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疫情防控 > 2022年疫情儿童归纳整理【优秀范文】

2022年疫情儿童归纳整理【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2-06-09 15:24: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疫情儿童归纳整理【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疫情儿童归纳整理【优秀范文】

疫情儿童归纳整理5篇

第1篇: 疫情儿童归纳整理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

文言实词指:名词、动词、形容词 、(数词) 文言虚词指: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连词

一、之

(一)代词

1、较多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①蜩与学鸠笑之曰。(《逍遥游》 ②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⑤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代清风明月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这种”等。

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第一人称代词,我

(二)助词

1、以下句中的“之”都在名词前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所以都是结构助词。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

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 。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③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

2、以下句中的“之”都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原本可以独立的句子成了整个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或做主语或做宾语等,翻译时是无法译出的;
因为只起改变结构作用,所以也属于结构助词。

①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与妻书》)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③夫人之相与 《兰亭集序》

3、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④顷之 《项脊轩志》

4、用在动词谓语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5、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③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计数。《与妻书》

(三)动词

以下句中的“之”都带宾语,是“到……去”的意思,因此是动词。

1欲之南海。《为学》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③杳不知其所之。《阿房宫赋》 ④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

二、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它(们)”。用在动词前,作主语。

①方其破荆州。(《赤壁赋》)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逍遥游》)如:蹲其身使与台齐(我自己)

2、第三人称,表领属,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 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指示代词Ⅰ

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②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指示代词Ⅱ

表示“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②其一犬坐于前。

(《狼》)

(二)连词 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三)助词

1、 “其”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之类,因而是语气词。

①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③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2、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当”、“千万”。

①汝其勿悲! ②汝其善抚之(《与妻书》)

3、表反问语气。

其如土石何?(《列子·愚公移山》)

三、而

(一)连词

1、用在动词或动宾短语之间,动作是同时进行,

表示并列,可以不译,有时可译为“并且”。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②水浅而舟大。(《逍遥游》)

2、用在动词或动宾短语之间,动作是先后进行,表示顺承,有的可以译为“就”。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赤壁赋 》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

①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逍遥游》)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4.表示修饰、限制(方式、状态)。

①化而为鸟……怒而飞。(《逍遥游》) ②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③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④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5、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6、表示因果

例: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译: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二)代词 

与“尔”相通,“你(们)”“你(们)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注意: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 “而”通“能”

四、以

(一)介词

1、可以翻译成“用”、“拿”、“把”,

或者更抽象点的词“凭”“按照”。

1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用,拿

2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3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凭借

4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按照

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在[或:有]

6引以为流觞曲水 把

译: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

2.可以翻译成“因为”。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汝不必以无侣悲 《与妻书》

(二)动词 认为、以为

例:市人皆以嬴为小人《信陵》

(三)连词 

1、连接前后并列的两项,相当于“而”,用法与“而”基本相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表并列:

1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②路幽昧以险隘(《离骚》 )

表承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褒禅》

表修饰:

1挟飞仙以遨游《赤壁赋》 ②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与妻书》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

2、连接方式、方法、手段和目的、结果,可译为“来”、“用来”,有时可不译 。

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 ③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逍遥游》)

五、焉

(一)兼词,“于是”“于之”,译作“在那儿”“往那儿”

有鸟焉……,有鱼焉……《逍遥游》

(二)语气助词,“啊”或不译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三)代词

1、与“之”相当,代第三人称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四)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六、若

(一)连词

1、假设连词,可译为“如果”。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至于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 (《逍遥游》)

(三)动词

1、像、好像,如: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2、及,比得上,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四)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后,相当于“然”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

7、乃

(一)副词

1、表判断,“乃”字连接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用“乃”能在判断句中起加强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作“就是”、“正是” 、“原来是”等。

①吾乃梁人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就”;
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才”;
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译为“竟”、“却”。

①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自杀的主意就这样打定了) ②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

③而后乃今培风 才(《逍遥游》)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⑤何乃太区区(《孔雀》)(怎么竟那么愚拙)

(二)连词,表示顺接,于是。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孔雀东南飞》 )

(三)用在名词前作定语,修饰、限制后面的词,因而是第二人称代词,等于说“你的”。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文言文中,第二人称代词常有:

“尔、乃、汝、若、而”等,如:

1.某所,而母立于兹 2.吾儿,久不见若影 3.他日汝当用之

8、者

(一)代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等后面,指人或事物。

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逍遥游》)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

③后之览者。(《兰亭集序》)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时候”或“……的话”

①曩者辱赐书(《报任安书》)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汉书》)

(二)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① 《齐谐》者,志怪者也。

(《逍遥游》)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9、乎

(一)语气词

1、“乎” 字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测度、感叹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或“啊”,因而是语气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

③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赤壁赋》) ⑤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与妻书》)

2、句中语气词,不译。

①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②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

(二)形容词词尾,可不译。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郁乎苍苍(《赤壁赋》)      

(三)介词

1、“乎”还可以引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跟”。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大进》)

2.以下的“乎” 字紧跟在动词后面,起引出动作发生的处所作用,相当于“于”,可译作“在”,因而是介词。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②生乎吾前。(《师说》)

           

第2篇: 疫情儿童归纳整理

作文素材归纳整理

知识与智慧

1、知识教会人生存,智慧教会人生活。知识的本质是向外征服,只有智慧可以让生命获得内在的升华。

2、智慧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人人都有慧根,我们要做的只是保护和发展它,不让它枯萎罢了。孩子们都有些苏格拉底的气质呢,他们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新鲜的未知的世界中,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从来不强不知以为知。偏见和私欲是智慧的大敌。一个人如果能随时保持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把单纯的慧心变成一种成熟的智慧。(周国平)

3、读书为了什么,倘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享受,最终的追求就会落在智慧的汲取上,就像一把盐洒在汤里,你找不到摸不着,却能尝到它的味道。智慧就是生命中的盐。(许纪霖)【知之者不是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人有各种贪婪,有一种贪婪是对知识的贪婪,什么都想知道,最后什么都不知道。现在我们太炫耀知识的量,这个人无所不知,这个人懂十几门外文,这样的炫耀有意义吗?

5、读书重在“得道”,是得自己的“道”。读书的佳境,在于各种智慧都被激发出来,被激发出来的不是他的思想而是我的思想。当你有了自己的问题,再去看,再去思考,就有了和作者对话的能力。【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属于我们——叔本华】

6、现在没有大师,我认为是学科分工太细了,导致知识过盛,智慧贫乏。古人知识的来源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分门别类,他们对自然、社会、宇宙的思考是整体性的,智慧是无法分割的。(许纪霖)

7、人类的智慧是有积累性的,传承成为经典,而网络上的文化、知识,消费性极强,即时消费,不久又会被新的时尚所取代,这样的知识更富于流动性,很少能沉淀下来。许纪霖呼吁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要留点空间给经典的阅读,每个人内心都应该有自己的“圣经”,自己的经典。

平衡

8、创新意味着传统的一次激烈的反弹,社会好就好在它的进步不是以否定原来的传统为代价的,而是在新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妥协的中间点,然后向前发展。对经典之“守”并非封闭的守,而是一种开放的守,建立在对新媒体“有认知”上的守。譬如,我们必须坚信永恒和绝对,否则人类的精神会变得很漂浮,但是对后现代的理解,能使我们在坚守永恒和绝对时会变得更为宽容和开放。(许纪霖对于新媒体冲击传统阅读方式的看法)

