通过努力的耕耘使自己的教学水*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篇(扩展6)

——小学数学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材解析: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选取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的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在比较两个数量时沟通“同样多”和“1倍”的联系以及“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乐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贝壳图片,练习作业纸,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海边玩吗?今天科技小组的同学正在海边采集贝壳标本呢,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收获吧!(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交流反馈问题。

  预设一: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和、差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提的是我们以前学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的问题。

  预设二: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说明:预设二是根据上课环节中学生提出倍的问题这一生成而设计的。)

  3、谈话:王晶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问题,师板贴问题。

  4、谈话: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提问: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识咱们以前没有见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海边拾贝壳的情境导入新课,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利用课件出示的问题,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认识倍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问题。(生齐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指生说)

  2、摆一摆:用你手中的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

  生操作学具,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摆法。

  3、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

  (1)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预设二: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

  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这是上课时课堂上生成的内容。)

  4、(1)根据预设一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比王丁的多3个?

  预设一:画竖线(在李飞和王丁同样多的3只贝壳后面画竖线)

  预设二:分一分(将李飞的贝壳数分成3只和3只两部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呢?

  预设:同样多。

  预设:也是同样多。

  (2)根据预设二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你能给大家摆一摆,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吗?

  生到黑板摆一摆,分一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同样多。

  这一部分呢?

  预设:也是同样多。

  (3)根据预设三即课堂生成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谈话:你真棒!老师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你都提前会了。真是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谈话: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做1个3,根据这位同学说的,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预设:是)

  谈话:那谁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5、讲解: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

  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6、谈话: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来指一指,圈一圈,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

  7、谈话:现在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最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学生再摆一摆,让生到前面展示。

  追问:为什么要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

  谈话: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现在你知道了吗?谁来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1、谈话:王丁把自己的贝壳送给好朋友一只。王丁现在有几只贝壳?(2只)那么李飞现在的贝壳数还是王丁的2倍吗?

  2、谈话:请你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摆的时候先想一想,要根据谁的只数来摆?要几个一份,几个一份的摆?

  学生摆,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

  4、课件演示:6里面有3个2,6是2的3倍。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活动,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过操作之后的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动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谈话:李飞同样是6只海螺壳,为什么一会儿是王丁的3倍,一会儿又是王丁的2倍?

  生交流想法。

  2、回顾总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倍的?

  引导学生梳理认识倍的方法:摆一摆,圈一圈。

  3、揭示课题:我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认识了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同学们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初步体会比较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的内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决问题。

  谈话:再让我们回到大海边,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师选择其中三个问题解决。

  (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生圈一圈,汇报结果: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

  师说明:8是4的2倍。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8÷4=2

  让学生说一说:8表示什么?4和2分别表示什么?

  师说明:倍不是单位名称。学生齐读有关倍的小知识。

  (2)学生独立解决“丁明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交流算式,订正结果。

  (3)解决“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认识3是3的1倍。

  迁移学习:4是4的1倍,5是5的1倍。

  学生举例:说一说谁还是谁的1倍。

  观察: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看法。

  小结: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通过解决问题,迁移学习1倍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倍”的小知识,理解倍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不能做单位名称。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谈话:关于倍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希望你们能用数学的小眼睛去找一找,用数学的小脑袋去算一算。好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倍,解决倍,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篇(扩展7)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纸来折角和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

  角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学生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这一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维、在练习中巩固,在合作中学习。

  通过“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五、说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铁石、圆形纸

  学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出示长方形图、正方形图、三角形图后,请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图形,完后教师阐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新图形:它就是角,这节课只对它进行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的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之后课件把校园图中的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

  课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龙头的图片,再一次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并把物体表面上的角请下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引导学生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课件上以一个角为例,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也许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接下来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屏幕上的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总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答案板书出来。

  (2)判断“练习中的第一题”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角。(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教师先以黑板面上的角为例示范指出,再请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同桌说一说,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若干学生向全班汇报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阐述:一间教室就有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角更多了,你们课后可以再去生活当中找找。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折角

  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让学生折角,把准备好的纸,在教师的引导下折出自己喜欢的角。然后让学生触摸角并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过程能让学生从视觉感受的方式过度到触觉感受,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4、活动角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做好的角的边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角的边延长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并把结论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5、动手画角

  教师阐述:你们刚才认识了角,也会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画一个漂亮的角呢?接着教师先示范画一个角,强调要用尺子画,再让学生尝试画角。教师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完成之后,请几名同学在幻灯片下向全班展示画好的作品,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篇(扩展8)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教案1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对称图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生活中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我们的身边普遍存在着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让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和想像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喜欢下面的图形吗?下面请同学们来观察如下的图形?(课件出示幻灯片一)

  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观看感受。

  师:观察如下图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说一说。

  师:启发这些图形都能从中间分开,被称为对称图形。

  二、自主探究,感受对称美:

  1、猜一猜:课件展示图形。

  师: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观察两侧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图形两边是同样的。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大小应该是什么样呢?你们能想办法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3、探索发现。

  (1)师: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都在哪些地方。、指明学生说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在什么地方?

  (2)小组交流对称轴的方法。

  (3)课件展示比较各种图形的对称找的方法。

  师:我们应该怎样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师: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4、折纸实践认识。

  (1)实践——尝试对折。师:我们用彩笔照画出图形,用对折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学生折纸操作,用对折的方法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

  (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归纳巩固。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的民间剪纸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三、应用拓展练习

  1、课件展示:观察生活中对称现象?

  师:我们在生活中哪些事物是左右、上下对称的?你能找到对称的图形吗?

  2、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①学生交流后并指名回答:门、窗户、黑板、*、五角星、火箭、正方形、长方形…

  ②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对称图形!

  3、判断并分析以下两幅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四、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

  2、老师用一个字形容对称图形——美,课件出示对称的“美”字。

  师:学习了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感受?它们是不是非常美丽?

  观看美术字“美”字,是不是对称图形?

  生:“美”就是一个的对称图形?

  3、在生活中找一找有哪些对称的事物?

  师:学习了对称图形,你在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事物,画一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篇(扩展9)

——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线段

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认识线段1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推荐访问:二年级 小学数学 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五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大全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