9、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若能平衡,你就能成为一个平正的人。我们可以花一半的力量来追求欲望,一般的力量来是你的心更开阔、更平和。把心安定下来、放松下来,就可以听到更细微更敏感更动听的声音,就会看见人生之美。(林清玄)【陶渊明的“仙”:有一颗耕作的心,纵然是个不成功的农民,只种出 “草盛豆苗稀”,却有一番“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心境,在经营自己生活时他算是个大成功者。】

10、我身上必定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要经历;
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是神性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一个清明宁静的灵魂,他把我派遣到人世间活动,鼓励我拼命感受生命的一切欢乐与痛苦,同时又始终关切的把我留在他的视野之内,随时准备把我召回他的身边。他为我守护一个任何风雨都侵袭不到的家园,只要我识得返回它的路径,我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就不致无家可归。(周国平)

11、人在忙碌、工作的时候,创造的是意义;
在休闲在玩的时候,创造的是意思,当意义与意思能平衡的时候,这就是生命的意境。(于丹)

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担当

12、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她曾被饥饿、寒冷、疾病逼到无可退避、孤立无援的死角。她又是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在创作中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体现了对穷人和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灵魂皈依。【自2006年以来,每年11月出炉的“中国作家富豪榜”总能引起一片喧嚣。在商业化大潮之中,作家当然有通过市场运作来追求财富的权利。但是作家的成功是在于完成作家的使命——一个有精神担当的作家应该关照生活与现实,传承文明,展示高尚】

13、鲁迅提倡“泥土”精神,提出“不要怕做小事业”,他呼吁“中国需要做苦工的人”,他自己就是文化事业上的苦工。鲁迅精神本性上的平民性,在今天这个浮华的、空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托尔斯泰是位“耕作的诗人”,他出身贵族,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所以他有着朴实而扎实的情感。他的精神启迪我们,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候,才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领悟,才有非凡的发现。】

14、人生有许多事不能太较真,但有些事必须较真,要对得起自己。该做的,“虽千万人,吾往矣”。我们需要德行,需要对自己的真诚,有时还要有点血性。只有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穷达淡定,宠辱不惊,守着自己的那份安宁,哪怕在世俗眼光中他既不富裕也不成功,甚至很失败。我们也才拥有一个虽不完美却还是值得好好活着并为之努力的社会。(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毕业欢送会致辞)

15、梁漱溟先生曾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每个个体在浩渺宇宙中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却也因“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显得可贵。对于文化的前途,国家的前途,每个知识分子肩负的是继往开来的责任,履行责任的同时我们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16、张维迎对市场经济有着宗教般的热情,他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呐喊者,对于政府管制的批评贯穿于他近30年的学术生涯中。面对政府和民众的巨大偏见,这个“先知先觉者”选择守住自己。“社会很复杂,有些力量一定要靠你自己战胜自己,你不能什么东西都太在乎,心中要有定力,要禁得起”

17、民国学者蒋廷黻就是一位既敢于从政、又不是自我的学术界的政客,他曾认定中国的知识分子太在乎自己的清誉。在他看来,一个抱有经世之志的学者,不会对自己的定力缺乏自信而躲在书斋做纯学者,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不管做学术研究还是从政都以期有裨于世事。

18、黄宾虹严守传统雅正的画风,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张大千则有着对金钱的潇洒追求,也曾以高价卖画,而且画风有趋向民间的意趣。两位大师,一位以画为道,一位以画为艺。【艺术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雅俗共赏,艺术才会多元。但是艺术的真谛,需要画家用以艺术良心来坚守。因为缺乏担当意识的艺术,其未来的发展只能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根系,最终被卷入市场的漩涡中,被人们所遗忘。】

19、丰子恺在其艺术作品中,为我们画出了人性、人道和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他的画背后有一只轻盈、柔软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手,传送富于人性美的生命气息,展现了中国文明中非常有力量的部分。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种话语权,或者西方艺术的一些标准,他的艺术,是一种有生命担当的艺术。【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是以道胜武,是文明对野蛮的抵抗。】

20、艺术家最需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钢琴演奏家傅聪)

突围(超越)

21、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汪国真)

22、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傅聪)

23、院士里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多一个院士,就少一个科学家”。成为院士后,做科学的精力大为减少。因为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因而就成了“万能人”,成为各界争相炒作的目标,院士们穷于应付各种“考察”、“颁奖”、“座谈”,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可想而知。人站到了高峰之后,只有回到低处寻一条更加充满挑战的路,向往更高的人生之巅,才能重拾被一时成就蒙蔽的进取心,实现突围。

24、庄子往往能从人生的绝境中发掘出光明的前景,指出一条实现人生突围的路径。哀骀它丑得使天下人惊骇,照常人看来,这是一种人生的绝境,而在庄子笔下,哀骀它极大地发展了它的内在潜能,使精神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庄子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他试图使世人在陷于绝境的时候,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养自解倒悬之苦,从而实现人生的突围。【《巴黎圣母院》加西莫夫】【悦纳自己】【虽然我们的外在生命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残疾,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生命。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似乎失去了任何价值的生命又重新被意义的光芒照亮。(周国平《上帝眼中无残疾》)】【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渊明)】

25、华罗庚在成为数论界领袖之后,决心中断数论研究,另起炉灶,转而研究其他分支。“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论文,我的数学生命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研究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把握住退却的时机也是一门艺术。【姚明的退役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放弃,但是这种放弃又是一种智慧,一种突围的智慧,与其痛苦坚持,倒不如寻找另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许会走得更宽更广。】

26、鲁迅就是要在体制外的批判中寻求思想的独立与自由。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讲“正统”,同化力极强的文化结构来说,这样的好的“怀疑主义者”,是十分难得和重要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幸亏有了鲁迅这样的另类,才形成某种张力,才留下了未被规范的另一种发展可能性。

27、今天这个社会,做太老实的人有出息的机会不大。父母鼓励孩子要有闯荡的胸襟,老师鼓励学生要有闯荡的见识,这就是“闯荡性”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才会更勇于尝试和发现,才具有融入社会的能力。而被圈养的宝贝,往往成为社会的弃儿。现在有太多人习惯于现有的平庸、没有太多风险的生活,年轻人却应该有勇气与豪气,因为我们输得起,交得起学费。

28、二战战俘路易赞贝里尼,面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日军战犯,能够在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之后,宽容并谅解他们。在得知恶贯满盈的战犯渡边后来的悲惨命运时,他看到一个无法得到救赎的灵魂,回忆起曾经滋长在心头的仇恨,他突然产生一种美丽的感觉——怜悯,直到此时,对他来说二战才真正的结束。面对平等的生命,他选择了释怀,只有这样,他才能告别过去,挣破仇恨的枷锁,获得重生。(灵魂上的超越)

社会的反思

29、小悦悦事件:冷漠的不只是路人,我们要反思的也不仅仅是冷漠。道德谴责是负能量,真正的反思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归咎于媒体、责难于制度,或是不满社会麻木,批评法律制度不够周全。彭宇案的余殃不该成为冷血的借口,急公好义是一种先人后己的行为,倘若要先考虑救人的成本与代价再来决定是否救人,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对于善举,过度的赞扬会使其变味,人类的守望相助应该成为一种践行道德的常态】【负面新闻在大众传播上往往具有吸引眼球的轰动效应,因此众多的好人好事常不为人知,人们倒是倾向于凭孤立的负面事件就得出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严重滑坡的结论,反思不是一味的谴责,我们需要冷静、理性和慈悲,毕竟社会无法完美,我们的初衷都只是想让它更好。】

30、校车事故,拷问的是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校车的存在也是社会图景中一个和谐安定的标志。我们其实可以看见,有很多正义、爱心之士在为孩子的安全不遗余力的奋斗着,当这样的人多起来,一个健康的社会就能从道德的寒流中破冰而出。

31、社会文明的标尺,不是看“强者”的幸福,而是看弱势群体的幸福。社会保障的力量就在于,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有尊严的活着。

32、“空气质量”半遮半掩:民众需要真相,遮住不如坦诚,用不真实的数据来当“空气质量”的遮羞布,以期麻痹人们沉浸在美好的幻觉里,这只会使自己持续沦落。交上一份不及格的“答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逃避。面对持续恶化的环境,先要有勇气去面对,再来付诸行动去改善。【不少市民自发拿起空气检测仪,走上街头,一场“我为祖国侧空气”的民间自救行动开始推广,我们应该欣慰,这是一种真实的进步,它测的不仅是空气的质量,更是民意的分量。】

33、“天气”为工程质量出问题背黑锅:不让真相埋在豆腐渣工程里,主导工程建设的部门应该有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良心,逃避得了一时的责任,也逃避不了社会的谴责。【和谐社会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它为我们的社会指明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但当和谐作为一个考核指标的时候,个别地方的官员就会作假,捂住矛盾,或者用不正当的方式把冲突压住,和谐也就成了“被和谐”,社会要幸福,首先就要营造具有安全感和希望的社会生态】

34、孝子培养工程:不论怎样,在社会舆论间注入孝道精神的推崇,哪怕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空想,也是必要的。最可怕的不是失去道德,而是呼唤道德的声音已然沉寂。

35、郑州市无人馒头摊:对于人们的诚信,摊主老太太没有丝毫顾虑,把摊子一撂,就回家吃饭休息。“买馒头的请把钱放箱子里,谢谢合作”。5年来,买卖全凭市民自觉,比自动售卖机还强。“无人值守”中自觉投币的诚信坚守,昂扬着一种从善的力量,让这个处于信任危机的社会,升腾起一股暖意。

36、中国现在还出不了乔布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创新意识,而是我们没有彻底的把脚步迈出去,把眼界放宽。“山寨化”是对我们民族产业的慢性摧残,眼下国人追求速度,人人都在学聪明,学抄袭,没有什么东西模仿不出来、克隆不出来。唯独没有人厚着脸皮去独立于潮流,去创新,因为大家都怕出不了成绩,都怕被“边缘化”。

37、这个时代是否“寒门再难出贵子”?教育的差别不该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虽然吃得起苦,但终究在起跑线上就输不起了。教育要公平,社会才能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38、“农民工”称谓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这样的标签人为制造了公民间的不平等,也构成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只有彻底取消“农民工”称谓,人们才能真正接纳这个为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群体。

39、福岛核事故,应当成为建设更安全核电站的动力,而不是让核电停工的“熄灯号”;
温州动车事故,应当成为提醒我们放慢发展速度的警钟,而不是我们拒绝高铁的理由。我们应该更冷静地思忖各种需求,审视生存环境。这个世界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还有贫困、低水平温饱及种种不公平需要消除,我们只能兼顾着来。我们只能往前走,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向前走,带着一种时刻警惕与反思的心态向前走。

40、为何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迄今为止还没有收敛迹象?我们的道德文化,难道失去了引导社会前行的力量,难道失去了把人从野蛮愚昧引向文明高尚的力量?追根溯源,是我们的道德文化建设,缺少了“尊重生命”这块基石,如果每个公民都有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这种侵害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就不会一再地留下病根?另外,每个公民都要反省自身,打牢操守防线,使“是非感”、“耻感”、“良知”构筑起内心里信守的道德法则和公民意识。【先秦诸子中,庄子是最珍视生命的学者,他提出了很深刻的“尊生”思想,即深切关怀他人的生命。若将传统文化中这种尊生的理念渗透入社会实践层面,或许能完善由现代文明理念建树起来的道德底线,因为社会的制约除了依靠法律的约束力量,应该还需要文化的涵养濡染】 【大学心理课上,老教授问:“那位同学能解释什么是良心?”一同学答:“良心,是我心里一个三角形的东西,我没有做坏事,它便静止不动,如果我干了坏事,它便转动起来,每个角都把我刺痛,如果我一直干坏事,每个角都磨平了,也就不觉得痛了。”所以说最可怕的不是恶,而是失去了对甄别善恶的起码兴趣】

小结:社会要在反思中找到平衡,才能始终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

怀旧、懂得生活

41、圆明园强烈地象征着中华民族在记忆深处的“悲情”。我们追寻“兽首”,期望流散海外的圆明园遗物的重归,或是有许多人期望一个完美的圆明园的重建,虽然有诸多争议,但都是要见证一个民族抚平伤痛,超越痛苦,走向新的历史境界的一种努力。【有时候,怀旧并不是一种沉溺于过去的消极状态,反而是积极面对未来时寻找自己的历史根基的努力。】

42、罗启锐的怀旧:罗启锐说,这个时代所缺失的,是人情味,缅怀过去,其实是想小心地保留那个时代的一些人和物,让心里多一些温暖。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街坊邻居亲如一家,家家不闭户,孩子们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相比于现在邻居谁也不认识谁,那时的社会常态,才是健康的。

43、《岁月神偷》的取景地——本来即将被拆除的旧香港街道——永利街,在电影风靡全港之后,激起了市民的怀旧情绪,香港人发起了“黄丝带抢救永利街”的行动,特区政府顺应民意,决定保留这条老街。【广州老城区的麻石街,也令老广州人极为不舍,那种天然纹理的厚重,那种岁月痕迹的深沉,绝非人行道砖可比。这是属于一座城市的记忆,是贯穿于城市的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积淀,我们都不甘将他们抹去。】

44、学者舒国治曾讲到他在武当山吃到的一顿素餐,说是“20年来吃得最震撼的一顿”,这是因为做饭人的态度与心意让这些饭菜“产生了一种化学美感,产生了一种爱”。他说现在的家庭主妇大都“堕落”了,会去贪图方便,结果享受到美味却享受不到过程。舒国治希望人们今天生活起来能像从前做饭一样,“按规矩做就是最好的”。这个人,他那种摩擦时代的轮轴,阻止它无目的地向前的态度总是叫人神往。

45、如此“怀旧”:社会上的攀比炫富之风催生了“恐聚族”,聚会中难以回避的对财富情况和消费能力的质询,让不少人倍感压力。年复一年的聚会,早已从叙叙旧、重温当年感情,变成充满铜臭味的“炫富会”。“恐聚族”这个群体的出现,其实是社会“浮躁心态”的一种表现,中国的经济像一高速行驶的列车,车上人的心态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变得飘飘然起来。【其实,人间自有真情在,面对与旧交之间的落差,只要心间能保留一块不带钱味的净土,以仁爱之心和乐观态度面对社会和人生,那又有什么可恐的呢?没有丰厚财富的人,可以是精神上的富翁,可以有自己的精彩人生,何必被那些社会性的偏见所左右呢?】

46、人生像一列永远向前奔驰的火车,车窗两边的风景匆匆掠过,或清澈淳朴,或华丽惊艳,然而行程中可以驻足,却无法永远停留。我们总得学会沉淀。幻变的是生命中的种种,不变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欣赏与热情。所有爱过的、恨过的往事都沉淀在心灵最深处,平日里不会想起,但在午夜梦回或云飘过天际、风拂过心间时,轻轻地触碰那些往事,就像在哼唱一首悦耳的小插曲,不影响主旋律,反而能突出人生剧情的精彩。学会沉淀,不是在重新生活,而是在继续生活。

小结:无论是人、城市还是社会,能守候一份情怀,保留一份记忆,就能有历史的厚重感,当然也就不流俗、不浮躁。

社会心态

47、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都尤为重要。因中国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排位,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令人瞩目;
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增加大众“幸福基因”的分量加重。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

48、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想、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对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些阶段难以逾越,有些困难难以规避,一些不良心态的滋生难以避免。但必须意识到,如果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更会影响国家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于执政者而言,应积极解决各种影响社会心态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对于公民而言,应树立良好精神风貌,在自立自强中扬起心灵风帆。【改革在与危机赛跑,是我国改革的基本态势,社会心态的培育是改革过程中的难题】

49、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异质思维”: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变的时代。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反映出思想的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
随着开放扩大与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发生碰撞交锋。【面对差异、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这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需求。在一个多元社会里,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所以才要有“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的理念,集众思,方能大智兴邦。

50、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无论是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在蔓延。心理危机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贫富、收入等各种反差带来的焦躁、不安等情绪。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变革中的“阵痛”,转型中的“落差”。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维护公平正义,建设具有安全感和希望的社会生态。要看到人们最为痛切的,不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而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勤勤恳恳的合同工有些接受的是比正式工少得多的工资,没有背景的大学生在“萝卜招聘”中黯然出局,兢兢业业的公务员眼看别人“又跑又送”突破了道德的“天花板”……社会强大和谐的必由之路,是在公平正义阳光的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力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有价值,只有营造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才能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51、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理性”正成为一个热词。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选择专业和职业……“理性”的高频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今天中国的理性建设,有市场理性与传统道德伦理的冲撞,有个人权利与集体精神的磨合,还有现代公共意识与熟人社会的博弈。如此复杂的环境中,谁都不敢说自己绝对“真理在握”,但是,每一位公民至少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必定寸步难行。

52、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有些声音“说也白说”,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当表达权成为一项基本权利时,重视这些声音,是协调利益关系、理顺社会心态的起点。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对于维稳大有好处。

小结:发展的真谛,是为了幸福,而社会心态的培育便是在“以人为本”的要求下产生的一个课题,这不仅是执政者的挑战,也是公民自我疏导、走出心理困境的“全民精神运动” 。

人性美

53、泪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生活是值得留恋的,所以才会有伤逝的清泪。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我总觉得人生是值得一活的,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哭泣之后的我们,把精神上所纠结郁积的悲痛发泄出来,有说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呼吸道新鲜空气一样。人到老了,生活力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干了,剩下的只有可无可不无那种行将就木的心境和由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梁遇春《泪与笑》)

54、威廉福克纳在1950年诺贝尔颁奖礼上发表演说,谈到世界在核战争阴影下,人道主义者所扮演的角色:“我相信人类不仅仅会存在,他还会胜利。不是因为万物当中只有他拥有发言权,而是因为它拥有一个灵魂,一种有同情心、牺牲精神和忍耐力的精神。”

55、西藏人的“纯粹”:多年前我包车进藏,路遇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女孩拦住了车,问司机是不是要路过前面的镇子,司机说是,小女孩便让司机带给在前面镇子打工的哥哥100块钱,而司机与女孩素不相识。当时我震惊于人与人之间那份纯粹,这是在内地成长的我们远不可想象的。

文化

56、大学既是创新之地,又该是“保守”之地,大学不能为了表现“亲和力”就向社会投降,否则就失去了“学术之魂”。大学应该守得住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样社会才会多元。【西方的大学绝大部分没有围墙,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安静地致力于学术研究是师生们的使命。中国的大学很多是有围墙的,但大学与社会之间无形的围墙已被拆掉。大学过分世俗化,在商业、行政的影响下,师生们很难心如止水的做学问。剑桥的书声响了八百年,其不老的原因就是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复旦校长杨玉良指出,文化是民族的魂,而大学是中国魂,是一个国家的脊梁骨。】

57、官方文化不等于主流文化。官方文化要转化为主流文化,就必须获得文化领导权,也就是达成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和思想、文化、舆论领域的引领力量,必须得到大众自愿、积极的赞同,而非消极无奈的服从。一个执政党的文化是否具有领导权,是否深入人心,在于人民是否自觉自发地赞同它的那套价值理念和施政方针。【文化不是指着大众的“枪杆子”】

58、一个世俗社会的来临,总是伴随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个人如何获得生命的意义、重建人文关怀以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成为当代公共知识分子关切的问题。

59、在一场万众瞩目的思潮中,浮在表面的、风头最劲的,有可能是昙花一现的思想泡沫,而在波涛下面的沉静之处,倒常常可以发掘到跨越时代的精神金矿。(许纪霖)

60、虽然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但是这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这使得中华文明的思想源头远非儒家一家,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正是因为这种博大与包容使中华文化以其独特风范屹立于世界东方。【学术自由的重要性、危急中的转机】

61、“市场迷信”可能导致文化沙漠,因其容易导致文化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形式主义,会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变得浮躁和浅薄,使“忽悠”成为时尚,造成文化发展低俗化、快餐化,压抑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文化危机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失去创造力,另一种是创造力走向歧途,什么都能“文化”】

62、伟大的文明不应失去自我否定的勇气,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不停地变革,不停地自省,不停地自我否定,不停地筛选自己的文化积淀。一个文明无论历史多么悠久,曾经的成就多么辉煌,一旦失去自我否定的勇气,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内涵,就有被淹没的可能性。【中华文明向内的凝聚力和向外的号召力的建立,需要我们不断打开思路,在对自我的扬弃中,谋求民族的光辉未来】

63、中国缺失自己的“知识体系”令人担忧。无论对于执政者还是知识精英,如果不能解释自己的社会,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不清,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没有知识体系就会丧失话语权,没有原创力。知识体系,是一种“自我认知”,它对内可以增进共识,对外则是一种“软实力”。

小结:文化两个大问题,坚守和开放,继承和创新,难就难在,怎么平衡。

规则的变通

64、制度的漏洞可以完善,政策的漏洞能够弥补,若是意识上出现漏洞,心理上出现空子,是最具危害性的。

65、我们喜欢“变则通”,喜欢将变通视为生存的法则,找关系、托熟人是变通规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变通执行,找漏洞、钻空子是变通管理。当规则出台时,人们习惯性地思考如何规避规则、变通规则,如何绕道行之。足够聪明的人好比鱼儿一样,在各种漏洞中游刃有余地穿梭,获取利益,漠视规则,只有老实人才遵守规则,聪明人懂得利用规则。

66、中国向来不缺法律、条例、规章、制度,缺的只是执行。正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的理念,才会有太多“活”思想的人,最终导致了规则和制度的纷纷阵亡。在现代社会中,人可以变通,变通才不致于僵化,但是规则要坚持,制度要坚守,否则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小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第3篇: 疫情儿童归纳整理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哲学导论
第一章
·何谓哲学:
对哲学的理解应该从哲学一词的起源说起。哲学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觞。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一词被定义为“爱智慧”。其实东方古代思想从东西方哲学所囊括的含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从西方演变而来的。中国的大禹就曾说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后人对此解释道:“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可见,东方的先人也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哲学在先人眼里是一门使人聪敏的学问。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
1.哲学是非功利的。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2.哲学具有反思、批评的高贵品质。现在的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社会所给予的各种条律并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而不去思考这些条律何以存在。而哲学就恰恰教会人们对其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它往往会使人们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它会使人们对诸多问题加以寻根究底的思考。哲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哲学的基本领域
历史上东西方哲学家都对哲学的基本领域做过明确的分类,尽管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的。目前,一般将哲学分为本体论(有时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认识论或知识论、价值论。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第二章·哲学的起源
1.哲学起源于惊异。的确,哲学的孕育和产生并非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而是起源于人们对世间各种事务、现象的好奇、思索。由于这种种的惊异,人们便开始探索,力图解开自然、社会、思维的奥秘。早期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当然,惊异并不等于哲学,惊异只是哲学的引线罢了。
2.哲学起源于人们对普遍性问题的思考。《苏菲的世界》一书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极具普遍性的问题,即你是谁,世界是从哪来的。类似的普遍性问题其实在人类产生思想以后就已经提出了,它看上去很简单,但回答起来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该从何说起。这时便需要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来加以解决,哲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3.哲学起源于对历史的考察。追溯到古代文明,我们可以发现,最早产生哲学思想的三个国家就是古希腊、印度和中国了。并且这三个国度的哲学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就将该时期称之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轴心时代”。可以说,轴心时代所产生的精神文明奠定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基础。轴心时代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传统;
在印度出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现了最早的哲学文献《奥义书》和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佛教典籍;
在这一时期,希腊哲学诞生了,涌现了一大批哲学家,出现了非常繁荣的景象。这些不同的哲学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
第三章(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概念
本体论其实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而形而上学是研究事物本质和基本原理的学问,但从历史上看来,大多将本体论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词。《不列颠百科全书》曾经给本体论下过明确的定义—关于存在本身,即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不难看出,本体论其实就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它所研究的范畴就是存在本身。1.本体论雏形:早期自然哲学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可以说是本体论的雏形或前本体论,是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如泰勒斯提出水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无定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本原说等。早期自然哲学家都各自提出了自己关于世界统一性即存在的本质的观点,所以说本体论问题是存在问题。2.古代本体论学说的开端
A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的本体论: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世界是单一不变的。巴门尼德作为爱利亚学派的实际创始者和主要代表者第一个提出了存在的范畴,他将世界的本原表述成为不生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不灭、连续性和完满性的“是者”。他同时也区分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意见之路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而真理之路则是用理智来认识“是者”即世界的单一不变的本原。
B.爱利亚学派芝诺悖论:芝诺作为辩证法的创始人,针对伊奥
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了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维护了其老师巴门尼德的学说。这四个论证分别是二分法、阿基里和乌龟赛跑、飞矢不动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的悖论。芝诺运用辩证的思考否认了世界本原即存在本质的运动可能性。3.古代本体论学说的完成形态
A.柏拉图的理念论:爱利亚学派即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将客观世界二重化,本体世界是理智的对象,现象世界是感觉的对象。柏拉图在论述本体世界时和巴门尼德的思想大致是相同的,本体世界(又叫理念世界)即存在。但柏拉图并没有简单地认为现象世界就是非存在。柏拉图在对现象世界的论述中吸取了赫拉克利特关于事物不断流变的思想,他主张感觉世界既存在又不存在,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两者之间。他又认为人们对于感觉世界的认识是“意见”,虽然不是知识,但又不等于完全无知,同样介于两者之间。不难看出,柏拉图的理念论其实是对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观点的调和,本体世界和感觉世界分属两个领域。另外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研究方法,即从许多具体的事物中寻找出普遍的东西,并对这种普遍的东西下一个定义。柏拉图巧妙地将这一研究方法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同关于存在本质的本体论相联系,提出了具体事物的共相是绝对存在者,是具体事务的本质和根据这一观点,他将这种共相称之为“理念”,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起一套庞大的哲学体系。总的来说,柏拉图理念论的中心思想是我们感觉经验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真实的,但也不是非存在,真正真实的是我们通过理性方能得到的“理念”。柏拉图在区分两个领域、两种认识时,也运用了“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理念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当然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洞穴”的比喻也是极为经典的。
最后,柏拉图的理念论可以归结为三点。一,理念是与个别相对立的一般,是与特殊相对立的一般,它反映了具体事务的本质,但又于具体事务相分离。二,理念由理性而认识,现象则通过感官来察觉,就是说,理念不能被直接感知,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思考和推理。三,世界的本原(存在的本质)就是理念,它是各种事物、现象以及自身存在的依据,它不依赖于任何外物。B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首先是对其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他赞同柏拉图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思想,但他极力反对柏拉图及先人的“分离学说”。他认为哲学的真正任务在于解释世界,旨在寻找可感事物的原因。而柏拉图的理念已经完全分离出具体事物,已无法再回到具体事物中再对它作出解释。他认为,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不应该研究被分离的理念,而是应该回到存在本身去研究存在的本质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为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分别是形式因(它是什么)、质料因(它由什么组成)、动力因(什么创造了它)、目的因(它为了什么)。可以看出四因说是紧紧围绕存在本身展开的,它将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存在本身,可以说是哲学思维的一大突破。因为在这之前的哲学缺乏统一的研究对象。
4.小结:本体论说到底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它是一种对世界的阐释。综上所述,古代本体论大致可分为三大方向,一种是前苏格拉底派的技巧,即挑出一种或几种基本元素,说明这个世界能够怎样用这些元素加以说明,但这种方法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被告知是徒劳无功的。第二种是柏拉图的方法,假想并设计出一个隐匿在现象世界背后的世界,用它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第三种则是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接受常识意义上的世界,但其中还有许多我们尚未理解的事物。虽然后代的哲学思想错综复杂,但实际上均为后两种思想的变种,似乎他们的说法都已经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预见到了。
第四章(认识与真理)·认识
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建构论(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主体在思维中把握客体或主体在思维中建立与客体结构相类似的思维结构的过程。在我看来,建构论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反映论,因为主体若想在思维中把握客体,首先他先得对客体有一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个大概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对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反应。但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也许我还未真正认知到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认识论
顾名思义,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研究的是认识的起源、实质、发展及真理性标准问题。认识论也叫知识论,从知识的层面来讲即关于知识起源、本质、构造、界限、确实性、或然性以及知识与信仰的区别的理论。西方近代哲学注重对主体的研究,而现实世界又是人心渴求的对象,真理意味着人心和世界的一致,那么以真理问题为核心的认识论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追求一致性或同一性意味着有待同一的双方先已对峙,这就是作为认识的主体与作为现实世界的客体的分立。认识论必须以主体与客体的对峙为前提,其目标是研究如何达到真理,即达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
由于基本点的不同,认识论划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法国笛卡尔、荷兰斯宾诺莎、德国莱布尼兹)
唯理论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是个别的、相对的和偶然的,是不可靠的,因为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这些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实际上来源于人的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演变而来。
笛卡尔的方法是怀疑,因为怀疑必须要有一个主体,当想到我在怀疑时,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存在了,由此推导出“我思故我在”的经典原理。这一原理蕴含着意识的自我可靠性。同时,笛卡尔把自我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称为能思维的东西,并断言思维是能思维的实体,那么自我就是认识的主体,是纯粹的认识能力。唯理论者贬低感官作为知识唯一来源的地位,并强调所有有效知识都必须基于理性的操作。
·经验论(英国洛克、贝克莱、休谟)
经验论者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包括有效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来,这可以看做是对唯理论者关于理性作为有效知识的唯一来源的观念的挑战。
洛克作为经验论基本原则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者极力主张人类的主要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事物的感觉经验,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感觉经验所产生的观念所构成的。与天赋观念相对立,他提出“心灵如白板”。当然理性已然存在,只不过它所起的作用不过是将感官提供给心灵的材料重新组合并加以分类最终获取有效知识罢了。
·休谟问题
休谟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另一类则是关于外在事实之间关系的知识。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只要符合自己的法则而不矛盾就一定是普遍必然的、有效的。而关于事实的知识必然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所以这类知识只能是或然的。由此可见,经验论者企图通过对经验的概括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的希望破灭了。但这并不代表着唯理论者的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胜利,上述说道,唯理论者试图通过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人类所有的必然有效的知识,但休谟同样证明了理性所固有的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与外在事物不存在任何关系,故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只包含有关于自身的必然性知识。
唯理论与经验论激烈的争论在休谟这里陷入了困境,谁都无法说服对方。这也使得崇尚理性、提倡科学的近代科学的启蒙主义显得黯然失色。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众所周知,唯理论者认为人类的心灵即理性是知识的基础,而经验论者认为人类的感官是知识的基础。康德认为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太过极端了,唯理论太过于强调理性的作用,经验论则太过于夸大感官的重要性,于是乎康德便运用一种调和的方式来解决两者之间的争论。康德认为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有其正确性和错误之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知识和信仰)其实是我们同时通过感官和理性获得的。康德一方面批评了唯理论者忽视经验的作用,进而忽略了客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错误观念,但保留了其关于主观能动性的思想,肯定了先天概念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品格。另一方面,康德批判了经验论轻视人的先天概念对经验材料的能动综合作用的思想,但保留了知识必须依赖于经验的观点。康德将有关世界的观念分为两类,即现象世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本体世界的信仰,信仰是完全需要通过理性来进行把握的。但自然科学知识就不同了,对局限于现象界的知识的获取和判断主要依靠知性并且应具有两方面的性质,一是先天性,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天概念是作为为经验知识的获取而提供前提的知识要素而存在的;
二是综合性,感官经验的综合判断能够不断地扩充人类的知识。这便是康德所说的关于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那么知识的获取就必须满足相应的满足两个条件了,一是具有先天观念系统,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经验的质料,即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这与我们现今所说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颇为相似。·真理观
认识论的核心是真理,人们关于认识的争论其目的都在于寻找获得真理的方法。中世纪以来人们关于真理的观念也分为两派,一是符合论,二是融贯论,在今天看来我们似乎更倾向于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前者。因为符合论认为事实为真,主张真理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亦称“事实的真理”。而融贯论则认为推理为真,主张真理在于主观内部的逻辑一致性、无矛盾性、无可怀疑性和严密性,亦称“推理的真理”。在某种角度看来,符合论和融贯论之间的争论其实是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真理观念上的延伸。

第五章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国哲学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没有哲学”
之前对哲学的含义的论述中我们就已提到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存在有哲学这一概念,但从东西方学者对哲学的阐释来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其实就是所谓的哲学思想。但这还要具体考虑到哲学含义的侧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重点,若将哲学定义为“追求智慧的学问”,即以西方哲学范畴为标准,那么中国的“哲学”思想就极为匮乏了。但若将哲学定义为“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即以东方主流哲学范畴为标准,那么中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就存在着难以计数的哲学思想。所以中国是否存在哲学并不是一个确定性的问题,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加以讨论。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宝贵的哲学思想都存在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传即传送后人,通即继承前人,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继承前人之思想以传至后人。佛教有衣钵相传的“法统”,儒家有圣贤相传的“道统”,可见,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以及其他思想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还是存有诸多共性的。如果一定要给中国传统文化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的话,那么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流,以伦理为主要类型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构成体系,主要包含儒释道。作为主流思想和贯穿古今的道统的儒家思想有其异于佛老思想的道即核心精神—以仁为本的道德精神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中国古代哲学的大部分精华也都来自该核心精神。
·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方面,哲学在古代中国被视作教育的启蒙思想,依靠哲学来发蒙人,可见哲学具有极大的启蒙意义。另一方面,哲学在古代中国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西方的地位。可以说,中国古人将哲学作为他们的宗教。中国人不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将关注的焦点置于哲学之上,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他们对超乎现实的追求即提高了自身的心灵境界,也在哲学里欣赏、体验并表达了超道德价值,因此他们无需再去创立一种宗教去重复上述做法。
·中国哲学的特质(中西方哲学的差别)
1中西哲学的进路与出发点不同:首先,西方古代哲学着力于宇宙根源的讨论即本体论的讨论。到后来,苏格拉底及后来的哲学家开始注重对人事的考察,但他们以对待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人事,其特点主要是逻辑分析的态度和纯粹理性的思辨,将美与善作为客观的求真对象,与真正的道德无关。而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就有所不同了,其出发点主要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即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关注生命与道德的相关性,主张性命天道相贯通。
2中国哲学的特质—重道德性:中国哲人大多不注重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考,也不擅长为社会事物和现象下定义。西方哲学追求智慧,渴求知识,而中国哲学则注重实践,实践的方式初期主要是表现在政治上对于善的理想。而若想达到政治理想的实践,就必须从自我德性的培养做起,从德性的实践做起,即所谓的“正德”。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重道德性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就因主张“古之学为己”而被称为为己之学或身心性命之学,可见儒家也倡导自我道德的修养。当然,自我德性的修养并不只是纯粹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地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在修养的过程之中必然关系到要发展他人的人格,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社会、国家负起责任。所以中国哲学所注重的道德性还带有一份深重的责任感。
中国哲学重道德性的根源在于忧患意识,即忧患“德之未修”、“学之未讲”。他们忧的是人格的颓废,而非杞人忧天。他们有的是道德的沦丧,而非患得患失。这种忧患意识必然会促使人们去追求德性的培养。“君子有终身之忧”也就成为了古代中国哲人亦或是有识之士的共同人格特征。
中国哲学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促使强烈的使命意识的产生,因为人处在社会之中,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中国哲人不仅要关注自我德性的培养,更要对国家的命运存亡怀有深厚的关注之情,即心忧天下的责任意识。当然中国哲学的忧患意识中还透着一股浓厚的悲悯情怀,而悲悯情怀本身就已经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这相当于佛教的大悲心和基督教的爱,这是理想主义者才拥有的情怀。由忧患引发的悲悯情怀,亦引发出敬、敬德、明德与天命等观念。孔子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忧患的意识初步表现即为“临事而惧”的负责认真的态度。从负责认真引发出来的是“敬”的观念。在中国思想中,“天命”、“天道”就是通过忧患意识所产生的“敬”而步步下贯。
3中国哲学围绕道而展开:道在中国哲学中包含着两种含义,即天道和人道。天道(宇宙普遍的真理)具有无限性,而人道(人世间的道理)具有有限性。中国哲学中道的的整体含义就是如何在人道的有限性中实现天道的无限性,已达到天道和人道的合一。这一方面就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要求人们达到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则要求人们自我超越。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一是天人关系。它不同于西方哲学,以本体界即存在为研究对象,而是注重讨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中国哲人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天人之学。其二是人我关系,这便区别于上述的形而上学,属于伦理学的范畴。中国哲学之所以将人我关系列为其基本问题,是因为对天人关系的研究脱离不了对人道的研究,而所谓的人道其实就是调节人我关系的道德原则。因此只有通过对人我关系的探究,才能了解人道是如何体现天道,而天道又是如何展现为人道的。其三是身心关系,无论是对天道还是人道的研究,其实都是具有主体人格的人的内在要求。所以中国哲学强调对道德行为主体人的自由意志的研究,所以中国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心灵哲学”和“为己之学”。
·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
首先,是天人论,即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中国哲人将其称为道德的形而上学,它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于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它研究的主要是人伦道德的依据。儒家的心性之学、道家的道论、佛学的佛性论均属于此范畴。
其次是品格论,这涉及到上述的身心关系。它是关于作为主体的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人的人格的养成的学说,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中国哲学正是通过研究身心问题来解决天人关系问题和人间伦理问题的。品格论教会人如何做人而非做事。如儒家提倡君子品格,其理想人格是圣贤,道家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至人,佛家的理想人格是佛陀和菩萨。
然后是功夫论,它主要强调实践的必要性,主张知识与实践的合一。对于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行道”。功夫论教导人们培养人格的方式与方法并倡导人们亲力亲为。

最后是境界论,中国哲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人超越当下的生存状态,而达到某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即领悟天道。如儒家强调仁与诚的境界,道家强调无为与逍遥的最高境界,佛教强调清净与涅槃的最高境界。

·中国哲学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老子)..2.究天人之际追寻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3.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4.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和文化会通精神
5.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第六章人性与人生(东西方)·中国古代人性论1性善论(孟子)
2性恶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主张人性分为性和伪两部分(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其中性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则是善的礼乐教化,因此荀子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经就荀子的性恶论说到,荀子的性恶论表面上好像低估了人,但实际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如礼乐关系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又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
3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康有为)强调人之善恶取决于后天之学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杨雄)强调后天教育
5人性向善论(傅佩荣)首先提出人性本善具有两大盲点,一是缺乏经验上的佐证,只是主观上的论述。二是善和恶是价值上的观念,而任何价值之呈现都是以自由选择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之下无法保证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故傅佩荣提出人性向善而非本善。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学习资料

第4篇: 疫情儿童归纳整理


作业:历史归纳表格

(一) 原始社会 (170万年前-前21世纪) 1政治:禅让制

2经济:刀耕火种,土地公有制,原始农业、商业、养蚕缫丝、原始陶器 3文化: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起源、原始岩画等是绘画艺术的源头、傩的起源。
(二)奴隶社会 (前21世纪-前476年)
朝代
夏朝(开始)

政治 经济
精耕细作的萌芽期,黄河流域的沟洫农业是其主要标志。

思想文化

刻画符号 等级尊卑分化

甲骨文成熟,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

占卜算卦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瓦解)
王位世袭制 替代了禅让制

青铜农具 使用 内外服制度

农耕经济发展,男耕女织。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1分 封 制

2宗 法 制 推行重农抑商 政3井 田 制 策,实行“工商食4礼 乐 制 官 ”的政策”(官府垄5选官制度:
断)

世 卿 世 禄 制
1私营工商业 勃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兴起,逐渐取代官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商 ,成为商人的主体坏、奴隶社会瓦解,生产力大发展,为生“士”阶层的活跃和受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重用。

变革、科技文化发展 奠定物质基础。

2黄金白银
成为货币;
形成著名都会。

3铁器、牛耕 逐渐推广,手工业和商业进步。

浓厚的 神话迷信 色彩。



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科技、文学、艺术取得重要成就。





(三)封建社会 (前475-1840年)
朝代

政治 经济
铁器、牛耕逐渐 推广,手工业和商业 进步,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生产力大发展,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科技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科技(天文)、文学、艺术取得重要成就,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

先秦秦汉的诗歌


七雄并立、宗法分封制进一步遭
到破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战国(确立)
私有制 确立,各国通过变革确立封建制。



秦汉(初步发展)
秦灭六国、结束
割据、
1建立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
秦朝:“半两钱”行通天下奠定铜三 公 九 卿
3地方:废分封,钱基本形式。
汉初推行休养置郡县
4其他:①选官生息经济政策,制度:立 军 功出现“文景之治”, 授 官 爵 制
②颁布秦律;

到汉武帝时经③修建长城、驰济强盛,不少农道、直道;

业和手工业(制④统一货币、度瓷业,冶铁业)量衡、文字;

技术处于世界领⑤;
整顿各地风先地位 俗。

秦汉时期是我汉:
国古代造船史1中央官制:
上的第一个高中、外 朝 制 峰期。

2地方:实行郡·国、州·郡·县 3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 4设置刺史 实行推恩令



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秦朝

焚 书 坑 儒

汉初
奉行黄老思想,

汉武帝时
“罢 黜百家,独 尊 儒 术”儒家思想逐渐被确立为统治思想。





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封建国家三国两晋南分裂,民族大融合。
北朝(发展)
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央官制:
三 省 体 制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中原经济遭到破坏,出现中原人口南迁第一次高潮,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农业、手工业技术发展。(翻车、灌钢法、白瓷等) 北魏颁布均田令



文学别具风格,石窟艺术兴盛,书法和绘画有了发展,中国文化再次得到多角度的发展和深化。科技也有进步(数学、农学等)。

南北朝;佛教与道教的兴盛。




大一统王朝,制封建经济有了很 度革新。

大发展。
隋开创科举制。
农业、手工业、 1中央官制:确商业和城市全面立并完善
发展繁荣,人们 三 省六 部 制
的生活也丰富多2地方 彩。
隋唐(繁荣)
隋:州·县 唐安史之乱以唐 道·州·县 后出现中原人3均田制、租庸口南迁第二次调制和两税法是高潮,经济重心重要的经济制度 开始南移。


国内(南北方商贸发展;
大都会、长洛扬)
国外(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海上贸易兴盛。(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隋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
科学技术世界前列,诗歌(唐诗)进入黄金时代,书法、绘画(文人画)成就卓著,音乐、舞蹈、思想、宗教、教育全面发展。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是唐文化的突出特点。博大精深的唐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科技突出发展,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此时。

理学(程朱理学


五代十国
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纷乱割据,也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北宋:1中央官制:“二府三司 ”
2地方:
两宋之际出现中原人口南迁第三次高潮。

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城市、商品

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

(继续发展)
路·州·县

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但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
北宋中期 王安石变法 元:1中央官制:一 省 二 院 2地方:省·路·府·州·县 元朝
建立了疆域空前的大一统帝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强化,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发展到了顶峰。

明:废丞相,设 内 阁
清:
军机处 发展科举制 实行 改土归流政策

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兴盛,封建经济进入又一个高峰时期。

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纺织业发展。
多个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东京布局变化等,纸币、集镇、夜市等

国库重要来源。



元:泉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陆王心学) 产生、宋词和宋代南戏,元代元杂曲,话本 繁荣、绘画(山水画)世俗文学出现,成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突出成就。





明清(顶峰 衰落)
农耕文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尤其是私营手工业逐渐居主导)进步,商业市镇兴起,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
白银广泛流通。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清前期出现康乾盛世。

清末: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丧失独立地位,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趋于保守和内向,主要实行封闭、落后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处境日益被动,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清朝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港口。


明:大兴文字狱总结性、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西学东渐。科技有了发展,但与西方渐有差距。三教合一。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明中叶-清中期昆曲 明清:京剧 小说
出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传播




第5篇: 疫情儿童归纳整理

【同音字】
1、布:
分布 花布 公布

不:
不行 不是 不能 2、谷:
山谷 谷子 谷粒 古:
古人 古诗 谷粒
3、话:说话 童话 笑话 话语
画:画家 画师 画布 画像 4、石:石头 石块 玉石 石子
时:时光 时间 同时 小时 十:十元 十个 十人 十分
5、声:雨声 笑声 叫声 名声 生:生气 生活 生动 生长 升:升级 上升 升天 升旗 6、再:再见 再三 再会 再生

在:现在 在家 正在 在座 7、跃:飞跃 跳跃 跨跃 一跃而过 月:月亮 月光 明月 月色 8、阳:太阳 阳光 艳阳天 羊:山羊 绵羊 羊肉 洋:海洋 洋人 洋房 洋气 9、息:休息 消息 信息 西:东西 西南 西方 西餐 10、家:回家 作家 家长 画家 加:加法 加油 加入 加热

11、比:对比 比较 比划
笔:铅笔 毛笔 钢笔 12、士:士兵 卫士 士官
是:是的 不是 还是 事:好事 坏事 事情 事由 世:世上 世界 世博 一生一世 13、工:工厂 工人 工作 做工 女工 公:公园 公鸡 公认 办公 功:用功 功夫 功力 功课 武功 14、原:原因 原来 平原 高原 草原 园:公园 花园 园丁 园林 果园 员:队员 员工 会员 成员 元:元旦 元月 元老 十元 15、页:学业 作业 页码 页数
叶:叶子 树叶 红叶 落叶 16、夏:春夏 夏天 夏季 下:上下 下雨 落下 下来 下面 17:牵:牵手 牵牛 牵动 牵挂
千:千万 千里 千秋 秋千 18、织:织布 针织 纺织
知:知道 知道 知识 只:只身前住 一只
19、飞:飞机 飞快 飞行 飞天
非:
是非 非常 非法 非同小可



20、洁:洁白 玉洁冰清 洁净
结:结果 结束 打结
节:过节 节日 春节 节气 儿童节 21、像:好像 画像 照像 头像
象:气象 象牙 大象 万象更新 向:方向 向前 向上 向来 22、话:说话 童话 笑话 话语

画:画家 画师 画布 画像 23、久:长久 永久 久远 很久
九:九个 八九 九十
24、丽:美丽 华丽 壮丽 亮丽 明丽
立:立正 站立 立夏 立法 力:力气 主力 力量 用力 25、明:
明白 明亮 照明 光明 明星
名:出名 有名 名字 名气 民:人民 村民 山民 农民 民众 26、穿:穿过 穿着 穿衣 穿行
川:河川 山川 川流不息 27、冬:冬天 冬瓜 冬青 冬季
东:东方 东西 东风 东南 28、洞:山洞 洞眼 洞口 洞穴 岩洞
动:动听 动画 动手 动人 动口 29、新:新年 更新 新房 耳目一新
心:心情 爱心 热心 三心二意 辛:辛苦 辛劳 辛勤 艰辛
30、原:原因 原来 平原 高原 草原 园:公园 花园 园丁 园林 果园 员:队员 员工 会员 成员 元:元旦 元月 元老 31、候:气候 时候 等候 候车 候鸟
后:以后 后面 前后 后来 后者 32、往:往来 往前 往年 来往 网:鱼网 网球 上网 网吧 33、忽:忽然 忽视 忽略 疏忽 忽闪
呼:呼吸 呼气 呼呼大睡 乎:出乎意料
34、已:已知 已经 已往 早已
以:以前 以后 从此 以此 意:同意 心意 意见 意思 35、半:半个 半天 半年 一半
伴:伙伴 做伴 同伴 伴唱 办:办公 办法 办事 好办 36、终:终点 终止 终于 最终
中:中午 中间 正中 钟:时钟 分钟 钟表
37、于:终于 等于 于是 关于 由于
鱼:金鱼 大鱼 河鱼 江鱼 渔:渔火 渔民 渔歌 渔村 38、渐:渐渐 渐变 渐次 逐渐
见:听见 看见 见面 见到

39、与:参与 与其 与众不同 雨:下雨 雨水 雨点
语:语文 语言 话语 口语 成语 评语 词语 40、留:留下 留心 留学 留住 停留 留念
49、同:同学 同意 同时 同事

童:童话 儿童 童年
50、到:来到 到处 找到 到来
道:知道 跑道 知道 人行道 51、近:远近 近处 亲近 近亲

流:流水 41、每:每天 美:美好 42、乡:乡亲 香:香水 43、齐:齐唱 起:起来 气:生气 汽:汽油 44、完:完全 玩:玩笑 45、量:力量 亮:明亮 46、个:个子 各:各自 47、做:做工 座:座位 坐:请坐 48、常:非常 长:长江 流动 流星 河流 每次 每日 每当 每时
美丽 完美 家乡 老乡 乡土

香火 花香 香瓜 香片 齐全 齐心 百花齐放
起立 起点 起飞 空气 天气 气球 水汽 汽车 汽水 完工 完成 写完
玩球 玩耍 古玩 大量 气量 自不量力

月亮 照亮 闪亮 高个 个别 个头
各位 各种各样 各就给位 做人 做法 做作业 车座 一座山 坐车 坐下 坐吃山空 常用 平常 时常 常常
长短 长处 长生不老
进:前进 进入 进行 进出 进口 尽:尽头 尽管 尽心 尽力 52、伙:大伙 伙伴 合伙 同伙
火:火苗 火车 火星 火把 53、机:飞机 手机 机关 关机
鸡:母鸡 小鸡 公鸡
54、友:朋友 友爱 友情 友好

有:有心 有用 有力 有时 又 :又大又红 又好又快 右:右手 右边 右面 右方 55、合:合伙 合同 合法 合唱
和:和气 和平 和好 和风细雨 禾:禾苗

河:黄河 河马 河南 河水 56、李:李子 李树 桃李

里:里边 里间 手里 家里

推荐访问:疫情 归纳 整理 疫情儿童归纳整理 疫情儿童归纳整理 关于疫情的儿童

版权所有:春晖范文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春晖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春晖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滇ICP备140013829号-1